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2:35: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怎样学好初中数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在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从整个卷面来看考查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难度不算很高。好多同学在考试总结时都爱说是太马虎,太大意彳艮多认为非常容易的题目,在考试的时候答错了。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不大,但长此以往会有大麻烦。首先要端正态度,面对最简单的小运算,也要平心静气,认真仔细地运算,不要想着还有验算的机会就放松。要争取一次做准确,养成不需要验算就能一次做对的习惯。现在考试的题量比较大,往往没有时间用来验算。建议同学们在平时多做一些提高运算速度的基本训练。比如复习完当天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后。找一些运算量大但难度不高的题目,给自己计时。看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在计算过程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急功近利,想清楚再下笔。开始练习可以慢一点,不要简化解题步骤,每一步都写得清晰明了。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做这种练习,可以养成运算准确和解题步骤清晰的习惯。不需要用很多时间做这种练习,每天哪怕只用10分钟,但是要坚持,长久练习才能有效果。一个清华“学霸”说得好:“人在一定的压力下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正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生活中不可能每天只处理一件事情,我们要学会均衡地分配时间。”
二、提高解题速度
训练了解题的准确性之后,就要开始提高速度的训练了。做任何事情的捷径其实是通过看似最傻的基础性的练习,按部就班地努力。想要做题速度快,要以以下几点作保证:运算准确;定理、公式的高度理解:海量做题。
现在主要说说如何高度理解定理和公式。这里说的高度理解并不是说能倒背如流就行了。想在解题时运用自如,首先要在课堂上仔细听老师讲解,课下则试着把整堂课的例题和定理、公式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总结,并且试试如果你是出题的老师,你会在每个知识点上如何考查学生。然后再参照例题和分析,对比着公式中的每个知识点,看真实的例题里是如何设置考查点的。每遇到一道新题,要试着用多种途径分析它,用多种方法解答它。如此训练下去。会慢慢开阔你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在解难题时,一旦找到解题思路你便会觉得豁然开朗,很有成就感。
海量做题并不是指有题就做,不管质量只重数量。要有选择地,有代表地做。课本中的例题是重点,在对课本中例题很熟悉的基础上,再做历年的中考真题,然后是练习册中的经典题目。很多同学会说,学习这么紧张,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呀。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每周计划表,然后统计出有多少零碎的时问可用于海量做题。
三、培养解题思维
在初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智地分析事情。要养成经常反思和探究的好习惯。多思考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例如,试着闭起双眼,想象着用各种几何体组合出栩栩如生的场景。然后再想象着把各个几何体从场景中分离出来。或者找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想象着把里面的几何图形分解,不用管条件和结论,只是单纯的想象。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你再遇到证明题的时候就不会陌生,能很快看出图形中的各种关系。也有同学会被一些定理难住。搞不明白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看了很多例题和讲解还是不明白,这时候可以在每天空闲的时候读读这个定理的文字说明,天天读,单纯地读文字。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在中学的时候怎么也不明白抛物线的定律,于是就每天读课本里对抛物线的解释,读了有大半年,忽然有一天我懂了。后来有很多次也都是这样。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 、“思” 、“ 记” 的关系。
“听” 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 )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 )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 )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 )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 )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 注入式” 、“满堂灌” ,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 思” 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 )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 )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 )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 )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 听” 是“思” 的基储关键,“思”是“ 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 记” 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 记” 代替“ 听” 和“ 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 )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 )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 )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 记” 是为“ 听” 和“ 思” 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 写法” 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 )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 )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 )正确地由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一)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 、“ 如何学习概念” 、 “解题思维训练” 等。
(二)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半文盲,不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于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好这位老师的课的良好心态了。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对这些问题,应该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只有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年级、九年级以后,有一部分同学就会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总之,“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
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做了这件事,就会发现,过去的很多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数学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情况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发展过程的了解,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比如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等,使学生感受几何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数学家高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创造了1+2+3+……+100=5050的奇迹,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祖冲之小时候为了计算圆周率,常常去量过往的马车轮的直径和周长,最终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七位数字,为有关圆的计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以数学家高超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创设情景
创设数学学习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操作,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中的“截一个几何体”时,我让学生带上在家用马铃薯做好的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及小刀。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别想象从不同的方位截这些几何体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截面。然后再分组截,边截边讨论,越截兴趣越浓,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或长方体,截面有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用一个平面去截圆柱体,截面可能是长方形、圆、椭圆;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体,截面可能是三角形、圆或拱形门形状的图形。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求、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总结,简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81-01
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其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积极的从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入手,合理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用好导学案教学谈谈几点个人的肤浅见解,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同为抛砖引玉。
一、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概述及重要教学意义分析
所谓的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学生借助这种学习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它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该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模式下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一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整合统一。就教学的本身意义来说,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学案的使用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和提高。其次,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和提高。最后,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促进了学生自觉的进行预习,主动的学习和探讨新知识,自主的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检测等等,这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导学案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1、科学合理地编写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用好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其首要环节就是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编写导学案,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要想设计一堂符合本班实际,而又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数学课,首先,吃透教材是关键。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应在内容的感知,概念的把握,性质定理的识记上下功夫,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识和定理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去挖掘,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迁移,在多角度、深层次上理解把握教材之后设计导学案,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相符合的学习目标,要突出其重难点,梳理知识结构系统,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同时要注意设计一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或者创设特定的问题和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最后,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课程与教材的要求进行编写,编写出的导学案需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编写导学案,才更利于其本身教学价值的发挥,更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正确充分地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导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和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也都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充分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研究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利于导学案教学时,应设计一些有针对性、计划性的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要完成对于导学案的学习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必不可少,这也是导学案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几何课。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转化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见解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原有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心得的交流分享,从中又会得到许多的启发,促进了学生思想的交换,优势的互补,使其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和探究新知,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结: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策略的实施,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总结教法,不断的去完善教学策略,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一次具有深刻影响和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由于农村初中生具有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等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有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没有什么用,另外,农村学生的家长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了解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样教育子女,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针对这些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领他们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兴趣。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大都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哪些内容是难以理解、难于记忆的,对其进行研究使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课后作业量要适当,作业设计要有梯度,既有简单的又有一定深度的,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解答出来,既培养学生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小结知识、课外学习等方面。
1.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扎稳打,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自己的学习意志。
2.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这种方法,即上课前提前阅读内容,达到熟悉的程度,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做好记号。如二次函数中“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个地方打上记号,以便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
3.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多数学生没掌握好“听”的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显著。怎样听好课呢?第一,在听课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会强调某些问题,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在听课时,只能暂时地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记下来,便于复习和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第四,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先思回答,不要不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4.教会学生及时复习: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记忆,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这样能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指导学生独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指导学生小结知识: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上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使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7.指导学生课外学习: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内外阅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只有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养成写读笔记的习惯,阅读才有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得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79-01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其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的特点,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难点问题的讲解中,扩大课堂容量;能够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记忆效果;能够更好地对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回顾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印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势,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对于一些板书量大的内容: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数量众多的问答题、文字题,填空题、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以避免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等,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化抽象为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有赖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师爱,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后,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主动接触学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这样做,你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才容易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快,思维活跃,更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想贯彻这一理念,首先,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利用这种能力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头脑去思考数学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悟性,还需要想象力,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增加和学生的互动机会,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也是重新了解他们、关心热爱他们的一大表现。
三、教师应当进行恰当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于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或不全面的回答,教师不应嘲笑讽刺或打击,而应鼓励其继续努力。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也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激励。记得我曾有这样一次亲身体验,去年我接了一个插班生,第一天上课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与众不同,上课时总是低着头,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提问他,他也几乎回答不上来。后经了解,原来这位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差,心理很自卑。了解这一点后,我经常找他谈话,并在课堂上给予微笑的眼神,肯定他的进步。终于有一天他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而且在一次测试中还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可见,恰当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它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数学课堂在中学不是很受欢迎的原因,也许和数学老师本身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提高数学老师的人格魅力,要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人格魅力,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一般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还要胸怀一颗宽容之心,对于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来说,宽容就是金,当教师忍学生不能忍,为学生不能为时,就能征服学生、教育学生,甚至吸引学生。既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展示出了教师无穷的人格魅力。
其次,数学教师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或情趣高雅,性格稳健;或雷厉风行,充满魄力;或衣着大方,举止得当……教师不凡的气质和翩翩风度,都能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感。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你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学生搞好团结,就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自己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养成随手拾起地上的一个纸团、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摆好、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在中学数学教堂中,有效教学理念讲究的是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行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遵循上述原则,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从他们的角度去探索数学教学方法的新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应当营造一种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领悟力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融会贯通,并且想学习、求进步,才能促使教学活动真正变得“有效”。
参考文献:
1.背景。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
3.情节。有了主题,就可以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
4.结果。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
5.反思。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以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二、写好案例的关键
1.选择复杂的情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作出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心理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主观认为教学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能力,形成逻辑思维模式,开发学生智力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和责任。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如何实施教学活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进步,这是摆在初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毫无疑问,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冲击,但同时也是挑战,它促使教师从教学环节上不断进行改革,以期适应教学新要求。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导学工作?
一、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好坏直接关系上课质量的高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做好课前导学工作时首先应该备好课。
备学生,以学生为本。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主,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备学生,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思考模式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不论是教案的制定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前提和目的,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要充分以学生为主,在课堂设置上,积极引导和带领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圆这节知识点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生活实例来导入将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导学时引入学生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的实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出数学的实用之处,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备教材。教师在备教材中需要钻研教材,做到“懂、透、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将教材内容吃透,同时将教材的知识结构,知识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的教学能力,在知识整合之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再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若想做好课前导学工作就必须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预设教学目标。以前的初中数学内容注重“繁、难、偏、旧”知识的学习。事实上,偏难、偏繁、偏旧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在内容的掌握上浪费了学生很多宝贵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将过去“繁、难、偏、旧”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删除,并且在培养目标上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结构和体系,综合整理教学内容,在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依据学生自身发展和教育培养方案和目标来设定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与教学大纲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
优化备课方法。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或者经验的不丰富,难免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新教师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于此,新教师就要学会与老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备课经验,然后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进行教案的调整。每一位老师对于教学都具独特的见解,因此,教案的设置和课前教学活动的准备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教学活动毫无共性。教学活动有着规律可循,同样,优秀的教案也存在着共性。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对于新老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在数学的教学中,新老师的解题办法和解题能力略胜老教师,但是只有解题办法和教学能力,没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依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教案的制定和课前导学的准备上亦是如此,所以,教师在课前导学的准备工作中要善于同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将他人成功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讲授法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学到较多的知识,但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因此,教师在导学研究中可以适度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师可以采取谈话法的方式来进行导学,通过与学生对话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对话的内容上,与此同时,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或调整对初中生而言就有新鲜感,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在紧张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为教学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导学的顺利进行,为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