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7 08:12: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主义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主义思想

篇1

社会属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在人类政治思想中任何人的政治观点或政治主张都不可能回避集体主义的存在。这是社会主义思想生命力强大之所在。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集体主义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国》,在中国可以上述到《礼记·礼运》。对社会主义思想最明确的描述在中国是《礼记·礼运》,在西方是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的《乌托邦》。不过中国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而是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社会构思。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物的社会主义,它从工业革命开始,是西方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集体主义的政治思想。这种社会主义是从托马斯·莫尔开始,经过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等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区分的各种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流派。如果说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礼记·礼运》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社会道德理想,那么,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一个最大特点是它是作为资本主义初期剥削、压迫、贫困、不平等现象的对立物对未来社会的最高道德构想。

所有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集体主义思想的衍生,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时期的反映。社会主义思想在农业社会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的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才具有浓厚的夺取权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时代的反映。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批判,它反映实行社会改造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为这种生产方式基础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它们设想将来民众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方式从资本家手中夺得支配生产资料和管理政府的权力。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年)、法国的梅叶(1664-1729年)、法国的摩莱里(1720-1780年)、马布利(1709-1785年)等等与农业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大都希望社会温情脉脉,保持农业社会,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仍然主张社会温情脉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作为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派生物,是人类共同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作为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的学说中表述得最为充分和全面。马克思讲的人是抽象的人,群体的人,而非具体的个人。马克思是从社会关系来论证人的本质、人性,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的社会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只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流派,我们没有理由把社会主义思想等同于集体主义思想。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否认集体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与集体主义思想对立的是个人主义思想,而不是资本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对立的是集体主义思想,而不是社会主义思想。 转贴于

篇2

威廉・莫里斯(1834―1896)是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也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其设计思想与观点对工艺美术运动以及后来的设计发展颇具影响,更是对艺术领域发起一场真正的改革运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此外,他的设计主张和观点又与19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潮相契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在政治上,莫里斯是一位积极地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讲道:“我不希望那种只有少数人的教育和自由存在,同时也不追求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人既然要劳动,那么他的劳动伴随着幸福。否则,他的工作也是不幸的,不值得的。”以上言论体现了他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一方面受早期社会主义者拉斯金的思想影响。后者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他强调设计的民主色彩,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亦如他本人所说;“以往的艺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请各位不要再取悦于公爵夫人,而生产纺织品,你们应该为农村的劳动者生产,生产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的这种社会民主思想也正是莫里斯所推崇的;另一方面,其思想也是对当时设计现状――两个重要问题的反映,一是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漫延;二是工业化的来临。其中问题之二工业化的来临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贫民窟的出现,城市底层人士生活水平的恶化,童工、女工的困苦生活等。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且无人来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也是先进知识分子所关心的。以莫里斯为代表的艺术家希望通过日常的家庭用具、家具、衣服等价廉而物美的设计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滋润人们的心灵。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社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其设计思想反复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其次,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也是为此。

针对批量化生产导致的部分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师尝试用装饰来弥补产品设计的不足,如将哥特式纹样装饰到蒸汽机,在纺机上加大批洛可可风格的饰件等。凡此种种,表现出的是过分的装饰和对历史风格的参考。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而言,他们无力购买因用材及装饰造成的昂贵产品。而莫里斯关注普通人的设计思想,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为满足大众的需求,莫里斯于1961年成立的从事家具、纺织品和日用品设计为主的“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其目的就是要生产手工制作且人人都买得起的用品。如他们生产了一种结构简洁的“一天完成”的家具,它的突出特点具有浓郁的民主色彩。他呼吁艺术家关注普通人的民主思想,为现代设计所引用,现代设计的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莫里斯反对繁琐的历史主义装饰,强调“为大众服务”以及简洁的造型。若按莫里斯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设计,确是可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不少问题,更可改善大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生活水平。然事实却非如此,他高品质的设计和精致手工制作形成的产品价格并不能为平民所接受。也就是说,他的贵族出身和高雅风格也影响了他为大众服务理想的现实。这与社会主义思潮的追求相悖。

在莫里斯的思想中,他所推崇的是复兴手工艺,认为只有哥特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等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反对机械化大生产。虽然他后来认识到机器生产的发展趋势,在其后来的演说中承认应该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把它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然而莫里斯对工业文明终生还是持否定态度。不难发现,仅靠手工艺生产,一方面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再者,其高昂的价格也只能为贵族所接受,成为贵族的设计。这与他提出的“我不愿意艺术只为少数人服务,仅仅为了少数人的教育和自由……”“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那艺术究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的主张背道而驰。建筑师韦伯为莫里斯在肯特设计的住宅――红屋,虽然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考虑到了功能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部分吸取哥特风格细节,比如塔楼、尖拱入口等,在某种程度上与为大众服务存在一定差距。

从某种程度而言,威廉・莫里斯的观点与主张既有社会主义进步的一面,又有显而易见的不足。一方面他希望能够为大众设计的思想,主张为社会提供好的设计,改变设计中的矫揉造作的装饰,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民族色彩,成为了现代设计运动中最主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他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否定,与社会发展潮流相悖,过于对装饰的强调,而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不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所享有,因此其产品也是象牙塔的产品,代表的是知识分子一相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7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54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56

[4]梁梅.设计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5

[5]梁梅.设计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7-8

篇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而现实,本文将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体含义: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从具体含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个人、社会、国家与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都纳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畴之内。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谐,接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是社会各系统、阶层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以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状态。这一具体含义所包含的逻辑思维、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鲜明体现。《礼记•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坚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道德修养方式,即首先从自我个人的点滴实践做起,在加强自身德行的基础上逐步惠及家庭邻里,再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当人类社会实现了以个人身心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体现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则与价值追求。

二、原则特征:古代中国对道德和礼仪的价值追求

整体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相结合,现代性主要体现为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传统性则主要表现为诚信友爱、和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实现,这些原则既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指导性原则,也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这些根本性原则。《资治通鉴•周纪》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以德为本、为先的价值取向,即便是现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鉴以道德礼仪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则既是党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礼仪内涵在新时期党治国理政之中的深刻体现。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更离不开以道德原则为核心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反过来,正如中国传统价值观所坚持的那样,这又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深刻体现出对道德和礼仪的一贯追求。

三、践行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

十六大以来,同志针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安全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正是着眼于中国社会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及最迫切的经济、文化等问题,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其对建设和谐文化和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的做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十分契合。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说法从根本上体现出古代中国社会以道德为本、着眼生活实际的实践思想,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还是平日工作学子中的言语思想,都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坚持文明礼仪、落实道德原则,从而在不断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幸福和谐。而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实践观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方法。

四、结论与行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根基所在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支撑,无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措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论来源、精神支撑与思想智慧的源泉。从具体含义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含义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新应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特征的形成则是古代中国史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新体现,意味着其以道德礼仪为根本的思想追求与价值观倾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被着重参考借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措施也深刻蕴含着中国社会传统的“着眼现实、以德行修养为根本”的实践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借鉴参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实现的内在精神根基。由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党和国家要在坚持以为根本指导的前提下,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着重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线装国学馆编委会编著.四书五经第一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页

[2]张文治编:国学治要(经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页

[3](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一册),卷第一周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页

篇4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4-02

一、从孔子“微博”中透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一) “君子和而不同”——“和”思想

孔子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和”、“同”理论的积淀基础之上,在其“微博”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的经典话语,他认为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本质的,深层的,“同”是具体的,表象的。“和而不同”,其本质就是在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与一致。“君子所见略同”,我们耳熟能详,其实追其根源,正是人们的内心见解一致,而表面上却未必相同。

当今时代,孔子“微博”的“和”思想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性的价值符号,体现了我们华夏文明的突出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仁者爱人”——“仁”思想

“仁”字在孔子“微博”中出现109次。其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其实“爱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而后“推己及人”,爱所有人,爱整个社会。如果整个社会都施行“仁政”,那么社会的和谐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可见,孔子的“仁”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统治阶级与百姓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暗含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一个仁爱的社会是我们古往今来的不懈追求。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孔子“微博”中的“仁”思想,恰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蕴含着恒久的生命力,它超越了历史的,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克己复礼”——“礼”思想

孔子主张对社会实行礼治。当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生活在礼仪被普遍破坏而得不到遵守的年代,因此,呼吁人们要实践“礼”的要求,践行“礼”的规范,从而创造和谐、安定的理想社会。

孔子“微博”的“克己复礼”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被国际上誉为“礼仪之邦”,但面对当前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等现象,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对目前的“礼仪之荒”应该感到悲哀和心痛。这对于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孔子“微博”的 “礼”思想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思想

“中庸”也是孔子“微博”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微博”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阐明了“过”与“不及”两种极端,说明治理百姓的有效方法是中庸之道。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贯彻“中庸”思想,掌握温和之道,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文明和进步,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二、孔子“微博”中透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外延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微博”中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孔子主张天地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的伙伴,为我们提供生存必不可少的各种资源,为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自然与人类是一个统一体。

孔子“微博”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环境形势严峻,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孔子“微博”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对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微博”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也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孔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他的“微博“中还主张“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不结党营私,不与他人争执,不搞小团体,始终保持与他人的和谐。这些都表明孔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孔子“微博”中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充分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孔子“微博”的这一思想,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需要我们全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人与人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个人身心的和谐

孔子“微博”有关个人身心和谐的论述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强调自省。孔子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第四》。第二,强调自律。孔子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第三,强调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第四,强调学习。孔子主张“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

篇5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新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新始终坚持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作为主导思想,它使我党举什么旗帜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始终占据统领的地位。我党将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之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向我们展示了指导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等巨大变革,各种利益的碰撞必然产生各种思想变化,纵观这些因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思想的变化,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是各种社会思想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一些反或歪曲社会主义诋毁经济改革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便开始凸显出来。要坚持指导思想,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展开创新。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有效阻止这些非思想的蔓延,还可以使思想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对时代精神进行弘扬,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必然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与民族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它的存在使应该具有怎样精神风貌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所谓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正因为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往无前。也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克服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功。然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与组织形式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对国际上各种西方价值观思潮的冲击,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的创新主要可以从导向、疏导以及监督三方面进行,坚持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潮进行剖析,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引导和促进各种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其次,对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进行创新。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立示范性群体、塑造健康群体等方面,发挥群体的示范性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价值导向。同时还应牢牢把握各类媒体阵地,通过传播弘扬正能量主流思想,影响和融合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时化解各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害的思想潮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激发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凝聚共识,合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对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环境进行创新。任何人都会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环境也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组织成员会受到组织成员精神面貌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等方面。不管是在哪种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形象对组织成员进行感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个身边的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不断激发全体成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和行为准则。

篇6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1.坚持的指导地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要坚持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的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时,必须坚定不渝的始终坚持在高职思想教育全过程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在,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积极的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和建设者,高举中国特色的伟大旗帜。在意识形态领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

想要构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主体。包含:“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几方面内容。要以这几方面为主题构建新的符合新时代背景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引导高职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准则,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论思想指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荣辱观,并坚定不移的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养出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学生。

3.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高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尽量的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发感悟,进行自我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特点,并结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还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关注学生参与的热点话题,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真正的了解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接触最先进的政治方针与思想,了解新的动态、新的变化。

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而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识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如果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就能取得一致,力量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进而实现组织的强大,最终战胜万物。孟子曾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是战争,进行社会劳动或是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决定其胜负或是成败的就是人心的向背,如果再组织内部实现和谐,那么就会齐心合力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成功。“人”是“天、地、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在“时、利、和”中“和”又具有最高的价值。

此外,孔子的“和而不同”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其中“和”是一个统一体,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之间也是一种互补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而“同”是指因素、意见等的一致或是相同,这些因素、意见等的简单相加不能产生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所以说孔子提出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其“和”即为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二、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1.儒家和谐理念,促进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儒家和谐理念的重点就是“和为贵”的价值观,其认为和谐是世间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能让万物各得其所。儒家和谐理念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它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最大化地化解各种复杂矛盾,进而实现社会各方面适度、平衡、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和乐人民,国家强盛,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观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支持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外交事务,解决国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儒家和谐思想在国内矛盾处理过程中,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实现生活环境上的完善,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和谐思想除了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是冲突以外,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换位思考,进而实现个体间的目标或利益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实现个体间的有效合作等。

2.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

儒家的修身以及身心和谐思想能呈现出个体的心态,能呈现出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有了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其和谐的社会心态,而这种心态能实现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以此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利益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贫富差距也被拉大,社会收入或是分配不公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在社会心态领域中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浮躁、无序等消极现象,都会对人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判断和日常行为带来影响。当然这也有诱发偏激行为的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或是建设步伐。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等和谐思想能帮助我们摆脱物欲的消极影响,进而确立相对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市场经济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之上,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寸利必争,人因利或和或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变得脆弱。过于松散的人际关系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而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谐心态就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为其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础。

此外,儒家的仁学思想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铸造,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能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提供最大的服务,而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儒家和谐思想还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人类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运用,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作用,儒家和谐思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呈现其特有的思想魅力,我们应该有所吸收和借鉴地对其进行学习,进而从中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17-012

通行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归纳为三点:“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个《读本》还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归纳为五点:“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等等。[1]这两个方面的界定与概括,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承载的一些功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界定与概括主要局限于专业性的法律、法治领域。如果我们超越法律、法治的专业视界,如果我们从更宽广、更幽深的思想视野来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享有的思想地位、所承载的思想功能,也许就不止于此。

简而言之,本文的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用冯友兰所说的“阐旧邦以辅新命”或“旧邦新命”来概括。为了对这个观点进行有效的论证,下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为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建构一个简单的参照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古今中外的同类思想形态进行比较,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探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思想史上的位置。接下来,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诞生的思想背景,以阐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时而生”之“时”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中,才能更恰切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再来考察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转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新的文明秩序的基本脉络或基本骨架,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这种逐渐成型、逐渐定型的文明秩序的确认、提炼、总结,以证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文明秩序原理之地位与功能。最后,是一个结论和延伸性的讨论,旨在进一步廓清本文的观点,同时也对可能出现的诘难予以初步的回应。本文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有助于促成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思想地位的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促成关于当代中国文明秩序走向、文明秩序原理的更深切的关怀。

一、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思想地位的参照系

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必要通过对思想史的重新排列、重新建构来寻找。在思想史上,有一些思想形态所拥有的思想地位,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拥有的思想地位,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而,可以把它们作为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思想地位的参照系。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途径

当今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形形的文化意识在不断的融合和撞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念指引中国社会主义意识思潮,不但推动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还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繁荣昌盛指明了道路。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未来的建设者,肩膀上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所以说,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将来的命运。由此可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着较强的必要性,如此以来,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树立各种观念,还可以有效的塑造他们的人格,进而,使大学生思想和道德的全面提升。

一、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就依中国的发展来讲,它是不可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其具体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是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中间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不断延伸和创新,对我国今后的建设有着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还展现了理论发展的客观性。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它是以马克思物质观、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及辩证法为哲学指导,以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将具有传统性的道德文化、科学性的价值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教育回归理性的有效方法就教育而言,它是引导和激励人们的一种手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在理性上发生了质变。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它在理性质变上的教育意义更是不言而育的,对于思想教育来讲,它的目的不是有关思想理论的认知性传授,而是依靠教育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积极有效的理论知识,通过学而致用来调节自身的意识结构,进而使自己在思想认知上不断的升华,最终达到实践成长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具有实践的科学性,还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潜藏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自身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在升华,进而达到自身价值观的外化,如此以来,不但促进了自身的成长,还有效的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所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单纯的时代需要,更重要的原因为:它是教育回归理性的有效方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有效塑造了大学生的积极思想意识并实现了他们人格的成长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责任重大,其价值观和道德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时期,不但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还是身心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如果思想不坚定或者是指导性思想不正确,就很容易被各种思想意识或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由此可间,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才不会出现什么偏颇,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人格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可以有效的塑造大学生的积极思想意识,而且还可以实现他们人格的成长,那么,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它完全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利用理论的思想、观点以及方法来科学的看待世界,并利用科学有效的认知方法论,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的充实自己,进而可以创新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科学有效的凝聚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探知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但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提出的理想、追求、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目标,还是中华民族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栋梁,让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利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使命感,如此以来,就将学生的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紧紧地栓在一起。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更不例外。所谓民族精神,就是在民族文化中根植时间最长久,最能显现民族本质文化的精神凝聚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精华,大学生在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下,领略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进而提升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激发了他们将自身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觉悟,并不断的引导大学生以民族精神为基础来展望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和吸取人类一切文明的果实。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时代精神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大学生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时代精神可以有效的鼓励大学生不断的前进和创新,以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抒发,如此以来不但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对思想政治老师理论实践和品质修养的培养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寻找有效融入的关键性环节,就目前对大学生的教育来看,其科学有效的融入方法,就是要在理论实践和品质修养上实行双管齐下,即,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老师的理论实践素养,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老师的品质修养。老师作为育人者,育人亦先育己,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应当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老师自身的理论修养会得到有效提高,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然后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的体系中,让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思想意识的升华,完成个人能力的外化。如此以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以科学、正确、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坚固的“防火墙”,以便有效提高自身的批判反思能力。

2.回归教育本位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讲,它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性,所以,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主观接受,如此以来,这就决定了其教育的根本必须是学生。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消化能力。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第一步为:回归教育本位,归还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创新式教学,将教与学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束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是教育实质的要求,还是社会实践的要求。老师的思想认知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不断加强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便大学生真正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诣,常学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2]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

[3]袁琳,张翠英,段小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分析[J].才智.2016(11).

篇10

敬爱的当组织: 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由政治学研究院的俞思念老师带来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课程,他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还认为,中国还要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种种疑难,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俞老师在充满激情的讲课中,他的手机铃声还曾响起了两次,但他每次都是非常果断地掐掉电话,继续讲课,这种敬业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预备党员们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虽然课堂的音响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大家都表现得非常认真,生怕漏掉了某些精彩片段。

原本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一些概念化、符号化的认识,但听完俞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在思想上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洗礼,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的坚持,就是真正的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仍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方向。在这面大旗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还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不搞私有化和多党制,让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只是我一些基本的想法,我们还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求知和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是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