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8 17:45: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管理论文

篇1

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尽管随着《物业管理条例》和《物权法》等有关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物业管理行业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要面临多方主体(业主、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社区管理机构等)的管理体制。当前的物业管理处在社会分层的环境里,物业管理公司正处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上,特别是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飞速发展,其他的有关机构则相对比较滞后。有研究表明,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矛盾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所致。我们常见的问题就有业主在租住期间出现房屋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在业主居住之后开发商所做出的承诺不兑现。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2业主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业主委员会在当今可谓“形同虚设”。由于我国城市小区设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也就成了物业管理中的一大薄弱环节。有人认为,导致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原因是业主委员会运行资费短缺等问题。业主委员会在我国被忽视,无论是以前的《物业管理条例》还是被修改以后的新的《物业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地对业主委员会做出相关规定,因此业主委员会的权利被架空。当前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它必须以“由业主参与业主委员会的意愿,并作为自检候选人明确表达业主委员会的竞选理念。同时,业主委员会要求作为其成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善于沟通,有足够的协调能力,具备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物业管理知识与政治智慧,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韧劲。”但是当今社会具备这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实力,并且阻碍了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也有很多业主认为,业主委员会是一个非盈利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费用应该收支平衡,并且认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不应得到工作酬劳,或者只能拿一些少量的津贴。但事实上,业主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仅要面临重大的压力和风险,还要承担繁重枯燥的工作,这并不是少量津贴可以弥补的。这些困难导致了业主委员会资金短缺,并且没有运动机制,由此,业主委员会也就“形同虚设”。

3社区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不难看出,社区委员会的前身是原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基本性质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自治过程中,实现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并代表居民向国家表达意见。但事实上,社区委员会在工作的时候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工作,为政府跑腿,并且代表国家向居民传递国家的意志。这就严重地削减了居民对社区委员会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加重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部分地区为了体现社区自治的性质,地方政府只承担一些社区专职人员的工资,社区经费划拨很不合理,社区委员会只能以自身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经费,社区委员会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市场化的服务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冲突,这为两者之间的合作留下严重的隐患。当前,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要求国家以及政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并且促进基层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篇2

尽管社区管理者一直强调社区档案的重要性,但在真正实行时却往往将其放在次要位置,甚至完全不要。而由于编制体制的原因,社区档案大多直接由社区上级单位的办公部门管理。很多社区根本不存在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有些甚至连独立的档案室、档案柜都没有。这种态度上的不端正以及编制上的不完善,对社区的档案管理、档案建设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加大了收集、整理档案工作的难度。

1.2社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术业有专攻,尽管档案管理看起来是一份很简单人人都能完成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那么简单。档案管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将文件资料整理为档案资料,而是一份极有“学问”的工作,在整理时必须顾及到方方面面。社区处于社会中,各种关系极其复杂,对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线,对下也有各种等待处理的事情,因此,必须认真对待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金投入或人员编制等因素,许多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既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也没有进行针对性培训,对档案管理工作并不熟练,人员变换也非常频繁。这些“临时工”的频繁交替,导致档案工作在交接时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

1.3社区档案的利用率低

由于档案管理者不专业,在记录档案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文件资料整理成档案资料,然后装袋密封,整理成一摞摞的档案资料。而这种资料在使用时却显得极为浪费,既是对纸质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查阅者时间的浪费。这种重保管而不重使用的心态,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可有可无,降低了社区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地位。

1.4社区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档案一般保存在社区居委会,因此社区档案能否妥善保存取决于居委会的经济能力。而居委会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各种原因和政策,这些钱款基本很难真正落实到居委会处。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缺乏资金支持,容易导致无处存储档案、缺少存档用具等各种问题,最终造成档案丢失。这不仅会威胁档案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还会影响到社区的日常工作。

2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2.1提升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

很多时候,领导的态度决定基层的动作,因此,只有领导重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基层人员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一工作上。因此,社区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有意识地展示社区档案的重要性,引起领导重视。例如在社区宣传专栏里宣传、组织社区人员观看影视资料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使社会重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使居民了解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急切性。

2.2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社区很难招聘到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来管理社区档案。因此,社区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属于“兼职人员”,文化水平大不相同,价值观念也略有差异,档案管理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在此情况下,若想让这些人员更加专业,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档案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社区提供专业人才,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严谨、科学。

2.3提高档案利用率

时代在进步,社区档案的管理模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改变,要在管理中修正错误,改正缺陷,打破传统老旧的管理模式,发展新的管理道路。传统的档案管理,基本属于人工式管理,人工收集、人工整理、人工记录。这种人工的方式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问题,既耗费时间、人力,又容易出现各类错误,如漏页、缺码或分类不完整等。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摒弃这种传统模式,善于利用计算机存储档案,实现社区全自动管理模式,这既能解放双手,节省人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利于保护环境。部分社区存在只重量不重质的现象,大量重复记录档案,使得社区档案看起来厚厚一叠,利用起来却毫无用处。档案人员必须对社区档案进行合理分类,分离出社区内较有特色的专属本社区的档案,以指导社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取社区档案之精华,去社区档案之糟粕,使社区走上一条健全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也使众人看到社区档案的利用效果。

篇3

二、社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正确

我国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虽然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下,使得广大民众只重视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为了考试而学习,一切宗旨都是为了提高分数,而一旦上了大学,就大喘一口气,多年的学习生涯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误区,学习仅仅是指12年的义务教育和4年的大学教育,仅仅是指在学校里的8小时,而忽略了学校外、成人后的终身学习、社会教育。因此也从未把目光投射到校园外的社区中来。正是这样一个全社会的认识误区,才使得社区教育一直未得到重视,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2.社区教育资源存在问题

社会对社区教育认识不高,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中存在着许多不足。

(1)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缺乏。

就现阶段来看,在社区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不现实,一般多是采用兼职的形式,即使这样,教师资源都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优秀教师都供职于各大学校,由于时间、待遇等各种原因,能来社区兼职的寥寥无几。社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大部分社区的管理者来自于退休老职工、下岗职工等,没受过专业培训,不懂得合理规划管理社区,也不懂得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社区教育。

(2)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完全。

调查发现,社区管理人员中相当一部分对社区教育资源了解甚少,对社区教育概念模糊。这种不了解直接导致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重视、不会利用的现象。

(3)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流于形式。

即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利用,往往也是利用的不全面,流于形式。并且出现对知识的偏重明显高于实践的现象。如:有的社区对居民进行防火防盗知识宣传,却很少加以实践演习。还有一些社区设施的修建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3.社区教育内容单一枯燥

社区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往往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该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据调查,在有限的开展教育宣传的社区里往往都是以安全、防火防盗等俗套内容为主,更有甚者以教育的名义推销产品,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使得人们更加进入了社区教育乏味、无用这样一个误区。4.社区教育经费短缺社区教育经费多来自于收取的管理费用,一般政府不会在这方面投入,教育经费不足也是许多社区不进行社区教育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系统化地建立完善的社群教育机制

1.改善社区教育现状的方法

改善社区教育现状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实践活动,把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落到实处。打破身份界线,拓宽社区用人渠道,广揽社会精英。同时挖掘社区居民的潜能,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申请加大经费投入,另辟渠道筹备资金,居民可以自发成立教育基金,每月定期向教育基金缴纳一定的费用,届时可用基金定期举办教育宣传活动,购买书籍等,这样自投资自使用省去了申请经费的繁琐。

2.社区教育多样化发展

开拓社区教育渠道,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1)居民道德教育。

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使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可综合运用道德知识、法律、社会舆论等方法,科学有效地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感,树立正确的信念,坚定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居民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家庭已逐步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注重饮食和身体锻炼已他们的必修课,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人们忽视。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充分发挥其潜能。心理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可定期请心理卫生老师来做心理健康宣传,为大家进行心理疏导。

(3)家政教育。

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主要包括:育儿、营养与配餐、家庭关系、家庭装饰、家庭理财等。家政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可使人们增长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方法来经营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

(4)社区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们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需要。社区应经常组织居民学习法律,法制教育内容非常广泛,社区可选择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婚姻法、民法、财产继承法、老年人保条例、青少年保护条例等内容进行宣讲。通过法制教育使人们树立法制观念,让人们懂法、守法、用法,在做到人人遵守法律的同时还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4

2高血压患者的发现和血压的测量

随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施行的首诊测血压、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诊断和发现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另外、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就诊、单位组织的员工年度体检也是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患者的检出需特别注意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均达到诊断标准,方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2005年初,美国心脏学会(AHA)了“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汞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标准”,该法虽有10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然而建议明确指出:血压测量是执行的“最不准确”的测量之一,故全科医师在发现和检出新患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准确获取血压值,研究显示,如果高血压诊断中收缩压从140mmHg调高至141mmHg,将使患病率由25.9%降至13.3%,可见血压值的获取准确与否,哪怕是1mmHg都将极大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诊断分级,同时也影响了高血压患者治疗决策和疗效判定。因此全科医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测量和记录的质控意识,指式或腕式血压计可能不准确,应避免使用,建议使用水银汞柱血压计,并注意定期监测和更换老旧的血压计,对肥胖的测量对象使用加宽加长袖带血压计,应当认识到为血压计配备多种规格的袖带的紧迫性,以尽量减少袖带规格不当带来的血压测值误差,记录血压值时尽可能避免血压值尾数偏好的发生,鼓励动态测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被纳入慢病管理。筛查中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3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群组干预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存在临床与预防分离,管理不连续,患者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得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服务项目,高血压是该项目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不局限于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各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进行群组干预管理以及实行家庭医师签约制服务是目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集高血压诊疗与管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模式,是对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护理、公共卫生等条线分块式的工作模式的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同一管理小组成员就高血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相互支撑,群组干预管理也强调了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进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更能体现效率和效益优先。同时这种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随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依从性。为了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控制率,美国的慢病保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美国高血压控制率已达50%,美国的管理群组由家庭医生、护士、临床药师或其他保健人员组成。我国慢病管理群组大多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及全科医师助理(社区义务社工)组成全科医生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因此,全科医生团队和患者都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主体,全科医生在管理高血压患者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依从性,利于管理和干预,管理才能更有效率和效果。但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相当的农村社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仍有村医承担,如何弥合城乡高血压管理中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干预范围,整合资源,形成新型更富成效的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仍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4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

就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而言,90%的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诊,有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了对高血压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的相关指标,而社区医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于达标凸显出的不合理用药、降压过急过快、短期不达标盲目转诊等问题。应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由于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引发的心脑肾等血管事件、让高血压患者最大受益而非一味盲从达标率,是全科医师在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根本出发点。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慢病管理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全科医师要注意到:在药物干预过程中,无论那一种类型的高血压,无论用什么药物降低血压,低盐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等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和根本。研究显示,若膳食钠平均减少77mmol/d可使收缩压下降1.9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下降1.1mmHg,长期限制食盐摄入,可使高血压脑卒中死亡下降14%、冠心病死亡下降9%,使血压正常的患者分别下降6%、4%,说服管理对象日控制食盐量在6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的食盐量约是6g)。通过运动和科学饮食控制体重,力求将体重指数(MBI)控制在24kg/m2以下,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将增加6.5mmHg,血压和体重指数直接相关,体重每减轻1kg,收缩压可降低1.0~2.4mmHg。鼓励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坚持体力运动,体力活动自然、易行、成本低,已成为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早在1933年,就有人注意到经常运动者的静息血压低于不经常运动者,收缩压约低3mmHg,以后证实,在中度和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体力活动科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6~7mmHg,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药的非药物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述高血压相关危险因子调节,高血压基层实用规范和高血压基层版指南都做出了明确描述,是很好的参照,全科医生团队更要对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生活环境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实施门诊、随访时的或群组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现有效地知信行相统一。对于非药物干预不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要本着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及个体化的原则指导患者用药。选择药物干预要综合考虑患者全身及其他情况,比如与患者在服治疗其他病症药物之间互相作用,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应当注意到有些患者同时服用的非常规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比如他汀类贝特类调酯药、硝酸酯类等;针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首选药物之一,与硝酸酯类合用可进一步降低收缩压(SBP)而不降低舒张压(DBP),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多见于年轻肥胖高血压患者,应选择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α受体阻滞剂,除非心率快者一般不选择增加外周阻力的β受体阻滞剂;老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药物经济学和该药能否改善其预后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尿剂和ACEI均符合合理选择的要求,笔者工作中注意到,有些高龄记忆力差或者自理能力不足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有重复或漏服抗高血压药的风险,选择长效控释药物剂型、固定时间点服药以及取得监护人配合是切实可行的;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同时要重视那些血压达标但脉压增宽的人群,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宽脉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2级及以上的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并伴多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在高血压的随访和治疗过程中,全科医生还应当警惕那些血压明显升高且有症状的患者,极有可能为高血压急症,要加强监测,必要时及时安排转诊,若发现降压后肾功能恶化者要考虑肾动脉狭窄的可能,高血压患者出现胸痛合并无脉要考虑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低钾血症除了考虑是否使用利尿剂以外,还要考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是这类疾病的特点也是诊断依据之一,此外还要留心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有45%合并高血压且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严重临床情况活靶器官损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颈部及腹部有大血管杂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需明确诊断等情况的应向上级医院转诊,随访患者中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降压效果不好、血压平稳后再度波动且难以控制、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症状或靶器官损坏、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对于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合并急危重症的患者应现场边做紧急处理边联系转诊。

5关注社区失访漏管的高血压患者

由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流动人口高血压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突出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号公报指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接近0.4亿人。这部分人口多以青壮年短期居住为主,居留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员流动性大,且管理并未真正纳入政府行为的管理轨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也是按照居住地户籍人口数补助,加上现阶段居民医保异地结算渠道仍不通畅,各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仍不能互联互通,居民健康档案编号如同个人身份证编码,具有唯一性,不可异地重复新建等,这部分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成为高血压管理失访或漏管最主要因素之一,还有不乏因疑虑基层卫生服务服务能力而拒绝全科医生者、特殊职业群体如船民等也是社区高血压漏管或失访的关键因素。因此全科医生更要本着高度重视的职业责任感,关注这些失访或漏管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做到失访不失管,是各级各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全科医生要将此作为问题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争取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尽快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利用尽可能的通讯方式交代流出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异地管理血压,对于同区域内流动的高血压患者要积极做好慢病档案的迁出、迁入交接。按要求管理好外来人口的高血压患者也是全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5

北京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房山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共466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352份,社区内小型事业单位体检结果114份,对以上档案进行分析。

1.2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以上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慢性乙肝、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就医费用,了解这些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认识及与三级医院之间合作转诊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1.3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估算出慢性乙肝及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看病负担及对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意愿和认识。结合慢性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中的发病情况,就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结果

2.1脂肪肝患病率

结果显示,352例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3.7%36.9%,且93.5%的患者血脂升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21例,45.1%的患者合并脂肪肝。这些脂肪肝患者中,91.9%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9.7%合并糖尿病,62.2%合并血脂异常。在小型事业单位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3.5%,这些患者中,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1.2%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2.2问卷调查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970份,其中慢性肝病患者800份,社区医师170份。慢性肝病患者有效回答问卷480份,其中慢性乙肝患者318份(男︰女=210︰108),脂肪性肝病162份(男︰女=97︰65)。

2.3治疗及花费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月均花费为994.2元。其中,85%以上的患者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花费为279.3元。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为165.4元,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681.2元。

2.4患者接受社区管理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57.2%的患者愿意接受社区管理,16.4%不同意接受社区管理,26.4%的患者没有明确回答。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这三种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0.9%、14.2%和4.9%。在这些患者中,有大约85.6%的患者希望通过社区医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至三级医院,98.2%的患者希望由三级医院安排患者回到指定社区医院就诊,并与社区医院医生共同管理患者,尽可能于社区完成治疗,必要时再回三级医院看病。

2.5社区医师参与管理意愿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正式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

3讨论

3.1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5%左右,且90%以上合并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患者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根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社区管理工作的结果[9],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和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分别为994.2元和279.3元。以此计算,慢性乙肝患者的年平均费用约11940.4元。而据之前的统计,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为20477元,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323元,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757元,肝细胞癌患者为38267元,其中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其年人均收入的3~4倍[10]。显然,这些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的药品消费明显低于之前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缓病程进展,防治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这样,不仅改善患者预后,还可能减少今后的医疗费用。以此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长期慢病管理,监督指导其用药与治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脂肪性肝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11],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戒酒、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并未获得治愈,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稍有好转,但停药后,实验室指标依旧如前。而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不能控制饮酒,则所有治疗均无效。可见,如果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戒酒督导,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还可减免药费负担。所以,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重在管理,而非用药。这需要社区医师的长期管理和宣教。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可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从而减慢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持和改善患者的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治疗,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别是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社区管理可以督促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进而真正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大大减少现有的不必要的花费。

3.2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

3.2.1大部分患者希望在社区接受管理和治疗,并在病情需要时再转至三级医院就诊根据我们的调查,一半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及80%的脂肪肝患者愿意接受社区医生的管理。可见,大多数患者有接受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意愿。同时,85.6%~98.2%的患者希望建立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密切联系和转诊制度,并在随访治疗过程中由医生判断并协助转诊。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管理,还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这种双向转诊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让老百姓受益[12]。这样看来,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主观上希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看病及病情监测,这种要求与医改方向完全符合。因此,无论从患者本身还是从医改大环境看,实行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都具有主观上的可行性。

3.2.2社区医院具有完成慢性肝病管理的基本条件从医院设备上看,各级社区医院正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完成血液生化、常规、甲胎蛋白、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上检查基本可以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因此,从硬件条件来看,可以在社区完成慢性肝病的管理且不需要购买额外的仪器设备。从人员情况看,绝大多数社区医生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也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我国、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都为患者制订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和时间,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于社区进行随访,定期与肝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社区医师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因此需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相应卫生服务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本次研究中,在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对部分医师的相关培训,使社区医生对于以上两种慢性肝病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完成对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了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协助这些医生管理患者,并完善现有的转诊制度。同时,我们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的以上两种慢性肝病监测和转诊的规范,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的工作。综上所述,从患者角度看,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希望获得社区医师的管理指导;从社区医院的角度看,社区医院基本具备了完成常见慢性肝病管理的物质条件,社区医生在愿意参与这些患者管理的同时还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使得社区医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初步具备了完成慢性肝病管理能力。可见,对这两种常见慢性肝病进行社区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3慢性肝病社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3.3.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医疗单位与各层次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网络连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患者健康信息共享提供了系统资料[13]。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为了解人群健康、发病趋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对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素质提供了依据。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是以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基础,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管理。目前,各个社区开始建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但各个地方起步时间和完成水平有很大差异。即使是一般的体检资料也不够全面。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应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特别是脂肪性肝病,可以借鉴“四大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由于许多脂肪肝患者合并“四大慢病”,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筛查,掌握部分脂肪肝患者的情况。

3.3.2社区医生对于常见慢性肝病的认识尚有不足,应完善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社区医生还不了解常见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是决定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对超声医师也要进行培训。

3.3.3关于患者的隐私问题应给与充分重视在管理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时,可能会发生妨碍患者隐私的情况,特别是前者。由于国人对于乙型肝炎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歧视患者的情况应特别注意。我们考虑,部分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正是出于对隐私泄露的担心。对于这类患者不能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应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再对患者进行主动访视。在访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严格保密。这同样是影响管理结果和成本效益的关键,需要对社区医生严格要求。

篇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及房地产市场的异军突起,人们在购买住房时,已不只单纯关注房子的宽敞度,交通便利等这些表面现象,而更加关注小区的软环境,即社区服务及物业管理等宜居环境方面的内容。自从2005年中国引用了宜居城市概念后,住宅小区中的宜居观念便风生水起。什么是宜居社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有专家借鉴宜居城市的定义对宜居社区应具备怎样的条件给出以下陈述:根据小区的质量表述,展示居民在小区生活软环境方面产生的切身体会,如:舒适、健康、安全、环保、人文等,同时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宜居小区要以人为本,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宜居应当将社会需求当作主要目的,特别关注分析“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不同角度因素,同时考虑住房品质、公共设施等硬环境和家庭氛围、邻里质量、人际关系等软环境的建设[1]。创造适宜居住的、和谐的、现代化社区需要公众的参与、物质上的保证及政府的支持。

二、案例选取原则

1.开发商自组物业的典型代表

沈阳市铁西区金地名京小区开发商自组物业指的是开发商、业主将自有的物业不是委托给专业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而是由自己单位内部设立物业控制机构进行控制。房地产公司领导的物业管理公司和外聘的物业管理公司相比,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即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通常和房地产公司项目实施能够保持一致,能够有效避免市场竞争。

2.“三位一体”管理的典型代表

沈阳市铁西区新湖社区“三位一体”是指在实行物业管理并已成立业主大会的住宅小区,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物业管理小区联合工作组,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发挥强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力打造和谐、模范小区[2]。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密切合作,履行各自的职责,建立和谐、稳定适宜居住的社区是三者共同的利益所在。

三、案例分析

1.金地物业小区物业管理特点

作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知名品牌,金地物业提出一系列特色服务模式,即:“7×24×365无间断服务”“常规服务﹢个性化菜单服务”“量身定做”等,打造差异化优势,充分发挥金地品牌优势,同时引领行业的发展。沈阳市铁西区金地小区物业为营造宜居社区,努力打造六大品牌特色服务,即安全服务、环境服务、客户沟通与服务、工程服务、社区文化、服务创新与增值服务。(1)安全服务。全面使用数字安全管理系统,数据库通过采集重要节点,沉淀多种定量指标来管理住宅小区的安全。在日常管理中,值班安全管理人员通过数据比较和比对,在管理上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系统方便快捷地修正问题,克服了值班人员仅凭直觉发现安全隐患的弊端。(2)环境服务。细致入微的服务基于客户体验,从细节抓起,创建宜居环境精品。金地物业用心选择每一组清洁用品,根据小区住户出入时间合理安排清洁、打扫时间,精心设计每一次清洁计划,这样既能保证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把给住户带来的干扰降到了最低点。从四个层次对社区绿化进行精雕细琢。社区四季如春,鸟语花香,地面洁净,器材设施整洁,排水设施通畅。一进入金地名京小区,便让人感到身心快乐、放松。(3)客户沟通与服务。率先提出“以业主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客服中心的运作。根据业主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让业主倍感尊贵、优越。物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提前预估业主可能的需求,以超前的工作和细致的服务,不时给业主带来服务惊喜。物业员工每一个温暖的眼神,每一句贴心的问候中吐露出物业企业的经营理念———“优质的服务,真心的关爱”。(4)工程服务。金地名京小区把专业科学的养护与节能技术相结合用以延长设施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物业维修人员以热情周到的入户服务,专业、规范的操作技能,为广大业主排忧解难。从报修到维修人员入户,用时短、效率高,为广大业主解决了后顾之忧。(5)社区文化。金地小区物业品牌管理的重要“软件”是社区文化。金地物业尊重业主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和谐及充满社区个性魅力的文化氛围。金地名京小区文化节已成为广受业主喜爱的特色节日。和谐的社区文化,犹如一座连通心与心的桥梁。家不再只是简单的居所,业主可以广交朋友,寻觅知己,在形形的社区“圈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3]。(6)服务创新与增值服务。创新是金地人的招牌。通过创新,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和最好的居住环境。金地物业每年都在员工中开展创新项目大赛,从是否能加速服务流程、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品质、是否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能耗等方面进行评比、总结,大力推广优秀创新项目,寻求持续性自我超越。增值服务,是金地物业打造的创新项目之一,它是指业主与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范围以外,从业户实际需求出发,开发新的、增值服务项目,为业户生活提供更多便捷,努力做到业主的要求“有求必应”。实现业主对物业依赖,从而做到物业的保值、增值。

2.新湖社区“三位一体”管理特点

篇7

2.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现状

2.1社区管理理念随高校发展不断变化

管理理念的变化首先体现为人本管理。过去,很多高校对于社区的管理侧重于学生宿舍的维护、水电等安全事故的管理。随着后勤社会化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加强社区的管理、服务及文化建设,从而实现社区全方位育人目的。其次,学生的自主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学生参与热情及参与度的日渐高涨,他们的自主管理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已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是社区管理队伍的完善及创新,例如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上进行了新的有效的尝试:学生干部进楼栋、党团建设进楼栋、宣传文化进楼栋,学生辅导员与学生同吃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

2.2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看,党政合一,多部门共同管理学生社区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的设置较为弹性化,倾向于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院和系下不设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学校根据各种学生事务的职能不同分别设立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甚至设立独立于学校的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在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主要为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学校设立党委、行政领导下的相关处(部)室,学生工作由校一级的分管领导主管,下设学生工作处(部)和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及协调工作。团委主要负责广泛开展各项有益于团员青年健康成长的课外活动。同时,学校还设有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直接面对学生实行相关管理。例如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实行“校党委行政为指导,后勤处、学工部为主,团委、组织部、保卫处等全面跟进,学生自治”相结合,在社区管理中,以各楼栋为基础,大力推进党团工作进寝室、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积极营造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并配合后勤等部门做好学生社区相应管理,实现了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2.3从社区管理内容方面看,社区设施齐全,服务多样

国外高校“住宿学院”学生事务几乎包含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际工作机构具有专门性,如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住宿办公室等。相比国外学生社区管理而言,国内高校在具体社区管理内容方面,各高校因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不同管理内容也各有千秋。如湖南理工学院开辟辅导员室、学生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和学生特色活动室等,逐步推行辅导员及党团组织进公寓管理机制,有效开展栋内住宿管理、安保、维修、保洁、服务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适应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形势需要。

篇8

2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篇9

我中心在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将人本位思想作为社区管理方式的核心思想,我中心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点8个,中心医护人员共137名,其中护士62名,年龄22~54岁,平均(31±7)岁;包括主管护师10名,普通护师22名,护士30名,均为护理学校毕业生,具有较踏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1.2方法

1.2.1确定社区护理管理体制

按照社区护理工作需求设定护理人员岗位,包括治疗护士、轮班护士、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等,护理人员依据个人能力、发展目标及爱好等向中心管理部门提出岗位申请;管理部门每年依据年度和日常考核成绩、岗位竞聘成绩等安排护士的具体岗位,依照人本位思想达到人员和岗位的最佳匹配,使护理人员拥有足够的工作热情进行护理工作。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按门诊管理、出诊管理和感染管理等多个方面,由中心管理部门以及护理部管理科和社区各站点护士长共同确定综合考核标准,并由上述部门组成监督管理小组,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检查或抽查各中心及站点的护理工作,对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整改建议;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护理风险的培训,对上门服务及家庭病床护理项目施行知情书、协议书等方法,保证患者的事先知情权,防止医患纠纷的产生。

1.2.2建护理服务体系

在中心和各服务站开展人本位思想的护理服务,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日常生活、基础、专科等方面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社区护理服务由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护士进行,要求这些护士具有全面、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对患者日常治疗负责的同时,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制订康复计划;日常进行社区走访以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建立社区患者的资料库,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及时且正确用药。护理人员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人本位思想不断改进服务,让社区患者及家属放心。

1.3考核方法

对采用人本位思想进行服务管理前后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9个社区服务点的62名护士,考核内容有护理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以操作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来实现,并在9个社区服务点的400例患者展开满意度调查工作。

1.4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人本位思想前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践和理论成绩比较

实施人本位思想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与实施人本位思想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患者满意度比较

在实施人本位思想后,400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2%(389例),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4.0%(25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二、虚拟学习社区及其存在的问题

1.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Rheingold,1994)首次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LearningCommunity)的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个人关系的网络,是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有着共同偏好的社会群体。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晚。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而且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CNKI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国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基本理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行为的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与各学科结合的应用研究。

2.传统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

虚拟学习社区在成人高校应用的最为广泛,管理模式也相对成熟。它依托高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平台支撑,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群,每门课都有自己独立的BBS论坛等聊天、讨论区域。学生可以在线视频学习,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在线完成作业。随着远程教育学习的不断发展,学习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平台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日益增长的学习者数量以及学习者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弊端。(1)学习规模偏小。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门课程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过程再到教学评价等都是一位老师贯穿始终,一位教师无法承担众多学生的多种学习环节,使学生只能局限于一定的人数。在网上教学互动的时候,如果多名学生在网上同时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就不能及时回复每位同学的问题,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传统的网上教学平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平台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环节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文件,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教师只能通过打开每位学生的文件来自行统计。这些都是造成学习规模小的重要原因。(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网上学习、网上互动答疑、网上作业等环节,但是多数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拘泥于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加学习讨论等多方面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平时教学的积极性。(3)以教师为中心。现阶段的虚拟学习社区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教师仍然是课程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方式的主导者,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主体的学习愿望和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MOOCs平台下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在终身学习等方面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虚拟学习社区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MOOCs平台的出现,正式满足了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需要,使虚拟学习社区呈现出新特点。MOOCs平台使虚拟学习社区的在线学习人数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规模大;基于MOOCs平台,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任何一门课程,甚至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参加在线学习,开放程度高;MOOCs平台下,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灵活性强。

三、基于MOOCs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成人高校成为了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成人高等教育主要由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及专门的成人高等学校组成。目前,国内设有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首的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2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目前共有注册学生356万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学生来源分布范围广、学习时间不固定、需求多元化等是成人高校的特点。那么,如何在MOOCs基础上建立一种高效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综合MOOCs平台下学习社区管理模式的相关要素、平台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建立了基于MOOCs的虚拟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基于MOOCs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应以平台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团队和评价手段等为辅助工具,在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1.建立团队授课形式

大规模网上在线课程的学习者可达几十万人,仅靠一位老师来负责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每门课程有一个专业的授课团队。在课程开设之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团队商讨,建立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学生前面的“学习社区”。教师的团队授课不仅是为多名学生学习提供了人员保障,教师更能通过团队协作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新型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应该为庞大的学生团队提供好服务,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团队中应有专门负责教学工作、技术支持、作业评价、颁发证书的专职教师,使整个在线学习保持完整,真正方便于学生。

2.建立新型交互式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也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方向。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动机。传统的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于最后的期末考试结果,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也仅仅局限于考勤上,仅将出勤情况纳入最后的结果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MOOCs平台的教学方式,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学习前评价、学习中评价、学习后评价与学生间互评的模式。即在学习开始之前,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每人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书并通过平台传给老师。老师将每份计划书随机的发给5位同学。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每人做一份书面报告。报告交由收到计划书的学习者根据他的学习计划给出相应分数。用这种学生间互评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也是开拓学习思路,增加交流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平台自动生成的教学评价结果数据更加客观的有效的给学生作以评价。同时,数据也是教师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结果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学分、学位,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授予学生不同等级的电子证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对象的特点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新的学习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常说的“师主导,生主体”。在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如何基于MOOCs平台,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使用。例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将下次的授课内容提前公布,每位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每位同学再回答3个其他人提出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不仅能使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终身教育方面提出:重视学历教育,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对于进入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说,都是为了通过两年到三年的学习获得学历学位,以得到职位上的晋升机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习者仅想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花费几年的时间修完全部专业课程。而我国目前成人高等院校还是以提供学历教育为主。这让那些想学习新知识,却又没有花2~3年时间取得学位的人望而却步。通过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就可将这一部分人纳入学习范围中。MOOCs的出现,可满足该人群的需要。学习时间更加灵活、课程内容更加自由、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地点的无限制。同时应为学习者创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取得学分的课程学习,也可以是取得证书的学习,更可以是学科了解式的学习,不为取得任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