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4:1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忽视言行举止,损害师德形象
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交谈过程中,忽视自身的语言习惯,偶尔夹杂污言秽语,或者黄色笑话。他们认为只要不是面对学生,只要不步入课堂,就应该享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在他们的眼里,认为这些语言习惯无伤大雅,只是一个“口头禅”或者“冷幽默”,导致同事、师生之间的不能文明交往,引起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的侧目。更有部分男性教师忽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无顾别人的感受,公然在学校公共场合抽烟,使得整个办公室“乌烟瘴气”。对于忽视自身言行举止的师德问题,不仅诱发教育行业的不良思想和不良作风,影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氛围,引起不同素质水平群体之间的内部矛盾,更会从侧面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误导学生的道德标准,损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形象。
2.狭隘偏激思想,阻碍师德建设
部分教育工作者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上级的认可,竞赛活动中得不到展示的机会,期末考核过程中得不到优异的成绩,或者在竞岗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肯定,产生了狭隘思想,影响和谐交往。如猜想是否有同事与其作对,从中作梗;是否有同事运用阴险的手段,获取功名等等。教师队伍中的这些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主观猜测,容易产生偏激的言论甚至过激的行为。如经常在同事身边挑拨生事,在同事背后搬弄是非,目的在于营造同事之间产生不和谐的气氛,获得心理的平衡;甚至采用胡编乱造、污蔑造谣的手段,肆意在网络平台或者私人场合妖言惑众,宣泄内心的不满情绪。狭隘的思想和偏激的言论,不仅损害了同事之间的和谐交往,破坏了校园纯洁高尚的文化氛围,更严重贬低了自身的人格和教师的形象。
3.价值取向偏离,限制师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促使部分教育工作者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消费投资欲望。日常交流的话题从原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成买车买房、投资理财,从原来研讨的教学科研活动,转变为“股票行情分析”“网络营销策略”等研究。交流场所、交往环境充满了金钱的气息,物质上的欲望迅速膨胀,对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屑一顾,甚至鼓吹“弃文从商”,诱发“一切向钱看”的势利观念。“以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现代社会的负面思潮,过分注重金钱和利益,容易使人轻视精神上的成就,忽略精神上的满足。当教育工作者与商人混为一谈,踏入到追名逐利的漩涡当中,教师行业将难以体现其神圣和高尚的特质。
4.沉迷庸俗娱乐,玷污教育行业
部分年轻教育工作者队伍,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逐渐转变成“老油条”角色,开始沉迷庸俗的娱乐活动,却淡忘原有的职业理想。完成了“常规教学工作”后,肆无忌惮的利用“私人时间”,开展如打麻将、打扑克、打游戏等娱乐活动。某些过度沉迷的教育工作者俨然把教育工作当成儿戏,上班就开始“约局”,大肆谈论“战绩”,甚至还积极拉拢其他同事共同参与这些带有赌博性质,腐化思想的娱乐活动。沉迷庸俗娱乐会使人丧志、不务正业,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教学质量,更会贬低教师身份,玷污教师行业,沦落至受众人鄙视,受世人唾弃的不堪局面。
二、探索教育工作者在人际交往中师德问题的解决之道
1.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并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内外兼修的善行者。在课堂上大力宣传礼貌用语、文明规范,课后却背道而驰、粗鲁庸俗;在课堂上努力宣扬言行自律、关爱他人,课后却肆意妄为、损人利己。这些违反师德规范的日常行为习惯将严重损害师德形象,阻碍师德建设。身为世范,为人师表,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更需要在日常交往中,认真研习师德内涵、师德规范,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学会推己及人,明确教师身份的社会价值,反思自身言行会诱发的不良影响。更要做到表里如一、严于律己,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自觉营造健康文明的交往环境,努力成为学生的模范榜样。
2.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高尚的师德品格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首先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抱有宽广的胸怀,拥有宽阔的气度,用谦虚恭敬的态度学习优秀师德典范,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学会不断总结和检讨自身的言行得失,“好言一句暖三春,恶语一句寒三秋”,努力做到慎言谨行,构建和谐融洽的交往氛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因斯坦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教师,是美的耕耘者,也是美的播种者,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端正自身的思想品行,由内而外地散发心灵之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拼搏,成为行业专家;通过不断地研习和深造,成为行业典范,实现最伟大的职业成就。
3.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清廉的生活作风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必须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教师的身份是崇高的,神圣而不可替代的,清廉的形象不仅体现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保持清廉的工作作风。教育工作者要摆脱金钱的诱惑,端正价值观的偏差,首先要学会辨别交往的群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不务正业、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的人群应该适当疏远,对于积极进取、心胸阔达、德才兼备的人群应该主动靠近。自觉融入健康向上的交往群体,可以得到思想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升华。其次,可以通过学习一门高雅艺术,如琴棋书画,培养宁静致远的文雅气质,修炼纯洁高尚的心灵神韵。还可以参加各种有益健康、修身养性的团队活动,如拓展、登山、探险等,体验生活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找准奋斗的目标,散发清廉的魅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社会的人才观、高校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好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谈谈高校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课外教育资源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对教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则较多并颇具借鉴意义。较具代表性的有:“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据此,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在第二、三课堂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课外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外教育资源,可以使课外教育资源的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效果更明显,这对于把握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外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不少高校学生、教师看来,课外教育就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教育资源就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及其主体。实际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资源以外,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1.活动资源。即各级各类组织、团体和个人组织开展的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2)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科技竞赛、科研实践、研讨交流、报告讲座、科普与科技作品展示活动等)、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学沙龙、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影视鉴赏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主题调查、专题体验、勤工助学、创业见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扶贫、敬老扶弱、结对帮扶、专业援助等)。(3)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党团组织生活、干部培训、主题团日、党校团校活动等)、学生会活动(如竞选考核、学代会、师生座谈会、权益保护活动等)、社团活动(如社团大会、社团节以及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学术科技、公益服务活动等)、部处室活动(如评奖评优、总结表彰、典型宣传、专项会展、培训竞赛等)、院系活动(如院系庆典、学风建设、班际共建、联谊交流、专业竞赛等)、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互助促学、纪律检查活动等)、宿舍活动(如文明共建、互查互纠、卧谈会、读书读报活动等)。
2.组织与人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能为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做贡献的组织、机构、部门等团体和个体资源。组织资源,分校内组织资源与校外组织资源。校内组织资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院系或班级组织、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资源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委理事机构、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管理干部、思政专干、学生骨干、师生典型,校外的校友、名人名家名师、社会典型、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3.财力与物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力资源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包括学校行政拨款、专项资助、院系部门支付、自筹经费等;校外的包括政府拨款与立项支持项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项目资助、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校内外的技术设备等。
4.信息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值得说明的是,除以上主要的四类课外教育资源外,实际上,由于划分方法的不同课外教育资源还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如按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按时间先后不同可分为历史资源、现代资源和未来资源等。
二、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高校相关主体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差,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不少人片面认为课外教育就是搞活动,活动就是资源的全部;多数人认为课外教育是团委、学生会和学工干部的事情;有部分人认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而没有认识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了解到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导致发现不了课外教育资源,也很少主动去开发资源的新功能,使得不少资源处于原始、低效状态,更不会去积极培植新资源。
(二)对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统筹、管理课外教育工作;不重视对课外教育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组织开展课外教育的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较少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而思政专职干部作为课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课外教育指导、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自筹,数量十分有限;课外教育活动场地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严重老化;对师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效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课外教育活动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三)开发与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工作处在较低水平
校内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尚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校内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课外教育中很少发挥作用;学生组织、社团在其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不少质量不错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和人文展馆等许多有益载体利用率低;网络、广播等信息载体的潜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校外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其他教育资源的吸纳、整合还处在低水平状态。
(四)课外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课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或部门开展课外活动过于频繁,使少量学生因过于热衷参加活动而影响了课堂学习;部分学校文体活动的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一些活动举办单位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综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缺失或滞后的,专业教师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亟须引导,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尚需健全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种类、功能以及其开发与利用对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课外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从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中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价值,并主动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发展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资源的整合观、资源的效益观,积极进行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举措更新,使课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发挥。
(二)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基础
主导性决定着方向,创造性决定着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实施细节等的总体设计和把握上,而其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目标定位的吸引性、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新颖性、运作的有序性、实施的有效性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在本课题组对精品活动资源的个案调查中发现,所有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精品活动,无一不与指导老师的策划与运作的投入程度、创新水平等密切相关,而对反面案例的评估也发现,缺乏老师指导是活动成效低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举措,要从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和其他教辅与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是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决定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因此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时间的随意性、空间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它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要高。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互动性强、选择性多、个性化程度高等方面,如果互动性没能得到实现,则课外教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应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方面下工夫,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课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积极促进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互动性的实现。
(四)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建设是重点
课外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畴和体系中。尤其是在目前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面临如上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对课外教育活动管理的规范性、发展的导向性,应成为当前做好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有利于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整合机制,通过抓规范提效率,树导向出效益。
(五)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是突破口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不是没有资源,是现成的资源没被利用,是资源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是资源的现实功能没用好,究其原因,是整个课外教育没有经过精心培植和着力创新。课外教育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课外教育的教育载体是需要培植且是可以培植的,而创新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课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问题。高校要从战略突破的高度出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狠抓一批龙头载体建设,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全面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的实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社会的人才观、高校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好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谈谈高校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课外教育资源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对教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则较多并颇具借鉴意义。较具代表性的有:“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据此,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在第二、三课堂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课外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外教育资源,可以使课外教育资源的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效果更明显,这对于把握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外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不少高校学生、教师看来,课外教育就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教育资源就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及其主体。实际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资源以外,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1.活动资源。即各级各类组织、团体和个人组织开展的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2)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科技竞赛、科研实践、研讨交流、报告讲座、科普与科技作品展示活动等)、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学沙龙、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影视鉴赏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主题调查、专题体验、勤工助学、创业见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扶贫、敬老扶弱、结对帮扶、专业援助等)。(3)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党团组织生活、干部培训、主题团日、党校团校活动等)、学生会活动(如竞选考核、学代会、师生座谈会、权益保护活动等)、社团活动(如社团大会、社团节以及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学术科技、公益服务活动等)、部处室活动(如评奖评优、总结表彰、典型宣传、专项会展、培训竞赛等)、院系活动(如院系庆典、学风建设、班际共建、联谊交流、专业竞赛等)、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互助促学、纪律检查活动等)、宿舍活动(如文明共建、互查互纠、卧谈会、读书读报活动等)。
2.组织与人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能为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做贡献的组织、机构、部门等团体和个体资源。组织资源,分校内组织资源与校外组织资源。校内组织资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院系或班级组织、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资源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委理事机构、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管理干部、思政专干、学生骨干、师生典型,校外的校友、名人名家名师、社会典型、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3.财力与物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力资源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包括学校行政拨款、专项资助、院系部门支付、自筹经费等;校外的包括政府拨款与立项支持项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项目资助、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校内外的技术设备等。
4.信息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值得说明的是,除以上主要的四类课外教育资源外,实际上,由于划分方法的不同课外教育资源还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如按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按时间先后不同可分为历史资源、现代资源和未来资源等。
二、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高校相关主体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差,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不少人片面认为课外教育就是搞活动,活动就是资源的全部;多数人认为课外教育是团委、学生会和学工干部的事情;有部分人认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而没有认识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了解到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导致发现不了课外教育资源,也很少主动去开发资源的新功能,使得不少资源处于原始、低效状态,更不会去积极培植新资源。
(二)对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统筹、管理课外教育工作;不重视对课外教育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组织开展课外教育的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较少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而思政专职干部作为课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课外教育指导、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自筹,数量十分有限;课外教育活动场地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严重老化;对师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效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课外教育活动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三)开发与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工作处在较低水平
校内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尚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校内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课外教育中很少发挥作用;学生组织、社团在其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不少质量不错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和人文展馆等许多有益载体利用率低;网络、广播等信息载体的潜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校外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其他教育资源的吸纳、整合还处在低水平状态。
(四)课外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课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或部门开展课外活动过于频繁,使少量学生因过于热衷参加活动而影响了课堂学习;部分学校文体活动的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一些活动举办单位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综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缺失或滞后的,专业教师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亟须引导,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尚需健全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种类、功能以及其开发与利用对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课外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从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中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价值,并主动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发展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资源的整合观、资源的效益观,积极进行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举措更新,使课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发挥。
(二)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基础
主导性决定着方向,创造性决定着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实施细节等的总体设计和把握上,而其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目标定位的吸引性、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新颖性、运作的有序性、实施的有效性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在本课题组对精品活动资源的个案调查中发现,所有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精品活动,无一不与指导老师的策划与运作的投入程度、创新水平等密切相关,而对反面案例的评估也发现,缺乏老师指导是活动成效低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举措,要从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和其他教辅与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是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决定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因此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时间的随意性、空间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它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要高。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互动性强、选择性多、个性化程度高等方面,如果互动性没能得到实现,则课外教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应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方面下工夫,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课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积极促进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互动性的实现。
(四)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建设是重点
课外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畴和体系中。尤其是在目前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面临如上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对课外教育活动管理的规范性、发展的导向性,应成为当前做好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有利于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整合机制,通过抓规范提效率,树导向出效益。
(五)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是突破口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不是没有资源,是现成的资源没被利用,是资源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是资源的现实功能没用好,究其原因,是整个课外教育没有经过精心培植和着力创新。课外教育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课外教育的教育载体是需要培植且是可以培植的,而创新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课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问题。高校要从战略突破的高度出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狠抓一批龙头载体建设,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全面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的实效。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紧迫任务。要加强对控辍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总体思路,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控辍工作,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为零的目标。
二、主要措施
摸清底数,分类指导,责任到人,奖惩分明。具体要求是:
(一)依法控辍:
1、要求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适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每年3月和7月是敏感时期,要认真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劳动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有关规定,杜绝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务工、务农、经商行为的发生。
3、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有关控辍的规章制度,召开家长会时明确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依法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4、依法强制性确保控辍工作的落实,并协助当地政府对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出“辍学生返校通知书”,如未按规定期限返校,应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实施行政处罚或追究法律责任。
5、要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二)管理控辍
1、深入帮扶联系村,与往堆村第一书记到小学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及对村适龄儿童就学入学率进行了了解,经了解未发现有适龄儿童辍学情况的发生。
2、学校要规范学籍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学生学籍卡和规范的学生体学、转出、转入手续,要建立详细规范的学生学籍档案资料,并要逐步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之管理科学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籍管理情况定期检查,并记入对学校的目标考核档案。
3、开展创建无辍活动,同时要求学校在校内开展创建无辍班活动,及时总结表彰和宣传典型经验。
(三)教改控辍
1.积极配合联系村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很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在我国近百年教育发展史中,有无数仁人志士和教育先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既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创建,也有成功的办学改革经验。综观我国近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又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其影响日益深远。黄炎培先生在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和对职教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大职业教育思想。上世纪20年代,他分别到美国、日本等国家考察,其最大收获就是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大国家战略意义,认识到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坚定了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决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从解决平民生计问题出发,他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在总结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大职业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目的,以及“爱国爱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认为,不能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办好内部的事情。他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呈现终身化、全民化的特点和趋势。现代职业教育的构建融入更多的终身教育元素,在实践中有“衔接拓展、融通互换、分级多元”等多种模式,强调实施连续与弹性学习制度。无论学生还是成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分级系统进行学习。这就从教育思想的层面打破了职业教育所谓“终结教育”“断送教育”的桎梏。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特别是困难和弱势群体,在精准扶贫中担当重要角色,正如黄炎培先生强调的平民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实现自我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经济社会和企业一线,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技能支撑作用。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中汲取了丰富养分。黄炎培之所以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因为当时社会生计、实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毕业生就业的需要。这在当前和今后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大职业教育思想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职业岗位时的行为要求和标准,包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与人们应担负的社会道德责任和义务紧密相联。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中,“敬业乐群”“劳工神圣”和“金的人格”集中反映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会之事业具责任心”。要对自己的职业怀着敬畏之心,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地对待。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敬重,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敬业”的高级状态是“乐业”,日积月累、日久生情,便产生了对职业的喜爱,并为之乐于付出。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职业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谋生”和“做人”,“做人”首先要学会与人共处,“谋生与做人,二者本应同时并重”。黄炎培特别重视学生自治,在共同作业中养成共同心、责任心。“劳工神圣”是职业道德的精髓。“劳工神圣”是基于对劳动的热爱,对不劳而获的唾弃。从事一项职业是为了服务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是神圣的,没有一项职业是单靠劳心或劳力能完成的。如果劳心和劳力分离,学和用脱节,手和脑不能并用,就不能创造人类的文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劳心和劳力的结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树立“劳工神圣”的观念,才能真正弘扬工匠精神,才能精益求精去制造自己的产品,充分享受工艺升华的过程。没有“劳工神圣”的思想,不屑于、不专注于自己从事的工作,职业道德也就无从谈起。“金的人格”是贯穿职业道德的红线。“金的人格”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爱国爱家爱民的正气、勤学成长的志气、自立自强的豪气、自尊自律的骨气和诚信乐群的义气。“金的人格”和“铁的纪律”才是健康人生的起跑线。人格可以说是人的第二生命,从事一项职业、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首先是教会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如何服务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人要有金子般的品位。没有了“金的人格”,即使有再高超的技艺,也难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学习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会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大德育思想,其职业教育爱国观、人才观和目的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职业态度教育、纪律与人格教育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三、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融合既是一种特点,又是一种发展趋势。继承学习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就要从认识上和实践中打破教育内部的分割局面,积极促进各类教育之间的融通,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
(一)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
根据OECD《教育一览中期报告》分析,受教育程度对就业有重要影响。2000—2013年,在一些国家,低学历的人群失业率逐年增加;而在大多数国家,以职业导向的高中学历的成年人的就业率平均为75%,比一般高中学历成年人的就业率高出6个百分点。一般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高考成绩比较差的,其中很多学生家庭比较困难,解决他们的就业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就业后的岗位,稍不如意就“跳槽”。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其主要动力也是来自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考虑。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要突出职前和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竞争力,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
(二)调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也要用跨界思维,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与社区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相融通、与社会培训相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和社区的作用,引教入校,构建大职业道德教育。国外的实践也是如此,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制造业共同体工程等项目聚焦“重振国民技术技能”,社区学院系统和产业界正建立“共生群落”,形成了深厚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建文化。我们要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职业和成人院校与行业企业同时处在人才培养的主线上,同时为人才成长发力,校企一体,贯通育人。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文化共建的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校企共建共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育人平稳对接。也可以在职业和成人院校定期开办“国学讲堂”,展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教育辅导传统艺术创作,开设儒学选修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2015届高职高专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对自己素养提升方面,63%的学生认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有帮助,62%的认为对“团队合作”有帮助,61%的认为对“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有帮助,5%的认为学校对个人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调查结果类似。要把职业和成人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融于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中,培养学生企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贯穿德技双馨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黄炎培“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习并行”的思想,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英.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色[J].历史档案,2006,(2).
[2]唐永泽,傅瑞林.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5,(26).
[3]黄碧珠.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三种实践模式:生成机理与问题应对[J].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6,(5).
[4]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李盛聪,饶雨,余婧,王春平.教育:就业的阶梯———基于OECD《教育一览中期报告》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5).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这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六次全会精神,正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刚才,**同志总结了20*年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了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发展思路清晰,操作性强,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切实做好2010年全县教育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小县办大教育”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实现省级教育强县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把握教育了发展规律,创新了教育发展理念,转变了教育发展方式,破解了教育发展难题,提高了教育发展质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育事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启动实施新一轮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全年撤并教学点28个,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撤并任务。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131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10816平方米,25所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完成了防雷设施安装工程。积极开展了数字网络进校园,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多媒体“班班通”工程全面启动,学生用机达到1:8,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课率、教学仪器使用率均达到100%,教育公平与和谐教育稳步推进。三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第二幼儿园和县高级中学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学前二至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无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在了1.5%以内,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8%,分别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首批赴惠山职教中心学习的214名学生中有177名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3%。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桥镇乡和劳山乡创建为“市级教育强乡镇”。四是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宣传师德新风,强化教师“责任兴教”意识,广泛开展以“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暨第24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校长73名,奖励资金5.6万元。9月2日至3日,**来我县亲切慰问一线教师、视察教育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县教师的工作成绩,极大鼓舞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投入培训经费86.5万元,培训教师2300多人次,培训率达到100%,新聘优秀专本科毕业生49名,逐级末位分流教师18名,选派27名骨干教师深入基层薄弱学校进行支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五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形成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整体育人的新格局。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成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5所,县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6所。去年全县参加高考学生898人,一本上线39人,二本以上119人,三本以上481人,大专以上803人,高考成绩位居全市第五,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六是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全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20086人次,补助资金561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助困工作,筹集资金44.7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358人,办理贫困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231万元,确保了385名贫困学生接受教育。认真组织了高考、中考、小学调研等各类招生考试工作,避免了考试违纪舞弊事件的发生,确保教育招生考试公正、安全。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取得实效,教育满意度不断上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倾心关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我县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教育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学校布局不尽合理,教学设施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二是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仍然面临着很大压力,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初中教育仍然是我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全县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五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障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六是尊师重教的氛围还不浓厚,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并首次提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这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可见,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教育事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迎接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矛盾、问题,认真研究,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真正使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之更加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着力推进全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是我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速实施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学校要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着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坚持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等配套工程,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要下功夫研究国家投资的政策导向,挖掘政策潜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县教育、财政、经发、国土、城建、税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降低学校建设成本,使学校建设的每一分资金都发挥最大效益。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启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项目,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部室建设,提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要抓好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化分析系统、教育科研网络和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网络教育论坛,促进教师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继续实施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县高级中学公寓楼和县初级中学、*初级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洗浴以及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年内全部完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办好学校,首要责任在校长。一是要锻造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的校长队伍。一个好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找准定位。校长的办学理念、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极大影响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每一个校长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都应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审视学校办学过程中是否把握了正确办学方向、是否明确了办学目标、是否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等。其次,要以身作则。各位校长要立足微观层面做好本职工作,争做教育家,少当“社会活动家”。目前我们个别校长沉湎于交往应酬,有的甚至不务正业。为此,我们这些校长要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剖析考情、研究教情、分析学情,通过办好每一所学校推动我县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第三,要依法治校。认真落实教育法规,严格依法办事,狠抓常规管理制度的落实;重视良好校风的培育,通过抓好作风、教风、学风,培养学校的良好风气。二是要重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师德建设。探索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全县广大教师坚定献身教育、甘为人师、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培养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形成率先垂范、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树立执着追求、乐观向上、勇于负责的精神风貌。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着重抓好骨干教师到市级名校“跟班”学习制度,学习名校在教育管理、教学业务、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县开展“传、帮、带”活动。要把每年县财政安排的教学培训经费用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上,真正落到实处。第三,要优化师资配置。继续统筹做好教师队伍“招聘、转岗、调剂、清理、支教”工作,优化队伍结构,逐步解决教师配置地域不均、部分学科专任教师欠缺的矛盾。第四,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要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奖教基金的激励作用,对教育教学效果好、师德师风好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要给予优先照顾和表彰;要关心教师生活,热心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五,要全面完成布局调整。坚持“就近撤并、整合资源、提高质量、群众满意”的原则,年内所有教学点必须撤并到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努力形成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高效运行、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全面促进教育公平。三是要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配全配好科研人员,形成县、乡二级教科研网络。积极做好中、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县教研室引进、研究、指导、推广优秀教研成果的作用,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三)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力规范学前教育,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标准,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巩固发展多元化办园格局。积极推进幼教改革,加强幼儿教育实验、科研的管理与指导,努力提高幼教普及程度和质量。做强做优普通高中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建立政府投入和学校收取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着力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加大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校际协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产业的外向型办学模式不动摇,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学生技能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为县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抓好教育质量提升这个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五)切实强化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才能出效益、管理才能出成绩、管理才能出质量。加强管理,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调动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要牢牢把握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两大主体,下功夫去研究管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抓管理,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进程,细化管理环节,以全面发展为根本,学生成才为目的,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涵盖学校安全、后勤、教学常规、队伍建设等各个管理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管理,配备专职生活指导教师和医护人员,积极解决学生宿舍通风、取暖等问题,不断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责任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强化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严格卫生许可,全面认真地整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堂,杜绝师生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齐配合的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定期召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教育管理职责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出实招、出妙招、出绝招,确保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县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各乡镇要依法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应职责,主动解决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确保教育工作领导落实、职责落实、措施落实,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依法保障投入。要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比例,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学校基建工程、重大物资采购和各种形式校庆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在严格制止教育新债的基础上,按照“谁举债谁负责、先清理后化解、先化解后奖励”的原则,加快化解“双高普九”遗留债务。畅通社会筹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格局。
一、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十六大的报告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是根,是灵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五千年的历史没有被割断,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里头靠的也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未来。所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这点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已经得到证明。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在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强烈。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尤其是我区处于赣州改革发展的前沿,对人才、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办好教育事业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集中力量办了一个黄金实验小学,较好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工业园内学生就学的问题,受到了好评。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今后我们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办更多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批农民在失去土地、改变身份后,如何真正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在办好现有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教育,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否则,实现跨越发展、协调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均衡协调发展这个长远利益着眼,切实办好学校,办好教育。
二、广大教师要不断进取,以身立教,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老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成为胜任新时期教育的新型教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第一,广大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就要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教育人,高风亮节,为人楷模。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
第二,广大教师要育人育心,爱生如子,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正确面向世界的人。育人比单纯的教书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用热爱和真诚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第三,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园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的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广大教师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将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在现代社会中,停滞不前、抱残守缺、凭借经验,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增加自己的情感。广大先进教师、骨干教师要做不断学、不断进取的模范,因为先进和骨干都是相对的,今天是先进、是骨干,如果放松学习,停止进取,明天就不是先进、不是骨干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展示了新的空间,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是对我们职业态度、教育能力、知识结构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没有新的观念,就不会有新的实践,理论和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
三、要举全区之力,尊师重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某一部门、某一单位,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下决心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部门、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以发展教育为已任。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规划上做到优先安排,在财力安排上坚持优先投入,在工作部署上体现优先位置,主动为教育事业排忧解难,共同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还要把抓好教育当做工作重点。适龄儿童入学、保障入学率、扶贫助学、建立“控流保学”机制,这些都需要镇、村一级干部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和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三民” 活动的重要内容,
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教育工作。为官一任,不重视教育就等于失职,不抓教育就等于不抓未来。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去年我们把黄金实验小学建起来了,但目前学校各方面的状况与建成省级示范校的目标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快提高和完善。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所自己的高中,中心城区也没有一所较好的初中。这些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水平,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多铸造教育品牌,多推出几个教育亮点。不仅要办好基础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大家要好好琢磨,必须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十六大的报告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是根,是灵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五千年的历史没有被割断,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里头靠的也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未来。所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这点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已经得到证明。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在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强烈。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尤其是我区处于赣州改革发展的前沿,对人才、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办好教育事业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集中力量办了一个黄金实验小学,较好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工业园内学生就学的问题,受到了好评。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今后我们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办更多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批农民在失去土地、改变身份后,如何真正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在办好现有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教育,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否则,实现跨越发展、协调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均衡协调发展这个长远利益着眼,切实办好学校,办好教育。
二、广大教师要不断进取,以身立教,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老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成为胜任新时期教育的新型教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第一,广大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就要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教育人,高风亮节,为人楷模。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
第二,广大教师要育人育心,爱生如子,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正确面向世界的人。育人比单纯的教书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用热爱和真诚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第三,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园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的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广大教师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将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在现代社会中,停滞不前、抱残守缺、凭借经验,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增加自己的情感。广大先进教师、骨干教师要做不断学、不断进取的模范,因为先进和骨干都是相对的,今天是先进、是骨干,如果放松学习,停止进取,明天就不是先进、不是骨干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展示了新的空间,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是对我们职业态度、教育能力、知识结构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没有新的观念,就不会有新的实践,理论和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
三、要举全区之力,尊师重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某一部门、某一单位,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下决心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部门、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以发展教育为已任。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规划上做到优先安排,在财力安排上坚持优先投入,在工作部署上体现优先位置,主动为教育事业排忧解难,共同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还要把抓好教育当做工作重点。适龄儿童入学、保障入学率、扶贫助学、建立“控流保学”机制,这些都需要镇、村一级干部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和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三民” 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教育工作。为官一任,不重视教育就等于失职,不抓教育就等于不抓未来。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去年我们把黄金实验小学建起来了,但目前学校各方面的状况与建成省级示范校的目标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快提高和完善。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所自己的高中,中心城区也没有一所较好的初中。这些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水平,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多铸造教育品牌,多推出几个教育亮点。不仅要办好基础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大家要好好琢磨,必须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一、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十六大的报告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是根,是灵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五千年的历史没有被割断,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里头靠的也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未来。所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这点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已经得到证明。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在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强烈。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尤其是我区处于赣州改革发展的前沿,对人才、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办好教育事业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集中力量办了一个黄金实验小学,较好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工业园内学生就学的问题,受到了好评。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今后我们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办更多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批农民在失去土地、改变身份后,如何真正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在办好现有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教育,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否则,实现跨越发展、协调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均衡协调发展这个长远利益着眼,切实办好学校,办好教育。
二、广大教师要不断进取,以身立教,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老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成为胜任新时期教育的新型教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第一,广大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就要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教育人,高风亮节,为人楷模。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
第二,广大教师要育人育心,爱生如子,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正确面向世界的人。育人比单纯的教书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用热爱和真诚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第三,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园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的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广大教师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将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在现代社会中,停滞不前、抱残守缺、凭借经验,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增加自己的情感。广大先进教师、骨干教师要做不断学、不断进取的模范,因为先进和骨干都是相对的,今天是先进、是骨干,如果放松学习,停止进取,明天就不是先进、不是骨干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展示了新的空间,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是对我们职业态度、教育能力、知识结构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没有新的观念,就不会有新的实践,理论和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
三、要举全区之力,尊师重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某一部门、某一单位,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下决心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部门、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以发展教育为已任。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规划上做到优先安排,在财力安排上坚持优先投入,在工作部署上体现优先位置,主动为教育事业排忧解难,共同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还要把抓好教育当做工作重点。适龄儿童入学、保障入学率、扶贫助学、建立“控流保学”机制,这些都需要镇、村一级干部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和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三民”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教育工作。为官一任,不重视教育就等于失职,不抓教育就等于不抓未来。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去年我们把黄金实验小学建起来了,但目前学校各方面的状况与建成省级示范校的目标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快提高和完善。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所自己的高中,中心城区也没有一所较好的初中。这些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水平,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多铸造教育品牌,多推出几个教育亮点。不仅要办好基础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大家要好好琢磨,必须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