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7 23:1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美术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篇1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社会环境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将此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绘画艺术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习美术科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同时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社会,推动历史的前进。如,在讲《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一张平面的纸经过巧妙的切割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纸雕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授课,不仅能愉悦课堂气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印象深刻并学到新的知识。

2.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理论来自实践,后者是前者的评判依据,而体验性学习就是利用不同形式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知识的能量。如,笔者在上《生肖的联想》一课时,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肖激发其兴趣,以做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根据其形状、色彩、质感等进行创意联想,再用简单巧妙的方法将这些奇巧有趣的创意制作并表现出来。通过对生肖的观察、体验,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生肖的特征,而且探索生肖与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间的联系;通过动手制作及绘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展现创造之美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有不少科目把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列入教学目的,这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强调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评论等,这些正符合培养创造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4.辅导学生写生

所谓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包括人和物)为描绘对象的临场作业或作画方法。美术教学中的写生、参观和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直接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进而让他们产生一种了解世界的渴望,在活动中发现真、善、美,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另外,学生在进行某种内容的写生时,最好能多画几张不同类型的画。如窗户,从内容上讲,可以画木的、铁的、铝合金的、长方形的、圆的等;从形式上讲,可用线描及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等;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在写实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的。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等,应当根据具体的课题与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讲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写生表现的启迪和艺术美感的熏陶,又能激发其写生实践的兴趣和信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事物。

篇2

二、树立学生审美观念,加强实践学习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二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学生对于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培养,在实践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尤其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寻找适合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平常的小事中注意自己的着装的选择,尽量以和谐的色彩、庄重大方的风格作为服饰的穿着形式,以一种“微教学”的方式用服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关注学生内心活动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三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内心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个人情感体现的同时也会触及到他人的内心所想,这是一种情感互相表现的情感交流,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形式不仅仅体现在对其他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对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都会在内心有一种情感的表达,美术作为一种视觉以及造型艺术的体现,只有通过视觉对事物进行感悟,才能够发现美的所在。要想使学生做到发现美并感受美,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美术作家的艺术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种美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利用美术艺术美化生活,这就是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篇3

二、中学美术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等,这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的体现。

(二)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更关注的是的人发展,即完整性、全面性、国民性和民族整体性,这样就大大提高和发展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族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三)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而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素质。基本

教育的目标,即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知识、能力、素质,使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准得到提高。

(四)创造性理念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现代教育强调,它是一个高度、创造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也促进了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了创新、创业型复合性的人才,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因此,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价值,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只要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了,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就能转换成受教育者能动的活动。

三、审美教育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下,由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的教学,转变到注重审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才能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要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四、现实生活的源泉

新教材强调了美术教学侧重了义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实现美术教育由传统的艺术家培养向培育生活课堂的大众人才化转变。新教材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即:以美术为基础的审美培养;以美术为主,结合“文学、音乐、体育”等的综合课堂。因此,要与听觉、流动的音乐相结合,从而协调统一。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育得到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人为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也是不容忽略的。这体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思想,也体现了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新课改实验的灵魂,坚持新的美术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主张“以人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篇4

二、对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予以强化

首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第一,进一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课改的方向把握明确。第二,对美术教学模块要引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用专题的方式探究模块中的知识,并将研究课设置出来。第三,对美术工作室和学科基地的建设予以强化,持续开发和编写校本课程。第四,应用现代教学理念开放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的交流和征集活动。第五,将青年美术教师组织起来,开展业务进修工作,有效评测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适时开展美术专业基本功比赛。其次,将课题研究做好,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第一,将美术教师组织和发动起来,对专门的课题研究予以重视,要不定期地组织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第二,组织青年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探究,对青年教师进行特别指导和帮助。

篇5

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美术画面的静态劣势,通过动态化演示,进而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艺术作品,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小学生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最终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水平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并理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进而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课能够通过网络手段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图片,同时也可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反复对比,促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三)拓展了小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视野

小学美术课堂所欣赏的内容具有一定广泛性,主要包含了世界各国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这样庞大的信息量,通过应用多媒体资源能够使学生欣赏到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所无法看到的图片以及视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利用提供出的大量教学内容及课外知识,扩大了美术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得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接触到无限的艺术作品,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深层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实际教学质量。

(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手段,将其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改善,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从小学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在备课阶段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更加准确的展现出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教师得以从繁重的课堂板书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学生的实际训练当中。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本极为抽象的美术理论知识,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美术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确保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技术手段拥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以及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科学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并以此实现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进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际教学过程。禁止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形式化,而是要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切实改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中严重缺少教学情境的弊端,通过图像、视频、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使得美术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味,将更多的艺术美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能够深刻体会到教材深层包含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被充分激发出来,与此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态功能,使之变得更乐于学习,更热爱美术。

(二)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使小组教学以及网络讨论等多种方式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大班授课形式,从而使授课范围得到扩大,其授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数量、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把更多学习机会以及练习机会交由学生,最终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各自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使每一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培养。另外,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模式,使学生们有效利用计算机适时完成课堂作业,这将在切实提升学生美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自身,应时刻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意见。

(三)进一步强化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实物教具,这时教师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来讲解雕塑作品、建筑欣赏等原本具体化、形象化的知识,这样便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而这时学生往往还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还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凭借自身连续性、动态化的特点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思考深层次的美术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空间将会变得更大,逐渐由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化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将机械学习有效转化成了意义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向着更加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值得提到的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将其替代为教师来履行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仍旧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在和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从课件当中摆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进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篇6

2.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引入科学概念,不仅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造,还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武装大脑,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长此以往,人们将逐渐失去投身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不利于个人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教学者应引导学生创造美,使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水平,并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好习惯。另外,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者应将科学技术逐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以此优化教学方法,更要以此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者应善于将科学教育的理念与美术教学的要求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认真、善于发现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艺术发展进步的案例不胜枚举,总体说来,世界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特征,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美术作品的实现形式不同。敦煌壁画堪称世界奇观,是古代石凿技术的成功运用。在那个时期,石凿技术便是当时绘画技术的集中体现。随着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在各种器具上进行美术创作,形成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色彩技术、油画技术的相继出现,为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也因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可见,科技对美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

3.增强课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不能涵盖全部的内容,也不能开展全部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者如果不拓宽教学渠道,开展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工作,学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艺术人格,也就不能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少教学者开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活动,高中美术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和讨论著名艺术大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引感共鸣,获得艺术体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发展学生实际运用美术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数学美;高职数学教育;应用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总是重视了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其实数学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经常会感叹对称的函数表达式,也会被美丽的三维立体图形而折服,归根结底数学美主要借助于美丽的数学结构加以具体呈现,其四大特征在于其简洁性、对称性,还有统一性以及奇异性。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挖掘出并能够恰当运用课程中的数学美,明确其特征与规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创造力。本文主要针对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数学美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出现较晚,因此许多人对职业教育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再加之经验的不足,所以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来诸多不足之处。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是普通本科数学课程的精简与压缩,教学模式也是遵循数学课程本身的传统模式,却没有针对专业岗位进行具体的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因此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数学课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依然延续中学的学习方式“题海战术”,消耗大量时间及精力来研究题型与解法,学生学得非常茫然,不知道究竟学数学有何用,更不要谈如何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应用到专业,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数学属于一门理论知识较强、且十分枯燥乏味的科目。在数学课程上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比如项目化教学,比如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分层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果,培养数学素养。实际上,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事物与人总是更喜欢多看两眼,对于课程是一样的,喜欢的课程自然更喜欢学,课堂效果自然相对较好。数学本就是一门处处存在着美的学科。数学美凭借其自身独有的内涵以及多变的内容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并将美的内涵与实质贯彻落实于高职数学教学中,进而懂得如何运用这种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种数学课程的改革举措。

二、数学美在高职数学课程中的体现。

1、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体现的是本身的简单与易懂,简洁而生动的数学符号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学者曾说过:“符号常常比发明它们的数学家更能推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函数求和符号“∑”的产生,包括积分号“∫”就是从Sum中的首个字母“S”进行转化的,这一符号看起来既简单明了,同时又十分的形象。

除此之外,数学美的简洁性也体现在针对命题的表述,包括相应的论证以及逻辑体系中。比如微分公式,以y为因变量,来求关于u的导数,不管u是自变量,亦或是因变量,微分公式的这一形式均不会由于这些变化而改变,这也是我们微分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性质: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这个公式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复合函数微分法则更加的简单易懂,同时又对积分计算中的换元法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篇8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篇9

(1)学校将书法美术教育作为打造“特色”、提高升学率的工具。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是将分数和升学率作为主要标准。近年来,随着学校间竞争加剧,办学出“特色”成为许多学校吸引生源的思路之一,不少学校着力强化书法美术教育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保证常规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打造书法美术教育这一差异性的竞争亮点。随着艺术高校招生数量逐步扩大,许多高中学校将其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捷径。众多文化课不佳的高中生专攻美术,他们的升学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总体升学率。从客观角度而言,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从高中到高等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和提高,但是从动机的本质而言,这种发展和提高却与提高升学率这一功利性的办学理念直接相关,这又违背了书法美术教育的最初宗旨。(2)家长将书法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特长”的途径。相当多的家长支持孩子学习书法美术,目的主要是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以便升学时能够享受到加分的政策。加分政策主要侧重于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特长项目,对于书法美术的加分尚不明确。即便如此,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书法美术方面的特长仍可增加升学的“砝码”。事实上,某些中学也确实正在执行针对艺术特长生的优惠“土政策”,在文化课程成绩相同的基础上优先录取艺术特长生。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家长们培养孩子书法美术特长的热情。这必然使得家长对孩子书法美术教育的投入停留于盲目和跟风状态,也难以发挥家庭在审美教育方面的有效作用。(3)社会培训机构将书法美术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手段。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为社会培训机构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书法美术教育需求也成为社会培训机构的利益增长点。培训机构一次性投入成本是固定的,招生数量越多,授课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低,经济收益越高。因此,培训机构往往随意扩大班的容量,延长授课时间。书法美术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气质特征以及理解能力等诸多个体因素,采用一对一式的单独充分交流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障。但是在社会培训机构,“小班授课”只是招生噱头,实际班内学生人数少则20人,多则40~50人,教学效果最小化而经济收益最大化。导致以上种种功利目的主导书法美术教育的深层原因,正是实用主义的教育观。许多学者将审美教育视为促进智力发展的途径,为学生成才服务的简单工具,其自身没有独立价值。而所谓的“成才”其实就是智商水平的提高和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深入习得。在这种观念中,书法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协调平衡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智力、提高智商,进而提高学业成绩。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向青少年提供书法美术教育的环境和机会,其目的是在紧张枯燥的文化课程学习之中舒缓情绪、调节身心,从而以更加饱满、轻松的精神状态迎接更加紧张枯燥的学习和考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书法美术审美教育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精神内核被抽空了,不仅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价值,而且已经沦为智力发展和成绩提高的奴仆。以书法美术教育为代表的审美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弥补现代社会造成的各种人性危机和心灵问题。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把审美教育视为人性完善的途径。审美能够弥合人性的分裂,使人成为完整和自由的人。席勒的美育理论是批判应试教育的思想武器,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相一致。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形成符合审美本性的美育共识,就成为矫正实用主义书法美术教育的关键之一。

2开展书法美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粗鄙单一在书法美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将“艺术”和“文化”割裂的现象,重艺术技能而轻文化价值。艺术和审美都属于广义文化范畴,是观念性和物质性、思想性和技艺性、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其中渗透了密集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但是在中小学的书法美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抽空思想性和价值性的倾向,文化基因进行过滤,而将技法与意境割裂,其结果是片面强调书法美术的技能,而忽视了更加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书法美术教育实施中,也存在着注重灌输,轻视启发与体验的现象。由于对艺术技能的片面强调,教师往往较多地使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对于需要记忆和练习的技能型知识强调较多,而缺乏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体验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甚至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对学生形成审美体验的引导,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涵、意蕴的挖掘不够深入,普遍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审美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比所讲授的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对书法和美术的兴趣是天然自发的,如果能够采用既适合审美规律与目的,又契合孩子天性特点的教育方式,那么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发掘并培育他们身上的天赋。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出现偏差,甚至采用简单、粗鄙、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兴趣,扭曲他们对书法和美术的基本观念。

3对流行文化缺乏有力的回应

流行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力量,借助于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它们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现行的书法美术教育中,教育者们普遍忽视流行文化的挑战。流行的日本漫画、影视动漫作品、恶搞美术、街头涂鸦等艺术产品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流行文化对文化艺术经典的颠覆和恶搞成为一种常态技法,消减了经典艺术品的意义深度、价值标准,能够给文化接受者带来新鲜刺激的消费感受。中小学生在系统扎实的艺术训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往往会被种种新奇浮躁的技法所吸引;他们在缺乏丰富的审美体验的情况下,很容易对扁平化的消费型审美产品产生依赖和偏好。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在成形之初就遭到了扭曲。流行文化以平面化、娱乐性为主要特征,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传播目的,其思想性、严肃性被大幅消减。中小学的书法美术教育应当用于正确面对其中负面因素的挑战并做出有力回应,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的辨别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篇10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独立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