四海为家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1 05:12: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四海为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我在无数个寂寥的深秋,望着窗外稀稀落落的树木,它们的叶子不停地被风吹落,然后等待它们抽出新芽。我想,即使有一天它们都长出新芽,我想我也看不到了。

篇2

我在无数个寂寥的深秋,望着窗外稀稀落落的树木,它们的叶子不停地被风吹落,然后等待它们抽出新芽。我想,即使有一天它们都长出新芽,我想我也看不到了。

篇3

要说我第一次跑马拉松,纯属意外。2008年回国以后,胡吃海塞了一阵,体重骤增。为了减肥开始跑步,从一开始的几公里,慢慢地能跑到10公里。2010年听一个同事说他跑马拉松如何有意思,心里痒痒,就不知天高地厚地一步到位报名了北马全程。比赛的那天风雨交加,在后半程脚下有泡的情况下,仍然咬牙坚持完成了比赛。这次北马,让自己从“不知道自己不行”,到“知道了自己不行”。

我的第二个马拉松是2011年的北京马拉松。准备了一年的时间,这次马拉松就比上次轻松多了,因为这365天我有200多天都坚持锻炼,跑了2000多公里。

2012年工作不是太忙,因此我较为密集地参加了10个赛事。为此,太太都有意见了。我们进行了一次类似电影《非诚勿扰》里的经典对话。

我太太问:“这事就这么有意思?”

我回答:“太有意思了!”

又问:“少跑点行不行?”

我伸出一个指头。

她说:“一年一次?”

我答:“‘月经’,一个月一次。”

到现在,2013年第二季度初的时候,我已经跑了十几个全马和超马了。有人问,跑这么多比赛干嘛?个人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能用5至7年的时间跑遍全国的马拉松,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100个马拉松。这些比赛,就像一次次不同风味的饕餮盛宴。我把青春给了你,你把快乐和自信给了我:我只攫取了一枚纪念章,你却给了我整个桃园。你若应允,许我半生浮华,换你一世陪伴;我若有幸,依偎三生石上,涤清新旧精魂。

这两年,我在跑步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作为几个跑步组织和杂志、网站的教练和写者、译者,通过自己线下和线上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并参与到跑步当中,让大家看到更多高质量的跑步文章和国外的最新翻译作品,让大家都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这些让我体会到:给予远比得到更快乐。正如跑圈里著名的八字真言:“忽悠入跑,功德无量”。一个人,跑得再好也只是一名优秀的跑者;只有带动一大群人跑,才有更大的意义。总结跑步的益处,我在美国买过一本书,就叫《跑步的一百个好处》(谁说只有中国人有十全十美情结啊,老外也有),分得那叫一个细啊。我们不谈一百个,只谈主要的几个。

首先一个,也是最明显的,肯定是保持身体健康。就我个人来说,体重减了将近20公斤,什么三高啊、脂肪肝啊,都远离自己。平时的心跳也就在60下左右,按网上的说法可以多活几十年呢!

篇4

法院判决书下来的那天,风依旧那么淡,吹着我稚嫩的脸庞,饱经沧桑的母亲终于挺不住,倒下了。那时,我真的很害怕,泪珠从我的眼角流出,一滴一滴地落在母亲的脸上。我突然想起已经辞世的姑父,殡仪馆的大厅内,万众的嚎啕声中,他也是这么淡然的躺着,脸色亦是如此的苍白,我不敢想下去,一幅幅画面触目惊心。生死线上临危挣扎的母亲,声声哭泣尝试着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母性的激荡,我在她的耳边呢喃,或许只有伟大的母爱才能唤回那置于浑浑梦魇中的灵魂。

年少的我,早已经受不住打击,俗世的风尘剥落了我稚嫩的脸庞的青涩,炎凉的世态洗涤了我懵懂的心灵的无知,我在荒凉和寂寞中成长。

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在一刹那间被打湿了,犹如湿了翅膀的鹰,沮丧地望着阴霾的天空,想要振奋,却挣不断这细细密密的网丝,想要展翅,却甩不掉羽翼上凝聚的重露。无处可诉的苦,日积月累地便在内心形成阴沉的气候,形成没有阳光的一方天空,青春的彩虹再也驻不进来了啊!最悲哀的是,明明心里延续的是潇潇暮雨,脸上却必须堆积着虚伪的晴朗。

其实,我真的很害怕,这虚伪的晴朗究竟能撑到哪一天。如果,连母亲都离开了我,暮雨之后便是暴雨,心中的堤岸垮了、崩了、溃了,究竟又有多少泄洪般的悲壮呢?我冲着南天门嚎啕,不食人间烟火的王母在醉蟠桃,苍天不公,大地失衡啊!

我真想陪母亲长眠下去,享受这死一般的宁静。

母亲终于醒了,我却睡了。

其实,在梦里真好,梦中的一切都为我所爱,为我所睐,我真的不愿再醒来了。

梦里,那人却告诉我:眼因流多了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了忧患而愈益温厚。

篇5

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有时清醒,有时迷茫,有时开心,有时哭泣。自己似乎喜怒无常,难以捉摸。就这样生活着,转眼一过就是二十几年,朋友告诉我,坚持下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知道我也明白,可那些无形的压力总在缠绕着灵魂,让我一直走在背光的路上。

曾经,努力过,也成功过,忽然一天,又站到了从前激励过自己的那面镜子前,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那份上进与拼搏,真是心老人未老。

篇6

热血如帆心如舵,一路当歌。清风相伴月常随,一路高歌。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 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头、 柱子上的对 偶语句。对联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 中国 传统 文化瑰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海归”一词,始见于本世纪初,指留学海外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归来者。一百多年前,就有中国人越海留洋,但那时候中国人留洋,为的是学知识,学技能,长见识,寻求救国良策。留洋能否拿到文凭和绿卡,前辈们在所不计。乐达仁、乐肇基、乐佑申和卞成,就是这样的“海归”前辈。

与同时代的“海归”也有不同,出去留学,归来办医院、搞教育、干洋务、开工厂,好像是“正差”,而乐达仁等四位“海归”前辈,都干起了他们一生不能割舍的古老中药业。

乐达仁(1877―1934),北京人,出身于中药世家,系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是使北京同仁堂实现中兴的乐平泉之孙,乐氏家族药铺同仁及绅商界人士尊称其为乐七爷。乐达仁1898年随清政府驻德国、比利时大臣吕海寰出使海外,考察欧洲工业特别是德国制药工业,至1902年回国。乐达仁对欧洲工业快速发展深感震惊,对德国企业管理极表称赞,感到中国古老中药业前途岌岌可危。乐达仁归国后对北京同仁堂家族年轻一代经常告诫的一句话,就是“中药不改良,顶多存在20年”。1914年乐达仁来津开办天津达仁堂,进行中药制药和中药企业管理改革试验,并尝试中药生产实行工厂化。乐达仁的试验和尝试,开创了中国中药行业的新纪元,其在行业内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未泯。

乐肇基(1902―1966),乐达仁胞弟乐达明之子,12岁离开父母,从北京来津跟随伯父乐达仁生活。乐肇基小学和中学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因多数学科是外籍教师用外语授课,乐肇基从小就打下良好外语基础。中学毕业后乐肇基进南开大学刚刚成立的化学系学习,为改革中药做准备。1925年乐肇基去英国留学,归国后乐肇基任达仁堂副经理。1934年乐达仁去世,乐肇基与堂弟乐松生分别担任达仁堂经理和副经理。乐肇基在达仁堂工作30多年,对中药行业实现生产机械化、管理近代化和剂型改革,建树颇多。

乐佑申(1889―1980),北京人,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乐达仁堂兄乐达康之子。乐氏十二代分为大、二、三、四四房,兄弟11人,乐氏十三代兄弟23人,乐佑申系长房长孙。1895年乐佑申入塾,1904年入天津敬业中学肄业,1909年任北京英商汇丰银行练习生,1912年留学法国商业学校,1914年父丧回国,1917年协助叔父乐钧士经营北京同仁堂。

乐氏十二代大房有同胞兄弟二人,大爷乐达康有四子――佑申、西园、笃周、义卿,六爷乐均士也有四子――乐夔、乐洪、乐浮、乐让。乐均士思想开放,不喜经商,把四个儿子送到法国去留学,学成后都留在法国工作。乐达康去世以后,乐佑申见四房开办的达仁堂买卖兴隆,就动员叔叔乐均士与他合伙办药铺。就这样,大房开办了乐仁堂和宏仁堂。乐仁堂的股份,乐佑申、乐佑申三个弟弟、乐均士各占三分之一,由乐佑申经营。宏仁堂的股份,乐佑申兄弟四人各占四分之一,主要经营者是乐笃周。乐笃周在处理宏仁堂重要商务问题时,自然要首先听取大哥乐佑申的意见。

乐仁堂和宏仁堂在天津开办以后,给天津中药行业吹来一股新风。乐佑申魄力大,办法多,自信心强,在经营上以制度完备、纪律严明、要求严格而著称,天津中药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乐佑申一时成为药店经营者学习效仿的榜样。

篇8

在今年的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全国的书画、美术、民间艺人等各路大师现场展示才艺,各显文化魅力,令中外参展商大饱眼福。东阳的中国竹编工艺大师何福礼,是传统文化产品的领军人物,他凭借一双巧手修复故宫乾隆御书房“倦勤斋”,展示了当代中国竹编工艺的最高水准。他在此次文博会上,摆开了400多平方米展区,把自己多年来创作的得意精品进行展出,他那以竹子为原材料编织的《渔翁》《哪吒闹海》《八仙竹丝花篮》《竹丝白鹤鼎》《千禧龙》《海螺》《关爱》等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参观者和采购商们赞叹不已,两位加拿大的参展商被何福礼的《渔翁》作品深深吸引住,连声赞叹中国竹编工艺了不起;文博会上以个人名义参展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显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北京天坛书画院副院长孙善民、实力派画家刘运禄、南京指书画家崔黎娟、中国画鹰名家黄妙德等数十名书画大家,带着500多幅书画作品来义乌赶“文化大集”。名家们在展馆摆开阵势现场挥毫泼墨,让中外参展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民间艺人朱奎荣17岁开始就在樟木版上雕刻,这次展出经他灵巧双手雕刻的一幅《熊猫百态图》和一幅《春晓汉宫图》,让来自美国的采购商们啧啧称奇;义乌“优秀民间艺术家”朱新琦带来的80多幅剪纸中,有幅长达7米的《清明上河图》,刀法精细,令人叹为观止;58岁的朱小弟老家住在义乌廿三里街道老街,是当地远近闻名“风筝王”,在他展台上展出的一个高达3..25米的龙头十分引人注目。他介绍说摆在展台上的是大龙风筝的头,它的身子长度要超过100米,放飞起来十分壮观。

传统工艺大放异彩

梅湖会展中心3号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等“丽水三宝”特别抢眼。丽水市委宣传部文化处长江山介绍说,丽水三宝就像瑰丽多姿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产业越做越大。尤其是2006年青田石雕荣登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将青田石雕列入省“四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这给“丽水三宝”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青田石雕年产值达4.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万,2006年吸引外地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

宝剑和青瓷是龙泉享誉千年的两张“金名片”,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龙泉市政府在恢复和修缮古窑遗址上不遗余力,一些企业也是主动高薪聘请民间工艺大师致力挖掘失传的工艺,恢复和重现古代剑瓷文化。如今,龙泉古窑作坊也成了旅游景点,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多达上万人次,其生产的仿古瓷器更受游客青睐,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研究中国瓷器已有30多年,他创作的瓷器作品清新大方,有着很强的现代艺术感,他携来代表作《荷》,采用了非常复杂的胶泥贴花工艺,造型别致,展出后成了瓷器玩家的心头爱。

有着700年文化历史的义乌丹溪红曲酒酿造工艺这次也搬进展馆。红曲酒是义乌当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搞科研攻关,使“丹溪红曲”配方日臻完善,创新丹溪红曲酒酿造工艺,成了我国黄酒业第一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红曲酒类。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豪锋说:“通过现场酿造工艺展示和品尝,使丹溪红曲酒产品知名度大大提高,如今丹溪红曲酒不但香飘全国,而且漂洋过海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

创意产业成新亮点

文博会上虽然文体用品、画框工艺、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仍唱“主角”,但“时尚产业”、“朝阳产业”已渐显芳容。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的约翰・霍金斯,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今天义乌创意行业“卡通设计”、“影视制作”已崭露头角,“文物开掘”、“广告策划”等已有可观的市场,音乐、出版、古玩、表演艺术等已渐成“气候”。笔类商品是本届文博会文化用品行业展出率较高的商品之一,这些制笔企业的展品融合了许多创意因素,令采购商们眼睛一亮,如“一次性使用笔”、环保笔、防近视防驼背笔等等。在义乌新港制笔有限公司展位前,采购商关注着他们展出的“一次性使用笔”。上海外贸公司一位采购商说,这款“一次性使用笔”使用方便,价格较同类产品低,使用范围广泛,各类市场都能接受它。因此这款平民价位笔成了客商下单的首选产品。

福州一家智能笔企业做足了创意文章,一支智能笔零售价达168元。该智能笔运用了光学、电子学、机械学等多钟原理,在笔中内置红外感应器和高科技智能芯片。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若坐姿不正确,笔芯就会自动缩进而无法书写,只有当坐姿正确时笔才能正常书写,因而该笔能够科学纠正学生错误坐姿,防止学生脊柱弯曲,以保护视力和防止近视。展位负责人黄俊彪说,这款笔获得了中国知识产权局优秀创意奖和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奖。

Yiwu Expo Highlights Cultural Charms

By Zhang Jiancheng

The Yiwu Cultural Products Expo, just held in central Zhejiang’s Yiwu, home to the nation’s largest marketplace for daily commodities, was more than a three-day blockbuster succes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s worth 1.75 billion yuan. The expo showcased the best of China’s arts and crafts to 56,576 domestic and 4,1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eople and a larger crowd of audience.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expo.

Masters of Arts and Crafts

A lot of masters presented the charm of their arts and crafts at the expo. He Fuli, a national master of bamboo-weaving,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best of the craft. His masterpieces were displayed in an area of 400 square meters.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not only displayed more than 500 pieces of their works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skills on the spot at the expo. Zhu Rongkui, an experienced virtuoso who started carving on camphor boards at 17, displayed a sculpture of pandas and an artwork of girls at an ancient palace. A paper-cut virtuoso named Zhu Xinqi displayed a 7-meter-long paper-cut version of an ancient painting tour de force named A Riverside Scene on the Day of Qingming. The 58-year-old Zhu Xiaodi, a local folk artist known as the king of kites in his hometown, displayed a 3.25-meter-tall dragon head at the expo. He said that it was part of a 100-meter-long kite and that the whole dragon looked extremely magnificent flying in the air.

Traditions

Traditional products were conspicuous at the expo. Stone sculptures, celadon pieces, and swords are the three treasures of Lishui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The trio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nd have become strong industries. The industry of stone sculptures of Qingtian County, placed on the list of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2006, now is the county’s economic pillar. The industry produces stone sculptures worth 420 million yuan a year and employs more than 30,000. In 2006, about 400,000 tourists came to Qingtian to see its carved stone wonders and brought in an income of 230 million yuan.

Swords and celadon are the golden name-cards of Longquan (Dragon Spring) County. The two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heir products are also on the list of the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Local manufacturers have now restored the lost art of sword making and developed new product lines of celadon.More than 10,000 tourists come to see the site of an old kiln a year. Many artists brought their best porcelain masterpieces to the expo, which attracted elitist collectors.

A local winery exhibited a red-colored rice wine. The 700-year-old beverage is a popular drink. The winery has improved its formula and process and the rice wine is the first in the country that has acquired an organic food certificate.

篇9

    包头市一名辍学在家的女孩儿因为想留男孩儿在家过夜遭到奶奶责骂,竟然将奶奶掐死。

6月16日上午,包头市刑警四中队接到报警:家住昆区北沙梁二区42栋的七旬老太太王某死在家中。经过刑警们的现场勘察和法医检验确定,王某系机械性窒息死亡。可是刑警们在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打斗痕迹,死者家属反映家中也没有丢失财物,走访邻居发现死者与邻居关系处得很好,不曾与人结怨,只是发现王某经常与住在一起的孙女张某争吵,案发后张某不知去向。根据这一情况,刑警们在北沙梁地区进行地毯式搜查,很快在一浴池内找到了张某。据张某交代,今年只有15岁的她在父母离异后便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今年5月辍学后每天去游戏厅、网吧等场所消磨时光,还把一些男孩儿带回家,与之发生性关系。6月15日20时,她回到家里,看见奶奶正在看电视,便与奶奶商量想带两名男孩儿回家睡觉,奶奶不同意,两人发生争吵,她起了杀心,将奶奶推倒在炕上用左手掐住其喉咙,用右手拿起被子捂住其鼻子和嘴,十几分钟后,奶奶窒息死亡。在确定奶奶死亡后,她将奶奶拖到凉房里,随后,去一录像厅里领回两个男孩儿在家里过夜。第二天早晨,两名男孩儿离开后,张某去洗澡,其姑姑来看望母亲时发现老人被害。

北方新报·杨晓红

篇10

2010年4月的一夫,赵晓婧和朋友到一家女子养生会所做美容,临出店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问她:“小姐,你想不想把车身租出去做广告?”“做什么广告?”赵晓婧被问蒙了。

原来,随着私家车的迅速增多,一些精明商人开始打起私家车广告的主意。只要将商家广告张贴或喷绘在私家车的车身上,每天行驶在上下班路上的私家车就变成了流动广告牌,商家会向车主支付一笔报酬。这家会所只在白领丽人的车子上做广告,答应每次粘贴广告的时间最少要一个月,报酬在每月400元左右。如果车主与他们签定一年的合同,可一次性拿到四五千元钱。

赵晓婧不由怦然心动。这几千块钱虽然不算巨款,但至少可以解决自己大半年的养车费用。不过她也是很谨慎的人,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我再考虑考虑。”她说。

回到公司,赵晓婧跟同事们提起这件事。她才知道自己是孤陋寡闻,这种在私家车车身上做广告的车主被称为“甲客族”。在街头流动的车流中,许多“化妆”后的私家车已经“招摇上市”。有些车身上画着可爱的玩具产品,有的画着轮胎,各种图案,应有尽有。同事笑称,她的车也“卖身”给一家银行做广告了,说这叫以车养车。

于是,赵晓婧那辆白色小轿车的车身上,很快也绘制上了大朵的紫色花朵,中间有一句广告语――“××养生会馆,享受名嫒生活”。这辆“俏丽”的小车在人群和车流中穿行时,成功地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也为小赵换回了一笔外快!

立即行动:辞职开公司小姑娘豁了出去

当赵晓婧开着车行驶在车辆如梭的马路上,看到满眼的公交车身都被刷上了各类广告,而大多数私家车依然“本色”着装时,忽然冒出了一个大胆想法:“这么多私家车的车身被白白浪费掉了,多么可惜呀!”经过一番调查,她发现当时私家车车身广告刚起步,都是商家直接找车主谈的。并没有专业的公司做这项业务。她决定,要涉足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赵晓婧通过发传真和邮件,将广告招商单发到了精选出来的客户群中,并陆续收到了回复。小赵仿佛看到了财富之门在向着自己缓缓开启,她决定踏门而入,便不顾家人反对辞职了。

刚开始,赵晓婧自己充当广告销售员,逐一上门拜访客户。半个月下来,她发现这些客户对私家车广告比较感兴趣,但似乎又都犹豫不决,没有一家能够确定下来。原来,这些广告客户并不是怀疑赵晓婧无法提供足量的车,而是因为私家车的行走路线不容易监督,在私家车上广告,用一位大型瑜伽馆经理的话说,那就是等于将自己的品牌交给“一台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汽车”,那样效果肯定比公交车广告差得多。

为打消客户的疑虑,赵晓婧一个星期没有出门,想破了脑袋,制定了一套标准,愿意提供私家车的车主,必须做到若干点:每个月被要求行驶至少1000千米:要穿“广告马甲”的汽车不能太破旧;公司与家庭必须不在同一区域……

公司对车子每月的行驶里程进行核查。至于如何确定车主的行驶区域,赵晓婧想出了一个妙招――公司会让车主到指定区域内的加油站加油,以发票上的地点来确保车主的行程。

那些天,赵晓婧泡在网上,到郑州各大论坛征车信息,还建立了一个“私家车广告联盟”的QQ群。不到一个星期,25辆符合条件的车就凑齐了。拿到定金后,赵晓婧陆续将这些车召集到喷绘厂,喷上了一家房产公司满意的广告。

这25辆私家车广告是为一个楼盘做的,一年广告费为20万元。如果投到传统媒体做广告,20万元只能做三四次,时间短不说,有效受众群也很有限。相比之下,私家车广告的优点不言而喻。

不断完善,把小创意做成大事业

顺利做成第一单生意后,赵晓婧信心大增。此后再推销起私家车广告就容易多了,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先后与4家公司达成了合作。赵晓婧招收了10多位员工,准备大张旗鼓地做这种新潮生意,但麻烦却接踵而至。

2010年中旬,一位私家车主给赵晓婧打电话,说自己车被交警给扣了,要罚款1000元。“我们可是注册了公司,而且每一份广告合同都经过工商部门审批了的呀!”赵晓婧捧着一堆资料赶到现场。

那位交警哭笑不得地说:“在私家车上做广告,挺时髦的呀。你一定不知道,汽车四周的玻璃是不允许张贴、喷绘广告的,因为这些地方做了广告后,会影响安全驾驶,而且,车体上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这要是出了车祸,谁负责任呀!”交警还告诉赵晓婧,车身主题颜色,改变后。也会影响年审,新的行车证办不下来。

听了交警的介绍,赵晓婧不觉得冤枉了,乖乖地交了罚款。返回公司后,赵晓婧立刻购买了大量有关广告、汽车安全驾驶等方面的书籍。后来,她又成立了一个法务部,专门负责预防和解决类似问题。赵晓婧管这些措施叫“打补丁”:“就像电脑系统一样,提前打好补丁,防止病毒入侵,方能避免因小失大,防止功亏一篑。”

2010年年底的一天,赵晓婧到药店去买药。门口有不少药品商逢人便发宣传单,大多数人漠然地接过,随后就扔进了垃圾箱。“这些药品可以在我这里做私家车广告的呀!”赵晓婧捧着一堆宣传单回了办公室,按照上面的电话逐一拨打。大多数商家都提出了同样的疑问:“你怎样才能保证我的效果呢?”

正是这个疑问,打开了赵晓婧做大蛋糕的突破口。她马上想到,这些药品广告可以做到那些在医院工作的私家车上面,他们多半是医务人员,在病人心目中有号召力和公信度,而车子频繁出现在病患者最为集中的医院里,也就是说,每个进医院看病的患者都有可能看到车身广告……

但是这次她长了一个心眼,首先去考察了一下这些药品是否合法,然后才开始实施。赵晓婧的计划让那位药品商很满意,他一口气定下了100辆车。原本赵晓婧还以为,凑够这么多车需要很长时间,没想到,医院里的有车一族还真多,不到几天时间就足数了。药品广告投放出去后,效果很好,那位药品商还介绍了许多客户给赵晓婧。

赵晓婧举一反三,开始为客户做细分工作:每一辆私家车的牌子、购买日期、行驶路线、主人个人信息……像身份记录一样详细。这样一来,和广告客户谈起合作来,就胸有成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