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12:11: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及物质均带有极其微弱的磁场,这种磁场是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时产生。人也如此,这种磁场可以形成一定的波形。微磁共振测定分析仪(叉称量子分析仪)可将生物体及物体的标准磁场波形计算出并编成代码,储存于共振分析仪中。检测时,仪器感应并收集样本的微弱磁场信息,将该磁场波形与仪器中储存的标准磁场波形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出异常数据。如果被测对象磁场没有混乱,则显示该波形的数据在正常范围;如果有病变,用量化数值表示其轻重程度。
只需人体200根短发,即可用生物体微弱磁共振测定技术进行亚健康程度的测定。在此之前,亚健康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头发中存在着蕴涵身体状态信息的电磁场,即使被剪下,头发中的电磁场依然可以释放、传递电磁波。头发中的电磁渡虽微弱,但灵敏的微磁共振测定分析仪依然可以把它捕捉、记录下来。仪器记录下人头发中的电磁波信号后,立即把它变成电磁波能量信息图,医生把这张图与早已设定好的标准图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个人的身体哪里出了毛病、处于何种状态。这项检测技术始于欧美,通过头发可以得到的身体状况指标达3000多项,但用于亚健康状态检测则只需15大项、67小项,包括疲劳状态、压力指数、情绪指数等。可查出情绪正常还是有焦虑、抑郁等。例如,焦虑的正常指数为50~100。如检测值为100以上,提示存在焦虑状态。可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消化等系统进行监测,例如:营养平衡时,碳水化合物正常指数为40-100;检测值如超过100,说明被测者体内碳水化合物失衡,提示近期该物质摄入不足。
胶囊内镜检测
胶囊内镜检测技术的适应证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用性发现者;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者及肠狭窄者;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小肠肿瘤(良性、恶性及类癌等);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
胶囊内镜检测技术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再随身携带图像记录仪,就能开始内镜检查,无需麻醉,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胶囊随着胃肠的运动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通常情况下智能胶囊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微创外科技术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72-01
1 肾病透析
透析对于患有肾衰竭的病人来说是近年来较好的选择,透析是一种非正常的人体生理循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能将溶液里中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进行分离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蛋白、核酸中的变性剂、盐等小分子杂质,同时也能置换样品缓冲液。半透膜在两边分别是样品和缓冲液,膜两边在小分子都向两边不断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样,大分子由于半透膜的阻拦不断留在膜的一端,需要不断通过对缓冲液的更换,逐渐将需要去掉的小分子杂质逐步稀释,直到稀释到足够低的浓度。现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病透析医疗最新技术。
2 透析肾病最新医疗技术
2.1血液透析新技术:血液净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替代衰竭的肾散失的部分功能,例如,替代清除新陈代谢的废物,不断调节水以及电解质、酸碱的平衡。这种透析方法就好像在患者体外构建一个血管通路,将人体血液不断导入透析机,不断地将血液中的废物以及毒素过滤掉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个过程。这也相当于用透析机替代了患者的肾的功能,也就是人工肾。在普通的临床上,透析机一般采用的基本原理为弥散现象,就是血液必须经过具有一层半渗透膜的透析机中流动,让血液中的微量元素能够陆续回到患者体内,其他的有害杂质会被过滤出去。
2.1.1“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为了不断提高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这就需要努力创新技术。“在线血液透析滤过”这种新技术,是一项临床实用新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某医院收治了一名尿毒症患者,该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心衰竭、严重贫血以及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胸闷、呼吸急促、心情烦操不安等严重病情。通过普通透析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在透析过程中几度发生低血压症状,生命危在旦夕。该院医生大胆尝试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采用“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为患者进行再次透析,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患者的胸闷、气短、心衰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到缓解后,继续采用该技术进行多次透析,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在线血液透析滤过”作为有效的实用新技术,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福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技术比普通透析具有更多的优势,它能更快地清除毒素,对血压影响小,治疗效果更明显。
2.1.2长期留置导管技术: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据了解,某医院肾病科与血液净化科通过配合,成功为一名尿毒症患者进行了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开创了自主开展血透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的先河。近年来,由于环境和食品等因素导致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加,但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创新,血液透析患者的密切配合治疗,他们的生存期可达到20年,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由于传统的血管直接穿刺方法,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目前多以长期置入静脉导管为主,这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2.1.3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在血液透析新技术中采用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后,对血透患者的干体重进行了评估,干体重得到有效下调,透析中低血压、高血压及其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透析间期服用降压药的量频率降低了,证实了这种透析新技术对防治急性透析合并症有明显效果。
2.2腹膜透析新技术:腹膜透析能够安全有效的对人体内的血液进行净化透析,它的原理是根据人体的腹膜来作为透析膜而使之进行血液净化。主要是将事先配好的一定浓度的透析液灌入腹腔,腹膜的弥散和超滤功能能够帮助患者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还能够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
2.2.1腹膜透析方式:用腹膜透析的方法进行治疗,首先要通过手术将腹膜透析管放置到患者的腹腔中。其尾端放置于腹腔最底端,放置在人体腹膜腔中的那部分上设有许多的小孔,透析液将经小孔进入腹膜腔。腹膜腔外的部分连接接头以及双联透析等装置。腹膜透析手术的基本原理大体一致,即在患者腹部造瘘、插管,用患者的腹膜替代半渗透膜,通过将透析液注射进患者的体内,让透析液逐渐通过人体的内循环之后再腹部的瘘口流出,以便排出人体在通过血液循环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
2.2.2腹膜透析优势:腹膜透析方法的优势有许多,首先能够更好地保护残余的肾功能,还能有效改善人体贫血的症状,能有效预防血液被污染,2~3年内的生存率更高,同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价格合理、不用长期住院、可家庭透析,同时透析最初的数年内患者的血压和体液控制也要优于血液透析,这不但可以稳定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腹膜透析的病人可以减少到医院检查次数,可以节约治疗时间和金钱。患者在进行腹膜透析这期间,只需要造瘘和插管时要到技术性强的大型医院去,而其他的透析部分可由社区医院或者患者自行完成,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了医疗费用,还能节省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腹膜透析在治疗效果好的情况下,患者完全可以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3 总结
现如今,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疾病的有效途径。血液透析具有见效快、方法简便,但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机,很浪费时间,比较麻烦,一旦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每个月要多次去医院,这要花费大量的治疗费和路费。而腹膜透析,只需要一次性投入,简便易行,治疗更具人性化,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是很多具有并发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腹膜透析必将成为治疗患者的主流。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首 席医师或现场 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技师或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科室负责人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在十五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医院和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
患者当时有生命危险时, 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主管院长主持)。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在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
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六、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七、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八、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涵盖已经由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数据库,无法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各地采用条形码技术管理时,需自建产品信息库,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由于产品信息实时动态变化,使用自建产品信息库,维护难度较大,从而难以保证产品信息的准确。
1.2医疗器械条形码信息单一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为了利用条形码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功能提升单位的物流管理水平,都在尝试开发医疗器械条形码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医疗器械条形码使用程度低,医疗器械条形码仅包含品名信息,而与医疗器械密切相关的生产批号这样的重要信息游离于条形码之外,不便于直接通过医疗器械自身包装上的条形码来快速准确完成数据采集。使用者只能是根据自身单位管理的需要另行统一编码、打印,再对医疗器械逐个加贴,即所谓的“贴码”,才能实现条形码技术管理。额外贴码需要增加人工和成本,还可能造成人为的差错。
2建议
2.1以高风险品种开展试点工作
医疗器械分类复杂,品种繁多,同步实行条形码技术管理工作量及难度较大。应以高风险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等品种为突破口,启动医疗器械国家统一编码工作,制定统一的条形码标准,开展试点,待医疗器械条形码技术、管理技术、电子监管网络趋于成熟后,再逐步实现全面推行。
2.2制定统一的医疗器械条形码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与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标准相一致的医疗器械条形码标准,统一规范医疗器械编码方式、分类标准、条码印刷尺寸及条码在医疗器械包装上的位置,条形码所含内容包括:国家医疗器械编码、医疗器械批号等。为在医疗器械流通、使用全领域实行统一条码化管理创造条件,同时促进国际间合作。
2.3建立基于条形码技术的医疗器械准入制度
为强化条形码技术的推行力度,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从生产环节就开始重视条形码的推广使用,建议监管部门出台政策,规定进入市场(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的相应医疗器械品种,均须印有全国统一标准的条形码,以便于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之间流通流通时的条形码管理实现无缝对接,避免经营、使用单位额外“贴码”负担。
2.4搭建远程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平台
为实现远程产品信息数据对接,应通过互联网搭建远程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平台。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根据分工,通过平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通过授权实现基本信息数据库信息的共享。
进口替代主题升级。部分传统耗材类及监护类产品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下一阶段的进口替代将转向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等领域;“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从材料工艺到机电加工一体化、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漫长过程。中国医疗器械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早期基本全靠进口满足需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很多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从相对简单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开始,利用低廉的价格和政策红利逐步取代国外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随着消费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将实现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的进口替代。
专业人士认为,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化都将是一个主要趋势,而创新是最佳手段。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创业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机遇,将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地化,利用国内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建立生产基地,然后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往全球,实现全球化路径。“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市场热捧的主题。
颠覆性技术逐步渗透。液体活检、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诊疗手段及医疗格局。
液体活检对于癌症检测而言是颠覆性的。检测血液中的CTC(循环肿瘤细胞)及ctDNA(循环肿瘤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液体活检的出现可以解决组织活检的局限性问题。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次监测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检成本低的优点。
未来有望应用在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患者动态监测,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将液体活检评选为“2015十大技术突破”。
在外科手术领域,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出现颠覆了现有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医生的双手。相对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病人出血少、康复快、医生培训时间短。外科手术将从“切除时代”进入“可修复时代”。作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普外、胸外、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及心脏等各种手术。
3D打印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有着喜人进展。之所以说是颠覆,是因为它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骨科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3D打印的人工枢椎为颈椎肿瘤的患者做治疗,进行的肿瘤切除效果很好,已经有了四个成功病例,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3D打印人工肝单元的成功面世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我国3D打印领域的领先公司如迈普生物,已经率先实现了3D打印硬脑膜的商业化,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医疗卫生晴雨表显示,推动医疗领域加大IT投资的关键应用包括遵循行业规定建立的电子病历(EHR)、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CPOE)和用药监管。此外,受访的IT主管也指出,医疗机构在资产跟踪和资产、库存管理方面的投资也有所增长,反映出经济危机时期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更大资金压力。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医疗卫生晴雨表还发现,通过在医疗机构中部署关键移动应用,受访的IT主管使人为失误降低了31%。在美国,用药错误是最为常见的医疗过错之一,并且每年至少有150万受害者。此外,根据保守估计,每年各医院用于治疗因药品造成伤害的额外医疗费用更高达35亿美元。受访的IT主管还阐述了移动技术所带来的其他好处,包括提高医护人员效率、增加报告的合规准确性以及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率。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全球医疗卫生解决方案部主管ViviarFunkhouser说:“现在,需要服务的病人越来越多,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生、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保证高效工作,还要确保提供优质的病患护理。通过为医疗机构提供种类丰富的移动数据终端、条码扫描设备、RFID产品以及无线网络技术,摩托罗拉可以帮助医疗行业解决行业难点,通过部署移动应用,在持续的医疗过程中提供高效的无障碍病患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使得健康护理和医疗资源的短缺问题愈加明显,并且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更为高效的医疗和监护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众多科研机构、个人以及政府组织的努力,远程医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且在多种应用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如医院、诊所、事故现场以及紧急救助情况下对病人实施监护。
一、国外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监控系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了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研究,部分公司还推出了面向用户的产品和系统[1][2][3][4]。
(1)高校及研究机构
苏黎世理工学院开展了AMON项目的研究。AMON是一个为患有心脏病和呼吸疾病的病人设计的可穿着的医疗监控报警系统。该系统采用多参数采集机制,对病人的血压、脉搏、体温、血液含氧量进行监控,采集后的信号通过蓝牙传输至腕戴装置,然后经由蜂窝网络(GSM / GPRS)传输到医疗总控中心进行信号分析处理,从而实施监控。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展了Code-Blue项目,主旨在于提供紧急救助或灾难情况下的现场医疗监控。研究人员自行开发设计了便于携带的小型血氧仪、ECG,并结合了ZigBee通讯协议,将信号传输给医疗救助人员。通过对所采集到的生理信号的计算处理,灾难现场的救助人员可以有效地了解病人需要优先救助的疾病,并可将病人的生理信号指标实时传输给医院的总控制室,从而便于医院里的医疗人员提前做好相应的救助准备。
(2)企业界
除了大学等研究机构外,一些世界领先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商也投身于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研发。英特尔(Intel)的Proactive Health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基于前摄性计算机系统的传感器网络,帮助病人在居家环境下了解、管理自己的健康情况,从而提高其健康指数和生活质量。IBM也联合医用传感器制造商和手机制造商研发“Pillbox”项目,用于监控病人生理信号的变化。该系统利用手机经过Internet将病人的生理信息传递给医生和值班护士。当生理信号发生变化时医疗人员将会做出反应,在对病人生理信号进行诊断之后,控制中心将会发送一个提醒信号给病人,如应服用药物,或者采取其它自助措施。“Pillbox”同时还协助医生监控病人服药的情况。
二、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和研究单位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5],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目前来看,发展依然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1)高校及研究机构
复旦大学方祖祥教授领军的研究团队,在2008年提出了“院外心脏病人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原型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基于GSM/GPRS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功能原型系统。其工作原理如下: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由远程移动终端和医院监护中心两部分组成,一个医院监护中心可以同时监护多个病人。远程移动终端由患者携带在身上,随时随地监护患者的心电信号,并实时地将心电数据通过GSM/GPRS无线移动网络传送给医院监护中心,以便医生及时诊断。当患者心电出现异常时,医院监护中心将自动报警并提示值班医生;同时,监护中心的GIS系统根据移动终端上传的GPS信息自动指示病人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
(2)企业界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应采用规范、通用的术语。如涉及特殊的术语,需提供明确定义,并写到“4.术语”部分。
(三)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检验方法各项内容的编号原则上应和性能指标各项内容的编号相对应。
(四)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文字、数字、公式、单位、符号、图表等应符合标准化要求。
(五)如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内容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中国药典,应保证其有效性,并注明相应标准的编号和年号以及中国药典的版本号。
二、内容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产品名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产品名称应使用中文,并与申请注册(备案)的中文产品名称相一致。
(二)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产品技术要求中应明确产品型号和/或规格,以及其划分的说明。
对同一注册单元中存在多种型号和/或规格的产品,应明确各型号及各规格之间的所有区别(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
对于型号/规格的表述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三)性能指标。
1.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是指可进行客观判定的成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评价性内容(例如生物相容性评价)原则上不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定。
2. 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的制定应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具体产品的设计特性、预期用途和质量控
制水平且不应低于产品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应明确具体要求,不应以“见随附资料”、“按供货合同”等形式提供。
(四)检验方法。检验方法的制定应与相应的性能指标相适应。应优先考虑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方法的制定需保证具有可重现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时明确样品的制备方法,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检验方法中还应明确说明采用的参考品/标准品、样本制备方法、使用的试剂批次和数量、试验次数、计算方法。
(五)对于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产品技术要求中应以附录形式明确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要求。
(六)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为相应的注册证号(备案号)。拟注册(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可留空。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388-01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大气污染程度的加重致使患病人群的比例不断攀升,但相应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技术多年来却没有质的跨越。显然,这中现状势必会导致大量的医疗废物消化、处置、回收不彻底,继而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污染,故本文旨在通过技术层面来研究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可行性。
知己知彼,方能制胜。要探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技术,我们必须对医疗废物的来源、危害、形成机理、变化过程等有全面的了解。
医疗废物是指在对人或动物诊断、化验、处置、疾病预防等治疗或医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液态或者固态的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调理》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医疗废物不但含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而且本身还极易腐败变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可以造成对水土、空气的污染,甚至可以导致人群传染病流行和暴发.因此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无论是从保护环境还是从疾病预防和控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医疗废物不仅对土壤、大气、水源等空间物质造成污染和空间污染,而且造成人们的生活环境畸形变质。
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理的意识不明确、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各个医院缺少对口收集的专用车辆是目前各个医院普遍存在的状况,如,县级医院和70%以上乡镇医院医疗废物大多数都由各单位自行焚烧处置,而少量乡镇医院和村级个体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未经任何处置程序即混人生活垃圾,甚至有些还直接流向社会,成为不法商贩牟利取材的源头。可见,我国医疗废物管控的现状是复杂的,也是缺少一套完整程序的。近年来,政府部门虽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和处置,但对专项处理的技术研究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一、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技术举措
传统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是掩埋和焚烧,但这两种途径都有各自的短板。掩埋属最低级的医疗废物处理方式,其不但对土壤、地下水源造成空问污染,而且所掩埋物质需要一个漫长的分解或降解周期,这显然与当今的国情相违背。焚烧技术仍然是目前处理医疗废物的主要方式,在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焚烧处理技术应用普遍,不过焚烧物质对大气的污染是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本文结合尾气净化、等离子体技术和再生利用技术来进一步研究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技术途径。
1、高温焚烧处理中的尾气净化技术
高温焚烧处理技术仍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有效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分析起来有:焚烧物适用范围广、高温处理的废物彻底、减量化的效果明显,特别是尾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更是弥补了高温焚烧技术处理医疗废物的不足。
医疗废物在形态上都由塑料、玻璃、棉纺制品组成,故它们在燃烧分解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物、酸性气体污染物、二恶英类污染物等,这些细微颗粒或气体携带医疗废物中一些难以去除的病菌将直接进入人们的呼吸系统,长此以往变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目前,尾气净化技术中对烟尘颗粒的控制主要采用水膜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通过在排烟口加装滤网或布袋收口、电极吸附等装置,在医疗废物高温焚烧后气体直接连通该除尘系统,进一步过滤颗粒I生的物质。不过,袋式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极易附着在塘壁上,造成出灰口堵塞或漏气。
医疗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而其中的氯氢化物很难用常规的方法去除。根据GB18485―2001标准的限值规定,去除酸性尾气的方法大致分湿法、于法喷雾干燥法几种。相比较之下,湿法酸性气体去除技术具备反应速度快、设备简单、去除效率高的优点,但其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反应后产生的污水又是另外一种污染源;干法去除技术是采用CaO来中和酸性气体,并通过未参与反应的吸收剂来使得中和后的物质结晶、净化的目的。综合来说,干法去除很好弥补了湿法的缺点,但其去除酸性气体的效率实在很低。二恶英类物质是高含氯医疗废物的必然产物,同时,经研究证明,其也是致癌的主要原因,故如何降低焚烧炉内二恶英类含量的技术措施十分重要。首先,在焚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炉内烟气在850℃时悬浮2s以上,并减少烟气在200℃~400℃范围的留存时间,然后通过物理萃取、化学降解或这催化、吸附等途径去除二恶英类物质的排放。根据GB18485―2001的规定,二恶英类物质排放标准不得大于1.mgTEQ/Nm2
2、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法近年来处理医疗废物的一项创新型技术,其利用离子体电弧窑中产生的万度高温瞬间杀死医疗废物中的微生物、摧毁残留的细胞毒性药物、药品和有毒的化学药剂,并使之无从辨认。从理论上讲,任何化合物在电弧窑中都可转化为玻璃体状的物质,经这种方法处理后的医疗废物可以直接填埋,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目前仅广州、深圳城市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置医疗废物。
当然,还有高温的灭菌法、电磁波灭菌法、化学消毒法等,不过就目前医用废物的品类组成、结构分析来讲,这几种方法都无法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3、再生利用技术
医疗废物的再生利用技术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被业界称为“静脉行业”。其主要是对初始的医疗废物进行归类整理,然后针对每一类别的废物采用物理、化学或其它方式进行彻底杀菌,并严格在全封闭状态下执行运输、分类、清晰、杀菌、储运、再加工等工序,最终使得每一件医疗废物变废为宝,重新被应用。
医疗废物的再生利用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这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我国医疗废物的处理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而且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不匹配更是加剧了医疗废物对空间物质的破坏,因此,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流程,并写入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与保护,另外,卫生部门还需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要对口建立严格的考核处理方案,遵循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原则与标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废物处置原则是每一个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处置时必须遵循的,同时这些原则也是医疗废物安全处理技术所要达到的层面。
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技术方案、管理办法和监控制度方面都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创新,研究可操作性强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从而保证一种健康、和谐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23-02
RFI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Industry
WANG Yan-zhe1, TAN Ying-li1, WANG Ya-tao2
(1.Shijiazhuang Med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71, China; 2.Hubei Scishine Telecommunication Tech. CO., Ltd,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After introducing the RFI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RFI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industry made a in-depth analysis research.
Key words: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ospital managemen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1 RFID技术简介
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项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 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它由标签、读写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
1.1 标签(Tag)
也被称为电子标签或智能标签,它是内存带有天线的芯片,芯片中存储有能够识别目标的信息。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1.2 读写器(Reader)
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读写器分为手持和固定两种,
1.3 天线(Antenna)
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 RFID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在医疗系统中,身份识别的功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样品识别,第三才是提高数据录入效率。医院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病人给予正确的处置,同时要将处置的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在全球范围内,医疗错误的严重性非常大。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为医疗错误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在48000~960000 人之间,医疗错误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全美死亡人数中高居第五位,而在我国造成类似医疗错误的概率更高,这种风险主要由于知识和信息掌握的不够,以及身份识别的错误。科学、合理的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医疗错误。那么就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程度,以及对未来的展望,RFID技术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呢?
2.1 医院工作人员胸卡上的应用
现状:HIS系统以及其他的应用系统,帐号和密码需要工作人员牢记,而且系统登录时输入繁琐,并且安全系数低。
应用后:人员登录系统不用输入帐号,扫卡即可,也可以设置密码,方便、快捷。并且由于系统登录需要唯一的人员证件卡和密码两道保障,使用更加安全。
2.2住院患者腕带的使用
现状: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细而繁多,并且需要很强的耐心和细心,不容出现半点差错。主要体现在:查房时无法快速了解病人正在使用的药物;护士每日发药核查费时费力,有可能出现吃错药、打错针的现象;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无法马上获取病人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基本信息;病人基本生命特征还采用手工加纸张来记录;无护士工作统计及工作责任的明确等。
应用后:通过RFID标签的独有的唯一性特性,能够快速精准的识别患者信息,快捷提取最新医嘱信息,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避免由于疏忽出现的医疗事故。并且可以对日常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做到可追溯管理,减轻医护人员日常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把医护人员从日常繁重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到位的服务。
2.3 供应消毒中心器械包的消毒跟踪
现状:目前消毒供应中心,提供全院无菌物品的供给,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无序,信息化程度低,医院高层难于管理工作流程,对手术包消毒过程无法有效地监控,无法进行质量的追溯。由于人员疏忽、采用纸张交换信息造成的二次污染和医疗事故频频发生,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应用后: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加强了供应室业务数据的采集、传递、存贮和使用管理,促进了信息共享,使医护人员、决策者、管理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其所需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并且解决供应室手术包流程缺乏可视化、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的问题,做到针对单包器械进行追溯。通过对手术包消毒流程人员管理,使得医院对员工计件考核准确。避免手术包流程中的交叉感染或消毒不彻底造成的隐患。
2.4 医疗垃圾的跟踪
现状:目前由于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对于垃圾处理各环节有效、全程的监管,致使医疗垃圾分类混乱,或者分类收集不合理,单独处理的未单独处理、需要焚烧的未焚烧,从而导致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少部分医疗垃圾被非法进行二次加工或作为其他日用品的原料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及医疗垃圾在运送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新的二次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应用后:结合医疗垃圾管理系统和医院实时定为系统,各防疫和行政单位可以即时而且准确地掌握整个处理流程的动态信息,进而防止类似非典型肺炎疫情的院内感染管制问题再度发生。规范医疗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避免医疗垃圾流出进行再利用造成的医疗事故;整个过程采用扫描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避免出现二次交叉感染;通过垃圾处理各个环节的人员刷卡登录,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在出现医疗垃圾流失、发生事故等情况下能够快速精准的进行追溯管理。
2.5 药品管理上的应用
现状:目前在医药行业由于药品批发企业多而小,储存、运输中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并且药品缺乏统一的标准编码,物流信息系统严重滞后,严重影响药品质量监管,以及到药品在患者身上的使用,整个药品流通环节没有全程跟踪机制,缺乏可追溯管理。
应用后:将药品从制造到分销、使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对物理对象进行识别,做到全程可追溯管理的目的。减少医疗领域药品生产、配送、处方、和服药等方面的错误,杜绝给病人吃错药,或者某些过期、假冒药品。
2.6 分诊上的应用
现状:目前各种门诊分诊系统均没有解决人员空叫得问题,但是又不能将患者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导致了大夫在叫号的时候出现空叫的现象的发生。
应用后:通过RFID的定位功能,可以很好的帮助系统自动捕获患者的具置,实时地通知系统患者的状态,从而解决了叫号系统空叫得问题。
2.7 输液上的应用
现状:门诊输液是当前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量大,业务繁忙琐碎,然而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危及病人的安全。同时,由于每天需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及家属,也使医院的门诊输液室成为人群对集中而流动性较大的场所,给护理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目前大量的医疗机构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少数医疗机构实现了数字化,但仍没有解决输液核对病人信息时需要人工核对,难免会出现医疗差错的问题。
应用后:利用RFID的唯一标识性,采用输液过程中人员药物互相匹配的方式,减少了医护人员医疗差错;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3 RFID的应用展望
目前医院的信息化的方向正在向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我们医疗服务的质量,而我们借助于RFID这样的信息手段正好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解决目前医院对患者整个就医流程缺少可视化、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的问题。并且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很分散,虽然大部分业务数据相关联,但是由于系统与系统的结构、存储差异,造成了可追溯性不强,使得管理上无法更加规范,且流程化凸显不够,在医疗行业通过使用RFID技术,尤其是在采用RFID技术移动的追踪病人,可以实时了解病人在就诊时的行动及状态,使就诊病人具有安全感,且使医院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调动医疗资源,才能有效地实现医院管理的核心价值。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引进以及成本的降低,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RFID技术的应用逐渐进入一个成熟的应用期。可以预见,RFID技术在医疗信息化行业当中必将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