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5:01: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分子影像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第一军医大学分校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1793
国内刊号:44-1454/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退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及缺失,残余区域出现Levy小体等特征性病理变化,但从病理发生变化至出现临床表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前期过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分子影像技术可在分子水平显示PD的神经病理学损害,近几年发展迅速。
1 转运体和受体显像
脑内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转运体和受体的变化有关,根据PD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应用特异性放射性分子探针,在分子水平上检测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及其生物学作用,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1〕。主要包括DA能神经元末梢突触前膜DA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显像、微囊泡转运蛋白(vesicle monoamine transporter 2,VMAT2)显像、DA显像;突触后膜部位的DA受体即D1样和D2样受体显像。PD常引起DAT及D1样、D2样受体的密度、数量、亲和力、功能紊乱及信号转导功能失调,在影像上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1.1 突触前膜转运体显像
DAT是DA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单胺类特异转运蛋白。许多研究发现,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累及DAT密度的变化要比突触后膜DA受体的变化更为早期、敏感和直接。VMAT2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DA能、去甲肾上腺能、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终末内,其活动与突触间递质传递有关,突触间隙的DA经DAT摄取至突触前末梢内,再由VMAT2介导转运至囊泡内,VMAT2在DA重新摄入中发挥关键作用,可准确反映DA能神经元的密度变化。多巴(Dopa)是合成DA的前体物质,用18F标记多巴(18FDopa)后,也可评价DA的合成、存储和释放状况,进而评估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元的数量和功能。
99TcmTRODAT1(99Tcm2β〔N,N′双(2巯乙基)乙酰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2〕、123IβCIT〔123I2β甲基酯3β(4碘苯基)托烷〕〔3〕以及11CβCFT〔11C 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4〕、18FβFPCIT〔18F N3氟丙基2β甲酯基3β(4碘苯基)降托烷)〕〔5〕等已成功用于DAT显像。
99TcmTRODAT1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DAT显像剂。健康志愿者99TcmTRODAT1 SPECT/CT显像纹状体特异性摄取99TcmTRODAT1良好,以尾状核和壳核为著,呈“八”字形态,左右对称;PD患者双侧纹状体摄取99TcmTRODAT1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减低,体积变小,形态异常,分布、结合位点、密度和活性减少,以临床表现较重一侧肢体的对侧纹状体为著〔2〕。研究发现枕叶、额叶及小脑一般不含DA能神经元,通过“纹状体/枕叶”或“纹状体/小脑”特异性摄取比值的半定量分析发现,纹状体99TcmTRODAT1结合减低的程度与PD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相关,HoehnYahr分级Ⅰ级PD患者仅出现患肢对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减低,而Ⅱ级和Ⅲ级则可累及尾状核甚至整个纹状体,放射性分布减低更为明显〔6〕。DA能神经元丧失较PD临床症状出现早4年~6年,99TcmTRODA1 SPECT/CT显像能够显示DAT的变化和减少,反映早期PD患者尾状核,前、后壳核DA能神经元丧失的程度,进而早期诊断PD,灵敏度为79%,特异性为92%,还可有效鉴别早期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ET患者双侧纹状体浓集99TcmTRODAT1良好,形态大致正常,PD则明显减少〔7〕。
中脑摄取123IβCIT可鉴别PD和不典型PD综合征,PD型多系统萎缩(Parkinson variant 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P)者中脑、壳核及尾状核摄取123IβCIT减低,鉴别两者的准确性达95%〔8〕。DAT SPECT/CT显像还可鉴别PD和血管性PD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患者,VP患者双侧纹状体摄取DAT分子探针呈对称性,壳核摄取无明显减低,纹状体/枕叶放射性比值与健康志愿者无明显差异;而PD则呈明显不对称性,患肢对侧壳核摄取及纹状体/枕叶比值均明显减低〔8〕。
DAT PET/CT显像使用11CCFT、18FFPCIT等分子探针,静脉注射后>95%与纹状体DAT结合。11CβCFT主要浓集在健康志愿者双侧尾状核和壳核,而各叶皮层、小脑、丘脑很少。PD患者主要表现两侧尾状核及壳核11CβCFT浓集明显减少,以壳核中后部为著,患肢对侧尾状核及壳核区降低更明显〔4〕。DAT PET/CT显像与DAT SPECT/CT显像的结果是一致的,壳核功能减低较尾状核和整个纹状体功能减低更早发生,18FFPCIT PET/CT显像能够早期发现壳核后部DAT的密度减低,可能更早地诊断PD,显示PD严重程度并且可监测疾病进展〔5〕。
11CDTBZ是目前报道的惟一能够对VMAT2进行显像的分子探针,能更准确的反映PD患者纹状体DA能神经末梢的密度,早期发现PD并及时干预。早期PD患者的尾状核、壳核摄取11CDTBZ即明显减低。HoehnYahr分期Ⅰ期PD患者无症状肢体对侧壳核摄取11CDTBZ亦减低,可提示黑质纹状体通路的亚临床病理过程〔9〕。对灵长类PD动物模型行11CDTBZ PET/CT显像表明,纹状体VMAT2减低是发生在DA能神经元变性之前的一个关键致病因素,PD早期纹状体VMAT2的密度和活性即减少,先于DAT和D2受体的减低,且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VMAT2减少可能是PD发病的重要因素〔10〕。
研究发现,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50%,PET/CT即能探测到18FDopa的摄取量减少。早期PD患者纹状体18FDopa摄取减低,以患肢对侧壳核减低为著。同时,PD早期皮质运动区18FDopa摄取减低,而黑质、中脑蓝斑18FDopa摄取正常或代偿性增加,至晚期则影响到额叶连合区、下丘脑,最终可累及红核、丘脑底部、腹侧丘脑及松果体等部位〔11〕。总之,18FDopa PET/CT显像有助于进一步理解PD复杂的病理学机制,还可探测尚未出现锥体外系症状的PD患者脑内DA能神经元的早期损害〔11〕。
1.2 突触后膜受体显像
DA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在PD的发病演进过程中,D1样受体和(或)D2样受体的密度和功能也随之上下调节。11CSCH23390是临床常用的与D1样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分子探针,但目前对PD患者D1样受体变化的研究尚不成熟〔12〕。部分11CSCH23390 PET/CT早期研究发现,PD患者尾状核及壳核部位的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
D2样受体显像的分子探针主要包括123IIBZM〔123I左旋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甲基苯酰胺〕〔13〕和11Craclopride(11C雷氯必利)〔14〕等。临床期PD动物模型11Craclopride PET/CT显像发现双侧纹状体D2样受体放射性分布不对称,毁损侧功能出现代偿性上调,而亚临床期D2样受体的功能无明显变化〔14〕。未经治疗的早期PD患者D2样受体摄取123IIBZM明显增加,活性增强即D2样受体功能上调,以患肢对侧纹状体为著。经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等拟DA类药物长期治疗后,纹状体壳核摄取123IIBZM逐渐减低,D2样受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这是由于Ldopa的替代治疗反馈地引起D2样受体下调〔13〕。D2样受体PET/CT显像更适于监测Ldopa的治疗疗效并评估PD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
2 脑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显像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脑功能影像技术,典型PD患者99TcmECD SPECT显像特征为双侧大脑血流灌注明显减低,即两侧基底节区、丘脑、额叶前部、额叶外侧及顶枕叶的血流灌注均较健康志愿者低下,并且临床表现越重、患病时间越长,后联合皮层血流灌注减低越明显,而多系统萎缩患者仅显示壳核和丘脑对称性的血流灌注减低〔15〕。
局部脑血流量可能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PD伴重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其脑血流灌注明显减低,尤其体现在左侧优势颞顶区〔16〕;而嗅区的局部血流灌注减低可引起该区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PD患者嗅觉丧失及认知功能损害〔17〕,目前认为这种嗅觉减退或丧失可作为PD早期及亚临床诊断的标志之一。
18FFDG PET/CT显像显示,PD患者脑代谢下降,双侧纹状体代谢不对称,早期PD患者可出现豆状核、丘脑和脑干代谢水平增高。豆状核的代谢状态与运动迟缓症状密切相关,代谢水平越高,运动迟缓症状越严重。中晚期PD患者尾状核代谢水平下降,低代谢皮质区范围更为广泛,背外侧前额皮质及后部皮质代谢减低可能与PD患者伴发认知障碍有关〔18〕。18FFDG PET/CT显像还能有效鉴别多系统萎缩(MSA)P和PD患者,视觉分析敏感性可达95.8%,优于颅脑MRI〔19〕。
3 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可无创性地对人体大脑进行功能分析,同时获得解剖与功能影像。血氧水平依赖fMRI用于研究PD患者发生震颤、运动迟缓及伴神经系统其他障碍时的功能变化,PD患者尾状核、辅助运动区功能减低,而双侧小脑半球和对侧运动皮层功能增强,同侧小脑半球功能增强可能是纹状体功能损害的代偿机制。发生单手震颤时,辅助运动区兴奋性减低,fMRI信号明显减少,且与HoehnYahr分级相关〔20〕。PD患者运动迟缓则与基底节向辅助运动区、额叶相关皮质及前额叶背外侧神经投射fMRI信号的选择性减低有关〔20〕。此外,额叶等皮质的低活化可能与PD伴发痴呆密切相关,PD伴痴呆者fMRI额顶叶皮质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21〕。
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能够显示PD早期阶段嗅觉系统的异常,嗅觉受损可能是PD运动变化前的一个标志物,可成为早期筛查PD的工具〔22〕。测定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PD患者壳核、脑桥和额叶白质区的ADC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MSA患者壳核和脑桥的ADC值明显增高,可有效鉴别二者〔23〕。
弥散MRI(Diffusion MRI,DMR)是测量PD患者水分子弥散运动与成像的唯一方法,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主要用于PD的鉴别诊断,但对原发性PD诊断的帮助不大。DWI通过测定壳核后部ADC值和Trance(D)值,可鉴别PD和MSAP患者〔24〕。DTI感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与MRI其他序列联合应用时,发现小脑中脚萎缩可作为PD区别于MSA的重要指标〔25〕。
MRI波谱成像(MRI spectroscopy,MRS)可提供PD患者脑部物质代谢的信息。用于PD研究的MRS分析方法主要有1HMRS和31PMRS。1HMRS可测定脑内代谢物的浓度,如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肌酸(creatine,Cr)、胆碱(choline,Cho)等。新发PD患者运动皮层的NAA/Cr减低,可作为新发PD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PD伴认知障碍者颞顶叶皮质的NAA/Cr比值下降,表明神经线粒体功能受损〔26〕。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后皮层NAA/Cr、NAA/Cho比值明显增高,提示治疗有效〔27〕。31PMRS可定量测定无机磷与三磷酸腺苷(Pi/βATP)的比值,反映细胞氧化磷酸化的状态。PD患者31PMRS双侧颞顶叶皮质Pi/βATP比值升高,而苍白球、黑质、中脑βATP含量降低,出现颞顶叶皮质Pi/βATP比值减低可能与P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关〔28〕。
综上所述,PD是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神经退行性疾病,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元的变性及缺失是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分子影像技术PET/CT、SPECT/CT显像能够特异性地可视化这一病理变化,从突触前膜DA重摄取位点的密度、DA能神经末梢DA的合成储存及释放、突触后膜DA受体变化、脑血流及代谢等多角度评价PD的病理生理改变,被认为是PD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疗效评价最为有效的工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RI相关分子成像序列的发展快速,在PD患者的鉴别诊断及评价PD伴神经系统其他障碍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Booij J,Knol RJ.SPECT imaging of the dopaminergic system in(premotor)Parkinson′s disease〔J〕.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7;13(13):4258.
2 张海鸥,林志坚,贾少微,等.脑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显像在帕金森病临床诊断中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8):6889.
3 Scherfler C,Seppi K,Donnemiller E,et al.Voxelwise analysis of〔123I〕beta CIT SPECT differentiates the Parkinson variant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from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J〕.Brain,2005;128(7):160512.
4 何婷婷,王瑞民,田嘉禾,等.多巴胺转运蛋白PET成像诊断帕金森病〔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2):947.
5 Feng T,Wang Y,Ouyang Q,et al.Comparison of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between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Parkinsonian type and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l Res,2008;30(4):37782.
6 Geng Y,Shi GH,Jiang Y,et al.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99mTcTRODAT1 SPECT imaging in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J〕.J Zhejiang Univ Sci B,2005;6(1):227.
7 Chou KL,Hurtig HI,Stern MB,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99mTc〕TRODAT1 SPECT imaging in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J〕.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4;10(6):3759.
8 Vlaar AM,van Kroonenburgh MJ,Kessels AG,et al.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PECT in parkinsonian syndromes〔J〕. BMC Neurol,2007;7:27.
9 Martin WR,Wieler M,Stoessl AJ,et al.Dihydrotetrabenazin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in early,untreated Parkinson′s disease〔J〕. Ann Neurol,2008;63(3):38894.
10 Chen MK,Kuwabara H,Zhou Y,et al.VMAT2 and dopamine neuron loss in a primat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J〕.J Neurochem,2008;105(1):7890.
11 Moore RY,Whone AL,Brooks DJ.Extrastriatal monoamine neuron 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an 18Fdopa PET study〔J〕.Neurobiol Dis,2008;29(3):38190.
12 Zhang J,Xiong B,Zhen X,et al.Dopamine D1 receptor ligands: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Med Res Rev,2009;29(2):27294.
13 Verstappen CC,Bloem BR,Haaxma CA,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asymmetric striatal D2 receptor upreg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an〔123I〕IBZM and 〔123I〕FPCIT SPECT study〔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07;34(4):5027.
14 边艳珠,张锦明,田嘉禾,等.帕金森病模型猴11CRaclopride多巴胺D2受体PET脑显像〔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5(3):1468.
15 Van Laere K,Santens P,Bosman T,et al.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of 99mTcECD SPECT in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with predominant Parkinsonian features: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parameters〔J〕.J Nucl Med,2004;45(6):93342.
16 Derejko M,Slawek J,Wieczorek D,et al.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arkinson′s disease as an indicator of cognitive impairment〔J〕.Nucl Med Commun,2006;27(12):94551.
17 Nobili F,Abbruzzese G,Morbelli S,et al.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a brain perfusion SPECT study〔J〕. Mov Disord,2009;24(3):41421.
18 NaganoSaito A,Kato T,Arahata Y,et al.Cognitiveand motorrelated reg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FDOPA and FDG PET studies〔J〕. Neuroimage,2004;22(2):55361.
19 Kwon KY,Choi CG,Kim JS,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brain MRI and 18FFDG PET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arkinsoniantype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from Parkinson′s disease〔J〕.Eur J Neurol,2008;15(10):10439.
20 Yu H,Sternad D,Corcos DM,et al.Role of hyperactive cerebellum and motor cortex in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image,2007;35(1):22233.
21 Stefanovic B,Warnking JM,Pike GB.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to neuronal inhibition〔J〕.Neuroimage,2004;22(2):7718.
22 Seppi K.MRI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urodegenerative parkinsonism in clinical practice〔J〕.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7;13(pl 3):4005.
23 吴武林,王小宜,娄明武,等.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9814.
24 Seppi K,Schocke MF,PrennschuetzSchuetzenau K,et al.Topography of putaminal degeneration in multiple system atrophy:a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J〕.Mov Disord,2006;21(6):84752.
25 Nilsson C,Markenroth BM,Brockstedt S,et al.Tracking the neurodegeneration of parkinsonian disordersa pilot study〔J〕.Neuroradiology,2007;49(2):11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78-02
目前我国的人口在逐渐老龄化,所以老年痴呆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老年痴呆中出现最多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上因老年痴呆病情的复杂性而无法检查其特异性,且诊断的准确性不高[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进展性脑变性疾病,随着医学诊断学的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影像学的发展,为痴呆的正确分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本文分析了MR功能成像及分子影像学对ALzheimer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下是我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60例Alzheimer病患者,选择时间段为2007年5月至2013年6月。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96例,患者的年龄为50-82岁,平均年龄为65.3±2.3。160例Alzheimer病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160例临床排除老年痴呆诊断的病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80例,患者的年龄为51-83岁,平均年龄为64.4±3.2。所有患者进行MR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颅脑MR扫描,使用的是Philips1.5T磁共振机[2]。扫描的部位为垂直于海马的斜冠状位T1FLAIR、T2WI及DWI,矢状位T1WI、冠状位T2WI、横断面T1WI和T2WI。对两组患者的扫面图像及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MR成像的结果有4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共同评价,最后统一意见做出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160例(100.0%)均有不同程度或多处的脑萎缩出现,而对照组患者有118例(73.8%)出现脑萎缩。两组患者的海马结构、海马旁结构及胼胝体的萎缩情况相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老年痴呆疾病为一种脑退行性疾病,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AD)[3],其主要特征为进行性痴呆。分子影像学指的是活体状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有3种:核医学、磁共振(MR)、光学成像。MR分子影像学的优势在于它的高分辨率,同时可获得解剖及生理信息分子水平的MR成像是建立在上述传统成像技术基础上,以特殊分子作为成像依据,其根本宗旨是将非特异性物理成像转为特异性分子成像,因而其评价疾病的指标更完善,更具特异性。MR分子影像学成像,可在活体完整的微循环下研究病理机制,在基因治疗后表型改变前,评价基因治疗的早期效能,并可提供三维信息,较传统的组织学检查更立体、快速[4]。
ALzheimer病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是海马结构、海马旁结构及胼胝体的萎缩。通过MR检查对海马面积和海马内侧面积进行测定,发现海马结构明显萎缩,能够显示相关性的记忆损害,进行定量MRI测定还能区分是否为ALzheimer病,海马体积的测量可以发现海马萎缩的存在,诊断出ALzheimer病。通过海马旁体积的测量,可以发现海马旁体积和颞叶内侧体积明显缩小,从而提高ALzheimer病的诊断率。胼胝体的局部萎缩与Alzheimer病的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以嘴部和压部最为明显,血管性痴呆则以膝部的萎缩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陈浙丽,兰光华,关铁峰.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因素的2年随访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56-57.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乡村。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是乡村教师中最基本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与其他乡村教师一样地位待遇明显得到提高,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无疑强化了社会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然而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状况如何?本文通过深入浙江省部分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对影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的因素
1.高等院校非全科培养的影响
高等院校非全科培养模式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
调查显示,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时往往分专业,并确定专业学习方向。侧重小学数学教育方向毕业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方向毕业的教师,其他方向(如: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均存在着对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障碍。因为这些教师在小学数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多数乡村小学有包班教学现象。包班教学是指同一个教师任教同一个班的数学、语文等主要课程。调查显示49.5%的乡村小学采用包班教学,其中28.6%的乡村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都采用包班教学。其次是由于学校教学的需求,非小学数学教育方向毕业的教师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再者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乡村小学中的边远山区小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自然形成小班制,乃至于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教师需担任多门课的教学,甚至一个教师就是一所学校。
2. 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改革意味着教师的整个专业场景将发生彻底的转变,教师以往熟稔于心的、早已内化为自我的专业实践、规范、标准与价值观基本上都将在改革中失去意义。
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对其身份自我认同影响越大,职业倦怠感趋于年轻化。教龄在25年以上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中,75%的对数学课程标准不够熟悉,80%不喜欢教学内容的改革,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指数,75.6%的教师对教育信息现代化不适应,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
深入数学课堂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等综合实践模块教材解读不深刻,访谈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模块的内容是新增的,乡村小学学习资源比较匮乏,教师参与培训机会不多,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听课中还发现,部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由于不会独立制作课件,使用光盘进行教学,当师生双方的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 教师招聘无地区限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浙江省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基本采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由市、县教育领导部门等组织,高等教育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这样的招聘,乡村教师出现外来化,即非本省、本地,本乡出生长大的招聘到乡村担任教师。
调查显示:采用以上方法招聘进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92.2%非本乡人,26.1%非本地区人,9.6%非本省人。在5年以内教龄的教师中,非本省考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最低,其次是非本地区人,出生在本乡的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最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位于首位是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无法与家长沟,第二,生活不习惯,如;饮食、气候等,第三,无法融入当地的人际交流圈子,生活孤单。
二、对策
1.高等院校必须开展探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新模式
目前,高等院校主要是分专业、定方向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明确,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有较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但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农村小学教师经常需要包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探索全科培养的新模式,调整现有的学科专业课程,按照少而精、博而强原则,重新选择、确定专业课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拓宽和加重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使培养的小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能随时担任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适应农村小学的包班制、小班制乃至一人一校等多种复杂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2.激发内驱力,促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主动融入基础教育改革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重构自我,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自我认同,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才能现实。
首先要激发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爱学生发展。其次,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理念的更新,提升专业素养,可以利用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有计划地阅读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不断钻研小学数学教材,从细读《数学课程标准》入手,深入读懂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再者,开展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培训灵活多样,读书会、教学研讨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探讨会等,校外培训积极主动,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教学方法,在学习、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人生价值。
3.关爱外来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体现人本情怀
各级部门应制定向外来教师倾斜的政策,如住房补贴等,乡村小学应创造条件,关心外来年轻教师的生活、婚姻,切实把每位教师的冷暖和发展放在心上,本地教师应主动接纳外来教师,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外来教师应主动融入到乡村文化中去,入乡随俗,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自杀与人类文明同时存在,居全世界第10位死因〔1〕。在中国,自杀居第5位死因,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2〕。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4〕。本文以自杀意念和性相关行为为研究重点,以医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与性相关行为的联系,分析性相关行为与自杀意念的交互作用,为自杀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某医学院1~5年级本科生50个班,155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466份(946%)。其中男生936人,女生530人,年龄18~25岁,平均(2057±144)岁。一年级491人,二年级311人,三年级401人,四年级216人,五年级47人。来自城镇学生725人,来自农村学生741人。独生子女326人,非独生子女1140人。
12 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项目〔5,6〕,结合我国青年学生自杀和性相关行为研究实际情况,确定35项相关因素和行为编制调查问卷。对认真考虑过自杀条目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意念,对制定过自杀计划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计划,对自杀未遂肯定回答者定义为自杀未遂。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3个调查项目肯定回答任意一项及以上者统计为有自杀倾向。调查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主要统计分析有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男女生自杀倾向报告情况 调查医学生1466人中有182人报告有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41%。男女分别为1314%和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262)。有128人报告有自杀计划,发生率为873%,男女分别为887%(83/936)和849%(45/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806)。有108人报告有自杀未遂,发生率为737%,男女分别为865%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3,P=0012)。累计有234人报告有自杀倾向,发生率为1596%。男女分别为1699%和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9,P=0154)。
22 不同生源的自杀倾向报告情况 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352%和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3,P=0205)。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910%和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P=0618)。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717%和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8)。累计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710%和1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4,P=0238)。
23 不同年级自杀倾向报告情况 1~5年级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998%,997%,1596%,1296%,2128%,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Test χ2=950486,P=000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分别为713%,579%,1072%,1111%,1702%,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Test χ2=1064885,P=0000)。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分别为570%,547%,973%,1065%,213%,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Test χ2=1107221,P=0000)。累计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303%,1222%,2170%,1574%,2340%,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Test χ2=835342,P=0000)。
24 独生子女自杀倾向报告情况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902%和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3,P=0000)。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1319%和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0,P=0001)。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88%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4,P=0000)。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2301%和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8,P=0000)。
25 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1)
表1 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26 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倾向作为因变量,以全部31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入选方程的有12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见表2。
表2 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本次调查医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41%,873%,737%,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为1596%,与文献报道近似〔5〕。男女学生、不同生源自杀倾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相似〔3,6〕,可能与独生子女自身具有好强固执、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点,容易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对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进行分析,高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可能随着大学生进入学校时间的延长,学习上、经济上、感情上的困扰增多,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巨大,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缓解,将增加发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对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被医生告知患性病等27项因素和行为与自杀倾向发生有统计学联系。其中与同学保持广泛友谊、有知心同学、自信等3项是自杀倾向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倾向与经常怨天尤人等12项因素和性相关行为有联系,提示在消除混杂因素作用之后仍然有多项性相关行为与自杀倾向的发生有关,说明性相关行为在自杀倾向的产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自杀倾向的重要危险因素。自杀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自杀重在预防,为预防大学生的自杀,高校应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协调处理自杀、暴力或其他突发事件。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恋爱、性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筛选出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要及时提供心理辅导,保持家庭、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Rachel Jenkins.Addressing suicide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J].Lancet,2002,9:359:813-814.
〔2〕 Michael R Phillips,Xianyun Li,Yanping Zhang.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99[J].Lancet,2002,9:359:835-840.
〔3〕 赵静波,季建林.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63.
随着循证医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然而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老旧,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表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课程多为理论课的复习和挂片读片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与学差距较大,教学与临床应用断层明显[1]。可见推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弥补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可行途径。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智慧化教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医学影像学教育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本研究组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
1医学影像学常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集中学习理论课+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中理论授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各检查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各系统正常影像学特征,并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2]。实践教学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X线、CT、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3]。
1.1集中学习理论课
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以系统为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讲授,但授课方式单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来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的领会应用。该模式虽强调对影像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对学生自主应用影像学检查和阅片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不匹配,教与学脱节,缺乏积极互动[4-6]。故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好的发展教育学。此外,传统理论教学多以医学影像学教材为参考教材进行理论授课,教材中影像解剖学和病理学整合的知识量不足,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影像学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临床的诊治服务。
1.2传统分组实践教学
传统实践教学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少的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阅片、挂图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报告内容的讲授。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要点的理解仍较模糊,常先复习书本知识,再进行阅片观摩,课堂中对图像的描述和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真正通过独立思考去阅片学习的时间较短。上课人数众多时,学生注意力涣散,对胶片的观察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就成了机械记忆,导致实践课授课效果不佳。若分组过多,教学时间安排就相对不充足,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4-6]。为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教授的影像学知识,学生只能大量将影像资料和与书本上的图例进行对比,才能掌握一些初级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阅片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仅能了解常见病的典型表现,不能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融会贯通。为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模式[7],将医学影像学打造成为一门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工具与桥梁课程。
2新型教学模式
2.1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课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不仅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阅片更为方便。尽管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但其教学模式依旧是单向灌输式,并且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8]。随着循证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愈发繁重,教学内容急剧增多,见习教学仅能观摩包含典型病变的几幅图像,对于影像学检查中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的学习仍不够深入,学生在未来临床中对影像检查图像的理解仍就困难,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不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增幅,因此单纯融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尚不能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图像直观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9]。
2.2以PBL为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
在医学影像PBL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章节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定病例为主体的模拟情景,编写典型的临床病例,设置并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围绕病例和问题预习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10-11]。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本章节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尽管PBL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学生能够在轻松、浓郁的氛围下自主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文献资料的检索搜寻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模拟临床情景进行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将对其今后参与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PBL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课时不足,由于医学影像学涵盖的知识量十分之大,PBL教学难以用较少的课时数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PBL教师及教室的数量严重不足,难于大面积推广PBL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可能不配合,有些学生很懒惰,课前不认真准备学习资料、不参与学习课件的制作,上课时不参加讨论、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PBL教学目的实现。总之,PBL教学模式是优、缺点兼备的,需根据医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教育[12-13]。
2.3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病理学课程的整合
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只有了解正常解剖特点才能更好的鉴别病变。多项国外医学教学改革项目提出,将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或临床解剖学课程整合,不仅利于解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与理解,也能够提高影像学课程的学习效率[14-15]。此外,影像学上的密度或信号、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特点在病理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过程,因此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互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疾病特点。然而,国内的医学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再下系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这使得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因此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影像诊断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整合是可行和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组提出整合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并结合了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接轨临床应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3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3.1学科整合教材的汇编
医学影像学、影像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教材图片众多且多更新速度快,为顺应时展趋势,本研究组采取编写电子教材的形式,以现有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八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和《病理学》(第九版)为基础,结合PACS系统和电子病理中的病理学图片,整合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材。
3.2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一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保证在课堂中当堂消化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让学生身临临床实况,培养学生临床运用影像学检查和独立阅片能力,体会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诊治的有力工具。3.3PACS等数字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为丰富实践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诊治患者的能力,将PACS和HIS系统用于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模式,模拟现实诊治患者的过程,从接诊患者开始,逐步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体征等信息,让学生作为一名医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将PACS系统中影像学图像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模拟成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自主描述病变的位置、密度或信号、大小、边界、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身临其境地体会影像诊断的要点和技巧,使其在未来临床应用时能够很快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迅速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
3.4整合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
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时,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等形式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和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问卷星等新型问卷、测试形式,发现和解决学生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从在影像科轮转的学生中抽取150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教师相同,然后对所有学生发放相同的问卷以调查课堂满意度并进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组和新型教学组对授课效果满意度分别为78.7%和90.1%(P<0.05),两组随堂测验分数分别为(80.9±2.9)分和(87.6±1.7)分(P<0.05),说明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满意度和授课效果。
1.1根据资料类型初步确定方法
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原始资料,而不同数据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定性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影像医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统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资料类型确定后,统计方法的选用对其有序性有相应要求;而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见的分析方法时还需要在选定统计方法后,利用统计软件(如SAS、SPSS)对应的不同命令进行初步分析试验。
1.2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1.2.1差异性研究
差异性分析是指评价比较组间均数、频数、比率等的差异。根据研究需要可选用的方法有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临床上研究两组、多组样本比率或构成比之间的差别关系时最常用χ2检验,也是针对计数资料进行假设检验的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而对两组定量资料分析常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多组资料分析则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法主要适用于总体样本频数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虽然Fisher精确检验不属于χ2检验,但仍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而也有人认为在统计软件普遍易得的当下,Fisher精确概率法也同样适用于大样本四格表的资料。如彭泽华等[6]在探讨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时针对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类型在两组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声表现及白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胆囊炎坏疽变化关系时使用Fisher精确分析。t检验适用于两组定量资料分析且资料满足方差齐性和正态性两个基本条件;同样t检验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两水平的资料,在选用t检验时应注意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变量变换,若资料不能满足基本条件则选用适合分析偏态分布的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袭性的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以及外周带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肿瘤信号对比时采用t检验。Kung等[9]在研究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临床和放射学预测指标时也使用t检验分析。秩和检验包括基本秩和检验(Wilcoxon等级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高级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拟合检验)。当研究资料为两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的总体,而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者不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时,采用t检验对样本进行比较;但若无需比较总体参数只比较总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总体资料分布类型未知时需要采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针对两组或多组样本的定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比较时,需要混合两样本数据、编秩(从小到大)、计量T值、查表或计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对“空蝶鞍”的临床意义判定因素研究中针对颅内压增高和偶然发现空蝶鞍患者两组资料对比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测量儿童Ι型神经纤维瘤病胼胝体派生指标时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事实上在影像资料分析中经常见到多重组间比较的情况,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来推断两个或者多个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检验,又称F检验。多重组间比较不能单纯选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但是可以根据资料类型选用ANOVA检验。若来自两个随机样本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同的定量资料,应采用两因素(处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对t检验。通过F检验可以比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变异或随机误差,同时可了解该因素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当不满足方差分析和t检验条件时,可对数据进行变换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FriedmanM检验。Obdeijn等[12]在研究乳腺术前MRI能减少术中切缘和乳腺保守术后再次手术,使用ANOVA分析两组资料,结果对照组(29.3%)相比术前MRI病例组(15.8%)有效减少切缘和再次手术(P<0.01)。
1.2.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简单的个性化相比,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统计学意义中的相关性分析包含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其过程为:每个变量转化为标准单位后,乘积的平均数即为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可以用直观地用散点图表示两个或者多个变量的离散,当其紧密地靠近于一条直线时,即变量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临床中对两个或者多个均为定量变量的资料,且变量均呈正态分布时可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但多数情况下Pearson相关分析适用于两组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判断两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其范围为-1~+1。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即两变量间相关性越密切;反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0,其相关性越差。实际上在高质量期刊论文中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见,其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线性关系分析来判定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则通过计算样本相关系数r,根据实际计算r绝对值所属范围来推断两个来自总体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从而推断总体的相关性。根据实际分析需要,将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分为6等:当IrI=0时,说明两变量完全不相关:当0<IrI<0.3时,说明两变量不相关;当0.3<IrI<0.5时,说明两变量低度相关;当0.5<IrI<0.8时,说明两变量显著相关;当0.8<IrI<1说明两变量高度相关:当IrI=l时,说明两个变量完全相关。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加权对比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一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与相对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IrI分别为0.72、0.89,P值均<0.01),相对血容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较几何参数、相关功能与组织学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壁CT衰减性关系中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r=0.39~0.43,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常规CT衰减参数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气管的CT参数、气道壁衰减方面更好的区分哮喘患者,同时也更好地区分气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对资料有序或无序无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确资料类型为定性资料时还可以选择使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2.3影响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而某一结局可能受到来自其他多个方面的影响,此时为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资料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资料分析中一元线性回归是将影像资料中一个最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多元回归定义为某一因变量的变化受多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而此时需要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实际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影像资料分析应用较为广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数绘图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影响因素中年龄是预测磁化率影响最强的因素。Logistic回归是研究二分类和多分类观察结果与某些影响因素自己建关系的一种多变化分析方法,其经常需要分析疾病与各影像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又需要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在统计学上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其分析思路与线性回归大致相同,能有效解决过高或过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样本量大等问题。相比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在处理分类反应数据方面更为常用,且适用于结局为定性影像资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发现小蜂窝样特发性间质肺炎纤维化的连续变化和预后应用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网状和磨玻璃状范围内评价普通肺炎与非特异性纤维化肺炎之间差别明显(P<0.01)。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时间与影像资料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又称乘积极限法,对大小样本资料分析均适用。实践中习惯上以时间为横轴、生存率为纵轴回执的阶梯状图称为Kaplan-Meier生存曲线(survivalcurve),也称K-M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是另一种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参数与半参数模型两类,其主要是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种方法,同时可分析众多变量对生存时间和生存结局的影响。Saad等[17]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在肝移植受者的技术分析和临床评估研究中比较成功施行肝移植与非移植病人开展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临床疗效评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别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脏疾病模型存活评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8%(P<0.05)。
2其他适用方法
2.1ROC曲线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是欧美影像学期刊中应用较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期刊应用相对较少。ROC曲线根据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阳性率(灵敏性)为纵坐标,假阳性率(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ROC曲线分析结合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也应用于影像诊断及人群筛查。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对诊断试验作定量分析。理论上,AUC值在0~1间。根据实际情况将诊断分为不符合诊断(AUC<0.5)、无诊断价值(AUC=0.5)、低准确性(0.5<AUC<0.7)、一定准确性(0.7<AUC<0.9)、较高准确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诊断准确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结节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发展成富血管性肝细胞癌风险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后续发展成血管性结节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非血管过渡性结节。
2.2Kappa检验
Kappa检验主要用于评价不同资料间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评价一致程度。Kappa系数适用于两项和多项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在影像学试验中常需要判断多名医师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或者同一医师多次测量同一对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检验便是最佳选择。Kappa检验还可通过计算Kappa值对两种非金标准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评价Kappa一致性需要计算Kappa系数,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否优于金标准,或者检验是否与金标准一致时,还需要计算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目前公认的Kappa系数分为六个区段即一致性极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极强(Kappa值0.81~1.00)。
一、引言
作为一个自行车王国,我国自行车拥有量达4.7亿辆,而学生又占自行车使用者的很大部分。由于目前自行车市场需求量大,加上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不法分子便将其作为主要盗窃对象。现如今,自行车被盗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严重影响广大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社会风气,并容易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是如今自行车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很多学校校区较大,自行车凭借物美价廉,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代步工具。但是,由于高校多为开放式管理,闲杂人员可以自由进出,自行车的安全难以保障;再加上大学生防盗意识相对薄弱,失窃现象时有发生。
二、文献综述
如今自行车早已走进千家万户,但由此产生的盗窃行为却屡禁不止;尤其是在高校中,自行车被盗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种情况,学术界在原因和对策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周逸民等人(2011)总结了常用车锁的特点和优缺点,同时设想建立一个自行车防盗系统。他们认为要减少高校自行车被盗情况,需要一个系统的措施,即需要建立一个学号与车对应的档案,而不是单靠地链或者门卫。
胡家勇(199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自行车失窃的原因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居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地位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政府就应当义不容辞地采取保护措施,但政府的工作收效甚微。他把原因归结为警力有限和财力有限。同时,他号召政府更好更快地转变职能,来服务人民。
李文威(2012)运用仓库管理的知识,对校园自行车安全管理进行探讨。他设想将把校园自行车停放区域看成是一个“仓库”,要储存的物品就是自行车。这里主要涉及仓库数量决策、仓库选址、仓库货区布局和编码、仓库入库过程管理、物品出库管理、安全管理和废旧物品管理。先对停放自行车的区域进行划分和编码,然后对自行车存放进行安排,也即“入库”制度安排,最后对自行车牵取做出设计,也即"出库"制度安排。
赵桁(2009)认为,高校自行车失窃率居高不下原因如下:①高校是开放型校园,自行车资源丰富。②各高校对自行车的管理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③由于消费水平和心理原因,许多同学倾向于在二手车市场“淘”一辆廉价的自行车用于代步。然后他给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②加强校园内自行车管理措施。③对校园内自行车施行注册登记制、购车实名制和牌照管理制度。④加大打击力度。
庞跃民和徐和飞(2003)总结了偷车贼惯用的手法和选用的时机与场合。他提出,为减少自行车失窃,以预防为主,管理为辅;同时不忽视现场打击,并加大管理资金的投入。
李昭娜(2008)分析了自行车旧车市场的特点,并探讨了赃车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治安成本,以及旧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她认为赃车现象的制度根源是不规范的旧车中介销赃行为。她建议建立规范的旧车出售登记制度和旧车质量鉴定制度,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建议。
以上研究中,自行车的车主常被至于客观的地位进行分析。但在实际中,人作为一个复杂的主题,不应被过度简化。因此,本文以自行车车主作为研究主题,依据人的行为理论进行探究。
三、模型的建立
在研究中,我们将通过TAM理论分析来研究问题,经过参考相关文献后,通过设置“感知易用性”(PEOU)、“感知有用性”(PU)、“ 感知社会因素”(society)等三个变量来体现大学生对防盗措施的态度,进而反映他们所采取的防盗措施。在衡量自行车安全情况时,我们设置虚拟变量safety。当safety取值为1,表示自行车未被盗,即安全。当safety取值为0,表示自行车被盗,说明自行车不安全。由此建立logit模型(1):
显然这个模型只考虑了个人的态度,因此本文加入“个体基本特征”作为补充变量,分别用虚拟变量性别(gender)和年级(grade)来衡量。变量gender为二值变量,取0表示男生,取1表示女生。同时,引入对peou、society、pu的交互项。变量grade涵盖大一到研究生各年级。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大学不久,对周围环境不是很熟悉。因此可以看成一组。其余学生看成另一组。因此grade为二值虚拟变量,0表示大一大二学生,1表示大三、大四、研究生。由此建立logit模型(2):
作为管理机构,学校有责任采取措施保证自行车的安全。因此,引入“学校管理措施”(school)这一变量。同时,结合实际,我们发现被盗的自行车存在一定的共性。由此引入自行车情况(bike)这一变量。建立如下的logit模型(3):
1 数字化X 线摄影CR
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它摄影的使用剂量比传统的X 线摄影剂量小, 它能提供多层次的影像信息来满足诊断的要求。影像密度的动态范围大, 在曝光不足或过量时经过后处理功能处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显示图像, 避免因参数选择不当而导致重拍, 从而减少被检者再次接受X 线剂量的照射。
CR 的工作原理是X 线照射到人体后不直接作用于胶片, 而是射到影像板上, 形成潜影, 再把照过的影像板放入激光扫描机内扫描, 获得X 线衰减数值的数字矩阵, 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后重新成像。其数字图像可利用计算机进一步处理、显示、存储和传输, 分辨率比普通的X 线胶片高, 诊断信息丰富, 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 提高X 线摄影检查的诊断价值 。
2 数字化影像的直接摄影DR
数字化影像的直接摄影方法(digital radiography:DR). 它将信息载体X 线经过影像增强器转换成可见光, 由电荷耦合器或摄像管将可见光转换为视频信号, 再经过图像进行模/数转换成数字矩阵图像。
DR 的工作流程为: X 线发生器- 影像增强器- 电荷耦合器( 或摄像管) - 电视- 模/数转换数字系统。现在DR 的采样矩阵可达4096×4096 像素, 灰度分辨率可达12bit,采样速度达64 帧/秒。大大提高了DR的空间分辨率, 信号比和伪影都明显得到改善。
3 CR 和DR 的优势和不足
CR 和DR 在许多医院已经普及, 相对普通的屏/片组合成像得到很大的改善, 密度分辨率大大的提高, 且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 有很大的后处理功能。
CR 可以在多台X 线机上使用, 具有动态范围大, 线性好。特别是在床边照片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减少了重拍率, 降低了X 线剂量。CR 的不足是时间分辨率较低, 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CR 与普通摄影的劳动强度不变, 患者等候的时间不变。由于荧光漫射也使空间分辨率有所下降。
DR 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实时性和对患者医生的低剂量, 它在摄影方面可即时确认、即时采集, 连续性大大超过快速换片机, 操作简单, 曝光参数自动设定, 不必担心因参数错误重拍, 提高了检查成功率,缩短了检查时间, 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提高。DR 的图像信息十分丰富, 使高低密度的组织能很好的在同一影像上显示, 提高了显示能力。DR 可以动态的观察器官和结构, 并可进行多种后处理而改变图像质量 。
DR 系统主要不足是不能多台X 线机应用, 噪声较明显, 信噪比较低, 价格贵。
前言
语言学者holec曾经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学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因为人们需要的是产生新知识而不是重复旧知识的能力。人才培养不应仅仅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建构主义也指出,学生是语言学习和知识构建的主体,是实现知识内化并拓展运用的实施者,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影响和决定语言学习的进展和成就。
一、自主学习的界定
最早开始自主学习研究的holec认为“自主”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而不是个体在此环境中的实际行为”。d.little认为“自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作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联系”。dickinson认为学习者的自主性广义上指能导致个人自我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过程,狭义上指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地作出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决策和成功地实施这些决策的能力。自主学习者应承担的学习责任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材料、自我监控和自我测试等。
尽管研究者们对“外语学习自主性”的定义各不相同,却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界定上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1)学习者的自主性涉及学习者负责并愿意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2)培养自主性需要唤醒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意识,如参与意识、活动意识等,教师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学习者自主性的程度存在差异,而且是不稳定的,因此,不同教学环境中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应该采取不同方式。4)学习者的自主性具有多维的范围和作用,有个人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有心理和政治方面的。5)不同文化赋予学习者的自主性以不同的解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与西方有所不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培养教育模式。
二、自主学习的几种价值取向
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由于文化教育等价值观的差异,我国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具有依赖性,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在我国开展自主学习,倾向于以下几种价值取向。
1.学习者的自主性在个人层面上强调个人的学习需要、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上个人的取舍,强调学习者要有鲜明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代表了未来教育的走向。但是,学习者的个性化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有个性和共性达到有机统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2.学习者的自主性在社会层面上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习者个体的思考和尝试,也包括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群体学习活动。课堂群体活动提供了学习者自主性的生长点和激励机制,也提供了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社会特征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学习者自主性的心理层面侧重学习者内在的能力,如学能、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创造性等。因此,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激励和自由选择的余地,使他们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学习者主体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任何成功的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主体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学习者主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其自主学习。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态度动机、自信心等。
卡明斯(cummings,1979)将语言能力分为认知语言能力和基本人际交往能力,前者与一般智力有关,与后者互相独立,都作用于外语学习。这个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不同智力程度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会更好;智力一般的学习者可更多采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方法,智力较高的学习者适合侧重于语言形式分析和归纳、推理、记忆的学习活动。
动机强烈、态度端正是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加德纳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愿望及学习态度。只有当愿望加上正确的态度与努力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算有了真正的动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不下功夫,或努力却缺乏目标,都不能学好外语。
在外语学习方面,自信心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外语总的能力和学习外语能力的积极评价。根据教师们的观察,自信心强的学生交际能力强,课堂上积极活跃,成绩优良。即使遇到一些障碍,他们也会化焦虑为动力,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就会产生畏难情绪,逃跑学习任务,这对学习非常不利,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
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外语学习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课堂内外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课内:
1.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扩展课堂英语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通过语言练习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并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运用时所表现出的特有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规则的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不同交际需要的能力。
课外:
1.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通过布置适当的作业使他们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点及资料获取的可能性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一些综合性的话题,使他们通过查资料、做笔记,并整理成篇的方式完成任务,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依附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言语技能仅仅是一部分,离开学校后仍需继续学习如何在现代信息社会使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以应付未来的挑战,而学习者的自主性的获得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cummings.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linguistic interdepence,the optional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19:197-205.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argamo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