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11:24: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2、不仅电流能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亦能产生磁场;
二、对麦氏理论的理解
1、稳恒的电场周围没有磁场;
2、稳恒的磁场周围没有电场
3、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恒的磁场;
4、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恒的电场;
5、非均匀变化的电场、磁场可以相互转化;
三、电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
四、电磁波: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1、有效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频率;
(2)电场、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开放电路)
2、电磁场的性质:
(1)电磁波是横波;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反回;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1、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内)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中子的质量;
2、质子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Z);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质量数(A)
三、波尔理论:
1、原子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每个状态原子的能量都是确定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2、原子从一能级向另一能级跃迁时要吸收或放出光子;
(1)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放出光子;
(2)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要吸收光子;
(3)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hγ=E2-E1;
三、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1、α射线:高速的氦核流,符号:42He;
2、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符号:0-1e;
3、γ射线:高速的光子流;符号:γ
4、衰变:原子核向外放出α射线、β射线后生成新的原子核,这种现象叫衰变;(衰变前后原子的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1)α衰变:放出α射线的衰变:AZX=A-4Z-2Y+42He;
(2)β衰变:放出β射线的衰变:AZX=AZ+1Y+0-1e;
四、核反应、核能、裂变、聚变:
1、所有核反应前后都遵守:核电荷数、质量数分别守恒;
(1)卢瑟福发现质子:147N+42He17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94Be+42He126C+10n;
2、核反应放出的能量较核能;
(1)核能与质量间的关系:E=mc2
然而,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大力气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学生为此甚至产生厌学、弃学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些,而在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去走捷径,只对着会考大纲带学生画重点,学生也就按照教师画的重点去死记硬背书上的"零散"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倍功半,不会理想的。
所以,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会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在复习过程中,就不能机械地把教过的内容再重复讲一遍,而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较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具体的方法是,先带领学生按顺序回顾各章节具体内容,并形成各章知识体系框架,再帮助学生搞清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而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点、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所以高一地理上册分别讲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下册又分别讲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也正是课本最后一个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只要熟读了教材,把握了要点,可不必多讲。教师着重讲清难点,并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系统地认识到这些章节知识间的联系,而不是去孤立、机械地识记这些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对于大多数差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翻阅了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觉得这些年的会考试题除了遵循《考试说明》所提出的"为了发挥对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减轻学生负担,命题将紧扣教材,不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的基本原则外,而且在掌握试题难度方面表现了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起点低--历年会考内容涉及上下两册所有的章和节。考纲上的知识点基本都能考到,覆盖面广大。但试题基础性强,难度不大,体现了会考目的。这些年地理会考试题,大约有20%~30%的试题是课本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我省各地发展不平衡,试题要照顾各个地区,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师资力量、设备和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这类试题难度小,只要学生有课本,老师讲一遍,学生复习都可答出来。这类试题在各种题型中都有,特别是选择题中常有这样的试题。如: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等。这些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答对一部分,能给他们以鼓励,提高了这部分学生的信心。但如果某一学校不开设地理课,或某些章节未讲,即使这类试题简单,学生还是答不出来。这样就迫使每个学校必须开齐课程,教完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学完全部课程,从客观上纠正了文理偏科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思维导图是世界大脑先生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工具。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对思维导图下的定义是:“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作用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建立记忆链接。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教学优势
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只须记录关键词,将要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必一行一行地记大段文字,这样可以节省50%~90%的时间。在复习思维导图笔记时,学生只须读相关的关键词,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笔记使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更容易被大脑接受和记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图1(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虽然文字不多,但涵盖了大量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包含的知识。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涵盖了考试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所有与会考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安排会考复习计划时,应该认真研读会考考试大纲,逐条对照其中所列的知识条目,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依照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来组织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备考。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将目标、要求与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的知识条目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以地理1为例,如图2所示。
2.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过的知识点,较容易遗忘,尤其是比较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只是零散地存储在大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在复习中将某一节、某一章或某一模块的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将有助于系统储存和快速提取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众多的地理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图画,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用图示表征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组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课程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必修1第二章为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较多,用思维导图制作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如图3所示)。
■
图3
3.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章节知识
教师在章节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各知识点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师如果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归纳和迁移。在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章节内容特点,教会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作全章的概括总结,将章节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准确表达基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体现(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章节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记忆困难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的符号作出标记,然后查看教材,对标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形成本章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4.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解题
思维导图突出了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问题。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依据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以2011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第28题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
(1)在①②③处,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
_______,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处地质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题目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先找出中心主题,确定关键词,再展开联想,找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先找出这道题目的中心主题“地质构造”,确定关键词“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展开联想,绘制如下思维导图(图4),将题目与所学的有关“地质构造”知识建立联系,根据题目要求,理清解题思路,进行作答。
■
[参 考 文 献]
初中学生在步入高中课堂后,迎来了崭新、高层次的学习生活。在初中与高中,不管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都有很大的区别存在。随着学生对高中地理接触范围的提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成果。所以,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做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新高考改革后,学校虽然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通常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地区的初中学校并没有将地理学科的测试成绩归入中考成绩中,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地理知识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由于学校、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缺乏重视,教师对地理的教研探讨也随之减少。地理学科不仅课时少,大多数学校通常还将仅有的课时转给主要学科。由于初中教学中地理会考安排在初二,所以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安排了地理课程,而初三并没有涉及地理学科的课时安排。由于初二进行的小中考题型多为选择题[1],初中教师通常让学生大量记背知识点便于参加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时,出现非常严重的知识遗忘问题,地理基础知识水平十分低,导致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有很大的难度。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措施
1.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范围。
要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做好,必须使地理教学连续性的进行,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都开设地理课程。将原本只出现在初二会考中不受重视的教学理念改变,将初中地理归入升学考试中,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初中地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同时,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促进初高中学校的沟通程度,提高高中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也便于初中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教W内容进行了解并作出针对性教学计划。
2.地理教师应加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措施。
(1)把握好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地理课。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先将高中地理的大致学习内容以及重要性告知学生,而不是直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情况,带领学生适当回忆初中地理知识,与学生分享有关地理知识的趣闻趣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高考改革中,要求学生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例如:赛跑比赛中,为什么非洲人独占优势?在我国南方为什么多以米饭为主食,而北方多以面食为主食?这些问题与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学生会有很大的求知欲,有了兴趣探索后,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能在教学中创设情境[2],例如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提出:为什么能够在41°N碰到冰山?学生会有很大的探究欲产生,能够主动且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以及综合概括能力方面都会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利用自身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多关注社会热点等,从中寻找有关地理的素材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北京成功申办2020年冬奥会,引导学生结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对在北京和张家口选址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些知识从未出现在地理教材中,可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加活跃,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信息提取、迁移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初高中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变化也会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进行衔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初中学生在学习时过多依赖家长与教师,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步入高中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梳理初高中知识的连贯性,主动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衔接,便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效率提高。
三、结语
新高考改革后,素质教育随着关注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新高考改革下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循序渐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加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 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a.(空 气) 低 层 大 气 气 候
co[,2]的温室效应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业<
臭氧层空洞 城市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地理应试 知觉 教学反思
一、地理应试知觉的概念及内涵
地理的应试知觉是指学生对地理信息高度敏感,能快速、准确、全面地从地理角度构建地理信息和地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它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从思维层次上看,地理应试知觉来自于感觉而又高于感觉。地理信息包括:地理基础知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图形信息、生活常识,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等。地理信息和地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包括:直接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直接联系是指由地理信息不用经过逻辑推理就可以直接找出地理问题的答案,这类问题在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会考题中较常见,常常以考察地理常识、基本概念等题型出现;间接联系是指地理信息需要经过多个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后才能得出地理问题的答案,这类联系在地理高考题中较常见。
二、学生在地理应试知觉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地理应试知觉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地理信息贫乏,包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地理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偏弱。(2)对地理信息不够敏感。(3)地理信息获取的速度偏慢。(4)地理信息获取不全面。(5)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地理联系中的间接联系偏弱。(6)做题时定式思维干扰较为严重,对于做过的题型地理应试知觉敏感度下降。(7)地理的学习效率偏低,缺乏地理学习方法,地理应试知觉培养意识偏弱。
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应试知觉存在的问题
1.试题类型的缺失。
目前地理的高考题仅有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文字表述题。平常练习都是以高考的题型为模板,也仅有两类题型,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题型上过于单调、过于机械化,各种题型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如填空题对于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能够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对于综合题的解答完全没思路的学生可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其解答。
2.地理练习或者考试对学生地理应试知觉培养效果偏低。
一方面,缺乏对地理练习完成情况的有效监督方法。首先学生在做地理练习时,没有养成画出材料中有效的地理信息的习惯,练习中不能看出学生具体的地理联系的构建方法,其次学生在做练习时往往只做选择题,对于综合题常常是不做,或者抄答案,从平时学生问问题的情况看,较少有学生问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考试对于学生培养地理应试知觉的效果不理想。学生过于关注分数,考完后很大一部分仅仅是对答案,很少关心地理答案是怎么来的,地理信息要求哪些,怎样构建起地理地理联系,从而造成考试对于地理应试知觉培养的无效。
3.注重点状知识的传授,忽略帮助学生构建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果只以点状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拥有的是庞大的、杂乱而零散的地理信息,这将会导致学生面对高考材料信息时反应速度偏慢,对于基础知识类型的地理信息要构建起地理联系敏感度不够。如2016福建省质检中选择题第7题中出现“6月”和“合肥”这两个关键词,要求学生通过这两个词得出合肥在6月份时正处于梅雨天气,降水丰富,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讲解我国雨带的移动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6月份处于梅雨天气,忽略构建起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省份、城市这两个知识点与梅雨天气的时间6月份之间的联系。
四、培养学生地理应试知觉的方法探究
1.练习中增加新题型,通过不同的考查方式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
练习中常见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判断分析题、填空题、改错题、画图题、综合题、计算应用题、排序题、组合题等,全国卷的高考题中绝大部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考试,题型和考试的题型高度吻合,高中地理试卷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罕见其他题型。不同的题型难度不同,各类题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题型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培养跨越的难度增大,不利于循序渐进地由简入繁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综上所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体系的特点,原创或者改变习题的类型,多样化地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如我们可以把单项选择题改编成判断题,判断分析题改成双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改错题等,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又如针对学生对综合题地理感知偏弱的问题,根据答案把综合题改成填空题,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入门。
2.改编高考真题。
从试卷质量看,高考真题无疑是所有试卷中质量最高的,如何充分利用高考真题,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提高高考真题卷的利用效率,改编高考真题是其中效果较好的一种。
3.关注学生地理基本地图的掌握情况。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图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应试知觉的敏锐性。针对高考我们要求学生从地图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下:一是通过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要求熟记常见的大洲、国家、重要的河流、山脉等的大致经纬度;二是熟并应用世界/中国的气候分布、世界/中国地形的分布、世界洋流的分布。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有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六张地图,我们可以先按大洲的分区要求学生对照地图自己动手绘制(注意不能让学生临摹),在绘制过程中强调学生必须绘制出该区域的经纬网,如非洲气候分布图的绘制。
4.让学生学得轻松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记忆方法。
由于地理知识点较多,学生往往会出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然效果很差,这将会对地理应试知觉的培养造成较大的困难,一方面造成地理信息的贫乏,另一方面占用地理应试知觉培养的时间。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记忆方法:一是串联法,若某些知识点由较多重要分支组成时,就可以用串联法。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而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往往记不全,这类问题可以用串联法,将第一个字串联起来变成“流汛冰沙”,又如森林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水气净美无尘沙”,提高记忆效率。二是画图法,如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中的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人工降水等,我们可以画成如下的简图:
又如水旱灾害问题、沼泽地形成的原因等课,根据进水和排水两个地理事物产生的矛盾画出图:
5.帮助学生做好地理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各类地理问题,如水旱灾害是洪水在某区域短时间内迅速堆积造成的,我们可以从进水和出水得出供需矛盾总结为水灾的自然原因是“来得多、去得少、来得快、去得慢”,旱灾的自然原因可以总结为“来得少、去得多、来得慢、去得快”;各类发电站或资源的开发可以总结为“有条件、有需要、有技术”;风形成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温差导致气压差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形成风”。
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构建地理问题的框架,如自然灾害或环境保护的措施中有些词语是能够通用的,一般可以总结为:(1)思想上(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监测与预报);(2)法律上(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鼓励……);(3)生产上(包括工业、农业);(4)生活上。
6.帮助学生分析错因,写“学情诊断书”。
该方法比较适用于个别学生的辅导,尤其是偏科严重的学生,首先是搜集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练习,分析总结学生做错的原因,包括缺失的知识点,还没掌握的技能、分析方法、做题的规范、地理应试知觉缺失的原因,其次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类似医生看病,我们按照一定格式将上述的步骤写出来,就像医生开的处方单,因而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学情诊断书”,快速找到学生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训练,在地理应试知觉的培养上效率较高。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