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12:3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方课程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其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扩大[1],医学影像学对临床诊治的帮助越来越大,尤其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从简单阅片诊断,已经发展到利用学科知识独立对疾病进行诊治并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阶段,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疗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授课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实行“少而精”的授课原则,注重精选讲授内容,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病例分析,最后由老师针对不足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影像解剖等基础学科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医学基础、临床实践与影像图像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式的人体成像技术发现病变,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及综合评价[3]。影像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器官的系统解剖和断面解剖的结构形态为依据,解剖基础知识贯穿在医学影像学的始终。只有熟悉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形态,才能真正读懂影像所表现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典型的病例影像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图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讲授医学影像学时需以影像解剖学为基础,将二者有效结合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影像、病理、临床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医学影像征象既是组织病理变化的反映,也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表现有关,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影像知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4]。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病例时应特别要强调联系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对影像征象进行系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临床与影像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放射诊断的检查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要提示同学们注重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的相互印证、对照,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影像诊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应有机结合,则可优势互补,有效反映病变的特征,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作为1名全面发展的放射科医生对它们都应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四、双语教学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长期、系统和全面的双语教学规划,各院校、各学科自行其事,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但是医学影像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交叉科学,其理论基础、较多的的科研成果及大部分机器设备基本由西方国家最先掌握,为了深入掌握医学影像,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要发展、要充实,要提高我们的学术地位,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培养大批掌握双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双语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医学影像乃至很多相关教学中都会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一直都在不断发展总结中,上述教学方法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621.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化”的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拓展课程资源便成了当下老师们感到最棘手、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国家只规定了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综合实践课程还没有体现课程特点、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给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多样性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必须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进一步彰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需要高级技应用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能迅速投身岗位的毕业生。因此,针对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各种岗位的需求,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课程观,利用本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于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根据岗位需求,建立综合利用职业院校校本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
2、制定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体系。
3、围绕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够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
4、通过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紧扣辽宁沿海地区的地方资源,依托船舶行业,从数控加工与服务、模具加工与服务、机械加工与服务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首先对辽宁沿海地区的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确定各种岗位群。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职业院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以教育哲学为指导,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研究以个案研究与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资料收集、教育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
1、比较研究。本文研究中,我们将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基于岗位需求开发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优势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2、个案研究法。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对典型的岗位需求将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某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总结职业院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方法,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教育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经验总结,对研究工作进行调控。
4、问卷调查法。实验中,定期对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教育活动的状况与发展,取得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5、资料收集。对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并通过整理确定研究的范围,再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并依据所筛选的资料开发校本课程。
6、文献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三、研究特色创新
1、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一方面,这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职业院校只有主动出击,改革自身的的课程,根据企业界需要培养学生,才能获得生存。另一方面,这种改革中必须是有计划进行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受当前高职师资、资源等各方面的条件所限制。课程改革的计划性还体现在要规范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上。
2、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企业界的参与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界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职业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积极吸引企业的参与,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方案。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是:学校组建“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邀请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过程。
关键词 新教师 公开课
一次交流的机会听到了某校两位新教师开的公开课,A教师为上岗第二年教师,开课内容为《蹲踞式起跑》,基本流程如下:准备部分:全体学生成一路纵队绕垫子来回慢跑四节徒手操跑的专门性练习(高抬腿跑、后蹬跑);基本部分:讲解、示范原地练习基本技术动作上道练习(蹲踞式加速跑);结束部分:放松、总结、评价。B教师为上岗一年新教师,上课内容为《投掷垒球》,上课流程跟A教师基本相同。
上课后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且不说两位新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活动是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形式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我们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去评价这节课,它有新课程的一点影子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改变吗?新课程经过六年的实验、三年的实施,却在第一线的教师与课堂上却没发现一点新课程的影子,笔者不禁对此产生了几分担忧。
一、对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一线教师
教师在课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将不可能落到实处,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点在新课改初始已有所显现,值得我们深思。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位新教师完全是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新课程实施中有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但这两位新教师连一点“穿新鞋”的意思都没有,上课中间只是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优等生示范,再练习提高,最后评价、总结,结束本课。整个课堂完全在自己的支配下去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没有一点自由的余地,也没有发言、表现的机会,课堂中学生成了练习的“机器”和被支配的“木偶”。在新课程实施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公开课、示范课按新课程的要求去上课,而平时为图省事仍按传统模式上课,这些教师已有了新课改的理念,但我们以上两位新教师连一点新课程的理念都没有。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仍存在着新课程实施的不平衡,且一些地区与学校存在的问题严重,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据笔者平时的观察,两位新教师缺乏上进心,没有钻研精神,平时很把时间用在备课,钻研教法提高业务上,而是依照老教师的传统教案模仿备课。他们大多的时间花在游戏、聊天上,对课程改革的研究意识不强,因此上课能省事就省事,得过且过,且容易自我满足。教研组在新课程中应发挥其导向作用,由两位新教师的情况可以看出教研组并未起多少作用,新课程实施中教研组应该不断地对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对实施情况不断反思、总结,使新课程实施得以不断完善。
(二)行政监督
1.课程管理
本次课程改革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和适应性”,在管理上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正是这种“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以可乘之机,不是利用这种权力搞改革而是利用这种权力抓升学率。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虽然没有出现设想的“一放就乱”的局面,却出现了有权力想搞什么就搞什么的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仍处于“有想法,没有行动”的状态,即使有校本课程很多学校也是搞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
2.地方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需要行政监督,下一级课程实施情况如何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这就需要三级协调起来,形成共识;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地方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要给予及时的解决,或提供理论依据或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有些地方行政监督不够,对各校课程实施的情况不管不问,只是下发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有关实施新课程的文件,这也存在地方行政部门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或理论层次不够,难以处理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这也与上一级行政部门的培训不够有很大关系。学校课程改革实施不力、抓升学率,严重影响体育教师的改革热情,也与地方的行政监督不无关系,这就造成从上到下监管不力、实施不力,也就出现新教师上课走老路的现象。
(三)上岗培训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相结合,做到‘先上岗、后培训,不培训,不上岗’”。区行政部门虽然按要求组织了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从以上两位新教师上课就可以看得出来,培训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按培训的要求到各区、各校调查课程改革落实情况,因此才出现了上面监管不力,下面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高校师范院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改革的任务,为基础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应有一定的新课程理念或有较强的接受新课程思想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是一片空白,也不是只能承担基本教学的普通体育老师,因为他们是教育第一线的生力军,承担着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事实证明,高校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着缺陷,需要在这方面作些努力。总之,对于师资培训地方行政部门应建立起严格执行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以便使新课程培训落到实处。
二、对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自身教育,积极探索实践
对于体育教师自身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课改的学习,深入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新课程观、学生观。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融入教学,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除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外,要加强自身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促进自身思想水平、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会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是过去的经验与理论难以解答的,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适应新的要求。平时多花些时间用在钻研业务上,认真备课、及时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难以解决的通过集体讨论或咨询专家等形式来解决,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搞好教学工作。由于体育教师自身水平不同,个性与个人追求也不同,这就需要教研组、学校、市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的督促与检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而不是被动改革,听之任之,持骑墙观望态度。
(二)加强领导的重视、参与和监督
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教研员、校长等领导必须认清新课程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主动、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支持、帮助、咨询和服务。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多提供让教师参与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且教研员、校长等领导要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从而了解课程实施的状况和教师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一道群策群力地进行探索。重视建立行政吸纳制度,把大专院校的课程专家、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吸纳到课程决策中来,主动听取各方面人员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便改进新课程方案。同时,还要抓好课改的专项检查,善于发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典型与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动执行文件,以便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课改的培训工作
新课程培训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培训只讲理论不讲操作,只是说教没有具体实践,培训下来结果是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因此培训既要讲方法又要看落实,努力清除培训内容形式方面的弊端,注重优化教师培训方法,形成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组织考核与个人总结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那种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要求,必须深入课堂中解决具体问题,要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参与培训,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使培训真正成为促进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出现,可以追朔到19世纪下半叶,在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出现并逐步兴起。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案例教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在不同的学科体系,案例教学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总体而言,尽管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但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不同学科领域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在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通用的。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二本A类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作为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希望能通过课堂的讲授,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是本人在管理类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在和学生不断交流教与学的心得体会的过程中进行改进。以下内容是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尝试采用的一些解决方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一般沿用哈佛的经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通过实际情景案例的教学方式,一般经过提问、倾听、反馈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案例教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于哈佛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且积极运用于各自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哈佛模式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讲授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是以哈佛模式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以期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通常包括以下主要过程――准备工作阶段、提问引导阶段、讨论分析阶段、总结反馈阶段,之后针对总结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再进入下一轮的案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一、准备工作阶段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案例的选择,是否和讲授的理论体系相契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可以选取经典教材里面的典型案例,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地方企业特色,编写案例教学的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后者对于本校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加有效。教师要充分了解案例的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企业环境。此外,在此阶段要明确该案例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以及启发的内容,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疏导方案,并且给学生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说明,包括案例的内容、需要注意的要点,期望学生能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案例可以拓展的内容和方向。在布置学生进行阅读案例的时候,把该说明文档一并发给学生。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专业课的案例教学中,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影响案例教学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提问引导阶段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案例教学的主旨就是期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习不能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负责讲授课程的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做好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衡量学生解读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讨论分析阶段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讨论分析阶段的掌控能力上。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需要挖掘学生的思维亮点,并且让尽量多的同学有表达见解的机会。而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更好的挖掘有价值的观点。案例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教学设施和教学时间,有不同的设计,甚至可以在同一班级的不同案例分析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原则是让学生尽可能提高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洞察力。
四、总结反馈阶段
在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有价值的总结对于案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进行了一系列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对于案例分析方法的掌握并不完全,在整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的总结在此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总结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信息沟通,既要注意把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出来,也要倾听学生们在案例学习、理解、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信息的反馈。
五、改进及提高
在进行了上述步骤后,单一的案例教学就告一段落,但是这并不代表终结。总结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于下一轮案例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内容包括选取的案例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设置的合理性,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案例总结的价值等等,各项内容都应该在改进及提高阶段的考虑范围之内。在本阶段,形成系统性的文字总结材料是进行可持续的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有效手段,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
1.课程预习
作为一种围绕学生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使用比普通教学模式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前的预习,从而缩短教师消耗在讲授教材内容的时间,使师生能有更多时间共同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按照导学案上所列要求完成练习,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则划上标志,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这种预习方式,一是能够让学生将现有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方便了解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阅读教材,主动找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和总结重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程讨论
学案导学法中,课程讨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为此,教师在开始施教前,应首先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而后根据导学案内容排除过于简单的问题,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具体方式为:在确保学生切实完成课程预习的基础上,按照座位次序将全班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合作的方式针对教师给予的教材难点展开讨论和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出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经由课程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3.课程讲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59-01
1 引言
目前,随着对地方院校向应用性大学转型的要求,许多院校对理论课程的课时缩减了,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很好的掌握好一门课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为例,如果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没有办法给学生做介绍的。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一般在大三下期开设《信息论与编码》,而在大二时就已经学过MATLAB[1]相关课程了,所以学生能够独立应用MATLAB编程仿真了。如果把MATLAB应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在课堂上提出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运用程序仿真和函数运算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真,这样就能够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相关的现象和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且能够减少所需要的课时。
2 应用举例
选用教材《信息理论与编码》[2](第二版),吕锋等编著。以熵函数性质为例,运用MATLAB绘制二进制熵函数曲线,从而总结出熵函数的性质。二进制熵函数的性质为:二进制熵函数曲线是关于概率的上凸曲线,如果二进制信源的输出是确定的,即概率为“1”或“0”的时候,则该信源不提供任何信息。反之,当二进制信源符号“0”和“1”等概率发生时,信源的熵达到最大值,等于1比特信息量。
3 结论
把MATLAB应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能够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相关的现象和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MATLAB程序在一般的windows系统都可以安装,而且安装方便[3]。学生只要有MATLAB相关的基础知识,就能运用程序仿真和函数运算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真。
参考文献:
[1]王沫然.Matlab与科学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技工院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JXJGJY-ZD-201504)的研究成果。
为了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有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力拖动。很多技工院校对这门课程都进行过一体化改革,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范本,有着先锋模范的作用。
但是,改革成果存在值得商榷地方:几个一体化试点学校基本都分布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省份,这次改革成果可能不太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由于当时急需给全国技工院校做范本,时间较为仓促,改革成果存在一些考虑不足的地方。
本文描述的课程一体化改革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中部的江西南昌。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对南昌及其周边经济开发区的公司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遴选出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结合学校现有设备和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内容的调整
传统学科电力拖动课程内容的安排一般是先让学生将点动、连续动、正反转等控制电路进行安装,然后对生产中常遇到的设备的控制电路进行检修。本次课程的一体化改革将传统课程分成两部分,即设备的电气安装和设备的电气维修,并且安排在不同学期。这样确保教师进行电气维修的教学时,可以从容地把精力放在各种维修的实例上,无需为追赶进度而遗漏技能要点。
2.学习任务的设置
设备的电气安装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电动葫芦的电气安装、CA6140车床的电气安装、Z3050摇臂钻床的电气安装。
设备的电气维修的学习任务设置为CA6140车床的电气维修、M7130平面磨床的电气维修、X62W万能铣床的电气维修。
学习任务的特色在于改变了传统模式,学生进入工作情境学习,能让学生在练习技能时就能知道这项技能以后应用在哪些地方。
3.强调国家标准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进行安装和维修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将课程分成两个学期进行的优势,教师可以在学生出现的一切不规范操作时进行过程记录,在总结讨论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将“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实施中。下面介绍一下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带着“引导问题”去观摩
由于电气自动化的学生对机床还很陌生,所以,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设置了一个观摩的环节。为了达到更好地学习目标,每次去之前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摩,参观回来后,需要对引导问题进行解答。这使得学生每次观摩新机床时都有个目标和方向。
2.“展示”的重要性
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必须要有一个总结和展示。纵观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展示”的活动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是将展示分成三部分,即过程展示、成果展示和问题展示。展示的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小组的实施过程进行回顾,还可以了解其他小组任务实施时采用什么方式。展示出来后,大家自己会进行沟通比较,下次任务时会自动进行改善。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含出勤率、是否承担小组任务、任务完成效果等等。终结性评价将小组的最终成绩和个人挂钩(乘上小组表现系数)。为了鼓励平时默不做声,却勤勤恳恳的学生,笔者学校还特别设立“踏实奖”“全勤奖”。为了鼓励迷途知返,表现越来越好的学生,设立“进取奖”。
三、小结
以上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希望有地方值得其他职业教育工作者借鉴。当然,改革的效果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改革并未结束,课程改革人员还会不断地在学生中调研,也会请同行、专家对我们的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根据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调整,投入实施,评价、总结、反思,再改进,如此反复将课程改革不断地完善。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1、学校课时安排与国家政策相差巨大,表面只做出某些相应的改变,与上级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做材料”应付政策要求,作材料完全只是为了实施行为本身,有时以作假的方式做材料,如撰写教学过程记录,学生总结课程改革后英语学习心得应付上级要求。
2、学校往往利用非常规时间实施新课程改革。为避免传统的常规教学活动不受课程改革影响,采取集中实施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如每周下午自习时间,或假期集中上课实施改革。
3、地方教育局和学校较多的关注外在英语课程组织和管理活动方式,但是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授课老师而定。学校各方精力不足,资源有限,指导不足很难从学生学习结果发现影响,显然对教学中的评价工作,及总结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评定。
二、英语课程改革实施困境分析
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离不开组织域关键各方的相互影响。所谓组织域,就是组织共同体,里面有各类组织生存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有相应资源或者产品的供应者,消费者,中介机构等。显然,学校教育符合组织域的特征: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大学,家长和高中学校等组织和机构不仅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有着对学校英语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有不同期望。
教育部代表着中央政府对高中学校教育进行管理,是教育领域管理最高的管理部门,这是教育部参与学校教育这个组织域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拥有着庞大政治资源,这些资源充分保证了教育部在组织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实施自上而下政策的首要者。地方人民政府对所辖地界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事物具有管辖和领导权限,对辖区的教育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条件。大学在学校教育组织域中扮演三方面的角色:一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二是为学校教育提供供应者即教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三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家长在组织域中也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同时也是重要资源提供者:充足的教育经费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学校是组织域中最为关键的一方。它具有双重性:一是服从组织域各方达成的协议,并以最完善的教学政策实施协议。二是积极参与制度逻辑的商议过程,并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最终承受者,具备自主操作空间和权力;许多课程改革的政策都只是一些目标,而无具体的操作指南时,目标落实上需要学校这一组织方发挥积极地作用。同时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垄断性生产者,学校在对外宣称上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学校实施了什么政策,有自身最大的发言权。学校在进行英语课程改革时受到多重影响,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到底应该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应该帮助学生获取高分,学校内部各方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影响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行为。
三、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尊重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规律学校针对英语课程改革应演化而非革命。路径依赖意味着英语课程改革在未来发展之路上依赖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在推进方案中,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制度逻辑,而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如何做的更好,并保持组织域内部的相对稳定性。高中学校对革命性的变革具有抵触心理,因此应保持核心利益和技术的稳定。
2、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对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学校提供更多的利益奖励,或奖励经费筹集机制,对参与改革的学校进行实质奖励,而非名声上的奖励(戴媛媛,2011)。学校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更多的教育经费,更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在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好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充足的经费时,组织与各方应建立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