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8 15:04: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篇1

针对我县城市与农村之间、片区与片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县委统筹考虑全县地理区位、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因素,提出加快构建“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重塑全县区域经济版图,明确了每一路的区域划分、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致力于推动各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县委作出部署以来,县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作用,县级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积极行动,全县各区域发展呈现出协同推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县各乡镇(街道)在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发展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仍然较大,而且短期之内无法彻底消除,因此必须继续深入推动“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要抓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三个重要发力点,多点突破、系统推进全县各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推动“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首先要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要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积极争创市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和一批省级、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要注重城乡融合、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试点规划,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助推乡村振兴试点。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平安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要立足资源禀赋,依托麦冬、藤椒、生猪等农业基础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价值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综合效益,自觉对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积极争创省级园区。要认真学习推广浙江省“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完善新村聚居点公共场所配套设施,积极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大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纵深推进“三变”改革,深入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认真抓好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强权镇等各项改革试点任务。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构建‘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区域发展新格局”工作方案》,优化拓展中路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推动北路平坝河谷区率先突破,重点发展东路乡村振兴试验区,持续深化南路丘区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整合提升西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示范区。县五路共进全域振兴领导小组要积极落实战略研究、总体策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责,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原则,及时制定落实各路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强县级层面资金、项目统筹力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各路各乡镇(街道)间有序流动,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全域振兴的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xx是农业大县,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推进城镇化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实施“11331”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超常规发展,加快建设四川三产融合示范县和深度参与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绵阳南向东出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控制详规和乡镇总体规划,促进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升级。要深入推进宜居县城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要持续推进全国重点镇和“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

篇2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xx亿元。

篇3

农商银行搭建三重平台,助推整村授信工作稳步推进

整村授信工作启动后,通化农商银行本着建好队伍,促进发展的思路,专门督导支行成立领导小组,由支行长任组长,包村客户经理为组员,全员分组配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做到具体工作专人推动,遇到问题合力解决,形成了全行“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由原来的被动调查转变为主动授信,由等客上门到主动获客,同时采用“日汇报、周总结、月通报”的方式,及时掌握全行全员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全面推动整村授信工作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做好整村授信工作,该行充分利用好“三个平台”。一是利用好与当地群众的感情平台。通化农商银行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切实为群众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在整村授信工作中,大打“感情牌”,深入到群众中去,利用老信贷员地头熟的优势,跳出授信去授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面解决辖区百姓遇到的各项问题,特别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例如农业惠民政策宣讲,社保卡激活使用,农保缴纳,农电缴纳等等,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评级授信。

二是利用好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平台。此次整村授信工作,不仅满足客户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的金融需求,更是紧扣乡政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倾斜特色产业和农村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的需求,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区域内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获得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通化农商银行利用农区支行长的乡镇人大身份,通过乡镇人代会等渠道充分与乡镇党委及政府沟通,本着振兴乡村,资本现行的精神,积极对接乡镇产业项目,力争为乡镇政府主导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利用好与村委班子的协作平台。在评级授信工作中,通化农商银行要求各支行,积极与村委干部、村民小组长一起,深入村内一起调查、宣传政策,加强对客户资料的收集,每个行政村每周固定设立客户经理每周驻村办公日,通过各村委微信群及时通知到村民,集中处理村民在金融领域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配合实地走访及时更新信息,保持客户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利用这个契机,对每户的情况做一个全面评价,确保授信额度合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健全全民社保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强化农村人才供给为支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注入强大的人社动力。

(二)目标任务

到2021年底,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岗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0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包括新生代农民)400人;大力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争取创业培训完成40人以上。组织创业专家团队下乡指导4次,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900人。全年累计举办招聘会8场,其中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4场。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基层人员待遇、职称倾斜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就业创业富民计划

1.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1)挖掘就业岗位。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站(所)作用,深入所辖园区、企业挖掘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岗位,及时推荐就业岗位。(2)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大力培育劳务经纪人,鼓励劳务经纪人带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3)开展就业专项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送岗下乡”、“就业扶贫行动日”等就业招聘活动,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或送岗下乡活动,加大面对面对接,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4)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在以半小时路程为半径的乡(镇)、行政村地域内,设立一个就业服务场所,为当地贫困劳动力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创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招聘求职服务,方便农村劳动力享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

2.支持农民自主创业。(1)推介创业项目。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乡村行”“创业培训进乡村”活动,广泛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入乡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加强返乡创业专家团队指导功能,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服务,帮助提升创业能力。(2)鼓励自主创业。对贫困劳动力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有正常经营行为1年以上,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初创企业补贴。对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3)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计划拿出10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指标,用于帮扶乡村振兴项目,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扶持农村电商创业,对在电商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贫困劳动力,也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4)强化返乡入乡创业载体建设。探索打造适合乡村创业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为入驻基地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同等享受扶持政策,落实房租物业费减免、水电暖费定额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入驻企业和创业者经营成本。积极选树一批农民创业典型。(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小额担保贷款中心)

3.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行乡(镇)、村专项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培训、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加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培训和就业需求的匹配性和培训后就业率,提升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责任部门: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就业服务局)。

(二)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

(1)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力量建设。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中,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年龄、学历、专业等招聘条件,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岗位)面向本县市或者周边县市户籍人员(或者生源)、退役士兵招录(招聘),可灵活确定考试方式。根据《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方案》,将入伍高校毕业生招聘向乡镇一线倾斜,加强乡镇一线工作力量。(责任部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

(2)培育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县域实际,开展教育、卫生等部门自主招聘。进一步降低招聘门槛,配合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协助卫生计生部门做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均衡基层教育、卫生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农经、农技、农水人才队伍建设。(责任部门: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

(3)引导人才乡村流动。推动实施人才政策2.0版落地,实施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保障其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权益。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责任部门: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行政审批办、人才中心、就业服务局)

(4)落实基层待遇、职称倾斜政策。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高定工资政策。配合教育部门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推进基层教育、卫生职称改革。加大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乡村教师、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等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力度,对表现优秀、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符合条件的可破格晋升职称待遇。(责任部门: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行政审批办)

(5)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县技工学校(县职教中心)强化涉农专业建设,开设一批面向乡村的特色专业,针对性培养充实养老护理员、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技能人才。加大技工教育宣传力度,动员鼓励适龄青少年入读技工院校。落实技工院校免除学杂费政策。开办专门班次,为本地企业培养输送所需技能人才。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技能评价。(责任部门:局职业能力建设科)

(三)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提升计划

(1)全面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依据《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经办规程的通知》文件要求,指导社保局严格按照制度要求经办制度衔接业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部门:局社会保险科)

(2)适时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认真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积极主动指导社保经办部门持续实现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做好由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工作。(责任部门:局社会保险科)

(四)实施农民工劳动维权计划

(1)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主动公开劳动监察、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全面受理农民工咨询举报投诉,及时做出回应。对具有争议调解不成欠薪案件,启动仲裁“绿色通道”,快速化解争议矛盾。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强化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排查整顿,落实根治欠薪各项举措。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进行通报警示,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纳入信用体系建设,对符合规定情形的违法企业及个人,依规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对严重欠薪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联合惩戒,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劳动报酬全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

(3)加强企业劳动用工指导。指导督促用工企业与贫困劳动力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责任部门:劳动监察大队、调解仲裁管理科、劳动关系科)

(五)实施人社公共服务提优计划

(1)加强人社基层平台建设。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

(2)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允许在城镇常住并处于无业状态的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镇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

(六)加大部门年度乡村振兴绩效考核

紧紧围绕省、州、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与州考县工作紧密衔接,将过去脱贫攻坚指标转换为乡村振兴列入绩效考核体系,并赋予不低于15%(30分)的权重。充分体现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各部门重点职能工作指标体现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全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形成合力。(责任部门:局绩效考核科)

三、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一思想,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目标、共同行动,局党组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篇5

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建成“典范”要求,始终坚持“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四个全域、四个九寨”战略规划,全面构建“一主两核三带”绿色发展新布局,努力走好绿色发展“八条路径”。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审计任务

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重建审计任务。按照三个“百日攻坚战”要求,强化跟踪审计,严格资金使用、审核、拨付,力争年内项目审计结算率、财务决算率、档案移交率达到100%。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政策跟踪审计股

工作时限:2020年111 月

(二)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典范。

1.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巩固提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落实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任中)审计,为加快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奉献审计力量。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

2.全面构建绿色空间体系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常态化开展全民植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3.三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结合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对接联系村,大力帮助农户培育生态农业,加快构建刀党、中蜂、花椒、特色水果、核桃、藏香猪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夯实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两大产业支撑。结合帮扶村(下勿角)具有独特民族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的主要发祥地、传承地和展演(示)地,其原生态白马藏族文化要素在州境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构建10+5”的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4.全面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结合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任中)审计,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审查,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准入审核制度,坚决杜绝污染排放项目落地。结合“脱贫攻坚”、“两联一进”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实施能源替代,全面宣传以电代柴,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生产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5.全面构建绿色生活体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全域环境整治进“机关”、周末大扫除等活动,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倡导干部职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理念,推行垃圾分类,做好消费品回收利用,创建一批绿色家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三)加快建成脱贫奔小康典范。 

1.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始终坚持“四个不摘”和返贫致贫风险防控、防范返贫致贫预警、致贫风险帮扶、致贫风险支撑四项机制,持续巩固已达标29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长期坚持

2.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着力推进“三农”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推进联系村(英各村)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州级示范村。鼓励发展资源开发、村庄经营、产业发展等新型集体经济,建立覆盖所有乡村的集体经济。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3.持续深化感恩教育。大力弘扬“九寨精神”,广泛开展过去看现在、比幸福看未来、比村风看村貌、比文明看和谐“四比四看”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爱家乡,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持续推进

三、工作要求

篇6

1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资质改革也将会对建筑行业进行重塑,传统的建筑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1]。特别是在数字化大潮的影响下,建筑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敢于走出舒适区,以科学合理、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创新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结合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的长期目标,并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而付诸实施的计划,其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向作用,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合理地制订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卫星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革,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这种改革中受到极大影响。公路施工企业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优势,制订两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在国家层面上“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都对交通建设行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中的经营方向时,要认真解读前述政策文件,在公路绿色建造技术、城市通路网、城郊交通路网、农村路网等业务面重点部署。另外,在区域上也要重点谋划,如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等国家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巨大,机遇空前。战略规划要分级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匹配相关资源、制定激励政策、强化执行等,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3经营模式创新

3.1市场开发模式

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仍然以传统公路施工项目为主,通过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等模式开展经营,并未能跟上国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EPCM、D+B)项目等新开发模式的步伐,未能够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逐渐被行业所淘汰。企业家要紧跟国家政策、研读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市场开发模式,融合投融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源,开展EPC、PPP、TOT等项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3]。

3.2市场结构布局

市场开发是根本,是持续经营的基础,没有市场,企业生存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市场开发。为规避区域性政策风险对公路施工企业的影响,可优化市场结构布局,设置区域划分明确的市场开发机构,多区域、强协同、共享资源地进行市场开发。要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城市群、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细作,同时要培养市场开发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合法经营能力,规避开发风险。

3.3经营业务多元化

公路施工企业应逐步从单一公路施工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内部可细化为路基、路面、桥梁等专业公司,形成专业化公司,打造专业化班组,提高施工效率。外部可尝试由只提供公路施工产品向提供融资投资、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咨询服务等综合型服务发展,同时延伸公路行业向市政、建筑、水利等多领域、多元化发展,适当分散投资风险。

4管理机制创新

4.1公司制管理

集团化公司要推行集团—分(子)公司—施工项目部三级管理、两级考核,强化一线目标责任成本管控措施,要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超额利润分配办法,通过超额利润分配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投身工程建设。公司管理要推行全面预算,公路建设投资体量大,全面预算可显著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流动资金闲置,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4]。

4.2财务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公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利润低等导致公路施工企业负债较重。如何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在新的投融资模式下降低融资成本都是企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融资模式较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选择适宜的产品,国内常用的融资模式有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公司债、承兑汇票、民间融资、融资租赁、股权众筹、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同时财务管理也要由传统手工记账方式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行业财一体化,提高财务统筹管理和动态管理水平。

4.3工程管理

公路施工企业要推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向数字化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动态监测各施工项目经营情况,加强过程控制,提出亏损临界预警,动态纠正数据偏差。通过推行数字化,对工程成本进行汇总、分析和使用,利用信息化工具考核施工项目部管理水平,并为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充分体现工、料、机价格和供应情况,对单价过大的子项目进行报警,对闲置设备或冗余材料进行提示,以便于项目间、公司间的横向调配,减少资源浪费。

4.4人事管理

人才战略是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如何打造积极活泼、公平公正、开放竞争的用人环境至关重要。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搭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动态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层层推荐选拔等多种模式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要有序推进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企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特殊工种、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培训机会和广阔舞台,真正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各尽所能的用人环境[5]。

5科技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和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搭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

5.1资金扶持

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大量鼓励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25%降为15%,实施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家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只有充分保证创新经费的投入,支持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通过创新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和利润增长点。

5.2产研融合

公路施工企业相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实践经验丰富,但施工任务繁重、科研能力欠缺,而科研院校理论丰富、人才济济,但实践较弱,因此,施工企业要学会向高校智库借力和借智,搭建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产研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科研和应用链条,使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使科学研究具有更加旺盛的实践土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3精准科研

公路施工企业要面向行业重点支持的绿色建造方向开展科研攻关。路基路面方面要在长寿命路面、道路养护改造技术、自融雪路面、自修复路面、冷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等开展攻关;桥梁方面要在装配式桥梁、钢混组合桥梁、超高性能混凝土、深海基础施工、数字化梁场、智能建造等开展攻关;隧道方面要在超前预报、智能化隧道掘进施工一体机、智能监测等开展攻关;交通设施要向智慧交通设施等方面开展攻关。

5.4创新人才

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开放宽松的研究环境,重点打造企业创新领头人,以创新领头人带动创新学科的发展,提升企业创新影响力。

5.5成果转化

企业要积极融入全国行业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在行业中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创新成果,同时要充分依托自身承揽项目优势,开展成果转化,用科技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助力企业发展。

6结语

公路施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大潮中自立,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跟行业政策,在改革中找准定位、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以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数字化为契机,通过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法不断优化企业管理脉络和经营结构,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走远。

【参考文献】

【1】苏立超,孟晓迪,穆洁.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启发[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1):255-256.

【2】李金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现实格局与未来发展路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6):47-56.

【3】余强.中交二公局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篇7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在培育带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确保脱贫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为我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懈奋斗。

二、目标任务

对全乡2016—2019年按规定程序已脱贫退出的636户1613名脱贫人口,按照“在攻坚期内原有支持政策保持不变”的规定,继续落实扶贫政策,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消除绝对贫困。

三、工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统筹,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1.根据我乡已没有未脱贫人口的基本情况,着重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建档立卡数据及时更新,确保账实相符,确保数据质量。

2.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乡党委每月必须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脱贫攻坚情况;乡党委书记、乡长每个月至少有5个工作日用于扶贫,乡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遍访贫困户;继续开展好乡扶贫大讲堂等。

(二)建立健全脱贫防贫机制,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1.完善跟踪监测机制,推进控辍保学。利用好遍访贫困户的机会,实时掌握贫困户动态,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得失学辍学,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实施“雨露计划”,为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生提供补助。

2.强力推进健康扶贫,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做好慢性病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实行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优化村卫生室药品目录、增加品种数量,建立健全村医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确保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确保基本医疗有保障。

3.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危房改造进度,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住房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4.强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三)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1、严格落实“四不摘”,防止脱贫松劲懈怠。一是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党政正职保持稳定、分管副职保持工作连续性、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二是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三是摘帽不摘帮扶,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驻村工作队不撤。四是摘帽不摘监管。强化脱贫摘帽后督查巡查和审计等,确保监督力度不减。

2.加强产业就业科技扶贫,培育扶贫主导产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覆盖面,支持培育扶贫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扶贫产销对接活动,防范产业扶贫风险。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用好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收益,设立公益岗位,解决“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光了之”问题。

3.狠抓科技扶贫政策落实。建立科技服务站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贫困村有科技服务人员或科技特派员。

4.加强消费扶贫,构优先从贫困村采购农产品。

5.全力推进金融扶贫,规范扶贫小额贷款和扶贫再贷款。

6.全面落实“应保尽保”政策。按照县设置的兜底保障防线和防贫防返贫专项救助基金,对因大病、因意外出现家庭支出或损失重大,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防贫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救助和水滴筹等社会救助后,仍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实施防贫防返贫专项救助基金救助,防止滑入贫困群体范围。推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能力建设,对有意愿的特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边缘户中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全覆盖,半失能人员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力争基本覆盖。

7.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将“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纳入防贫监测范围,根据疾病、灾害、子女就学等返贫风险,落实防贫政策,及时予以帮扶,切实防止返贫。

8.强化作风建设,聚焦问题整改,确保整改工作成效。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政策落实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广播电视、宽带和4G网络、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设施建设。

(四)加强基层党建和思想文化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进扶贫干部队伍作风,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营造合力攻坚浓厚氛围。

1.持续抓好基层组织力量和阵地建设,大力提升党员干部队伍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的管理,使基层组织执政为民有人才、有能力、有阵地、有责任。

2.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实现农村发展有基础,有带动,有后劲。

3.加大政策宣传,强化思想扶贫和智力扶贫,坚持典型引路,培树文明乡风,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工作要求

篇8

然而,随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快速发展,赣菜的产业化发展速度、菜品特色创新、餐饮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周边省市及主要菜系产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状态。据统计,2006年全国餐饮业实现营业额达6000亿元,江西只占1.4%,而湖南餐饮业营业额达224.57亿元,安徽为159亿元,福建则是211.22亿元,普遍高出江西2倍至3倍。而能够体现江西餐饮业特色的赣菜名点、名宴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推广。

既然赣菜具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优势,为什么在市场上叫不响,或者叫得不够响?振兴赣菜路在何方?从现代经营理念来讲,关键是品牌营销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整合力和品牌营销力的竞争。品牌可以把有价值的资源整合到主品牌之下,凸显其内在与众不同的市场差异化和独特的竞争定位,从而内生出渗透市场的强大营销力。在此,韩国泡菜文化的品牌塑造与营销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探讨赣菜的振兴之路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韩国泡菜文化品牌塑造与营销的启示

泡菜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在过去,泡菜只是穷苦平民餐桌上的佐餐小菜,如今却成为上自总统下至百姓,从老人到小孩的每餐必备,即使国宴也少不了。世界所在,只要是韩国人必思之念之。泡菜已经成为韩国的象征,代表韩国餐饮文化的世界品牌。

泡菜的制作颇多讲究,将整棵大白菜竖着劈成两半,将辣酱、蒜、葱等配料加上捣碎的虾、海鱼汁等均匀地涂抹在每片大白菜上面,然后层层码好放入泡菜冰柜里贮存。吃起来酸脆爽口,清凉开胃。如今,整个韩国的饮食业已经将泡菜衍生出系列化的泡菜产业,诸如泡菜烤肉、泡菜鱼、泡菜粥、泡菜汤、泡菜饭,还有泡菜方便面等等,品种繁多。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影视明星们常与观众一起交流泡菜的腌制技巧。韩国人总是形象地说自己是在泡菜坛子里长大的。

韩国人为什么离不开泡菜?除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外,泡菜专家们还挖掘出了泡菜价值的科学根据,为他们嗜好泡菜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泡菜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腌透的泡菜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能抑制肠道病菌。另外,泡菜可以防止体内脂肪堆积,对减肥和降血脂效果显著。

韩国泡菜之所以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产业效应和市场效益,更在于他们对自己传统泡菜文化的珍视,在于他们对泡菜的创新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品牌推广意识。早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泡菜品牌战略,不遗余力地推广以泡菜为代表的韩国餐饮文化及传统文化。在此后的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中,韩国泡菜总有一席之地。每年11月初,全国各地的“泡菜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更为宣传以泡菜为代表的韩国饮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今,泡菜已经成为韩国料理的灵魂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从营销学的视角来看,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了产品的特定价值形象。这种价值形象反过来又可以为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个性,即为产品创造出品牌差异性。韩国泡菜在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被塑造为韩国餐饮的主品牌得到全力推广。在持续长久的品牌推广中,韩国泡菜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韩国泡菜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有效地促进了韩国泡菜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营销,为泡菜产业化发展和进军世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借鉴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韩国泡菜作为韩国饮食产业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情节。因此,韩国泡菜产品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市场差异性和良好的品牌沟通性,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知晓与认可,即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

第二,韩国泡菜文化体现了韩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而且产业化体系完整,科技水平高,具有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和市场培育平台,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特色优势。因此,韩国的泡菜文化深入国民心灵,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其差异性使他国餐饮文化难以模仿,从而赋予了韩国泡菜产业进军世界餐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韩国泡菜营养价值丰富,常食有益健康。其价值得到营养科学界的肯定和广大消费者绿色健康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韩国泡菜产品可以为消费者创造富有价值的利益,从而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长久的产业生命周期。

第四,韩国泡菜攸关全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生存,其品牌质量长期受到政府和国民的高度关注,从而保证了泡菜产品和泡菜文化的品牌生命力。

第五,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韩国泡菜作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得到政府和企业乃至全民的大力推广,使其具备在世界市场上引领整个韩国餐饮业的品牌整合营销力。

三、赣菜的品牌塑造与营销

企业在市场中的较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营销能力的较量,品牌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着力点。对企业来说,生产一种产品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创造一个品牌对于企业资本的增值却是惊人的。因此,市场竞争的最后归宿就是品牌营销力的竞争。

江西的崛起为振兴赣菜提供了契机。振兴赣菜必须站在品牌营销的高度参与市场的竞争。塑造赣菜品牌也必须体现“赣人劳作所创,生息所系,习俗所酿,史地所蕴”的特点。具体由韩国的泡菜文化而论及赣菜的振兴,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掘和凝聚赣菜特色品种,通过强化区域共性来创造市场个性。在品牌塑造上,区域品牌与产品品牌是不一样的。消费者是先感知到产品利益,由产品认同而去认同区域或者企业。只有产品品牌被认同,才能达成区域品牌或企业品牌的认同。因此,振兴赣菜,首先必须大力发掘和凝聚富有代表性的经典赣菜系列,通过强化赣菜特有的区域共性来创造赣菜在市场中的鲜明个性。强化赣菜的区域共性,就是要发掘能够凝聚江西地区独特的饮食情节与联想的、具有浓厚的江西区域特色的赣菜品类。创造赣菜的市场个性,就是在餐饮市场中创造赣菜产品的差异化,让广大消费者从独具特色的赣菜产品中获得价值满足。

在韩国餐饮产业中,品种系列繁多,但是泡菜因其凝聚了韩国餐饮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而担当了韩国餐饮产业的主打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泡菜也使韩国美食闻名于世,能够在世界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类似的经典在我国也不少,比如四川的火锅、兰州的拉面、北京的烤鸭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世界闻名。

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于越,所以赣菜兼具吴、楚、越的特点。赣菜偏辣,但辣不过湖南和四川。赣抚平原偏甜,但甜不过吴菜风味。赣东赣南喜吃生鲜,这又似越菜风味。而且,赣菜的地方菜系众多,赣州菜系、鄱阳湖菜系、南昌菜系、九江菜系、景德镇菜系以及井冈山山区菜系各具特色,难以整合。即使是江西本土居民对赣菜也是说不清道不明,更不要说外地消费者的认同了。另外,尽管赣菜的著名菜点有“三杯子鸡’、“黎蒿炒腊肉”、“石鸡炒蛋”、“兴国豆腐”,等等,但是,这些菜点其实也不是江西老表四季享用,因而很难被提升到赣人饮食情节的高度,自然也就不能凸显其江西的区域共性。因此,可以说,赣菜的品目繁多,但也过于分散,没有引领赣菜的魂,或者说赣菜之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因此,赣菜要在全国乃至世界饮食市场具备强有力的品牌营销力,就必须发挥赣菜产业行会的集体智慧,全力打造和推广能够凝聚赣人饮食文化情节的系列化菜品,使赣菜的品牌个性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

其次,要努力发掘赣菜的健康价值,赋予赣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开放的竞争市场,产品往往容易被竞争者替代。而品牌既基于产品,又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因此不容易被竞争者超越。而且,从利润贡献度来说,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品牌却能够使市场效益最大化。因此,营销产品应该站在品牌的高度,不应停留在产品销售层面。品牌的创建需要核心价值的支撑、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演绎,从而使品牌的价值观沉积在消费者的脑海里,逐步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或文化的象征,这样的品牌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品牌虽由企业组织实施,但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它不是由生产主导而是由消费主导。换言之,品牌营销就是让消费者认同你的品牌价值,并产生购买行动。现代营销已经从产品营销、关系营销进化为价值品牌营销时代。营销的核心已不再是花样百出的概念,而是引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赣菜品牌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就必须能够在市场中倡导与众不同的、同时又为消费者所追求的价值主张,这种价值主张的源泉来自于顾客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

在当前绿色环保消费的大环境中,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更加科学,营养、健康的饮食价值观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同和追求。我国各大菜系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但缺乏健康的追求。赣菜所凝聚的主打菜系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吃出健康”的价值追求。赣菜产业要学习韩国泡菜的营销模式,从学科上强化对赣菜的研究,打造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增加赣菜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内涵,为赣菜品牌注入消费者所认同和追求的核心竞争力。赣菜只有在为顾客提供健康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品牌竞争力。

第三,要借赣文化的舞台,丰富和凸显赣菜的文化内涵。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消费情节与追求。品牌的文化底蕴越丰富,与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就越密切,就越有市场魅力。品牌竞争的核心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消费者接触到的品牌元素除了产品标识、品质、价值承诺、包装表达,还有一系列的文化典故,以及定位的连贯性。传统的品牌推广都把重点放在广告上,通过广告轰炸来制造品牌效应。现代营销理念已经把品牌推广提升到文化的高度,通过高尚文化的传播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并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不断表现、不断重复来放大品牌内在价值和市场特色,从而达到文化力拉动品牌力,促进产品力,进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赣鄱大地孕育了赣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龙虎山的道教文化、婺源的乡村文化、九江的书院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多元并存,使赣菜在历史上素有“文人菜”之美誉。尤其是井冈山和瑞金等地的红色苏区文化,更是体现了赣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在今天空前活跃的赣文化舞台上,赣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掘赣菜的文化内涵,赋予赣菜丰富的文化特质,借赣文化特色,推广赣菜文化品牌,都应该成为学界和业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和企业要对赣菜的品牌营销作出系统的规划和持久的推广。品牌营销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强调经营的战略性。品牌的传播需要长期不懈的演绎,与时俱进的整合传播。没有一个持续的战略规划,营销将变得浪漫而神秘,市场推广将呈现盲目而缺乏一贯性。品质超越固然有助于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力的提升,但是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系统推广也是重要的方面。韩国向世界推广泡菜的战略即充满了文化亲和力,体现了鲜明的政府——企业——市民一体化战略规划。为此,要做足赣菜品牌的营销文章,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江西崛起的有利态势和红色赣文化的时代主旋律,系统制定“赣菜振兴工程”,积极组织力量发掘和凝练赣菜精深产品系列,扶持和引导赣菜企业与行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赣菜餐饮服务特色,并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大格局、大视野策划赣菜产品及赣菜文化的品牌经营与推广。而且,全省上下身体力行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建荣.赣菜崛起路在何方[N].江西日报,2007-11-15.

[2]胡勇飞.江西餐饮期待突破瓶颈[EB/OL].中国江西网,2007-10-10.

[3]洪礼和.赣菜新谱[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KotlerP.C.(1997).Marketing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Control,9thedn,HemelHemp-stead: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

篇9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乡村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提。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也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态农业旅游的环境下,除了常规的采摘、种植体验、民宿、特色饮食服务之外,乡村文化产品的营销也是重要的商业模式。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同时还能够吸引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投入到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来。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乡村文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旅游带动的本地消费之外,一些地区还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形式,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产品销售,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1乡村文创产品概述

文创产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好的文创产品需要具备三个特点:审美、功能、内涵,缺一不可。乡村文创产品,就是以乡村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域特点等作为创业产品的设计内容而推出的具有乡村地域特点的文创产品。乡村文创产品的开发,是特色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历史文化价值的最直观的体现,具有突出特色、宣传教育及文化传播等多元化的功能。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创产品已经十分丰富,各个特色乡村的建设都将开发和推广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2.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乡村文创产品的主要内容,也是消费者购买的最直观的感受。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要始终将审美价值作为主要的思路。首先,乡村文化产品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审美观的个人特色比较明显,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既要考虑大众审美,也应该考虑个体独特的审美观。这样,才能够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其次,要考虑审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对于美学的整体感受也不同。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才能够符合当下的时代审美观。同时,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也要充分结合乡村元素,将乡村元素充分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

2.2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乡村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我国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而且各个地区的文化内容也不尽相同。传统文化的开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将文化元素深入地融入其中。目前来看,许多地区和机构,也都推出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以其收藏的文物内容以及历史元素,深入地融入其中,这些文创产品对于传播故宫文化、了解故宫的馆藏文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也应该充分借鉴这种良好的形式,将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其中,通过文创产品来传播乡村文化。

2.3经济价值

文创产品要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经济价值要从外形、材料和用途等方面综合来考虑。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还能够产生劳动剩余价值。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对不同工艺的产品设定合理的价格区间,来保证文创产品的自身经济效益。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的美学性,可以用在欣赏、装饰等领域;二是产品的实用性。实用的产品才能够体现出经济价值。乡村文创产品可以与多种实用型产品结合,体现出产品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思路

3.1加强对乡村特色元素的开发

基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乡村特色元素的开发,将这些特色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来体现出文创产品的独特性。比如,传统乡村文化中,会保留一些文化元素符号,比如图腾符号、祭祀使用的器具符号,或是一些色彩符号。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保留众多的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地域和民族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这些独特的文化内容,加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能够有效地的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同时,在乡村文创产品的营销中,还要加大对本地文化内涵的传播。通过音乐、影视剧、文学等文化内容的输出和传播,使观众能够对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深入地了解,才能够对乡村文创产品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乡村文创产品的消费和购买。

3.2注重产品的工艺性和环保性

在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要注重工艺性和环保性。对于产品的工艺造型,要尽可能地精致。另外,除了对传统手工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工艺的自动化制造研究和开发。传统的手工制造自然在工艺上比较高端,但是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并不高,同时也不能够实现较大的经济价值。而通过部分工艺的自动化生产,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时,还要加强工艺和材料上的节能环保。创新性地使用农村中常见的天然材料,比如一些陶瓷制品和竹编制品,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大部分的文创产品都是日常家居使用,其环保性自然也是消费者所看重的。环保性不仅体现在工艺和材料上,还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比如乡村文创产品可以以环保为主题来进行产品设计,传播环保理念。

3.3兼顾文创产品的实用性

篇10

1.1自然资源条件

文章研究对象为环珠峰地区,其地理位置以珠穆朗玛峰为核心,通过G318、G219交通线路为贯穿,覆盖江孜、亚东、桑珠孜等数十余个县区,覆盖面积约为2500公里。该区域地理位置包含数量众多的顶级旅游资源,市场吸引力极强,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生态环境逐渐变得脆弱,亟须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区域地理地势环境南北走高、地理环境多元化,自然景观丰富,诞生了珠穆朗玛峰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在地壳板块的不断运动下,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当地约有三个地热资源带上述资源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地热景观资源。同时,该区域河流资源丰富,河流资源的源头一般为冰川融水与地下水补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水系,是中国高原湖泊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此外,该地区植被资源分布广泛,诸多植被分布以高原草原与荒漠植被分布为主,珍稀植物众多,丰富多元的生态环境资源是环珠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保障。

1.2生态政策保障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政策成为国家战略,环珠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现已逐步迈向现代化。第七次发展研究会议要求高原地区要立足长远发展成为国际生态文明旅游高地。诸如此类政策的实施,使环珠峰生态旅游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2生态旅游发展的一般模式

中国首个生态旅游产业博览会于1995年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会议中首次对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有关生态旅游方向进行阐述。1999年,中国旅游局提出“99生态环境游”的生态旅游发展目标。2009年,中国迎来了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产业逐步成熟。与此同时,国内学界从不同视角展开对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研究。如郑群明等对生态文明的特征、模式与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杨桂华、王跃华等人立足旅游开发思路、资源开发成本、资源开发流程等不同视角阐述了生态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模式。牛亚菲提出生态旅游产业战略定位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资源保护性开发思路,一般而言资源保护性开发可通过社区参与、环境教育、生态补偿等途径进行,如表1所示。模式;农户间协作模式;农庄自主参与模式。而立足生态旅游产业不同发展节点分析,生态旅游可分为独立式发展、引导式发展及开发式发展等不同模式。

3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

依托上文中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特点,参考环珠峰地区实际自然资源概况进行分析,文章总结出满足环珠峰地区实际需求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

3.1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模式

现阶段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形势严峻,环珠峰地区旅游产业知名程度高,对游客市场吸引力强,但该地区旅游发展经验欠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同时,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还不完善,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保工作难度大。为了加快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要严格按照生态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对于该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设计实施、运作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主动开展环境动态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监管水平,设计适宜的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方案。其次,发挥新媒体平台对信息传播的便利性,积极向民众宣传高原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立足“合理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强资源存量优化”发展思路,利用现代化生态管理工具,对产业规划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使生态环保举措精准落实。

3.2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目标模式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最大特征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和社区经济的受益性。但环珠峰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保经费支出紧张等问题。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可以积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体系,设立环境脆弱专项保护资金等举措应对环保经费短缺的问题。生态环境教育举措不仅能够树立生态旅游相关利益者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举措的积极落实,还能有助于深入开发生态旅游市场,促进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旅游客源的稳定提高。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或环境教育等单一目标模式,要树立多种举措并存的系统化目标发展模式。

3.3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模式

立足环珠峰地区自然资源结构与生态旅游目标分析,该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适宜遵循“政府主导、企业、社区投入、旅游协会参与”的综合性运作模式,政府部门积极发挥产业引导作用,企业作为产业主体与当地农牧民等社区群体一道参与到产业的运作管理中去,当地旅游协会等组织起到指导参与的作用。此举不仅能够发挥出不同参与主体在旅游产业之间的影响优势,规避了该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匮乏等困境,实现产业利益最大化,还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与藏区文化价值,强化当地居民的荣誉感与幸福感,提高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3.4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阶段模式

自发和自主式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所强调的生态主体不鲜明,供需关系不明确,在短周期内旅游产业或许会带来一定的发展,但终究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引发资源过度开发,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局面。所以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利益,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在战略规划设计预先挑选发展潜力较强的景区资源,立足长远进行开发。发挥政府对产业引导作用,积极抓住产业发展机遇,科学规划、打造主题、规模设计、发掘特色,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防止旅游发展进入产业模式落后、环保资金不足等矛盾,规避环珠峰地区生态资源低水平开发乱象,提高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环保成效。

4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4.1科学规划,建设和谐高效的环珠峰生态旅游地系统

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要设计科学的生态旅游战略规划,遵循生态学、旅游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规律,对环珠峰地区旅游资源、环境总量、旅游市场结构进行科学调研和综合评价。首先是设计规划富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活动。构建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应充分考虑社区行为与旅游活动的融合,构建各方因素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体系。其次是合理调配生态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需求,促使环珠峰地区旅游消费者、社区居民、投资企业及协会组织均能凭借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价值累积,形成产业良性循环,以期实现各方主体和谐共处、产业发展高效的现代化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4.2因地制宜,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环珠峰生态旅游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层次结构多元化,环珠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其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受此影响生态旅游发展因素差异性较强,产业发展模式也独具特色。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应当顺应当地市场需求,当地区域旅游规划要遵循不同环境特点,选择适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模式。如将生态文化融入环珠峰地区旅游产业链,吃、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环节体现独特的环珠峰生态文化。

4.3突出特色,打造环珠峰生态旅游精品

环珠峰地区受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匮乏的约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急需外部力量的推进。但是在短期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外部投资行为可能会引发生态环境破坏、景区资源严重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缺乏特色的旅游产业资源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环珠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应合理调整好“内部资源”与“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因素价值最大化。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出发点应立足产业资源特色与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迎合市场需求,科学设定旅游产品开发方向与产品市场定位。旅游开发过程要确保生态资源的生态性与真实性,对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应与自然资源环境互补协调,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打造独特的藏民族民俗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竞争优势。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应坚持以生态环境为总基调,首先确保生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其次打造地方特色,规避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庸俗文化及城镇建设文化对藏族民俗自然文化的冲击,合理建设生态化配套设施,打造环珠峰生态旅游精品品牌。

4.4注重社区参与,保持环珠峰生态旅游发展的持续动力

环珠峰地区社区居民、民族团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员,也是藏族文化的开拓者与传承者,更是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发展的推动者,所以社区参与将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主体的参与推动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环珠峰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要构建政府部门主导,企业及社区合作参与的发展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自然资源保护。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和谐的积极性,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活力。

4.5加强监测管理,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环珠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因素。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要立足生态资源保护的目的,积极顺应旅游市场环境需求,不断降低产业发展为当地生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产业发展以前,要立足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对景区生态进行分析评价,掌握各生态组成单位的敏感问题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产业运作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监管工作,努力构建生态环境动态监控体系,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设立监测点,采取跟踪监测反馈的方式对旅游开发行为进行规范,以期实现生态环境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凤琳,王诗理.环境可持续与旅游竞争力的升———新西兰的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

[2]李庆雷,廖春花,王凌黎.旅游循环经济:西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

[4]郑群明,王留成,游小艳.生态文明旅游:特征、模式与路径[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02).

[5]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00,20(1).

[6]牛亚菲.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规划[R].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研讨会会议材料,1999.

[7]张波.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