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21:1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言素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文素养是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综合了一个人的理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以及能力等丰富的内涵。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宽泛很遥远的感念,是触及不到幼儿的学习及成长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及生活,并且,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及学习方法初步形成的阶段,为此,我们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改变授课内容
幼儿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是以最基本的识字和算数为主。要想在语言的教授过程中增加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改善授课内容。比如说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文化精神通过小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幼儿,每天开设一节“我要讲故事”的课程,邀请小朋友给大家将他每天学到的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比如说成语、典故背后隐藏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幼儿在增加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2增加课堂的人文环境
儿童的世界需要玩具需要童话,同时也需要一些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比如说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一些古代名人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小故事用简单的汉字讲述,同时标记上拼音。也可以悬挂一些名言警句,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这些话,并将这些话运用到实际生话中去。这些看起来并不符合幼儿园的教学氛围,但是,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掌握的过程。
3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直观模仿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行为动作,还有言语上的模仿。幼儿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同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言传身教,高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幼儿园应该安排教师多参加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时刻注意自己教师的身份,不断追求上进,争取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如果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应该积极把握,不断提升自己。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研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初步实施与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研究
1、基础概念研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认识如下: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认识是: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
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2、基础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整个认知发展基本上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结构,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论提供了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科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数学水平较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提高,自然常识等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探索也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进行科学教学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但仅靠自发的探索对他们的科学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而科学教育才使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成为现实。皮亚杰所说的自然发生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根据教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按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来制定一个最佳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科学素养培养最优化是针对我区小学生这一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条件而言,以期遵循尽可能合理发展的进程及取得尽可能好的发展结果,尽量使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上述基础理论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为行动研究的指导性基础理论。
(二)调查研究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
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从教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首先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全面提升从教人员的素养。这一过程应围绕“全”、“精”、“恒”三个字进行教师素质建构。
所谓“精”,就是钻研和精修专业,包括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组织教师评课、讲课、研讨、参与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从教人员学科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从而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所谓“全”,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而且致力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塑造。通过广泛的阅读、自我价值观念的更新,将有效的文化思想融入到自我认知观念,进而通过语文教学的转化,充分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此外,还应当坚持一个“恒”字,即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不是暂时性的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是贯穿于其整个职业生涯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和自我文化素养建构,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关注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基于此,初中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从受教者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引导。
1.语文课堂中语言能力的提升对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语言能力内容及具体过程,有效的进行学生自我提升的引导。首先,应当注意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效应。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过程,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促进需要以相应数量的汉字、句子、篇章积累为前提,而各个阶段的学习间也存在逐步推进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持续和稳定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激活课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率。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集体阅读、反复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感;可以选用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及全班的讨论交流,以有效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组织进行活动教学,以教材内容和活动的相互配合,促进所学之转化,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应用。
2.语文课堂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从发挥教师引导功能,从实现优秀文化内容渗透的角度进行思考。其一,综合应用情景教学及其策略,建立有利于文化素养培育的课堂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依靠音乐、视频、图片等元素烘托出浓重气氛,加快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进行主动的辨析,而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整合引导策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其所蕴含的传统思想进行整合,从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生成。具体而言,可以将汉字的学习和与其有关的典故合并教学,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引导将篇章的诵读有效整合,促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合理穿插,而使得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三、注重课后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需要关注课后的巩固;而课后强化训练的有效开展,能够加快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内化,以促进其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
根据Swain(1985)提出的输出假设,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发展中介语的准确性、连贯性、复杂性有重要的积极意义。Stevick(1980)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并不主要取决于材料、技巧和语言分析,而是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内心活动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因此,情感因素在输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格、动机、焦虑、信心等情感因素皆会影响语言输出效果。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个体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间长,收效却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能力薄弱(口语和写作),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英语表达不流利、不准确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们在课堂上习惯了保持沉默,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更易表现出焦虑和信心不足等情感倾向。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致力于剖析影响语言输出的主要情感因素,有助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有效提高他们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1.语言输出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1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因自身愿望和在学习中获得的满足感而努力学习目的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结果的重要预测因素。Robert Gardner将动机分为融入型和工具型两类。融入型动机由直接兴趣产生,持这种动机的学习者大多对目标语的民族有良好的印象语文教学论文,渴望了解其语言,历史,文化和社会。他们学习目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与目的语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目的语社会的目标。工具型动机来自于间接权益,是学习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实际需要而掌握目的语的愿望,例如:通过英语考试,出国或就职需求。因此工具型动机强调语言的实用性。Brown(1977)认为,以上两种动机并不是完全不相容。事实上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少只选择一种动机,而是将两种动机结合在一起。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对学生有直接的使动性和导向性。表现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动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激发运用语言的热情,克服输出过程中的困难,积极投入各项语言输出活动。
1.2焦虑
语言焦虑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一种不安、烦躁和怕犯错的心理状态。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感和妨碍型焦虑感。前者这种适度的焦虑对于外语学习是有好处的,可转化为动力,它能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产生急迫感,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后者这种过度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和自信心,阻碍进一步的学习。焦虑情绪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输出影响较大,他们英语基础较薄弱,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有限,在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具体来说,妨碍型焦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语言输出有负面影响。首先,干扰了学生正常的、连贯的表达。在参与语言输出任务时,学生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表现出语音变调、反复更正、犹豫不决,导致表达模棱两可。语言焦虑使他们无法正常展示真实语言水平,也增加了心理挫败感。其次,影响短时处理语言的能力和记忆输出。大脑中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精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最后会产生抑制情绪。学生为了维护自我形象,畏惧交际带来的负面评价,宁愿放弃语言输出的机会。
1.3自信
在二语习得中,树立自信是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克服暂时挫折和语言小错误的一个关键环节。Brown(1977)指出,自信的人心理障碍较少,更有可能超越自我。强大的自我力量使他们即使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犯了不可避免的错误语文教学论文,也不会觉得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威胁。Beebe(1983)认为,自信的学习者很少认为自己的语言错误是愚蠢的表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他们不怕犯错,同时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与他们的同伴、老师甚至外国人交流,这些交流都有助于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语言输出效果。Krashen(1981)认为,自信心是涉及语言习得成效的情感过滤中最重要的人格因素。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敢于冒险,敢于用外语交流,这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进步更快,同时有助于形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良性循环。
2.语言输出过程中培养积极情感的策略
2.1丰富内容,明确目标,改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动机。
教师想要激发学生语言输出的动机,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输出课堂中有意识的引入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英语国家。其次把握好学生想提高口语的心理。经历多年的应试英语教育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是想改变以往的语言学习模式,让学了多年的英语能真正用起来这种心理需求是强烈的。教师应把握好这个契机,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提高语言输出能力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可先从短期的,简单易行的目标做起,例如以what do I say today为题,记录用英语朗读或与人交流或参加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时长,自己的感受,别人的评价等,从而有目标地管理、监督和调整自己练习口语的计划,为实现较高层次的远期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短期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产生语言输出的成就感,让他们看到实现远期目标的可能性。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强化动机,使语言输出练习可持续。最后教师应引入更多元的教学方法,在以输出为目的的课堂上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形式如即兴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短文复述、口头猜字游戏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会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能表达什么,还不会表达什么。这不仅会使他们对未来的语言学习有更明确的想法,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当学生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有了兴趣和动机,他们自然会以积极态度投入其中。
2.2采用多样的评价措施,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增强语言输出信心
首先要以积极鼓励的评价引导和督促学生练习口语和写作。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容许学生的语言小错误或是采用更灵活的纠错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语文教学论文,减少焦虑感。例如在多组学生发言完毕后,总结学生说的好的地方或用范文指示正确的语言形式,提示学生注意,避免针对个别学生纠错。在较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多采用纵向评价避免横向比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皆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和个性特点采用多层次的,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标准。当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优等生要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一般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腼腆或有自卑情绪的,要寻找其闪光点。对在输出任务中遇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教师应重在考察每个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情况,避免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做比较。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积极评价和自我审视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培养积极的心态,在语言输出中提高言语能力。
综上所述,积极情感因素会提高语言输出的速度和质量,提升语言使用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和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eebe, L. Risk-taking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J].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MA: Newbury-House, 1983.
[2]Brown, H.D. Cognitive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Language Learners[J]. Los Angel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Forum, UCLA, 1977.
[3]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Gass, S. and Madden.Newbury House, 198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体育教在教学中较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课就开始传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传递,使课堂显得过于“机械化”。以至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项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课,看不到育人的价值,看不到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室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恢复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当前形势下人文精神素养的缺失。让体育成为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大学公共课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现状
1.1 人文精神教育匮乏,偏重技能教学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仍偏重于技能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上课就是点名、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机械化”,毫无精神生气,唯有枯燥的练习。没有体现思想教育对体育课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以至于对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体育课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拿到学分的一种校园文化理念。没有去领会和体验体育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生活、人生、未来的影响。
1.2 积极性不足,思想浮躁,随意性很强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思想涣散,积极性不足,并且教学随意性很强。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随便对待课程,并没有按照大纲、教案进行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自身的想法随便上课,如:让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自己在旁边坐着、看着,甚至在旁边自己看书、打电话、自己与部分学生运动,根本就不顾全局,也不可能照顾到特殊群体。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无纪律、无组织、无引导的情况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机、聊天。思想浮躁,单单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抛之脑后。
1.3 教学评价欠合理、欠科学、缺乏责任心
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评价不合理,不负责,随便对待,不客观、科学、合理评价,而是随便对待,如:不参加考试就给及格分,有的教师甚至平时都不怎么好好给学生上课,而考试成绩比其他认真上课的老师打得高得多,所以许多同学会反映还是那个老师好,不去上课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对课堂的考勤不规范,学生爱来不来,即使老师本身自己来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课堂松散。不能体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许多教师思想中已经刻印了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程,因此,服务宗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锻炼。而没有看到体育教师本身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留给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若遇到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就会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没有素质、没有礼貌,却忘记了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素质、不听话,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关心、引导。因此,体育老师本身在教学中已经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学生的引导者。
2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效果的结果和好坏来对老师进行奖惩制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恼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苦恼自己的经济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教师在高校更加重视的科研成果、自身学历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现成了必然的结果。
2.2 公共体育教学部属于边缘学科,公体课教师不被学校重视
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体育老师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随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且在学校中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竞赛,体育公共课教学单位也很少进行公开课。另外,公体课教师外出继续学习的机会甚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潜能的发挥,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2.3 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理念、招聘单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体育院校在培养人才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应试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如:你们要学好技能,学好如何说课授课,在面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为了能让体育的益处传递给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为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事业兴盛而学习……这样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丢失。招聘单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更为重要,在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展示,而真正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仍然是想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来展示自身的才华,而真正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师却不多。
3 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师人文素养重建的对策
3.1 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是爱。作为体育教师若想传递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实的打动学生的心,必须自己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能自己打动自己,先是自己内心存有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若能心存爱,在一切的教学当中,作为老师不会不管学生,不会指责学生的不足,也不会盲目的打压、吼骂,而是为学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担忧,从而实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技能,而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课观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准备部分给学生强调体育课的意义、体育与生活、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保证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难点部分树立乐观的心理,在集体练习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教导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帮助他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与遗传、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到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课堂结束部分除了对技能的总结,还要对体育精神与思想、生活教育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体育理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育教师在成绩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体育本身与别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体育运动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应该只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放在首要。因为运动技能的发挥受自身身体素质、遗传的影响,平时不练习的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不好好练习,但最终考试都会比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考得好。这不仅磨灭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不好考试结果也不理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目的是为了促使所有学生积极锻炼,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中应注重人文素养
体育院校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视体育人才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学生技能的发展,面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功利化,忽视真正的教育本质。在学生学习成长时期就将体育精神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导寄芮浚人文精神素养丰富的合格体育人才。积累满满的从体育里面散发出来正能量,从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传递给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3 重视人文精神素养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价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制度。经常组织体育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将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纳入到奖惩制度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加强人文精神素养的继续教育。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发展,让体育精神成为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传达出的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精神在陨落,体育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直接人是教师。因此,将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师育人的重要使命。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固然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研素养、写作水平,但与指导教师的负责态度和指导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应该首先从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着手。
1.严格准入制度,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其次是严格指导教师的准入制度。论文指导工作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写作水平、责任意识等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降低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就意味着降低论文指导水平。因此,应该完全按照要求选聘,即论文指导教师在专业、学历和职称上要满足规定条件。再次尽可能选聘高水平指导教师。在确保指导教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条件的基层电大还可实行更高的选聘要求,不仅满足专业、学历和职称等基本要求,而且还要有认真的指导态度、丰富的电大教学经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尽可能按照教师的“教”“研”方向与学生的论文选题相一致的原则安排指导教师,即为现当代文学选题方向的学生指派现当代文学教师,为古代文学选题方向的学生指派古代文学教师。
2.实行培训制度,提高指导教师履职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履职能力要从实行论文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做起。目前,电大除了对论文答辩主持人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外,对论文指导教师还没有刚性的培训要求,而必要的培训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履职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重视基础培训,掌握应知应会内容。一是清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明确指导教师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二是掌握毕业论文体式和结构,了解论文写作中从选题到行文每个环节的规律和技巧。三是论文指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求实品格的必要手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督促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基本学术道德规范,维护科学诚信的义务。其次是重视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定期的集中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来逐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3.完善监管制度,提升论文指导工作质量。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昵?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推翻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