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06:44: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形象策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日本TDK集团在60年代末,因经营不善所形成的高负债导致企业陷于困境。1969年,索野总经理上任后,对企业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策划,公司素质逐步得到改观,经营开始出现高速增长势头。特别是1976年至1981年五年间,TDK的,隐销售额由911亿日元增至2700亿日元,五年间增长了3倍。增长速度一直稳定在2位数。
TDK的成功取决于以下策略。
1.突出产品技术性能,抓龙头,以乘积效用来带动整体产品结构的良性发育。
TDK在企业技术储备和研究开发上狠下功夫,把技术分为肯定性技术、否定性技术、本公司没有技术。雇佣最优秀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开发和改造。公司规定,TDK发售的产品在市场中不允许超过三年,产品应不断更新。为了确保市场,公司要求世界各地销售人员每天必须搜集当地产品信息反馈总部,以便调整生产,适应市场,在产品结构中,抓录音带和录像带,通过铁氧体技术以及由铁氧体派生的烧结技术为中心,开展多角化经营。铁氧体和磁铁占销售1/4,电子设备的零部件及陶瓷零部件各占1/8,磁带五年间从263亿日元增加到1343亿日元,增加五倍多。TDK在当今已成为录像带、录音带的高质量象征。
2.重视人员培训,积极引进人才。TDK对事业部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和培训,在用人上,公司一贯倡导能力主义,以目标管理、个人申报、人事考核一体化的自我管理制度取代以资历和学历看人的做法,以此作为人事管理的根本。新职员必须经过三年的企业内部培训,“实行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许一人掉队”的育人目标。对管理人员采用“中途录用”原则。由于公司是战后发展起来的企业,事业部长级、科长级干部40%是从其它公司引进的人才。不同企业工作的经验各异,思考问题角度也不同,汇在一起,使TDK的经营风格别具一格,思维敏捷,锐意改革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3.宣传标识,突出品牌,积极行销。品牌如同一个人的名字一样,必须便于消费者识记。如果公司的名称念起来绕口,就不利于消费者记忆。为了突出公司视觉识别,要有企业标志设计,经过调研,最后以“TDK”作为公司标志。标志凝聚了许多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让人记忆深刻。公司广告和公司宣传及社会赞助、体育事业助办等活动,皆以TDK出现。公司声誉有了提高。加上重视产品质量和技术,TDK销售市场拓展很快,五年间,TDK国外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33%,国内达到2O%,TDK成了世界录音、录像带业的销售之王。
4.实行导向开发的组织结构,挖掘内涵潜力。TDK实行事业部组织结构,将事业部细分为“下一期事业部”、“未来事业部”和“现有事业部”三部分。现有事业部主要承担企业目前的生产和盈利,未来事业部主要研究集团公司未来命运的开发工作,形成战略决策后,由下一期事业部逐步完成。为了鼓励职工树立远大志向,带有自豪感工作,公司不断改革组织制度以及大规模地持续进行岗位转换、使公司经常处于交替转换,蓬勃向上的状态。为了创立一种文化氛围,TDK生产工厂环境要求像花园一样美丽,给职工每天一个清新悦目的感觉,让职工在愉快心情、优美的环境中工作。这样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由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企业形象是企业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得到公众的信任,而且能激励员工士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有利于企业招募人才,保留人才,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动起精益求精,奋发向上,追求效率的企业精神。另外,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增强投资者的好感和信心,容易筹集资金,而且它还能扩大企业知名度,扩大广告宣传效果与说服力,巩固企业基础,使企业营业销售大幅度上升,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对企业形象进行策划首先应该明确企业形象的基本内涵,尽管人们对企业形象在理解上差异很大,我们认为,所谓企业形象就是指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企业通过自己的行为、产品、服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绘制的图景和造型,是公众以其直观感受对企业作出的全部看法和评价。
企业形象的策划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无论是创意的手段,还是创意的主题表现,都带有极强的个性。但是,从一般角度讲,企划人员对企业形象进行策划时,应从以下方面突出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第一、企业形象策划应突出环境形象。优美舒适的环境,会使人奋发向上,勇于进取,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对企业的热爱及为企业效尽全力的信念。对外部公众来讲,优美的环境会给企业社区公众留下良好印象,尤其是商业企业,高雅的装璜、舒适的购物环境,不仅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店的光顾率,而且还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信心。
第二、企业形象策划应突出人的形象。企业经营的好坏与经营管理者个体形象关系极大。平庸的管理者可以使兴盛的企业走向衰落,优秀的管理者可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良好的管理者形象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职工的积极性。所谓企业管理者的形象是指企业中管理集团特别是最高层领导的能力、素质、魄力、气度和经营业绩给职工及企业同行、社会公众留下的印象。企业人员形象策划还应包括员工形象。所谓员工形象表现为企业员工的技术素质、文化水平、职业道德和仪表装束等。员工是企业的劳动主体,员工形象直接决定商品形象,决定企业形象。
第三、企业形象策划应突出产品形象。产品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企业形象乃至整个企业的命运。产品形象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集中地讲它主要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商标、造型、包装、名称等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营销实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无不重视产品形象。从产品命名、款式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方面,事先都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后,对产品进行定位。
CIS设计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观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周围的公众或者团体,反映企业的自我认识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识,以生产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综观几年的国际市场,以CIS设计开发导入最受企业重视,已经不难找到印象深刻、形象良好的商品,以及企业形象,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丰田等等,而它们均是在全面实施CIS设计战略下取得的成果。
一、企业形象策划的基本特性
企业形象策划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蓝图。只有把握它的基本特性才能形成企业形象策划思维的基本原则。企业形象管理策划的目标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策划的特性,主要表征在三个方面:
1.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企业形象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自身的规划和传播,同时也离不开公众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从而使形象带有主观性,而企业形象的建立具有客观的基础和内涵,并受到社会公众对企业总体评价和要求的客观制约,从而形象又具备客观性。把握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围绕公司形象主题进行策划的第一个思维原则。
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企业形象应该是统一的,讲究整体效果和系列组合,并需要适应公众整体的共同要求,而其自身又必须要有个性特征,对目标公众有鲜明的针对性。
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企业形象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对公众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效果,企业形象又不能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主客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作为成都人居环境的创新者,置信集团在经营理念、品牌建设、文化信念等一系列的企业形象策划上追逐主观与客观性的统一,又以“绝对信任,绝对征服”作为企业形象的独特个性魅力,在不断创新之中力求公司形象的恒定性与变通性的统一。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商业形象
一个企业形象的构思与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公司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如:成都置信集团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赢得了政府、业界及客户的广泛认可,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公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置信集团公司将企业文化作为公司一切管理活动的主宰,这种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宗旨、信念、伦理、传统作风、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营哲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乃至规章制度等。由此可见置信集团在企业形象策划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尽管企业文化在对其子系统的渗透上依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就整个置信集团来讲,企业形象的有效建立是三方面协调平衡的结果。
三、导入CIS设计产生的商业经济效益
企业通过导入CIS设计,广泛地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走名牌之路。比如:长虹彩电、红塔山香烟、贵州茅台酒、海尔家电、容声冰箱、美的风扇、青岛啤酒、健力宝饮料等等。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户头,你不断通过广告累积其价值便可尽享其利息。”这是美国万宝路香烟总裁马克斯韦尔对名牌的精辟见解。万宝路的金字招牌每年可以给万宝路企业带来30亿美元的收人,全球销量第一的万宝路牌子其价值已达200亿美元。可见名牌有着沉重的含金量。
商标是商品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而赋予商品的专门标记。这种标记一般可用各种文字或词汇来命名,如洗衣粉中的“碧浪”、“汰渍”、“奥妙”等等。商标还可以用专门的图案形象为特别标志,这样,人们就能够通过商标的名称和图案标志识别商品的不同。由此看来,商标也是区别商品不同的显著特征。
现代社会对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要求很高,而中国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显得更迫切。然而,导入CIS设计和创立名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企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看看世界名牌企业的发家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无一不是长期精心运作的结果,是企业导入CIS设计的结晶。中国企业导入CIS的实践业已证明:名牌后面是文化,名牌后面有CIS设计。中国企业的名牌之路与CIS的导入的成功实践密切相关。由此大大增强了企业家们对CIS战略的认识,他们愈来愈意识到CIS是创立名牌的必由之路,是开拓市场的利剑。在创立名牌、名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驱动下,企业家们开始拿起CIS战略武器,实施CIS战略逐渐成为自发需求。
四、企业导入CIS设计可以推动商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企业为了迎接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新的需求。企业对CIS设计的主、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良好的形象本身就容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好感。而且,公众对于有计划地实施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CIS战略的企业,更容易产生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吸引人才,提高生产力。企业能否吸引优秀人才,以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否避免人才频繁流动所造成的工作上的损失,这一切都有赖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建立。
3.激励士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企业形象好,知名度高,企业的职工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容易调动职工积极性,再加上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有着完整的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如工作服、办公用品、企业标志等),能给人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自然能够激励职工的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海尔集团导入CIS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海尔企业文化氛围,让海尔员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感,优越感,进而产生强大凝聚力。
4.提高经营业绩。一个企业若知名度不高或形象不好时,销售人员所做的努力势必事倍功半,一旦公司有了知名度,而且是正面的知名度时,客户自然会慕名上门,营业额的提高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5.容易筹集资金。如果企业形象好,一旦企业需要长、短期资金时,许多社会上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都会愿意参与投资经营。而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大企业时,更容易吸引国际性的投资机构。
6.能提高广告效果。企业传递信息,如果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充分,则广告效果必然会提升。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有用工具——CIS战略,不仅可以强化传递信息的频率和强度,更因为可以对广告策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精心制作,而使广告具有倍增的效应。
7.有利于内部管理。一家多种经营的企业,面对与日俱增的产品。在各种应用设计上,需要制作一套良好的操作方便的管理系统。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CIS战略,可以使这一切都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简化了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有利于内部管理。
五、保护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企业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活动和姿态。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一种看法的认识,就是一个企业通过一系列可视形象,给予人们的印象。成功的多媒体企业形象设计,从视觉上能够打动消费者,沟通感情,取得信任,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扩大企业影响,树立名牌权威,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产品的销售。建立了完整的企业形象体系后,企业的活动将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将产品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商品愈来愈丰富,企业间的竟争也将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扩大影响,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着手进行了多媒体广告设计制作。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只具备一致性,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国外企业形象的设计政策及方法,吸收、借鉴其中有益部分,对逐步完善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广告策划对企业形象营销的重要性
在商品经济发展飞速、信息量增加飞速的情况下,多媒体广告设计已经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同样的商品广告做得好就能更畅销,同样的企业广告做得好,企业就能更好地发展、生存。由此可见多媒体广告设计对企业的重要性:可以传播信息、引导消费主流、教育大众及宣传企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化企业信用、催化商业市场。一则完整并且成熟的多媒体广告设计需要具备冲击力,有引起注意力的能力;创新,优秀的创意是一个广告的灵魂所在;趣味,让观众愿意继续看下去;信息传达的是否准确是多媒体广告最关键的标准;感染力是一则多媒体广告综合水平的体现,是唤起行动的能力。
电视是现代商业广告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通过将视听者吸引进画面,移入感情,对商品的理解也就很快,以动感达到注视率高的表现。
网络广告是广告业中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体形式。它可以根据更细微的个人差别将顾客进行分类,分别传递不同的广告信息,而且网络广告是互动的,网上的消费者有反馈的能力,广大消费者渴望及时得到信息。网络广告利用最先进的虚拟现实界面设计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所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会给大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网络广告的用户构成是广告商们愿意投资的因素。
在讲求效率的今天,广告的宣传方式已步入宣传册+多媒体+Internet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的e时代。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语言(动画、图片、音乐、录像)展示企业理念,特别是较为抽象的商业概念和产品原理、操作方法等,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广告效果。
3.如何策划企业形象广告
3.1广告策划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进行
做广告的目的无非就是促成销售,而销售的终端又是消费者,所以说广告活动又是针对消费者来进行的。第一步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哪些消费者构成了目标市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谁,企业希望目标市场从广告中获得什么信息,以及应当如何到达目标市场,掌握消费者的大致基本情况。在资料收集好以后,创作人员要对收集来的一大堆无头绪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列出广告商品与同类商品的共同属性,找出广告商品与同类商品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带给消费者的种种便利,找出产品或服务最有特色的地方及消费者最关心、最迫切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用量化的指标确定企业的目标消费者,找到产品的特点与消费者需求的切入点。
3.2广告策划方案要选好与之相匹配的媒体
不同的媒体在覆盖范围、收视率、受众特点、权威性、可信度等方面各有特点,评估媒体对企业是否具备广告价值的基本策略可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察。只有选择那些受众与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比较吻合的媒体,才可能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诉求对象。
3.3要紧紧围绕企业的营销战略开展广告创意
广告不是万能的魔杖,广告战略应紧紧围绕企业的营销战略而开展,以营销战略为导向,并为实现营销战略、营销目标服务。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营销计划和与目标,应采用不同的广告投放战略。如在产品推出初期,重点是说服顾客,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有哪些以前任何一种产品都不能提供的功能;产品在推出一段时间后,如果产品较竞争者来说具有独创的特性,而这些差别又不能被竞争者轻易赶上,就可以聚集在这一点上,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利益,集中打动和吸引消费者购买;后期保持阶段又叫提醒阶段,该阶段广告的重要目的在于不断地将产品展示给消费者,不至于被消费者遗忘,巩固现有市场,阻止竞争对手介入。
3.4广告营销要善于打“情感牌”
利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行创意,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日益成熟,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商品的性能和特点,还有与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情感相一致的感性消费。若广告创意能注入较浓的情感因素,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然纯真的情感联系,便可以感动人从而影响人。许多成功的广告创意,都是在消费者的情感方面大做文章,从而脱颖而出的。
3.5要做好广告的后续评估与检验
广告效果是广告作品对消费者的影响,概括地说包括:传播效果;即社会公众接受广告的层次和深度;经济效果:即企业在广告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它是广告主做好广告的内在动力,也是良好的广告创意战略的追求和目标;心理效果:即广告对社会公众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影响程度,反映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以及购买意图和行为等方面;社会效果:即广告构思、语言及广告表现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企业形象策划》是广告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主要讲述如何运用CIS理论进行企业形象的整体策划与传播,课程内容包含企业形象塑造的基本原理、企业形象传播的基本原理和企业形象策划的程序、方法等三大理论模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企业形象形成的基本原理,掌握企业形象策划的方法,最终达到能够熟练运用CIS理论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目的。本门课程以品牌学、传播学、标识设计为基础,兼容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企业文化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理论辐射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
本课程32学时,未设课内实验。但是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在教学环节设计时设计了与课程内容配套的课外实践项目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经过广告学专业3个年级的实验与调整,在实验目标设定、实验题目设定、实验环节设计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对于帮助学生融汇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验目标的设定上。坚持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的原则
《企业形象策划》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专业、规范、熟练地进行企业形象的整体设计和传播策划,本课程的实验目的不是对企业形象塑造及传播理论的验证,而是对上述理论的运用。因此,实验的目标应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即要通过系列化的课外实验,使学生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积累进行企业形象策划的实践经验,提高策划能力。实验题目的设计、实验环节的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及评定方法的设计等也都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
在实验题目设计上。坚持以综合性和设计性题目为主
在实践领域,企业形象策划是广告公司的一项综合业务。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融汇传播学、品牌学、标识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策划者的知识面、阅历和经验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实验题目设计时,笔者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题目为主。
企业形象策划的实验题目是一组系列题目,包括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设计、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设计、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企业理念共有化方案设计等,是按照“企业形象识别要素设计一企业形象塑造方案设计一企业形象监控评价体系设计”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进行设计的一个目标体系,它要求操作者能够将传播学、标识设计、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完成上述实验题目,在实验内容及涉及的知识点上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特点。
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移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
本课程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上需要克服学生策划视角转换的难题。企业形象策划需要设定某一企业为策划对象,要以熟知策划对象的经营管理现状、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前提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策划方案也才能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对在校学生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其一,在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短且不连贯,使其很难全面、透彻地了解一个企业,因而很难把握策划题目;其二,学生作为实习生在企业中的角色是被管理者,其对企业进行观察与感受的视角与作为策划者的视角完全不同,策划者需要站在管理者、决策者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精神文化现状进行考量,并由此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进行企业形象定位。视角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的策划方案带有主观的、表面化的倾向,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和不可操作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移用了案例教学中情景模拟的方法,通过设定一个具体可感的企业情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商业和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做出相应形象定位及形象塑造决策,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首先,设计基本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5-6人组成模拟公司,在10万元启动基金、5年回收成本的限制条件下,运用所学的策划方法学、企业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知识,进行市场调查,选定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初步建立组织机构,进行为期5年的企业经营管理规划。目的是通过模拟操作,完成学生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视角的转化,为企业形象策划的具体操作扫除障碍。
其次,进行模拟训练。要求学生在模拟公司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和CIS理论对模拟公司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形象传播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细致设计,使模拟公司在运作上最大限度地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能展示积极向上的、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
笔者在3个年级中进行此项情景模拟训练收到了一定成效,不仅学生撰写的企业形象策划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明显提高,并且学生参与策划的热情也明显提高,有的策划小组甚至将本课程的实验题目与自己未来的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全面细致地对企业管理、企业形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形成了可行性很强的创业计划书。
成绩评定:提案说明会,情景模拟
与一般实验不同。本课程的实验成绩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系列化的实验题目完成之后,每个小组的成绩就是组员个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企业形象策划是一项涉及市场调查、方案策划、标识设计等多个部门的综合业务,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评定,既可以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以锻炼学生在团队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相互协调的能力。
成绩评定的方式采用广告公司提案说明会的方式进行。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对模拟公司的形象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讲解,由企业管理学、企业形象策划、公共关系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评议组,对各组的企业形象策划方案进行综合评定。与任课教师一人评定成绩相比,这种方式增强了成绩评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广告公司的管理方式,增加实践经验,效果明显。
尚未解决的问题
上述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模拟环境与真实情境的差异性、学生职业经历的缺失、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等问题,使学生的策划方案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
首先,模拟公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策划角色的转换问题,但由于学生没有公司管理经验,对模拟公司的认识仅限于初建阶段,在企业事业领域策划中,在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规划时,带有明显的模糊认识,可行性差。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出了组织中的人的作用,并把管理者在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领导行为,不同的领导行为又会孕育出不同的企业文化。谈到美国安然天然气公司的企业文化,人们通常会归结于杰夫·斯基林的出色领导;中国海尔集团的神话,也通常会被归功于张瑞敏的务实管理风格。作为领导与变革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约翰·科特在1990年发表的《变革的力量》中对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的关系有如下观点:“领导与文化正如管理与结构一样密切相关,建立一种有用的企业文化需要强调有力的领导,同时只有通过一定种类的企业文化,企业组织上才能发现卓越的领导。”因此本文从领导行为的四个维度出发,浅析中美企业领导行为对企业文化影响的差异,并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提出我国企业的领导行为与企业文化的改进方向。
二、经典领导行为理论的回顾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行为理论演变出四种理论学派:1、早期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实际上特质理论与行为理论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特质理论有效,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天生造就的;相反,如果行为理论有效,则可以通过具体行为来培养领导的。行为理论和特质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而特质理论的研究也没有找到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2、近期的权变理论:Fred fielder(1967)在研究领导时将领导风格分为关系取向型和任务取向型,并考虑了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种情境。之后Paul Hersey & Kenneth Blanchard与Fred fielder将下属的成熟度设定为情境,根据下属的成熟度界定出四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对策建议,并研究出一些个体、任务和组织变量可能成为“领导”的替代因素,或者使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失效,详见表一:
特点
关系取向领导
任务取向领导
个体:
经验/培训
专业
对奖励的淡然态度
工作:
高结构化任务
提供自身反馈
满足个体需求
组织:
正式明确的目标
严格的规章和程序
内聚力高的群体
无影响
替代
无效
无影响
替代
替代
无影响
无影响
替代
替代
替代
无效
替代
无影响
无影响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时代中的传统优势——扩大和占有已经不再是现代企业竞争的独特优势,竞争的焦点已经转移到知识和信息上,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也日益成为对企业起着决定作用的战略资本,尤其是对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来说,以往工业时代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日益壮大的三资企业和逐渐崛起私营企业对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竞争的激烈,都迫使国有企业不得不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转而实施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更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从更具竞争力和可挖掘性的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有企业知识管理尤其是隐形知识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其转化所存在的障碍并相对应的提出提高转化度的策略,从而促进国有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1 隐性知识及其转化
1.1 隐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可以被大致分为两个层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显性知识主要是指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数字、图标、公式等表达出来的,在各成员中交流、共享的那一部分知识,这类知识易于管理,而且管理手段多样;而隐性知识则主要是指不易通过外界方式被表达出来的、难以言明和模仿的、主观性的一部分知识,这类知识很难管理,主要隐藏在个人的头脑中,难以被交流、共享,只有将其先进行显性化才能再利用显性知识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进行显性化,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诱引手段将其转化。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1.2 隐性知识的转化
如今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手段获取多类、详细的显性知识已易如反掌。因此,对于隐性知识的争夺就成为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在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M.Polanyi就曾指出“我们知道的要比能够说出的多”。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Ron Yang也提出:“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2]。因此,隐性知识的转化利用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于迫切需要打开市场、扭转衰落局面的国有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隐性知识的转化,各国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其中尤为著名的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所提出的SECI模型。
在SECI模型中,他们主要提出了知识内部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个阶段理论,他们认为,知识经过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在化四个过程,两类知识不断的转化,最终形成一个不断发展、连续成长的知识螺旋。具体来说就是已存在的隐性知识通过这四个过程的转化,进而发展出新的隐性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发展。
在这四个过程中,知识的外部化过程是知识创造、转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主要是将隐性知识用一些诱引手段使其显性化,成为能够表达、交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2 国企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分析
在知识转化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加强知识管理、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影响着转化的顺利进行。
2.1 组织制度上的障碍
因为我国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还不够深入,这就导致了部分国有企业片面的理解知识管理的重点,想当然的认为知识争夺的重点在于显性知识,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对企业自身所隐含的知识资源进行保留、挖掘,过度重视竞争对手所持有的知识资源优势,造成了在制定企业制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隐性知识转化、利用的重要性,对企业本身所含的大量的隐性知识以及组织成员个体所蕴含的丰富隐性知识造成了流失。
2.2 组织成员心理上的障碍
达文波特在《知识管理的若干原则》中曾经说过:知识的分享和利用是一种不自然的行为。这是组织成员对知识共享上的一种偏颇理解,个体不愿意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让他人观察、模仿、共享,害怕对自己的地位、能力产生影响[6],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顺应时展、市场要求所提出的竞争上岗,让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但组织对此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导致了成员之间互信度[5]的降低,成员处于职业安全考虑,不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进而造成了隐性知识的转化障碍。
同时,除了隐性知识持有人的自保心理,知识接收方的心理障碍也是阻碍隐性知识流转的一个因素。有些员工认为接受来自他人的隐性知识,是对自己能力或者地位的一种侮辱,错误的认为只有自己独立创作的知识才是体现了个人的价值,才能够表现出个人卓越的工作能力,本能的抗拒来自他人的知识交流,这也造成了隐性知识转化的不顺畅。
2.3 组织认识上的障碍
在过去,国有企业引以为荣的传统优势是人力和设备,但现在这些都已经不能成为主导优势,但这种以设备为主的观念,导致了对知识认识的偏颇[3],忽视了现代技术在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转化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对在隐性知识共享起着重要作用的计算机技术存在着很多错误理解,比如错误的将知识管理理解为只是利用office软件进行的非常基础的办公管理,把知识的存储片面的理解为纸质文档的电子化,认为用好一些基础的软件和实现无纸化就是对知识进行了良好管理。这些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做到物尽其用,没有充分理解现代技术和知识管理相结合的真正方法。
2.4 组织变革所带来的后续障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变革[7],组织成员的精简势在必行,但在精简成员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个体所拥有的尚未共享的隐性知识的流失,例如很多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技术的熟练工人在离岗的同时也带走了积累多年的隐性知识,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个不小的创伤,要想弥补这些流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3 促进国有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措施`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本质上是对组织成员智慧的挖掘和利用,从而形成企业可以利用并带来效益的知识资源。
3.1 建立能够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机制
要想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良好的流转、共享,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一系列高效的促进机制。需要针对管理层和员工层分别制定不同的机制,从上而下的进行渗透。对于管理层来说,需要有完善的领导机制,能够建立一个隐性知识共享渠道,知识主管(CKO)这一职位的设置至关重要。对于组织成员层来说,则需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4]来回报成员对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利用所作出的贡献。激励机制不仅包括薪酬激励,同时也应该有精神激励。合理的薪酬满足了成员的物质需要,这是激励的基础。给予对隐性知识流动做出贡献的成员奖励,这不光增加了成员的工作热情、学习动力,同时也是对成员贡献的一种认可,进而满足了成员一定的心理需要。当然,在满足了成员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显而易见了。荣誉激励、成就激励、竞争激励、兴趣激励、沟通激励、参与激励、培训进修激励、关怀激励、感情激励、期望激励等都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
3.2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成员间知识交流
要想加强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交流,需要企业经常组织一些会议、报告、观摩等可以促进成员之间学习交流的活动,同时也尽量在企业中随处建立一些休息室、茶水间等,鼓励成员之间的会面,这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更加有利于成员的个人隐性知识的互相模拟、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虚拟交流平台,如BBS、聊天室、论坛等,加强网络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信息中心,改变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力量薄弱的现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开发挖掘并留存成员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系统。尤其是现在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在全国、全世界设立分公司,拥有一套全员共享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轻易的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各个分公司、部门之间的知识互动、交流。
3.3 加强组织技术能力,增强科技应用能力
要想企业快速发展,高科技的应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只有拥有相对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除了为加强组织成员间交流而利用计算机技术所设立的网络交流系统,如BBS、论坛、聊天室等,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设立系统全面的基础数据库是保留企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预防因人员流动而带来的知识流失现象。除此之外还有知识库、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其他手段[5]。网络和大型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知识管理尤其是难以表述且易于流动的隐形知识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3.4 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才挽留策略及返聘策略
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相应的人才流动率也就大大增加,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除了要吸收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对内部的现有人才采取相应的挽留政策,防止“挖角”的现象发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新晋员工,短期激励的作用非常明显,比如薪酬、福利、奖金,但对于加入企业时间较长的员工,可能更需要的是长期激励,比如职位、荣誉等,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策略,这也是对企业薪酬福利体系以及晋升体系的一个考验。同时针对已到退休年龄,但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员工,必要的返聘策略也很重要,这些年迈的老员工不适合再放到一线岗位上,但一些指导、教授的岗位还是很需要这类人才的。
4 结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必须执行的管理模式之一。国有企业要想适应全球化格局的变化,顺应时展和市场需要,就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把隐性知识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把它作为战略性的竞争要素,广泛的进行挖掘和发展,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有效流动,从而发挥企业优势,形成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概论与实践[M].华艺出版社,2002.
[2]闻曙明,施琴芬.高校科研人员隐性知识的识别与管理评判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3]龙莎.促进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
[4]孙叔翔.知识管理中的“显性知识剥离固化”与“隐性知识激励显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6.
[5]胡秀梅,邓小昭.知识管理中知识类型探讨及其转换研究[J].新世纪图书,2008.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布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合理地规划工业布局、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尤为关键。当前,很多城市的工业园区过于强调规划的集约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圈占土地等问题,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种盲目的开发与建设。为此,必须加强对工业园区规划的管理,应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策略,规范工业园区的用地,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下,科学地做好控制性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工业园区的用地更加的规范、科学,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1 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概述
工业用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此也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与规定,但是,这些没能够在规划编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有效地控制工业用地,促进工业园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成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考虑的重点。为此,相关主管部门在编制办法中,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策略加以推行和实施,这使得土地使用的控制指标和程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应当成为工业园区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必须始终贯彻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标准,并以此为依托指导实际的工业园区建设,这样才能使工业园区用地更加的规范与科学,从而促进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良性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政府的一种调节手段,它充分考虑到了市场对于工业园区的要求,这样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从政府的角度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做出全盘的考虑,针对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更强,可以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去做好城市工业用地的规划,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工业园区的建设。
2 工业园区控制规划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划与控制手段,需要得到更好的实施。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多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与此相背离,没能够充分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规划与控制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了这些工业用地的利用率较低,在开发程度和产出率方面不能达到预想的规划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相关人员的管理不当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工业园区规划方案的失效;另一方面,这样规划方案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肯定会对整个工业园区的详细规划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笔者从当前工业园区控制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分析了问题的表现与存在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策略,促进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的有效开展。
具体说来,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不注重区分工业产业用地的类型。为了更加有效、合理、有序地利用工业用地,必须在作出详细规划之前明确利用性质,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实施办法施行,这是整个控制性规划中尤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多工业园区规划方没有考虑清楚用地的规模、性质和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在空间布局和投资方面与相关的需求和标准不匹配,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合理。例如,对于工业园区中的汽车制造业来说,不同环节和领域的汽车制造在用地方面的需求和利用强度上有很大的差别,例如配件生产、组装、整车制造这些领域都存在着行业上的差异,这些都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用好工业用地,提高利用的效率;二是不注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对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行合理的预测与评估,科学地分析工业园区土地的空间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多规划方在详细规划的过程中不科学,或者是没有体现前瞻性,很多管理方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很多土地投机现象的发生;三是土地在不同的使用阶段,它的价值会存在非常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潜在价值和开发价值会有很大的波动,因此,我们应当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工业园区的土地规划问题,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和开发。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多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方缺乏规划的动态性与前瞻性,不能以一种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工业园区土地的开发,错误地估计了土地的潜在价值,导致土地利用的效率和产出率不佳。另外,如果运用立法的手段增加强制性的内容,往往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应用土地资源。
3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策略
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规划方需要明确控制性规划的背景,明确本地段土地使用的详细情况和区域划分,分析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制约因素。在详细分析了上述因素之后,还需要根据资源的分布形式和表现形式对区域内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优化,采用合并或者是分割的形式,对土地的区域划分进行合理的调整。此外,还需要对区域内的工业产业进行分层次、分行业和分领域的划分,明确本区域的工业产业类型和优势产业,从而决定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这样才能促进工业园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具体说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策略如下:第一,要按照工业产业的不同对工业用地进行详细的划分。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仅从区域聚集这个角度去考虑工业园区的详细规划,而且要考虑各个产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合作,根据企业和行业的类型,划分出不同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并合理规划必要的配套企业,在区域内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使产业集群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在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指标体系也需要根据土地的利用状况和价值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当前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现状来看,还需要引入必要的指标项,例如工业项目的类型与建筑系数等指标,这样才能符合工业园区用地的特征与特点,合理引导工业园区各产业、各行业的发展;第三,为了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的科学与高效,规划方需要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在土地编制的过程中更加合理地应用工业用地,将投资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作为两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对工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的预测与评估,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4 结语
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必须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控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业园区建设的效率与效益。为此,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重要的控制手段,建设更加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工业产业和行业的不同,对工业用地的类型进行细分,使工业园区的规划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园区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引入文化价值偏好的文化企业家决策模型
1 基本模型
思罗斯比基于对艺术家行为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决策模型[4]。其核心思想是将文化产品的价值分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产品在市场交易中的价格来体现,这种价值的评估又受到消费者主观偏好的影响;文化价值具有审美的、精神的、社会的、历史的、象征的和真实的等多种维度的特征,外在的文化准则和个人内在的鉴赏尺度都可能影响文化价值评估的标准[5]。艺术家决策的目标就是通过安排创意的合理投入,追求作品中两种价值的联合最大化。这里的创意代表着通过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对文化元素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信息进行安排组合,进而通过物质载体(即文化产品的物质实体)的媒介作用被消费者接收、体验和理解并产生精神效应。
我们借鉴这一模型对文化企业家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企业家为了企业生存发展和对利益相关者(比如股东)负责,必须要保证产品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收入。因此,一般艺术家可以只追求作品的文化价值或艺术价值,而完全不考虑消费市场是否接受,但文化企业家的决策中必须要考虑产品的经济价值约束。
具体地说,文化企业家的价值最大化问题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考虑到必须满足Ve≥L,因此文化企业家的决策区间(曲线S与直线U的切点)为图中AB区间。其中,A点(λ=0)代表文化企业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情况;B点代表在满足最小经济约束时追求文化价值最大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文化价值偏好λ越大,企业越倾向于追求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较低的经济价值(即越靠近B点);λ越小,越倾向于追求较低的文化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即越靠近A点)。
三、文化价值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出口型企业退税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税收体制在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但在很多具体业务领域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出口退税不仅是税务管理的难点,在企业的税务处理中也往往成为业务重点。当前我国税务机关开展税务管理以及出口型生产企业办理出口退税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征税与退税环节脱节,出口骗税时有发生
我国很多具体税种的改革都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开展,尤其是增值税。但整套征收管理还是不尽健全,表现在出口退税方面就是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由于增值税范围较宽泛,征收地类型比较多,征税地与出口退税地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且征税地与退税地往往相互独立运作。出口型企业在办理相关税务处理时就需要分别前往办理,在信息需求上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之间缺乏必要沟通,税收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参与较晚,导致目前无法实现全面信息共享,使很多信息在不同的税务部门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办理业务非常复杂。也同时给出口型企业提供了无法乱纪的机会,因为无法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企业就会提供与征税地不同的申报信息,利用虚开购进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行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破坏了正常的贸易秩序,也损害了国家利益。
(二)出口退税政策立法体系尚需完善,业务处理缺乏足够的依据
我国1994年制定颁发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后,只是应经济发展要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和规定,对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修改,但关于出口退税的专门法律比较少,而且上升到法律高度能解决现在出口偷税行为的几乎没有。失去了法律制度的支撑,相关的出口退税管理力度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经济下出口型生产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调整出口退税率以影响出口贸易的方式本身存在缺陷
我国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一直都是在刺激出口增长与减轻财政压力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当出口贸易不景气时,就上调出口退税率;出口形势良好时,则下调出口退税率。在经济总体形势波动较大时,税率的变动会对企业持续稳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数是制造类企业,出口产品多为简单加工、低附加值或贴牌生产。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2005-2007年我国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降低了纺织品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退税率。但这种调整税率方式的使用需要以出口状况良好为前提。否则出口退税率的降低会导致一批企业成本上升,产能下降,订单减少,甚至倒闭。2008至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又提高很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反复调整一定程度上会扰乱企业经济预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所以,政策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不是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的长久之策。
二、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自1994年税制改革开始,中国经历了数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出口退税税率进行了连续多次的调整,其目的都是通过调整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影响。一般地,出口退税对出口型企业来说数额很大,可以明显地减少税负,能否顺利办理退税对出口型企业影响重大。因此,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会引起该类企业的关注。
(一)出口退税税率直接影响出口型企业成本
出口退税实际上是国家为鼓励企业出口,将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在国内所缴纳的增值税依照一定比例返还,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所以,出口退税税率一旦变动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纳税额。如果退税力度减弱,相应的负担就会转嫁到产品上,影响出口产品价格,减弱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利润,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很多企业被迫退出出口业务领域。经实证分析,预计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下,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总量就会下降4.9个百分点。上述一系列不利影响最终会因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对我国出口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导致行业竞争激烈
因为出口退税政策是作为税收优惠推行的,会不同程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对出口退税本身来说,无论是退税率的提高还是降低,都会推动出口型企业对现有的业务进行调整,以实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为调整产业结构,我国自2005年取消或下调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增加了“三高”产品和纺织品等企业生产费用,减少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在应对成本上升的困难中,很多生产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缩小,无法将成本降低到与利润平衡的水平,只有被迫放弃出口业务。这种激烈的市场淘汰机制对出口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是一种考验。从2008年开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出口贸易大幅萎缩,我国政府制定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包括不断调高出口退税税率。这结果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明细的价格优势又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攻击对象。
(三)退税政策改革带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化市场大趋势,这种调整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对出口型生产企业的发展是一种调整产品结构的信号。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调整上有明显的取向,对国家限制类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出口产品逐渐地取消了出口退税优惠;而对国家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产业的出口退税率是调高了出口退税率。这种区别对待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鞭策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激发出口型生产企业的技术创造能力,改变产品结构,提高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依靠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国际市场形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规范进出口业务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并非只是出于出口型生产企业的税负调整目的,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另一个角度讲同时也是借非汇率的手段,调整出口产品市场价格,减少与国际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和对我国出口商品反倾销事件的发生,缓解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为出口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出口型企业来说,政策的变化是趋于更加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更加顺畅,缓解出口业务方面的资金短缺现象,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保证该类企业开展出口业务的积极性。
三、出口型企业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对策
出口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口型生产企业应该认真解读政策的变化旨意,改善管理方式和业务处理流程,做好出口退税事项。
(一)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价格不是关键的成功因素。产品质量才是决胜因素,所以无论退税率怎么变化,企业都应该坚持质量、技术、服务等非价格因素的强势。首先,企业可以研究政策变化体现出的经济发展导向,尽量避免生产限制类产品,通过改变产品结构获得出口退税优惠;其次,在现有的出口产品中,增加产品功能、保证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创造产品的差异性,培养自己的品牌,减少内部流转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即使在出口税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的环境下,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也可以减轻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平衡成本与收益,使企业在出口业务上仍处于主动地位。
(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制度,加强出口退税风险管理
出口退税业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生产企业在该业务环节未给予充分的关注,看似可有可无的管理事项。要想正在做好出口退税,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设置专门的岗位人员负责该类事项的税务处理,熟悉出口退税流程,及时获取政策的最新信息,如2012年8月1日的取消纸质核销单的新规定,就应该认真解读政策变化,处理好8月前后出口退税业务的各项工作,保证业务处理的准确性。为将该事项落实到实处,还应该将出口退税职责同样纳入到业绩考核范畴之内,以保证出口退税处理中各种单据的流转和获取,避免在办理出口退税第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影响退税额的申领。另外,出口型企业既然从事有退税优惠的出口业务,并试图申请退税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为避免因处理及管理疏忽给企业经营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应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出口事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及责任追究制度,结合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及时做出反应,增强管理方案和处理方法的实效性,避免信息延误导致的出口骗税问题的发生。
(三)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抓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出口型生产企业在开展出口业务时,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认清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产品市场定位,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不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国际市场。因为企业出口退税实质上仍属于增值税,该项税务事项不是孤立的,涉及国内很多税种和相应的纳税事项。如何处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是企业必须做出规划的重要内容。
(四)提高出口退税经办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退税的顺利完成
出口退税政策及其他相关联的税收政策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企业而言,要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是需要花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从政策的及时获取、分析解读政策导向到制定调整对策,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分析能力。出口退税是税务中比较复杂的业务,要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处理的整体质量,必须选派有足够知识水准和专业技能的员工,并对其不断地进行专业培训,保证责任人员对最新法规政策及处理手段能够做到系统性掌握。人力资源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等的服务,获得专业的指导从而顺利办理出口退税业务,真正将减轻企业税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闫晓萍,董梅.出口退税的政策目标选择及其发展含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晓辉.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内控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1(6).
(一)阻碍产业升级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存,并在各自轨道上运行和发展。金融资本以期自身特殊性、垄断性等特点确保了金融领域的超高利润率。正因如此,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如果产业资本始终停留在金融领域,那么将会出现过度金融化现象,直接挫伤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和转型,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缩水,最终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值的我们关注的是,将美元作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国家能够享受到不受约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等优势,继而创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这些国家会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进资本进一步扩张,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人力资本匮乏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众所周知,创新建立在人力智力基础之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才步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虽然物质资本积累较为深厚,但是人力资本却远远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事实并非如此,企业在发展中过于关注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导致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加之在收入分配领域并未全面意义上实现公平,导致地区、行业及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心中积累了很多不满,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力,进而影响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三)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产业与金融结构直接进入到资本密集型趋势当中,影响经济发展持续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要素之间相契合,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存在滞后性,国有银行依旧占据主导位置。因此在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趋势下,现有金融结构、融资模式等已经无法跟上科技金融发展脚步,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难上加难。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一)重视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金融化趋势下,国有企业应顺应时展潮流,调整自身结构,朝着公益类等方向发展,将核心放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对国有出资人实际缺失、委托等问题,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级别等弊端,从根本上避免国有企业过度追求政绩、树立形象工程问题,从而促进资金能够朝着高效率国有企业方向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二)增加人力资本
为了给予我国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我国政府应适当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尝试将初中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重视高等与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通过人才结构调整,以此来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科技创新角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保障基础,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另外,还可以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的投资,适当提高该部分群体经济收入,缩小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和鼓励人们适当转变消费方向,为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更多支持。市场经济趋势下,我国应彻底打破垄断格局,实现市场化转型,构建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三)优化金融结构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利率市场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建立并完善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核心的利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市场朝着深层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具体而言,第一,促进资本市场创新,促使金融机构能够创新更多金融衍生品,促使资本市场能够适当朝着实体经济倾斜,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创新是新时期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以我们应积极创新担保机制,适当规避风险,提供更为高效的银行信贷,为未上市企业构建更加科学的股权交易平台,从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进一步发展。第三,针对民间资本来说,我们应适当放宽民间资本金融准入要求,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活资本活力,以此来环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