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9:18: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八年级英语下册第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于数学课本中出现的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知识点,由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因此对这一类知识的阅读就需要咬文嚼字了,宜对它们的表达方式反复推敲,逐步弄清楚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对于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中课本提到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需抓住方程是“等式”且“含有未知数”这两个特点来理解这个概念。再如对于七年级下册《垂线》中的“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一性质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规定“有且只有”呢?是什么意思?而“过一点”中的这一个点与“已知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个位置关系会不会影响这一性质呢?接下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认证,要让学生明白:“有且只有”是有的意思而且是具有唯一性的,“点”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不会影响这个性质,即不管这个点是在已知直线上还是在直线外,过这个点都有而且只有唯一的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此外还应提示学生对于课本中加框或者加彩字的内容,也应该细细推敲,因为这些内容也是重点,具有帮助理解、扩展知识等作用。
2. 数学课本的阅读材料的阅读
数学课本中出现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内容,它既富有挑战性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非常接近学生认识的发展区,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其内涵,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学习内容的探究。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出现的观察与猜想“x2■+p+qx+pq”,它可以作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素材。
教师:(引言)我们知道,在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中,从课本第148页的练习题2这里,可以知道x+px+p=x2■+p+qx+pq,而整式乘法相反方向的变形就是因式分解,故可知x2■+p+qx+pq为x2■+p+qx+pq=x+px+p。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在因式分解中各有什么特点。
最后师生归纳结论: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常数项为其某两个约数的乘积,而一次项系数恰好为这两个约数的和。
3. 例题的阅读
数学课本中的例题绝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的,隐含着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对下一节课的知识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例题的阅读至关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例题时先让学生仔细审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步骤并尝试解题;再让学生试着用其他方法解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以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对于例3和例4的内容,鉴于学生在物理学科上还没学到,对此较为陌生,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杠杆定理”,让学生记住,然后讲例题,这样学生都较难接受。所以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内容时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后再来完成教学任务。
师:同学们,大家都有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好玩吗?
生:好玩。
师:那我们回忆一下玩跷跷板的样子,好吗?
生:一高一低,一起一落。
师:暖羊羊和美羊羊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吗?
生:可以(不可以)。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分歧。
师:既然大家的意见不同,那我们来看看一个视频吧(暖羊羊和美羊羊在一起开心地玩跷跷板)。她们玩的跷跷板与我们玩的跷跷板有什么不同呀?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请大家翻开阅读课本51至53页的内容。
待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简单地将例3、例4的原理讲解一遍,并让学生解决两道例题所附带的的问题。
学生经过阅读课本,发现问题后开始进行组内交流。如果还存在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对它们加以引导和讲解。这样,学生便可以渐渐地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提示与说明的阅读
数学课本中相关知识或者练习题的后面附有小括号的提示语千万不可忽视,往往解题的关键正是在这里。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习题19.2”的练习题16,如果不看后面的提示语,对于这道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这个提示语在这里起到关键的作用,从这里学生可以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线”这一性质来解决这一难题。
Go for it!(《新目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编写的。它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合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教师若能灵活运用这套教材,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教教材,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好生吃不饱,基础薄弱学生只是蜻蜓点水,重点没掌握。这呼唤当今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按部就班,不敢跃雷池半步。什么是教材观?教材观即人们对教材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态度与方式,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人作为一线教师认为Go for it!教材表面上,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跳跃较大,前后联系不紧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材观对Go for it!教材进行重组,树立课程意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一、 重组原则: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重组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案例: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States、Canada、France、The United Kingdom、China、Japan、
教材来源:Go for it!(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Section A
教材处理思考:国名不仅是重点单词,也是学生认为较头痛,难掌握的,较枯燥的单词。词汇教学不仅是带读,拼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由意义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维,使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不仅锻炼了思考能力,而且训练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所以让学生在初一下学期仍然对英语报有极大兴趣,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隐性”目标。本人执教基础较好,以“静”为主的A班与英语基础偏弱,以“闹”为主的B班,学生活泼开朗,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材处理方式:根据两班的实情,删去了有实无意义的活动Section A 1b(直接在图上对八个国名画圈及1b的内容),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
为激发A班学生的兴趣,改用幸运52”形式,增加用英语抢答世界地理常识,如“哪个国家叫做狮城”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常识,符合A班的静中取闹。而在B班,则采取形象直观的卡片,我将八个国家五颜六色的国旗图案分别画在卡片上,反面写上英语单词。采取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后检测两班学习效果,比重组教材前测试成绩提高于20%。
二、重组方法
1.增加
案 例: 学习西方文明礼仪。
教材来源:Go for it!(新目标)九年级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教材处理思考:当今许多中学生对我国礼仪文化知识缺乏。假设教师为了教教材而教,一上课直接导入西方礼仪,不会给学生大脑带来冲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教材处理方式:(1)上课前增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下一步对比学习西方见面礼及餐桌礼仪做铺垫。(2)拓展到别人家中做客礼仪及邀请礼仪,西方送礼礼仪;学生会自主发现中西方礼仪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兴趣更浓了。(3)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课后补充拓展了在学校中学生应做到哪些礼仪,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尊师重教”的思想。达到德育目的。
2.删减
案 例: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及宾语从句。
教材来源:Go for it!(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教材处理思考: Section A 部分利用电视剧中三个人物Marcia、Lana、Ben、之间相互转述第三者的话来学习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即宾语从句。我在A班上完课,许多学生普遍反映:三个人物名字太绕口,三人转述的句子过于枯燥,不知所云,提不起学生想转述的念头,只是机械重复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句子,学习效果怎能好呢?学生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怎能固守“死”教材呢?《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面向全体教师,注重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处理方式:在另一班教学时,删除了SectionA全部内容,并改用了模拟家长会,家长会后,用间接引语,转述语、数、外等老师对某位学生的话,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学会如何转述第三者的话了。
3.调近类似话题
建议一:教材来源Go for it!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单元调整在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后上。
调近原因:两单元共同为表示喜好(Preferences or likes or dislikes),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学喜欢动物的原因,再学喜欢电视节目的原因,对事物进行评价,逐步递近,加强学生印象。
建议二:教材来源:Go for it!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调整到Unit 1 Where’s you pen pal from?之后上。
调近原因:先学会Unit 1如何交笔友,询问笔友的国籍,再来学Unit 7的如何询问笔友的外貌,前后联系紧密,方便学生学以致用。
建议三:教材来源:Go for it! 八年级(下)与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八年级(下)最后单元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学习反意疑问句及日常交际用语―如何与人寒暄,提前到七年级(下)Unit 6 It’s rainning 之后。
调近原因: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很实用的一种谈话方式,如何与人寒暄;在学完询问天气情况之后,立刻学习有关谈论天气的句子。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
建议四:教材来源: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I want to be an actor.
调整方式:不按照Section A到Section B从前到后的顺序上。直接把Section B 1a 提前与Section A 1a 放在一起教,即一起学习八种职业与学习八个描绘职业的形容词。
调整原因:突出重点,节省了课时,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结束语
Go for it!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表面上看,Go for it!教材内容比较少,比较零碎,但如果教师在把握所教学生特点及Go for it!教材特色,主动积极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努力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1、实行集体备课,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我们在备课中做到了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为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集体备课,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划分课时;统一确定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每节课的几学几教;统一课堂作业;统一阶段评估。
2、科学安排教学课程
我们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组、改、增、删这样的整合,整合后的教材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1“调”和“组”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将相关话题进行整合,使其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调整可是单元之间的,即单元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如七年级下册的Unit 8 I’m watching 中华励志网 TV ,我在看电视,他在读书,妈妈在做饭等,我们不妨提前学这一单元,因为在生活中,同学们可以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来进行交流,如A问 What are you doing ? B答I’m eating an apple 等。不同的进程也可有不同的安排。上册书我们提前结束了,当时我们预算到下学期的时间紧张,于是我们在春节前就开始了下册的教学,当时,同学们已学的筋疲力尽,又复习了两周,怕引起学生的腻烦心理,我们把下册书关于动物的第三单元学了,由于孩子们平时就爱看《动物世界》节目,备课时我们找出有关动物的图片以供课上用,这样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确实不错。
调整也可以是课内的,譬如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节中几个部分的顺序,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Section 6中就可把3a、3c、3d放到一块讲和练,讲的同时学习其中的新单词,通过练习单词引入句型What do you do ?进而引入句型Where do you work ?最后引入What do you want to be ?和 Why do you want to be ?并让学生写出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这样集中练习,即巩固了单词,又掌握了句型,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合作学习的机会,把1b、2a、2b组合到一块,强化集中训练听力,更能提高听的效率,这样整合的教材在45分钟内同学们把单词轻松掌握了,句型会灵活运用了,听力也得到了训练。一节课中,听、说、读、写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只是须老师课前要备好课,在知识的讲解和展示上,要征服学生,课堂确实能达到快乐高效。
2.2“改”、“增”、“删”也是我们灵活处理教材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九年级的Unit 6,Section B中要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乐队的名字,由于我们班大多数学生没有他们喜欢的某个乐队(band),我们就把乐队改为了演员(actor),这样也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除整合教材外,我们根据学生的入学基础和教材特点,统一划分课时,我们现在的教学,七年级一般是三到四课时,Section A、Section B各一课时,练习与讲评是一课时,个别单元难点多时可能要用上四课时。
以七年级下册Unit 8为例:
第一课时:词汇课,集中识词;
第二课时:听说课,完成Section A和Section B的3b, 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态的结构和动词形式的变化,会从口头上运用一般过去时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课时:读写课,完成Section B的3a部分和58页的Part 3,使学生从听、说、读、写几方面灵活运用一般过去时态。
八年级上册我们一般用4课时,下册由于多了Reading 这一部分,又加了1个课时。
九年级也是用5个课时,第一课时,集中处理单词,Section A、Section B、Reading各一课时,第5课时,用3——5分钟把一单元的要点难点和同学们一起系统一下,然后同学们进行静心做题,最后老师用10—15分钟精讲。
课下同学们参照我们县编制的学案进行预习、复习、练习,习题稍多时,由老师提前精选而定。目的就是让老师必须带着整合的目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简中求精,打造高效课堂。
4、建立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引言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受不同家庭、生活经历、自身能力、认知能力的影响,使得每个学生客观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使得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如果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势必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而分层教学法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展开目标设计、讲授、提问与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
课堂分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这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前提。只有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足够透彻,才能够合理的将学生分层,进而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即优(A层级)、中(B层级)、差(C层级)。每节英语课根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分层。
二、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目标分层
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A层:达到大纲要求,掌握教材内容,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具备初步写作和会话能力。
B层:基本达纲,掌握教材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C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具有基本的听、读能力,兼顾说、写。
(二)讲授分层
同一个知识点根据A、B、C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掌握不同层次的用法。如在讲授宾语从句的用法时,教师可先用英语讲授一遍其用法,要求A层学生能听懂。然后教师再用中英文夹杂讲解一次(这时只有关键语法词如(object clauses等用英语,其余用中文表达),要求B层学生听懂。最后用全汉语再讲授其用法,要求C层学生听懂。通过三种不同方式的讲解,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全英语教学的需要,又让知识点得以巩固。既满足了A层学生全体英语教学需要,又满足了B、C层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需要。针对A、B、C层学生要求其掌握不同程度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如下表
A、B、C层学生掌握宾语从句的用法表
(三)操练分层
如讲授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 topic2,sectionC时,对A、B、C层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操练要求。A层:能够自己设计情景用as…as…和not as(so) …as…自由表达。B层: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用as…as…和not as (so) …as…进行表达。C层:能用教师提供的替换词作机械的替换练习。
(四)提问分层
如上课复习提问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的有关问路交际用语时:
T:(提问A层学生)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Bank?
S1:…
T:(提问B层学生)Excuse me.Is the library in Xinhua street or in Zhongshan Road?
S2: It’s in Xinhua street.
T:(提问C层学生) Excuse me. Is there a restuant in Zhongshan Road?
S3:Yes ,it is.
T: Thank you.
(五)作业分层
A层:多自学,挖潜能,快速解题,总结规律。
B层:多鼓励,勤反馈,作业快速批改,互相订正。
C层:低起点,降难度,作业当天面改,逐题弄清。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效果
分层次教学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让每一位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了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兴趣。同时,使得整个课堂的学习竞争气氛更为浓厚更为活跃,达到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多年来,在英语课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使用分层教学模式,不仅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分层教学能蛴行Ы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实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邹丹.《初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情况实验报告》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英语新课标很容易让人和高效联系起来,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已经证明了它的高效性,也很明显人们在新课标的教学中也获得一些完成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新课标下小组合作学习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新课标的新主要表现在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及区别于和传统教学形式,新课标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这也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多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英语水平,在整体进行把握的时候也要进行学生差异化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形成英语学习小组,在小组分配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讨论和思考,相互促进,相互弥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不再是停留老师单方面的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作为被动者,而是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思想的碰撞形成高效的可课堂目标。
二、先课标下丰富的课堂组织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新课标必然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改变,展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效果性。所以在新课标下 的课堂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这节课学习购物,可以设计情景进行表演,让学生先把教师布置成为小商铺的形式,在准备一些小道具,学生轮流扮演shopassistant和customer,设计购物时的句型进行演练,再如,再如,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二部分学习收藏这一课程的时候,让一位学生扮演TV host,其他学生来介绍自己的收藏品,这样设置情景的表演,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参与度也很高。记忆英语单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难题,是教学中可以使用游戏法,一位学生扮演singer,模仿singer的动作,让其他学生来猜他模仿的是什么,通过游戏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记住singer这个单词,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对单词进行深层的记忆。所以初中英语课堂丰富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效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新课标下注重语言教学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不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会做英语题目不是新课标的目的,也达不到高效课堂的标准。所以在新课标教学下要把握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技能,情感,交流,跨文化知识等,所以老师在教学上要有自己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9 When was he born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要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交流,看学生喜欢那些名人,然后在课堂上投学生所好,将学生喜欢的几位名人的图片在对媒体上进行播放,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喜欢的名人的出生时间、职业还有爱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突出了课堂上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标思想。再就是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在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可以问一下主观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如“If you were the…,what would you doWhy”在对于学习水平弱一些的学生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如,“Do you think it is…Can you tell me about…”老师要注重基础好的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要帮助基础弱一些学生能力上的进步。在语法学习上,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要在运用中总结语法的规律,在语言输出的阶段,要设计灵活的方式,比如,讲故事、演话剧、小组表演,让学生在交流中将语法进行运用和记忆。在新课标下的英语语言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效的课堂。
四、新课标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材中主要是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内容,新课教材的内容上进行了根本的高效化,紧贴现实,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后可以在生活中的到很好的实践,但是教材上内容总还是有限的,表现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我们要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将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在结合声音、图上、文字多元化的教学上,可以让英语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将英语抽象的语境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具体的实现,而且这种视听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热情。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实现高效课堂有非常好的辅助效果。
结束语:总而言之,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学的最大化体现,我们提出高校课堂是需要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研究教学规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新课标的开展就非常明显的体现的高效课堂这一点,老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会不断的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观点进行改变,在实践中总结出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积极性和思维性。老师通过对新课标不断的反思再结合教学上的方式不断的提高教学的高效,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作者简介:刘亚男。女.本科毕业.农安县伏龙泉镇中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80-01
俗话说,学以思为始,而思又以疑做源。无疑便无思,无思则学难成。对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来说,它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纰漏。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只增不少,却没起到任何好的效果。其提问成为一种形式,而学生上行下效,不疑不思,只是一味的应付。例如有些教师常常以“Who can? Anybody try!”、““Be quick,please!”等形式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只是不经大脑,一味地以“yes”或“no”作为回答,显然这并不能引发学生英语言语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的认知、心理生理、思维等方面为落脚点,以实现提问的价值性。
一、以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为落点,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所面向的群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自身的认知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并予以遵循,以其作为提问的出发点,进行有效提问。由此,学生的身心才能在合适、并与之相符的环境中发展。可以说,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而对于教师而言,要看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探究广度,让学生群体都有参与提问的可能性。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Reading“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组提问:
What can a robot do in the science fiction movies?
What are scientists trying to do for robots?
Will the robots do the same thing as a person?
What will the robots be like?
Is it good for us to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50 years?
在这一组提问的六个问题中,第1、2个问题是属于理解层次的,课堂上让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同学来回答;第3、4个问题是属于分析层次的,课堂上让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来回答;第5、6个问题是属于综合层次的,课堂上让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来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置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使其得到自身相应的发展。
二、以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落点,有效提问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产生的土壤,没有兴趣,学习活动就无法正常的进行。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没有兴趣的投入,便没有学习效率的输出。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转化视角,要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趣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度,给学生创设英语语言实践的情境。
好玩、好奇、强烈的自尊心是初中生显著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能以偏、难、怪的问题为难学生,而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新颖、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例如,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表示地点的名词“post office,restaurant,bank,supermarket…”以及如“next to, near, between”等表示方位的介词和短语。那对于起引导作用的教师来说,该怎样使这两项内容联袂起来,并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课前,我让学生先去制作一些表示地点名词的小卡片,课堂上,我让学生利用这一些小卡片创设英语对话的情境,并通过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师有效提问下,同学们应用关于地点及方位的句型进行对话。这一提问方式以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落脚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满载激情地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
三、以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落点,有效提问
何为有效提问?它应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激发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学贵有疑”,疑是在思考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提问的设计一定要以遵循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为落点,引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从而迈向学的顶峰。
如“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这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y do people go traveling ? This weekend several foreign friends of mine are coming to visit places of interest in China,where would you like them to go? Why? 这三个问题是具有梯度的,同时他是具有开放性的,在以上三个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够回答,而第三个问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想象才能回答,从而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衔接起来,因此,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以前学过的词组,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有的人外出旅行是为了游览名胜,有的是为了放松消遣,有的为了购物,有的可能是探亲访友。
可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以原有的思维起点出发,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有效的思维,从而进行有意义的英语文本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英语语感的培养,提高英语水平及思维能力。
基于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新课程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设计有意义的提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本身应有的价值功能,学生才能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文本对话,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葛卫华.摭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9(02).
[2]周彩云.怎样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山西教育》,2009(06).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师;学生;角色;作用
教师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才是教学的根本之策。纵观近几年以来各地的英语教学经验,都体现了“以学生学习需要为根本先学后教”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发挥他们主体能动性作用和地位,能有助于缓和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该种方法运用能使得教师由全程包办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观众、指导者,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愉快地表演精彩节目。
一、创设活泼情境让学生走上舞台尽情展示
言为心声,情由境出。教师退居课堂上的主宰角色,让学生激情展示自己的语言学习才华,能使得课程教学更具有人文性和情趣性。为学生搭建自由快乐的平台,让他们有属于自己学习安全空间的载体,更能激活他们的潜能。
以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为载体,突出自由化、情趣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融入课堂,帮助他们消除学习的紧张心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情境,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课堂愉悦的氛围,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和潜能;多给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为他们准备相关的学习背景资料、学习道具、媒体设备等,丰富课堂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中主动归纳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深化理解感知。
活泼情境创设能使得学生享有更多自由学习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大胆尝试中主动融入课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按照“Who is your best friend?”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your good friend?”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演讲,帮助他们更好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表达。教师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多以观众的身份来给他们鼓掌,让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运用。
二、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享有自由探究机会
英语交际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多交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增强互动交流运用能力。通过互动交流来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能使得学生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学习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也更加轻松,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互动交流模式运用能使得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带着问题主动交流,带着质疑主动探究,让课堂成为他们议论纷纷的乐园。教师在运用中,根据学生学习差异创设丰富的学习任务,突出层次性和导向性,让他们在深入思考感悟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多鼓励学生在同伴交流、小组讨论、角色对话、师生沟通等表达中,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多融入学生的互动交流,参与他们的讨论,指导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教师从台前走向台下,不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够在他们自由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
学生的积极交流,能使得他们将识记转化为表达运用,使得语言信息由储存转化为解码运用,帮助他们走出哑巴英语的困境。在八年级下册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阅读教学中,可建议学生运用同伴交流形式,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进行表达,帮助他们深化语篇整体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ORBIS doctor?”和“What do we should learn from ORBIS doctor?”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解转化表达运用,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中积累语言知识和提高语用技能。
三、运用形成评价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情
掌声和喝彩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英语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用激励评价,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行程中发现自己的精彩和进步,更利于活跃课堂教学。形成激励评价运用,让学生在感受多方全面评价中更好总结反思自己。
改变传统重结果评价模式,多引导学生在自我归纳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学习思维方法,更深受他们的青睐。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同伴互评、小组点评等方式,鼓励他们多从其他同学的经验中汲取成功之处;教师多指导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主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学习运用能力。这样的模式运用,能使得学生客观全面了解自己,增强学习信心动力。
如上所述,教师退后一步其实就是将学生推向课堂教学前沿,让他们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和谐情境、激活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潜能,鼓励他们在彼此互动交流中将学习认知感悟主动讲出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积极合作学习精神,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在本文看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便是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因为,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学生迈出第一步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堂非常厌烦,甚至经常会不交英语作业,(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5页)
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等。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主探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怎么会得到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教师必须首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他们的内部学习动力。其中,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设置这些活动时,教师必须考虑某一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并能够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并在设置这些课堂活动时有效地将课堂任务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同时,在设置这些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必须注意所设置的活动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不愿意积极地参与进来,而过于简单也无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对于中学生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所设置的课堂活动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难度有所变化,如进行歌曲教学,故事教学,视频教学,比赛教学等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能够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讲解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Traveling时,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指导同学们在课前每人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在旅游时拍的一些照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应该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目标语言来描述这次旅行经历以及自己在旅行中的感受。具体来看,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Boys and girls, before this class, you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some photos taken when you are in travel. Then, in the class, you will present these pictures to your classmates. Certainly, when you present, you should also describe your own traveling experiences and your feelings with th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第二,教师努力“简政放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本文看来,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是必经环节。这是因为,任何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不断地磨砺。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学会“简政放权”,把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机会,探究问题的机会,自我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必须努力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才更正确,更全面,而应该努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大胆地进行“简政放权”。第二,教师还必须注意在“简政放权”时,教师所留给学生的任务的难度不能过大,否则会在刚开始便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所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任务难度也必须是由易到难,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拓展思路,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仅仅包括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反之,教师应该树立宏观地“学习”观,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包括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还包括学习如何在课堂中互帮互助,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进行高效地课堂展示等等。比如,在讲解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Friends中的词汇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同学们对所学过的词汇进行总结。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自行总结,并由学生进行记忆的话,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机会。反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广义上讲,提问是指有任何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指示”。因此,如何优化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设问的不良倾向
课堂提问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响力的教学艺术。有研究表明,在学校的各科教学中,英语阅读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频率还是提问人次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课堂提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内容的优化,课堂结构的连贯,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较高级思维能力即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存在着设问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问不简洁明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生动、有趣的问题能丰富文本信息,帮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但过多课外的图片、名人故事、短文等用来呈现新单词、新词汇、新句型,会导致学生不能迅速而自然地投入到阅读材料的学习,因此在导入部分,语言越简洁,问题越直接越好。
2. 设问难度不恰当,不能很好地建立学生自信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展开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但是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水平,就不能关注设问的难度、深度、广度和维度,问题不是太难就是过于简单,学生难以或者不愿意回答,结果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败学习的自信心。
3. 设问的作用不显著,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一个好的设问应该是让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思考的角度,回答的方式和评价的标准。但现实课堂中经常会有教师使用过于开放的问题,诸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story ?”等来设问,学生不知如何准确作答或者仅仅只是随便作答,而答案往往也比较松散细碎,思维不够缜密;或者由于教师在设问时对要求不明确,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又不断叠加问题或不断追加要求,这必然会打断学生连贯的一个思维过程,与最初设问的目的也相距甚远。
4. 设问过于细化,不能围绕文本的主体信息
现在的中考阅读理解题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综合归纳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设计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将简单的信息复杂化,而对于可以重点解读,深入挖掘的信息又轻描淡写,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课堂中这样的设问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细枝末节,而忽略掉文本的主体信息。
三、基于思维活动层次的问题设计
阅读是一种交际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实质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语言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思维的发展水平,就本质而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是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
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 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中,他明确地对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理解能力或理智技能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在他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安德森又将教育目标分成两个维度,其中一个为认知过程维度,按复杂程度不断加强顺序,依次为记忆(识别、回忆)、理解(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应用(执行、实施)、分析(区别、组织、归隐)、评价(检查、评估)和创造(产生、计划、生成)。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和安德森的认知过程维度对教师课堂中设计问题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而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也是一个由较低层次(记忆、理解)向较高层次(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工具,因此基于学生思维活动层次的特点而设计的问题是形成并发展学生较高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课堂实例
鉴于现实教学中种种设问的不良倾向,基于学生思维活动层次的特点,并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SectionA 3a-3c)为例做一阐述。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学与音乐,该课例是阅读课的教学。由于涉及的文本属于英美小说,对于中国初中生而言可能并不熟悉,因此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关系用戏剧场景的视觉表象形式生动、清晰地展示给学生。阅读文章改编自Robinson Crusoe,整篇文章分为三幕,即Scene1--Left Behind on a Lonely Island, Scene2―Struggle Against Hard Life, Scene3---Look For Friends.
首先,整堂课以brainstorm形式进行导入,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What do we need to survive on the island,以此激活旧知,引入主题。
接着,教师设问What are the things on the sand? What did Robinson eat and where did he live?等这几个展示型问题的设计处理了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生词障碍,并且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和理解的层次,所以回答者几乎全部依赖于文本信息。英语学科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回答,教师也能及时地关注到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形式,基本能完成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即read the lines。考虑到文本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在完成时的语法知识,通过设计问题What has Robinson done to get things on the island? 并通过完成句子的形式1. He ____ animals and birds for food.2. He ____ to grow fruit and vegetables. (keys: 1. has killed 2. has learned )让学生在篇章中感知理解语法,而不是以往的单纯的语法知识点讲解,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细节信息的印象。
其次,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遵循思维活动的层次特点,设问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es Friday probably say to Robinson in the picture? 该参阅性问题从文本内容的空白点进行设计,借助配图,目的在于拓展文本内涵,彰显文本特征。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更要学会分析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和信息的梳理后,可以逐步体会read between the lines 而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减少对文本的依赖程度,而教师对于学生问答的预知度也将远远低于展示型问题。
再次,在该阅读课的读后环节中,基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设计了两个评估性问题,内化内容思想,发展心智思维,即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him to survive on the island for so many years? What spirit does Robinson have? 同时,阅读课教学的另一个核心任务read beyond the lines也在学生思考回答评估性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最后,通过全方位的多维度的文本解读,要求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小组讨论提供一些Tips for surviving on an island, 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本堂课学到的一些生存技能,集思广益,相信可以归纳总结出几条荒岛生存的小贴士。
五、结束语
问题,作为“脚手架”,是启发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关注并遵循学生思维活动层次的特点,优化设计课堂提问,在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培养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尽量避免因为阅读课中设问的不良倾向而失去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传宝. 1997. 美国关于教师发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 外国中小学教育, (03):5-8
2. Lorin W. Anderson. 2009年.《布R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一、现状分析
随着“减负增效”理念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又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教师只有把握住有效的课堂时间,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需要摒弃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材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上下功夫,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模块整合教学法来实践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常见的几种整合模式有: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的“3L”整合模式[1];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提出的“五阶段”[2];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对“整合”模式进行的三个阶段十个层次的划分等[3];此外还有其他广大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整合”模式的类型一些摸索和总结。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突出有效的教学原则,整合多元化学习方式,利用模块整合教学法实践于英语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内容是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模块整合教学法在英语课堂实践中的运用。
二、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探讨
无论如何整合教学内容,我们的真正目标都只有一个,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支持其终身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经过实际教学实践,在模块整合教学课堂中初步运用了以下教学思路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准备部分
2.2.1 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通常是对已有教材进行研究与挖掘,可以从英语课堂教学入手。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科进度、教学状况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重组。例如初三复习阶段,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时间紧,任务重。在进行复习时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复习技巧,认真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研究考点、命题方向。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优化设计,科学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解题技能。笔者仔细分析cloze tests 题型的共同特点,对杭州市三大中考题型:单词拼写、完形填空以及选词填空有效整合,并以此类题型为一个整体模块进行实际教学,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
2.1.2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上可针对不同的课型分别制定,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则应体现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养,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等。教学目标决定了一节课的总体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如在设计《skills of cloze test》一课时,笔者利用英语模块复习法的教学原理,紧扣杭州市中考命题思路,将词、句和语篇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其课堂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处理此类问题的解题技巧,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灵活运用。因此笔者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我
2.2实施部分
2.2.1找准契合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时,如何适时地找准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它是整个模块整合法是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关键所在。案例一:《skills of cloze test》一课中正是结合了三大题型共同的解题技巧,即对空缺词词性的有效预测及对词性的判断,并利用句子所给的关键信息,语法规则,逻辑推理和常识,以及特定的语境来解题。通过分析,总结,归纳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
[案例片段1]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是要靠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探索精神不断尝试的。如案例二:形容词和副词《Adjectives and Adverbs》的复习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副词的主要作用是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修饰,形容词的作用是修饰名词。其共同点都是在起修饰作用。尤其是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引入模块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这类词汇的用法。
[案例片段2]
形容词和副词的整合教学,利用词汇教学原理,节选各类中考的经典题型,全面整合复习这两类词汇的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2.2.2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本环节是这类课堂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简单的重复、机械化的完成任务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任务的思考: 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我要怎么做?教师要不断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只有培养学生能够自主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单词拼写题非常容易失分,基础弱的看懂了句子,在茫茫词海中却想不到这个词,好不容易想到了该词,实际填写中又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而没用使用词的适当形式。例如:My h_____ are reading, singing and dancing.会做的学生往往也会填hobby而不是正确形式hobbies,学生往往不注意后面be动词的形式are,审题是不注意在句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提示,导致在考试中失分严重。在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Sentence Cloze Test这个环节。从对空缺词词性的判断,寻找所给的关键信息,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以及解题能力。
[案例片段3]
2.2.3及时进行总结
总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和提炼。总结的内容除了知识内容之外,主要还应对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总结。总结过程中应尽可能将总结的结果可视化,可使用黑板或幻灯等一些常规手段。总结的结论不应唯一化,学生的各种经验、想法等,都应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规范,从而引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基本课堂模式可总结如下:
本案例教学总结:本课利用英语模块复习法的教学原理,紧扣杭州市中考命题思路,将词、句和语篇进行了有机地整合,通过筛选各类中考试卷样题(包括单词拼写、完形填空以及选词填空)朴实、真实、扎实地演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辅之于学生题型之间存在共性的解题技巧和有效复习方法,巧妙的把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模块内容有效整合。从而使学生脱离以往解决类似题目时,没有思路或容易出错,使知识内化成为学生能力,学以致用。从本案例来看,每个步骤学生都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点拨思路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让学生慢慢享受解题的过程,在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2.3拓展部分
2.3.1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交流评价阶段是学习者对本次学习的回顾与交流。展示的内容一般为学生作品。交流的双方可以是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以生生交流为主。交流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学习对象、技能、方法以及思考过程。评价对象以方法和思考过程为主,评价量规可由学生自行讨论制定,重视学习的过程。例如:案例三:阅读课与写作课的有效整合。整堂课的主要步骤是:阅读理解――讨论话题――选择立场――写作训练――评价交流――成果展示。
[案例片段4]
新课标《Go for it 》每个单元的话题选材紧扣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在处理九年级(上)教材第三单元第22页section B 3a阅读文章之后,紧跟阅读材料中的话题之一,“Do you agree to wear school uniforms ?”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好的句子可以说是接二连三,在表达自己见解时基本用上了前面的词语。接下来教师即兴设置了一道作文题: As you know, in many schools, students should wear school uniforms , some students like them, but some students don’t want to wear them because they think they’re ugly and uncomfortable. Now please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is.(字数在60-70字左右.) 老师在黑板上给出如下示范表格
挑了三篇学生的范文(分别是基础较弱的,中等的,较好的学生)在幻灯机上当场集体反馈,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范文如下:
作文1点评:字数达标, 语言达意, 亮点是用反问的方式提出假设,进而引出对方观点的表述,但最终转折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赞成穿校服的,同时也引出学校制度必须遵守的德育教育。
作文2点评: 这个学生非常聪明,很会利用书上刚学会的词和句,如划线部分,语句之间的连接比较自然.他的观点非常鲜明,开门见山,持反对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3点评: 本篇作文出自基础较好的同学,语言内容明显丰富一些,特别是能够灵活掌握一些连接词的用法,如划线部分,这点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作文要想得高分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本堂课例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两块内容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写作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学生会适当模仿运用阅读中有效的句子,为自己的写作服务,适当的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尤其教师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对学习成果互相检查,互相学习的有效平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2.3.2发现新的问题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该问题可以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与本课学习方法相关的,或者学习过程中想到的其他问题。教师学生共同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从中确定之后的学习内容。在上节课中,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无疑是能体验一回成功的喜悦,如学生陈侃,平时考试作文基本不得分,最多时候也只能得两三分的那种,但在本案当中他能学会模仿阅读篇章的一些好词好句,然后运用自己有限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了基于阅读的写作课的一些收获。以下是他个人在本堂课中的写作收获:
(教师个人点评:语言尚通顺,基本达意,知道把书上的句子拿来用,这点很好。交流完之后,我及时的肯定了他的进步)。但是新的问题是,如果换一个写作话题的话,对他们来说要用不同的词句,重新组织语言,那又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整合模式的优势
3.1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3.1.1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过程的被动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课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师和学生往往都不得不直奔主题,无法细细品尝享受学习的过程。在此模式中,课堂学习目标就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享受了教学过程。比如说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中,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引发积极的思考:本节课我要学什么――cloze test题型的解题技能;我为什么要做――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成绩;我要怎么做――通过学习、思考、训练、总结、归纳。学生在不断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在案例《Do you agree to wear school uniforms?》基于阅读的写作课中,同学们积极踊跃的主动发言,充分说明了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3.1.2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经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以后,学生逐渐开始不再简单模仿、完成任务,而开始独立思考,在每个教学阶段都在老师启发式引导过程中学会开动脑经,积极思考并根据所学技能跟同学进行交流经验,形成一定的思维碰撞,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运用。例如在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中,在整堂课中教师不断的提问,学生不断的观察、思考,不断的挑战自我,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经过这样的技巧训练以后,学生可能会在下次遇到相似的问题如在单词拼写题,完形填空,选词填空等题型中运用已学的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What’s my opinion about this idea?然后积极踊跃的各抒己见,学习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引导和淋漓尽致地发挥。
3.2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此模式要求,能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能协助学生讨论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提高的就是教师自身的素养。在研究此类课堂的初期,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感觉此类模块整合课无从着手,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发现:只要我们平时多点时间去研究,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那么你就有新的启迪。把系统的知识通过模块整合来处理,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就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日常教学中整合的契机,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笔者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们的Go For It 教材还有很多可以整合的案例。比如,对教材话题的整合:例如 “problem” 话题在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2 What’s the matter?和八年级下册Unit 2 What should I do ?都有涉及;教师可以就problem所涉及的语言信息作整合,重组语言项目,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完整,更有体系,而且这样的语言训练既来源书本又高出书本。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中学英语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