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3:2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师实习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前言
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指师范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活动实践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且通过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实习活动,接触原生态教育场景,积累朴素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通过教育评价上升为系统性、理论性实习收获的过程。教育学专业目标定位是培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浓郁的师范特色。其开展的教育实习活动能够帮助教育学专业师范生获得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与素养。但是我国目前师范生教育实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探求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研究便显得愈加重要。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取某某师范大学已经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100名教育学专业师范生为样本。
2.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看法,笔者参考已有的科学问卷,结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涵盖实习准备、实习过程与实习评价三个阶段、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15项选择题和2项开放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对数据的处理则借助SPSS和EXCEL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以学号为依据,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位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作为个案访谈对象,围绕“对实习有效性开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如何进行实习评价”等在问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与20位被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
3、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只有8.1%的实习生在实习后表示“毕业后不想当老师了”,91.2%的实习生则表示在实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其中42.6%的实习生“更坚定从教为师的决心”,59.6%实习生“看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有意识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弥补”。以上数据表明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习生自身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普遍增强。但是,如表1所示,实习生认为诸多因素在制约着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开展。为行文方便,我们将从实习开展的“实习准备阶段”“实习开展阶段”与“实习评价阶段”三个阶段进行问题分析。
3.1 实习准备阶段
3.1.1 实习生自我准备不充分
师范生的实习准备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储备。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1.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当学生积累的经验”对自己的实习帮助最大,这一方面说明师范生能够通过“学生经验”组织课堂,另一方面“专业课学习”让步于“经验”,说明实习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未能将专业课知识与自己“当学生的经验”发生勾连与融合,用专业课知识统合、提升“经验”的能力尚需要进一步锻炼。
3.1.2 实习时间短且安排不合理
在表1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实习的时间与内容有限”高居榜首,且有近8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与内容上的设置不合理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所占比重之大提醒我们需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学者对我国7所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开设情况调查表明:教育实习在各校的教学计划中一般为6~8周,一般安排在7~8学期。本次调查对象实习时间从3月24日到4月24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很多实习生反映自己“刚进入角色,实习活动就已经结束了”。
3.2 实习开展阶段
3.2.1 实习学校接洽不易
从表1中我们发现高达46.81%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不信任”与“实习学校不欢迎”三项有关实习学校建设的问题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开展。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观念落后、主动性不强、经费紧缺等,另一方面则由于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排斥态度,怕接受实习对正常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甚至在实习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指导教师毫不犹豫的对实习生说:“怎么讲都行,你们随便讲吧,反正你们走了我们还得讲呢!”。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高等师范院校在联系实习学校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campus-based)”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school-based)”,与中小学关系逐渐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
3.2.2 实习生自我态度不端正
在问及“师范教育阶段的实习重要吗?”这一问题时,87.2%的实习生都对实习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说明师范生对于实习的态度大都是比较端正的。但部分实习生还是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如有同学从网上下载授课所用课件、课时不多而经常请假离开实习学校等。在被问到“实习是否达到应有效果”时,1.1%的同学直言因自己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收获不多。
3.2.3 实习教师指导不充分
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班主任指导教师。如表4所示,不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开展教育实习的帮助是不同的,实习学校教师普遍对实习工作缺乏热情,特别是实习班主任指导教师“针对性强”一项出现空值;在个案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指导教师带多个实习生现象屡有发生,甚至部分学校实习班主任指导教师带15个实习生,如此高的师生比又如何保障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呢?
3.3 实习评价阶段
3.3.1 实习评价过程不透明
在表1中,17.02%的实习生表示“实习评价不合理”,并且出乎意料的是在本次的调查中,实习生对于实习结果的评定方式竟然是众说纷纭,还有10份问卷显示根本不知道怎么进行实习评价。可见实习指导教师在对实习生进行评价时容易忽视学生的知情权,或者存在“一言堂”等现象。
3.3.2 实习生反思性成长缺位
实习生在实习返校后,通过递交实习反思报告完成实习活动的全部程序。实习形式上结束,使实习生让渡出了自我反思性成长与持续性成长的可能。许多实习生没有继续聚焦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自身通过实习暴露出来的问题,导致更深入、更广泛的实习成长在形成“反思报告”这种文字形式之后被束之高阁,于是实习反思的再生失去了附着点。
4、对策与建议
4.1 实习准备阶段
4.1.1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合理安排各时期实习时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实习方式,逐步建立不间断的实习制度。在一、二年级用充裕的时间让实习生充分接触中小学教学实际,学习理论与增长实践经验相结合。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各安排一次集中教育实习或分段式教育实习。
4.1.2 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
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课程与教法改革正在逐年渗透新课改理念,但师范生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素质还是不能满足大中小学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状况,师范院校要从实践课程的设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找准大学与实习学校教学的衔接点。要构建好教育实习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实习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4.2 实习开展阶段
4.2.1 建立相对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
从根本上来讲,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是“教”不出来的,而面向真实教育环境的实践,才是师范生成为未来合格教师的根本道路。我国有些师范专科学校为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尝试与附近的农村中学建立稳定的联系,让师范生到农村中学中顶岗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习效果。因此,各级各类高师院校应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使高师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未来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临床专家”。
4.2.2 实习生应加强对实习活动的重视程度
实习生是实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实习活动的服务对象。首先,实习生应积极主动的与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在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协商中有序开展实习活动;其次,实习生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升教育教学能力,如在实习班主任期间,实习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开展实习班级的第二课堂,或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等形式多彩的活动;最后,实习生应认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中的教育研究活动,这是基于前两项工作基础之上的,实习生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4.2.3 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帮助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日常的、具体的实习训练和指导。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应建立在对中小学了解基础上,应该经常到中小学去了解教育实际,使他们掌握一些中小学教改的动态,在具体指导中减少失误。同时带去最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实习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大学也邀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大学课堂讲学,参与大学的师范教育工作,促使双方指导教师密切合作,取长补短。
4.3 实习评价阶段
4.3.1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习评价机制
实习评价对教育实习的后续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实习评价应当客观、严格、公开、透明、公平。了解实习生实际情况,多听取指导教师意见,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让实习生主持实习工作评价会议,熟悉实习情况的指导教师参与实习成绩评定,保证评价公平。
4.3.2 关注实习生自身评价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3-02
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实验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高三时期,学生的生物基础已经打好,需要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还有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忽视,使得学生的实验能力十分低下,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设备不完善。在很多学校中,生物实验的设备都很不完善,没有可以供教师正常教学使用和供学生充分操作的器材,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想进行演示操作实验也无能为力。另外,实验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校给予教师演示器材,却没有可供学生实验的实验室,并不能帮助到学生真正的提高实验能力。因此,学校应重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完善学校的实验器械及管理机制,方便教师的实验教学,并允许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实验能力。
1.2实验教学被忽视。实验教学一直被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只需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面。因为高三学习期间任务多、时间紧,实验需要进行准备,操作,还有总结等等,会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对于实验的考察,所以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记住经典实验的步骤和原理,能够应付考试即可。这种思想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深入的理解知识,在相关学习时也不会加以联想,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停滞不前,不能应对时时革新的高考题型。
2.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2.1实验题目解答的基础。在生物能力的考察当中,实验题通常是一道分值较高的大题,高中阶段的经典实验主要有细胞膜成分的测定及特点、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遗传实验这一类,虽然考察题目均为经典实验变化而来,但是要求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实验的现象、原理以及操作中的要点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从多角度分析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并加深记忆等。单纯的死记硬背,很容易混淆不同的实验现象,例如,在生长素的实验当中,多组对比实验的结论与单纯的思考有很大出入,当什么时候琼脂块放在左侧时,胚芽鞘向右侧弯曲,什么时候直立生长等,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总结,否则很容易在背诵的过程中,忘记实验结果,影响做题质量。
2.2深化基础知识的理解。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其学习一定要基于实际,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将生活现象搬到课堂当中,就需要借助生物实验,通过实验来解释我们学习的知识从何而来,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等。实验的学习,可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尝试将理论与现象联系起来,找到学习中的难点进行突破,将知识完全吸收。
3.实验教学的途径
3.1加强基础实验的掌握。在高中生物当中,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探究实验两类,基础实验多为生物发展当中的经典实验,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对于这一类实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尤其是在高三的学习期间,更是要细致学习每一个基础实验步骤,打好基础,才能在今后的探究性实验和提高练习中,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具体现象,更要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比如将叶片暗处理,是为了将有机物耗尽,那么试题可能会考察:如果时间过短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因为有机物没有耗尽,所以对比现象不明显,不能表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这些题目都考察了学生在实验时,是否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认真的观察,对每一步的原因都进行了思考。
3.2探究性实验提升能力。高三正是学生进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对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滚瓜烂熟,但是考试成绩却难以提升,这是为什么?对此,学生在遇到生物学习瓶颈时,就需要从其他角度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突破,向探究性问题方面进行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新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A条件和B条件分别对小动物都没有作用,但是A和B搭配作用于小动物身上,是否会产生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对于实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并借助实验过程加以验证。探究实验的过程,对于高三学生思维的要求很高,对于他们发散思维有很大帮助,也能在理论知识中,得到不同的思考结论。
4.结束语
高三生物的学习中,实验教学依旧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合理运用时间,为学生找到适合有效的实验题材,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提出的要求。而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课文数量多,篇幅也长,生字量也大,尤其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学好语文还真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基本上每天语文课上学生要认识十几个生字,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有识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最合适他们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识字能力。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和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识字的方法,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拉、拍、推”这三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做动作,再让学生来说这些字。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高,潜能也被发挥了出来:这三个字都要用手的动作,所以都有一个“提手旁”。一个小朋友说:小朋友摔倒了,我用手拉他,左边是个“提手旁”小朋友立起来了,所以右边是个“立”。又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记混的字时,我为这两个字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泼”,当你洗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波”,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随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把字音读准,达到使他们整体感知生字的目的。
再比如:通过实物演示,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轻松掌握汉字形、义的目的。如学习“笔”时,可以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得出毛笔的上面(笔杆)是竹子做的,下面(笔尖)是动物的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又如学习“灭”字时,可以用一块玻璃把燃烧的火盖住,火即灭,这样学生很快便记住了“灭”字。再如学习“尖”字时,出示一支削好的铅笔,学生一看便知:一头粗,一头细就是“尖”。
二、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的游戏方式有: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等等。游戏不仅能在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在灵活运用多种游戏方式中,学生从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从内心激起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
如学习“全”和“碧”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一个人胆真大,敢把王子踩脚下”;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全”“碧”,又巩固了旧字“人”“王”和“白”“石”,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又如学习“告”和“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展开联想编字谜:“一口咬去牛尾巴”;“开字头上长两角”。编物谜可根据事物的形状、特点进行,使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直观形象的事物结合起来。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识字,更重要的是久记不忘。
根据字的形和义把生字编成儿歌,也便于识字的形和义。如:一人门里躲“闪”;两人土上蹲“坐”;颜色丰富就是“艳”;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田”;再如在指导书写“心”字时,可把“卧钩”看成一个小锅,三个点看成是三条小鱼,可以编成这样的儿歌:一口小锅,煎了三条小鱼,两条蹦出了锅外,一条留在了锅里。这样学生对“心”字的三个点印象特别深,再也不会把它们的位置写错了。
我觉得我很幸运。塘厦镇第三小学这里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善。他们已经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实习期间,我常常和他们倾谈,他们教授我许多做人做事的原则,包括教育工作上和生活上。对此我万分感激。
XX年年 2月28日至 4月13日,我在塘厦镇第三小学实习了45天。在45天内,我上了64节课。我做了那么久的学生,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踏进校园,每个同学都露出一脸的紧张、兴奋。在整个实习期间,我主要有两个任务:一.听原任老师的信息技术课。二.做好教学工作。由于我没有跟班做班主任,所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我的学生和钻研教学方法。
听课时,我是坐在后面听原任老师讲课。这种听课和我以往的听课不一样,这种听课并不是为了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而是学习老师怎么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等。信息技术课其实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操作,要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并非是件易事,所以要学习的知识真的很多很多。
讲课时,要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不能孤立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样,而应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所以我花许多时间去制作教案、课件,但是这些都只是事前的准备。当我们第一次上台面对一整班的小朋友授课时,心中的感觉更是紧张到一个极点。但是在原任老师的教导帮助下,我的课一节上得比一节好,越讲越熟练,越讲越流畅,都能做到突出重难点,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可以良好地控制授课时间,也能够适时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上课时的课堂纪律也能完全在掌握之中。可是做个好老师并不是只要做好这几点,还有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有所突破。
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我感受到当一名老师的自豪感!
金忠明老师和李慧洁老师在《论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来源》中认为:一个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师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也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理性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英语教学在其课程本质上应该就是一种教学“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实际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大小和成败。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虽然在理论系统性方面暂时不足,但随着在自身具体教学活动实际中,不断积累起更适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知识从而最终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风格和体系。小学英语教师在自己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以及学科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从而在教学的的知识纬度、和价值观纬度等方向不断丰富。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当好一名好教师不容易。我作为师范生到学校中实习,这次实习中,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着很多不足,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我们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教育事业当中。实习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一、教学工作
教学是实习中的一个重点,以下是我教学实习中的一点收获,我想,有些是可以拿来分享的。在准备阶段里,我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认真的学习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包括老师的讲课方式,以及如何自然的和学生交流,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鼓励学生。在这一阶段,我收获甚多:
1、指导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讲一个知识点,大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引出概念,更形象,更深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对于相似的知识点,老师不会重复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偶尔稍做提示,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2、我实习的课程是《使用visual c#.net开发windows应用》,这门课是比较注重动手操作的。指导老师采用一种新颖的方法: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提问问题时,学生要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哪一组先讨论出结果就可以先上讲成,老师会针对该组完成的情况进行加分奖励。或许你会觉得,这样会做的同学上去完成就可以了,反正不会的同学还可以沾光一起受奖励。错了!每组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通过该门课程,而且,指导老师还针对此问题,采取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如果哪一组的某个或某些同学先想出来,要教会组内的其他成员都能完成该题,然后,由老师从该组的成员内随意抽一名组员上去完成,这样,能保证每个组员都掌握知识点,并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以上这种方法,一般只能针对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采取这种方法,上课的气氛更紧张了,但是,学生也更活跃了,学到的也更多了。
3、指导老师不管对谁,都很耐心。哪位学生想逃避答题,指导老师偏偏找他们上成,而且不会因为他们不会做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耐心的、一步步地引导他们,直到完成为止,还适当的给予奖励。这样也使这些学生更有自信心了,学习也更有劲了,很重要的一点,这样,这些后进生就不会因为自己基础不好而想逃避该门课程。反而他们会因为老师的鼓励而更加努力,把学习搞上去。
我想,我们应该学习这位指导老师,学习她的教学技巧,学习她的耐心,学习她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在准备阶段里,我们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的同时,还认真熟悉将要讲课的教材,并利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准备教案、课件等,尤其要准备好讲课的方式、技巧。
接着是讲课阶段。当我正式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自豪,但也觉得责任重大。我稍微的做了自我介绍,上课铃一响,我就正式开始上课。第一节课讲的不是很顺利,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知识点不是很完整,尤其是在编程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但是,我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并迅速的做了改正。第二节课上的比第一节顺利多了,可能是自己紧张的情绪稍微缓解了,也可能是自己比较擅长以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讲课,所以,第二节上的轻松又愉快,学生回答的也很积极。上完两节课,我稍微总结了下自己还存在的缺点:
1.对教材不够熟悉;2.知识点没有理解透;3.教学技巧有待改进。
二、班主任工作
实习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深刻的体会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个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当,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的目的,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谈谈本人在实习班级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1、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班主任自身的品德、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着感染、诱导和示范的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在政治素质、业务学习、文明礼貌、敬业精神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换句话说,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时时以身作则,处处率先垂范。
2.要经常为班级开主题班会
经过几天的准备和组织,在第三周的周三我主持了新学期的第二次班会。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勇做典范,敢为人先”。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现在大学生的这份活跃劲。班会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班委带头积极发言,总结了上学期班级存在的不足以及这学期的计划,其他同学也积极提了可行性的建议。虽然不是每位同学都上台发言了,但是,我知道,他们只是还不敢踏上那个台阶,他们心里肯定也有很多想说的话。虽然我很努力的为每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但是时间有限,希望下一次他们能够有勇气上台发言,多为班级提点建议。
3、多与学生交流
这期间,我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聆听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自己交流,让学生吐露真情。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征,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多鼓励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应该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的原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后进生积极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对他们的表现当场给予恰当的评价,不断地激励他们。
班主任是一项内容广泛、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而且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严格要求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不断探索新方法、开启新思路,树立新形象,为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努力。
时间过的飞快,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真正尝到了身为一名教师的自豪和责任的重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坐在座位上听讲台上教师讲课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也认真过、努力过,当然也调皮过。而如今的学生,大都少了一份学习的主动,却多了一份耍嘴皮的大胆。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出现的问题
虽然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化教学策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大量重复练习习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的课堂枯燥无味,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听课,教师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子里,再利用大量的重复题型让学生不断练习,加深记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知识,他们所学到的只是解题方法而已。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抵触学习数学。
2.由老师主导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课堂都是老师的天下,完全由老师主导和掌控,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一整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的单方面讲课,传授了很多知识给学生,并不注重学生到底学会与否,学生也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交流过少,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
3.小学生生活意识过于缺乏
生活意识是由所经历的事物所积累的,小学生年龄偏小,经历的事物非常有限,对生活的认识也相对不足,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难免会引用到一些小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的生活常识,导致学生依旧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因此会产生一种误区,那就是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
1.利用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由于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大量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到课堂中,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喜欢上数学课。
2.让学生主导课堂自主学习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与学习能力。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小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堂以学生为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变为容易使学生理解的东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然后利用生活小常识自己找出答案。
3.结合实验辅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比如讲解三角形问题时,可以动手做一些三角形纸片,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测量,然后得出想要知道的信息,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结论,这样,学生会很深刻地记住这一项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怎样合理地将实验与生活化相结合用来教学。
4.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需要教师将生活引入到教学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增强生活意识。小学生对生活常识理解得并不多,有时候对他们直接引用一些生活常识他们并不能正确理解,只有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生活意识,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也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1 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奠定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泼、和谐、主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
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高中“光合作用”的教学,是初中生物学“光合作用”的延伸,为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首先提出以下问题:(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好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诗情画卷,是谁为我们创造了生机盎然的世界?(2)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在哪里进行的?原料、产物、实质是什么?如何验证产物?(3)光能可以使水分解,那池塘里的水为什么没有被光分解呢?光合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的理解。
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在“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儿?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儿?(3)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明显生长的?(4)植物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浓度有何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这样经过学生探究和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科学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问题的提出要贴近生活实际。如在讲授“渗透作用”时,要求学生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所面临的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怀特说:“什么是教育的源泉?那就是生活中的一切。”这些来自学生在学习中所发生的、与他切身相关的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 体验问题,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思考。首先要他们明确学习任务,再设计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教师那里直接灌输得到的知识要深刻。学生通过熟悉实验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牢得多。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人们都喜欢早上在公园或树林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马鞍山的葡萄比较,哪里的品质更好?为什么?贮藏水果放在通风的地方合适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
用好教材中的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份设计精当思维缜密的实验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如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出假设:一些学生认为植物的向光性与胚芽发育的尖端有关;一些学生认为弯曲生长的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而植物的向光性应与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如:(1)玉米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玉米幼苗种在暗处;(2)切掉胚芽鞘,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等等。学生完成各组实验后,分析总结得出: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等结论。学生归纳出这些结论很自然地会把这些知识迁移到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中,如滴加一定浓度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便于扦插的枝条成活。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学生探究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能归纳出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往往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要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实践,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章节所学内容。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6)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遗传规律的关系;(7)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收放”尺度,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
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一节内容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用具,上课时进行了一些演示实验,但我并没有说出结论,而是启发学生很自然发现并提出问题“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鼓励学生根据所见、所知和所想,大胆作出各种假设,如可能有水分、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然后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完善的探究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相关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食物中还有哪些营养成分,怎样探究等。这样既能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又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相对枯燥没有趣味的学科,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传授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的心理,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得知识,我们可以借用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景的重要意义
1.1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追随到数学的起源,数学主要是来源于生活,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小学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将数学学习放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数学学习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所需高度,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但是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书本上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1.2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以公式和计算为主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当中不免会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产生抵触。然而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实的生活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在自由放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将孩子们的思维带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奥妙,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并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中的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在生活情景中进行教学,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1.3加快学生理解知识的速度
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认知能力还没达到水平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能够让孩子能在具体形象中接触到数学知识,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被理解,加快理解知识的速度。
1.4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生接触学习,还不太明白学习是他们要进行的主要活动,在学习中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是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2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举措
2.1教师所利用的教学生活情景要符合班级中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环境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比较匮乏,如果在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学时所运用的生活情境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就很难从这种教学方式中获得数学知识,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如人意。例如: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我们要运用一些在城市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而对于农村的孩子则要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情境所一致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同时对于不同民族风格、不同信仰的学生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对于以猪、狼为神灵信仰的民族,我们不能举例说去宰几只杀猪、狼等生活情境。再者,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选择生活情境,不能设置的太高于或者太低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情景,以免产生烦躁、无聊、不理解的情绪,反其道而行之。同时教师所举的例子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接受能力,不能把一些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事件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2.2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生活情境
在利用生活情境M行教学时,不能盲目地随意选用生活环境,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而不能为了进行生活情景教学的情景创建而创建。
2.3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晦涩难懂的感念,在讲述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传授,可能会导致学生走神、厌学等情绪,所以我们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音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去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时刻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描述自己几点到学校,几点回家等生活实例来让孩子们更好地懂得数学知识,掌握时间刻的概念。
2.4利用生活环境来对知识经行巩固
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是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将生活环境进行教学也运用于课后,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布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作业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注意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并进行比较,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报告。这样的方式就是利用了生活环境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生活中的小事计算还是在国家利益相关的考虑,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合理的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由快乐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使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职业教育,2013,01(2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