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11:3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住院医师个人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为了弥补两年来落下的功课,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医学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科,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作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为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必须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医院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网络和电子书刊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的学习平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可以及时为自己充电。通过阅读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写下读书笔记,既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是自己工作学习的经验总结,积累大量的知识瑰宝。平时也经常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积极参加院科组织的学术讲座和疑难病历讨论,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很好地拓展了知识面。在我院争创三级医院的进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位纯西医的本科生,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必须从现在起投入到中医的学习中去,只有掌握了中医的辨病辨质,结合于西医的诊疗方法,才能成为一名今后被病人接受的中医院医生。所以一是自我学习,二是抓住“西学中”研究生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护理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结合科室的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即重业务,又不轻管理,并经常审视自己的工作效率。作为一名管理者,即要懂得放权,又要兼顾指导,用护士之所长,多鼓励沟通,少批评和指手画脚,使科室同事形成团结协助的氛围,充分发挥科室的团队效能。
二、做一个有威信的管理者
突出的业务能力是护士长树立威信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做到以技服人。在日常工作中,医。学教育网严格自律,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敢于挺身而出,冷静分析,沉着处理。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并及时有效的解决护士思想上,工作上的难题,使科室形成积极、乐观、主动的工作氛围。
在护理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结合科室的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即重业务,又不轻管理,并经常审视自己的工作效率。作为一名管理者,即要懂得放权,又要兼顾指导,用护士之所长,多鼓励沟通,少批评和指手画脚,使科室同事形成团结协助的氛围,充分发挥科室的团队效能。
二、做一个有威信的管理者
突出的业务能力是护士长树立威信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做到以技服人。在日常工作中,医。学教育网严格自律,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敢于挺身而出,冷静分析,沉着处理。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并及时有效的解决护士思想上,工作上的难题,使科室形成积极、乐观、主动的工作氛围。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逐步完善我国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卫生部于1993年2月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施行办法》,并于2003年启动了“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研究”的课题,开始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并在2006年底经过遴选和实地考评,确认了一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1]。目前,多所院校在实践中探索住院医师培训的道路上已逐步取得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至今尚无统一完善的要求和标准,我院自2011年以来规范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尤其在妇科住院医师培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住院医师的管理
凡医学院校本科或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临床医学硕士、博士,或从外院调入的住院医师,经医院考核后均列入我院住院医师培训目标。住院医师必须严格按照《专科医师培训标准》的要求,在我院妇科、产科及计划生育等科室轮转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具体的管理制度改革如下:
1、住院医师应自觉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不得擅自调班、私自请他人代班。认真履行《住院医师管理规定》。如有违反医院规章制度者,培训部将责其离岗教育,离岗期间扣发工资。
2、住院医师的工作态度、医德医风、医学理论、科研能力、法律知识等应进行考核。
3、住院医师每天将完成的训练内容应及时、客观、详细填入《妇产科普通专科住院医师培训登记手册》,由指导教师逐项签字,经科室主任审核签名,工作量方可生效。严禁弄虚作假,若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4、住院医师在三年培训期间应按规定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每年不得少于25学分。
5、请假3天以下(含3天)由本人书面申请,指导教师和科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并登记在考核表上;3天以上,由住院医师培训部签字后生效;年度假期安排根据科室情况仅能在本年内予以安排。不假离开医院者,由住院医师培训部通知其家属并作出相应处理,不假离开医院者按旷工处理,矿工超过5天以上者视情节终止培训。
二、提高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由于每个人毕业学校不同,在他们之间基础及专业知识水平有很大差异;再由于医疗模式由原来“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现在“以病人为中心”,住院医师在实习过程中动手机会因为受到病人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制约,导致他们很少有主动操作机会。随着医学发展,单纯的“开刀匠”、“处方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妇科学科日益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上级医师不仅要特别注重对住院医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训,而且要集中精力培养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与操作能力,更有效的提高住院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住院医师必须掌握临床医学及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详细规定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妇科理论及技能,并随着培训的时间增加对住院医师的工作职责有更高的要求,故采取每季度住院医师考试一次相关基础及专业知识,若考试成绩不及格要进入补习提高计划。3年培训结束后需参加妇科考试,妇科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我院妇产科住院医师资格。
三、提高书写病历的质量
现在的医疗模式使住院医师在实习过程中病历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他们在询问病史时不够仔细,与病人交流缺乏技巧,病情变化时或上级医生查房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记录时条理性、逻辑性不够强,很少意识到他可能成为法庭上重要证据等,所以上级医师要亲自带着住院医师巡查病人,要求住院医师汇报病史,分析病情,开展病例讨论,共同参与制定病人诊治方案,提高住院医师的病历质量及临床决策水平。故认真贯彻执行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度、病历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查对制度,严格规范病历等文书书写。住院医师查房:每日不少于2次,每天上午普通查房一次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思想及生活情况;每天下午、节假日、手术日应重点巡视危重病人,应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巡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对所管病人要逐个检查,重点巡视重危疑难病人及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病人;根据病情变化更改医嘱,对诊断不明、疗效不佳病人要重点研究,提请上级医师诊查或会诊,对检验、X线报告和其他检查结果、要仔细分析,提出进一步检查与治疗意见,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开具次日特殊检查医嘱,认真做好病程记录。住院医师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上级医生和有关部门。开医嘱或进行治疗时,必须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
四、提高住院医师的职业素质
1、培养住院医师职业责任感
在医疗工作中要求住院医师坚守职业道德标准,其主要体现在尊重、同情、诚实、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敢于追求持续性的职业发展,养成守时、高效的工作习惯,懂得自己应该对患者、社会和职业应承担责任及义务。合法书写真实的医疗记录,对患者的文化、年龄、个人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及信仰要求保守秘密。由于卫生部和教育部在2001年联合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所以住院医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要处处表现出对病人的爱心和责任心,视病人为亲人,不厌其烦倾听病人的倾诉,是每一位病人的信赖者,并学习各位老师与病人的交流,使自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的是一份“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崇高事业。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由于住院医师在学校学习环境比较宽松,现在刚参加工作,工作环境十分紧张;由学生转变成医师角色过程中,学习和工作往往会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制定学习和工作制度,使住院医师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3、提高住院医师学术和科研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与科学的思维是临床医学发展与进步的源泉,也是服务和造福于病人的保证,从住院医师阶段就应该开始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水平。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他仍然是一门经验学科,前辈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部照搬,对于自身及周围的经验必须定期、及时的总结,通过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所以住院医师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多参与临床科研,才能掌握临床医学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在日后工作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3]。
随着医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医学对高素质专科医师的迫切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逐步显露出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我院的住院医师培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发现不足的同时,逐步总结经验,随着教学、医疗的改革和住院医师培训的深入,我院住院医师定将会推动我们西部医学事业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http:///newsshtml/19770.htm.2007-08-09.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http:///newsshtml/7410.htm
[3]蔡圣芸,徐明娟,惠宁 妇产科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初探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72-73
[4]刘战培,梨峥.临床科室实施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17-19
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el for the competency of resident teacher based on the Mc C lelland competency model.Method: Describe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y by literature reviews. Results: Establish the model by competency of resident teacher. Conclus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odel for the competency of resident teacher, which is helpful for researching the system of evaluating resident teacher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ident training.
Key word: resident mentor; teaching; competency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障的核心在于根据带教导师的特质,恰当选拔、任用、培养和考评一支优秀的临床师资队伍,这是确保住院医师医师带教质量,完成培训要求的关键。然而,导师的带教行为一般基于简单经验主义模式,都是在摸索中培养住院医师,未做到规范性和客观性。同时,医院对导师的绩效考评也缺乏客观评判标准。
近年来,针对临床带教的文献研究逐渐增多,但并未在导师岗位胜任力行为研究上着过多笔墨,更未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导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严谨的研究须有理论基础,对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日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新热点。本文旨在研究住院医师导师的岗位胜任力特征,不仅丰富胜任力内涵,又可在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导师的遴选、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一、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的概念首次出现于泰勒对科学管理的实验与研究中,当时将此项研究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1]。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的是麦克里兰,他于1973年在《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献中提出[2]。麦克里兰系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他曾在美国国务院使用胜任力模型选拔外交官。麦克里兰指出胜任力和胜任特征有助于提高测验的预测效度,是区分个人条件和能力的最关键资料。1982年,麦克里兰与理查德・博雅兹斯出版了《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3]一书,使“胜任力”开始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以广泛使用。
多年来关于胜任力特征的概念众说纷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Spencer夫妇诠释胜任力的概念,即“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简单来说,胜任力是可以显著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并且可以区分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业绩差异[5]。这一概念使当代的人才观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单纯以智力高低为标准转变为个人综合素质为标准,将人员的素质特征与实际岗位特点直接联系起来,突出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胜任力概念的推广
胜任力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集中于教育管理者。曾玲娟[6]从内隐和人格特质入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胜任力进行探索,曾晓东[7]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能做的、信仰的的具体内容。
而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是于2005年由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课题,将胜任力引入卫生领域。后来胜任力模型被用于临床医生、护士、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体系。闫晓丽[8]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长岗位胜任特征包括概念与特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等方面。其中,概念与特质主要指职业道德、个人素养、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知识与技能主要指护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础和专科护理技能、急救技能、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等;思维与能力主要指分析性、评判性思维,领导、管理、服务、决策、教学科研能力等。2012 年由教育部、原卫生部主办的“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启动[9],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年轻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须达到的各种能力和要求包括医生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10]。董海瑛[11]提出了全科临床师资岗位胜任特征,包括“带教能力、构建全科临床思维、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基本知识”4个领域。
三、讨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住院医师导师岗位胜任力概念可以定义为“在临床实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表现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的综合”。导师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并安排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性教学转变为能力导向性教学,从注重住院医师单纯临床技能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锻炼并提高自身的教学驾驭能力、亲和力、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宽容性等[12]。具体来说胜任力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型:
1.临床带教老师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综合素质,这里说的综合素质包括带教老师的人格特质、职业精神与素质。
2.专业知识,临床带教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丰富的理论内涵、娴熟的专业技能、敏锐的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专业价值观等。
3.教学能力,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及驾驭力、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置,教案准备以及教学创新能力等。
4.沟通能力,包括医患沟通能力、师徒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等。5.作为临床医师还应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临床医生只有符合以上模型特征才可担任住院医师导师。当前医院对住院医师导师的遴选、绩效考核、评价比较简单划一; 同时,某些临床教师的不良素质和怨气等内在品质也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其教学意识薄弱、教学能力不足[13]。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胜任力模型正是这样很好的工具[14]。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应着力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于临床带教导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着力于临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创新,逐步捋顺医疗与教学的关系,改善临床教学环节,唯有遴选、培养、考评出优秀的导师方可培养出规范、合格、适用的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Sanderg j,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2000(1):9-25.
[2]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4.
[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
[4]Spencer L 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Inc,1993.
[5]Sparrow PR.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ies: Creating a strategic behavioral framework for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In: Anderson N. and Herriot P.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1997.
[6]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4):977-978.
[7]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31-38.
[8]闫晓丽,杨辉.运用德尔菲法研究护士长岗位胜任特征[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1-73.
[9]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0]刘佳,尚莉丽,储全根,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2015,23(2):4-6.
[11]董海瑛,万学红,吴敏,等.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07,7(5):350.
2011年10月14日,浙江省卫生厅网上了关于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第一批)名单,确定全省116家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我院名列其中。我院是浙江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也是首批国家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后备基地。这三年多来,我们经过积极探索,形成较为完善并具有我院特色的培训档案,对促进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培训档案管理现状及介绍我院培训档案管理实践工作。
一、培训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尚不明确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没有一个明确的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各培训单位主要根据省厅基地评审和年度考核指标为参考,自定义归档范围和归档内容,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归档,档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有待商榷。
(二)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管理培训档案普遍固守旧模式,未能走出惯性思维和传统理念。管理硬件各单位参差不齐,以传统纸质档案收集为主,各类数据库录入为辅。档案管理的数据库结构不合理、种类不齐全,因输入工作量大、预处理工作繁杂等原因未能及时进行电脑输入,使大量信息资源闲置并浪费,约束了住院医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培训档案管理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培训单位对培训档案管理缺乏内需动力,思想上不重视。一般没有设专门的培训档案管理人员,而是由培训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或医教干事监管。监管人员不但档案意识不足,而且缺乏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在日常归档工作中存在缺项漏项、重点不突出、文字资料和图表资料不符等现象。
(四)档案经费投入和工具配备不足
由于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处于摸索阶段,各培训单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培训管理和质量改进上,未能充分认识到培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工具配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培训档案归档不全。
(五)培训档案利用率较低
培训单位的大部分档案管理仅仅是把住院医师的档案加以保存,并未进一步进行开发和利用,造成档案资源的浪费。
二、我院培训档案管理实践
(一)专款专用,加强硬软件设施建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成以来,我院设立专门账户,培训经费的使用按专款专用方式进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培训费用、培训对象的工资福利待遇或生活补贴等。医院领导重视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推进培训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建立考试专用电教室,引进了医学学习与考试系统、学习签到与学分管理系统、带教老师与学生匿名互评系统等,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培训档案管理效率。
(二)定期培训,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规范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培训档案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我院特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由两名专职人员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为助理档案馆员。13个培训学科的学科秘书及各科室的科主任秘书负责培训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定期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审核与归档。定期召开科主任秘书会议,对科主任秘书进行档案相关知识培训,建立秘书QQ群、微信群等网上交流平台,让科主任秘书分享档案收集和归档的方法,以便取长补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三)合理分类,加强培训档案完整性
主要可概括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档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资培养档案、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档案。基地档案包括:基地简介、培训学科、制度建设、设备情况、经费管理等。师资培养档案包括:师资队伍花名册、进修计划、关于规培带教和管理的师资培训、学术活动记录、学员对带教老师的评价等。培训对象档案包括:学员个人基本信息资料、轮转计划、考勤、出科考试理论和技能成绩、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带教老师对学员的评价、奖惩等。
(四)深入研究,加强培训档案的利用
我院通过对培训档案的研究与对比,如对带教老师评估表、培训对象出科成绩等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带教老师教学水平和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等,从而采取措施改进培训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训对象档案翔实、客观地体现了培训对象在培训中培训效果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对其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培训对象档案记录了培训对象的平时表现、培训效果,为选送单位提供客观数据,让选送单位了解培训对象取得的培训成绩、培训接受能力和获奖情况等,便于共同加强对培训对象的管理,促进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嘉兴市第二医院推行的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实践时间不长,还需要不断探索。本着在“实践中优化,在优化中提升”的理念,不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995年1月,国务院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始职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试点。镇江作为江苏省目前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为更好地适应国务院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和探索医改新形势的需要,2009年12月4日,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江苏江滨医疗集团正式成立。
康复医疗集团为紧密型,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管理核心,包括市二院、市四院、镇江新区医院,及镇江新区所辖的大港、大路、丁岗、姚桥等基层医疗机构,京口区的正东路、象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保所、润州区金山、和平、蒋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所谓紧密型就是人财物统一合理调配和管理。
江滨医疗集团为松散型,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管理核心,包括市三院、市中医院、第359医院、京口区的谏壁镇、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楼、润州区的七里、宝塔、官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所谓松散型就是人财物独立核算,资源共享。
两大医疗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公立医疗机构迈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是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两大集团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核心,以专科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为成员,以资产和技术为纽带,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打通我市各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通道,在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医疗服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实施两大医疗服务主体集团化运作,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新探索、新模式和新举措。”集团的组建,对人民群众来说,将享受到更优质更经济的服务;对医院来说,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加快做大做强。强化了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让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辐射,合理形成“小病在市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2 有效借助集团管理资源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管理改革
根据卫生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要求,根据镇江市的工作实际,镇江市卫生局会同镇江市发改委、镇江市财政局、镇江市人社局共同制定了《镇江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并予以实施。办法包括培训目的与意义、培训时间、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基地申报与认定、培训考核、组织领导、人事管理、经费管理等内容。《实施办法》明确了组织管理要求,培训质量的管理和经费的保障,为更好地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了有效保证。2012年4月,镇江市卫生局为进一步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培训基地与科室带教管理的培训质量,与360医学教育网共同研发实施了“镇江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基本信息和轮转安排输入系统后,将严格按照轮转安排进行入科确认、培训、考核、出科等系列规范流程实施管理。系统也分别给予管理部门、科主任、带教老师授予了相应权限,强化了职责和考核内容,住院医师轮转规范化培训工作得以规范、有效开展。
3 我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我院根据上级部门有关精神和要求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以来,医院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和考核委员会负责培训的指导、考核和监督工作。医院医教科根据上级部门相关文件和精神制定了《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细则》、《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完善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医院始终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纳入医院良性发展和建设的中心工作体系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得以较好开展。在管理工作中,医教科根据医院特色和借助集团医疗资源,合理制定轮转安排,一阶段的第一年,将新分配至我院的临床毕业生安排在经卫生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组审核确定的我院各培训基地实施定期轮科管理,第二、三年安排他们轮转至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四院相关临床科室实施轮转管理,各科室的精心安排,有效保证了较强师资力量的带教质量,有效提升了住院医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集团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为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掌握扎实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住院医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政策的监督、考核和经费的投入为住院医师顺利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了综合保障。2012年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和二阶段考核的人员通过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住院医师综合能力的成长,离不开上级指导教师的带教质量。江滨医疗集团的集团化运作,将集团内各学科优秀带教师资队伍进行了有效融合和确定,每家医院负责带教老师资格都经卫生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的严格审定,从而确保了带教队伍的高质量运行。对于有的医院专科技术不强,带教质量会有所欠缺的特点,在集团化运作的情况下,师资力量得以有效互补和合理利用,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求带教科室和带教医师首先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过程中的责任与权限,协助培训管理部门督促住院医师完成相关内容的轮转培训内容。对于不能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未能通过考核的人员延迟培训时间。各培训科室从参加培训人员入科网上确认开始,通过安排各种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操作辅导和考核;开展学术活动、技能比武等形式,逐步树立住院医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切实发挥科室为住院医师提供的发展平台作用,为住院医师独立开展工作创造各项条件,使培训质量得以保证。
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今后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对轮转人员的实时管理 住院医师到达科室进行轮转后,培训管理部门应开始进行实时管理,防止各种因素产生的管理无序现象,做好轮转科室和人员的协调管理。适时总结各科好的培训经验,定期开展交流与评选,奖优罚劣,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开展。
4.2 做好培训工作的质量分析与整改 对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建立考核档案,全方位评估轮转学习的质量和动态,定期开展座谈,进行优化师资力量评估,解决培训过程中住院医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路径;循证医学
长期以来,住院医师培训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改变这种情况,1993年国家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法》的通知。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展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有十余年,已认可的培训基地有2400多个,26个省、市获得授权颁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资格[1]。毫无疑问,这对于完善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学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教育资源十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距较远。云南省1975名临床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医学教育规模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缺乏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敬业精神、交流沟通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是当前医学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要更加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原因。
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应用于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一方面,住院医师遵循临床路径文本规范化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住院医师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还注重实际效益,树立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最佳临床效果的实践意识,着力造就实用型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学习方式。循证医学以问题为先导,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方式与近年推崇的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理论教学、创新设计型实验教学等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相吻合,培养住院医师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这对于探索全新的临床医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将2012—2013年在我院内分泌科培训的50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5名)和对照组(25名)。研究组采用临床路径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内分泌科培训时间为12周,带教教师均为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内分泌科医师,硕士或以上学历,两组住院医师在年龄、性别、成绩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住院医师自由提问,教师进行讲解。研究组以内分泌科常见病2型糖尿病为例,具体操作如下:(1)由带教教师预先向住院医师提供1份2型糖尿病的临床路径文本;(2)带教教师对临床路径文本进行简单讲解,并在讲解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相关检查、治疗方案等;(3)对临床路径文本熟悉后,带教教师带领住院医师接诊患者,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结合临床路径文本要求,开具下一步应进行的相关检查,给予相关治疗;(4)住院医师参与该患者的全部诊治过程,对于患者诊治过程中的疑问及时回答,如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治疗方案选择等。带教教师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思想培训,然后带领住院医师查阅教科书,利用图书馆中文CNKI检索系统、MEDLINE检索系统,查询相关临床研究证据,针对问题对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实用性进行评价,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由带教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临床路径引导住院医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遇到的问题,由带教教师对每一项设置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并介绍该疾病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
1.2.2评价方法(1)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30分,理论笔试70分,对比两组成绩。(2)调查教学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项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住院医师出科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两种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3。
3讨论
临床路径是指医疗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或手术,共同制订的一个有严格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2]。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标准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提高诊疗效率,减少治疗随意性,缩短住院时间。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临床教学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组织教学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3]。该教学法对于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医疗质量控制方法,锻炼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首次发表了哈佛医学院将临床路径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报道,指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4]。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最新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5]。循证医学强调以人为本,是解决多因素疾病诊断和预后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有力指导[6]。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才正式提出,但其朴素的哲学思想早已贯穿了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3.1循证医学在国外医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目前全球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3个国家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改进教学目的和方法,强调循证医疗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学习方式[7]。该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规范教学流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引导。
3.2循证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我国首家循证医学中心于1997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少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在本科生、七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课程。此外,全科医生及临床各科医生必须接受循证医学的继续教育,循证医学已渗透到日常医疗工作中。循证医学来源于实践,用证据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其所提倡的科学研究精神适应于各项科学研究,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国内外均有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及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于医学教学的相关研究,而本研究首次将临床路径理念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应用于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无论在教学效果还是住院医师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住院医师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加强,并且避免了不同临床医生临床习惯不同而造成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使规范诊疗行为深入住院医师思维,有助于医德医风养成。
参考文献:
[1]黄俊辉,刘保平,鲁燕平.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制度与住院医师培训的联系和区别[J].中国医院管理,2005,9(9):8.
[2]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3]戴晓天,齐德广,杨和平,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36-438.
[4]StevenK,PearsonMD,ThomasH,etal.Criticalpathwaysasastrategyforimprovingcareproblemsandpotential[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1995,123(12):941-948.
[5]BrodyH,MillerFG,BogdanLE.Evidencebasedmedicine:watchingoutforitsfriends[J].PerspectBiolMed,2005,48(4):570-584.
R197.3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让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3-5年的学历教育后进行的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培训,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水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近年来着力推行的一项与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人才建设相关的重大举措。培养住培生临床思维,锻炼其英文能力,提高住培生综合素质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上述关键可以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中寻找到答案。
一、何为“导师制”
探讨导师制,我们先明确它的概念,“导师制”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因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而沿用至全世界。普遍认为导师制是指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出发,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的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沿用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在住培生培训期间对其临床能力、英文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医德医风和心理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指导的制度。住培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训练,住培导师侧重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住培导师亦不同于住培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负责学生在本学科轮转期间的指导及考核,导师负责学生住培几年间全方位的引导和评价。
二、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的意义
首先,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的对象是社会人,面对着对象的特殊性,医学人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临床实践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临床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经验的积累必有一个实践工作量的支撑,“临床经验越丰富”几乎对等于“临床能力越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是一个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的过程,而住培生多为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新人,通过学历教育只是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面对临床工作常常手足无措,但经验不像文化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只存在意识里,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导师的引导,直接间接地学习导师的临床经验,在亲身实践的同时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效率,避免了走很多弯路。
其次,临床医学人才结构存在较强的“师承关系”,而这种关系效应也是培养一名成熟医学人才的重要因素,“师”是这种关系的结点,在这个关键结点上加大投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在医学人才培养环节具有重要意义,是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
再者,导师与住培生不仅是师徒关系,也是工作在一起的同事,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共同责任,实施导师制可拉近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导师和住培生的团结协作,促进医疗机构发展。
三、导师的选拔及职责
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导师,导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指路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只有选拔高素质负责任的导师才能真正起到导师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具备下面几个条件:
(1)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热爱教学工作,对学生热心负责,作风谦逊,勤于自律,宽容大度;
(2)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临床技能和宽泛的知识面,具有处理本专业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稳定的专业方向,至少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笔者所在医疗机构要求5年以上主治医师);
(3)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在研临床课题。
结合笔者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住培导师基本职责应包含以下几点:
(1)导师指导学生比例以1:1~1:3为宜;
(2)每周至少面对面辅导学生一次,为学生答疑、指导书写病历,考查学生临床理论知识、英文能力等,多选择在晚上或周末空余时间辅导;
(3)采用“师徒制”,要求学生在不影响临床轮转的前提下跟随导师值班、上门诊;
(4)针对学生住培专业细则,围绕专题引导学生查阅、阅读文献,训练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检索、查新方法,根据情况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导师科研工作;
(5)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素质,加强人文关怀,为学生生活、就业提供专业指导。
四、导师的评价与激励
住培生导师一般是临床科室骨干,承担了繁重的医疗、科研及教学任务,同时面临着个人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申报等压力,而导师是一个长期且责任重大的角色,因此,想要导师制取得好的效果,对导师采取一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设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岗位,制定成文的导师制度,实行公开竞聘,计算导师工作量,给予工作津贴;
(2)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考核制度,导师考核可从导师完成工作量和住培生成绩两个方面着手,导师工作量可纳入研究生导师增列、职称晋升等考评指标中,优秀的导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工作积极性;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