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2-10-31 17:04: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医学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医学模式

篇1

中医的基本理论受惠于中国古代“天人相应”思想,逐渐形成了整体观、平衡论和“中和”的文化观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重视脏腑组织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也强调人体自身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并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索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规律。因此,中医学始终强调运用人体的整体和动态平衡思维,来认识生、长、壮、老、已及机体发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掌控预测疾病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趋势,并确定相应的诊治原则。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整体治疗对肿瘤的影响,不仅可增强和调整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诱导分化,促进癌细胞凋亡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变化与协调,而且更促使人体的整体功能恢复以抑制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中医的整体观正是西医所忽略的,如西医的肿瘤分期只考虑局部的变化,很少重视机体整体的评估;西医的支柱疗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虑机体自身保护治疗的“补”;微创手术仍停留于解剖层面上,很少见到以保护机体功能为目的的“生理微创”。中医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医所接受,然而西医的现代化手段也正是中医能否早日进入医学主流世界所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中西医结合必将使肿瘤防治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与发展,对世界肿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中医把握的是个性和整体,它通过辨证和用药加减解决了个体间的差异,而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依靠的理论是抽象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医共同揭示的是个体生命的不同层次的规律,二者都把健康与疾病防治作为共同努力的终极目标。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方能正确地认识中西两种医学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中医应当学习和利用西医现代科学技术完善自己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方法,而西医在宏观调控与整体观和平衡论的认识方面也必须加强与中医互补,从而开创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2促进中西医结合向转化医学聚焦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临床与基础医学互为动力的双赢理念,对促进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曾提出临床与基础医学密切结合是肿瘤防治的重要举措[2]48,之后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认为应该从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问题并与基础合作,并在临床工作中验收其成果,以提高医学总体水平[4]。转化医学可以使临床与基础彼此直接联系,相互快速转化,推进医学发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1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肿瘤治疗的双重宝剑”

癌症的发生除细胞本身的基因突变外尚存在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统的监视效应不利可导致肿瘤持续生长,而应用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补兼施则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再如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免疫细胞上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种蛋白可以与其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以“锁阴结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杀伤肿瘤的淋巴细胞,削弱抑制杀伤肿瘤,二者协同可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认识正是取自于中医学扶正与祛邪的治疗理念。

2.2中西医结合是向转化医学转型的重要体现

健脾法治疗对荷瘤脾虚动物的效验研究显示,脾虚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应用健脾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药物组的肿瘤潜伏期延长,发展减慢,瘤体缩小,宿主全身状态良好,生存期延长,癌细胞分裂像减少,细胞动力学的分期明显下降,对宿主免疫反应可见T细胞活化、NK细胞数值升高;在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综合应用后,可见瘤体加速缩小,NK细胞明显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疗的抗肿瘤作用也应立足于中西医结合基点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显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转移;赤芍、丹参与小量化疗药物合用可明显减少肿瘤肺转移,但单用活血化瘀药则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6]619,如此更验证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显效性。

篇2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1]。

现代医学模式起源于16世纪中叶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以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它将疾病诊断治疗的立足点放在与生物学变化相联系的基点上,它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和形成规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构成、人口结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概念、卫生需求等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即只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机体生理活动,而忽略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医学,如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等等,使医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获得日趋精密、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医学模式扩展为“生物社会心理技术(工程)”模式[2]。

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多层次综合认知、判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思维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在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学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知识,使现有的医学教育与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和形势发展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目前国内临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仍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从招生选才、入学后选修专业课程到选定研究课题、参与临床实践、完成论文等培养的全过程主要靠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此外,由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学习、临床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过于专注为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或手术室,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进展,“专”而不“博”,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自身专业上进一步的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们重新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医学模式不仅仅要求治好病人的躯体病症,而且要求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防治疾病,强调加强预防,减少患病率,以全面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随之转变,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卫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跨入新世纪,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学教育如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医科院系中正展开积极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个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指导以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强化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克隆羊的诞生使得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今后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学研究涉及同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再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越来越依赖高端的仪器设备而忽略了与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见“病”不见“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没有医学伦理学,医生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3]。因此说,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不是已经足够了,而是要更加强化、更加深入。源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精湛,更是兼备高尚医德的医学大家。 转贴于 第二,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教育。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医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相一致[4]。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应该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对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从什么角度评价,国际上一流的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当前我国高校合并构建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机,应该利用合校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有利资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种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有关人文知识及当代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积极开设一些综合几门交叉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在补充基础医学教育不足的同时,改进单纯的生物医学知识结构,汲取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紧跟社会发展,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勇于创新。

第三,尝试开放式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作,鼓励研究生较多地接触外部环境。针对研究生学习、科研以个别指导、个体活动为主的状况,在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群体实践活动和接触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机会。如构建国家级、校级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利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博士论坛等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走出院系,开拓视野,促进临床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师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个课题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验室,组织假期的社会调查和面向社会、社区的技术服务等,使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学术与社会领域中活跃学术思想,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顺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榜样和影响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前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更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它是否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出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政策、培养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力求使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完成转轨,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 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2):24125.

篇3

我国医学模式转变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医疗资源不足与人口众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发展缓慢的中医学与快速膨胀的西医体系矛盾尖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明显滞后的矛盾的解决方式还在探索等等。护理工作又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客观上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一门专门学科。如何适应这一新医疗模式转变的挑战,作者认为: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以激发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热爱临床工作,眷恋永不肯离去,使护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1 做好情感化管理

护士的工作是琐碎、紧张和乏味的,随着病人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的心理压力也渐渐增大,害怕自己一不留神让病人产生误解,既影响病人的治疗,又产生护患纠纷,因而一到上班,护士便全身心地,谨小慎微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而到了下班之时已是感到相当疲惫的护士们,只想回到家中好好的休息一下。在科室里,除了年轻护士碰到护理或是治疗上的难题,向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请教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少了,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扩大,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平衡。鉴于此,护士长应该加强情感化管理,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护士的消极情绪,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满腔的热情,快乐地去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

2 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让相关的护士一起参与决策,护士长在做出涉及有关病房护士的决定时,如果不让护士长以外的其他人来参与,通常会使护士觉得自己由人摆布,会自然而然地起来激烈反对,相反如果能让相关护士参与决策,并听取她们的意见,非但不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反而还会提高她们的士气,增强她们对病房的归属感,感到自己是病房重要的一员。

3 定期组织活动

护士班次多,倒班快,夜班频繁,从而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规律,体质、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护理工作琐碎,劳动强度大,其劳动价值并未得到人们的承认,护士心理上易产生压抑感、自卑感。所以,在管理中要注重紧张与宽松相结合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病房定期组织活动,由病区护士轮流担当活动组长,设定活动主题,安排活动内容,决定活动地点,选择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体育运动、娱乐活动、智力竞赛、集体游戏、生日聚会等等。不仅缓解了大家的工作压力,调节了情绪;而且在活动中增强了团队配合意识,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锻炼和培养了护士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4 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作用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象榜样这么温和而深刻地打进人们心里。”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不仅是指挥,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群人,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尊重和服从领导者,愿意追随。因此,护士长应为人师表,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放在首位,其个人的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品德修养、风度仪表、言谈举止诸方面都应起表率作用。通过早晚查房询问和关心病人,与病人亲切交谈使护士效仿;择期参加各班次的轮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增加威信。

5 换位思考,增进沟通

俗话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伴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生的变化,护理管理者的管理仅靠“权力”对护士一味采取强制管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管理学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护士是一群特定的群体,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以致现阶段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也大。他们中间有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理解;有的渴望能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外出进修深造等。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除了平时平易近人,不断缩短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深入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外,还要常常站在她们的位置上进行思考,找准她们不同个人的内心的渴求,尽量满足护士合理、健康的需要。或是在工作上使她们有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体现自我价值;或是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谈话、交流与沟通,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积极寻求让他们能有充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6 合理安排,用人之长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要求她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原则,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护士长应对每―个护士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潜力,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使每个护士对自己的岗位有认同感和满足感。如:安排高年资护士与年轻护士同班,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让工作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对骨干护士的工作要给予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常与之商榷护理治疗新方案,让他们有参与管理和协助管理的热情。

总之,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都是围绕患者这一中心不同层面上的同心圆,是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是护理服务的对象,护士是完成护理服务的主要群体,护理管理者在关注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结果和反映的同时,也要关心护士、了解护士、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和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包玉颖 论新医学模式与中医的契合 亚太传统医药 2007,(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35-02

一、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医学能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中,生物化学为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见[1],让医学能够从生物化学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的质量和水平,让医学发展向着分子学进行发展。同时,生物化学在医学当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非营养物质等。它还包括基因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让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性状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与此同时,生物化学还包括一些人体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环、核苷酸循环等。它指出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是怎样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这样在医学中,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医生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的原因和病理,让医生可以从本质出发来认识到其中的原理,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患者医学问题服务,使其尽快发现病灶并做出理论支撑。

当前,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它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务人员做出了杰出贡献。它让更多医生能够对人体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让医生知道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是怎样进行的。这样,我们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了解足够的医学常识,以对一些疾病治疗有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案。这就让我们当代医学治疗从表层转到本质,从根本出发认真发现其中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更为准确发现病情、合理安排治疗病情做出重要支撑。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学到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践检测,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中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对于深层次的了解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收获不是特别明显,不能更好地在医学中进行创新发展,以促进医学朝着更高水平去发展。(1)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了解不是特别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够从微观中认识到其中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懂得从微观上来看待一些表观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发展和自我学习。生物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反应。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简单停留在记忆当中,对一些知识进行背诵从而记住。但是,对于这些知识是怎样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学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整体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清晰认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医学的实际问题。(2)教师传授生物化学知识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课堂当中,对于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而言,不知道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高和重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当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没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讲解内容不能通过实践操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给学生描叙了一种过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不透这部分内容,同时还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让其真正了解这些知识。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模型,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内容,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最多的知识,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生物化学,而是主动进行创新,让学习动力更为高涨。(3)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内容相对欠缺,学生不能很好进行知识实践。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校投入较大时间和精力在基本知识传授当中,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内容相对欠缺,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够不足,不知道该把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当中[2]。这就需要学校为生物化学教学创造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检验。这不但对于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灵感和创新,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医学中如何将知识进行运用,保证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获取知识。

三、新医学模式下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对策

在新医学模式下,要求我们医学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懂得如何进行医学疾病的预防和检测,让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病因和导致的因素,为更好安排医学治疗,对于病情有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治疗过程,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手段,解决他们身体上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从原本掌握知识中找到疾病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我国医学事业能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医学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在世界医学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引领医学前沿的发展。(1)创新和丰富医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到最为宝贵的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来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让学生能够从心底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方式,不能单单从课本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于知识进行现实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解三羧酸循环中,需要给学生传授最为基本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学习到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环节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过程中进行脱氨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每一过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可以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还能对每一个循环过程有深刻认识,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之上学到最多知识,为以后的医学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知识到实践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当中学生能够重视到哪些内容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着重重视的。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践当中,医学生物化学是如何进行运用的。在病情诊断中怎样去运用生物化学进行病情确诊和病情治疗,让学生能够懂得这些知识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够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科学。同时,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对于一些内容的重视,知道怎样进行医学创新来解决当前医学。并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当中,给学生提供实验室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运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复制、转录、翻译中重要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原理,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创新打下坚实基础。(3)创建生物化学学习教学途径,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习生物化学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难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给学生之间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很好地交流学习,让学生之间学习生物化学成为一种兴趣。学生当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以互相帮助解决,较大程度地提升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一些好的学习视频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时间都能学习到最好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

[2]新医学模式下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张红欣,何浩,康莉,宋文刚.医学教育探索,2010,(02).

篇5

【Abstract】 Under new time and new medical model,the medical market is renewedly arranged anew.Then,there are some weak special medical departments such as burn department.Howwill they be survival i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gain to develop?The writer put forward five viewpoints to discuss those special departments’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ak special department medical market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department continuative 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一些工农业生产的意外事故在逐年下降,随之而来一些专科的病人来源在减少,市场在缩小,例如烧伤外科就属于这一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弱势专科。且现代医学的发展,旧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逐渐被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模式所代替,医学的范畴也由单纯的救死扶伤向着社会大医学过渡。医学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一个医院一个专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可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优胜劣汰。在当前医疗市场中,像烧伤外科这一类弱势专科,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科上谋发展,把这类专科做大做强,变弱势为强势,值得我们深思。

1 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

1.1 适应医疗市场的变更 工业的革命推进生产的现代化,文明生产及工人的安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一些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在逐步下降,导致了像烫伤这一类病人的逐年减少,造成了整个医疗市场构成的变更。这类专科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推病人”、“转病人”现象到现在的“等病人”、“要病人”、找病人”。病人是医疗市场的主体,也是专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及动力。所以说赢得病人是一个专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1.2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的建设,医学模式也由旧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的范畴在扩大,已形成了一个社会大医学。社会及病人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能满足于以往的“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原则,转向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医学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但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人”。这样就给医学的各专科不断地提 出新的课题。换句话说专科的发展不但要在专业水平上有发展,而且还要在经济、社会、管理有发展。只有这样该专科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医疗市场的不断变更。才能赢得病人,求得专科生存和发展。

2 创专科特色,树专科品牌是发展之本

在竞争日益强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中,要在本专业领域具一定的声誉,在整个医疗市场中,在整个医院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通过:(1)敏锐地洞察学科发展的动向;(2)摸清外部环境及社会形势;(3)认清自身内部的情况及特点;(4)纵观当地医疗市场迎合市场的要求。科学地提出本专科在近几年的主攻方向,在人、财、物上,在临床及科研上均有所倾斜;在某一二个专题上做强做精,从而在本学科中创出自己的特色,而形成影响,具一定的声誉;只有回头客才是真顾客,只有能够向他人引荐本企业产品的顾客才是真顾客。顾客的忠诚度是企业生存之本。在医疗市场也是如此。在整个医疗市场中树立自己的专科品牌,从而赢得市场,扩大市场,赢得病人(特殊的顾客),得到发展。在这方面我院烧伤科这几年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提高烧伤整体救治水平的同时提出了提高手烧伤和头部烧伤医疗水平及功能康复,改善病人的功能的主攻方向,得到预期结果。在本学科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在专业水平上跨入国内先进行列,赢得了病人,社会知名度不断增大,专科业务覆盖区域不断地得到扩大,得到社会的承认,使专科病人得到了补充 [1,2] 。

3 人才是专科发展的关键

专科建设,保证特色项目,用有限条件发挥出最大的科研效益,才能尽早、尽快多出成果。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首先是人才建设问题。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也是医院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才建设上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提高,只有他们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开发新的科研项目,研究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使本专业处于本区域卫生系统内外较先进水平。专科的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有所长的技术骨干和有知名度的专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专科不但要有一个合理人才梯队,而且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才结构,也就是说:专科的人才梯队在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技术职称上高、中、初相结合。从而使专科建设稳步进步,后继有人;在专科的人才结构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做到专科内的每一个人均有自己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专长,特色,做到在某一方面胜于科室中的他人,学得较深,而具一技之长。形成一个由不同特长,不同专业水平相结合的合理化的智能机构,从而使专科在学科上能够全面发展,从而节省专科中人才资源,做到各有所长,专业知识在本专科中得到互补,吸引专科领域中的各类病人,使他们得到最好技术水平的(专家级的)治疗。真正实行“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所长”的目标 [3] 。

4 科学管理是专科发展的动力

篇6

【中图分类号】R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5-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老年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减少死亡的发生。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方法,近年来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日益突出。

根据心身疾病范围,我们对在公惠医院2010年6月-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进行观察统计,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71.5岁。从观察统计中发现,有许多病人在患病前受到各种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生活事件应激等因素影响。在本研究中,心身疾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为最多(70.8%),其次是脑梗塞(13.17%)。这是住院病人的一大特点,也是老年病人的特殊性。Jonas等[1]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功能障碍也相应增多,与人口老龄化成正比的人类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恶性病早发现,慢性病早治疗,老年病早预防。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每周来一次或几周来一次探,而使这些老年病人大都有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多疑等等。这些不良情绪扰乱了正常体内器官功能平衡,引起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在防治老年心身疾病中,用新的医学模式。选用如下五个方案:

方案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经常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做好精心护理。护士在操作治疗时,力求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医生和护士多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3],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案二: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老年人睡眠差,要掌握病人的失眠因素,做好睡眠护理。有研究发现,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应激,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改善预后[4]。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了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关怀和保健措施,有时比药物更为重要。医生查房时以谈心的形式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解除各种忧虑,如恐惧,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社会、心理等特点,开展心理平衡劝导。

方案三: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让病人减轻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需要,做好饮食护理,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心身疾病病人饮食营养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多吃些色彩鲜艳,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可消除紧张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方案四:抓住主要病理机制,阻断心身之间的恶性循环。掌握不同的药理作用,采取恰当的给药方法、给药时机以及有效的药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并能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方案五:借助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医护配合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病房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更需要亲属的配合。这些人中,以老伴、儿女最为适合。他们细心周到,可给病人更多的体贴和安慰,解决医疗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家庭关系的融洽,争取有利的生活环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从而改善生命质量。

做好心身疾病防治的三个阶段:

早期:本期应消除心理刺激和稳定情绪波动,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

中期:这一阶段合理的防治应该是心身兼顾。

晚期:这一时期应以药物治疗。心身疾病的药物选择,必要时可配合应用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以及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物、小剂量镇定催眠药物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消除这些心身疾病要根据不同病人个体差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指导,开展心理平衡疗法:1.说服解释,2.鼓励安慰,3.交谈宣教,4.分心转移,5.引导升华。使病人恢复器官功能,解除诱因,使机体康复,获得理想效果。积极做好老年人心身疾病的防治,从而提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 Jonas BS, Lando JF. Negative affect as prospectiv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Psychosom Med,2000,62:188-196

[2] 龙金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志.2005.1l(2):l40-141

篇7

“我们应该用健康医学模式对待非传染性慢病,用健康物联网应对井喷式的慢病发病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医学工程创始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俞梦孙给健康物联网下了一个定义,“健康物联网就是把健康医学模式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它的灵魂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关注点是疾病,目的是治病,这使得医生往往是患者得什么病就治什么病,有些病不容易治好。如果跳出疾病思维,从健康角度去考虑,那么慢性疾病患者实际上有许多通向健康的道路。这就是健康医学模式,它的关注点是健康,目的是增进健康。”

俞梦孙进一步指出,人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各种疾病、亚健康状态多由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变化引发。所以,生病后不应仅仅是治病,而要以机体健康运行模式为目标,调理整体失调状态,增强机体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俞梦孙想到了将健康与网络结合起来:“跳出现有医疗体制,把网络技术与健康概念连在一起,借助互联网信息传输形式,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健康状态辨识与调控技术,就能对人的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让每个人能与健康专家直接对话

健康物联网让每个人能与健康专家直接对话,维护健康。“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会建立健康档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更新,并针对具体情况做网络干预。比如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找到能有效治病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在家接受健康服务。与之相配套的,需要建立健康培训园区,包括社区医生、健康师等。这个模式里还可以有保险公司的参加,它可以把一部分理赔额拿出来做健康干预。这样,让社会各方都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是俞梦孙对健康物联网未来前景的展望。

健康物联网还能够帮助实现数字化的健康管理。这种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供实时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的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起来。该体系由3部分组成: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居民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健康协助(包括用膳食、锻炼以及其他健康技术进行指导)。

总而言之,健康物联网让医学模式回归到人的整体,它是一场医学变革。以健康医学模式代替疾病医学模式,以健康物联网途径在全社会推进健康医学模式,就能构建起以尊重生命为宗旨,以提高人体系统稳态水平为目标的人类健康工程。

此外,健康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既适合慢病人群,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也适合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因此,“健康物联网是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带有中国特色烙印的现代科技社会大工程。”

可穿戴设备助推物联网

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技术有3部分:生命信息的感知(包括家庭、社区医院里的智能床、智能血压计和其他可穿戴设备),整体健康状态的辨识(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监测的云服务中心),健康状态的调理(分为饮食、锻炼、心理、物理能量等几个部分)。上述三者构成一个以提升人体稳态水平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简称s I R模式,可以使80%的常规慢病人群留在社区进行动态化管理,让三甲医院专注于少数疑难杂症的救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改。“过去5年间,SIR模式已在部分肿瘤、糖尿病、银屑病等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上取得显著效果。”

近年来大为流行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在健康物联网中发挥作用。可穿戴设备可直接连接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每测量一次,都会将时间、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出变化曲线,供患者参考。数据上传至云计算中心,还可持续跟踪后续情况,医生或健康师可动态评价康复效果,及时监测康复进展,发现潜在风险。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投入重金研发可穿戴医疗设备。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将一个带有传感器芯片的硅胶腕带戴在手腕上,把一天的生活全记录下来,包括心率、血压、运动等。云服务中心可为其推送健康食谱,做生鲜配送,指导家人做饭或做餐饮配送等工作。

俞梦孙指出:“健康物联网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这个产业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它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它是万亿级的、有利于民生的新型产业,是使社会趋向健康发展的产业。”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俞梦孙的指导和关怀下,北京海利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了一套“智慧城市健康物联网”体系,将智能医院监测管理系统、院前移动急救医疗系统、院外社区慢病管理系统、家庭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整合起来。目前,海利赢已经推出睡眠监测床垫、智能监测腰带等设备终端,并与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河南安阳人民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进行合作,推广健康物联网产业的落实。

抓紧制定技术标准

2014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 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卫生行业物联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办副主任高燕婕也曾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子医疗”体系,能够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进而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卫生计生委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

篇8

随着社会发展,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医学模式向着多样化转变,由原来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观越来越深入人心。而这一切对医学大专院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务和新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很多违反社会道德,有悖医德的人和事,这也从反面强调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就创新医学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综合方法进行了论述。

 

一、引言

 

进行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拥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力,让学生思想得到真正转变,并真正理解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创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是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价值主体。

 

对医学大专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创新才会为其增添活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要真正教育人、说服人,最终塑造人,这个过程需要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告别原来单纯的理论讲解,将思想政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将大学生成长中的需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体会到自身主体作用的体现,并感受到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和潜能开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开发功能。

 

2.全面发展实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是推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而这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当代很多医学生在一些物本价值取向和科技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更注重物质创造,过分强调自我,而忽视人文修养和道德追求,更淡漠社会责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果不加以教育,这样的医学生走向社会定会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只有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道德影响力,才会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3.协调发展实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保证,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坚持医学大专生的协调发展,是让医学生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更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医学生要有一颗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创新医学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1.将传统医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医学发展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不能摒弃我国古代医德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对优良医德的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把“仁术”和“济世救人”作为医业宗旨。医生的目的是救人疾苦,并讲仁爱、廉洁、不谋私利。

 

新历史条件更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生命,继承和发扬医德传统。而这些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传统医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求医学大专生刻苦钻研,并认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医术。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努力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文明、整洁和怡静的环境,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学校核心,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医学大专院校要结合实际,创造出有自身医学特色,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课堂上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对课堂效果、定期测评及考风考纪教育等都要进行严格控制,让医学生更全面了解医学教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知不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有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医学大专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如开展义诊活动,进行社区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活动等,学以致用,让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并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亲身感受到患者被病痛折磨,以及一些医疗落后地区卫生需求不能满足后将更理解患者家属的担忧,并将更充分地感受到医疗职业的神圣,实践中学生会学到校园里无法学到的知识,产生从未有过的一些感触,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构建网络平台,拓展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渠道。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而没有讲透彻的问题出来,也就是“广播”,学生可以“收听”和“关注”形式更深一步认识,当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回复,促进学生对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理解。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讲座,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医学思想理论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参与进来,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活力。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心身医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0 引言

心身疾病是一类由于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导致肌体功能持续性的偏移,组织损害和结构改变的器质性躯体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五官、泌尿、皮肤、口腔等各种疾病。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国外调查人群中为10-60%,国内综合性医院初诊病人中占1/3左右。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学,是一门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相关理论,探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作用[1]。心身医学的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明显的区别于其他的医学学科,然而,我国目前的心身医学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治疗实践,尤其是心理治疗技术重视不够。这种以课堂为主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技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难以对心身疾病开展心理治疗。针对目前的状况,我们对研究生的心身医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把“体验式教学”引入心身医学的教学为主,与此同时,对教学内容、考试方式进行配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体验式教学源自体验式学习,因此,要了解体验式教学,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具备什么特征。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 库珀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体验式学习模型,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常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或事件中(亲身体验),对于自身所亲历的事件发表看法,进行反思,形成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及其它观察的资料,进而运用理性逻辑分析资料,在自己已知的知识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并将形成的初步结论、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由此可见,亲历和反思是体验式学习的两个核心环节。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2]。“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强调的理念是在做中学,即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拥有完整的学习环节,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3]。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大的区别是:前者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和有效运用知识。由于体验式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普遍欢迎,在多种学科的教学中迅速推广。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体验式教学以体验、总结、分享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其次,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启发作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第三,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第四,体验式教学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操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

2 我国心身医学教学现状

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诸多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但我国高校中,体验式教学处于理念认识阶段,很多师生尚不了解[4]。在心身医学的教学中,也一直沿用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附属的位置。其二,教学过程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忽视学生即时的体验和感悟。事实上,学生对心身疾病的理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心身疾病抽象的概念讲授。其三,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心理治疗操作、技术练习和临床实践。一些学校心身医学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较多,技术操作和临床实践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缺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四是,临床实践中注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对于常见心身疾病的治疗仅限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并没有开展。因此,学生在临床上难以学习与掌握诸多的心理治疗技术。心身医学课程不是一个理论性课程,不是以教授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但也不是说教育中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心身医学涉及到很多心理治疗技术,如躯体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等,对于这些技术的学习需要通过体验式学才能掌握。因为,再精彩和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

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身医学学科的实践探索

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已被应用到中学教育的诸多学科的教学中,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但在高校的教学中应用的很少。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尤为如此,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缺乏启迪作用,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方面尤显不足[4]。从心身医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十分需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笔者针对当前心身医学的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法进行以下改革与探索。

3.1 教学内容和教学团队的建立 根据教育学中“最近发展区”的理论[4],对教授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生不同于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医学研究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具备了相当的自学能力[5]。对于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应该重在促进体验、启发思考,而不是相关概念和知识灌输。对于心身医学的教学内容应作相应的改革,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心身疾病是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目前心身医学的教材,在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上描述较多,而这些内容在内科学和精神病学中有详细的论述,学生都已学过;在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上论述较少,而且这些论述也是理论性的。学生虽然学过多种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但都没有实践过,不会操作。所以,虽然学了心理治疗技术,但都没有掌握。针对这种状况,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把过去学过的有关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简化,增加和丰富相关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内容。

其次是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心身医学中诸多的心理治疗技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的并不多,如躯体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催眠疗法等,这些心理治疗技术在心身疾病治疗中运用较多。因此,我们的专业教师对这些心理治疗技术也不熟悉。为此我们对专业教师进行了相关心理治疗技术的培训。要求学生学体验的,我们教师首先体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此外,我们还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3.2 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建立 体验式学习开始于体验,之后内省、讨论、分析及体验、评估[6]。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方法也较为灵活,但强调“在做中学”,“从体验中感悟”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7]。教师要融于学生之中,现实要融于情境之中,体验要融于实践之中,知识融于感悟之中。通过参与实践、产生体验、分享感受、交流谈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使学生不断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潜能,锻炼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4]。心身医学中有很多概念非常的抽象如:应激、挫折等,仅靠传统的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学生是无法真正领会和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此外,另外还有一些心理治疗技术如音乐疗法、家庭疗法、催眠疗法等,课堂讲授也无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治疗技术。所以在讲授这些心理疗法时,作者首先让学生接受治疗,体验该疗法对人的影响和作用;然后,每学生分享在该疗法中各自的感受,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认识,归纳和总结这些疗法的技术要点、操作步骤,分析作用原理;然后在让每一位学生反复练习和实践该疗法,直到比较熟练运用这个技术;最后是对该疗法进行理论总结。

创设特殊的情境是增加体验的很好的方法。体验式教学在一种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各种体验中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获得,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8]。在心身医学的教学中,作者除了利用医院的真实情境教学外,作者还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多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真实环境相似或相近的情境,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和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体验和探索。尤其是心理剧和角色扮演,可以创设和模拟一些生活真实场景,让学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在指定场景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并进行最后总结。这种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9]。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情境,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体验和情感。通过体验提出并发现问题,谈出自己的感觉和看法,进而加深对某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增加体验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网络使用教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了解、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各项业务流程[10]。透过多媒体技术,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听到,甚至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和体验到。如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声音或3D 动画的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放松个状态,或会回忆某种情绪,从而产生特殊的体验和感悟。

3.3 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察其理论知识掌握成度,更重要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以往心身医学考试多以闭卷的考核方式为主,考试识记内容过多,而操作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考核较少等情况,结合心身医学的学科特点,作者采用了以技术和应用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的考试方法。

首先,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模式把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考试便成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根本性教学制度。这种用一种标准、一把尺子的评价模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也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作者在心身医学的考核上采用技术考核、口头表达和创新能力考核以及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技术考核是指对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操作掌握的熟练考核,采用“一对一”的模式进行,随机抽取所讲授的心理治疗技术两种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和创新能力考核是指由研究生选取一个关于心身医学的主题内容进行专题报告;理论考核是指传统的笔试。其次,考核的内容以技术操作与应用为主理论考核为辅。这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规定来实现:三种考核所占比例分别是50%、30%、20%;技术操作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后面的考核。第三,考核的时间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考核是指心理治疗技术的考核是“一对一”分散进行;集中考核是指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考核集中进行。通过考核形式、内容等改革,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取向,转变到侧重考核查学生实际技术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来。此外,对学生来说,评估之后不能只关心“分数”,而要通过“评估”来体验“错误”。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矫治等等。同样教师也要作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误差”的积累。体验“错误”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学生掌握了这一本领,对他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7]。

参考文献

[1]许兰萍,郎森阳,姜凤英.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6.

[2]银星严.体验式培训效果评估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96(18):54-58.

[3]袁洪广,杨静,江开忠.论体验式学习在公安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85-88.

[4]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131-133.

[5]任伟.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01):88-90.

[6]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9.

[7]潘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6):62-65.

篇10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分散,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导致医学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患者和全体健康的需要”的问题和危机,明确提出要“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为目标”。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的需求,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1研究方法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大局需要,通过优化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 业发展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

 

1.1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回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分析总结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存在问题,界定本项目研究价值、可行性和相关课题的内涵、外延,并找到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应的项目目标、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1.2对比研究法

 

整理调研资料,总结国内外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分析制定出符合医学教育和新医改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1.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了解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以找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先调查和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 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性质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 构想;最后,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 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体现了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本项目紧密围绕《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充分体现了教改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高度吻合医改需求,高度契合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2)融人文于医学一体,创新全程职业道德育人理念。本项目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将人文教育课程安排实行纵向连贯、横向渗透,贯穿始终。使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通过通识课程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为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项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 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其他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