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23:36: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四)政府补贴农民种地落实了。xx年8月6日到7日休息整理了两天资料,去网上看了看政府对农村政策,决定调查下对农民种地补助情况。8日,我们对我们村第六,七组农户进行询问,政府的补贴按亩下发,没有拖欠,我们家也有收获。虽然种上了树,但毕竟也细心培育了嘛!还有村民说,不要钱已经很感激了,还送钱,明年多包两亩。今年种大蒜就赚了5,6万,比外出打工还强!
1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东方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依托。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认识,从而达到“以知所用”、“以践所学”的目的。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全面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推动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紧密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活动对象
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参考选题
1、调研报告:十以来老百姓民生方面幸福感提升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十以来我眼中的变化(某一方面)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大修订:白山黑水十四年-----寻访东北抗联
4、调研黑龙江省兴十四村,《暴风骤雨》小说原型:尚志市元宝村
5、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
6、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寻根之路,龙江丝路带实践行
7、从生产关系看黑龙江林权体制改革的意义
8、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9、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10、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11、关于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
12、平凡中的辉煌——身边的优秀老党员调查
13、关于所居住社区服务问题调查
14、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调查
15、关于大学生考证情况及成本效益调查
16、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满意度调查
17、关于农村留守人员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大学生网络阅读习惯调查
四、时间安排
申报阶段:7月20日至7月25日。
审批阶段:7月26日至7月30日。
实践阶段:7月31日至8月20日
总结阶段:8月20日至9月1日。
评比表彰:9月2日至9月10日。
五、活动要求与活动内容
1. 积极参与。各社会实践小组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社会实践题目,邀请带队教师、辅导员参与组织实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创新形式。围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确定实践主题和形式,力求通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思政课学习收获。
社会调查方法是检验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而且厘清人心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促使学生反思自我成才遇到的困境。
一、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
社会调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检测思政课理论的科学性,促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1],减少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社会困惑与迷茫。
1、加强人际交往。思政课的内容让学生更加自信、科学看待自我所学专业的潜在发展,与校企合作交流方面访谈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减少人际情感沟通距离。
2、提升职业素养。大学生应注重职业技能角色定位,内化职业素养养成,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要求学生从理论素养、人文修养、实践技能三方面塑造学生,明确职业素养是人文修养与实践技能的前提条件,人文修养是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品质,实践技能则是工具和手段,
3、认知社会。社会调查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构建群众路线的平台,通过企业访谈能够科学合理的认知自我职业规划,检测所学知识的使用性。
二、工学结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内涵建设
社会调查方法运用于工学结合思政课教学,可以补充完善思政课在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直观感性方面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应用前景,通过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
1、专业案例的运用。在讲解思政课时注意贯穿专业案例的解读与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蕴含的思想较好的了解社会现实,使得社会调查方法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文化因子,凸显社会调查方法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2、校企合作资源的知识迁移。通过与专业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的合作,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理念、优秀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科研成果等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激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信心。
3、专业社会调查案例的整理,把往届或应届优秀大学生校企合作社会调查改编成案例进行归类,让学生讨论、思考注意社会调查遇到的一些事情,减少社会调查时遇到的一些相关障碍。
4、优秀大学生做报告,选择毕业生、实习生或参与专业社会调查的学生作报告,在真实的情景生活中探讨实践调研的心得体会,鼓励大学生勇于社会实践,进行专业调研。
5、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亲身参与社会调研,把具有典型性合作企业的访谈感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完善思政课教师自我专业基础的人文素养。
三、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生活回归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一个整体性工程,需要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体现专业技能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的情感价值理性的融合汇通,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往复。
1、实践验证真理。通过社会调查使师生在社会中明确企业发展的前景、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差距,搭建心里与社会缩距的良好平台。
2、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团队形成。师生参与社会调研可以“行止之间于内有自觉(不糊涂),于外非有所为而为” [2],加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情感沟通,提升团队工作聚合力。
3、教学机制动态化。社会调研有助于推动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机制创新,形成课堂情感共鸣与课外冷静观察的时空环境,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四、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面临的挑战
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研初步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因为工学结合的客观情况致使部分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实质性进行,停留在专业顶岗实习层面上,因而思政课社会调研方法的成功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1、思政课教师没有专业基础文化底蕴,限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校企合作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充分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3、校企合作部分思政课教师边缘化。
[关键词]
民主观;教育教学;主导构成
在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教育主导体系”呢?这不是主观臆想的,而由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决定的。“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教育主导体系”又是如何构成的呢?本文试图对这些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因此,进行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是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议题。那么,高校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怎样呢?我们走访中发现: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基本上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进行,其教学内容也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为“蓝本”,没有突出“民主观”进行教育教学。这些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和问题,但略显单薄与不足,可能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成效和弘扬效果。与之相连的一个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主导构成单一,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教育主导构成体系,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和把握也不够。对此,应该有所改观。
一、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其中一般会涉及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产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程、创制、改革、创新,等等。可能还有其它方面内容的介绍,因不同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而稍有差异。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都是必要的,有助高校学生具备一些民主知识常识、社会主义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和优势。但自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民主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因此,进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的教育教学,就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组成,这无可厚非。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民主相关知识的教育教学,与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二者应该是基础与提高、学习与引导、种植与生长的关系。但通常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育教学,不少高校或课程还仅仅局限于一般民主知识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传授与讲解,而没有突出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引导、意识培育、价值追求和观点生成方面的环节训练,更谈不上实践或践行了。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是民主观教育教学中独有的,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把观点的引导仅仅简化为知识的传授。所不同的是,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教学而言,这方面的不足,尤为明显罢了,以致对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弘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和高度,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和培育。此外,从这一代大学生以前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看,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也有必要。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以前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一般家庭会有一定的“民主”气息,但离民主观点还较远;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是由祖父母辈带大,虽然谈不上什么“民主”氛围,却多是在娇惯、溺爱中成长,但是也能在农村感受到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过程,而有可能觉得那是“村委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之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中,有关民主内容的教学是有的,但没有多少成份突出观点生成,有的还是以考试为导向;类似于民主的过程和体验的经历多来自班委、学生会和团委的产生与运行,但违反民主规则的事例较多,甚至还有不少贿票、强迫票,这些与民主观的形成与培育更是大相径庭。因此,在大学阶段,有必要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
二、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特点
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但作为一种观点、意识和情怀更强的民主观的教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渗透性。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不排除集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渗透性也非常明显。也就是说,民主观教育教学不是一定要在课堂、讲座、专题中集中专门进行。事实上,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平时交往、班会、其它课程的学习中都可能以一定形式渗透,点滴的介入与零星的过程有时也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时甚至好于集中的说教。就是高校广大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能渗透着民主观的教育,比如,学校领导讲话和谈话中的偶尔涉及、班会活动学习中的经常碰及、团课党课中的点滴触及,等等。二是氛围性。很难设想在教学、工作、生活、师生关系、班级活动、学校党务政务等过程中没有宽松、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会有民主观的认知与生成。如果高校校级领导工作作风不民主、直至一言堂,中层领导模仿之、迎合之,广大教职工满腹怨言并因之抵触、愤慨,民主氛围荡然无存,民主观教学也就没有立足之地。在民主观教育教学中,民主氛围的熏陶与感染,能起到重要的基础性和培育性作用。三是展示性。民主观确实是意识、观点上的,但民主观的形成则需要一定的展示和过程,而不全是理论上的说教与传导。关于民主的理论上之说清、重要意义之阐述、历史发展进程之总结固然必然,但也一定不要少了实际民主程序的展示和现场民主活动的呈现,这里的展示和呈现,既可以是现场的实际过程,也可以是录相视频。无论哪种,都要是真实的民主过程,效果才会更佳。虽然实际现场与录相视频的效果有区别,但因条件有限,也只得替代了。四是体验性。民主观由认知到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过程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时既要润物无声,也要充斥冲击感官。但可能还不够,那就是还要体验体会,甚至是不可或缺。大学生的民主体验,既可以是微型的模拟模仿活动,也可以是关切学生自身的班委、学生会和其它社团的民主选举和运行。二者的形式和效果各有千秋,前者更完备,后者更真实。在实践中,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协调进行。
三、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教育主导构成
做到突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教学,仅在具体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方面的改进是不够的,需要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共同支撑,教育主导构成应多样化,不能只有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而应有教育主导的系列构成。根据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教学特点,在教育主导构成上,有负责者、管理者、实施者的系列构成,在实际运行时,还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但通常,一提到“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命题,大家就会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系起来,这是理所当然。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等内容的教学,藉此,可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还远远不够,原因有二,一是对于观点的培育和生成,相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显得单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民主观也是一样;二是对于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培育,并不等于民主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虽然相关民主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是必要的。仅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也明确要求,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协调校行政负责实施,宣传、人事、教务、研究生院(处)、财务、科研、学生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①这可以看出,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不仅仅只是关乎思政课教学机构和思政课教师的事,它是高校多部门、多单位的协调。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思政课当然由思政课教学机构安排、由思政课教师执行,这无可厚非。但也应值得注意的是,到现在,还有不少高校或领导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政课教学机构和思政课教师专门的事。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关于民主观的教育教学也是一样,如果不能真正地做到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育教学主导构成明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效果可能也会打折扣。根据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教育教学特点,其教育教学的主导构成应该是这样的:学校党委直接领导是当然的,直接参与部门和单位至少有,思政课教学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②直接实施部门和单位至少是,思政课教学机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③直接实施者至少是,专职思政课教师、兼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专题报告主讲者、相关活动主持者。
(一)负责者
高校党委和校行政是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负责者。总体上说,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是方向,校行政负责实施是保障。民主观教育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非其它。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方向就应该由高校党委把握。如何把握?这是总方向的坚持和把握,而不是具体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制定。一般来说,学校党委应该了解近段时间(半学期或一学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或者由宣传部、教务处、思政课教学机构等机构上报民主观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一般的理论的探讨,可以自由些,但涉及到对青年学生的民主观教育教学,如有偏颇,负面影响范围广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教学,有其各自安排的内容,要在其中再穿叉和突出民主观的内容,而且不同课程之间要协调一致,避免重复,需要校行政的保障实施,这其中教务处、思政课教学机构是直接组织者,但如没有校长或分管校长的督促负责,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甚至是不了了之。再者,由辅导员、各系副书记、科技处牵头组织有关民主观的教育活动,如果没有校长或分管校长的督促负责,就更难成行了。因为他们会受到诸如时间、课时等其它条件的限制。
(二)管理者
思政课教学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直接参与组织管理和组织实施的部门和单位,是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思政课教学机构是民主观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和实施单位,具体负责教师的选配、民主观教育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安排(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各个思政课程之间的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等等。不仅如此,而且作为高校“独立设置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与高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政课教学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二级机构,理应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直接负责。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识形态和校园舆论环境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其工作重心之一是组织师生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大学生民主观的教育教学,也一定要在党委宣传部组织和参与下进行。教务处是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教学的一些机动安排,如民主讲座、民主讨论沙龙、相关的实践训练,等等,教务处要给予一定的协调与配合。学生处、(学工部)团委①,是高校学生与之打交道较多的部门或组织。学生处负责学生(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团委是学生共青团员的组织、思想阵地,一般是通过开展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展示青春和培养全面素质提供了空间和舞台。而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或参与、各种丰富活动的开展,正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过程和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刻板说教,灌输思想上,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突破传统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以其独特、丰富的哲学内涵,优美生动的文字典故,非概念化的特点,易于在大学生中引起共鸣,乐于接受。它正是为我们开展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当高的价值。
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自觉的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将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要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讨论与交流,促使教师能积极有效的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推进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阅读国学经典,了解传统习俗和中华艺术等,更要积极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吸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科研新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二、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改善和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课内、课外教学、交流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内化效果。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具有普及广,形式灵活,传播快,信息量大,检索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更是大学生们获得更多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优势和特点,也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搜集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图片、文字、高清视频、特效音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最直观的感知,增强课上教学的渲染力。也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视频音频,或自己制作PPT、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讲解演示,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可以让学生登陆校园网的思政部教学平台中的历史文化版块,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国学经典、历史文化等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和相关链接,鼓励学生参访学习、讨论和发表见解;可设置思政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或创建思政类的手机APP,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课资源到微博、微信、APP上,供学生和教师间学习、讨论、交流。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的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效果。
其次,思政课教学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思政课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校园中,而是应该让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身的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学校要把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俗民情,搜阅相关文献,写出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制作视频短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实践能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果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也可创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
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政课必然会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丰厚的资源在人文领域,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人生修养等。还蕴含的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和谐包容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克勤克俭,无怠无荒”的勤劳俭朴精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这些文化和精神正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优良素材。近些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道德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道德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大学生汲取积极有益的成分,能构建坚实的人文根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德行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
时代的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建设,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人才。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注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是教师、学生提高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5-57.
高校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在校学生向全面、综合实践人才方面发展,采取了与企业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方式。但是高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都不同,这就使得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适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种优势,展开对学生的思政教学,使社会、网络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消失。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
首先,当前社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经济结构体制的深入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行贿、偷税、徇私、金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观念。其次,一般大学生都具有守法、爱国、独立等良好的意识,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希望在学校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渴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有少部分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没有人生奋斗目标,思想意识懈怠,行为涣散,使思政教育增加了困难。最后,当前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宗教意识、种族观念等相互交错、碰撞,使当代大学生面对这样的形势而无所适从。由于大学生对恶意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的甄别,很多不良信息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例如欺诈信息、图片或视频、暴力信息等,复杂的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困难[1]。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由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转变为由高校教师、合作企业委派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思政教学教师职务,这就造成高校和企业的思政教师在教育内容、方式方面有很大不同,使学生短时间内不容易适应,内心比较彷徨。其次,以往教学模式中,学生就是单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思政课程学习中,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增加了企业员工这一身份。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造成学生在双重身份之前转换有些混乱,思想言行方面会受到社会负面问题、物质利益的一些影响,使高校展开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再次,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传统思政教学就是以思政教师教授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引导学生展开爱国主义理论学习,展开对道德素养的学习。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高校除了教授给学生思想政治、德育等内容外,还要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新方法,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重点组织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学习、实践,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教育优势资源,让学生全面感受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提升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养。学生在此过程中思想会发生转变,但是转变效果有好有坏,就可能造成思政教育出现问题。最后,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习思政内容,既要在学校里面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又要到合作企业中展开实践学习,两方面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有很大不同,造成学生由高校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企业相对陌生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人际关系、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可能会造成心理素质调节不当的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难度有所增加[2]。
3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分析
3.1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和校企合作模式带给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影响,高校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体现,而是将其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利用社团、志愿活动、网络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活动开展思政教学,思政教师应当和社团干部充分合作,形成全面思政教学形势。第二,拓展学生的思政实践教学,可以由学校学生干部、辅导员等人员联系社会志愿组织,开展义务维修、支教,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三,广泛利用博客、论坛、网评等网络传媒形式以及各种高校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网络传播,使学生感受到正能量。
3.2 充分利用网络展开思政课理论教学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抵消其负面作用,使学生利用喜欢的方式开展学习。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w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利用微博、论坛等的隐蔽性、快捷性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一些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传递给大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载体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很多学生在遇到困惑和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愿意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而是喜欢通过更新空间状态的方式将自己的困难和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渴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呵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目的性的研究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3.3 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力度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校园实践的延伸,是高校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前,与社会生活接触的最近距离,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以便学生在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展开实习时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可以引导学生在寒暑假的时间内到社会中寻求兼职机会,锻炼自己。第二,设定社会实践目标,让学生根据专业性质、职业规划、兴趣等方面选择合适的调研项目,展开社会调查、服务等实践活动,并撰写报告由教师评审。第三,构建专门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构建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学习、锻炼,综合提高学生素养[3]。
3.4 构建不同形式的思政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64-02
21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条件。因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既是社会进步、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的发展诉求,在教学中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一个核心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注不够,有时甚至抑制一些喜欢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学生,偏重于培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重视有余, 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关注不够。“05方案”实施以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 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觉悟、创新的情感、创新的意志,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智慧,同时指引着大学生创新的方向。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实践教学在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优势[1]。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受大班额教学的限制,教师处于主动灌输和引领教学的地位,学生主要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在活动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导和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政课每项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个人创意、小组合作、团队竞争,发挥出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竞争与合作中,不同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给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创新需要一定的空间,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真正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并不多。实践教学很多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场地也不受限制,形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自由掌握的空间大大增加。有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就能够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大大增强创新的热情。
二、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2]。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水平,以及创新主体的经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一)以激发创新主体意识为目的,借别教育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主体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大学生只有被激发出积极的创新意识,主动自觉地参与创新过程,才可能产生创新活动。性别教育针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期待、社会角色、性别优势开展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了解和认识。思政课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性别教育,强化性别主体意识,继而激发创新主体意识。例如针对女大学生可以布置“我最欣赏的女大学生”节目制作、“最美女性大家谈”专题论坛、“现代气质女性之我见”宣传展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辩论赛等实践教学作业,通过让学生去思考、搜集、对比、筛选、点评、概括等,获得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从而激发女性主体意识,克服潜在的被动服从心理,主动投入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去。同样,针对男大学生也可以布置类似的性别作业,通过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学习模仿增强创新主体意识。
(二)以启发创新思维为目的,借鉴同伴智慧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中介,创新思维要求在思维过程中, 破除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积极采取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任务,充分借助同伴教育的力量,多角度碰撞学生的固有思维,促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可以结合第三章开展“我的人生”“我的大一生活”等征文比赛活动,学生通过同伴之间不同的选择,对比别人解决困难的态度,从而启发自己的人生道路,改变自己旧的思维模式;结合绪论部分和第一章开展“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我的理想”等设计大赛或演讲比赛,促成学生对未来思考的创新;结合道德和法律部分开展“道德之我见”演讲比赛、“老人摔倒扶不扶”辩论赛等,通过对社会现象多角度解读,对道德法律的不同理解,触动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创新道德法律思维。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借助任务驱动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最终成功。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任务驱动以分组完成的方式多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网上红色之旅”“我爱我家乡”等任务,请学生担任导游,规划线路,介绍景点;布置“心海拾贝”杂志、博客撰写任务,让学生尝试担任编辑、策划、博主、作者;布置“时事魔镜”“一周有话说”等主持栏目,请学生担当主持人、节目策划、撰稿人等;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布置相应任务,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布置“中国风”服装设计展;多媒体与网络制作专业,请他们制作“大学生道德、法律”网站,承担网站编程、美工、设计等职务。以上种种完成不同职业任务、担任不同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途径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
思政教师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引导整个创新过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主体。思政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掌握相应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同时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善于吸收和综合各学科的最前沿知识,把握时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看世界[3]。思政教师可以逐渐积累创建一个实践教学创新实例库,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案例库中储存几个和学生专业相关、反映时下热点话题的又能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案例,这样搭建出来的案例库既方便教师相互借鉴,又容易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不断完善创新方案,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二)改革考试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认真实践都是保障教学的最后成效和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时并不主动,特别是一些小组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更是全程围观,出力甚少甚至没有参与。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考核评价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考核无关,则部分比较功利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所以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教师在考核时除小组成绩外,还要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实践参与程度、成果创新贡献等。
(三)学校应创设宽松环境,支持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表面上看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相对轻松,但实际上任务量要大大多于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方案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主持、活动后的总结概括和收集整理。但是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工作计量办法,并不利于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创新实践教学。同时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资金、人力和物力,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应该高瞻远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对教师工作量的计量和考核增加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安排要更有弹性,为教师的校内外实践提供便利。高校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培训和再教育,搭建各种创新教育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卿敏.论创新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
坛,2004,(11).
[2]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