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5:26: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导向式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项目导向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方法。项目导向法中的项目必须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分解必须建立在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以行业专家和资深教师的建议作为参考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项目导向教学任务的设计以企业营销策划为载体,根据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模块,将市场营销课程内容镶嵌到各个教学模块中去。
(一)课程设计理念从企业实践中来,到项目导向教学实践中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施教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计理念来展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整体设计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最好与地方企业合作来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同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置;并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营销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因此,该课程可以借鉴企业的工作过程中的经验,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活化;同时,通过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将项目导向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序化,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具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如下所示。
(1)邀请企业一线营销人员与校内专职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保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广泛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的一线营销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与企业一线营销人员共同探讨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来自企业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并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考核学生,使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
(2)围绕提升职业能力的主题,设计一个综合性、真实性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和学习中,体会方法应用,掌握市场分析与制定营销战略方案的技能,以此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学习项目要完全遵循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且可以更换营销公司进行项目操作。
(3)除主要训练项目外,学生还要课外兼职,以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的任务项目分解
(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作为市场营销类专业毕业的高职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一般是市场调查员、市场分析员、营销策划员、一线推销员,等等。在选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调查清楚。市场调查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调查问卷设计能力、调查活动过程管理能力、调查数据收集与统计能力等;市场分析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市场分析能力,包括SWOT分析能力、消费者行为分析能力、STP分析能力等;一线推销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推销技巧等。在清楚相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企业营销活动的实际工作过程(市场调查—市场环境分析—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产品推销)为主线,针对营销岗位(市场调查员、市场分析员、营销策划员、推销员)的职责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形成十一项学习任务,并确定完成每个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融合。
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项目
践任务项目分解出来以后,还必须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教学合一的目标。
(一)企业案例分析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企业的营销案例;其次,教师根据知识点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小组发言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实验项目和实验任务的设计。这主要是强调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设计实验,实验项目的开展必须依据公安实践中刑事科学技术员所必须的技能进行,实验内容和任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实验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开展研究,但也不能让学生无法完成实验,应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规定的所有实验项目。实验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开展的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则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带来便利。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引导。刑事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实验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合作是任务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互补、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整合,组织学生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的对学习方案进行调整,随时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微调;在学习价值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
3.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无论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学习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可选性,也可使同学能够真正从评价中获得收获。
二、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
应该说,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完全固定的,但从一般的教学规律出发,根据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实施: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作品展示—总结回顾和学生提问。
1.课前设计和准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任务,并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纪律情况、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从已经设计好的众多任务中挑出适合教学对象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学生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协助教师分组、协助教师准备教学器材和材料等,学生参与准备工作,可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过程。
2.布置实验任务。学生进行正式实验前,教师要把设计好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讲解实验的内容、原理、具体任务。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方法,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也可以教师演示后,让个别学生再次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研究欲望。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完成实验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后,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实验任务。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无论是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的同学,还是实验有一定问题的,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验的联系,对原理、方法融会贯通,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受益。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掌握程度,更包括大力开动脑洞不断创新出能够与课程巧妙结合的切入点以及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闪亮点,配合在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同学不断思考、推进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并努力创造出气氛融洽、博采众长的课堂氛围。但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还是同学们是否真正地接受了、理解了老师在药剂学课堂上想要传达给他们的知识、方法、技能以及思维方式。
2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的互动式导向式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在理论课课堂上,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担任剧情发展的总导演。那么,在实践课上,我们就要退居二线,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药剂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3]然而,以往的药剂学实验课程基本以验证性实验草草完成,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就是一个机器人,按照实验指导上的处方与工艺,无需思考便能制备出质量合格的药物制剂。这与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为提高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一改以往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探索性实验,同学与老师共同参与其中,互动时碰擦出智慧的火花、遇到迷茫不清的问题时,教师也将引导正确方向。例如在半固体制剂(栓剂)的实验课上,在理论课已详述的基础上,要求同学根据药物性质自行进行处方设计、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包括实验小组的组建、实验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及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验结束后的总结等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同学和同学、同学和教师之间密切的配合与相互的支撑。在实验小组的建立过程中,教师会有意将在课堂上胆怯不爱积极发言的同学安排在组织协调的岗位,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班级就是个大家庭,要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大家服务并提升自身并快乐着。当然在整个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也是层出不穷的,如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有的同学容易跑偏,这时教师应及时与小组成员沟通讨论,使同学从理论上思想上认同并接受老师的建议,但要注意防止冷却同学对创建性思维的热情。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与详尽的实验记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实验结束后总结与分析的依据。有的同学粗心大意,可能错过重大发现,教师的时时关注与孜孜以求的实验态度会感染并带动同学对自己实验的关注度,和同学一同观察并讨论实验现象更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对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往往不够重视,因为结果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在这种探索式实验结束后,我们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对结果的理性分析与总结至关重要。例如有的同学对自己制作的栓剂进行质量检查,外观不合格呈现出一半透明一半浑浊现象,有的药物含量下降,有的融变时限不合格。针对问题的出现,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查找原因,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查因解惑,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收获才是最大的。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作为组织协调者,作为理论指导者,作为实验践行者。但应注意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一切为学生服务。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实时的互动交流与恰当的导向纠正贯穿始终,同学们反映收获颇丰。生产实习是学校近年来为适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工作的一部分。专门组织在校大四学生到对口企业内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锻炼。
济慈《夜莺颂》的文字解读与影像阐释
英美文学课堂作为二语习得的场所,是文本阅读的一部分,习得环境是一种课堂环境,自然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和课堂教育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有鲜明差异,学习内容包含不同的语言风格,认知方式,而诗歌作为语言的精华,这种文学性极强的风格适合于课堂教育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同时,诗歌又是情感密度最大的一种文学形式,负载着最大密度的审美,但精炼的语言,纷繁的意象,浓缩的文化象征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在我校使用的教材《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笔者按不同文学体裁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统计(表1)。从表1看出,教材较为强调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这也是这门课程与其它英语课程相比有其独特内容之处,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新奇感延长了对审美的感知,不同于散文类作品。笔者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夜莺颂》为例,阐释诗歌所蕴含的美既体现在对文字的阅读过程中,又在制作精美的课件及坎皮恩导演的电影中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教师讲解相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段落图式强化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认知。
诗人济慈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美和把握美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抒情高手,而且还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这首诗创作于1819年,当时他生活困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情绪较为悲观低落,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痛苦人生的复杂心理。当时他寄寓于友人家中,一天清晨坐在树下,看到一只正在筑巢并发出婉转低呜的夜莺,在灵感的驱使之下,不到3小时诗人就完成了这首英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诗人试图在想象中忘却现实的烦忧,随着夜莺的美妙歌声进入一个欢乐和理想的世界。然而,随着歌声逐渐隐去,诗人又从美好的幻境回到了痛苦的现实,但思维还萦绕在刚才的幻觉中,他还在困惑于刚才的心理变化:这究竟是幻觉,还是醒着的梦?声音消逝———我究竟是梦,是醒?诗歌在两个问号中结束,但它给读者留下的遐想空间中却充盈着对理想的美的追求。在预习《夜莺颂》时,对诗人济慈生活的时代背景,主流思潮,个人经历,他的哲学思想及写作风格都应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一些他擅用的修辞手段也需要提前掌握,如通感(Synaesthesia),典故(Allusion),隐喻(Metaphor)。济慈擅长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写作,读者要体会到他诗歌的妙处自然也应知晓通感这种手法的精微,如“Tenderisthenight”(夜色温柔)、“Softdark”(柔软的黑暗)等,可对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使用。典故中,大量引用《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营造出神秘神圣的宗教氛围,也渲染出古典文学的意境。他对形象、意境和音韵的锤炼对后世的唯美主义都有着较大影响,这是语言图式方面的准备。济慈本身贫穷坎坷的经历,多病的人生,短暂生命中对美的热切追求,以及“Beautyistruth,truthbeauty”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主题方面的内容图式,诗里的夜莺象征着欢乐和幸福,代表一种永恒的原则和崇高的境界。诗人认为诗歌应是美的体现,而美是真实的,诗人应以最完美的艺术手法来描绘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此,他精致的诗句中渗透着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类崇高思想的敬仰。这首诗歌从想象到现实,又从现实到想象,从历史到当前,迂回循环的结构形成了诗歌的段落图式。学生理解到这三个图式后,便能较好地把握这首诗了。可参考济慈的传记片《明亮的心》,这部传记片视角锐利,从它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一生,其中有男主角朗读《夜莺颂》及其它作品的片段,从诗人吟诵的作品中可直观欣赏到诗歌的格律节奏美。如同诗人的作品,这也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的电影。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璀璨情诗让全片的浪漫华丽色彩热烈燃烧,男主角细腻温婉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伤感、不陷于欲望,是一部新派文艺剧情片的典范,本片入选了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提名第 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蓝与紫激烈冲撞的画面自有其独到之处。在观看画面时,学生不但从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画面、音乐、音响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从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多媒体画面艺术是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思想与创意、情感和美感等的综合艺术体,其功效是使多媒体教学能产生完美的认知活动,整体提升教学境界。其具体体现在认知与教化、传播与沟通、情感的宣泄和净化等现象或过程中,促进知、情、意的交融,真、善、美的统一。同时,对三个图式的认知也有益于对作家审美精神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当然,这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够,对多媒体使用不当,在课堂上可能就会成为一名电脑操作员和课件播音员,课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创意。同时,多媒体课件常会流于形式而不重内容,或是内容编排主次不分等。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也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英语课堂中,它的核心观念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不论教学方式、工具怎样改变,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运用知识为目的,所以不论课堂教学怎样改革,始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
2.中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
2.1增强学生实验及培训建设,健全学生实习管理
提高学生实习与培训的基本条件,前面提升学生的市场营销整体能力及专业素养,这是提升中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最有用的方法之一。简单地说就是,积极地筹建商务模拟培训基地,安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尽力满足学生开展真实的商务洽谈的要求,创设逼真的洽谈环境、工作环境以及营销环境,积极开展模拟教学、实例分析教学以及座谈式教学等等。创建市场营销培训基地、安装市场营销教学设备及教学软件,主要的目的是从硬件上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创建校园内的营销实习超市,尽一切努力满足实习的要求,为其提供所有的应用工具,所有的超市员工都是学生来任职,并实行定期换岗的制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实习水平的另一个有用方法就是健全学生的实习管理。按照教育及培训目的的要求,把实习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认知的实习,历时第一个学期的大约一个周的时间,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领入一些市场营销公司或者是超市,使学生了解公司营销活动的主要步骤,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二步就是实践实习,历时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使学生自己担任一些具体的工作,承担一定量的的销售任务,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借助理论来引导实践,根据实践的情况证明理论的真实性。第三步,主要设在第三学年,历时一年的时间,学生脱离学校,真正的踏入公司,变成公司的员工。经过这几个步骤的实习,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加快速的投身公司,防止出现知识和社会脱节的状况。
2.2提高老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
为了改变专业老师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应该采取下面的措施:⑴直接聘任公司的业务精英或者是专家来给学生上课,将实用性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交给学生;⑵让专业的老师分批到工厂实习,提高专业能力及教学的质量。
2.3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再现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借助老师建立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学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入学的目的是胜任某些特定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这也是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为人称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仍不能把教学和岗位联系起来,依旧是“用大学的一套来教技校的学生”,教学目标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讲剖析,讲联系,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究其原因,是由于会计岗位的人员流动相对稳定,长期在企业工作的会计人员很少会来到学校执教,而学校负责教学的教师基本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也就是“科班”出身,本身就不具备企业工作的经验,即使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后来入职的教师,一旦进入学校,也会慢慢的“落伍”。教师本身就缺乏对会计岗位的深刻理解,自然无法自如的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1.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很多学校为会计专业的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除了教室之外,大都配有专门的机房和手工实训室,学生听课在课堂,上机在机房,实操在实训室,但从笔者亲历的教学经历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教学效率并不高,更多的出现“上课讲一遍,上机讲一遍,实操再讲一遍”的情况,这其中固然存在着生源质量等等因素的影响,但依旧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配置的观念是较为落后的。从行为导向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取资讯的来源(可以使用手机但极不方便),在机房,则是座位的固定使学生难以进行团队合作,这样脱节的教学资源配置直接阻碍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1.3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的,以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依据,以考试成绩为客观评价标准,最终评价结果偏向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比如,教学内容的深浅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最后以分数衡量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适用于集体式教学而不是行为导向模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必然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特性,其更适用于长于抽象思维,喜欢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而偏偏技工院校中此类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2改进措施
2.1转变思路
从学校到老师,切实转变思路,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制定符合企业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目标,这需要详尽的分析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胜任能力,也包括关键能力。在此教学目标之下,为了胜任新模式下的教学工作,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知识,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2.2优化资源配置
为会计专业建立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相契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该环境应当具备理论教学功能、团队讨论功能、实践操作功能。这样的一体化教学环境首先应该有一个教学区,具备多媒体教学仪器,投影仪和幕布作为讲解和演示必不可少,最好配备教学管理软件,如红蜘蛛、蓝鸽等;其次,学习区域与操作区域合并,根据岗位需求建设仿真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办公设备和网络,尽可能做到学生拥有独立间隔的办公区域,人手一台电脑,若干人共用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常规办公设备,会计工作材料,如常见账证表;最后,设立类似会议室的讨论区域,可以每间教室设置或者多个教室共用一个会议室,为团队合作和讨论提供保障。这是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达到的效果。
2.3完善激励模式
如前文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校领导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校领导重视教学改革,才能够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并继续投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方向性的调整、推动与激励和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和保证,包括但不仅限于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师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教材的选择或者研发等。
2.4建立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把英语做为外语来教授的目标是什么?从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大中专及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已经把注意力从50年代的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过渡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并重的阶段。
现代语言学家把交际能力概括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条件下,对谁,说什么,怎样说”。这句话既涵盖了交际者、交际对象、社会语境、目的、方式,也包含了交际的内容、原因等因素。如果认定这一定义较为科学并把它引入外语教学中就会发现,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运用,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这里的交际者是隶属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场合是中国人用外语和操该外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或同样为外语的外国人在以某种形式进行交际;条件是交际双方都能运用这一中介语[(Lingua franca)抑或是一方的母语];交际对象一般为非汉语使用者;交际的内容和性质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彼此不同的思维、观念、习惯、角度来对待事物。
可见,这种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换言之,其交际能力应确切地表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应成为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主要目标之一。
况且,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须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认识文化所起到的作用。Alptekin把语言文化知识分为系统性(systemic)以及超结构性(schematic)两种。前者指句法和词法等,后者指从社会中习得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认知特点等等。他还指出:“外语文化中的结构性制约着学习者掌握外语的系统性知识。”也就是说,英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扎实,越有利于学生把握英语语言技能。Wallace(1988)也曾写道,“‘文化能力’在理解任何具有异域文化性质的事物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导向模式恰恰是要关注这种文化能力的培养,把‘文化”既视为手段又视为目的,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模式的概念
这种模式是指在教授英语的全过程中,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
这种模式符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学英语是在基本掌握其母语以后的活动。而汉语作为典型的东方语言,造就出与其他语言迥然不同的中国人的类属性,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形成了汉语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认知模式。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有相得益彰的认知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事物越是相异就越能构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认知和识记。
比如 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 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把这种体现文化涵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能使学生很轻松地习得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因为文化蕴藏于从语音、语法、词汇到对话、篇章乃至认知模式的各个层面上的缘故。初学者一开始就会遇到诸如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Hello!等与汉语言文化中的问候语等值的问题。进而,会对亚语言(paralinguistic)和超语言(extralinguistic)层面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达到一定水平后,英文的行文模式,如阐释、推理、视角等篇章因素就会对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构成影响。在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及时地通过文化上的对比,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自觉地进入目标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
当然,这种模式与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手段、技巧、方法是并行不悖的。它能使师生在清醒地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主动地解决对基本语言技能产生影响的文化问题。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如文章段落结构中所反映的那样,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东方学生的作文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缺乏中心、连贯性或组织性,类似“绕弯子”文体。倘若我们在教写作时充分意识到这种东西方的差异,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就会教学策略上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体现在准确、得体、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上。而这依赖于对目的语即外语的文化意识和合作态度上。同一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同类语篇的不同结构、分别持英汉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表达同一事物时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等,都可能构成干扰交际的因素。因此,利用文化导向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和语用层次上认知、理解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际。
三、师资与教材
本模式是站在文化高度上,把语言视为文化的载体、表像或物化;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看成手段又视为目的的新的外语教学观。因此,它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1)英语教学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释同一个物质世界;(2)文化须向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近地教授,而不能简单地让其偶然地,无目的地接触(Mantle-Bromley,1992);(3)语言教学不能与其文化脱节(Byram,1988);(4)目标语文化是外语学习每个阶段的要素(Stewart,1982)。
教师应深谙中国文化和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语言层次、非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和叙事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等四个层面上的对比意义。同时,教师也应
认识到,英语已不是简单地代表英美文化,而是西方乃至世界文化的合成。从宏观文化的角度来说,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相同大于相异。因此,应消除异域文化的侵人感。汉语文化也决非封建时代的孤立、封闭、保守的形态了它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多成分的体系。从教学角度而言,中国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排斥、敌视心理已经被认可、同情、容忍所取代。这是在中国教授英语的心理优势之一。
教师应掌握这种外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技巧。用屠蓓(1994)的话来说,“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在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下述四个要点:(1)时机:应在汉英语言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并时及时进行辩异和对比;(2)角度:可以站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上分析看待同一现象。初始阶段似应多从中国文化角度人手,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已存在的认知框架;(3)程度:文化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文化移入的程度应服从于语言技能培养的目的;(4)方式:渐进的、自然的、启发式的、关联的,而不是集中、说教、注入、孤立式的。
教师应妥善处理母语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历来认为,母语干扰应尽量排除于课堂之外。但母语文化体系是先入为主的体系,以一种新的体系取而代之几乎是做不到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异部分的对比,使学生母语文化这种潜意识中的体系,成为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参照系,从而使英语在对比中成为显性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东西。即发生正向迁移。
文化导向教学模式显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以语言文化对比、参照为方法,以多国文化背景为材料,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教材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所谓任务,是指跨文化交流场合中要达到的交际目标。教材的语言背景不应局限于英、美、加、澳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应涵盖尽可能广的国家和文化。如上文所示,英语已成为一种中介语,其国际地位和使用范围恰恰反映了它的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属性。此外,初级和高级英语教材都应有一定量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许国璋(英语)之所以在中国保持长达30年的魅力,部分原因在于 其一、二册中有相当数量的语言内容是反映中国人所熟悉的事件、场景的。 Alptekin写道,“熟悉内容和题材使学习者更加关注结构性知识,他们的认知过程受目标语的干扰也较少。”因此,教材应按照中国文化……人类共性文化……异域文化的顺序渐进按排语言材料。如 Stewart(198)所言,“EFL教材应通过利用、比较或挖掘跨文化的人类经验,并以此作为阐释不熟悉语料的参照点,从而在已知文化和未知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四、结束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与其说是应用语言学或教学理论的新方法,毋宁说它是一种新的思路或启示。其意义在于,既然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对比、照应、等值、区分等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书目:
1. Alpteken.C. (1993). "Target-language culture in EFL materials, "ELT Journal ,0.2, 136 -143
2. Alpteken,C. (1988). "Chinese formal schemata in ESL compo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Vol. 26, No. 2, 112-15
3. Byram, M. & Esarte-Sarries, V. (1991b).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4. Dirven, R. & Putz. M. (199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Vol. 26, No. 3:144 -156
5. Morgan, Carol. (1993) "Attitude Change 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Vol.26,No.2:63-7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宄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学以媒体技术为基础,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系统。当前教学设计不仅运用于正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广泛运用于事业机关、企业、军事部门和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中。另外,各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泛在教育、云计算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微课堂教学等)的实施也高度依赖于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应用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模式被提出来。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关教学开发模式的论著中则指出,自60年代出现第一个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文献中已有数百个模式。虽然教学设计有了很多规范化的程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预计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还会层出不穷,这也就使得教育教学的从业者对教学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学习、掌握和应用。我们不禁会有疑问:能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给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呢?这便是本研究所要关心和回答的问题。作者依据“问题”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初步尝试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期待能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新范式,提供给教学设计人员一种设计思路。因为,本研究是对教学设计方法本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哲学反思,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所以,本研究是关于教学设计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专科院校采取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公共必修课必须要和一些专业性的学科有所区分。但是,一直以来,有些专科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思政课的教学按照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进行,使得当今的大学生,对照本宣科的传授更加“畏葸不前”,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严重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加强,同时也导致思政课教学逐渐的被淡化,因此,专科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可行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应对这方面的不足。
二、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
1.对专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的挑战。
专科院校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依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备课,单向度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模式。授课教师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汇总,以及要求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去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设置,方可完成对专题更加精确的提炼。同时关于课堂的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相关问题是由学生主要参与互动去完成的,整个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的活跃,需要老师去更好的把握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顺畅。
2.对专科院校学生的挑战。
专科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为问题的设置需要认真分析,方可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被动接受教师宣讲的“依赖症”,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因此专科院校的学生必须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对专科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进行问题式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大合班上课的模式,教学组织上应该是以小班上课为最佳方式,这就要求专科院校的授课教室有充分的保障。同时对于专科院校一些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科院校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解决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的对策
1.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探讨和研究。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尤其是要充分结合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文化素质,不断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问题式教学的组织者,思政部教师首先要具备“通观全局”的组织意识;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史哲相关的内容以及不断进行问题式教学的研究,以此来充盈自身的知识储,从而可以更加从容进行问题式课堂教学”。①思政课还应该更加重视和本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思政部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相关运用方法的交流,从而促进自身能够更好的把握“问题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2.立足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专科院校的学生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由于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所站的角度不同时,其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偏差;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同,其对问题的把握会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因此,在整个授课环节,需要思政课教师循循渐进的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3.不断去优化专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问题式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问题”。②采用问题式教学需要采用小班教学,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合班,这就要求专科院校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授课教室。同时对思政课教师的人员需求会进一步提升,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工作需要加大一定的力度,同时对专科院校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4.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考核机制上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建议采用操行考核和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操行评定包括学生的出勤率、玩手机、看小说。乱说话等相关情况的考核。水平考核包括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实践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平时的阶段性测评构成。通过操行评定可以有效开展课堂的纪律组织,通过水平考核促进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般而言,课程考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题式教学过程的成败以及教学效果。两种考核方法的共同推进,可以有效的推动问题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伟超.基于问题式学习初探[J].职教论坛,2010,(7):45-4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41-04
一、引言
“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是先有电化教育这个事,后有电化教育这个名,再有电化教育这个学”。[1]在我国电化教育学产生之前,电化教育在社会领域已经存在了,之所以电化教育首先在社会领域发挥作用,主要是由于它的本质特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决定的。[2]从国外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来看,由AECT(The Association for Eud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94定义到AECT05定义也一直强调教育技术的实践性。所以说实践性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教育技术学实践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来源,也是教育技术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在教育技术学实践中,由于普遍持一种“技术思维或技术逻辑”,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和媒体工具,而较少关注教育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或目的,往往去追求媒体技术的更替、翻新。教育技术人员不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这说明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缺乏合适的方法论。[3]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视角,本文对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做了探索,提出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方法论。
二、以技术应用为导向实践的不足
1.实践应用跟风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永远都是形成教育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4] 从哲学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5]教育技术学从诞生至今一直重视实践性,理应积累了很多认识来指导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呈现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空洞不能指导实践的现状。[6]有人曾批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个“赶时髦”的专业,当一种新兴技术出现之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总会迅速地尝试将之应用于各种教学中,并且围绕该技术的各种应用性研究也就纷纷出现。杨开成教授分析这种现象认为:一方面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唯媒体技术论长期占据教育技术研究主流有关。[7]这种技术应用导向的教育技术实践在消耗了大量资金、 背负了过多期待之后却并未对实践产生多少根本性的影响,只是陷入一种“被寄予对教育进行革命的巨大期望在学校中大规模实施尖端技术数十年后被证明期望落空”的怪圈之中。[8][9]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技术远未实现人们期望它能够发挥的那些潜能,近年来对于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的质疑甚至还有所增加。[10]
2.不利于理论的形成
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导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存在“跟风”的现象。总是随着外界的信息技术产品兴衰而变化。由于这种“跟风”的研究更多的是获得某一特定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经验,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教育教学问题利用技术解决的经验,这就很难上升到解决某一教学问题需要的理论。因此很难从这种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中反思总结出能称得上理论的知识,同时这种研究的不断深入没有自身发展的逻辑,总是受到外界“技术”更新的影响。每个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由于对以技术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进行反思时进入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发展逻辑,而这些研究深入发展的逻辑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问题本身发展的逻辑,其实是外界“技术”应用兴衰变化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技术学发展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
3.不利于形成实践规范
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是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的元方法,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当方法论进入人的观念领域成为指导实践活动的观念时,就具有了实践规范的功能和意义。因此,它是形成教育技术学实践规范的前提。而实践规范的功能是使实践活动以一定的方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自觉和有效地趋向一定的目的,从而实现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导向、激励、约束、调节、控制等。[11]
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还存在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共教育技术学从业者借鉴的实践规范。这就导致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从业者面对一向具体的工作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只能是根据经验或者生搬硬套自己见过的应用方式或者别人实践过的方式。要从教育技术学实践中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首先要形成一套能够为教育技术学从业者所共同遵从的实践规范。实践规范为教育技术学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和标准,规范方法论的使用,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
三、问题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价值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范畴。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也非常重视“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的历史启示我们,科学研究不但“始于”问题,而且正是“问题”推动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引导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12]
“问题”对科学研究如此重要,但是对实践有何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问题”。关于问题的界定我国学者林定夷做了一个定义: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从问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谈到“问题”时,总是预设了智能主体的某种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目的性,正如康德所说:“并非每种活动都叫做实践,而是只有其目的的实现被设想为某种普遍规划过程的原则之后果的,才叫做实践”,而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进一步的具体化表述。[13][14]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设定了目标无形中也就产生了“问题”,因此,对“问题”的解决是引导实践向目标迈进的动力。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也是具有目的性的,那么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也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教育技术学理论发现的主要源泉。
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
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因此在教育技术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应该找到“问题”。教育技术学中“问题”的产生是由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目的性决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进一步的具体化表述。所以,我们先要明确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目标。
目前普遍认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15][16]教育技术学的实践活动怎样才能实现教学优化?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相关要素进行改变,达到教学结构的改变,最终实现教学优化的功能。[17]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是实现教学优化目标的途径,而在这些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教育技术学实践的过程和内容,那么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之前的现状与我们期望要达到的状态就形成了我们教育技术学实践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教育技术学实践目标找到了教育技术学实践“问题”,而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则是依据一定的原理或知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通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就形成了“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应用技术)反馈评价(对技术选择和应用过程的评价)”的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这种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过程避免了之前“技术应用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这种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实践中盲目的技术应用。“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应用技术)反馈评价(对技术选择和应用过程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技术学的作用,不然教育技术学实践也只是成了技术的简单更替尝试的过程,失去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是选择性的、有目的性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就会逐渐形成解决某一教学问题需要的理论而不是获得某一特定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经验。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强调教育技术学实践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也是一个系统过程。系统科学家霍尔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三维模型,他把问题解决的过程从知识维度、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分别做了划分,以霍尔的问题解决三维模型为依据,我们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的三维模型结构,如图所示。
1.逻辑维度
逻辑维度就是形成实践活动的规范流程,前面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分析是从问题解决步骤维度,即逻辑维度对其分析的。在这个维度可以把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做一划分,划分为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反馈评价五个阶段。明确目标主要是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形成问题则是根据要达到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方案则是根据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选择恰当的技术并形成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是把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把选择恰当的技术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反馈评价主要是反思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和应用的技术是不是恰当,应用效果如何等。
2.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则是实际的实践过程阶段划分,从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的时间维度看,任何一个教育技术学问题形成和解决都离不开分析过程,明确了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开发然后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且在每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和反思总结的过程,即管理和评价过程,时间维度的评价是一个总结性评价,而逻辑维度的反馈评价主要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因此,从教育技术学实践的时间维度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五个阶段。
3.知识维度
知识维度则是在实践过程和实践规范的各个步骤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教育技术学实践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综合应用,从知识维度看,教育技术学实践离不开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无论是在信息技术的设计开发阶段还是利用阶段到最后的管理评价阶段都需要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的指导。
教育技术学实践主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问题,而教育教学问题往往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对复杂的教育技术学问题,人们可以借助于系统工程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定义系统和子系统的方法来定义问题和问题解决空间。作者认为:无论是简单的教育技术学实践问题还是复杂的教育技术学实践问题,都可以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论来统一和规范我们的实践活动。
五、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特点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与技术应用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相比较具有以下的特点:
1.把教育技术学实践从比较强调“媒体技术”转移到用适合的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来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强调以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选择性的、有目的性的使用技术,对技术进行设计利用,从而摆脱了实践中随着技术发展盲目的崇拜和利用新技术的现象。
2.利于形成实践规范,实现教育技术学实践效益最大化
实践规范产生于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实践目的是生成实践规范的直接观念原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形成了“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反馈评价”的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这种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过程不仅避免了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实践中盲目的技术应用,而且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规范。实践规范有利于促进人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规范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
3.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应用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通常会导致我们忽视所用技术与具体场景的对话,更注重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学习或教学。因为现代技术是对于效率极其推崇的一种思维逻辑,对效率的极其推崇会导致一个后果,既手段本身成了目的。[18]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论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形成关于教学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使用和改造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沉淀。
六、总结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学实践是问题(或目标)导向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更多的是关注需要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时选择性的、恰当的使用技术,并且设计和开发出适合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论指导实践,利于把教育技术学实践从比较强调“媒体技术”转移到用适合的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来,而且还利于形成实践规范,促进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还可以促进教育技术学知识的产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运武.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J].现代教育技术,2005(5).
[2]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朱鄂桂,赵呈领.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8):47-50.
[4]刘美凤.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来源[J].开放教育研究,2004(4).
[5]张刚要,李建中.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一种现象学解读[J].电化教育研,2011(12):20-24.
[6]刘和海.论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23-27.
[7]杨开城.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9-44.
[8]任友群.理论 实践 方法―――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9]转引任友群.理论 实践 方法―――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10]王美,任友群.转引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再思考:方法、实践与理论[J].中国电化教育,2011(4):1-7.
[11]夏建国.实践规范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4:161.
[12]林定夷.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3]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64.
[14]张影. 教育技术实践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12.
[15]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