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美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2 17:53: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中秋节的美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云雾弄影,秋雨像银灰色沾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 网住了这个世界,网住了我的心,为何月饼入口是甜心里却很苦,苦得没着没落,苦不言坎,幽幽心事何诉衷肠,朦朦情怀寄于何处,遗憾中,偏逢没有月亮的中秋,淅淅细雨,滴嗒声声柔碎我的心,难耐这清空又灰色的雨夜,中秋节的清雨在微风中舞风弄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渲染着无比的不舍,不舍,非常的不舍失去你,

西楼今夜无月,没有月亮的中秋节,夜色空空如也,凉风吹衣袂,人去楼已空,唯有一窗台的水塘重演着不定时的慢慢从空调管里流出滑落窗台,似花塘似雨塘却是心塘,是我心灵的招换,爱情河波涛汹涌,也要装作无所为,不在乎,因为你把真情送给了别人。我送货上门都没有机会,一切都变了,天为我哭泣,地为我摸泪,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老天为我哭翻了天。我把心雨洒满了地球,关灯闭目静静地感动这自已份心痛,手机不由得打开中老的聊天窒,挂在房间弥补情毒的侵蚀, 在心熬中傻傻苦笑,让老年活动窒中的人气声冲淡黑夜里的清静与思念,不想忘却那忘不去的思念,把我的自尊催残无几,何来无影踪,忽忽聚散意犹长,缘起缘灭终无常,云来云去苦难求!

没有月亮的晚上,抚摸着忧伤,让泪水尽情淌,让思绪再迷茫!迷茫!.......

关于中秋的美文摘抄篇【2】她和他青梅竹马,从儿时的玩伴,学生时代的同桌,大学时的知己,再到现在的夫妻,两个人相伴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他年轻时工作在外,身体硬朗,是病没有。她则不同,在他外出工作的那些年照顾他年迈的父母,照顾孩子,田间劳作,积劳成疾,染了一身的病。

她有风湿,再热的天,也不敢穿裙子,其实她的心里爱极了裙子,经常把当年穿过的裙子拿出来摸了再摸。他知道她的心思,每次外出都要买上几条裙子送她,尽管她从来不穿,但她高兴,他也喜欢看她戴着花镜,抚摸裙摆,爱惜的样子。

她心脏不好,受不得半点的刺激。他回乡工作后,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也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对她,他惟命是从。一对儿女在他的管教下,也出奇的可心,所有人都艳羡了这份幸福,说她曾经的付出,值

可就在这幸福的当儿,她又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且血糖高得吓人,几次因为酮中毒,还引起了高度昏迷。他吓怕了,专门请了保姆,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一度喜欢钓鱼的他,闲暇待在家里,开始钻研起降糖食谱。什么陈醋黑豆、苦瓜煎蛋、南瓜汤,他都做得精致,她也吃得津津有味。

可她最爱吃的甜食,是无缘了。元宵节,她吃不了香甜的汤圆;端午节,她吃不了香甜的粽子;中秋节,她吃不了香甜的月饼。

眼看,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他看到她在给孙儿喂巧克力月饼,懂事的孙儿却推给她吃,她接过,没有吃,可眼里分明有了“馋”意。他的心有点颤,观念里,她是个注重节日气氛的人,虽然她不吃,但为了他们,她从来都是买月饼,各样馅的都买一些。她记得孙儿爱吃巧克力的,儿子爱吃花生芝麻的,他爱吃青丝玫瑰的……

她是一个好女人,一直都是,他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他开始上网,开始搜索无糖食品,终于他在市内一家月饼店买到了无糖月饼。

回来,他小心的打开包装,拿给她吃。他问她:“好吃吗?”她回答:“好吃!”他问她:“不大甜吧?”她笑了,她说:“月饼不甜,但心甜!”他也笑了

关于中秋的美文摘抄篇【3】秋风送爽,又是一年中秋时。抬头赏明月,低头品月饼。月饼年年吃,年年味不同,月饼没变,变的是心情。

记得儿时对中秋并没什么感觉,倒是妈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吃月饼,几经犹豫还是舍不得买。心里终究是心疼孩子,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月饼处女作。动手用油、红糖、白芝麻和少许水和面做陷,再做好面坯儿裹好,放在煎盘上煎得两面金黄,香气扑鼻。我和哥哥喜出望外,跟在妈妈身前身后跑来跑去,眼巴巴地守在案板旁,煎盘旁对即将出锅的月饼眼里脸上全都写满了期待。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月饼是那么香那么甜,中秋节是那么快乐,那么让人期待,恨不得天天都过中秋节。其实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我当时留恋的并不仅仅是月饼,而是妈妈煞费苦心让孩子感受节日氛围的那份心。尽管家里不宽裕,妈妈还是凭着自己的巧手,花最少的钱,让孩子感受到了同样多的快乐和温暖。

我和哥哥大一点儿之后,中秋节跟着妈妈去棉站卖棉花。人特别特别多,排着长长的队。很快到了中午时分,,我们前面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饥肠辘辘。可是我们知道妈妈还没卖掉棉花,兜里没钱,不敢提要求,可是小眼睛忍不住往路边卖月饼的商贩那里撇,那些包装纸多漂亮啊,玫红的,翠绿的,月饼的油都渗透了包装纸,香甜的味道一股一股直往这边飘,下意识地咽着口水。妈妈终于坐不住了,掏出兜里仅有的几块钱给我们买了一封月饼。两只小手儿小心地捧着酥皮儿月饼,小心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生怕皮儿掉到地上浪费了。哥哥懂事地让妈妈吃,妈妈却说自己不饿,而且也不爱吃这种甜的发腻的东西。我还信以为真,心安理得,没心没肺地快快乐乐地享用香甜的月饼,感受中秋节的快乐。现在想来,涌上心头的不是甜而是酸,很酸很酸。不过直到现在,吃过不少月饼,我最爱的还是酥皮儿的,一吃酥皮儿月饼就想到妈妈看着我们吃月饼时眼神里的温情和满足,让人无限的依恋。

篇2

一、《牛津初中英语》的特点

笔者曾经使用过若干个版本的英语教科书,但是《牛津初中英语》让笔者眼前一亮。这套教材无论是从教法理念、授课结构还是在授课模式、课文页面布置上都有独到之处。

首先,英语课文的理念新。《牛津初中英语》严格遵守了国家下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语法点的安排以及对于英美文化常识的巧妙安排,以及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和英式情感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扩大知识面、获得知识。

其次,摆脱了以往课本“冷冰冰”“死记硬背”的态度,在内容设置和安排上更加富有人情味,同时由于课本所设置场景紧密贴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所以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其强烈的代入感。课文内容所讨论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场景:买东西、美容时尚、合理饮食、各种大型比赛(如世界杯),以及课本中出现的两条可爱小狗Hobo和Eddie的各种日常情境。

第三,课本中的英文文体采用了各种形式,方便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短对话、长对话、纸张的信件以及格式、E-mail及其格式、人物专访、诗歌……这些内容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使学生获得许多文体常识。

第四是全书采用崭新的“用英语讲解英语语法”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属于一个新生事物,除了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思维以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特点,直接使《牛津初中英语》从众多英语教材中脱颖而出,在这个自主选择教材的时代被众多地区的老师选用。从这些新颖的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二、《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1、放弃“唯课本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弃应试英语的陋习,由“分数至上”转变成为“素质至上”。根据新课标的建议,教师可以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自主地灵活安排,根据课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地重排、调整,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语言教学的规律,重视听说其次才是读写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能够迅速提高分数的单词、语法、阅读以及写作,但是却忽略了英语中最重要的环节:听力和口语。根据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对于语言的接受以及学习首先就是输入,即通过看、听进行对于信息的获知,并通过输出,即说、写对于一直信息进行反复强化并形成记忆烙印,这样才能对所知信息进行反复的强化,从而根据艾宾浩斯记忆理论,使语言知识点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就是说,在学习新单元的时候,老师采用传统的“单词讲解-课本朗读-长课文分析-语法点详解-测试”的教学模式,对于单元分配比较简单的教材,比如冀教版等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针对的是对听说能力训练进行强化的《牛津初中英语》,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使得教材的效果大打折扣。

3、仅仅是单纯为了讲课文而讲课文,忽略了教材本身的背景文化知识与授课时的背景环境的统一

教材的课文单元设置是遵循客观事实、大体符合授课环境的。例如,当课文讲到中秋节的时候,课程进度差不多也就安排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当讲“Happy New Year”的时候,元旦基本也就到了。但是教师往往对这些联系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对于其中的进度视而不见,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以及授课效果的不佳。只有用课文结合当前的实际背景,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在七年级上学期讲授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的时候,在第一个班级发现效果不佳,原因是万圣节作为一个对于中国来说比较冷门的节日,学生对其并不了解,因此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把对应的词汇表里关于节日的通用词汇单独提炼出来进行讲解,然后引出我国独有的一些节日——中秋节、春节、妇女节、儿童节等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讲授。由于内容比较熟悉,学生的积极性就被逐渐调动了起来。这时,笔者趁热打铁,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七月十五的鬼节引起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课文:万圣节。由于有了前期的普通节日预热以及刚才中元节的同类比较,学生很容易接受了万圣节的概念。这时候,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南瓜头、骷髅帽、“treat or trick”的传统……在概念的预热以及万圣节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单元的各类词汇以及万圣节的背景资料,同时还扩展了很多其他词汇,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面的扩展。

篇3

一、前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教育部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不能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我们都知道,交际离不开语言和文化,有效的交际不仅是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技巧,还涉及到文化的各方面因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洞察力、理解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最终使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与成功的沟通。

二、《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新视野大学英语》介绍。笔者所在学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郑树棠教授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本套教材共4册,每册10个单元,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化习俗、伦理、信息技术、科学教育、社会热点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信息性和实用性。突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该套教材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语言知识的,对文化知识的教学活动相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而且,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大多都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主,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本土文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尽量增加中美文化的比较性介绍,做到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下面,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几个涉及文化知识选材的文章为例来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1)第二册第一单元A篇为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人的“时间”观念。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尽量珍惜时间且严加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中美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Hall)把时间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单向计时制”(monochronictime),另一类为“多向计时制”(polychronictime)。单向计时制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就如计算机的串行工作方式一样。因此其特点是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多向计时制的特征是几个事件同时进行,就如计算机的分时工作方式一样,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其特点是灵活多变。中国人可以划分到多向计时制的人中去。而美国人的时间观则属于奉行单向计时制,认为时间可以分隔但不可重复,是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方式来完成连续性事件。这也就决定了美国人对时间是非常重视的,预约也就成为美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做法。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一种“适时观”、“分时观”,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伸缩调整,多个事件同时进行,有缓有急。因此中国人对时间的使用更加的灵活,有弹性。

(2)第二册第三单元的B篇为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文章是美籍华人小说家谭恩美的小说The Joy Luck Club的节选,小说主要围绕四对旅美的华裔母女和中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展开的。教程中节选的部分描写了美国女婿里奇拜见中国丈母娘时由于不同文化而产生的误解。其中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文化冲突是在餐桌上,当母亲谦虚的说她做的拿手菜不够咸,没有味道时,里奇说道:“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ource”,随后他无视作者母亲惊诧的眼光,往盘子里倒了很多酱油。无疑这导致这次会面失败了。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产生交际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加以分析总结。原因是中国人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表现的过于谦卑;而美国人的思维模式为线性的,喜欢直接表达。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这部影片,让他们更真切的感受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

(3)第三册第四单元A篇文章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介绍了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人》、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等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可以准备一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名称,然后进行讨论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象征。 如京剧、旗袍、兵马俑、唐三彩、甲骨文、年画、剪纸、春联、中国结、长城、丝绸、茶叶、饺子、烤鸭、杂技、中医、《红楼梦》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比如介绍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介绍中国戏剧、民俗、名胜古迹、名著等内容。通过增加这些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以上只大致列举了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几篇文章的教学,因为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阅读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积累更多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逐渐扩大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知识,通过文化对比,学生会更清楚地了解两种文化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正确掌握英美文化区别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可以深入展现中国的文化。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适应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篇4

学校感恩主题教育班会一

一、班会背景: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然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个人享乐主义过强,很多青年学子不懂感恩甚至还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给家人与社会带来了沉痛的伤痛,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初中生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因此提高初中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班会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三、班会目的:通过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父爱、母爱的伟大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班会时间:2012年6月10日

五、班会地点:新田中学初二2班

六、班会对象:初二2班全体学生

七、班会形式:讨论、表演

1、导入: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出示幻灯片 5分钟)

美国把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我们中国虽然没有感恩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中国人基本做人原则中,都有“感恩”。比如熟语当中就有很多是与感恩有关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等。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享受着父母的爱,接受着父母、师长、朋友的关心,我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过“感恩”二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来体会如何感恩。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2、讨论:观看《感动中国》视频材料,谈谈对感恩的认识 (8分钟)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心怀感恩,因为他们帮助了我们,

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要为父母多做点家务,因为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要多体谅老师,努力学习,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虽然,现在我们不会赚钱没什么收入,但是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的让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朋好友感动,放心。

3、小品《种瓜得豆》(6分钟)

“讲述一个女孩在父母的呵护下从小学上初中考上重点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可当父亲病了母亲需要与女儿商量如何给父亲治病的时候,女儿说:“我又不是医生,你跟我商量有什么用?”当母亲让女儿把沾满了父亲口水的湿毛巾拿到厨房清洗的时候,女儿极不情愿的用两个手指小心翼翼的像拈着什么秽物”.

问题1:这个小品能让大家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女儿,你会怎么做呢? 问题2:再深入的想想长这么大是否为父母倒过50杯水?

4、讨论问题:(5分钟)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3)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5、继续讨论:(4分钟)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6、观看尊师重道的视频 (7分钟)

无论是谁只要走进我们学校的大门,都会感受到同学们浓浓的尊师之情。每天清晨,执勤的同学在校门口亲切地问一声:“早上好”,教师节,同学们会向老师送一张精美的贺卡。这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张张美丽的贺卡,都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在当今时代所绽放出的绚丽色彩。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的,当我们刚入学还不懂事的时候,是老师从细小的事情入手,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或是彷徨无奈的时候,又是老师循循善诱地启迪我们,仿佛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把我们的人生引向光明的彼岸。如果说学校是知识的源泉,那么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老师了。

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今中外就有许多名人尊师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佳话。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生日贺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以前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这段话已成为世人的座右铭,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尊师榜样。让我们来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听一听各小组收集的尊师故事。

各组尊师的故事都很精彩,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它可能已经被忘却。一个体恤学生的老师,随着慢慢长大,却永远忘不了。看完这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一:你以前有过那些不尊敬老师的行为?

问题二:你打算今后怎样尊敬老师?

学生1:当我犯了错误,受了老师的批评,总是不服气,有时还要顶撞老师顶。其实我错了,老师批评我,教育我,都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以后我一定虚心接收老师的批评教育,并积极改正错误。

学生2:我有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开小差。有时还要讲话,影响课堂纪律和老师的讲课,这是对老师劳动不尊重的表现。我们应该尊敬老师,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支持老师的工作,这是老师的欣慰。 学生3:我有时在校园里碰到老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低着头从她身边走过,没有和她打招呼,这是对老师不礼貌的表现,以后我在校园里一定主动向老师问好,不管她是不是我们班的任课老师,都要有礼貌。

主持人: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也认识到了我们平时行为中的一些错误,并将积极改正,做到尊师重道。

八、感恩小故事 (3分钟)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

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0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__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九、教师总结:(2分钟)

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

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感恩社会——感悟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思想;

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感恩师长——感谢老师的教诲,尊师重教;

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的支持照顾,促进互助互爱。

学校感恩主题教育班会二

活动时间:第8周班会课

活动目的:现在的学生,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有不少人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享受,只知道自己需要,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以此次活动,告诉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也不属于你个人,请珍惜生命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请珍惜他人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请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听一个感人的故事

老师:同学们,我说一个英语单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的中文含义,Thanksgiving Day,对,是感恩节,大家知道,在美国,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在这一天,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会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感谢上苍一年里对自己的恩赐和惠顾。我们中国也有着 “感恩”的传统,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很好的写照,但严峻的现实是,现在有不少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会感恩,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由此我们举行这次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听一个感人的故事:苹果树和小男孩

主持人:大家和我们一样,一样都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不断的索取,父母是尽其所能,我们接受的是那么的心安理得,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都不会很平静,下面这首歌是否能引进大家的共鸣呢?把“父亲”这首歌献给我们伟大的父母! 这首歌不禁使我们回忆起,在我们成长的这十几年中,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那么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感动呢?请大家举手 (同学发言)

主持人:虽然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成长的每一步无不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你们的父母在时时刻刻挂念着你们,祝福着你们,请听一下来自父母的心声:(家长代表3个)有的家长虽然没有来,但是也给我们同学留了言。看看是谁的父母呢?(放录像)这就是大家的父母!当你们落寞时,抚慰你们孤寂的心灵;当你们迷惘时,照亮你们茫茫的人生……

二、现场调查

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少呢 ?下面进行现场调查

问题:1、你母亲的生日? 2、你给父亲买过生日礼物吗? 3、你母亲最喜欢的是哪套衣服? 4、你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5、你爸爸今天40几岁?属什么的?6、你爸爸喜欢喝白酒吗?那他一般喝什么牌子的? 7、你父亲喜欢吃的菜是? ………

通过刚刚的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过来如果被问的是父母,不用调查也会知道结果,父母会对我们的一切记忆的都很深刻!

我们还应该感谢哪些人呢?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认真备好每一节,精心上好每一堂,耐心辅导每一自习,可我们又是怎么回报老师的无私奉献的呢?是不是有时候也充满这不理解甚至埋怨呢?其实我有自己也曾经不理解过老师,对朋友有时候也有着那样这样的不满,但我相信从今天开始,同学们会和我一样,充满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我们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下面有请4个同学演唱:《感恩之心》

三、做一个感恩的人

一起做一个感恩的人吧!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这是我们共同的宣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放FKASH音乐:《感恩的心》,)老师: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伴随着这动人的歌曲,我宣布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四、活动延伸

让学生回家做好三个一活动:1.给远方亲人写一封信。2.为父母或亲人洗一次脚3.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家务感恩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叙事一则

学校感恩主题教育班会三

活动目的: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活动重点: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

活动设想:创设情境导入话题——回忆成长懂得感恩——诵读美文情感熏陶——制作卡片情感升华——课后延伸以知导行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听故事《一杯牛奶》,想想其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

2,启发:男孩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感恩)

二、回忆成长懂得感恩

1.感恩大搜索

感恩是个美丽而又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它被万物所传承。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因为。

师:是啊,因为感恩,有了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有了真挚的亲情;因为感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2.感恩的故事交流

感恩不仅仅存于心中,更重在行动。比如,羔羊跪着吃奶,来感谢妈妈的哺乳知恩;乌鸦在妈妈飞不动的时候,出去觅食,回来后像小时候妈妈喂自己一样地去喂妈妈,来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更是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感恩故事。

典型示范:感动中国的《捐肾之争》

2004年9月“中国新闻”报道“母亲患尿毒症,子女争相捐肾”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山东省枣庄市的田世国是个律师,5年来一直在广州工作,难得有空回家。今年2月,田世国听弟弟说:母亲查出患尿毒症。田世国匆匆踏上北上的列车,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尿毒症患者主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次透析需要花费400元左右。田世国和弟弟妹妹拿出所有积蓄并借了一大笔钱,支援母亲做透析。田世国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女,一度想放弃治疗。在得知母亲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后,田世国与弟弟妹妹争为老母捐肾,田世国14岁的儿子也抢着给奶奶捐肾:“我是全家年纪最轻的,还是让奶奶用我的肾吧。”最后,身为大哥的田世国一锤定音:“我是大哥,我说了算,肾换我的!”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田世国为老母捐肾的壮举倍受社会关注,倍受国人赞许,被推举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

3.师生互动交流如何感恩

感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其实,感恩也不一定就是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为爸爸妈妈倒一杯茶、洗一次脚也是对父母的感恩;见了老师行礼问好,也是对老师的感恩;随手捡起楼道里的垃圾,也是对做卫生的阿姨的感恩;是对的感恩。(全班同学交流。)

感恩方法推荐:

(1)为劳累的父母、长辈倒一杯茶,揉揉肩,洗洗脚,说说笑话。

(2)每天好好学习,学会尊重、关心老师,给老师一个好心情。

(3)体谅、理解父母、老师的苦楚,不顶嘴、争吵,多为他们着想。

(4)每天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说“谢谢”、“您辛苦了!”。

(5)尊重父母、老师的劳动成果,天天反思过失,学会说“对不起”

(6)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存好心,做好人,及时给他人送上温暖。

(7)多做善事、好事,尽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社会、人民。

(8)列一张感恩表,记下感恩的故事,感恩的人,时时图求报答。

4.介绍西方节日——感恩节

是啊,人生道路,曲折坎坷,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如果在我们危难的时刻,有人向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境;如果在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有人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如果在我们跌倒的时候,有人用肩膀、身躯把我们擎起来,让我们攀上人生的高峰……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最终会战胜苦难,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吗?我能不知恩回报吗?所以,在西方有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不亚于咱们中国的中秋节,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感恩节(thanksgivingday)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fourththursdayinnovember)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磷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庆祝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三、美文诵读情感熏陶

中华民族虽然没有感恩节,但是却有感恩的传统。感恩思想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学校、感恩自然与社会、感恩党和祖国。这种感恩的思想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与感恩有关的词语、节日和古诗中就是能找到佐证。

1.列举关于感恩的词语

恩同父母、恩同再造、恩重如山、感恩戴德、感恩图报、千恩万谢

2.列举关于感恩的节日

如:寒食节、清明节扫墓祭祖,春节全家团圆,重阳节敬老等等。

3.列举关于感恩的古诗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

4.列举关于感恩的现代诗歌

《感恩父母》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柔的抚摸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双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爸爸的皱纹深了,他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话语殷切,爸爸的目光深沉。

他们的爱就像一杯浓浓的茶,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宁静的港湾。

篇5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会因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对语言的表达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所反映的意象和联想可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文化”(Culture) 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土地”。之后,"Culture"的词义被引申为“培养兴趣、精神”。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源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其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但在很长时间里,中西方文化像两条平行线,互无关系。20世纪末,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眨眼之间即可实现,文化也步入“互联”时代,各种文化都将从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中获益匪浅。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差异就是文化的特殊性,或者说是个性。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称谓、颜色词、数字寓意、习语、传统节日等等。

一 礼貌方面的差异

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汉英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判断礼貌的标准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是和在两种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分不开的。

(一)礼貌观的差异

在汉文化中,“礼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问题;而在英语文化中,“礼貌”被看成是人际交往中避免冲突和不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汉文化中礼貌一向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它要求社会成员在思想上有合于礼的是非观,美恶观,在仪容,举止和谈吐上合于礼的规范”。而西方学者,如拉科夫、布朗和列文森以及利奇都把礼貌看成是避免冲突和不和的策略,是避免对别人触犯或减少人际交往中摩擦的一种手段,礼貌的作用在于回避不和及寻求一致。交际中一般将重点放在回避不和上。

(二)礼貌用语的差异

中国式的“谦虚”出于真诚而非虚伪。例如,当受到赞扬时,人们往往习惯给予否定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或者,“不,我做得还不够”。当邀请客人吃饭时,尽管饭菜很丰富,主人也会说“只是一顿便饭”或“我不会做饭”。这些都侧重于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强调的是感情的真诚而非虚伪。汉语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谢难以为西方人所理解,中国人应邀做客时会说“给你添麻烦了”,得到别人帮助后会说“对不起,浪费了你不少时间”,西方人听到这类话难以理解其致谢之意,他们不明白对中国人来说这种以关切对方的态度表达谢意的方法有时比直接感谢显得更加情真意切。又如汉文化中人们对恭维和赞扬的应答也充分体现出汉文化贬己尊人的礼貌特征。当被别人恭维和赞扬时,人们往往说“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当”或“过奖了”之类的话进行自谦。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不仅是礼貌的而且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要求的是尊重事实,考虑的是答话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对个人尊重;我表扬你工作做得好,你却对此直接予以否定,这是对我真切、热情的态度的否定,是不诚实的。由于我国在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中已停止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使用。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奇怪,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有请对方吃饭之意。因此,该寒暄语可直接译成"Hi! ""Hello!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如果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需解释说明这种文化差异。

二 称谓方面的差异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中国文化中“贬己”和“尊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要求人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人际交往中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到长幼有序,地位有别。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人们的相互称呼、介绍、问候、邀请、受礼以及对待感谢和赞扬的应答中。如在敬辞和谦辞的运用中,指谓说者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如“鄙人”、“卑职”、“拙作”、“愚见”、“鄙校”等;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如“贵姓”、“尊姓”、“高见”、“大作”、“贵校”等。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三 颜色词方面的差异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汇,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事物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颜色一旦浸入文化的染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殊的联想。因此,即使是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所引起的联想意义有时候也是大相径庭的。

(一) 颜色词在联想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崇红情结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红与太阳与火有关,太阳给万物带来生机与温暖,而火意味着光明与兴旺。所以红色象征着幸福、喜庆、吉祥、成功、好运。在中国,红色都是运用在美好吉利的事物上。英语中的"red"也可以表示重要或喜庆的,如:a red 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接待贵宾),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对红的好感远不如中国文化。西方对"red"一词的理解与联想主要基于其物理属性。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因此,红色是“危险”、“紧急”、“暴力”、“血腥”、“愤怒”和“困境”的象征。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cross(红十字会),red ruin(战祸、火灾),red revenge(血腥复仇)。另外用red所引申的短语也往往含有贬义, 如:see red (勃然大怒),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出没的地方),red neck(乡巴佬)。西方国家在账目中记录负数时常用红色笔迹。所以,red还表示亏损、负债,如: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负债)。

(二) 颜色词在语言应用上的文化差异

比如,中文里的“红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青一块紫一块”是black and blue而不是black and purple;“青衣”不能译成blue dress,而应译作black dress;“青玉”不可译作blue jade而是gray jade。而英文中的grey- haired应该是“白头发”而不是“灰头发”,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三) 颜色词语言色彩的差异

语言色彩是指语言意义的褒贬和中性。颜色不仅有语言色彩,还有各自不同的褒贬义。中国文化中中性的蓝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时而褒义,时而贬义;当“黄色”表示“低俗”时相对应的不是"yellow"而应该是"blue"。

四 数字寓意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某些数字被看作是吉祥数字,如: 6 和8。6被看作是顺利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也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 666, 6666”这几组数字,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英语里把隐居的人称为666,因为他们完全脱离了上帝,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还有许多缺点,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净身上的罪恶。相关的成语有six to one (相差悬殊的较量) ,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 by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 be six feet under (到死,见阎王) , knock sb1for six(彻底打败某人) 。8被看做是财富的象征。传说中有“八仙过海”、周易有“八卦”、兵法中还有“八卦阵”之说,做生意要笑迎八方客,做人讲究“八面玲珑”,过年过节要吃八宝饭,在中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可以说是特别偏爱,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电话号码中喜欢有八,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 ,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八”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的时间也要定为8 点18 分(“发一发”的谐音) 。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英语里比喻新的开始,新的抉择,所以有be behind the eight ball (进退维谷) 。

数字4在中国由于谐音“死”,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 ,“54”(谐音“我死”) 。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还有褒义的用法, four star(极好的), four hundred, (名流) a four leaf clover (幸运)。 four还和fair谐音,所以在英语里four还象征着和平和正义。

除了6、8、4等数字以外,还有很多数字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特定的含义。如在汉语中2 与5连用指某人时,意指某人不成熟或愚蠢,说某人是二五或二百五意指某人是傻瓜。在英语国家,没有特别的幸运数字,但却有不祥数字,13 被看作是不祥数字。英国从前通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而星期五也时常被叫作“绞刑日”。如果“13 日”与“星期五”是同一天,则被认为大不吉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按照迷信的说法,每到这天,12个巫婆都要举行狂欢夜会,夜会时魔鬼撒旦会出现。圣经的一些解释者认定,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这个日子偷尝了禁果,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据说,在13日这一天,美国前总统胡佛o罗斯福绝不出行。

五 习语方面的差异

同一句话,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习语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

(一) 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造成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二) 由于不同的造成的差异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心理文化差异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因此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国家,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等等。《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因此,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Job's patience(极为耐心),Judas kiss(犹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因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回头是岸”,“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

(三) 由于不同的历史典故造成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等,它们结构简洁,但意义深远。例如英语中有:a run of the mill job(指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 (骗人者反害己),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意为“灾难,麻烦的根源”等。在汉语中有“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狼狈为奸”,“画龙点睛”。所有以上这些习语是与各国的文化相联系的,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只从字面意义上就不能理解语言的内涵。

六 传统节日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除了有共同的节日,如元旦(New Year's Day)以外,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像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和中秋节(Mid- Autumn Day)等;西方国家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 和圣诞节(Christmas)等。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主要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而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节日中,中国喜欢红色,而西方崇尚白色。

通过中西方节日的比较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的差异,以及思想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认识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达到更有效的融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结语:

其实,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还有许多,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饮食文化上、绘画和雕刻艺术上、思维方式上、生活态度上、教育观念上、家庭观念上、价值取向上等等各个方面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二者之间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了解西方人的言行,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取得最佳的沟通、交际效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此消彼长的复杂原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才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促进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不仅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能准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境,积极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段连城. 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