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困生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7 18:16: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学困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学困生

篇1

许多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有着一种畏惧心理,他们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为落后,对学习活动怀着一种本能的恐惧。这样的消极情绪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投入程度,特别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语文学困生在思想上出现的这些波动,对教师而言也是一次考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绪的疏导,让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还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活动,让他们明白一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远的落后,学习中的落后不等于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帮助他们逐步敞开心扉,走出自卑观望的消极情感。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加大表扬激励的力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教的表扬鼓励对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学困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对语文学习会更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困生学习中的进步,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一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绪的调动和激发,让学生将这些成功、满足等积极情感有效迁移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学习,有利于转化工作的开展。

二、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基础知识夯实这一重要基础

对许多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基础知识薄弱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些小学生拼音掌握不好,前后鼻音容易混淆,平翘舌音容易写错;有的学生字词积累方面存在短板;还有的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等方面难以突破。归纳起来,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是导致语文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教师应当在转化工作中强化基础知识的夯实。一方面要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知识点检测的方式,基本上掌握学生哪些方面是短板,哪些方面语文学习存在障碍,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下手,弥补薄弱环节,夯实语文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突出重点进行复习回顾。这些学困生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来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拟订补救计划,哪些方面有问题就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训练,如拼音有问题的进行易混淆字音的强化记忆等。通过针对性的回顾夯实,能够让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这样的态势要一直持续下去,促进学困生有效转化。

三、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学习方法指导这一快捷通道

除了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高效,也是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自身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语文学习不得法,往往事倍功半,更加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对此,笔者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充分强化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方法,推动学习成效的提高。例如,学困生背诵课文时难度较大,前记后忘、拖拖拉拉,笔者和学生共同分析,指导他们运用首句记忆法进行背诵,记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这样一旦背诵的时候思维断档,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将思维弥补起来,提高学生背诵的效果。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引导班级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将自己的看家本领亮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借鉴。教师还要经常上网搜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向班级学困生进行推荐,鼓励他们将这些先进的学习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之中。经过这样的方法推广,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增强学困生转化效果将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四、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学生互助合作这一丰富载体

篇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具有良好的语文积淀,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字、课文的学习会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一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缺乏等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率较低,甚至会出现厌学的现象,这便造成了学困生的产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给予语文学困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生在入学前的所面临的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小学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具体而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是小学语文学困生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困生在其婴幼儿时期的语文发展水平就相对较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一些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湘桂较少,沟通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的,从而使得孩子形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此外,一些家长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也没有充分的指导和移到,从而使得孩子形成了其自己的语言构建习惯。还有一些孩子在幼儿时期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到那时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关爱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孩子对于拼音的掌握等缺乏兴趣或者产生畏惧的情绪,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学校因素也是语文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年级时,学生的语文差异相对较少,但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欠缺以及语文学习环境的不完善等都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相对的忽略学生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使得一些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困生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最后,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学困生产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困生的产生。此外,学生的记忆力相对较差、识字上的一些障碍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智力因素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这种智力因素相对于学生因胆怯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解决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对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小学语文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基本上是课堂不专心听讲、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在日常学习中的进步,不要因为教师的评价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对于一些活泼好动但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教师的谈话等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其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成绩。

第二,以激励机制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综合应用激励机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使其能够对语文学习更具兴趣。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对其课上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使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第三,以家校合作来改善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家庭教育的情况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该种家校合作也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能够增加彼此的交流合作。教师对家长的家庭教学给予有益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来提高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强化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创新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还应该注重教学措施的不断创新应用,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有益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使学困生与语文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帮带组合,通过小组学习来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增加学生间的写作,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教学中,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其发觉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且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语:小学语文学困生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学校以及个人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将其转变,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激励教学以及家校合作的开展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加强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使学困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从而实现其语文学习的有效逆转。

参考文献:

[1]蒋美红.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方法初探[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2)

[2]巴哈尔・切肯.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2010(6)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46-02

1 前言

“学困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群体。所谓的“学困生”指的是那些在智力和身体感官上没有缺陷,也就是正常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相较于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各科课程时明显很吃力,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小学语文“学困生”指的是学习语文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在拼音拼读、生字默写、语法分析、段落大意归纳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

本文旨在对多媒体工具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其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事实进行例证。“学困生”问题一直是语文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对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率影响较大,而且对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2 小学语文课堂“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导致的基础薄弱是“学困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类型的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的困难。对于语文学习中的拼音拼写、声调诵读、汉字拼写等掌握十分糟糕;简单的古诗古词背不下来,或者今天背下来了,过一夜就全部忘记;阅读理解抓不住主要内容,自己不能给文章进行分段;作文写作常常感觉无话可讲,或者有话写不出来;等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然而由于个别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导致语文知识累计较少或者掌握不牢固,长此以往,则积少成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问题,变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学困生”。

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信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负担较大,无法将课堂知识全部吸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讲课时主要依靠粉笔和黑板,虽然教师在授课中会书写一些板书,但是并不可能将所有的课堂上所讲到的话全部在黑板上书写出来。众所周知,说出的信息具有“即时性”,稍纵即逝并不能持续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记东西比较慢的学生则在传统课堂上学习存在困难,也就造成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无法全部吸收,随着一节一节的新知识讲解,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则会越来越多,最终造成“学困生”的出现。

3 多媒体技术对“学困生”的帮助表现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升“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困生”夯实语文基础 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链接的媒介不再是粉笔和黑板,而是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图画、视频、音乐等穿幻灯片课件,在上课时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展现出来,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奇的天性,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教师可以运用Flash技术,向学生展现出一个少年独自背着包袱离开家乡,转眼经年,稚嫩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村中样貌大变,老翁向村中的小孩打听自己家的位置,小孩却笑着问道:“您从哪儿来?”通过这一画面的展现,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也加深了印象,便于“学困生”对古诗的背诵。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使用可以使教师讲解内容的即时性得到延展,相对于在黑板上书写板书来说,教师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在课件上打出来要方便得多 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充分的备课,制作出上课时所需使用的课件,将自己上课时所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在幻灯片上展现出来,还可以在课件上将自己上课时要举的例子写下来,等到上课时就一边向学生讲解,一边将图文向学生进行展示,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使语文知识的即时性得到延长,给予“学困生”较长时间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链接功能还可以将上节课所讲的重点进行回顾,从而有效提升“学困生”的语文成绩。

4 利用多媒体技术转变“学困生”的注意事项

由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困生”努力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同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教师所讲的“转瞬即逝”的知识有效进行时间的延展,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下面就来谈一谈转变“学困生”所使用的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的因素。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掌握分寸,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适合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是当前教学的趋势之一。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是说多媒体使用越频繁越好,课件内容越稀奇越吸引学生的兴趣越好,而是要掌握一定的分寸。“学困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以“学困生”的学习程度设定,对于一些十分基础的问题还反复讲解,而是要以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设定;不可一味地选择一些色彩明快、内容稀奇的教学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兴趣,而是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困生”则可以在课下予以较多关注。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是当前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的环节,同时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并不是说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以多媒体课件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将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唱主角”的课堂,使“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锻炼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动力。

5 结语

“学困生”是教师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转变“学困生”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林宇.“学困生”概念之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徐卫妮.提升语文学困生学习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4

学习困难学生(即学困生)是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要达到义务教育语文“准则”规定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相较于大多数同级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一、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探析

基于语文学困生的观察研究,结合大量的实例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造成学习困难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有关。

(一)缺乏学习的兴趣,有畏难情绪。

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因为缺乏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缺乏好奇心。虽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一些音乐,可能会暂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一旦进入阅读及理解文本,他们便立刻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面对阅读或理解困难,或退缩或失败或尝试,有些学生面对阅读文本等理解性内容有很强的排斥性,甚至一看标题会产生恐惧,害怕学习。另外,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老师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对他们疏远或不屑理睬,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极大地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想帮助学生取得进步,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就排斥和拒绝他们,相反,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拉近心理距离,为学生爱学习自己所教课程奠定心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掌握不系统。

调查发现,由于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积累较少。知识储备是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深入学习,提高能力的前提保障,也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不符合要求,对新授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的不系统性,造成后面学习的新弱点和知识掌握的新困难。如语音学习不好的话,较难养成好的语文素养;积累的字词量小的话,书写表达就会成为问题,更不用说阅读理解,这种连锁连反应会造成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表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状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或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或走神发呆,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堂中老师的讲课似乎与他无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总是无法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阅读的时候,不看书不指读;写作业马虎,应付了事;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很少。总之,这类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与途径

(一)重视学困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自己固有的学习行为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积累和阅读理解等语文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原来的基础差,让他们学习新的内容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觉得无从下手,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可为他们降低要求,准备适合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预习。我教小学低年级时,每学期开学会让学生预习书的扉页上的要求:(1)认真阅读文本的两遍。(2)绘制新的生字和词语表。(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百字左右)。(4)提出学习问题(不少于2个)。为了鼓励学生预习,每个环节都要检查落实,每课的预习效果都要检测表扬,做到有预习安排、有检查反馈、有总结表扬。学困生的预习效果虽然在质量上和学优生有差异,但他们都很投入,至少能够慢慢地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这种目标性的预习方式,与让他们盲目地去读去写相比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效果也比较明显。

2.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语文学习是一个语言活动过程,不能没有听、说、读,写。听是前提,学困生上课易走神、不想听,这对学困生来说是很常见的。所以对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愿意去听,知道听是最好的学习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老师要不断用语言来鼓励他们:请认真听同学读课文,对他们读错或读不好的地方用铅笔做标记,然后报告,看谁听得最认真。通过发现别人的缺点,激发学习有困难学生关注阅读过程,养成他们愿意倾听的习惯,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仔细聆听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听的学习习惯很有帮助。为了让他们坚持听下去,我会用不同的方式关注他们:用眼神给一个鼓励,用微笑给一个启发,用手势送一个暗示……经常提醒他们听了一遍又一遍,逐步让这种习惯成为他们的学习行为定势。为了更有效地激励学生,我用积分的方法,作为一个群体,回答一次积一分,一个月进行一次奖励。同学们为了集体荣誉都争先恐后,学困生为了不拖集体后腿而努力往前赶,同时小组其他成员及时帮助学困生,在合作与互助中同学们的学习成绩都有提高。

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阅读帮助记忆,阅读有利于语言训练,阅读的积累,有助于学习困难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多数学困生懒得读,读着读着就停了;或者只动动嘴不用心记;或者嘴在动,心思不知道往哪里跑了;或滥竽充数只发声音,不知所吐何词。面对这种情况,对学困生的阅读要独立要求,让他们挑重点少读一些,但要保证质量。在阅读形式上,学困生可以多样化,如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迫使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减少他们在阅读中走神或偷懒。

4.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一个认真书写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必定认真;书写粗心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必然较差。另外,有些学习状态不稳定的学生,认真书写的一段实践,学习进步明显;写作懒散时,学习质量明显下滑。因此,在平时的书写练习中,应对学生严格要求,经常性指导学生书写的姿势方法,通过书写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耐心思想指导工作。

改变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要衡量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就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昨天和今天比,在细小的进步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热爱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学困生多找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多表现多展示,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在作业批改中,对学困生的指导要有针对性,用激励性较强的语言评价他们,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中发现错误时,要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教师对学困生的及时评价,将成为无形的力量给学生形成积极的动力,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学习倾向,逐步回归学习集体。

(三)作业安排要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地安排作业,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能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学生作业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快速高效地完成作业,但学困生受学习能力和基础条件的影响,很难顺利完成作业,有时还会出现抄作业的现象。所以,在作业安排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对学困生可布置比较简单的问题,或只是让他们写一些生字词语,逐步提高作业要求;对中等生可布置些能独立完成,并能有效巩固当天知识的作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尽可能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收效慢、难度大,教师在转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真正掌握学困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困难和特点,多关注学困生,多帮助语文学困生,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语文,强化学困生的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祝萍.提高后进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探索和思考.小学教材教学,2005(1).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73-01

语文作为母语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它有具有工具性的学科功能。因此,语文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数语外的三大主科中语文应该是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生活中,有一些学生他们却对语文有所忽视,导致基础薄弱,长此以往出现了不喜欢学习语文,更对语文失去了信心,或是不善于积累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诸多的知识漏洞,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被老师们认为“朽木不可雕”,因此多数老师对他们也失去了提高语文水平的信心。他们自然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了。那么,如何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成为当前广大语文教师的重点难题。笔者参加了科研课题“提高学困生对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通过研究感觉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困难,提高他们学习语文兴趣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使语文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谈谈这一问题的尝试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要要从兴趣入手,只有他们对语文感兴趣了,他们也就会学习语文了,只有他们去用心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也就会改变学习语文困难的局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待语文学困生的态度,将他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补习,极大地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厌烦和逆反心理,最后结果是适得其反,学生的语文成绩恰恰下降了。教师对他们的作用与他们的成长需求背道而驰。因而,必须将“语文学困生”与优等生同等对待,并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落到实处。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民主学习氛围,提高创新意识。创设民主学习氛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苏联教育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课堂上语文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极少得到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关注,因此语文学困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较其他同学慢,反应、语言表达上也比不上其他同学。久而久之,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创设良好的民主学习氛围,呵护学困生的点滴上进心相当重要,这是促使语文学困生取得进步的关键。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具有民主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的情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如在讲《趵突泉》一课时,我运用影视手段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播放优美的音乐与课文内容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得到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钓突泉美丽的景色把学生带入清新亮丽的世界中。那向外喷涌的泉水仿佛触手可及,给学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学生的心情也仿佛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在情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创造激情。在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手段充分展现师生其乐共享的人际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形成一种亲切、愉快、智慧勃勃向上的课堂氛围。

二、心理帮教,树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处于懵懂的、可塑的阶段,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把激励带进课堂,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对待学困生,应因人而宜,适当给他们降低教学要求,并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必须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并在教学中对他们不讥不讽、不舍不弃,对其抱以爱心、耐心、用心的态度。鼓起语文学困生的勇气,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语文学困生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其中,不少有难言之隐,他们往往自卑、自暴自弃、厌学,对教师不信任、畏惧。

所以,老师就不能动辄呵斥、体罚,应当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他们多谈心,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篇6

近期,笔者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与途径研究》课题,通过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表现的研究,发现影响他们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不仅仅是来自智力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学困生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情感脆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文教学是最适合发展、展示学生个性的领域。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作文水平,教师从关注学困生的特点着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究出以下对策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尊重差异,树立学困生习作的信心

学习中的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作出了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小学语文学困生中经常听到“我语文学不好了”“我不会写作文”等丧失学习信心的言论。他们对作文的惧怕心理,语文考试的不及格,使这些学困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对写作的信心不足。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语文知识薄弱,往往是错别字连篇、病句成堆、叙述空乏。特别是有些学困生因害怕作文出现病句、错别字、结构混乱等等闹出笑话而遭到同学的耻笑,以致不敢多写,甚至不写。他们认为作文是一件很难甚至可怕的事情。

学困生需要尊重与温暖,更需要扶植。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因为学困生思想情绪长期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大多数得不到教师的关心,教师要用爱和感情的泉水擦亮学生心灵的窗户,随时关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教育他们。同时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课堂上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补充。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尝试写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强求有华丽的词藻,生动的语汇,只要做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我经常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觉得写作并不神秘,并不可怕。随着实践内容的扩展,他们想说、想写的欲望更强了,作文的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了。

二、降低要求,激发学困生习作的兴趣

小学语文学困生之所以作文能力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感到作文的众多要求束缚着自己,对作文不感兴趣,厌恶作文。因此,要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需要减少作文的束缚,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他们的作文学习兴趣。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待语文学困生要减少写作形式、内容等方面的束缚,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下,允许他们使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表达,比如,学困生可以是书面作文,也可以是口头作文、美术作文、体态作文等,凡是能传达个体的思想、意识、目的,都可以称为作文。小学语文学困生语文基础薄弱,在写作中,只要能做到文从字顺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教师要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泛的写作氛围,消除学困生写作的压抑和畏惧心理。

不少学生的作文枯燥无味,没有真情实感,除了写作的基本功不牢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作文的兴趣。故此,语文老师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更注重情感教学。比如,从学困生的性格、爱好中寻找写作的兴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爱好都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爱好中蕴藏着极大的兴趣,把作文教学寓于爱好之中是激起学生作文情趣的好办法,我在作文课上就常常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有什么爱好,为什么爱它,是怎样爱的,爱好中有哪些乐趣等。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出示作文题目《我的爱好》《我喜欢……》等。这样,学生不但不讨厌作文课,写起作文来也轻松愉快,水到渠成,而且写出了真情实感。

三、循序渐进,养成学困生习作的习惯

小学是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小学语文学困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没内容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有的不知道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有的写不具体……要解决这些长期困扰学困生的问题,还必须从培养他们良好的作文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走进写作之门。

1.培养学困生先说后写的习惯。“说”是“写”的另一种形式,出口成章,既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又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先说后写是为写作理清思路,定好框架结构。

2.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引导学困生博览群书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困生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勤于积累、迁移运用的读书习惯。比如:在教完《秋天的雨》这课后,我让学困生学习文中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让学困生抄写并熟记,为学生以后写秋天的景物做了铺垫。

篇7

严格训练,有的放矢帮扶差生,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及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知识差”的原因,到底差在哪,为什么差?用什么手段解决?我认为要摸清学生知识的底数,有的放矢地对后进生辅导。第一关,检查汉语拼音能否熟读。第二关,检查书写汉字笔画顺序是否正确。第三关,检查能否会使用字典、词典。第四关,检查每篇课文能否熟读,若是遇到不会读的字要标出拼音。这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科学训练,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在这方面要做到:细水长流逐一补,以新代旧分散补,突出对象个别补。

2 解决“行为差”的原因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种种原因,后进生的坏脾气、坏习惯形成了坏做法。特别表现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中,玩心太重,自由散漫,自己不愿参加的活动就不参加,不想做的作业就随意放弃,我行我素,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善观察和思考。学习上不独立思考完成,有的总想依赖别人完成作业,不肯下功夫。对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根据后进生的能力及知识基础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些定量定质的具体任务。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这需要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习方法。首先,教师要为后进生指定一个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便有了学习动力,这一动力能使后进生情绪高涨,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其次,教师需帮助后进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了解每课的重点、难点,让他们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攻克难关。再次,课上教师应尽量关注后进生设计有趣的情节、游戏、活动比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课上适当采用实物、磁带、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最后,教师应和后进生一起做好复习工作,及时查漏补缺。

3 解决“心理差”的原因

后进生最缺乏的是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而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被动,生怕被人嘲笑,看不起。小学语文的后进生尤其如此,针对这些,首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是后进生转变的关键。其次,要增强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①上课对后进生有目的地提问、练习。②批改作业时注意学生的自尊心,多写鼓励性语言的评语。③善于发现闪光点,以点代面,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④进行目标迁移,为后进生定小目标。⑤课下打开后进生的心扉,热情主动地来到他们身边谈一谈生活、个人爱好,了解后进生的生长环境、性格、思想,取得信任。

4 解决“生理或智力上有缺陷”的原因

真心关爱,唤起后进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应该用一颗爱心来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用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心。一个亲切的微笑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生硬的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语言,把命令式、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为商量式、谈话式的语言。其次要热爱、尊重或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力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敬重喜爱老师,对老师有向心力,他们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心理气氛。积极愉快的心情能激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可使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对待有缺陷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越是小草,弱苗,越是需要阳光雨露,我们做老师的既要爱白天鹅,又要爱丑小鸭。

5 解决“后进生惰性习惯”的原因

篇8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存在以及日益增加的课程难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而学困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教育的整体性,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这样注重基础积累的科目中,课堂两极化的分布很容易影响整体的授课效率。因此,搞清楚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并探索其转化策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未来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

在面对相同的授课进度以及课堂开展时,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特征以及对于相同知识体系不同的反馈能力都会造成学生之间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探究如何高效科学地转化学困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清晰认识。

1.学习能力不够

随着课程进度的展开,小学语文在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教材深度存在着一定差异,尤其在面对需要丰厚积累的阅读能力学习与写作能力学习时,先天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久而久之,没有高效学习能力作为保障的学生就容易在年级更迭、教材替换的节点上成为学困生。而低效率的学习又使这些学生在后期的再学习与复习阶段很难弥补之前学习所产生的漏洞,从而失去了自我转化的机会。

2.学习习惯不好

学困生的普遍特点就是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作业完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较差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最基础的课堂学习中,学困生会出现课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主动性差的现象,造成自己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课堂学习阶段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困生的不良习惯还会表现在习题训练与考试中,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审题习惯与习题技巧,面对在知识储备以内的测验时,也往往拿不到应该拿到的所有分数。

3.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课外拓展的原始动力,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造成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后劲。因此学困生另外的一个产生原因就是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更加深层次的影响就是使学生过于放松对于自我的要求,纪律上懈怠,学习上滞后,对语文科目的认识也不深入,面对语文特有的抽象性内容,思维广度还有严密完整的逻辑性没有心理准备,从而经不起学习过程中的挫折,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并出现畏惧心理。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的几点学困生成因,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团体解决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1.差异化教学

面对拥有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先天具备的学习能力差异往往难以在后天的培养上做到有效弥补。因此,需要老师与学校开展适合不同情况的差异性教学模式来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纪律性与统一性,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天壤之别,所以,需要在课堂中设立阶段性的教育目标进行层次化的差异性教育。充分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节奏,允许部分基础扎实,学习吸收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而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时,就需要制订阶梯形的学习计划,妥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往往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学困生的心理干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据班级中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情景教学等不同的手段来增强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兴趣的诱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力,从而可以自主地进行学困生转化。

综上所述,学困生转化已经是现代教育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而我们针对实际的学困生转化问题所提出的策略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团队,促进小学语文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会将学科学习较差的学生归为学困生行列。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萌芽阶段,忽略存在的问题,或者对学生过度施加压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应该客观地分析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并且为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1.先天因素

所谓的先天因素,是指学生在系统接受教育之前耳濡目染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主要学习的是汉语语言文字,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从我们开始学习说话时,就已经开始了语文的学习。小学阶段是我国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之前,有些学生家长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诵一些文章词句;也有一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高,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会学到一些较为出彩的语言,这些都是先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真正的自身因素,有些学生天生没有语言优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赋”,当然这种情况是极少数。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态度问题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问题,是因为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态度存在问题。在方式上,未能很好地把握语文学习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在态度上,也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英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忽视语文的学习,从心理上对语文教学产生轻视感。

3.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方面问题并不单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轻视,而是上升到更为深入的心理层次。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家庭、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厌学心理,这部分学生表现为各科成绩普遍差;也有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某项不足,例如不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等,产生自卑心理,而语文教学又有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要求,促使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惧怕或抵触心理。

4.对教师的不认可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尚处于懵懂状态,因此就会受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对于教师影响学生学习也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真的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语文学科重积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言谈或者穿着等因素引起了学生的反感,遭到W生的抵触,进而影响语文学习。

以上是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几点常见原因,由于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不同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具体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1.分层教学,发挥小组的力量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普遍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方式等,促使学生逐步进步。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不仅要针对每一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发挥小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小组的分配,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

标准。

2.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节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因自卑而导致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找到自信。一项调查显示,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90%以上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鼓励,而非不予理睬或者言语上的讽刺。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教师注重自身道德素养、仪容仪表的修缮,不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其二,教师要紧扣新课改脉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做出深入的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某一科目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日后人文素养的养成,关乎终生发展,要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因“学困生”这一标签而放弃任何学生,要做到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

目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当前应重视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是吻合的。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孩子,更没时间想一想怎样有效地管理孩子。即使有时间,又有多少家长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呢?学困生日益增多,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分层次教育,满堂灌,势必会使一部分落后的学生跟不上,若教师不注意研究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那么整个班级的语文学困生一定会越来越多。

一、转化“学困生”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学困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努力使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并在优等生中培养英才的苗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理解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或较好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少数学生也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而少数尖子学生甚至可以超过新课标的要求,超过越多越好。总之,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破除了“学困生不可避免”论,才能树立起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信心,从而去研究、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另一方面在抓紧学困生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中等生、优等生的教育,使他们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如何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

1.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困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订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困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2.注重学法,改进教法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困生补习功课,扫除学习障碍,更重要的是应给予他们学法上的指导。学习语文,关键要靠自己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课前要预习,课堂应紧跟教师的思路走,并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并进行归纳和总结,要多读多写,这是学好语文的最主要途径。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经验介绍、教师的学法讲座、学生自身的不断顿悟完善来达到逐步长进的目的。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力求做到备课吃透“两头”,教学兼顾学困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字、词、句的教学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帮助学困生准确地掌握字、词、句,如期实施写作计划,并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讲评,以不断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写作水平。特别要帮助学困生过知识关、方法关,使他们尽快地跟上群体的步伐。

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学习接受能力较差,反应较慢,遗忘速度快。一直到四年级,成绩始终落在全班的最后一名。他的父母都是文盲,对于他的学习根本无能为力,只能完全靠老师的帮助。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通过仔细观察和对他的学情进行分析,觉得他还是有进步的空间。因为他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很努力、认真。我了解到,同一道题目,他要做好多遍才做对,有时还是一知半解。在基础知识方面,拼音全忘了,生字新词靠强记,时间一长就忘,作文完全不会写,只会抄作文选。对他的学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后,我就做出了如下补差计划:(1)复习拼音。先从头开始教,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干部,根据课后词语表,天天给他做10个看汉字写拼音,然后认读。(2)天天做三道基础题,而且举一反三,做与讲解交替进行。(3)利用补课班的时间,把他一周内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4)作文降低要求,只要写出一件事既可,不作选材和描写上以及字数上的要求。(5)难的作业一律不做要求。慢慢地,他的成绩提高了。通过这个事例,我总结出:对学困生应找到他们的“困”之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而且要举一反三,千万不可怕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