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0 22:01: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1

Work condition of campus counselor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ts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XIE Ji-rong, ZHANG Li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330031)

Abstract: Related conceptions about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of campus counselor’s work are stated first. Then work condition of counselors from campuses of Jiangxi province is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ts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are studied from aspects including feasibilities of policy, job content and technology. This study is the base of realization of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Campus counselor; Routine work;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一、相关概念说明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目前,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定义,作为研究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也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上的。

辅导员工作:是本文规范化研究与可行性分析的研究对象,在规范化管理研究中指日常的常规性工作。其他辅导员工作,诸如随机或突发等非常规性工作,不在属于本文分析研究的范畴。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辅导员面向学生工作的中观层面展开研究,弱化对辅导员的个人角色,以及辅导员作为学校的被管理者角色方面的内容研究。

规范化管理:从大学管理角度来讲,规范是一种理念,渗透和落实到高校办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规范化发展就是高校在办学的整个过程把规范理念渗透和落实到各个环节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以多功能性、多样性的全新理念来编制“大学分类”以及“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分类原则从政策上进行指导[2]。

辅导员管理工作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辅导员不能够向企业管理人员那样,用价值取向来规范工作对象,也就是不能够通过经济的奖惩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行为。而且其管理团队——学生干部不如企业那么稳定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但是企业管理的规范性流程可以为辅导员管理工作借鉴,这也是本文规范化研究的原因。

辅导员管理工作规范化:就是针对高校辅导员常规性、日常性工作加以研究、分析,设计出一个管理工作结构体系,形成管理平台工具,促使辅导员在该结构体系或管理平台中系统、规范地开展日常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普遍状况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国内外有关辅导员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我国,辅导员制度建立的较晚,相关规范并不完善,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对辅导员的高标准要求。而且,不同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不同,其规范化程度也相差很大。从文献研究看,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辅导员工作量化指标偏颇

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主要局限于一些有关“勤”方面的次数指标[3]。辅导员每周与学生同吃同住的次数,走访学生宿舍的次数,与学生谈心的次数,平均每月学生活动的次数等等,基本都以次数为度量指标。但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能否很好的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缺乏一定的考核,这种管理事务性考核指标设计上的重数量轻质量,完全用数量评定工作的好坏得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得分高工作绩效好,得分低工作就有问题”的评价趋向。久而久之,辅导员的工作走向形式化,无法真正做到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辅导员工作计划流于形式

虽然,各大高校都会要求辅导员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但是多数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在网上套用辅导员工作计划模板,例如,在百度网上,“求辅导员工作计划”的帖子比比皆是。其目的不外乎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真正起到制定计划,落实计划的目的,致使学校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管理浮于表面。

(3)辅导员工作缺乏规范

在高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辅导员,辅导员常常需要扮演“老师”、“朋友”、“救火员”等多重角色。辅导员事务的繁杂性使得一部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么疲于奔命,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把工作完全甩手给学生干部,工作缺乏科学性、条理性和有效性,工作效率低下。

(二)江西省的情况

(1)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没能真正将学生工作管理起来

以江西地区唯一的211大学南昌大学为例,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数据库形式,没有很好的将常规性学生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迹。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仅仅包含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辅导员有权限添加和编辑这些基本信息,但是系统并没有提供辅导员有关本职工作的输入、跟踪和管理等功能。

(2)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辅导员工作量日益增大

2007年,程祥国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一项“江西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辅导员配备极不合理,有的本科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是1:62[4],2007江西省20所本科院校有5所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超过1:300。这样严重失调的师生比,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巨大,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辅导员兼任学院党委职务,还带3个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此大的工作量,不但占用了辅导员工作之内、之外的很多时间,而且很容易存在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甚至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

(3)专职辅导员流失严重,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在“江西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调查研究报告中”还看到66.1%的辅导员选择准备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5 年以下,仅有10.2%的人选择“终身(长期)”。这只是2007年的数据,当前的数据更是不容乐观。资深辅导员流失,不但导致缺乏经验的新手应付繁重的学生工作,而且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

(4)兼职辅导员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开展

目前江西省兼职辅导员在各大高校主要的辅导员队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这些兼职辅导员基本上由在读研究生和大四本科生组成,薪酬低于专职辅导员。他们不能够像专职辅导员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作为辅导员服务的对象学生来说,一名兼职辅导员带一个班级学生一年,刚刚培养出感情来,却因为辅导员更替,学生有可能情绪不稳定,产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来。并且兼职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时间短而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故而应付、拖沓、不尽心尽力的相对于专职而言会多一些。以上的因素都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势必造成辅导员自身工作的混乱,也不利于学校对辅导与及学生的管理。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性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条理化,帮助辅导员从容应对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本文旨在探索研究的目的。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

文献[1]中提出:“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这对于调查和研究辅导员的工作,规范化发展其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层次划分

只有将辅导员的常规性工作内容进行层层细分,才有可能实现每项工作的步骤化和表格化,从而对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内容上的支持。如图1所示,文献研究表明,辅导员常规性工作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划分,即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以此为基础,每一项工作可进一步划分,这样层层细分,就是为了便于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类,方便后续的规范化管理。

(二)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

(1)思政教育工作的规范化

思政教育工作虽然很难量化,但是在每学期开始之前都会制定相关的计划,比如某一周将举行“实事政策文件的学习”、某一周开展思政文章竞赛等等,这类活动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每学期都会例行举行,所不同的只是举行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有所变更。那么完全可能将所有思政工作的计划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只要辅导员登入自己的账户名,系统就会提醒当前工作内容及其紧迫性等。而且,在管理系统中,可以提供创建、修改、浏览、删除等基本的事务性操作功能,并可采用角色管理功能,学生也可以参与系统交互,及时向辅导员反馈信息,并作为当前实物的结果的一部分。这种线上的互动式交流方式,有助于辅导员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2)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学生管理工作是依据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为此将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划分为班级管理、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并将这些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做好详细的计划,计算机系统将协助辅导员完成每一项计划,比如当辅导员将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时,可以通过登录高校辅导员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打开该菜单,就会将下一级工作内容展开,选择“寝室管理”工作,辅导员将会看到图2所示的相关表格:

这些表格详细记录了学生寝室管理的辅导对象、内容描述、完成进度等信息,当辅导员双击某一项内容,就可以看到该任务的子任务、工作要求、紧急程度、内容描述、完成情况等具体情况,辅导员可根据事务的紧急程度和完成进度将这些工作有条理不紊地逐一完成。

(3)咨询服务工作的规范化

多数咨询服务工作要求辅导员学习并提供具体的咨询内容,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料库和数据库,而且也会自动实现内容链接,只需要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便能够得到相关的咨询内容,所以该项工作内容如果通过规范化管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将会大大减少,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极大提高。

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性文件以及求职信息等等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系统进行展示,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查询。而且这个平台提供了学生和辅导员思想交流的平台,甚至可以实现可视化交流,这无疑扩大了双方的交流空间,有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要的交流内容将由辅导员摘录于系统,作为辅导员工作量的一部分。

(三)技术可行性

借助软件开发技术能够实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包括对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分类维护,如事务性工作的添加、查阅、统计等功能。其基本思路是:

1)辅导员、学生、管理者的职能实行角色化管理;

2)呈现用户界面,将辅导员工作录入数据库;

3)搜索数据信息至用户界面显示;

4)在用户界面中对相关数据进行修订、删除、统计等维护性工作;

5)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工具,对辅导员常规性工作做深入分析。

以上软件功能的实现,将使得从管理层面上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范化成为现实。在软件系统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施行分类管理,并可按日期、维护人、重要程度等项目进行排序,辅导员对自己的历史和当前工作一目了然。管理者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得各位辅导员的分类项目的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辅导员工作管理决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篇2

在大学教育角色中,大学辅导员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但是学生在教育事业中的开拓者,也是学生们日常十分信任的朋友,是高校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一盏“指路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趋势。在教育系统中,就业职工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发展流程,而大学辅导员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广大高校教育辅导员要进一步加深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

一、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意义

根据国家教育部做出的统计数据表示,截止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了750万,增幅达到了10%以上。随之伴随而来的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就业指导工作就是针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设置的。从根本上说,高校辅导员作为指导大学生发展道路中的引路者,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中也肩负着同样重要的指导任务。在四年大学生时光中,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全面的教师,在增进学生的发展前程上具备重要的价值。

二、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优势

(一)辅导员角色的发展优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年龄在20岁左右,已经具备了初期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思想,具有了较强的思想主见,在性格特点上浮动较大,并且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青春个性”。对于家人、教师的意见,大学生往往出现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难以理解和听从。但是,高校辅导员教师因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特殊性,所以具有倾听者、引导者、规划者、咨询者等多重角色,所以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有一些明显的发展优势。这是因为,辅导员工作本身具备的覆盖面较强,几乎涉及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o导员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专业背景上相互融合,相互熟悉生活和学习的各项特点。这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多的便利。

(二)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责任

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始终。甚至可以说,辅导员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启蒙。这是因为,大学时期是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过渡期,开展日常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肩负着引领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我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辅导员教师的职业指导中,他们的工作中肩负着帮助学生制定就业指导的发展依据。

三、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着不足

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辅导员在岗辅修的专业都是中文、思政类专业,在就业指导、社会工作等专业方面进有所涉猎的辅导员所占的比例较少。因为这样的专业分布现象,导致一些辅导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生活、思想上不出现偏差就可以了,对于有其他的专业问题、职业规划等教学任务不必探究。导致一些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教育理念十分保守。

(二)就业培训的机会较少

受师资水平的影响,很多辅导员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同时,对于高校辅导员教师来说他,他们工作十分琐碎、零散,难以对就业指导工作投入较多的精力。导致辅导员教师难以具备较高的学习层次,校内外培训机遇十分匮乏,业务能力和自我提升素养都的机遇都不够丰富。

四、基于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首先,广大高校辅导员教师要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学校和社会就业指导的发展规模。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面的拓展,从而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其次,调整教学观念,使就业指导和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相互贴近,建立一个“就业中心+班级辅导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使辅导员能够保持科学的就业理念,促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沿着一系列系统化的发展步伐迈进。在就业指导观念的转变上,要紧跟时代就业思潮,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确保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带动高校就业能力

辅导员教师要针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实践能力。摆脱“毕业就是失业的发展”困境。首先,高校要大力强化对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建设、教学测评。要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岗后、常态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测评、就业信息管理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教师指导工作体系的构成进行全面深化。同时,辅导员教师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手段,组织学生走企业、下基层、进岗位,使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总结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发展难题。为此,广大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增进创新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内涵

辅导员绩效评价主要是指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学生们的教育和管理做出相应评价的一种过程,该评价体系可以看作是对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之处的一种描述。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考核的具体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辅导员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最终的职称、奖惩以及工资等都跟考核联系起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为学生们提供出更加优质的服务。

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很多高校岗位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施行了按需设岗、按岗定薪、按岗招聘等具有针对性的人事分配制度。当前在各个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绩效评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还是各个高校人事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当前各个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那些内容不一样、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还非常繁杂的课程理念进行相应的整合,显得非常有秩序,而新课程观角度主要是要求辅导员站在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的新角度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进而使课程模块变成具有广泛领域、点面结合的多模块,从而在学校构建成为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使辅导员的工作最终实现具体化、有序化,而且该体系的考核过程也更加科学化。该评价体系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辅导员具备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且还使学校的职能部门跟系领导加强了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双重领导,这将会使高校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过程。因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性辅导员队伍,并且还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中,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的整体,它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制度以及评价机构等多种与绩效评价息息相关的因素。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看,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进行评价的体系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绩效评价标准

对于高校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标准的设置是在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建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具体地说,高校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进行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育、高校发展方向以及辅导员的服务目标等因素。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责也在教育部有较为详细地规定,辅导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的培养、政治素质的提高、学习方法的研究、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入党选干等方面的指导。

(二)绩效评价主体

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进行绩效评价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和全面性,学校在制定评价原则时要按照最具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来进行设定,一般来说,高校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有辅导员本身、学生以及院系。辅导员本身是最了解自己工作的人,在评价时能够做到全面客观,因此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学生是辅导员的教育对象,是直接受到辅导员教育工作的人,其对于辅导员教育工作的感受也是最直观的,因此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而院系是监督辅导员教育工作的直接部门,对其的工作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深刻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将其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是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评价,难以做到完全的公正,因此,要适当地将其评价的比例进行调整降低,高校要进行多次的试验求证来确定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找出最佳的评价方式。

(三)绩效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在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360度绩效评估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被评价的成员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来获取资料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进行实际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院校和辅导员自身都参与进来,从不同的角度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直接将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

2.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

这种方法在一些企业管理中和政府机关中应用较多,也是一种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价时,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对课程的模块进行分解而来,也就是说,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课程的定量性、可实施性以及关键性来进行相应课程的设置。

三、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应处理以下四个关系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要想能够很好地实施下去,高校领导必须一方面充分将其带来的积极作用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还要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进去,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能够很好实施下去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绩效评价和工资奖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在激励辅导员更好工作的重要奖励就是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的奖励。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高校在实施这两种激励措施时,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清楚后才可实施,不能盲目去实施,更不能直接就实施,其中精神奖励是各个高校都要更多使用的奖励措施不同的高校辅导员的工资和奖金制度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直接决定着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跟辅导员奖金之间不能建立过分的直接和长久的关系,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是只针对那些具有重大特殊贡献的辅导员才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更多是对辅导员实施精神、名誉以及进修、升职等方面的奖励。

(二)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定之间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进修绩效评价跟辅导员职称评价不是一个管理系统,虽然他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管理系统,但是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他们都需要对辅导员的平时成绩和工作内容、做出贡献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最终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辅导员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晋职的机会不断提高上去,这样也能能够为辅导员们将来的职称评定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和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当在评价过程中涉及辅导员成绩和贡献方面的评价时,就要及时将这部分上报给职称评价委员会最终进行存档,以上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必须经过辅导员的同意才能实施,这样也就避免了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三)绩效评价和师资培训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师资培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而师资培训的目的就是确保所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职业的快速进步,使他们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出更加优质的服务;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将辅导员日常的工作绩效放在首要位置,其目的就是促进职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可以根据评价的最终结果,对各个辅导员的特点、工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培训,从而为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最好的服务。

(四)绩效评价和学校师资管理之间的关系

篇4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篇5

一、简述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办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建立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民办高校每位辅导员人手一册《辅导员工作日志》,每学期发一本。日志印有学期工作计划、班级工作目标、每天工作记录(包括进宿舍情况)、每周班会、学期工作小结等。主要记录辅导员每天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的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工作中的体会、认识、经验和收获等,实行一天一记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发挥的作用

“面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日志》制度,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笔者认为,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查询方便,弥补不足,提升能力,寻求规律。

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这一记录载体,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工作的周期性规律,进而对学期工作进行全盘考虑。学生工作本身具有周期性,尤其常规工作的周期性非常明显。如学习纪律(包括迟到、早退、旷课等)、卫生习惯等每天都要常抓不懈;补考、重修等一般会在每学期开学初安排;贫困生助学金评选、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一般会在每学年的九、十月份进行。每位辅导员都可以借助日志“每天工作记事、一天一记载”这一特点,记录每天每周的具体工作,认真准备每周的班会,精心组织开展,并记录到日志上,方便以后查询,摸索学生工作的规律,从而提前做好工作规划。

“《工作日志》作为一种个人写作文本,具有不同于日记和记录的特殊性,它通过个人反思性的记录,对于提高职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辅导员工作日志中不断总结、反思,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弥补、改进。同时,可以将先前的经验教训反馈到接下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水平的目标。

2.制订计划,确定目标,撰写小结,指导工作。

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有利于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在辅导员工作日志中有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和确定班级工作目标的内容,通过确定班级工作目标制订学期工作计划,有的放矢,增强工作动力,更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可以在学期末对照计划和目标,检验学期工作完成效果,进行自评小结。

辅导员工作日志的特点之一是对同一事件或工作对象的记录具有连续性,以与学生谈话为例,通过辅导员日志,可以发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的改变和进步。“辅导员日志可以记录同一学生多次谈话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几次谈话之后,通过辅导员日志的总结,老师会发现谈话的效果和学生的改变,也有可能发现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工作日志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撰写学期工作小结,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3.客观评定,公平考核,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工作日志是科学有效地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它“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客观印象、辅导员自评等定性方法,会削弱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而借助日志中的量化记录,可以客观评定辅导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成效。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使考核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考核指标设计更加合理。

民办高校应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日志,不仅可以作为直观评定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一项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先进经验,在辅导员中间交流推广,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系部或学生处等上级管理部门应给予积极的反馈,把日志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一方面通过日志发现问题,指出不足,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日志肯定工作中的创新,提取经验,分享推广,以此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

此外,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还可以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工作成就感。

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是将辅导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日志化的一种工作管理模式,是辅导员工作精细化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可以进一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用心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田庆军,王哲.高校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浅析[J].高校辅导员,2010(0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16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政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形成了各种工作档案,包括团建党建工作档案、学生工作档案等。有序的建设好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总结,从而有助于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并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辅导员队伍的不断进步和成长。

因此,工作档案的建设是高校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都应该努力建好自己的工作档案。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概述

1.1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档案所包含的内容

辅导员的日常思政管理过程中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日常生活管理、团建党建任务、课外素质活动拓展、安全维稳等等。

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导致了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了:

(1)班级基本情况。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住宿分布情况,班级干部名单、分工、联系方式及变动情况,困难学生、受资助学生情况,历年学生评奖评优、获奖及受处分情况,学生推优材料、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学生综合测评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班级制度建设情况等。

(2)工作计划与总结。包括各学期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和各学期辅导员工作计划、总结。

(3)学生思想教育。这方面的材料应包括与特殊学生谈心教育记录,与家长联系记录,学生思想教育典型案例(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记录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典型案例记录分析等。

(4)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档案应包含有所带班级的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课表、授课教师及联系方式,各学期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材料,学生请假申请、安全责任书,学生上课、早操、活动、会议考勤记录等。

(5)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应记录学生活动计划、过程(图片、视频等)、总结等,还包含有学生科技活动、论文资料的统计。

(6)主题班会和班会。包括主题班会计划、过程(图片、视频)、总结以及班会记录或班级日志等。

(7)辅导员本人资料。这方面的资料既包含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法规、学生手册及其他有利于提高辅导员个人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学习培训材料,又包括辅导员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辅导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课表、大纲、教案等。

1.2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具有的特点

(1)灵活性。由于各高校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其工作档案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和变化。

(2)系统性。辅导员工作档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从学校、系院到班级,从学生、授课教师到辅导员本人,从思想政治、班风学风到素质拓展等诸多方面。

(3)细节性。辅导员工作档案非常注重细节性。比如说,学生基本信息档案除了要记录学生姓名、学号、性别、出生年月外,还要标明家庭成员情况、父亲或母亲姓名、父亲或母亲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家庭电话等;困难学生档案要对家庭人数、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月(或年)收入以及困难情况的摘要说明等有清晰的记载,受到资助的学生材料更要记清困难等级、资助时间、资助类型、资助金额等。

2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的重要性

2.1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班级同学的家庭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性格特点、能力及成长过程等,因此它有利于辅导员利用这些资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和职业生涯辅导、规划;辅导员工作档案还记录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等实际状况,这些具有实效凭证作用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针对学生各种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有利于促使辅导员自身不断进步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辅导员工作的得失成败,有心的辅导员会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研究、总结,有助于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并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辅导员队伍的不断进步和成长。

2.3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辅导员工作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性,反映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记录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成绩、经验及各种活动,是辅导员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的反映。是真实全面考查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查的重要依据。

3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的方法探寻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实际操作上,应坚持遵循如下原则:

3.1坚持工作档案建设的真实性

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首要原则。建设的真实性要求辅导员的工作档案建设的关键在平时,要注重平时的点滴记录和收集。

3.2坚持工作档案建设的动态性

辅导员工作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完成的过程性,也就是说,它的完成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贯穿于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离校始终。动态性要求保持工作信息的及时更新,保持档案的连续性、时效性。

3.3坚持工作档案建设的系统性

系统性强、体系完整是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又一重要特点。坚持系统性要求辅导员在建设工作档案时要考虑全面,力求完整,既有宏观布局,又有微观揭示;既要务实,又要务虚;既把学生的生活、学习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又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联的方方面面。

3.4坚持工作档案建设的创新性

一般说来,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内容方面差异不是太大,但可以根据本人工作实际在档案的形式、管理等方面而有所创新和变化。例如在档案的管理模式上,既可以按内容分类建立档案,也可以按专业、班级等形式管理档案;档案保存形式通常是纸质版,同时提倡既有纸质存档又有电子版备份;当然,在数字化、电子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开发使用专门的辅导员管理软件进行辅导员工作档案管理更受欢迎。

3.5坚持工作档案建设的公开性与保密性相结合

辅导员工作档案里记载了大量的信息,信息具有秘密和公开的双重特质。一方面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密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必然记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个人信息,从保护学生出发,除工作检查和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外,不要向其他人公开有关信息。学生毕业后,有关资料要由系(院)统一保存。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引导、警示和设置议题的作用,有些信息又是需要及时公开公布的,如班级制度、计划总结、考勤记录、奖励表彰等。

总之,在档案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的今天,高校各项工作都应该做到有档可入,有案可查。辅导员工作包罗万象,其工作档案的涵盖面也就很广,是系院整体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档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辅导员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能直接反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整体构思及发展路径,因此,高校思政辅导员要在工作档案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春娟.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6).

[2] 尹忠恺.论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1).

篇7

辅导员工作计划一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新的起点,这个学期我依然带道桥1110、道桥1111、市政1114三个班。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好学生和班级工作,也是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的。对我的工作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是新学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亦师亦友”将是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宗旨。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成为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的引领者,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督促他们;作为朋友,我也有义务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陪伴者,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与他们相处。作为大学辅导员,首先应该履行好管理和服务两个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计划:

一、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只有具备了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优良的思想、品行、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熟悉本职工作、通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学生稳定

坚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的工作原则。在平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1、 落实每月班会制,做到经常查寝制。贴近学生的生活状况,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宿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2、 提前做好节假日班级学生的离校、留校情况统计。在节假日结束前,及时了解返校情况。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认真落实学院有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示,努力做好班级每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和规范意识。

2、 坚持每周至少要找5—6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 定期组织各班举行心理班会、心理话剧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

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严格按照学生手册上的有关条列,进一步细化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1、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少数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落后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力争本学期消灭不及格现象。

2、建立健全通报机制,利用每月班会,及时通报学生到课率、就寝、内务等情况。

3、 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双管齐下地管理好学生,并做好相关记录。

4、 鼓励学生多参加学院和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加强班干部的建设、管理工作

好的学生干部可以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班级干部是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和基石,也是辅导员与普通同学的桥梁和纽带。

1、在本学期初期,对原有的班委进行微调,优化组织结构。

2、 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严格要求学生干部,对班干部的违纪现象的查处必须更加严格,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力求打造一支学习优秀、作风过硬的班干部,凸显他们在学生工作中的强大作用。

六、关注弱势群体、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关注贫困生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带了3个班,共107人,其中有近32名不同程度的贫困生。

辅导员工作计划二

助理辅导员是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顾问工作、集体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各种评优工作,协助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在校高年级学生,助理辅导员工作计划。而新生辅导员面对的是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新生,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还带有明显的中学痕迹,加上大一新生大都第一次离家独立过集体生活,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新生辅导员工作有着特殊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助理辅导员做好新生工作,无论对于大一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还是对于辅导员以后的工作和助理辅导员自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学初期基本工作

1、新生报到期间:

(1) 注册前协助辅导员做好准备工作,随时了解本班同学提前来校情况,并做出妥善安排。

(2) 注册当天负责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要主动向他们介绍学校、院系及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3) 按照学院要求向新生介绍入学后各项基本活动安排。督促新生按照学校以及学院的统一安排行动。

(4) 及时掌握新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有效、畅通的联系办法。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

2、新生入学教育期间:

(1) 统一按照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组织学生按时参加各项活动,做好活动中的组织工作。

(2) 积极主动地走访新生宿舍,了解有关思想动态,解决一些生活与思想上的问题。主动了解新生的特长和爱好,尽快了解新生的特点。

(3) 组织班级活动,增进新生之间的了解及班级的团结,并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各类环境。

(4) 与入学教育相配合,协助入学教育工作。

(5) 配合辅导员选配临时班干部,并组织临时班干部做好初期的班级建设工作。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文件,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常规学习期间工作

(1) 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综合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

(2) 与辅导员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校、研究生学院重要工作精神和具体部署,以便及时贯彻实施。

(3) 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研究生会和社团等组织,丰富学习生活。

(4) 指导班级同学积极参加院、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帮助学生干部拓宽视野,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班级活动。

(5) 协助辅导员进行各种评优工作,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参与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指导学生建立好党、团组织;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公正严明,主要起指导和协调作用。

(6) 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

经多助理辅导员培训并了解学习其他高校助理辅导员工作后,我认为对于助理辅导员工作一些细节工作须做好:

见好第一面。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报到的第一天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助理辅导员在接新生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因此,助理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第一面,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注意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让第一次远离家人的新生感觉到辅导员就像亲人一样。因为事先已经熟悉了新生的档案,所以报到当天,助理辅导员最好能熟悉地叫出每一个新生的名字,并能关切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譬如,我去年入校时,在火车站迎新的辅导员中有一位是老乡,他在帮我拿行李时很关切地问起:“次列车这趟车况还不错吧,5个多个小时的旅途还轻松吧?”我当时特别惊讶辅导员这么熟悉我,一下子来到新学校与新老师接触的拘束、害羞都没有了,很快主动和他聊起来,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再后来,在我适应大学生活的那一阶段,他又给了我很大帮助。在班级新生全部入学报到的当天晚上,召集全体新生开第一次班会,这对助理辅导员和全班同学来说,是彼此正式的第一面,必须需重视。除了新生自我介绍、告知接下来的入学教育安排和填写相关表格等常规任务外,还应让新生了解助理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并对新生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辅导员工作计划三

一、推荐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落实学校及校大队部工作计划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依法执教,以德治班,全面育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更大成绩。

二、工作要点

1、认真落实我校的德育计划,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坚持“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和每周的队会课及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学校及校大队部的活动计划落到实处。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施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常规管理》教育读本等,并指导实际行动,注重言行身教,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

充分利用班黑板报和“日积月累”等天地强化学生的认识,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告诉世界我能行》、《中国兔子德国草》等课外书,力争在班上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争第一”的局面,创建“书香班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能与学校密切配合,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思想素质。

2、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以“快乐收获每一天”为目标,关心时事,继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选择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认真研究影响青少年主客观要素的变化,提高预见性和针对性。关心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细致地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积极营造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注重从点滴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好中队干部,坚持每月对中队干部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采取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同学能有参与中队管理的机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工作热情。

篇8

随着高等院校入学政策的改革,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导致高校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在此背景下,辅导员的工作量也愈加繁重,导致其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高校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从基层开始实施改革策略,因此了解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对于推动高校的管理改革,确保高校的正常运转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1、管理的学生过多,辅导员工作力不从心

辅导员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负责向学生下达上级领导的指令,同时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反馈给上级,使高校的管理工作得以全面的开展。这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往往需要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但是高校的学生数量庞大,相对而言辅导员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些辅导员分身乏术,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所以高校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失。

2、学生群体性格特殊

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长期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而且这些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他们乐于发掘新鲜事物,对学校和教师少了一丝敬畏心理,其主观意识较强,不容易受到管束,在违反校规校纪时,辅导员的批评教育只会取得相反的效果。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辅导员经常束手无策。

3、处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承受双向压力

辅导员通常会在职责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却无法获得所有学生的认同,很多学生会在其工作出现疏失时指责、埋怨,甚至恶意诋毁,使辅导员的处境更加艰难。而且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仅来源于学生,还经常要承受来自上级领导的批评指责,学生成绩不达标,或者是组织工作没有达到校领导的预期要求,辅导员会首当其冲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责难。尽管辅导员已经尽量面面俱到,可是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遗漏之处,在领导和学生的双重关注下即使是细微的缺点也会被无限放大,可见辅导员承受的压力之大。

4、辅导员权小事多

辅导员手里的决策权并不大,辅导员工作也就是完成学校的文件,传达学校的精神,往往辅导员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决定权。但是,辅导员需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如学生的内务,出勤,课堂表现,考试安排,贫困生认定,奖学金评定等等一些繁杂的事情,这些都需要辅导员亲力亲为。而辅导员的精力有限,在工作中无法反复校验,核实具体的执行情况,对于一些需要跟进的工作执行程度较低,导致工作效果很不理想。

二、解决对策

1、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合理分配工作

高校管理工作落实困难的主要原因归根究底是辅导员的数量太少,与学生数量的差距过大,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在学生中挑选培养优秀干部,将工作交给学生干部完成,辅导员只需要检查工作的执行情况即可,而不需要全程参与到每个工作之中。这样辅导员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学生的需求,对于处理学生工作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同时这些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也会得到适当的锻炼,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处事方式,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大有助益。

2、提高自身职业修养,耐心、细心的对待每个学生

虽然高校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但是这些学生经过了多年的教育熏陶,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其个人素质较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着明显的提高。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经常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教授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进而乐于将烦恼主动倾诉给辅导员。辅导员应该重视训练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身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能够承受来自高校和学生的压力,并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耐心、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高校和学生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

另外,辅导员要有一颗平常心,因为辅导员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琐碎的事情,辅导员一般只是按照学校要求去完成一件事情,并没有权利去决定一件事,对于这种情况,辅导员要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追名逐利,甘于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贪功、不冒进、不越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上级领导交待的任务完成好,除此之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心、爱护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为学生争取最大化的权益。

3、对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

辅导员在处理一些琐碎事务时,事情多了,不能着急,首先要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将所有工作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分等级,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最先处理,再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然后解决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最后再看看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将事情分级处理,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理清工作思路,就算工作再多,也不会手忙脚乱。而且将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还能对需要自己处理和需要交由学生干部处理的工作加以区别,可以大大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总结:辅导员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方法,使日常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高校也应为辅导员制定岗位标准和奖惩制度,并实施岗位责任制,以规范辅导员的行为,激发其工作热情。此外,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总之,只有辅导员和高校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篇9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现实工作中面临着工作量大,工作涉及面广,队伍不稳定,人员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我们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采取专业协同化、任务模块化、工作精准化,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激发工作活力,推进学生工作精准化。

一、学院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实际困难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专职辅导员8人;中级职称4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背景4人,工科背景2人,管理学科背景1,文科背景1人。学院有本科生、研究生近3000人。学校面临着新校区即将建成三校区办学的情况,工作任务持续加重,辅导员带班学生数量激增,学院辅导员岗位严重缺编。

二、辅导员队伍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辅导员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致使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大。(2015年学院达到辅导员转岗任职年限的3名辅导员全部转岗,2016年1人转岗。)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多而重,责任大而广,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又要落实好学生资助工作;既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又要指导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等,容易陷入日常事务泥潭。长期处在这一工作状态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华东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公布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这一现象在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辅导员中越发明显(学院有6名辅导员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

三、构建专业协同化、任务模块化、工作精准化的辅导员工作新模式

1、专业协同化。利用各辅导员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特长,发挥专业优势,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学生管理具体实践中。注重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合理分工,加强彼此之间有效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化工作效率。

2、任务模块化。依据模块化管理把辅导员日常工作细化,辅导员工作可以大致分为党建、创新创业、资助工作、党团工作、安全工作、医保与学年总评等几个模块,凝练各辅导员专业优势,让辅导员主抓与所学专业最为相近的相关模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辅导员的工作模块不再受到其他模块的影响,每一位辅导员在自己的兴趣或专长中得以深入发展与提升,以最大程度地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化、长效化、精准化。

3、工作精准化。将学校、学院每个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系统分析、分解细化,编制工作手册,使辅导员工作具有计划性、前瞻性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而达到辅导员对整个工作流程明晰化、精准化。

4、具体实施方案

工作任务模块化分工如图1所示:

四、新工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学院通过专业协同化、任务模块化、工作精细化工作模式,最大程度的增强了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进一步提高了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辅导员工作的简便化雏形业已显现,形成“术业有专攻、管理有章法、服务精细化”的良好局面,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学生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学院先后有五名辅导员被评为校“十佳辅导员”;在学校辅导员技能大赛中我院辅导员1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5人获三等奖;学院辅导员办公室被评为“校青年先进科室”;

学院女辅导岗被评为 “淮南市巾帼文明岗位”;辅导员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院学生工作考核2011~2015年连续五次获校院系考核A等;学院连续6年获校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和标兵单位;连续5年获校星级文明宿舍评比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60余项,省部级奖250余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一等奖”零的突破;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这是我省高校首次在此项赛事上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学生团队再次获一等奖2项;学生获得专利600余项。

我院焦忠同学(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会长、校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安徽省十佳大学生评选提名奖(是安徽省唯一获提名的本科生);何涛同学(2011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获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焦忠同学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表彰,这是我校学生首次获此殊荣。2014年我院学生牵头的大学生机器人协会获首批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连续获校团委团学特色工作考核第一名;暑期三下乡活动多次被评为“标兵单位”;学院团委被授予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11级、2012级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稳中有升。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43-02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备及时处置各类学生事务或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并将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落实到位。可见,高校辅导员是否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对加强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一、执行力和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内涵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团队的执行力,也即团队或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对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能力,是长期战略、工作计划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从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可以将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概括为: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具备准确掌握和理解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和制度,深入透彻领会学校工作要点,及时有效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擅于处理各类学生事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影响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实是,一方面很多高校既不能为辅导员的进修或深造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又不能为辅导员提供宽裕的晋升空间;另一方面,辅导员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生事务上,在职称晋升所要求的科研、立项、论文等硬性指标面前压力巨大。这样的困境使得很多辅导员丧失了终生从事学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频繁,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职业化和专业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大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抱着对辅导员工作的极大热情投入工作中去的。但随着工作任务的展开,工作年限的增加,琐碎、繁杂的学生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将这些年轻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占用,将刚刚入职时对工作的新鲜、热情、好奇和探索欲望消耗殆尽。再加上有些高校对辅导员的相关待遇政策迟迟不能落实,导致职业倦怠心理会很快形成。在职业倦怠心理影响下,必然会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简单应付、流于表面的工作状态,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辅导员执行力的极大弱化。

(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缺乏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认为:社会群体会依据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来渴求人们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1]。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非常渴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能作为专任教师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不仅要履行管理学生的职责,还要随时完成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但等到学校评奖评优时却往往忽略了辅导员的存在。因缺乏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职务,辅导员在他人眼中就是学生的“大保姆”和“勤杂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长此以往,高校辅导员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为自己的前途担忧。降低了工作热情,丧失了工作效率,执行力就无从谈起。

(四)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工作从实践上看,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烦琐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普遍存在着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能够客观和准确地为辅导员进行培养、使用、分配、调整、晋级和续聘等提供有效的依据,辅导员的考核存在着复杂性和难操作性,要完全做到科学、规范、有效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这就导致了辅导员的工作投入与物质回报和同校的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高校不能对辅导员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也没有有效的物质激励,辅导员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尊重,怎么可能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

(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目前学生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这些学生身上独有的性格特质使得学生工作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再加上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使得辅导员工作向着多元化发展。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更加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更多自由的、开放的、广泛的、全面的信息和知识。网络虚拟情境下的“人机交往”容易使大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容易引起自私、冷漠与非社会化[2]。这就很可能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失去主动权,进而影响辅导员执行力。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时效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执行力作为一种能力体系体现两个特点:一是时效性,就是执行力的快捷、准确、冷静和机敏;二是实效性,就是执行力的效率。如果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低,那么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工作经常延误、完成质量降低、完成效率不高,导致政策、方案、计划无法落实,不能完成,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只有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才能增强高校辅导员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将高校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得以充分彰显。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坚力量,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工作的成效。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过程就是培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过程,是培养辅导员具备准确判断、机敏变通、冷静应对办事能力的过程,是培养辅导员掌控全局能力的过程。高校辅导员通过提升执行力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三)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国内学者将观念力、理解力、控制力、协调力、服务力和创新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六个维度[3]。观念力强才能用科学理论武装和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政治道路;理解力强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控制力强才能将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充分运用到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导上;协调力强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服务力强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创新力强,才能不断迎接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新挑战。可见,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对于全面改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高校学生工作长稳发展的需要

执行力的核心就是要求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并将正确的事做好。当学校决定执行某一个有效目标时,辅导员作为针对此项任务的具体决策者和执行者,是起着纽带作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就是为了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正确实施各项决定,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的执行力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高校辅导员拥有强大执行力,才能在大学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发挥应有的效能,取得圆满的效果。只有这样,高校的学生工作才有可持续、长稳发展的可能。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两点对策

(一)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要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样,享有同等的培养机会,激发出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辅导员开辟出路,为辅导员搭建发展平台,稳定辅导员队伍,激发辅导员活力。二要健全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同时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工作范围,将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三要健全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做到科学评价,奖罚分明,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的执行热情。四要健全科学的培训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五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坚持政策制度的稳定性,降低政策制度执行的操作难度,注重工作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注重信息沟通。

(二)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理论水平

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辅导员自身还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要做到无论是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都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要做到用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是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迈进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具备的素质能力。只有高校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对于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全面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