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8 11:02: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

篇1

2019年4月15日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对教师进行职前、入职、在职的培训和学习指导。加快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水平,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我市在开展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本研修、网络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今天的总结表彰大会对三年来各中小学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情况从成绩、问题、今后的工作对策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大会开得很成功,对我市中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市教育局向教师进修学校,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局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主管市长、教育局局长都是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教育局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在政策上,资金上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给与支持与倾斜。

教育局主管领导经常性的了解过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教育局对这次全市继续教育检查评估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通过今天的总结表彰大会能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推动 了我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向更深层发展。

下面对我市今后的继续继续教育工作提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1)各中小学要成立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中小学校校长为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订本单位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对本单位的教师进行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为重点的岗位校本培训,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对本单位的参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综合评价、师德与业绩的考核工作。

(2)教师进修学校在启动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之时,必须对上一轮继续教育的经验与不足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对新课改形势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认真调研,合理、科学设置通识及各学科培训课程,保证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1)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在未来五年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法与途径,讲究培训效果,使教师培训工作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2)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行年度登记制度。

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每一名教师每年要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学分任务,并作为晋职、晋级和年终岗位考核的必备条件。凡当年未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任务者,第二年度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

3、建立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基地与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结合教师网络培训,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把教师进修学校建成示范性学习基地与资源中心。

希望到会的各位领导回去之后,要认真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确保我市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篇2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制、私营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的企业、事业单位。

本细则所称的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系指依照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同时受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高校、中专、中技的自然科学教学的人员。

第四条 各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本细则的实施。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本细则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 各单位根据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个部门为管理继续教育的日常工作部门(以下统称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并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六条 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并组织施行;

(二)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选题;

(三)组织安排科学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考核学习情况;

(四)评估继续教育质量,总结继续教育经验,宣传、表彰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五)受理有关继续教育的投诉,并进行调解。

第七条 各级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要兼管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实施本细则列入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目标,并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八条 继续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方针,为提高本市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

第九条 继续教育的目的:

(一)补充、更新、拓宽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

(二)调整和完善科学技术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三)培养中青年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

第十条 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人员所从事专业或学科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

继续教育的选题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和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本市、本系统、本单位科研、生产、教育和工作需要,以及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业务水平确定。

第十一条 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办各类培训、学习和研修班;

(二)参加学术讲座、交流和考察;

(三)外派对口单位短期工作或进修;

(四)参加函授(刊授)、电大、职大、业大和夜大学习;

(五)有计划、有指导、有考核的脱产自学。

第十二条 接受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的需要,向本单位提出学习的要求;

(二)学习时间由本单位根据本细则的要求作出计划安排,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脱产12天,脱产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同一个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内累计使用;

(三)经所在单位批准脱产学习的,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待遇;

(四)经所在单位同意派出学习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费及旅差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十三条 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学习活动;

(二)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所在单位服务。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在国内连续半脱产学习1年以上、脱产学习半年以上或派出国外境外留学、进修3个月以上的科学技术人员,事先签订接受继续教育后的专业技术服务合同。

第十五条 本市实行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证书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 继续教育证书由各区、县级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市政府各委(办)、各局(总公司)和市直属各单位颁发。由科学技术人员本人持有,实施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登记,并按高、中、初级的档次,由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七条 继续教育证书是系统记录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具体情况的有效凭证,是科学技术人员晋升、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及考核的必备证明。

第十八条 市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作市继续教育专项调控经费,其数额应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

各区、县级市财政每年也应拨出专款作为当地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为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额度不低于科学技术人员工资总额的15%。

企业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从如下途径解决:

(一)培训费用摊入成本;

(二)投入基本设施的费用在利润留成、包干节余、税后留利中开支;

(三)直接为产品创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的培训费用,在项目资金中开支。

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在包干节余和预算外收入等自有资金中开支。

第二十条 广州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查认定可成为相应的继续教育基地;也可以直接与企业、事业单位订立协议,承担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一条 被认定为继续教育基地的单位不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其继续教育业务范围由认定部门确定,并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 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市继续教育基地按审定的专业范围和方向,对本市有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及中级科学技术人员的骨干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列入市继续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表彰和奖励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认真执行本细则,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市人民政府每两年表彰和奖励一次对继续教育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二十四条 对不执行本细则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视其影响范围和情节,给予教育批评、通报批评,直至责令其改正。

第二十五条 社会科学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参照本细则执行。

篇3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析中医药继续教育现状,探讨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达到中医药继续教育预期效果和目的。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并提高继续教育项目质量,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1健全制度和科学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施方案》、《郑州市中医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明确了医院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成立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及管理机制,确立了院、科两级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在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推选出继续教育管理员,由科教科设专人负责有关继续教育日常管理、具体实施和评估考核工作,定期培训、督导、考核、奖励,确保每项工作按时、有效、规范实施。

2全程监督和规范实施

2.1项目申报

郑州市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结合医院特点和发展需求,医院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组织学习班、举办学术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建设,将医院的医疗优势加以总结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医院充分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点专科优势资源,整合设计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培训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见表1。2.2项目立项医院对获批举办的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年度统筹安排,避免举办时间上的冲突。科教科设专人向每个申报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下发通知,督促严格按照申报时间、举办要求积极组织实施,项目当年有效。

2.3项目实施

科教科设有学术讲座登记薄,对按计划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要求至少提前1周到科教科进行申请登记。登记内容包括项目举办时间、地点、授课专家、课程安排、专家简介等。科教科审核后发送正式会议通知。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教科全程参与项目举办,协助承办科室做好接待会议准备、会议签到、维持会场秩序、授予学分等具体工作。

2.4项目备案

项目结束后,由科教科按照要求,整理会议通知、学员签到表、专家课件、会场照片、会议总结等资料,及时存档。并按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上报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2.5考核与激励

为保证继续教育项目举办质量与效果,建立项目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科教科负责对项目承办科室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估,考核结果由项目负责人签字。依据考核结果并参考项目级别,当年年底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将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的学分,作为年度和任期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3深化措施和确保实效

为顺利完成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核工作,对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分两批对继续教育管理员进行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培训,核查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名单,采集信息并组织编码,一人一号,一证一号,由专人负责解决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及学分审核认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审核工作计划表,逐日逐科审核学分证书及各项相关证明、证件材料原件,相互核对后将符合规定的学分按Ⅰ类和Ⅱ类分别登记在个人《继续教育证书》上,汇总填写总学时及总学分,加盖单位印章,由市卫生局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对学分进行复查、审核,上报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核公需科目完成情况。郑州市中医院连续3a全院医、护、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完成达标率均为100%。

4创新思维和更新手段

郑州市中医院创新“师带徒”培训模式,提升继续教育质量。2012年实施以“师带徒”为培训方式的继续教育,对参加医院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培训人员中愿意继续学习的学员进行师承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扎实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有效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优秀中医药队伍[2-3]。此外,医院还将“师带徒”培训模式推广应用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创立3级拜师模式,科主任拜国家级名医为师,业务骨干拜院内名医为师,社区医师拜院内名医为师,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精髓[4]。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营造良好学术交流氛围,提高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医院出台《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及积分制考核办法》,每年对继续教育项目承办科室及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会率、参会情况进行考核,个人参会情况实施积分制管理,年终根据个人参会率、积分分值评选优秀予以奖励,积分制考核结果同时与院内年度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挂钩。此项考核办法的出台既提高了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医院继续教育考核的针对性。

5结语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医院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探索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不断规范管理措施,是保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有效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郑州市中医院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完善制度、全程监督、创新思维、更新手段等措施,规范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执行,保证了继续教育项目的质量,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为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宵.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7-9.

[2]常冬梅,王丽萍,杨宁.探索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126-128.

篇4

通过对河北省多个县、乡属学校的初中教师电话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下列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已经在岗多年,学历层次偏低、学科分布不均、年龄结构偏大,对课程的教授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模式,所以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

(二)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培训需求也不同。共性的培训内容和个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在培训方式上,他们希望是有直接作用的专业指导,而并非理论性的报告。如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以典型的示范课为例,进行现场的分析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三)许多教师反映课程教授时间和学习时间也有突出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和解决。

二、开展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国外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培训的经验

从近年来各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主要是重视培训教师实际能力,以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培训,在培训时渗透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通讯网络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自我进修的需要。

(二)开展网络培训的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显示了网络教育在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交互式的教学形式、群体化的协作教学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各学校都配备了电脑、多媒体,并连接了网络。从而使得这一教学手段成为可能的继续教育的平台。

(三)开展网络培训的必要性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支持下,为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让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且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局域网)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访问有关的网站或局域网虚拟网站,按照主持教授的提示,展开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通过BBS、Netmeeting等各种手段展示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主持教授总结归纳的教师培训模式。

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突出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受训者的自主性、差异性、过程性和综合性学习,可以合理安排大家的学习时间,与教授课程的时间冲突迎刃而解;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通过设计的案例、教学设计、录制的经典课和同步远程课堂,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地完成自主学习,激发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同时也解决了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究形式

通过简单的探究,我们将几个市级学校和县级学校建成了联谊校,开展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索。

(一)建立骨干教师的个人主页

骨干教师在QQ空间里建立了个人网页,包括专题讲座、备课讲座、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及反思、研训活动信息等,通过静态网页和动态论坛两种形式展示课程的相关资源和最新进展。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骨干教师个人网页的浏览量逐月上升,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二)利用QQ聊天的形式建立教研平台

因为QQ聊天可以两人或多人语聊,所以在大家协定的时间里就一个阶段的上课内容进行沟通交流,把对讲过课题中课堂呈现的问题做及时的沟通,对教案的修改达成统一;或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甚至教学习题作一交流,达到案,又各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建立教学题库

把平时常用的习题统一整理成电子文稿,按课程设四级库,简单题、提高题、精练题和尖子生挑战题,可按多种要求组成测试卷,并给予评价。供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应用,有的放矢。

(四)参与网上讨论

个别教师在集体教研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可以参与网上讨论,就事论事,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或进行更好的改进交流。使得大家继续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同层次的教师通过培训都有所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对继续教育成果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大教研更适合现代农村的继续教育。此外还有很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有待开发,比如,第一,建立远程进修;第二,利用局域网建立资源库;第三,建立教育网站(包括校园网站);第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当然,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培训的新形式,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是首先从理性上感觉到我们应该探索加强管理,实行科学评价的方法,然后还会在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最后,我们认为自主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教学民主化才是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属于成人教育,中学骨干教师具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其实际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作为评价课程教学的依据,他们会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带领大家一起成长,不断完善。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员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因此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

篇5

笔者查阅了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征求意见稿)》,从该意见稿中不难看出: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有利于帮助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新的工作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实现工作与时俱进。伴随着财政制度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制度和新措施的不断出台,新的会计制度也在逐渐生成。为应对新的挑战,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升华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合理应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各种挑战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会计继续教育起步晚,经验少,不够成熟。1998年1月,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列入政府的调控范围之内。此后,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能力的提高多多依赖与继续教育制度。由于实践经验少,继续教育制度在摸索中前进,依旧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上级领导关注度低。不少单位领导对会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单纯的认为会计就是算账、记账、报表之类的简单活计,现有知识足以承担现有工作,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金钱继续深造。

2、会计人员自身知识技能已不足以应付现有工作的挑战。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5%-10%来自于学校,另外90% -95%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取得的。目前,不少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正确认识,把继续教育看做取得继续工作权利的手段,殊不知其实他们的工作知识与经验已经与现实脱轨。

3、继续教育的内容目的性不明确。我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每个经济组织适用的会计制度也各有千秋,这就决定了不同职责的会计人员需要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当前业内使用的教材单一缺乏针对性,对不同工作领域的会计使用相同的材料,并没有分门别类,对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最新知识,不能从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4、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传统的培训进修方式依然广泛存在于各种继续教育单位的课堂,先进的培训技术与培训机制不被应用与实际,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继续教育制度为培养高层次多样化的人才的初衷相背离,不仅培训效果不明显,继续教育的质量也不容乐观。

5、会计继续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自身体制不够完善。目前财政部还未将各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正轨,对各级会计人员的培训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体系。

二、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举措

1、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进行,加强监管力度。各级相关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继续教育制度健康发展的内外环境。各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要加强各自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时间学习机会,统筹规划,顾全大局,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继续教育。

2、培训内容要专业对口。继续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相关的知识内容,接受新的知识经验,应对来自新的经济社会的挑战应针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职责设置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适应培训对象的需求。力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变革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只有先进、与时代同步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在现代会计继续教育中取得理想效果。在国际世界,随着先到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各个岗位的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地拓宽教学领域,包括培训方式上各类课程的推广和演进。

4、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推进其正规化过程。各类培训单位对在职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各类培训单位自身具备了培养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的能力,才有资格成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建立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控制体系。具体为:事前引入公开招标的竞争机制,包括对培训机构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社会信用等的综合审定来确定最终的承办机构。事中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查培训课堂,对培训单位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方法、效果进行实地检查,并开学员座谈会了解情况。事后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对培训效果、培训机构进行评估。

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与人员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会计人员通过学习提升了个人能力,对于其所在的用人单位也是互利互惠的。用人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完整的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与本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考核情况、年度考核、评聘职务和以及人才流动等先关制度挂钩,切实落实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肯定和使用,对会计人员是一种激励,有利于用人单位正面形象的建立,树立用人唯贤、用人唯才的观念。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多样性的不断发展,会计这个岗位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人才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日趋发杂化,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上所述,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知识经验,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中合理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力争在会计领域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 开发人才 干部培训

发展经济,扩大社会再生产,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相对应的人才开发也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既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组合,达到最佳效益的优化配置型开发;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品味提高的内涵挖掘型开发。内涵型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继续教育。

所谓“继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对大学毕业后的在职科技人员为更新、拓宽及加深专业知识所进行的教育;(2)对在职科技人员的研究生教育;(3)对技术员和技工进行提高学历的教育;(4)除学历教育外,还有对成人主要是对干部进行的非学历性的思想和业务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如公务员培训教育。

一、继续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措施

人力资本并非天赋,而是靠后天获得的,其途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正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实践证明,对员工培训与教育的投资会获得比物质投资更高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具有长效性和超成本性。经过教育培训的员工,劳动熟练程度明显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会增加,在劳动组织中与其他人员的配合也更为默契,产出会大大增长,所提交的产品质量会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对提高组织的劳动效率和效益的贡献也就更大。由此可见,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内在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呈明显的正相关。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本原因之一正是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低下,而教育落后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继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渐进的。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其一生获得知识的10~20%,80%以上的知识则是毕业后从在职教育和工作实践中获得;其次,人才的成长不能只靠学校教育这个单一渠道。做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高等学校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专业设置面偏窄,知识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要改变这种教育滞后造成的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状,除了从学校教育入手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三)继续教育是一种激励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但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存条件或基本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且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自身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如不满足,就会觉得工作没劲,生活乏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导致人才流失,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会更强烈。做为一个组织,应力求创造一个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施继续教育一方面能增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跟上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培养,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员工个人求得了发展,得到了益处,既增加了在裁员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又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机会,还可能带来经济收入的增长,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拉近了组织和员工间的距离,从而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实现“双赢”。

二、继续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继续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明确: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继续教育的实践表明,成功的探索固然有之,但理性的作用似较欠缺;而对探索的实践总结,又偏重于经验性的概括。因此,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继续教育才可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其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体现出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强调学生主体性等特征。

再次,要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贯穿于继续教育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目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效果测试和教学评估等环节。

(二)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提高有关人员的创造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更新和补缺

首先,在继续教育中要体现浓缩性的特点。教材不必追求系统、完整,而应以重点、难点为主,兼顾“跨度”与“深度”的关系。

其次,继续教育应体现出注重科研的特点。在讲授新技术、新成果时,要阐述其产生前提和形成的背景,介绍创新者所取得成果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各种观点作比较和分析。尤其要介绍当前的科研热点问题,将学员推到科研的前沿,激发其创新欲望和探索兴趣。

再次,继续教育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多元化特点。即不单纯地搞知识记忆性的卷面考试,而应运用论文、总结、答辩、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

(三)充分结合培训人员学习特点,努力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

篇7

一、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

要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要提升当地师资的力量。而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实现教师师资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西部地区受教育人群角度来说,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教师的自身角度来说,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农村地区学校教师作为西部地区学校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经济落后、师资缺乏,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设施设备不足,知识信息闭塞,观念理念落后,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第一,经费短缺,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培训实施。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自我多方面的筹款为辅。由于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水平落后,财政收入薄弱,有的县市甚至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更别提相关的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了;[1]不少农村学校因为经费短缺,导致办学困难,教师的基础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尤其是有些村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教师要外出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但是很多教师自身的收入并不高,如此一来很多人就只好放弃继续教育培训。[2]第二,机会稀缺,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全面普及。继续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但中国西部地区的教师数量并不少,每年通过公招、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等各种渠道进入到西部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于教师队伍的数量来说是远远不足的。以“国培”计划为例,基本上一个县能够分到的名额就是两三个,一般均分配到县级重点学校,能够分到农村学校的名额更是少之又少。[3]第三,远程培训的制约,难以达到相应效果。很多农村地区网络条件和计算机硬件条件都比较缺乏,加之有的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不能面对面地互动,使得远程教育难以落到实处。[4]

三、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尝试

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时,可以结合在线点播与学校有效结合,搭建起在线的教育平台,整合国内的在线教育资源为教师进修培训服务,丰富其教育资源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PC或者手机连接互联网进行学习,培训机构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帮助教师异地进行进修和学习,还可以通过习题的设置和监控,规范教师在异地进修的行为,提高教师参与在线教育资源进修的效率。由于在线点播的培训进修不受时间、空间、位置的限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个人的时间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农村地区教学师资水平。第二,在现实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很多教师因为个人或其他的原因无法按时地参与培训进修,错过了直接学习的机会,这时便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直播,在家或者学校重新进行进修学习。视频直播拉近了教师与培训机构的距离,教师只需要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就可以搭建学习的课堂,有利于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实时地参与到专家、学者组织的趣味课堂,听取他们对重点难点热点的精辟分析,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了解,解疑答惑。第三,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但是,对于硬件条件的缺乏,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培训机构也要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培训,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第四,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经常组织相关的授课人员走进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跟踪进行指导。捕捉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收集一些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培训的理论支撑,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对于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积极地联系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资金和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搭建现代化的在线教育平台,让每位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适时外聘专家学者亲自授课引领指导,层层辐射,推动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送培进疆新课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总结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1).

[2]曲中林.关于集成性—回应式教师培训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篇8

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理念,努力创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环境。拓宽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县区师资整体水平。

继续教育工作主要任务。以服务教师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科研课题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突出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心理教育等项目的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技能的全员培训;强调教师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的岗位培训。

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管理,挖掘教师培训潜力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1.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提高为广大教师学习进修服务的水平。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强化其培训、教研、管理、指导的功能。做好教师、校长的继续教育任务。要整合教师培训、教研和电教等资源,构建集信息、培训、教科研和社区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

2.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管理。

加强领导,建立继续教育工作运行机制。成立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相关工作。推行《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分工负责管理制度》,实施《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人员定向研修讲课制度》,建立《县中小学校本培训研究指导服务制度》。

(二)实施强师工程,培养全能、精干的培训教师群体。

1.教师队伍,能者为师。

一是外聘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专家教授精彩的演讲、独到的见解,更能博得参训人员的好评,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举行岗位练兵”,挑选授课教师。组织开展教师“岗位练兵”说课评课活动,从中选拔确定授课人选,能者为师,确保授课的质量。三是让学员培训学员,以教师培训教师。这些授课教师来自一线,授课内容贴近一线,教师喜欢听,易接受,效果好。

2.加强训练,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自觉专业学习,提高培训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个人研修做到有方向、有教材、有计划、有笔记、有提高。掌握培训技术,培养培训能力。

重视岗位练兵,提高培训教师教学水平。定期对培训教师的学习、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实施训前“讲稿”研讨、“说课”试讲,训后修改“讲稿”、“评课”总结的培训评价制度。

(三)加快硬件建设,形成现代、新型的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已有的培训教学设施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室、办公电脑、卫星电视、互联网、教师博客网络平台等。做好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和管理,建立县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的资源中心专门网站。教研员做好专题网页,引领学科,辐射全县。重视对基层学校研训网页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升级和管理利用的工作指导。

(四)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校本培训导向、示范作用。

1.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基地中心建设。

要构建多功能大服务,上通下联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促进我校成为教育资源中心、信息中心、课改指导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科研中心。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培训基地学校建设。

健全继续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建设制度,使之常态化。扩大继续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建设规模,使之一体化。加强继续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建设指导,使之规范化。推广继续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工作成果,使之示范化。

三、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提升教师培训实效

(一)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

1.按要求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促进新任教师巩固专业思想,掌握教学常规,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2.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培训。

3.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二)改进创新培训模式,不断强化教师培训效果。

1.培训模式,打破常规。教师培训积极探索与推广“三四五”培训模式:“三突出”,即突出学员的主体性,突出内容的针对性,突出方式的灵活性;“四模块”,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管理疑难问题的诊治;“五平台”,即专家引领,自修反思,问题会诊,交流分享,行动跟进。

2.设置“精品”课型讲座。集中培训每天安排4节课,设置4个专题。这种小课题、短课时的精品课型讲座,有课题精炼、讲课精彩、听课精神的课堂集中培训效果。

3.实施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方案。综合培训类有小学校长培训、全员岗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等。专业培训类有骨干教师(名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务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等。

(三)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9

二、深入一线做调研,按需立项接地气

开展按需施训是落实“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的集中体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城乡及不同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只有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且能赢得教师欢迎的培训。每年进行市级培训项目设置之前,市局教师工作处会同市继教中心认真开展培训前的项目调研,坚持与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师训管理者座谈、交流,以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坚持我市教师培训的连续性的基础上,科学、整体地规划教师培训项目,努力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结合,短期培训与长线培训互补,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兼顾,力求项目设计针对我市教师实际,最终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指导。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教师的需求而设定,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市级项目参训教师近15000人次,参训率接近100%。由于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能吸引教师,所以参训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程设计精品化,资源整合优质化

教师培训,即给教师专业的引领和发现、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只有做好教师培训,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市场化运作项目招标,优质培训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市级教师培训实行项目外包,即通过公开招标,广泛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基本实现了“项目专业设计、政府公开招标、资质机构承办、区校两级协同、市级整体管控”的操作模式。通过招标信息的,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引入武汉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这样,教师便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常青第一学校的刘佳老师这样说:“我有幸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虽然11月的北京秋风瑟瑟,满地落叶,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人感到无比寒冷,但培训课程如火如荼,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以及特级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剖析,不仅让我从理论高度了解到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更让我从实践角度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既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又使我获得新的感悟,还令我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开发本地优质资源,锻造精品课程

我们注重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组织名特优教师集体研讨,以形成适合武汉教育发展现实的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市一线教师的优质资源库,旨在向全市教师培训基地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师资,以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最终适应教师专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区也在积极行动,采取“内强队伍、外联优质基地”的策略,通过内修外习的方式,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优化培训打基础,立足基地抓争创

1.认真学习文件,建立市级标准

教师培训基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市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2.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研训一体化”

各区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完善机构、规范管理、创新模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使教师培训基地基本成为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集散地。例如,武昌区、洪山区积极开展“研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目标融合、内容兼容和过程协调,以突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基本形成区域性教科研、中小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大研训”格局。又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区局教育规划的总体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把培训中心建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服务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品牌中心。总之,教师培训中心首先要发展自己,然后引领教师发展,最终带动学校发展。

3.争创达标建设,以便强基固本

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重启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给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对照教师司的评估标准,深化机构内部改革,既抓硬件的达标,又重软件工程的建设。例如,武昌区教培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不断提升“研训一体化”的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并经专家组评估考核,一次性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的认定,是继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又一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此外,我市还创建市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3个,市级教师培训合格基地7个,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跟踪考核查实效,学分管理网络化

1.出台管理规范,促进培训多样化

为了有效保障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就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学分考核细则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具体有四点。其一,完善管理体制。在五年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落实三级管理、三级培训和三级考核,使全市教师继教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活动,层层有督导,层层有考核与评价,努力使继续教育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运转。其二,更新培训理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并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有选择权,使他们由继续教育的顺从者向专业化发展的践行者转变,最终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其三,改变培训模式。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培训方式、方法,突出教师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原则;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教师写,学员记”的被动接受的培训模式,把交流、研讨、辩论、沙龙以及合作学习与名校访学等方式引入培训课堂,使培训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的灵感、智慧、创造力以及新思想、新思路在互动和碰撞中生成、升华。其四,创新考核方式。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学习内容,更在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就是说,教师继续教育既要重视结果考核,又要重视过程考核,还要强调训后的实践。2009年,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展训后实践研修开始实施,为此,市教育局了《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市级集中培训后期实践研修工作的通知》,通过研修将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发挥培训的效益,更引导教师注重反思,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2.实行网络管理,提高学习效益

2010年,市继教中心积极筹建武汉教师教育网(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网”)。2011年3月,教师教育网建成开通,全市在职教师个人专业业务档案及继续教育信息全部实行网络管理。意义有五个:一是教师个人可随时登录教师教育网查询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及继续教育学分;二是市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教师教育网了解全市和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的完成情况;三是为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及短期规划提供可靠数据,方便学校管理和市区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网页开通的“继教管理”“继教动态”“继教研究”和“培训心声”等栏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并扩大了对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的宣传,不仅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氛围,更增强教师个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五是网页开通的“师路心语”栏目,既加强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倾听教师的培训心声,又广泛采集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支持,使培训更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效益。

六、转变培训观念,推动继续教育

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从人员、经费和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具体有三点。其一,经费到位。每年市教育局拨出专项经费2000万元支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打造各区及各学科的“领头雁”。其二,指导及时。委局主要领导须听取各方意见,以宏观指导每年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设置工作,并从教育政策、委局中心工作以及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审核年度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分管领导经常参与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并深入培训一线,以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及时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最终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助推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大培训”格局

在汉阳区,每年局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诸葛亮”专题工作会,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培训大计(论证培训项目、研讨培训主题、选择培训内容、推荐培训师资和确定培训方案),以使全区形成各方关心培训、共同实施培训的“大培训”格局。

(2)落实保障机制,划拨专门款项

在江夏区,既坚决落实保障机制,又拨专款对培训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还出台了《区教育局关于落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圆满完成。在江岸区,坚持将每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刊登在局周安排上,以体现行政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3)加强工作保障,实施“双线”管理在蔡甸区,2012年既出台了《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管理办法》,又实施“行政线”和“业务线”的“双线”管理模式。局师训科、区教师进修学校、区

教研室、各乡镇教育总支以及各中小学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时时加强过程管理,事事纳入绩效目标;同时,区教育局加强工作保障力度。

(4)努力打造平台,促进内涵发展

区教育局按照办学标准,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保证培训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例如,东西湖区基于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围绕内涵提升、区域协同、全员参与、整合优化和校本导航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各项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2.注重宣传,资源共享,有效促进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我们注重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实时信息传递、优质项目推介和创新模式等都是我们宣传的内容。通过宣传,可形成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全市教师对培训的热情,以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加强舆论导向

2009年,《中国教育报》以“培训教师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

(一)”和“让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二)”为题,报道武汉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师培训是政府的责任到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既体现武汉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担当,又达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的共识。2010年,《中国教育报》以“让更多优秀教师迅速成长——武汉市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题,专版介绍我市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及工作成效,于是,武汉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影响力逐渐形成。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教师培训交流‘撬动’城乡教育天平——武汉打造十万‘魅力’教师纪实”为题,全方位回顾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共识。

(2)促进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教师教育网,及时传递有关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以使教师有更广泛的学习渠道。例如,我市与《成才》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促进区域交流

我市各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加强了区内和区际之间的交流。例如:武昌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改革与探索》提出“促进‘研训一体’”的理念,既服务基础教育,又呈现区域教师研训活动的实情实景;江岸区创编的《江岸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地,既立足江岸教育,又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设“政策法规”“教师培训”“支教援教”“校长论坛”“名师风采”“园丁心曲”“他山之石”和“读者信箱”等栏目,旨在交流教师教育经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问题,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硚口区推出的《师道研究》、蔡甸区编发的《师训简讯》等都从不同侧面深入探讨了区域内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旨在推动教师培训从盲目走向有序。

3.均衡发展,以师为本,符合需求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宗旨,让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走进教师的心灵,符合教师需求,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继续教育真正成为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最大福利。“以师为本”,即最大限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并为这一发展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素养和增强能力。“以师为本”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旨在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最终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具体有四点。

(1)一线调研

每年市教育局在设置培训项目前,都会在一线调研(既调研培训的方向,又调研课程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求,使教师有机会表达专业发展的愿望。之后,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愿望,科学设置每个年度的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并及时向教师继续教育单位反馈教师的课程需求和发展愿望,力争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精品课程和优良师资。

(2)突出过程

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应凸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报告式的培训模式,让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加强参训教师信息的反馈,以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最终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

(3)重视项目

每次市级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后,都坚持对全体参训教师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既总结项目的实施情况,又为日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最终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

(4)均衡发展

我市教育具有多元结构,且发展不均衡。由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关注农村和针对薄弱地区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另外,针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专项培训,既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解决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推进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向前发展,最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4.创新模式,坚持研修,提升效能

要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在创新中收获经验,并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后的实践研修。

(1)模式创新

我市努力改变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法,注重引导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参与教学互动。例如,班主任培训采用任务驱动、协同合作、主动竞争和有效激励等方法,围绕班级管理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等问题,探寻班纪班风的建设、特别学生的应对、班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班级叙事的撰写(用教育情景剧)以及班级教育游戏的开展,然后由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自我展示,最后由专家点评。这样,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便在自主学习与快乐分享中相互促进,进而获得共同成长的体验。又如,江夏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罗彩虹说:“这五天的培训真是痛并快乐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担心第二天的展示。虽然展示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还有距离,但在展示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和诸多的感悟!就拿今天的分区交流来说,东西湖的教师的情景表演惟妙惟肖,生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新洲区的教师列举了自己班级的案例,使大家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走近学生,更要深入学生的家庭;蔡甸区的教师展示的‘复杂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平朴无华,打动人心;在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他们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制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评价机制,并围绕培训内容,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受到教师的热烈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文化。

篇10

一、研究背景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一种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研究

(一)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指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整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将培训有机优化组合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整合,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有机整合。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的特点

与单纯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比,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表现出以下优势:

1.混合培训模式是网络在线学习、面授答疑与校本研修的结合。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针对教师培训需求,对在线学习、面授辅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深度整合,发挥各种方式在不同培训情境下的优势,以期将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模式。

2.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的结合。

在教学方式层面,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在混合培训模式实施中,面授辅导主要以讲授型学习进行(专家讲座形式),而网络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资源整合、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的结合。

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可以实现培训者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且培训具有长效机制,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培训成本。

4.混合培训模式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与互评及他评的结合。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注重终结性考核,培训结束后的最终考核在评价中占据极大比重,混合培训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学习监控、管理系统可有效获取学习过程数据,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1.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架构。

混合培训模式架构主要是将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相结合。受训教师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前预习、填平差异,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交流互动和在线考试等,面授(专家讲座)进行重、难点解读和答疑,通过校本研修提高个人教学研修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进行教学反思和体现教学成果。各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循环巩固,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架构如图1:

2.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流程。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在流程上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培训实施和评估总结四个环节,如图2所示。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实践

(一)总体设计

1.培训平台设计。

本次培训依托QQ群、学校平台进行,采用摄录像技术、flash技术和,html技术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及教学案例等形式的培训内容,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情况,尽可能选择了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如网页制作、微课等新知识进行了培训。

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为视频讲座等课例,并提供文字材料,经过培训过程后问卷调查教师的学习情况,发现课例为10分钟左右的比较受教师们欢迎,在课例制作时可以参考微课程制作的方法,把讲解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单独的部分,可以很好地强化培训的效果。

(二)评估总结

为了解混合培训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教师培训中的效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三个方面的评估(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教师对该培训模式的三个方面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四、结语

实践表明,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非常可行,这种方式是开展大规模、低成本、有质量的培训教师的有效途径。同时,混合培训模式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受环境条件限制,如部分偏远地区计算机软硬件缺失,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2)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根深蒂固,这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阮连法,张素江,周朝农,等.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2(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