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8:0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数学学习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总复习阶段是学生关键的学习阶段之一,复习的效果直接影响中考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呢?
一、认真学习,把握要求
《课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认真学习并吃透它们才有可能吃透数学中考评价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因此,要在充分吃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复习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实施.
二、回归课本,夯实双基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考命题仍以基础题为主,有些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根据原题改编的.有些题原型是教材中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拓展、引申、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归纳和梳理教材知识点,记清概念,夯实基础.复习≠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法则的记忆.如:
(2010年泉州中考)第21题: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CD上一点,F在CB的延长线上,且DE=BF.
(1)求证:ADE≌ABF;
(2)问:将ADE顺时针旋转多少度后与ABF重合,旋转中心是什么?
(改编自华东师大版教材八(上)P70习题15.2第3题)
因此,要紧扣课标和教材,梳理整合知识结构,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做好以下方面:
1.扎扎实实地抓基础.中考试题基础分占总分(150分)的80%,在第一轮复习中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如:(2013年泉州中考)第1题:4的相反数是(?摇 ).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的强化练习.运用一题多拓,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一题多变,深化思维的灵活性;提倡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如:证明两三角形的全等,是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型,在复习中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3.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如:求-3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如:科学记数法,不为0的数的0次幂、负整指数幂等是常考的知识点,可重点训练学困生.
5.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的同时,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三、专题复习,稳步提升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学生一旦掌握了思想方法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蕴藏在数学题目中的,学生通常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挖掘例题、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应对变化万千的中考题型.
1.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得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创新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如开放型问题:
(2009年泉州中考)16.已知反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k的一个值:?摇?摇?摇 ?摇.
(2010年泉州中考)16.现有四条钢线,长度分别为(单位:cm)7、6、3、2,从中取出三根连成一个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可以为?摇?摇 ?摇?摇.(写出一种即可)
2.注重引导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3.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4.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由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5.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
四、模拟训练,考前练兵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查漏补缺,这好比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适应性的训练,试卷的讲评,注重典型错误的分析,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模拟题必须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贴近中考题.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要略高于中考.如:往年各地市的质检卷、中考卷、考试说明等都可以作为模拟题.
总之,中考复习应得法,应扎实有效,要从基础知识抓起,重视课本,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复习教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精讲精练,不断反思、归纳和总结,定能使复习取得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33-01
新课程标准对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与支持。
一、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与内涵
目前,在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助推力量,使教学效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与学科教学相互依存、紧急联系。在两者的关系之中,信息技术并非只是一种工具来辅助教学,其本身信息就具有资源共享、全面互通等特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方法与技术、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信息技术更具创造性,为推广素质教育作出贡献;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可启发和激励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向“探究性的学习”转变,同时激励体育教师由以往的只顾“教书”向“研究性”的方向转变,进而激发学生和老师的主观创造性,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效果
1、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于加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体育考试成绩的统计方法,教师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化管理。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体育教学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看体育比赛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学生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模仿训练,并感染其他同学开始喜欢篮球运动。当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出来以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体育运动标准动作剪辑下来,制作成课件并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放映,结合所学习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不断的、自发性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扩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生动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还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体育动作真实的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加深对体育运动和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揣摩,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良性循环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局限性
1、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当前由于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不均,并且受到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信息意识较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较为狭隘,缺乏对学科的前沿性和发展动态的关注度,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还抱有怀疑态度。当然,身体练习和传统授课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然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往往更生动、更直观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2、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由此决定了体育课的教学场地基本在户外,也就是说体育课受限于在室外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使用率。现阶段,有室内活动场地的学校数量并不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有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对设备和场地的要求较高,这就与体育实践教学产生了冲突。
四、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优化的思考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教师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功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是一种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而这并不等于说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并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需要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时机,避免“为用而用”、“过渡使用”所造成的主次不分合影响目标完成。
3、制定优化政策,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各级有关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管理,建立起相适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中,要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出发,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使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达到科学与规范的要求,全面推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近30年来,范畴理论和语言迁移一直是指导语言学家进行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而范畴理论又以原型理论为主导。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逐渐转向了概念层面,探索影响英语介词习得的深层次原因。
(一)原型理论与原型效应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等[1]根据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认知心理学家对“焦点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畴理论”,即“原型理论”。她认为同一范畴内部成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备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则是非典型成员。同一范畴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结在一起,并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目前语言学家对“原型”给出了三种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即原型样本。Rosch[2]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拥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体,而范畴是围绕原型建立起来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图式表征。Reed[3]认为原型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畴化过程中人们就是以这些图示表征作为认知参照点对范畴进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这种界定方式可以理解为上述两种的结合。而“原型效应”指的就是范畴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畴内部的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拥有更多共同的范畴特点,因而更加具有认知凸显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迁移假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发生重大转向。西方研究者开始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研究语言迁移,从思维层面探究迁移的本质,提出了“概念迁移假说”。
该假说主要指,“人们在习得某种语言(如母语)的过程中,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化方式反过来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习得”[4]。由此可知概念迁移主要产生于语际不同的概念范畴系统及概念存储模式。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来说,发生概念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概念范畴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长期使用汉语这一意合语言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整体、悟性、具象的思维方式。而在英语形合特征的影响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逐渐形成了个体、理性、抽象的思维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改变学习者已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也就是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获得的新概念会使学习者调整并重组原有基于母语的概念结构,改变对实体的范畴化方式和注意倾向。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其整体思维方式会迁移到英语的产出中。
二、英语介词的基本情况
据寇姆统计,英语中各类介词共有285个,而汉语中不到30个。[6]根据Brown Corpus语料库可知,英语中最高频词汇前100个中有15个是介词。英语介词的重要地位及难以掌握的事实决定了对介词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薄冰英语语法》[7]一书中对介词进行的详细划分,按其构成可分为简单介词、复合介词、二重介词(即由两个介词搭配而成,但没有复合介词那样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语介词、分词介词5种。按其词义可分为表地点、表时间、表比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种。根据第二种分类,同一介词可属于多个类别,说明有些介词是多义的。介词一词多义是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介词习得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英语介词习得的相关研究
纵观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该领域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类探索了空间范畴化等认知因素对介词习得的影响,如国外语言学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国内学者马书红、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类从概念迁移角度研究英汉概念化方式的异同对介词习得的影响,此类研究较少,国内仅有张会平和刘永兵两位做过相关研究。各类研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均有独特影响,给英语介词习得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之初,语言学家们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顺序、学习策略、关键期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等,并没有考虑到母语和目标语在空间语义上的异同及学习者空间认知方式的差别,这些语言学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英语介词语义抽象而复杂,恰当地使用英语介词对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并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顾性研究较少。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现状,引起研究者对英语介词习得的关注,本文以原型理论和概念迁移假说为基础,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发掘了研究成果对英语介词学习的启示,以期以此为契机,为英语介词习得提供一点帮助。
一、理论回顾
近30年来,范畴理论和语言迁移一直是指导语言学家进行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而范畴理论又以原型理论为主导。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逐渐转向了概念层面,探索影响英语介词习得的深层次原因。
(一)原型理论与原型效应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等[1]根据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认知心理学家对“焦点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畴理论”,即“原型理论”。她认为同一范畴内部成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完全具有某 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备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则是非典型成员。同一范畴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结在一起,并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目前语言学家对“原型”给出了三种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即原型样本。Rosch[2]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拥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体,而范畴是围绕原型建立起来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图式表征。Reed[3]认为原型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畴化过程中人们就是以这些图示表征作为认知参照点对范畴进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这种界定方式可以理解为上述两种的结合。而“原型效应”指的就是范畴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畴内部的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拥有更多共同的范畴特点,因而更加具有认知凸显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迁移假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发生重大转向。西方研究者开始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研究语言迁移,从思维层面探究迁移的本质,提出了“概念迁移假说”。
该假说主要指,“人们在习得某种语言(如母语)的过程中,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化方式反过来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习得”[4]。由此可知概念迁移主要产生于语际不同的概念范畴系统及概念存储模式。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来说,发生概念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概念范畴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长期使用汉语这一意合语言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整体、悟性、具象的思维方式。而在英语形合特征的影响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逐渐形成了个体、理性、抽象的思维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改变学习者已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也就是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获得的新概念会使学习者调整并重组原有基于母语的概念结构,改变对实体的范畴化方式和注意倾向。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其整体思维方式会迁移到英语的产出中。
二、英语介词的基本情况
据寇姆统计,英语中各类介词共有285个,而汉语中不到30个。[6]根据Brown Corpus语料库可知,英语中最高频词汇前100个中有15个是介词。英语介词的重要地位及难以掌握的事实决定了对介词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薄冰英语语法》[7]一书中对介词进行的详细划分,按其构成可分为简单介词、复合介词、二重介词(即由两个介词搭配而成,但没有复合介词那样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语介词、分词介词5种。按其词义可分为表地点、表时间、表比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种。根据第二种分类,同一介词可属于多个类别,说明有些介词是多义的。介词一词多义是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介词习得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英语介词习得的相关研究
纵观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该领域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类探索了空间范畴化等认知因素对介词习得的影响,如国外语言学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国内学者马书红、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类从概念迁移角度研究英汉概念化方式的异同对介词习得的影响,此类研究较少,国内仅有张会平和刘永兵两位做过相关研究。各类研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均有独特影响,给英语介词习得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之初,语言学家们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顺序、学习策略、关键期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等,并没有考虑到母语和目标语在空间语义上的异同及学习者空间认知方式的差别,这些语言学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参考文献: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张会平,刘永兵.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以常用介词搭配与类联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启良.翻译与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4.
[7]薄冰.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 AI. Iljiniski)系箩摩科鹅绒藤属多年草本生植物,别名牛心朴子,广泛分布于次生沙漠中的半固定沙丘和荒漠流沙区。近年来,国内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除含有一些无机元素外,还含有生物碱、挥发油、甙类、黄酮醇类、糖类等化合物。老瓜头提取物有抗炎、抗菌、抗肿瘤、镇痛、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1]。老瓜头生物总碱(Total Alkaloid of Cynanchum Komarovii AI. Iljiniski, TACKI)是从老瓜头中提取的生物总碱,具有抑制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以及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气囊滑膜炎等抗炎作用[2]。本研究以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为模型,观察TACKI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血清细胞因子IL-1β、TNF-α、IL-4、IL-10及NO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rague-Dawley(SD)大鼠,雄性,清洁级,体重150~200g,由宁夏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为SCXK(宁)2005-0001。随机分组,常规饲养,自然昼夜。
1.2 实验仪器 大鼠足容积测试仪,自制; UV/9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 GC1200型γ计数器(中国科技大学中佳光电仪器公司)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老瓜头生物总碱(宁夏回族自治区物理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孟协中研究员提供),雷公藤多苷片(上海医科大学红旗制药厂,批号040102,10mg/片),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美国Sigma公司,批号Lot084k8928),TNF-α、IL-1放免试剂盒购自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IL-4、IL-10放免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NO硝酸还原法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4 方法
1.4.1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djuvant Arthritis, AA)制备 按照文献[3]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右后足常规消毒后,于足跖皮内注射CFA 0.1mL致炎。
1.4.2 分组及给药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1)正常对照组;(2)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3)雷公藤多苷组将雷公藤多苷片研成细末,加生理盐水,配制成混悬液(6.0mg/kg);(4)TACKI高、中、低剂量组(20.0、10.0、5.0mg/kg),用生理盐水配制,放置1d使其充分溶解,以上药物均以10mL/kg灌胃,每天1次,于致炎后第19天开始给药,连续8d。
1.5 血清中IL-1β、TNF-α、IL-4、IL-10及NO含量的测定 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以(±s)表示。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以P
2 结果
2.1 TACKI对AA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CFA致炎后27d,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2.2 TACKI对AA大鼠血清IL-4、IL-10含量的影响
CFA致炎后27d,模型组大鼠血清IL-4、IL-10含量降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4、IL-10含量高于模型组(P
2.3 TACKI对AA大鼠血清中NO含量的影响
CFA致炎后27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升高, TACKI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
3 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调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具有促炎、抑炎或刺激、抑制的正负反馈的免疫调控作用[5]。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降低,提示AA大鼠病变过程中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失调,表现为致炎因子的升高和抗炎因子的减少。TACKI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降低, TACKI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4、IL-10含量升高。提示TACKI发挥其抗炎作用可能与通过下调致炎因子(TNF-α、IL-1β)、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调节AA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平衡有关。
关节炎大鼠的多发性关节病即与NO的过量产生有关[6], NO可以促进巨噬细胞释放IL-1、TNF-α形成恶性循环而增加RA的临床症状,因此,减少NO可以减轻关节损伤。本实验结果显示,CFA致炎后27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升高, TACKI中、高剂量组能够降低大鼠血清中NO含量,且其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与雷公藤多苷组相当[7],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提示TACKI发挥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细胞NO的合成有关。
参考文献
1] 杨卫东, 郝银举, 李红兵, 等. 老瓜头生物总碱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5, 27 (3): 191-193.
[2] 郑萍, 戴贵东, 杨卫东. 老瓜头生物总碱抗炎作用机制的的实验研究[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2): 99-100.
[3] 徐叔云, 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21.
[4] Feldmann M, Brennan FM, Maini RN. Role of cytokin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u Rev Immunol, 1996,14:397.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己学习以及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分析以及归纳各学习阶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系统。学习迁移有助于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数学能力,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方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迁移方式
1.新旧知识的迁移。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类属关系时,主要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到学生旧知识系统中,从而发挥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作用,建立起新旧知识两者间的有机联系。
2.共同要素的迁移。初中数学学习中,在具有共同要素的并列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可有机结合新知识学习需求,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结构。例如,在完成苏教版初一数学中的“有理数”的学习之后,在以后学习无理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结构,有效建立起“实数”这一上位概念,从而全面吸收与迁移有理数与无理数两个概念。
3.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初中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相关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各知识成分,从而有效建立起一种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初二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之后,学生可将其知识技能与约分或通分等知识技能进行重组,进行相关的分式运算,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影响因素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数学活动经验概括水平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着数学学习的心境,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新知。同时,在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中,还须积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定势对学习迁移的积极意义,对具有变化性的同类数学问题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对此类问题的强化训练,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完成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身的经验与掌握的知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利于学生将各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有效的分类或进行优化组合,优化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系统,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此外,学生参与各类数学活动的经验概括水平对于学生能否对新旧知识的应用方式、条件、异同点等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迁移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学生对数学情景活动:“某天的气温变化如下:早晨为-6℃,中午时气温上升了11℃,到午夜时下降了7℃,那么午夜的实际气温为多少度呢?”部分学生的解法为:-6+11-7=-2℃,还有学生如此解:-4+(+11)+(-8)=-2℃。可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概括水平的差异,对数学学习迁移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实现初中数学学习有效迁移的策略探讨
(一)善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构建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机结合学习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例如,在对数学中某些容易混淆数学原理与概念,老师可借助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要素,从而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性,善于运用变式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角度挖掘数学问题的本质,从深层结构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条件等进行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迁移,从而构建起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对于参与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迁移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从数学基础知识点的教育出发,加强数学的概念、公式推导、定理以及数学思想等教学,使学生掌握具有基础性与概括性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迁移的适应性。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与归纳能力,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极运用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知识本质的理解,进而进行数学规律以及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最终实现广泛的地迁移。
(三)结合数学学习材料的关联性,优化数学程序设计
要提高数学学习迁移的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认知特点与水平及其认知规律等,深入挖掘数学学习材料信息,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及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好每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迁移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学习迁移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须认真分析各种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并注重优化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概括水平,为顺利完成数学学习迁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业关注的重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来灌输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主动性,没有逻辑思维的锻炼,造成了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措施: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学成果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备课阶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备课,以保障教学效果。备课时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能力的体现,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教师准备充分,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备课是面对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做课前准备,做不到因材施教,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课堂教学只需讲解重点;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需要详细地讲解每个知识点。而教师只能照顾大部分平均线水平的学生,对于两个极端的部分学生很难兼顾,长此以往,造成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数学的思想。
2.授课阶段:
授课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过程,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讲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现阶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都是自己做、自己讲,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充当听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产生了心理依赖,一遇到难以解决的习题就求助教师,没有自我思考的习惯。长期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逐渐对数学丧失了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
3.课后总结:
教学过程还需要课后总结,其实就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反思的过程,包括备课、授课阶段,自身的行为、方式,学生的接受状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善于课后总结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课前的预习。
到了高中,数学课堂的容量要大量增加,在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二十分钟左右,如果学生不做好提前预习,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进度,不能掌握课堂的重点、难点,课间时间也很有限,有些学生根本没机会向教师请教问题,久而久之疑问会越来越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会大大降低,直至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课堂参与。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和教师没有了互动的环节,上课情绪也相对下降,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课感到无聊,从而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后总结。
有些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公式的掌握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课后分析、总结的环节,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上面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我结合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有效的教学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阵营,我们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低效率教学的危害性,积极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现如今,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模式也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求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氛围才会不断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给学生创造参与到课堂上来的条件:
1.授课时间要精简,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进行自我解题,找出解题方法;
3.适当扩展课外知识;
4.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发言、想象等,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如,在学习函数时,这堂课的难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函数概念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函数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我们还可以出一些有意思的题目,创设有趣的意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知识、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任务,还要与学生配合,让学生融入到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爱数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
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南通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先后在《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教与学》等报刊杂志20多篇。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悟”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悟出道理,悟出方法,悟出奥妙。小悟则小进,大悟则大进。学而不悟,难免原地踏步,虽劳苦身心,进步却不甚显著。那么,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悟”呢?
于知识建构中“悟”。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学认知结构不断重构、发展的过程。原有认知基础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实现新知识的有效建构。在这里,自己的“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非老师的讲解。学习数学要杜绝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静下心来琢磨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多想想知识背后的东西;敢于向课本挑战,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或解法;用“数学家”的方法去探索一些重要公式(定律)的发现过程,并“看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唯有不断地“悟”,方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于解题练习中“悟”。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题训练。解题训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反复练习正是为了达到“悟”的效果及培养对数学的理解和感觉。实践出真知,亲身动手做题、思考、感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一环。解题,要精练题目,不要搞题海战术,要做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题。因为有价值的数学题,不但可以帮助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锻炼你的思维,发展数学智慧。通过解题发现问题,独立探索,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问题,归纳方法,达到解一题而通一类、知一片的效果,更多更好地掌握数学的知识、意义与思想方法。
于巩固总结中“悟”。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巩固总结旧知识常常可以“悟”出新知识。学完一节,要做个小结,学完一章,要做个总结。常做总结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总结时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学习数学还在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对数学无论怎样练习,也始终难以找到对数学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从问题解决中形成一般性的结论,领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质的概括,是数学本质的高层次体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找到了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个问题都沉下心去想一想,反复琢磨,体味要领,不断去“悟”,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63-01
所谓数学思想,即是对数学内容与方法的本质认识与抽象概括,是在数学学习中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看法和重要指导思想。而数学方法,则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特定程序及手段。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间是相互依存与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灵魂,后者是前者的实现载体[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十分有益,它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摆在相关机构及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创设、研究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而适应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思想方法却不多,主要划归思想方法、树形结合思想方法以及归纳思想方法等,现按其前后顺序依次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1.1划归思想方法。划归思想方法要求学习者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并通过对问题形式的变换,使得原本繁琐、抽象的问题更容易被理解与解决,进而实现化难为易,化简为繁的一种学习方法[2]。例如在圆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圆形分成若干等分,并将其拼凑成一个近似为长方形的形状,再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2树形结合思想方法。该数学思想方法要求学习者在研究某一对象时,不仅要研究其代数意义,还要对它的几何意义进行研究 ,并将这两者的意义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图形形象、直观的特点,促进对数、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进而提升对其研究效率。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将数学中抽象性与逻辑性通过直观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对研究对象的操作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1.3归纳思想方法。归纳思想方法是一种由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它通过对特殊题材及实例中本质要素、及要素与要素之间联系的仔细观察与深度挖掘,进而对拥有该本质要素特点的题材进行总体概括与归纳,并作出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由此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2.1利用教学情境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情景教学则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它不仅能够使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十分有利[3]。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数形结合与情景教学法进行结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移和旋转'及'轴对称图形'这两单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万花筒或剪纸,让学生们来观看,并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与存在的平移、旋转的现象。通过该种教学情境的营造,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具体的物体的形态还促进了学生对旋转、平移、对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概括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2.2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首先,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提炼与形成实现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于概念是对综合知识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归纳与总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不断将数学归纳等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来完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4]。另外,在数学活动操作中渗透。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形式,对小学生抽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有益。教师应对每一个数学活动进行重视,并运用其具体实践内容做好对知识的讲解工作,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其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规律。
2.3在数学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中提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及的有效概括和总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路与方法,因此,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尤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新知识传授之后,注重对知识的梳理与总结,并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分析与总结,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概括与归纳,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吸收与掌握。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进一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质量。为此相关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加大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并将熟练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邱莉亚.在"数学广角"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3(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学习数学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这门学科是一个门注重思考的学科,可以说数学是一门让人在思考中获得知识的学科,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动脑才能学好数学。
(2)作为学生来说,学生在初中时期数学基本知识薄弱,数学公式掌握不扎实,尤其是从初中直接升入中等职业学校,欠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锻炼。
(3)从传统教学角度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已经被广大同学以及家长认为是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无趣”、“单调”、“”的代名词。所以,不管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唯恐避之不及,更谈不到说积极地学习这门课程了。
(4)从学校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来说,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没有太多关于升学的想法,学校的平时教学中也把重点放在了专业课上的实用数学上。没有过多地要求同学们去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仅仅要求理解公式,了解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对掌握数学的程度要求过低,这也无形中影响了中职学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从学习方法上来说,笔者经过几次在学校的抽查中得到以下结果供大家参考。我们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对如何学好数学感到很迷茫,其实有很多同学对数学都很有兴趣,但由于找不到学习的窍门都半途放弃了。同时,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数学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2.1 对数学认识少,学生思维能力差
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组成数学思想基础。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数学方法对数学思想加以进行指导,为我们的数学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加强学生对数学规则的认知,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形成对数学结构的认识和思维素质的提升。由于,很多中职学生的自身原因,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就一直很差,对数学学习提不起来兴趣,更不要提什么数学思想和数学基础。但这两点却是学好数学不容忽视的两个必要条件。
2.2 错误的学习方法,偏重于习题不重视思考
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作息时间,只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才能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回想起在初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严重的升学压力,我们的各位同学都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根本没有从根源去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习没有机会、坐等老师来上课。在课前不进行预习,上课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丝毫不了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毫无主动学习的思想。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根本不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
2.3 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缺乏信心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意志薄弱,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之一。对于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在初中时期大部分同学对数学就不感兴趣。数学成绩也一直不好,所以才选择了中职学校这种没有升学压力的学校来继续学业。在初中学习中的不被认可让很多同学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这无形中就降低了学好数学的几率,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但是有些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并没有那么差,但进入中职学校以后认为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就不用太用功去学习数学知识也可以了,在思想上就松懈下来。没有以前那样努力学习,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对学习中的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不像以前那样去认真思考。在功课上越欠越多,最后掉队了都不知道。最后一种学生,就是对数学天生不敏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又缺乏探索学习精神,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知识。最后,对数学完全失去兴趣。
3 解决对策
3.1 组建适合中职数学课程体系
我们在中职数学教学当中主要讲解的是数学的实际应用性,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由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加快。中职学校中的学科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现在学习的数学知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直管部门也要求学校精简学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再有就是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对数学这种比较抽象化的理论学科不好理解,严密的数学知识结构并不是他们所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数学课程的体系加以改进,放下以往那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我们的中职教育数学体系中包括理论型模块、实际应用型模块、专业型模块。
(1)理论型模块: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依据专业特性进行安排,尽量安排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对中职教育中学习的必修课进行详细耐心的讲解,让各位同学从本质学会数学知识。通过对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逐步使学生们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思想,一方面奠定日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学会初步使用数学知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同学们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2)实际应用型模块:教学课程的设定要求每个专业的教师与数学老师一起商定,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来设置不同的数学课程,如汽修应用数学、会计应用数学、机电应用数学、数控应用数学等。这些课程都主要体现在其专业性上。所安排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字上“实用”,让我们的同学深刻体会到数学就是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一模块的授课我们可以选择比较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在课程设置目标上,我们不要要求过高。应该从实际的学生角度出发。只有这种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改变,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3)专业型模块:体现在计算方式、数学在软件编程中的应用,通过现今科技优势来介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感。
3.2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1)多年的中职教育中,我们很多老师往往都忽略了培养学生自身能力,重视结果看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部分过于看轻,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知识随意删减。使同学们不知道数学问题所产生的背景,失去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只对公式、定义、定理、法则一知半解,把知识理解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丝毫不能从本质上去看待真正的数学问题,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更不能深刻地去领会结论。我们只有正确地培养思维方法和良好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不能降低。所以,我们只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的改进作为突破口,才能有效改变现今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教育是一门复杂学科,是我们人类历史文明的一个总结过程,人类的发展与数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回顾历史,在数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得到了很多经验与教训。用有趣的故事与枯燥的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些数学历史故事来唤起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完全可行的。
3.3 数学考试方式探索与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所有的考试都是以限时、闭卷、笔试,试题的形式出现在各个考场。题目也基本上都是教材和习题上的翻版。学生们往往被动地学习书本知识,往往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对数学产生了恐惧。也无法实现中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陈旧的数学考试模式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学考试的模式有待于探索与研究。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从而考核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情况,主要以主观题目为主。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分析和动脑能力,对语言的组织发挥有很大考验,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4 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教学质量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十分发达,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应用平台。数据的存储就是有0和1组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数学教学来说就更加有意义了。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编辑生产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把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的特点展现给同学们,进而简化同学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更加容易理解。
总之,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是正常。作为一个中职学校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解决这些在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积极总结教学中的难点,想办法突破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温小允.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多向交往.职教天地,2010(6).
一、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1.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
根据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显示出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在学习数学中没有激情,造成数学成绩一直没有提升。对于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数学不是仅仅凭借记忆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其重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解题的经验,和其它学科相比缺乏趣味性;其次,老师不适当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些老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因此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不适当
学生数学成绩一直无法得到提高的另一种重要原因则是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个别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枯燥单一,不能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学生自己对数学的特点不是很了解,失去了数学需要学生类比、归纳一些解题的方法与思路。针对不同的题型,学生要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就需要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但是很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知道平时如何积累这些解题经验,造成日后解题方面出现困难,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态度,那么他会在数学学习中充满激情,钻研数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迫于家长施加的压力而学习数学,本身缺乏主动性,因此大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效率;有的家庭没有足够地重视学生的学习,为孩子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除此以外,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学生对待该门学科的态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对改变学生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途径探析
1.教师自身的改变
(1)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性的逻辑思维转变,因此学生的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数学改革当中,教师针对一些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并且对学生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关注学生每一个小进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老师来为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缺乏了学生自己探讨的空间,会导致整个课堂无趣化,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寻问题。
2.学生自我改进
(1)学习方法的正确掌握。学生要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课外的辅导上。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于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找准自己的薄弱点逐一突破。
(2)归纳失败的原因。数学学习强调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寻找解题的思路,并且对其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分析自己本次失败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成绩和自己的努力程度是正相关的,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方法、兴趣都对成绩有着密切关系,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
三、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时刻,而数学学习难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多,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家长的原因,有的是老师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逐一改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周成 学习中学课标基本理念,更新数学教学观念[J].神州,2012,(19)。
[2]刘宏 浅谈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策略[J].现代阅读,2011,(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