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0:29: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葡萄酒市场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自信的高收入消费者——花高价买酒。
追求名牌的传统人士——喜欢在商务场合饮用高价位尤其是波尔多列级酒庄酒。
社交新人——大多年轻,喜欢与朋友家人在休闲场合或家里饮酒,常选购主流价格酒,主要用于享受、放松。
出于保健因素喝葡萄酒的人士——这些人占很小比例,且对价格非常敏感。
对葡萄酒不太感兴趣者——不经常喝酒,特殊场合除外,一般看价格买酒。
从事葡萄酒贸易行业的人都希望将业务拓展到中国,但是现在他们发现,纵使中国市场发展迅猛,可要想在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阻碍因素很多,因此成功率不高。
出口商需要拿出大部分的时间来应付中国政府部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学习中国的商务礼仪。总之,有时候消费者是最后才考虑的因素。
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他们的消费习惯肯定不一样。但是,喜欢喝进口葡萄酒的人就少得多了——约1900万。目前法国酒在中国进口酒市场占据统治地位,2007-2011年法国葡萄酒在华销售涨幅高达66%,其次为中国国产酒和澳大利亚酒。
中国消费者对五大品种的认知程度如下:赤霞珠(60%)、霞多丽(40%)、长相思(39%)、雷司令(38%)、黑比诺(35%)。
国际著名葡萄酒调查机构Wine Intelligence经过数年的努力,将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葡萄酒消费者划分成为六种不同的消费群体。
通过大量的数据和面对面的采访,他们终于搞清了这些“模仿者”的消费习惯。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正式了解中国葡萄酒消费者,他们不再是单一的群体,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老套路。
“西方国家的喜好和行为放到中国来总是被误导,这样就导致品牌成本上升和市场营销失误。”Wine Intelligence销售经理Maria Troein说道。
“中国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对许多消费者来讲,葡萄酒属于新鲜事物。现在判断他们与葡萄酒的关系会如何演变还为时尚早。”但她补充道,“虽然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消费者。”
这两个最重要的模仿群体——至少从目前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力来看可以这么说,被称为“冒险鉴赏家”和“追逐名利的传统主义者”。这两类群体占进口酒消费者总数的65%,但不足葡萄酒总消费者人数的1/3。
冒险鉴赏家属于高消费、有信心的葡萄酒爱好者,他们喜欢从葡萄酒进口商那里购买成系列的进口酒,而不愿意选择零售渠道。对他们来讲,葡萄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这些消费者大部分是30岁以上的男性,他们认为葡萄酒是精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新国人的标志。
但是,他们喜欢葡萄酒还有自己的理由:它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冒险鉴赏家想通过参加当地品酒会或者在微博等大众化网络渠道参加讨论来汲取葡萄酒知识。对他们来讲,品牌并不重要,他们可能倾向于欧洲葡萄酒,但也不拒绝尝试新世界的高端产品。
在模仿消费群体中,与欧洲观察家类似的是追逐名利的传统主义者:一个富裕、保守的群体,他们在商务生活中有很多接触葡萄酒的机会。他们一般会选择波尔多和勃艮第葡萄酒,因为这些酒会彰显他们的地位。人们经常会抱怨,是这类消费者抬高了名庄酒的价格。
但Troein说:“这一群体貌似到了顶峰时期,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很快就会下降。”如果真是这样,那谁会是下一个引人关注的群体呢?
另外两个模仿群体属于“新兴群体”,一个是年轻群体;另一个是中年群体。Troein指出,在正确鼓励措施的推动下,这两个群体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
有人说,我会用作投资,钱生钱,赚取更多的钱。有人说,我会停下脚步来享受人生,追求有品位的雅致生活。现在,通过葡萄酒,这两种人找到了难得的共同点。
葡萄酒无疑是造物主给人类的伟大的恩赐。它的魔力,令无数人迷醉。也正因如此,作为一种重要的另类投资方式,葡萄酒投资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徐徐打开。
葡萄酒投资,是指以葡萄酒为投资对象,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是将货币低风险地转化为较为丰厚回报的过程。它是一项集爱好与投资为一体的商业活动,在国外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葡萄酒成投资新宠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和对精神财富追求的提升,葡萄酒为越来越多的投资收藏爱好者所青睐。
市场潜力巨大
今年3月,国际权威调研机构麦肯锡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另据尚普咨询预计,到2014年中国每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将超过1瓶,总消费量达13.8亿瓶,成为全球第6大消费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市场零售规模为600亿~700亿元,到2013年将超过900亿元。考虑到每年数量庞大的水货,中国葡萄酒市场规模实际已超过1000亿元,5年后有望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
中国人每年喝多少葡萄酒?形象地说,每人每年喝不到1瓶,而在法国这个数字是10瓶,没人怀疑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增长潜力。
高利润引爆热情
葡萄酒是个高利行业,行业平均毛利率约在60%,最高达200%。一瓶在国外标价4~5欧元的葡萄酒,到国内经过各级经销商层层加码之后,卖到200~300元人民币并非罕事。部分波尔多名庄酒的投资回报率高达90%以上。1982年出产的法国知名列级酒庄酒Lafite Rothschild,过去10年投资报酬率高达857%。
在近年的葡萄酒市场上,投资葡萄酒有相当丰厚的利润,大大超过同期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成分股的增值速度。在尝到顶级葡萄酒的甘甜之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涌入这个市场,葡萄酒也从人们餐桌上佐餐的佳酿,渐渐成为一种另类的投资新宠。
4种投资途径
目前国际市场上投资葡萄酒的方式主要有4种:一是投资海外酒庄;二是现酒,即在葡萄酒二级市场购买投资级别葡萄酒,并储存在顶级酒庄的酒窖里;三是期酒;四是投资葡萄酒基金。目前后3种方式已为国内投资者所熟知。
高端模式:投资海外酒庄
国际高级的酒庄是集种植、酿造、装罐和贮藏等于一体,从原料到成品酒,围绕葡萄庄园而进行的葡萄酒生产方式,其中包括严谨的管理方式以及贵族式的经营模式。这种投资方式成本非常高,也最难实现,主要适用于机构投资者和富豪。
投资海外酒庄在几年前主要以投资移民为目的。从去年底开始,一些有实力的投资者转战海外的日益增多。首要的目标当然是世界最著名的产区,波尔多就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至少4家酒庄正式成为中国人的资产。除此之外,中粮集团也已经在智利收购了葡萄园。对于某些中国投资者而言,投资酒庄其实与在国内投资房地产无异,土地资源永远稀缺的属性,致使精华产区的葡萄园成为不错的投资之选。
常规模式:现酒
绝大多数的投资级葡萄酒都是通过二级市场的拍卖而流通的。通常葡萄酒交易大多围绕原产地法国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进行,原产地之外的最大交易场所主要是英国,美国绝大部分的葡萄酒交易集中在芝加哥举行。
葡萄酒现货酒,就是所谓的瓶装酒。如果以投资为目的,那么通常投资数量以箱为单位,一箱为12瓶。多数的葡萄酒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酒商购买现酒,选择有信誉的较有知名度的酒商就非常重要。比如法国酒商ProvenanceinBond,英国酒商BBR(Berry Bros.& Rudd),都是全球知名且历史悠久的酒商。这些酒商均提供储藏服务。ProvenanceinBond的储藏费是6欧元每年每箱,BBR则是10英镑每年每箱,但有些客户可以享受优惠。
要抛出现酒可以委托酒商或者拍卖行。大型酒商,比如BBR均有自己的网上交易平台。购买者也大都是该酒商的顾客。酒商会收取一定的佣金。如果酒存在酒商那里,那么只要将存酒证明进行转手就可以了。
潜力模式:期酒
期酒,又称葡萄酒期货,是指在葡萄酒完成发酵工艺后,刚刚放入橡木桶陈酿环节,酒商购买其所有权,这时购买的葡萄酒即为期酒。此时的葡萄酒尚不能饮用,还需要将葡萄酒存放在酒窖中,经过18~24个月的陈酿之后,葡萄酒完全成熟,这时装瓶出窖,才能交付给客户饮用。
法国波尔多地区的期酒交易是全球葡萄酒市场价格的风向标。期酒上市通常始于果实收获的第二年4月,品酒师、商及零售商到波尔多试饮初酒的橡木桶样本。以这次试饮为基础,商及零售商为酒品定期货价,第一轮交易开始并延续至5月底或6月初。2年之后这些酒将被装瓶,然后运送到顾客手中,于是就会成为现酒。
期酒最初销售的只是一个合同,酒商拿到合同之后,就开始在全世界进行下一步的销售。酒庄通过波尔多有资质的经纪公司卖给批发商,后者再向世界各地的下一级酒商发货,直到最终买家。在装瓶和终端销售前,酒会被进行数次交易,其中就包括了对它的拍卖。每个批发商的配额有限,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市场范围,他们联手将酒区全部量产年份酒售空。
期酒变成现货酒的两年中,酒还在酿造,品质未知,期酒价格一般较低。和现酒相比,投资期酒风险要大一些,因为在装瓶前气候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价格。
由于资质和精力有限,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国际期酒交易的难度较高,一般通过渠道商的模式间接参与。
在我国国内,葡萄酒期酒的主要销售模式是与葡萄酒基金结合,葡萄酒企业投资兴建酒庄,然后由酒庄推出部分期酒,并联合银行和信托公司向客户销售这一理财兼消费产品。
2007年6月,张裕投资近2亿元的北京爱斐堡国际酒庄开业,同时推出第一批共100桶期酒。2008年,国内另一家葡萄酒巨头中粮集团在北京推出君顶酒庄葡萄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2009年8月,中粮集团联合招行再次推出期酒理财产品。
期酒销售定位的市场通常为具有一定的葡萄酒专业知识、拥有较高的收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拥有较丰富高端客户资源的银行成为葡萄酒企业推介期酒的一个重要中介。比如,中粮酒业在二次推介其君顶期酒时,分别借助了工行和招行,因为这两家银行的高端客户拥有量高并且发展速度较快。
专家理财:葡萄酒基金
如果对葡萄酒不甚熟悉但又想参与投资,可以把投资期酒的风险转移到专业的基金公司,通过基金的形式由专业人士用期酒和现酒构造投资组合。通过基金投资,可以降低获取顶级酒的门槛,但基金门槛并不低,一般针对机构投资者和私人客户发售。投资基金后,有一定时期的投资封闭期,以便基金管理者挑选适合投资的葡萄酒。基金投资者实现收益通常有3个方法:抛售基金取回现金、提取葡萄酒享用、提取部分葡萄酒并提取部分现金。
专投投资等级葡萄酒葡萄酒基金是在欧美颇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国际市场上规模较大的葡萄酒基金有英国的顶级葡萄酒基金(Vintage Wine Fund)、佳酿基金(The Fine Wine Fund)和澳大利亚的国际葡萄酒投资基金(International Wine Investment Fund)。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下属的3只葡萄酒基金的整体规模达到5000万英镑。这些基金的收费不菲,除了每年2%的管理费外,还要根据基金表现收取收益的15%。但与每年两位数的回报率相比,成本的付出还是相当值得的。
在中国香港,总部设在法国的法国酒庄管理集团(Chateau Management Group)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家发售葡萄酒基金的公司。它在2002年7月和2003年9月分别推出了2只葡萄酒基金,最低认购金额分别为1万和5万美元。2只基金各募资3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分别购入超过1400支和2300支葡萄酒。
葡萄酒基金仅对算得上投资等级的葡萄酒投资。所谓投资等级葡萄酒是指来自头等级的酒庄在最佳年份出产的非常出色或异常出色的葡萄酒。真正算得上投资级别的葡萄酒仅占全球葡萄酒产量的1%不到,而其中大部分产自法国波尔多地区,因此多数基金集中投资波尔多地区过去50年中装瓶的品种。
国内葡萄酒基金发展迅速近年来,中国内地葡萄酒投资悄然兴起。除了一些酒商从国外酒商手中订购期酒进行投资外,一些小型私募基金开始参与名庄酒的投资,结合期酒和现货两种方式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投资模式以提供固定收益率的为主,如法兴银行推出的极品葡萄酒基金、张裕爱斐堡和工行联手推出的张裕爱斐堡期酒理财项目等。这些葡萄酒基金的年收益率在5%~8%,一般只针对私人VIP客户和内部销售。
内地第一家葡萄酒基金是法国兴业银行的极致葡萄酒基金。该基金至少在每年的1、2月份葡萄收获季前发行一次,每次募集的基本资金为300万美元,每份最小投资额为30万美元,上不封顶。第一年将面临投资封闭期,之后在每个季度投资者都会有一次选择抛售的机会,也可以选择继续持有收藏,由法国兴业银行委托酒庄和专业葡萄酒机构收藏保管。
大错之白酒之路
2013年11月企业界重磅新闻:娃哈哈集团投资150亿元,高调宣布进军中低端白酒业,“领酱国酒”即将上市。无论宗庆后如何高调、如何壮志雄心,老骥伏枥,其领导下的娃哈哈挺进白酒之路,注定坎坷曲折。
相对于曾经畸形迅猛增长如今拐头持续向下的高端白酒市场,中低端白酒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但竞争越来越惨烈。目前第一和第二阵营的白酒品牌都在倾力进军中低端。不幸的是,娃哈哈进军的恰是即将大洗牌的中低端白酒领域,更不幸的是,娃哈哈除了有钱,其他什么优势都没有!
没有渠道优势。娃哈哈貌似强大的饮料联销体系无法嫁接到白酒业,联销体的本质是买卖自由独立经销商制,而不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营业部/子公司制。更何况,白酒和饮料的主渠道截然不同,白酒的主渠道是餐饮,这恰恰是娃哈哈饮料联销体系的弱项!以己之弱攻敌所长,胜算几何?
没有运营优势。白酒和饮料虽然都是液体,但是企业运营和顾客消费模式大不相同。饮料保质期短,白酒没有保质期;饮料单价每瓶数元钱,白酒动辄上百元;饮料自己喝,白酒是一群人喝;年轻人是饮料消费主流,白酒消费主流是中年人及老年人……娃哈哈擅长的“快决策快营销”、“海陆空整合传播”等优势无用武之地!
无人才优势。任何项目的成败由操盘人决定,宗庆后是饮料业经营大师,不等于是白酒业经营大师。财大气粗的娃哈哈本可以重金引进白酒业高级操盘手,但是基于娃哈哈“家文化”的坚持,基于娃哈哈无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基于宗庆后先生一贯的亲力亲为,宗庆后必然会让自己的饮料业子弟兵运营“领酱国酒”的销售。
娃哈哈历史上曾经推出“关帝酒”、“百花露酒”,曾经销售过法国葡萄酒,都大败而归,这次会有例外的可能吗?
再错之零售之路
2012年宗庆后同样高调宣称:娃哈哈要投资运营国际精品商场、儿童专用商场及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可惜其首个试点——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娃欧商场开局不利。
在电子商务爆发性发展,传统商业巨头人人自危忙着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宗庆后为什么还信心百倍,逆势而动战略性投资零售业?
贵为传统饮料制造业的巨头,娃哈哈仍然受各大商场进场费、条码费、开店费等名目繁多巨额费用的“剥削”,抗拒“剥削”,降低成本——这是宗庆后进军零售业的初衷。
宗庆后自认为的优势有:资金优势,这毫无疑问;成本控制经验优势,娃哈哈持续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政府及地方关系优势;影响力优势,凭借娃哈哈的实力和宗庆后中国首富的身份,各路合作伙伴各怀目的不请自来等。固然,这些优势有些道理,但是相比于外部威胁和竞争劣势,这些优势如蚍蜉撼大树,可忽略不计。
电商对传统各类零售业颠覆式的冲击肯定会出乎68岁老人宗庆后的预料,沃尔玛、百安居频频关店,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银泰百货转型……传统零售业已是各界公认的夕阳产业,即便是宗庆后很看好的三、四线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已经日渐过剩,娃哈哈进军零售业的时机真不是时候。
隔行如隔山,零售业与制造业经营管理截然不同:企业文化,组织构架,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等,无空降兵生存土壤,无多元化集团管控模式,无成熟零售业运营团队,面对沃尔玛、家乐福、特易购等零售巨头,挑战万达、华润、保利等城市综合体运营的强劲对手,不知宗庆后优势何在?
多元经营之误
遥想2002年,娃哈哈多元化经营元年,宗庆后进军童装市场时豪言壮语:“娃哈哈童装3个月内组建2000家加盟连锁店,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10年后,娃哈哈童装年公开销售额只有2亿元,而且已经多年徘徊不前,真正的鸡肋。
回想2010年,娃哈哈爱迪生奶粉上市,宗庆后宣称要冲刺年销售额100亿元,3年过去了,娃哈哈奶粉的年销售额还是不到2亿元,在婴童奶粉业,市场地位连二流都算不上。
人无三头六臂,任何企业的资源也有限。当宗庆后及其团队分身分心多元化进军奶粉业、零售业受挫的时候,也是其饮料主业遭遇瓶颈的时候。
最近3年来娃哈哈纯净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特别是曾经笑傲水业江湖的娃哈哈纯净水,竟然被农夫山泉、康师傅水陆续赶超,屈居行业老三之位。
最近3年的主力新产品娃哈哈啤儿茶爽、启力、格瓦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热闹了几个月后逐渐无声无息。这里面有偶然更有必然,如果没有多元化经营分散了宗庆后及管理层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近年娃哈哈的饮料主业会做得更好。
宗庆后领导下的娃哈哈多元化经营之路持续受挫,表象是产品和服务定位不准,经验不足,执行不力。深层次原因是:个人角度,宗庆后本人的集权及自负;组织角度,娃哈哈没有专业而有经验的战略发展研究部门,没有严谨科学的战略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