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生党员发言稿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8 00:05: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生党员发言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生党员发言稿

篇1

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作为新加入和小的一份子,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具体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做脚踏实地的人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就能把握好人生的坐标。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青年教师应常怀淡泊名利之心。有了这份淡泊的心态,就不会追逐名利、对事对人钻牛角尖。在工作中始终以我们的教育事业为重,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在工作岗位上,勤学善思,在不断学习与思考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取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在不断完善与进步中逐渐成熟,踏踏实实做好人,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当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时,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等到家长的认可,才会得到家长的满意。与同事要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以大局为重,服从安排,任何事情都要以学校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要较好地处理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立足本职工作从身边得小事做起,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任务都百分百用心地投入得去做,在平凡的岗位上终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样我们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岗敬业的教师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工作十年当中,对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从没有过退缩,不轻言放弃,是我个性中最大的优点,接手的任何工作都会尽力去做好,在一件网件小事中,点滴行动中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这正诠释我——一名党员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更要敬业与精业。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加入了教师队伍,应当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的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就是要精通本专业及相关业务知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中,多学习一些新知识、多掌握一些真本领,定能使自己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篇2

教好课是自己的本分,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将继续钻研业务,潜心教学,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创建特色学校和示范高中的活动中,有新的提升。自己是全校的一分子,自己所带的班是学校整体的一分子。我将努力使自己和所带班级,成为学校这个运转的机体中积极有效的一环。

二、学会合作:善心待学生,爱心处同事,忠诚向领导。

用善良的爱心对待学生,从学习到身心都给予他们以真诚的关心,细心的呵护,做学生三年高中生活的领路人。用感恩的心与同事相处,与同事积极协作。有困难相互扶助,有教学体会、心得共同分享,在相互合作中,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率和最好的教育效果。与领导相处带着赤诚,团结向前,要以党员的形象影响带动周围的同志,努力用自己的言行创造进取、奋发向上的校风校貌。努力做学校和谐发展的一分子。

篇3

高职院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繁荣的场景,高职院校与市场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实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工作于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能够高效的学习,直接把学到的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真切做到学以致用,深受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求学人数的不断激增,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此,依然沿用老的管理办法就会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去进行相关问题研究,寻求解决办法。

一、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没有统一、完整的体系。现有的法律没有对普通高校以外的高校做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即使有也是参照《教育法》做出的一般性规定,与实际相结合的可行性、实用性方面明显不足。由于缺少有效法律支撑,因此,实践中出现各种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自己制定的规章较为普遍,随着招生的不断增加,自身的管理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制度的建设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与精神健康需求,而只是一味的需求管理。学生权利与义务设定的失衡等等都会照成与法律的相违背,各种学生权利被侵犯的时间的出现,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对外形象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些管理法律相关方面的缺陷也会给学生可成之机。对于那些喜欢“搞破坏”的学生,他们就会利用相关空隙去做一些损害学校利益的事件,而学校又没有相关支撑去处罚。对于那些学校管理人员,也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去自行定夺,滥用权利,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不会受到相关约束与惩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最终的对象还是学生,他们是被管理的主题,他们呢的利益应放在第一位,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权利、人格方面等长受侵害。因此,相关法律的完善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立法部门应设立相关法律,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去明确高职院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权利与义务问题,详细说明,学校管理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又是不可以做。做到法律上的细分,从而减少权利的滥用,减少利用职务之便对学生的不法侵害。同时,对于侵害学生有相关的维权之道,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权益。

其次,设立相关法律咨询处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相关讨论,相关调节。高职院校与学生发生的纠纷,实际上是可以调节的,对于事件的发生,假如双方能够找到一个中间人即质询处,进行相关的述说,然后对具体问题进行调节,那么管理就会更加的容易,更能符合学生的利益。

最后,学校规章制度有了法律的支撑才会显得有力度,才会具体真实的可行性。制度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依据大多数人的利益设立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相关学校规章制度,才能从跟不上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正确进行,学生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保障。

二、院校教师管理培训、学生自觉性培养方面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其中的关键性所在,如何做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关工作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又一大重点。

一所好的院校有一批高质量的管理者。在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院校教师就要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省级教育部门为主导,对教师队伍进行分批化、集中化培训,加强对培训环节的检查、监督与考核,落实培训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定对院校教师管理培训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关的反应机制,做到管理培训与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相结合,加强信息采集、信息反馈、考评等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在教师自身管理能力提升与相应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学生是管理工作的直接反应者,也是管理工作存在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从学生入手,去进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所面对的问题,这样才能增进理解,更好的为管理工作找到突破口。学生是明天企业、社会的主力军,作为学生就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要明确自身的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把学习作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制定详细的计划,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自制力,配合院校的管理工作。自我约束能力是一个人一生必备的素质,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执著追求精神,从而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怀特海曾说“我们现在仍坚定的认为,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的首创精神”。可见管理的主体,来自于学生,而学生的发展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学习来自于方式。教师在此起着双重作用,即是授予知识,同时又在约束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工作。但,学生终究要步入社会,因此,自身自觉性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你才能成长。同时学生自觉性养成后会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大的改观,使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容易、高效。

三、一些新的理念与方法

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要有新思想、新方法的注入,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好的为院校管理工作服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以学生管理学生。由于招生的不断扩大,教师管理队伍出现短缺,出现明显不足现象,同时学生之间的沟通比院校教师与学生沟通显得更加容易。。因此,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通过建设一支作风正、思想好、业务精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确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人性化、专业化、科学化,适应新形势。做到管理工作从学生中来,同时也走到学生中去,使得学生更加贴近管理工作,更能理解接受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对管理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做实践中寻求新的突破。不断为加快高等教育作出巨大贡献。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为企业直接输送着技术人才,保障学生的素质是重中之重,这一切都离不开院校的管理工作。通过分析现状,我们了解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院校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等是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所在。通过不断学习改进,研究新方法,是管理工作的前进导引,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实现工作的良好进展,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港航论坛,2007,(01)

[2]邹敏.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文教资料,2007,(3)

篇4

[3] 强卫同志在江西省第20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4] 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

[5] 张海娟,张建华.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