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8 03:47: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化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化思想

篇1

一、引言

通过教育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和“整个寿命现代化”的实质好似在纵向上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其中,使“整个寿命现代化”的意向是指在时间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川流不息”。陶行知说:“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最前线追求”。要通过教育“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活到文秘杂烩网老,做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才能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夭,’而且,还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进的科学方法”这个钥匙“从少数人手里拿出来教给大众”,以实现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二、陶行知“人的现代化”与“持继现代化”思想分析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己涉及到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当代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未来展开的连续的过程。文化传统的演进是一个流动与过去、现在,并不断向未来展开的可能世界。因此,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不断开拓前行。陶行知不仅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而且要通过普及教育把全民族引沙锅不断“上进”之路,以保证中国的现代化成为“川流不息”的发展进程。

在当时的历史要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断探寻科学技术等许多生产工具,不断增强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物质资料为主要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征服对象如何保证被征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问题。但陶行知能在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主体能力尚十分单薄的历史时期提出保证现代化“川流不息”地向前发展的见解,对中国现代化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启迪作用。一个民族如果一开始就以追求“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为目标,当其现代化进展到必须以保护征服对象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时期,他要把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主调转本文来源:文秘站 移到保护征服对象上来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使“整个生活现代化”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当代现代化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如果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的生活经验等仍然停留在前现代,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被称为现代化社会。陶行知所谓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全部社会成员从前现代人转变为现代人。他说,“怎样叫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但是要读现代书,而且要过上现代整个的生活”。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边是他大力提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首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全新教育观,主要目的是要人在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接受现代范式。

他说,生活教育有五个目标,即“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好似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动态社会的全部。在社会历史现代转型时期,实行“生活教育”,意味着人将不断吸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带来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又必将反过来推动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两者成为一种前进性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陶行知一生大力推广“生活教育”,教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不断改造旧的“生活经验,吸取新的生活经验”。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华民族成员从物质存在形式上(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等)和精神存在形式上(思想、观念、心理习惯和经验形态等)全面从传统社会范式中走出来,并全身心地进入现代社会的精神样态,成为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并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的现代人。陶行知对教育“使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问题作过许多带具体操作性的论述与说明,谈到的许多事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事,理论色彩并不浓厚,也未明确说过人的现代化问题,但他这些简单的讲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思想,总体上构建了当代学者关与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三、小结

陶行知是一位以实践见长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不是现代化理论专家。他的现代化思想贯穿在他对新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他那些不是时闪现的思想火花表明他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以工业我们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己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理论。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努力探索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形式途径。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十分独特的贡献。当然,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理论索求,还是实践进程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个人之力可以胜任。陶行知既在理论上探寻,更是在实践上求索,力图通过倡导和力行一种新教育模式实现中国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预设的任务。因而不但未能在现代化理论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他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一生努力也远未达到他希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化进程

Key word: Confucian thoughtsModernization process

儒学产生于东方、生长于东方的宗教,由于其生成的社会物质水平的落后,而一度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儒家哲学能否容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开出中国的现代化呢?西方的现代化实际上已面临严重的危机,解救西方现代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提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在于提出儒家的"生命的学问"。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即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就现时代而言,也就是说,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如果不能容受西方现代的科学与民主,那么这种道德理想主义便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中国以前所要求的事功,也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形态下,才能够充分地实现,才能够充分地被正视。在古老的政治形态,社会形态下,瞧不起事功,故而也无法充分实现。这种事功的精神要充分地使之实现,而且在精神上,在学问上能充分地证成之,使他有根据,则必得靠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出现,事功才能出现。

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经济成长的追求远比古代更迫切,对个人自由、政治民主也远比古代的时候更迫切。因此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要想在现代中国生根开花,首先就必须解决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问题。

儒家之所以在近代中国面临那样大的挑战,都是因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与科学、民主的时代思潮相冲突。儒家伦理确实在历史上并没有推动科学与民主政治的发生,在道德层面,中国文化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就文化生命的特质及其发展的限度而言,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或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之精神,无论中国人如何为自己的文化进行辩护,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缺少科学之精神则为不易的事实;二是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不论帝王专制有怎样的好处,但无需讳言,中国缺乏西方近代之民主制度之建立。

篇3

现代德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有关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在德育思想建设方面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出版了一批西方国家德育理论的译著和国内学者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的编著,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翻译出版了当代西方德育论著作,除80年代初傅统先、陆有铨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84)外,有陈欣银、李伯黍翻译出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989),博维利翻译出版了美国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还有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德育译著。我们不敢说翻译出版的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德育思想,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论成果,然后才谈得上对其进行分析。第 二,许多学者出版了介绍西方德育思想理论的著作,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3),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1993)、《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1994)、《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1995),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詹万生主编的《中国德育全书》(1996)中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国内学者还编著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现代德育论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张志勇著《情感教育论》(1993),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1994),班华主编的《心育论》(1994),詹万生著《德育新论》(1996),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1996),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1997)等。这些编著是近五年来的成果。

二、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发展性德育。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相对于无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把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21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三、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生态环境的论文,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现代德育功能的探讨,弥补了把德育只看作因变量的局限。关于德育功能,鲁洁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拓宽了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视野。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进人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求得更符合科学的认识。

我们把现代德育社会功能概括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与传统德育社会功能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指出现代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特点。

结合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德育功能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识空间。“今天有识之士都认为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系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当前各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也表现出各国、各民族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尊重。应立足于全球来认识现代德育功能问题,为了全球的、全人类的利益,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为本国、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所以,现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

基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德育经济功能的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实践,使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更为突出。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德育的经济功能在内容上不是片面地强调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增长,也就是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长;2、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促使人们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益关系;3、德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的资源观、发展观;4、培养经济道德,坚持勤俭建国方针;5、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教育包括德育尤其应注重创新性素质的培育,知识经济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也需要现代德育支撑。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由对经济功能的认识扩展到对德育生态功能的认识。当然德育生态功能的实践依据是生态环境的现实,主要理论依据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三步发展的:人——人关系的道德,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人——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伦理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40年代莱奥波尔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的道德”,认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是“可持续的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态功能就在于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由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们也纷纷提出关心环境的教育或生态德育的命题。1996年全国德育年会上刘惊铎、王磊提交了《生态德育: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论文。

四、关于德育过程思想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对德育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党的十周年时,已作了系统的回顾。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的重视,使有关理论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化。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的影响与环境影响,德育过程与各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各阶段及运行等等,都作了较前更为深入的探讨。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更有很多人作过探讨。但作为德育过程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固有的特点,似研究的不够。笔者提出过两方面的区别,一是教育目标上的区别;二是德育与其他各育所依据的规律方面的区别(详见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第八章)。

德育过程在历史上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现代德育过程;然而作为客观的德育过程,现代的与历史上的应当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观规律应当有其共同性。探讨所谓现代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探讨德育过程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或现代性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现代德育过程思想,在德育的现代性特征中有两点是能鲜明体现现代思想的,一是现代德育过程结构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的、强迫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总是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二是现代德育的开放性,现代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所谓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以致国际环境;当然,以德育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还应当包括自然环境。

五、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德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依据三维思想品德结构的设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作为德育目标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育内容、课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因此,对德育的探讨极为重要。转贴于

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本位理论”是认识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德育目标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德与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我们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更具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思想道德不断发展。70年代国外便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价值观和衰落的价值观。按E·拉兹洛所述,人们已对19种主流价值观念和信念提出质疑,而有10条新兴起的社会观念;同时人们还面临着政治上绿色趋势等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向未来的道德主体提出了终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S·拉赛克和G·维迪努对现代教育内容的源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变化,社会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与科技进步,世界性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动因等。这对我们研究、制定德育内容同样具有参照的价值。袁正光教授关于经济、社会、科技变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约现代德育内容的因素: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革命,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科技,正在出现新的突破,走向数字化信息时代。

基于现代德育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1、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2、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

3、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进展迅速。

(一)基于对德性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着重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学和小学关于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改变了忽视自我教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精神。主体性德育当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韩进之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1983—1987);刘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1990);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验研究”(1991)等。近年来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等。

但不是任何一类“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体性”要求的。只有在主体—发展性思想指导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主体德性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现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两类情况:一是姑且称其为“约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总是把自己当作教育、改造的对象。这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很难发展其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发展性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着眼培养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对“灌输”问题人们已有共识。当然“灌输”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不仅是“方法”问题,包括德育(目标)意图、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实践已经向人们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因此重在主体自己的积极活动,包括外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和内部的观念性活动,着重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魏贤超的关于主体参与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思想,戚万学的活动道德教育论等,都是从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导性理论。

(三)关于品德测评方面,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卫和肖鸣政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关注现代德育手段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优越性,但它毕竟是“手段”。不论何种道德价值观都可借助于这些工具进行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效应。1996年的全国德育年会上郭娅玲提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德育功能问题的论文;麦志强提交了现代文化传播技术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论文。

七、关于德育课程论的重要进展

在以往的教育学论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几乎未见“德育课程”这一术语,较多见到的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这类提法。近几年来使用“德育课程”这个术语的频率日益提高。“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之中。近20年中,我未见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专著。我第一次见到系统阐发德育课程理论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几章。1995年魏贤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一文,再次阐明了他对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见解,以全息论、系统论、现代课程论为指导,他提出了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这一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德育课程理论建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德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备。此后,在笔者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中,设专章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区分“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的问题。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更以较大篇幅系统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思想,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德育课程思想理论,更开阔了我们对德育课程的视野。

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问题很多,以上是就个人学习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没有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仅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注:

[1]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易连云:《德育生态环境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6]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11—12页,第10、76页,第77页。

[7]《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第93页。

[8]王伟立著:《生存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96—97页。

[9]例如1991年朱正威等编著了《环境教育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在有的学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我国的环境教育从70年代初的始创阶段到80年代以来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

篇4

一是新领域的扩张

当前,在企业重组改制的新形势下,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向新出现的新领域扩张和延伸。2001年,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电力营销公司成立,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个新领域,做好这个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真抓实干,搞好说与做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一般是企业的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企业的员工不但注意你所宣传和提倡的原则与精神,而且特别注意实施者的行动,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如果讲的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并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或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使受教育者不但对你所宣传的原则和精神产生疑惑,而且对实施者的威信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与领导实施者讲的在一定次数内成反比,与做的总是成正比。即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是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一不是言行一致或多干少讲的实干家,凡是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的企业和部门,领导实施者也一定是率先垂范的领头雁。

二是新载体的运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就是要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尊重、信任、心情舒畅的人际环境,特别在企业重组改制这样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形势下,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员工感到企业各项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使每名员工都会感到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受尊重和信任,并被人关心,他的努力在受到企业的承认,等等。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向心力,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作用于员工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其激励、引导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随着油田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需要适用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硬件投入的科技含量;大胆吸收和借鉴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也要不断向物质的、文化的、管理的、活动的多载体扩展,吸收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宣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三是新职能的扩充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参与力度,要把企业经济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摆花架子,搞空对空,假大空,也不能搞形势主义,自欺欺人。当前,企业员工下岗分流、减员、住房改革、子女就业和医疗保险都是难点、热点问题,都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些都给员工的思想上带来一定的想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这些问题,要采取实际的步骤加以解决。因而,企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系统工程时,必须目标明确,考虑最终效果,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有考核地进行。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企业人员的思想基础、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特点等。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根据新情况、新矛盾、新形势及时作必要的调整,但决不能无明确目标,被动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员工思想脉搏,充分发挥团结鼓励,化解矛盾,调整心态,理顺情绪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

篇5

我国社会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同志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造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现代化日益重视,被认为是“推动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又为教育现代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社会在迅速向前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转变。[1](P.36)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以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而展开,涵盖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主体、社区教育等诸多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突破落后、保守、迂腐、陈旧的观念,以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和即时的应变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它主要解决对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例如,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以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等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市场经济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资源,应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在全社会构建起有效地导控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坐标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体系将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际,围绕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从思想理论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和社会规范层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地确定自己的内容。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课程和教材体系。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具有现代化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现代社会使人们的整个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素质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手工作业的层次,而应跟上形势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让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形象、快捷、传播面广的优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全社会,使教育内容、形式更加贴近不同个体。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软科学技术相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教育主体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外壳是物质,中间层是制度,内核是人。现代化的主体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教育客体的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和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传统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与文化知识,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具有追求卓越、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专兼结合的教育队伍。

无论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需要具有高尚的政治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科学分析形势、有效宣传鼓动、广泛的协调能力;既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才。

(五)社区教育的现代化

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阅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也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乏社区的有力配合,就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学校与社区良好的互动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让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来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此相适应,学校也应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大系统之下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安排。

(一)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求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人员方面,学校应具有足够业务精、素质好的政治教师,以及必要的专职或兼职政工干部和校外辅导员,把课堂教学与和课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物的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必要的活动场所、充足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师生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动向,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因此,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精神层面主要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又是明天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精神层面不断完善自己。

首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问题。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体来说,在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定位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思想资源。

其次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观。传统认识中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视野过于狭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应扩大到每个家庭、社会之中。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具有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内外各方面都责无旁贷。无论是任课教师、管理干部还是后勤人员,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此外,我们还应树立忧患意识和反省意识。一个民族只有时时反省自身,检讨自身,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才能成为世界上有理性的优秀民族。而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生活中的优点和积极面比较重视,对不足的地方谈得比较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也不利于增强人们改革的紧迫感。

(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制度具有稳定性和根本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制度比人更可靠。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都需要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来保障。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布置轻检查、重号召轻落实的弊端,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1.激励制度。即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等多种手段,通过表扬与批评,颁发奖状、奖金等各种形式,鼓励和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督导制度。督导制度是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督导工作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级督导。即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督导机构,对下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以此推动整体工作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二是校内督导。即学校组织督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检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级督导和校内督导都要求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

3.检测评估制度。检测评估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评估肯定成绩,有利于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测评估应当遵循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2](P.209-210)将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具体化,即将目标分解成为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1,(Z1).

篇6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性及实际现状

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人类的思想、举止、人格以及意志等方面的影响,其同样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转变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内容主要指人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具备带有先导性、全局性以及根本性特点的见解与理念。行动取决于理念,如果具备现代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见解极其缺乏,那么具有现代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举动与果实也就不可能存在。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方面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急需处理。少数领导者与实施者的工作意识过于陈旧,这是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此问题的存在造成少数领导者与实施者在现实工作中运用的措施及结果不符合当前时代的要求。每个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身上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存活,当中包含领导者与实施者,其甚至还是具备现代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开展的主要源头,缺乏现代化源头,那么现代化果实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假如政工干部仍旧带着老眼光来对待新事物,运用保守的内容、措施与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其也就不能够正确地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具备的现代化特点,造成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形成怀疑,携带疑虑的态度,严重影响工作的进行。陈旧落后的教育知识、措施主要依靠保守过时的思维方式在固执支撑。因此,如果广大政工干部思维方式达不到现代化,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也就是一句不可能的话。只有通过建立一系列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思维方式,并用其来了解、研究新时期的现状、问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才可以具有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准确的评价标准,这样才可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程。

二、政工干部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影响及意义

首先,思维方式现代化可以推进政工干部进行全面的发展。目前新技术革命重点展示了人类智能因素的重要性,由此思维方式实行现代化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透过思维方式实行现代化,可以拓宽人类思维的空间,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和多样性,并且用全新的内容、角度及措施来思考实际问题。我国开展的改革开放措施导致人人都可面对各样的机会及机遇。时机的把握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的这种发展以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作为前提条件。只有依靠新型的思维来进行实践改革,才可以适合当前时展潮流的要求。由此,思维方式现代化可以促进人类主动去追求适合时展潮流的各样能力及知识。其次,思维方式实行现代化可以造成政工干部思维的主体精神更为突显。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要求大众相互努力及实践,而大众要想积极地开展实践,那么主体精神就必须得突显出来。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主体精神主要包括自我、向上以及竞争等三种意识。改革需要大众想问题独立,具有敢说、敢想和敢做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突破创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要求符合思维方式的变革内容,是其本质的所在。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有,每个人在个人心理及思维上陈旧与过时的思想观念必须全部消除或者改革,在实际生活中用比较先进的观念取代陈旧落后的观念。最后,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有着较深的影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进其进发展速度。实际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由思维方式来反映,而且已经定型的思维方式可对实际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起到庞大的反作用。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三方面文化的发展起到能动与导向作用。因此,政工干部实行其思维方式现代化有助于其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发展速度。

三、政工干部需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因此其给思维方式的转变增添了许多难题。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将思想解放、突破过时观念的限制及促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程,那么就需要摒弃当前以形而上学及唯心主义为主的传统思维模式,将认识从凝固与封闭中解放出来,因此,树立现代思维方式就变得很有必要。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中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导致政工干部的思维方式必须具备全面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当中有一个我们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则。普遍联系,不仅指空间上的各种联系,同时还指时间上的各种联系。其在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为,思维需要从封闭型逐渐转变到开放型,开拓思维范围,思维方式要从过去的单一性往全面性以及传统的非系统性往系统性转化。目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依旧还有大部分人用过去的具有片面及保守特点的思维方式来察看、研究及解决问题,导致其思维很难逃脱条条框框的约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速度不断发展,因此政工干部很有必要开拓思维开放的范围,全面加快思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提高速度。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中具有的复杂性导致人类的思维方式必须具备创造性及预见性。政工干部思维方式具备的创造性及预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在现实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性的主要来源。如何充分使用的理念及方法来处理问题,如何把上级的要求和部门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实行思想上的再次创造,具体进行工作,这些问题均受到思维中的习惯性及保守性的严重阻碍,只懂按照课本知识或是上级的指示,而不动用脑袋想办法解决问题,致使处理问题新路子的形成十分艰难。具备创造性及预见性思维方式的产生离不开刻苦学习、敢于探索及善于发展三者的推进作用。最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人们产生的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性及效率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具备的科学性特点表现主要为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现实生活实践过程中开展科学筹备及合理安排。而思维的效率性主要指在固定的时间里找出合适的方法与计划,但是再完美的想法与计划,如果不去实施而是不断拖拉,那么其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再存在,起不到其应该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7

思想品德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与品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实际教学常常遭遇尴尬――教师辛苦讲解,学生却昏昏欲睡。为克服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开展现代化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使教学兼容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时代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得到思想启迪与心灵陶冶。

一、转变教学观念与思想,满足教育要求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鲜明时代气息、独特个性、自主思维与主张的学生,倘若仍以传统思想与观念来看待教学,以过去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满堂灌”,偏重知识记忆与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活力,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关注过程与情感体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由“灌输容器”转变成“知识探索者、发现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如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相逢在花季》时,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课堂结构设计成“邂逅花季、体会花季与花季祝福”等环节,设置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构建参与探究性课堂,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角色体验、情境分析、问题讨论、合作探究、质疑与评价等过程,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则予以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认识并解决青春期与异往时的困惑,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友谊,进行恰当交往。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旨在引导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选取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脱离实际的德育灌输。

首先,教学内容生活化,理论沟通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沟通生活,才能更好的产生教育作用。所以,在选取教学资源时,教师需要合理改造教材内容,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丰富多样的实例或案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穿插近年来的“奶粉事件”等案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分析购物中遭遇的问题,讨论:这些现象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消费者会有哪些做法?假设你遇到上述情况,会如何维权?等等。这样,沟通课堂内外,增强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法制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社会与生活。以往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适机渗透时事教育。如分析法律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时,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的社会新闻、时政热点等材料。这样,拓宽了教学内容,让思想教育内容富有时代气息、更有趣生动,打破索然寡味的纯粹说教式教学,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也不再是“只打洞的鼹鼠”,不再惟书惟参,而是钻出地面,接触真实而多彩的社会与生活,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一双倾听世界的耳朵。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单纯讲授、机械模仿很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接触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更广,追求新颖、生动、多变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内容本身略显枯燥,理论性较强,单一滞后的传统模式,容易让学生出现疲惫心理、反感情绪。所以,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现代前沿信息技术搬入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思想熏陶。

首先,更新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教材,并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灵活选用课本插图、漫画、教学VCD、多媒体课件、游戏、活动等,使各教学环节更别具匠心,引生入课堂;以图文、声色合一的动态方式呈现静态知识,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品德知识世界中愉悦的遨游,更乐于探索、主动汲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17课《成长不烦恼》时,播放歌曲《不想长大》,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想不想快点长大?处于青春期的你们又有哪些烦恼呢?这样,给后续探究做好情感铺垫。

篇8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了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从而引起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尤其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而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进程”,主要指人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改变过程。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其中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是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即个体完成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总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可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目标、运行机制、主客体以及实现路径方法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方面很广,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创新,也就是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些启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目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和文化的转型还在进行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现代化过程中,对热衷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态环境,和平教育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内容,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能够切实解决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帮助人们树立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的现代观念意识和共同理想,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和健全人格,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科学性、现实性、丰富性与适应性的现代化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体现传统的内容,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展同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群众。

三、现代化视野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带来的的启示

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各国还是在我国,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多元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带来了启示:

1、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重经济建设,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金钱的崇拜,导致只追求物质上的利益,而对精神文化的相对缺失,诸如道德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道德教育应当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道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家庭道德教育更加应该加强重视,要应当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现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整治。

2、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追求经济建设而对环境问题忽略。从而导致大半个国家都产生雾霾产生,民众出行困难,有毒气体危害人身健康。现代化过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成工业社会,虽然工业化获得成功,但是相应的环境问题也产生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除了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重视,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党的十报告里增加了“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把环境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应当全面关注环境教育问题。

3、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形式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联络通信技术发展,世界各种文化开始互相渗透,譬如美国的快餐文化对我国影响深远。现代化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我国传统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颠覆固有的保守的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有了推进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融入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际文化形式的发展,逐步跟上现代化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4、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现象。现代化过程中,典型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与现代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全球化现象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比如网络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更加巨大。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网络教育,网络中复杂的环境对于思想影响是迅速而且不可估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应对网络教育进行深化加强,对网络有更新的认识,知道网络对于思想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全球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一些积极的部分是需要认真对待吸取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有推动作用,但是有些消极的部分是需要正确对待的,应汲取教训来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视野下,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借鉴,需要我们的努力探索和研究,笔者仅仅是略谈了一些简单构思的想法,现代化这个大环境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应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启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篇9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教育的研究领域里,包括政治、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都具有“公共性”,所以公共性也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当然,在不同的研究视域里,又对公共性有不同的解决与研究方法。比如说,公共性在政治学上的解释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是以“公共人”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为大家服务的,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善治。公共性在社会学上的解释是指研究公共领域的建构、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参与的路径等这些要素与社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在公共性在伦理学上的解释则是通过对伦理发展脉络的梳理,既对当前的伦理进行思考,又有批判,从而培养出责任感的公民与具有公共伦理的公民。总的来说,打破各学科视域的束缚之后再来看公共性,则可以解释为“对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等公共上的追求与实践。”虽然各个领域的学科对公共性有不同的解释与理解,但是,公共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我们的重视,人们关注研究它,提倡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批判那些有损公共性的现象,并与之作斗争,所以公共性在各个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共性的“缺失”也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1.公共性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世界中,公共性的生活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现代化的社会并不是有什么高楼大厦、什么高级的通讯式具与交通工具等,这些仅是表面的,也是低层次的、技术方面的“现代化”,并不能函盖真正的现代化的标准。现代化还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理念、制度等具有现代性,这三者之间,思想、理念是制度现代性的先导,有了制定的现代需要理念现代化先行。现代化进程给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全球化、网络等给人们的生活方式Ю戳撕艽蟮挠跋欤生活的公共性与交际等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存与生活都需要不断的交往,而公共性成为们交往的必要条件,公共性原则就是现代化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

2.公共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合格的人才,形成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以发挥他在社会中的作用。人的良好形象需要教育来塑造,所以形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们想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所以说理想的人的形象就是按照其对教育的理想作用的理解来设计的。我国非常重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注重教育开始,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与指导思想的变更,无论标准如何,但公共性是不变的。建国初的教育方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就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到了八十年代,教育目标更加丰富,除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又重视专业发展,恼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要有效结合。到了九十年代,则要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到本世纪,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无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培养“公共人”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在方面说也是一项公共事务,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公共善的追求与实践,最终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实践公共善的社会公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一种回归,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应。所以,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

二、公共性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形成过程

篇10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北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行业标准,贯彻“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原则,把规范一日活动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把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作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为引领,推动改善办学条件;以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去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印发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省教育厅也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高度趋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省里将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见,各地也要指导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办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也将颁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自200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五严”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从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