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负责人管理制度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7 17:53: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负责人管理制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负责人管理制度

篇1

(二)根据国家计划、市场需要和企业内部条件,按照尽可能满足用户需要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组织编制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

(三)负责对厂长任期目标的管理。组织制订工厂方针目标,并负责层层展开、控制和评价。

? (四)负责主编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并按时下达组织落实。?

(五)根据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组织有关归口科室制定各项经济技术计划指标,综合平衡后下达,统一管理。?

(六)在分管副厂长领导下,组织召开全厂经营活动分析会。?

(七)负责综合统计。归口管理全厂的统计工作,统一管理全厂的统计报表、原始纪录,按上级规定编报统计报表。?

(八)检查和考核各项技术经济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参与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组织措施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九)负责工厂对外横向经济联合的统一管理工作。?

(十)完成厂部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

职权

(一)有权监督、检查各部门对考产经营综合计划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执行完成情况。?

(二)有权要求各单位按时提供编制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资料。?

(三)根据厂长方针目标展开的要求,有权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诊断和评价,以保证厂长任期目标的实现。?

(四)对各单位提供的计划方案有审核、调整、综合平衡权。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工厂年度计划有权提出修改、调整的建议。?

(五)有权要求各单位及时编制各种统计报表,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有权监督"统计法"的贯彻执行。?

(六)有权参加上级召开的有关会议,参加工厂内部有关经营业务的会议。?

(七)有权代表工厂进行横向联营事务洽谈。?

(八)有权要求各单位提供有关计划,对外报送的各种专业计划必须通过计划科审核。?

职责

(一)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科学性、预见性及下达的及时性负责。?

(二)对未按厂长任期目标要求及时编制工厂年度方针目标并进行巨型、检查、诊断和落实负责。

? (三)对报送的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

篇2

编制:安全管理部

审核:

技术负责人:

矿长:

 

 

 

2011年3月16日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各类事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制**全生产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推动“平安企业”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1、杜绝人身重伤以上(含重伤)事故;

2、轻伤事故不超过5起/年;

3、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10万/年

4、施工项目达标率为100%;

5、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率达100%;

6、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

三、主要任务

为在实现安全生产与文明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今后,我矿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矿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各职能机构、生产单位、各岗位(工种)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逐项逐级分解,落实到各职能机构,生产单位和各岗位(工种)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逐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1、安全生产办公会议制度

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3、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4、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5、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6、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报告制度

7、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8、安全技术审批制度

9、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

10、煤矿企业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11、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12、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13、安全奖罚制度

14、入井检身与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15、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6、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

17、劳动定员管理制度

18、爆炸材料安全管理制度

19、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各岗位(工种)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岗位(工种)操作规程,使各岗位(工种)作业有章可循,按章操作,杜绝和减少违章作业。

1、采煤各工种操作规程

2、掘进各工种操作规程

3、机电设备各运行工种操作规程

4、提升运输各工种操作规程

5、通风、瓦检工种操作规程

(四)、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1、加**全生产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75号《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按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的规定,每年制定年度安全生产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并设立专用账户,专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按国家的政策规定,足额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2、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主要负责人(矿长)负责定期组织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建立台账,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由主要负责人(矿长)组织验收。

(五)、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根据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要求,制定和安全质量标准或安全管理规范。制定、修订、完善有关的安全质量标准或安全管理规范。重点加强高危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质量标准或安全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巩固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促进煤矿企业全面达到安全质量标准。

(六)、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规定学历,并取得相应的资质。

    2、加强井下现场管理。尤其要做好矿井防治水、一通三防、顶板管理等技术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重大灾害调查,制定相应的专项防治措施。

    (七)、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加大现场安全督促检查。建立主要负责人现场检查制度,落实领导现场跟班制度,确保矿长每月现场检查的次数不少于10次,副矿长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18次,技术人员不少于20次。矿井安监员每班巡查次数不少于2次,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加强现场管理。

2、以“三铁”精神狠反“三违”。以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狠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强化现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不留后患,方可进行其他作业,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八)、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要深化防治水,一通三防,顶板以及爆炸器材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专项专治长效机制,明确专项治理的重点职责。把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确保安全生产。

(九)、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落实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等三项岗位人员必须参加有关机构的培(复)训,持证上岗,采掘工,设备运行操作工必须人人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严禁无证上岗,无培训作业。从源头上杜绝“三违”现象。

(十)、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1、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除成立矿山辅助救护队外,依托**区煤炭管理局矿山救护队的救护力量,与其签订救护协议,确保在事故发生后救援力量得以保证。

2、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杜绝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和事故后逃匿等事件发生;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推动“平安企业”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1、杜绝人身重伤以上(含重伤)事故;

2、轻伤事故不超过5起/年;

3、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10万/年

4、施工项目达标率为100%;

5、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率达100%;

6、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

三、主要任务

为在实现安全生产与文明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今后,我矿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矿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各职能机构、生产单位、各岗位(工种)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逐项逐级分解,落实到各职能机构,生产单位和各岗位(工种)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逐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1、安全生产办公会议制度

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3、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4、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5、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6、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报告制度

7、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8、安全技术审批制度

9、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

10、煤矿企业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11、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12、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13、安全奖罚制度

14、入井检身与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15、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6、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

17、劳动定员管理制度

18、爆炸材料安全管理制度

19、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各岗位(工种)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岗位(工种)操作规程,使各岗位(工种)作业有章可循,按章操作,杜绝和减少违章作业。

1、采煤各工种操作规程

2、掘进各工种操作规程

3、机电设备各运行工种操作规程

4、提升运输各工种操作规程

5、通风、瓦检工种操作规程

(四)、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1、加**全生产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75号《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按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的规定,每年制定年度安全生产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并设立专用账户,专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按国家的政策规定,足额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2、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主要负责人(矿长)负责定期组织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建立台账,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由主要负责人(矿长)组织验收。

(五)、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根据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要求,制定和安全质量标准或安全管理规范。制定、修订、完善有关的安全质量标准或安全管理规范。重点加强高危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质量标准或安全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巩固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促进煤矿企业全面达到安全质量标准。

(六)、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规定学历,并取得相应的资质。

    2、加强井下现场管理。尤其要做好矿井防治水、一通三防、顶板管理等技术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重大灾害调查,制定相应的专项防治措施。

    (七)、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加大现场安全督促检查。建立主要负责人现场检查制度,落实领导现场跟班制度,确保矿长每月现场检查的次数不少于10次,副矿长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18次,技术人员不少于20次。矿井安监员每班巡查次数不少于2次,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加强现场管理。

2、以“三铁”精神狠反“三违”。以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狠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强化现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不留后患,方可进行其他作业,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八)、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要深化防治水,一通三防,顶板以及爆炸器材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专项专治长效机制,明确专项治理的重点职责。把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确保安全生产。

(九)、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落实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等三项岗位人员必须参加有关机构的培(复)训,持证上岗,采掘工,设备运行操作工必须人人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严禁无证上岗,无培训作业。从源头上杜绝“三违”现象。

(十)、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1、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除成立矿山辅助救护队外,依托**区煤炭管理局矿山救护队的救护力量,与其签订救护协议,确保在事故发生后救援力量得以保证。

2、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杜绝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和事故后逃匿等事件发生;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篇4

(一)根据工作方案,公司对本次专项活动作出如下组织部署:

1、公司总经理组织召开动员会并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工作小组高度重视本次专项活动,切实查找存在问题与不足,制订整改措施并逐项落实到位,使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财务检查工作自查报告。

2、公司财务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深圳证监局《关于在深圳辖区上市公司全面深入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深证局发[2010]109号)(以下简称《专项活动通知》)、《关于填报<深圳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关于深圳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常见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常见问题通报》)和公司现有的各种财务制度与文件。

3、公司财务负责人布置专项活动工作安排,就自查阶段的分工、要求与时间安排等作出部署,要求相关人员按规定时间认真完成自查内容,形成工作底稿和初步自查情况提交财务负责人审核。

4、公司审计室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制订审计计划并及时开展审计。

(二)根据工作方案,本次专项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1、公司财务人员根据《调查问卷》与《常见问题通报》分类整理、汇总自查内容,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自查报告

2、财务部副经理对财务人员的自查工作底稿与自查结果详细复核,对自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核查,并提出相应的自查核查结果,提交财务负责人审核。

3、财务负责人对财务部副经理的自查结果进行了审核,对自查底稿的内容完善提出指导意见,要求财务部按时提交专项活动自查报告。

4、按《工作方案》要求,财务部将自查底稿与自查报告提交公司审计室。

5、审计室按照制定的审计计划,依据深圳证监局相关文件要求对自查报告内容逐项稽核,并就与财务控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同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专项活动开展情况,听取审计委员会对自查工作的指导,整改报告《财务检查工作自查报告》。

6、财务负责人就自查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自查内容、发现问题或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期限和责任人等情况向总经理作出全面汇报;审计室就专项活动的稽核结果与建议形成内部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并向总经理作出通报。

7、根据自查情况与内部审计情况,形成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

二、自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公司逐项对照《调查问卷》和《常见问题通报》进行了认真、全面地自查。公司在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性、资金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使用和控制、财务会计内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规范,同时按相关文件的要求尚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为此,提出以下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整改责任人,认真加以落实:

(一)关于财务人员专业培训方面存在问题: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整改措施:财务部将根据会计人员实际情况制订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财政税收政策法规、关务知识、外汇管理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计划,同时安排财务人员积极参加各政府职能部门与银行举行的专项培训。整改期限:2010年9月30日前,并长期坚持。

篇5

前言

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是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涵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所设置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事项所进行的监督。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审计、物价等机关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监督。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务中,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

1.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1内部约束乏力

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不力,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一些违法违规的事件和人员不能依法受到惩处。有的事业单位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会计管理混乱,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很多单位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1.2事业单位负责人监督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负责人只有尽职尽责,对事业单位内部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内部管理秩序的稳定。但由于事业单位负责人忽略了对单位内部的严格管理,对会计核算工作不重视,没有正确有效的安排好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也没有对会计人员严格要求,因而造成内部管理的松弛。有些事业单位负责人为了迎合权力机关,还用“白条”从事业单位内部套出现金,进行“感情投资”。他们没有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没有管理好内部人员,这对事业单位而言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充分发挥其领导监督作用。

1.3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外部会计监督的乏力,导致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蔓延,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局面不断出现。社会审计监督虽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还不相适应。并且由于社会审计人员的经验欠缺,整体素质还不高,对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要重视不够,在执行会计检查和监督时,经常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有些还与事业单位勾结,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监督更无从谈起。外部监督力度太弱。

2.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并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内部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制度;(2)资金筹集管理制度;(3)货币资金及其往来账户结算管理制度;(4)存货管理制度;(5)固定资产管理制度;(6)在建工程管理制度;(7)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制度;(8)对外投资管理制度;(9)成本、费用管理制度;(10)科研、销售收入管理制度;(11)利润及分配管理制度;(12)财务报告与评价制度。这些制度对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财务活动有章可循,保证内部监督人员有据可依。

2.2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一是必须建立和落实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明确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单位负责人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二是会计人员是开展会计监督的直接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到依法监督,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三是建立健全会计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或失职人员,必须严肃追究其责任。

2.3完善外部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

首先,分层次实行委派方式进行监督。由于当前我国的审计和监督能力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可将事业单位按大、中、小型分别实行不同层次和方法的监督管理,大型事业单位应委派监事会或财务总监;中型事业单位应委派财务总监或实行会计委派制。其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国家及财政部门通过严格审核单位预算、检查单位的制度建立,达到事前监督;上级财务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促使各单位高度重视内部会计监督。第三,监督应当以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为主。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职责。

篇6

高校科研经费按其资金来源渠道分为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是指高校和各种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开展横向联合,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协作、科技成果转让以及技术支持等手段而获得的收入。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的是财政性的拨款,包括国家科技专项经费。横向科研经费一般按合同进行管理,按各高校内部的相关规定执行;纵向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上要求按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近几年,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不断规范,逐步与国际接轨,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概预算评审等,规定了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等各项内容。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参与方有政府组织部门、课题负责人、高校管理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各方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预算评审等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见表1。为了了解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4所重点高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本研究立足高校,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科研项目负责人或科研骨干教师等管理实施主体为主要调研访谈对象,在研究过程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试图深入了解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相关情况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情况。

表1 科研项目管理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各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表

相关单位

和人员 立项申报 概算/

预算

编制 概算/

预算

评审 项目实施 监督检查 项目验收

政府组织部门 √ - √ √ √ √

课题负责人 √ √ - √ √ √

高校管理部门 √ √ - √ √ √

社会中介机构 √ - √ - √ √

通过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及深度个人访谈,结果表明各学校都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经费管理有法可依,部分高校学校财务、科研部门,在按规定对科研经费进行核算、管理外,还为学院/课题组提供课题项目申报、经费预算编制与结题验收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但也显示出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到位

1.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当前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 竞争越来越激烈,课题负责人在项目申请期有一定的投入,因此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个人或所在团队争取来的,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我申请来的钱我自己花”。个别管理人员也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课题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 应由课题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可能会造成科研项目流失或转移。

2.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政策培训学习不够。科研人员对财务、经费管理等相关规定的知识比较缺乏,在科研预算编制的原则、内容及具体编制方法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造成项目立项申请阶段的预算编制水平比较低,加上执行过程中报销时费用归集不当,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开展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专项培训少,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不重视相关政策的学习。

(二)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全面。各高校以国家和所属省市的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未分类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或制定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高校还有大量的科研经费来自横向协作项目,但部分高校并未制定相应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滞后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文件制定存在滞后现象。调研的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2012年重新修订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占13%,其余均为2011年以前所制定,占87%。2012年新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几所高校,也未在间接经费及科研绩效支出等方面有具体可操作的规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定存在的滞后性,将会影响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进度。

3.国家层面上缺少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科研经费种类日趋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各类项目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国家层面上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经费使用的要求没有统一的规定,财务人员对经费管理尺度难以把握。

(三)高校职能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研经费管理人员没有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增加而增加,难以支撑科研经费管理服务要求;科研和财务部门没有在同一网络化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换,造成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出现脱节现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服务意识不强,在预算编制、过程管理、项目验收方面未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预算实际执行偏差较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监督不到位,目前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难以对经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及时的监督。

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落实法人负责制

1.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要树立科研经费“国有”意识,改变过去“经费是我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想法”,重视并加强项目预算编制,实事求是地申请财政资金,实现预算总量向预算构成的科学转变。通过宣传教育强化预算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划清违纪违规和经济犯罪两个界限,走出过程和结果、进度和效益两个误区,处理好单位法人与各个部门的关系、单位法人与财务部门的关系、科研教学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关系、科研人员与科研项目课题的关系,保持高校和教师应有的形象和风范。职能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加强对科研经费政策的宣贯和法纪教育,强化科研经费管理,促进科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落实法人负责制,建立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强调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重大问题应由学校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可成立校领导为组长,财务、科研、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研经费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工作,同时明确校内各责任主体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项目负责人、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协同管理监督机制。

(二)围绕过程管理,提供高质量服务

1.树立服务意识,为科研项目提供咨询服务。要切实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以服务科研项目为出发点开展工作,加大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秘书的培训,通过大会、校报、网页、邮件、短信等多渠道及时宣传国家及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公布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各环节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推送科研经费使用等相关信息,提高科研人员对经费规范使用的认识,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培训、指导、协助科研人员合理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以适应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新要求和单位的实际;建立联系人制度,对重大专项配设联系人,及时提供包括预算编制指导、信息查询和推送在内的各项业务咨询服务,由职能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科研项目预算的初步评审,聘请技术和财务专家进行咨询,保证项目预算的合理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服务中心或设置科研财务联合办事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管理高效。

2.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和业务整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与经费预算、使用的全过程管理监督。财务部门要推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加强审核,减少不合理支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经费管理网络信息化,加强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控制,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合规和安全;科研部门要加强项目立项、过程及验收管理,规范合同管理,加强对科研项目合同重要条款的审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二级学院要对本单位科研项目立项、执行与结题进行过程监管。适当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部门人员,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3.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在财务、科研部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梳理科研项目管理运行工作流程,推进财务信息系统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开发包括项目管理子系统、经费管理子系统、综合统计查询子系统在内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日常科研项目、经费的网络化管理,构建实时监控的动态监管体系,实现科研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服务,为科研项目参与、管理人员及决策层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方便项目主持人查询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在审核报销时,对一些不能调增的科目进行严格控制,加强预算执行;为项目负责人提供网上查询、自主生成项目决算报表等,提高学校整体科研管理水平。

4.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学校审计部门每年抽查审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及执行情况,科研、财务、审计、监察联合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实施科研项目的预算、实施、结题的全程监督和重点课题的跟踪监督,加强对科研结余资金的管理。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并纳入年底绩效考核。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范化

1.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建立和完善培训教育机制、监督制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做到事前有告知、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责任有追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诚信制度;明确各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责任,完善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审批流程及支出控制,强化大额经费支出、经费转拨、项目劳务费支出管理;对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相关情况进行校内公示;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监督,开展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

2.及时修订更新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国家近年新出台的政策和要求,及时修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如项目间接经费的学校、学院、课题组三级管理办法及绩效支出管理办法等,同时要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横向课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范化。

国家层面的政策性建议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高校管理部门及课题负责人外,科研项目管理还涉及政府组织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需要各方协调一致才能不断促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学化,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针对调研中部分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负责人提出的工作难点,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应与高校经费管理实际情况相适应。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针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个行业设计的,但高校经费管理与企业、研究院所经费管理比较有其自身特点,如间接费用的分摊、水电暖的计量、设备折旧等,实际执行中科研经费支出预算分类与会计核算科目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适应高校经费管理特点。

2.修订相关政策,支持科研后续研究,促进科研可持续发展。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大部分课题存在科研经费结余情况。由于财政性科研经费结余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建议国家修订相关政策,规定结余留用的一定比例或额度,用于课题后续研究,从而促进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突击花钱”现象,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3.按合同任务书的时间节点,及时拨付科研经费。针对目前科研项目存在的经费拨款滞后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合理安排经费拨款进度,按任务的时间节点拨款,以保障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进度。

本研究源于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AAA11002)

参考文献:

[1]陈庆华,吕海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16):55-57.

[2]汪涛.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131-132.

[3]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7-170.

篇7

(三)专职安全员对全厂范围内安全检查每半天不少于1次,每天不少于2次;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遇较大事故隐患必须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

(四)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各线车间主任)对各自负责的车间工房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每天不少于4次,记录不能为零隐患;遇较大事故隐患必须及时向专职安全员报告。

(五)企业必须以文件形式明确各责任人安全责任范围,依照企业内部检查要求的内容明确职责。

(六)主要负责人每周对专职安全员检查记录检查一次,专职安全员每周对兼职安全员检查记录检查一次,并在记录本上签名。

(一)打非方面

1. 严查合法企业收购非法生产户的产品、有药半成品,严查经营公司向非法生产户下生产订单;

2. 严查合法企业为非法生产户安排产品出口检验,为非法生产户提供贮存场所;

3. 关注非法生产、存储信息,应及时向综治办报告。

(二)治违方面(三超一改)

1. 杜绝超员现象。凡属是1.1级工序工房,必须严格按工房标牌核定人数限员生产,杜绝员工擅自串岗,避免管理人员进入正在操作的生产工房,杜绝生产过程中两名或两名以上员工同时出现在同一操作工房。

凡属1.1级工序无固定操作工房的环节,例如药物运输、药物收晒、药物销毁等,必须杜绝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操作。

2. 杜绝超范围生产行为。杜绝违反许可范围核定类别生产产品,杜绝违反许可范围产品危险等级生产产品。

3. 避免超量现象。1.1级生产操作工房必须严格按核定限量进行操作,1.3级成品库房严格按堆码要求进行储存。

4. 杜绝改变工房用途。凡属药物,含药半成品的生产贮存必须按工房标牌核定的工房内进行,杜绝将药物、含药半成品存放在路棚中,私搭乱建的工房,废弃工房以及无药工房内。

(一)规范生产行为,严格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定的内容范围内开展生产活动,特别是许可范围、产品级别、许可期限、法定代表人等内容;厂内黑火药、引火线及易制爆危险品必须登记台帐,并做到帐实相符;从事1.1级工序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二)规范经营行为,严禁向无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出售产品;严禁向有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出售超经营许可范围的产品;完善产品流向信息登记,所有产品出库,必须粘贴产品流向码,必须有购销合同,建全客户信息档案;购买黑火药、引火线及易制爆危险品必须办理购买手续。

(三)规范运输行为,跨县市运输烟花爆竹成品一律要求严格依法办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市内运输烟花爆竹成品随车携带《__市烟花爆竹市内运输调发单》,均必须使用相应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车辆。所有运输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必须使用相应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车辆,并办理运输手续,运输烟花爆竹成品和危险化学品应安排有相应资质的押运员进行押运。

(一)1.1级操作职工必须配备纯棉工作服或防静电工作服,并督促着装。

(二)1.1级操作工房工作台必须垫导电橡胶皮,使用防静电薄膜。

(三)1.1级操作工序生产过程中操作工房必须保持湿度,增加空气湿度,职工应经常洗手,及时消除人体静电。

(四)药物药饼中转间禁止使用扫把,尽量使用湿拖把拖地。

(五)严禁使用纤织袋装亮珠等裸药药物,须使用木箱或防静电塑料箱。

(六)完善企业内部、防火带,特别是药物存放量相对较大的中转库房、药物总库房周边防火隔离带严格按标准要求到位。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①企业21项安全管理制度要有可操作性。

②明确每项制度的执行责任人。

③明确每项制度的工作要求及标准。

④结合本厂实际,制定生产操作规程。

⑤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执行责任人均要以厂内文件形式明确。

2、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如实记录落实情况。

①10类工作台帐对应10项安全管理制度,未设立相应台帐的管理制度应书面记录制度落实执行情况。

②工作台帐、制度执行记录必须如实登记和记录,台帐填写内容要齐,不能漏项和漏日。

③主要负责人是带头执行、督促执行本厂安全管理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每月定时听取制度执行情况,查看登记记录情况,及时指出,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企业21项安全管理制度名录:①安全生产责任制;②药物存储管理、领取管理制度;③余(废)药处理制度;④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带班制度;⑤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上岗审批制度;⑥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⑦安全检查制度;⑧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⑨新产品、新药物研发管理制度;⑩安全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⑾原材料购买、检验、储存及使用管理制度;⑿门卫值班与夜间巡查制度;⒀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⒁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⒂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使用和管理制度;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⒄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公示通报制度;⒅安全员任免报告制度;⒆安全设施验收制度;⒇企业安全责任落实监督考核制度;(21)各工序操作规程。

1、严格药物配方管理

2、严格化工原材料质量管理

3、严格产品结构

设计管理4、严格生产工艺流程管理

5、严格生产设施、工具管理

6、严格生产职工习惯行为规范

7、严格企业产能与产量配套

8、严格静电危害防治

1、落实专人担任值班门卫,严格出入车辆检查和闲人进出;详细登记出入记录。

2、职工下班后,企业必须有专人进行落锁检查,钥匙严禁藏在工库房附近。

3、夜间安排人员对危险品贮存仓库进行巡逻。

4、遇危险品丢失情况,及时如实报告公安机关。

1、制定监控室值班制度,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班表上墙公布。

篇8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89-02

随着太钢热连轧厂项目体量越来越大,项目管理的复杂难度越来越高,太钢热连轧厂管理存在了一些隐患。

(1)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人员大多是临时用工,安全意识差、安全技能低。一个队伍同时承包多项目工程,人员流动性大,难以管理。施工人员长期在外想家,生理、心理因素对安全极为不利。

(2)施工环境差、设备设施和工器具存在大量隐患。施工机具不少为租赁,质量难以保证。施工机具移动频繁,存在大量隐患露天酷暑、严冬,雨、雪、大风,粉尘。坑洞、临边无防护。基坑、脚手架可能造成坍塌事故。大量高处作业,可能造成高处坠落。几个施工单位(或专业)交叉作业。施工与生产交叉作业,起重吊运,设备转动,电气,有毒有害介质等危险性大。设备安装、调试可能造成机械伤害等。

(3)监理方管理水平有限。监理人员多为退休职工,年龄偏大,现场工作体力跟不上。工资偏低,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受到一定影响。监理工程师多为原单位一线工人,管理经验少。

(4)设计方、设备厂家不熟悉现场

(5)建设方管理安全难点。工期紧张,给项目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设方项目专业配合人员,为临时抽调的作业区点检员,对项目管理不熟悉。多个项目同时展开,分属多个分项目部,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设备厂家安全管理自成体系,统一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1 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

1.1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实现轻伤以上事故为零,百万工时损失工作日低于100 d。杜绝重大设备、火灾事故。

1.2 组织机构和职责

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项目安全管理层、专业安全管理层、作业安全管理层。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层。由工程项目部经理、副经理、各专业部部长、监理公司总监、主要施工单位的领导等组成。

专业安全管理层。由安全部,设计部、施工部、技术工艺部、保供部,综合部、保卫部、监理部、施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等组成。

作业安全管理层。按照施工项目和设备区域建立区域安全管理网。

施工单位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网络,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项目安全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系统全面的项目安全责任制体系。

将项目职业健康、安全、消防三者责任制整合为一体,使部门、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消防责任制,更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责任制致力于将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管理体系一体化、标准化[1]。

1.3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由建设方牵头,施工方参加,全面收集、辨识工程项目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程,以及典型事故案例和安全管理经验。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料库。在这基础上,对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形成系统全面的项目安全制度管理体系。制定整套《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在厂内网公示、发给监理方、施工方[2]。

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工程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工程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工程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交叉作业管理制度、工程项目事故应急预案、工程试车安全管理规定、工程安全考核办法、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项目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项目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项目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项目部特种设备与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项目部易燃易爆有管理制度、项目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项目部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项目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报告、调查处理制度等。每年修订完善,执行现行版本[3]。

1.4 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的落实

1.4.1 专业安全管理体系

(1)安全责任制编写、学习。每个分项目开始前,依据安全组织机构,安排各专业员编制自身项目岗位责任制,由安全专业负责人把关,使其边编写、边修改、边学习自身安全责任制。项目开始初,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对项目专业配合人集中进行责任制、制度、事故案例的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上岗。

(2)施工方案、单项的审查、完善、落实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督促建设方专业配合人员管理施工方相应专业的安全,从施工方案、单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共同讨论、完善、审批,直至过程管控。

作业区在项目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作业区技改管理网络,明确各区域、各项目在停车前与停车后的责任人。形成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人员融入技改施工,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模式[4]。

1.4.2 专业监理安全体系

对全体监理人员进行安全专业培训教育,内容:有关安全施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责任制》,《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监理考核细则》,常见违章、隐患、事故案例,好的管理经验等。要求专业监理、安全监理、总监严格审批单项安全技术措施。每周检查一次监理工作日志,查是否对现场安全问题检查、安排。对专业监理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意见,对情节严重者考核。

1.4.3 施工方安全体系

监理要求施工方安全员原则上不离现场。对大型吊运、设备调试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监理事先要求施工方负责人、技术员、安全员现场指导监护。监理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告知现场施工负责人安排处理。

1.5 体系实施步骤

(1)教育培训。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将需报验资料列出清单,实行“菜单式”管理,一次性说明报验明细,各报验项具体要求,提供必要的电子或书面样本。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书面交底,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4]。

(2)交叉作业安全互保协议签订。对危及对方安全的交叉作业,按区域签订《交叉施工安全互保协议》,由建设方专业安全负责人审查后,下发所有相关方,由相关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签字执行。编制《安全交叉协议》标准模板,主要内容:交叉各方单位名称、交叉项目、交叉区域、各方作业危及对方的危险有害因素、按工序辨识对可能造成对方危险的因素、制定出安全措施(硬件措施优先),说明“变更协议内容,必须由双方原审批负责人重新审查同意”。对危险性较大的交叉作业,把交叉各方视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来按标准管理。

(3)单项安全措施审批。在建设方安全交底基础上,施工方按工序开展危险辨识,制定针对性安全措施,硬件措施优先。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负责技术把关,确保安全措施的可靠性。对重点、难点大的项目,组织,建设方技术人员、施工方技术员、安全员、领导参加,讨论安全方案,完善《单项安全措施》或《作业指导书》。

(4)施工过程控制和隐患排查和治理。建设方各专业每周向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交自己一周内安全检查记录(统一表格),对检查不力者纳入考核。

(5)设备安装、调试。下发《工程试车安全管理规定》,对施工方、建设方、监理方,在试车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分析,明确三方的安全责任和工作。施工方、各作业区专业在共同制定《试车方案》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危险源(点)辨识》与《单项安全技术措施》。

2 应用效果

自2004年至2013年,热连轧厂十五个项目(含技改)全面实现:轻伤以上事故为零。杜绝重大设备、火灾事故(2004年-2006年太钢150万t不锈钢工程2250 mm热轧项目投资41.3亿,2012年大小8项目同时展开)。

每周对项目部内部检查,每月对工管部拉网,及每季集团安全评价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控能力。

3 结语

热连轧厂组建切实、有效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及全部,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保证热连轧厂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安监总管四〔2011〕84号).

篇9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检查内容

问题记录

企业

自查

自查自纠情况

按建委文件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有无自查记录;是否上交自查报告;自查自纠成效如何等

企业

管理

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检查资料,企业资质是否符合要;有无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会议制度、教育和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

组织机构

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机构

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管理层次;关键岗位管理人员是否落实等

制度落实

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各项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检查内容

问题记录

安全

检查

安全管理机构

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查看机构设置文件和相关资料,安全员是否取得相关证件等

安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检查资料,必须有以下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目标责任制、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

质量

检查

质量管理文件

企业资质及业务范围,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部管理制度

管理文件是否经过审批并进行内控;标准规范是否齐全,应用是否正确等

大体积混凝土、特种混凝土供应的专项方案及技术措施,混凝土质量市府处理预案

专项方案是否经过审批

质量

检查

岗位责任制

技术负责人资格到位情况,实验室持证上岗人数,技术负责人及试验室相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技术负责人学历、专业、职称是否符合要求,取得上岗证人数是否达到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是否健全等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检查内容

问题记录

质量

检查

试验室管理

配合比设计、调整及管理实施

配合比的计算依据、水泥用量、砂率、水灰比、用水量等参数是否正确;有无调整试配记录;外加剂和掺合料掺量是否经过试验确定等

按照规范对原材料进厂复试(水泥、砂石、粉煤灰、外加剂等)

水泥的质量证明、每批(500T)的强度及安定性;集料的每批试验至少每周一次;外加剂和掺和料的质量保证、掺量试验等

试块留置数量管理、记录和评定统计管理

出厂试验基本按100盘一组;交货记录基本按100方一组;有误试块留置记录、试压原始记录、评定记录等

试验一起设备记录检定情况

是否按规定进行计量标定

搅拌楼生产管理

设备计量校验

设备是否经过标定、有无校验记录等

配合比与投料生产调整

抽查配合比通知单与相应的生产投料记录是否符合等

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要求

检查内容

问题记录

质量

检查

技术管理资料

建立完整的内部存档资料

检查混凝土交货检验、配合比通知单、质量卡、合格证等

篇10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

1.建立专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矿山企业必须以文件形式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作业时确保每班必须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现场监督,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应取得安全资格证。

2.建立健全14项安全管理制度。矿山企业应重点建立健全14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公布上墙进行宣教,存档备查。(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3)安全例会制度;(4)安全检查制度;(5)安全教育培训制度;(6)设备管理制度;(7)危险源管理制度;(8)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9)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10)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1)事故管理制度;(12)应急管理制度;(13)安全奖惩制度;(14)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二)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矿山企业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矿山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下同)、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要上墙悬挂,矿山企业要与各岗位责任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4.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职责。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各项检查须与《县非煤矿山检查验收“十五项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并抓好落实。

5.实行全面承诺制。矿山企业要与县安全监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明确承诺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检查制度等。

(三)加强和改进矿山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建设

6.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技术负责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必须负责矿山企业技术资料编制,指导矿山企业按照开采设计方案科学开采。

7.加强重点生产场所的技术管理。矿山应加强边坡、排土场等技术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每季度必须组织一次重大隐患、灾害调查,制定相应的专项防治措施,并存档备查。

8.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在小型露天矿山全面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改善生产作业条件和环境。确因特殊原因不能使用的,必须经过专家组论证同意。

(四)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建设

9.加大现场安全管理力度。企业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现场检查制度,明确每月现场检查的次数。确保每天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加强现场管理。作业前后均要认真按照作业规程要求认真填写“六簿一册”备查。

10.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制度。对于新建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项目审批和许可手续。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严禁边建设边生产。

11.推进和巩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对于尚未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企业,矿山企业应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的要求,开展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达标的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标准化长效管理制度,巩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成果,促进矿山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2.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矿山企业每年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档案;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粉尘、高温、噪声和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的措施,切实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

(五)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建设

1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75号《工伤保险条例》,非煤矿山企业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根据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的规定,矿山企业应制定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并设立专用账户,专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

14.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矿山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要定期组织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建立台账,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矿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验收。

(六)加强劳动组织和安全培训管理建设

15.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组织管理。矿山企业所有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履行岗位责任,遵守劳动纪律。严肃查处“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行为,制定能够有效制止“三违”现象的管理规定。

16.落实全员安全培训工作。所有矿山企业必须为职工建立“三级”安全教育卡,加大对非煤矿山企业从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

(七)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建设

17.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矿山企业要制定应急管理制度,编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各矿山企业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并将演练情况制作成图片、总结上报当地乡镇、县安监局、经信局等部门。矿山企业必须与县矿山救援大队签订救护协议。

18.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如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矿山企业负责人应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救,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和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八)加强和改进矿山企业办公场地建设

19.加强矿山企业办公场地硬件建设。各非煤矿山企业要尽最大的努力修建或改善办公场地,为企业职工提供必要的休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