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14:0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战略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产生至今,随着环境的要求,不断向着完善与全面的方向转变,己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而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由于其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等优势明显,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但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真正内涵,其目标、本质、重点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1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假设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是否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抑或两者在本质上根本不相关之类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进而也使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到局限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战略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它已逐步向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企业的各个职能领域延伸和渗透。因而也就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按照战略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的要求。
进入90年代后,学者在财务战略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对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解释产生了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就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为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还有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目前理论界对究竟什么是
“财务战略”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对财务战略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首先应具备一般战略的优势和特性,即应该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看财务,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它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通过全面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找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制订资源分配和一系列行动的方案,以使企业不仅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还能对其产生影响,并能够赢得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持续的竞争优势。
(2)财务战略必然是围绕资金的运作展开,涉及到融资、投资、股利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即通过对资金从流入、运作到流出制订和实施战略,从而实现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3)财务战略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财务战略管理就其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或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财务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方法、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
因此,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如何认识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如何认识企业内部理财能力,如何确定目标
和如何实现目标。财务战略管理不是空谈,它必须解决企业现在和未来在理财方面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其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一致。
目标是战略制定的首要和关键的问题,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到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市场增加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各位学者众说不一,这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企业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追求长期盈利能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而且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战略目标也应该是长期协调一致的,因而无论具体战略目标如何制定,追求长期盈利能力都应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不变的总的目标方向。3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建立竞争优势
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当多个企业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还要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如上所述,企业战略的目标方向就是要追求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只有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得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也就是说具有竞争优势就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竞争优势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以,企业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变革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是协调一致的,这说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而且是管理、策划企业的资金全面围绕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一中心来运营,完全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4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重点——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一)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提升财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必须要强烈,否则,会贻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目标。最终,战略性财务管理也只是一句空谈,毫无实际价值。通过战略性财务管理,财务工作人员才能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内心真正接受财务管理工作,并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为战略性财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提升财务工作质量的强大动力
企业财务工作质量往往与责任意识环环相扣。因此,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的质量必然会朝向预期的目标正常发展。可见,战略性管理不仅仅强调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更为深层的强调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逐渐会带动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战略性管理是提升企业财务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
(三)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夯实运作资金基础的绿色通道
财务管理是希望企业在资金运作方面实现游刃有余的效果,确保资金运作的规范性、合理性、长远性。因此,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大量资金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战略性管理,才能使企业实现真正受益,从而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通过战略性管理,企业实现真正受益,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才能真正实现受益,才能在效益分配上,保障其合理性,以便促进企业实现和谐发展。
(四)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是巩固企业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重视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必然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以确保财务管理及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企业推进战略性财务管理是企业沉淀人力资源管理的坚实基础。具备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更加高涨,业务素质才能更加娴熟。如此,企业的工作效益才能在人力资源的推动下,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工作效益。
二、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体现着崭新财务管理环境下战略性管理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全面剖析。
(一)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领导认为,企业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但是追求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没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正常运作就可以,没有必要将其看得过重。可见,企业领导针对现实中的财务管理,缺乏高度的战略眼光,致使很多细节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二)人员吸纳工作存在瑕疵,战略性财务管理进程缓慢
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没有前瞻性,总是囫囵吞枣般地将一些人员吸纳到企业中,这些人不是专业知识不专业,就是责任意识较差,不利于企业财务战略性管理的全面推进。
(三)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实践操作执行力不强
很多时候,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他们对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也不重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构建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体现自身的特色,甚至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制度。如此,这些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在实践中执行力不强。
(四)存在虚假财务信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企业发展需要客观真实的财务管理信息,否则财务管理工作必然走向瘫痪。然而,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虚假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严重失事,财务数据必然不准确,影响企业整体管理工作。
三、强化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应当坚持的原则
战略性财务管理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其仍然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足文章,摆脱影响战略性财务管理的不良因素。当然,在瓦解这些问题之前,还要明确一些原则,并切实推行这些原则,使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真正的提升。
(一)突出生产特色原则
我国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企业,并且企业数量庞大。但是,每个企业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经营理念和运行特色,这就决定了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自身的特色。突出发展特色,企业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更好的推进战略性管理策略,从而使企业的特色长处充分体现出来,使更多的人实现受益。
(二)融入柔性管理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的严格性。然而,在推行崭新的战略性管理时,亦不能过于依赖硬性的规章制度,而是需要和缓的管理途径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否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然陷入僵局。如此,柔性管理在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过程中具备了运用的舞台。柔性管理可以彰显企业的人文管理色彩,使规章制度获得有益补充。最终,规章制度的管理手段与柔性管理形成互动,为企业在崭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下,实现战略性财务管理的预期效果。
(三)部门相互协作原则
企业若想大力推行战略性管理,还需要依靠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否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然出现失衡局面,从而有效管理效果。各部门给予策略管理部门应有的支持,财务管理工作才会实现健康发展,并为战略性管理提供有力的平台,使各种战略性管理策略更好地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四、推进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现实枷锁。必须深刻分析这些问题,坚持一些有效合理的原则,并依靠实际行动来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大力推进战略性财务管理进程。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基础
首先,企业的领导要认清现有社会发展形势,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形势,来思索财务管理事宜,并将这种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如此,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才能具备战略意识、大局意识才能真正武装领导头脑,使他们能够在现实工作中寻找方向感。最终,财务管理的地位才能提升,基础工作才能得到合理切实的强化。其次,推进战略性财务管理进程,还需要企业领导切实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水平。如此,企业领导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他们的管理能力才能与企业财务工作目标更好地契合。这样,企业领导的个人管理观念和管理能力必须借助管理群众性眼光为前提。管理观念发生转变,管理能力也会逐步提升,管理手段也会逐渐实用有效。最后,企业领导要努力将财务管理队伍打造成知识型队伍,鼓励工作人员实现自学,以便通过专业知识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化,从而形成高效化管理目标。最终,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通过知识型管理团队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要求。
(二)理性对待人员招聘工作,为企业吸纳优秀人才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事关重大,其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是必然在上岗后加以强化。相反,在源头工作,即招聘环节就要给予应有的关注。这样,能够彰显企业的理性招聘心理,也能够使应聘者理性对待企业的招聘工作,进而全面考虑企业的岗位性质、工作职责、发展前景等因素,并做好充分准备,为自己争取有利机会。其次,在招聘工作完成后,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招聘结果反馈给企业领导。企业领导也要及时针对新员工进行理性全面的考核与定位,做出准确定位和判断,使应聘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一些情况,促使他们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去工作。
(三)大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彰显制度现实执行力
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单位的自身基础、各项管理工作情况、发展目标、未来前景等因素,将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彰显出来。如此,财务管理才不会眼高手低,才不至缺乏执行力。当然,企业还要兼顾其他业务的财务管理信息,以便做好对比工作,展示自身经营的特色,给自身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在财务管理的支撑下实现顺利进行。
(四)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大力提升会计人员职业操守
财务管理必须具备战略性,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保障,以确保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元素及财务信息必须实现客观真实的程度。可见,企业领导要着重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好文章。当然,领导可以针对财务人员强化自身的意识,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还可以有效遏制不应发生的违法违纪犯罪行为,使企业财务管理具备较为规范合理的环境保障。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①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应该包括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等。由于部分企业对国家政策过于依赖,严重缺乏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意识。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及回报率等各种资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却片面地认为国家会利用政策化解风险,即使出现亏损国家也会给予补助等。
1.2财务管理模式传统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表现为:①成本管理是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共同组成的过程。但是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是把成本管理归结为成本控制及核算方面,这样的理财观念并不科学,不利于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及成本评估。②在评价成本绩效时,财务部门习惯把成本的增减结果作为唯一标准的现象也很普遍。
1.3实施战略管理规划的难度大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正是集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缺乏战略管理规划的经验。因此,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属于新鲜事物,导致企业难以科学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做出准确的风险判断,最终使得制定出的战略管理策略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应对策略
2.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能力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完成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规划,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①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作出的战略规划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考虑,企业管理者应注重补充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锻炼战略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做出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奠定理论基础。②同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尽量将日常的管理事务授权交由企业的其他中层管理人员完成,以便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制定。
2.2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不能对资金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未能及时掌握投资动向错失创收时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企业应按计划组织财务部门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性问题鼓励公司的骨干力量“走出去”参加参观、调查、访问等学习活动,通过汲取同行业的经验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促使企业科学稳定地发展。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应努力实现企业资本运营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合理运用企业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为企业创收等。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利益,真正意义上使投入的预算经费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进而增加企业收益。
2.3优化企业管理结构
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成立专门的企业战略管理规划机构,由专业人员负责分析并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管理规划方案,改变企业临时拼凑组合战略管理机构弥补战略缺陷的现状。②保证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由制定、实施及评估反馈共同组成的整体性过程,应做好每一环节的管控工作。企业制定出的战略如果不能有效投入使用,即是企业资源的浪费。③加强战略管理的控制。企业应该注重战略管理的反馈和评估,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控制体系,确保实现战略管理规划的预定目标。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核心内容与管理支柱,它是指在一个整体的大环境下,对于企业的资金流动与固定资产的整合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部分,自然也是财务竞争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管理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对企业价值做合理的估算。
2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新的管理内容,它在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解释: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的战略管理可以看作是一种企业的发展计划或是发展方向;而从企业的管理层面上看,它则是对于企业的一种定位,可以让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的结构与矛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具体包括计划与实施两个主要环节,即对于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规划与规划制定完成后的具体实施情况。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战略管理与财务竞争力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企业财务的发展情况,企业战略管理能够指导企业财务顺利发展,故企业战略管理是构成财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企业研发能力
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一种考察,它不仅包括企业技术研发队伍,还包括企业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在当下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研发上,还包括企业管理的创新。因此,企业要想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例如,聚美优品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的化妆品行业略胜一筹,不仅因为其具有创新型的管理,还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企业的产品研发,以新型的产品在现今的竞争中展现出新的亮点,而且公司对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
4企业营销能力
企业的营销能力是与企业的财务直接相连的,因为企业的营销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而且,企业的营销能力是判断企业性质、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这项能力最主要的考察就是企业产品的营销情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是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根基,也是企业收入的基本来源。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营销管理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能够在营销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规划与判断资金流向。
二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1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财务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因此想要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能力必须从提高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能力入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决定因素,也是保证企业财务正常安排的主要内容。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与规划中,要使企业能够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在选择企业的竞争战略时,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2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
企业的财务战略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决定着企业资金的流向。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有助于企业对于资金的有序管理,并且能够明确企业的基本经济情况,预测企业可能遇到的财务上的问题,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在财务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实际,制定的财务战略也要符合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要根据公司近年来遇到的各类财务问题开展风险预测,并制订合理的应对方案。
3完善公司财务结构
完善公司的财务结构既包括各部门间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也包括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合理分配。在完善财务结构的过程中,要保证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各部门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于财务状况进行及时检查,发现并解决问题,使账目清晰明了,减少错误的发生。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关键词:发电企业集团财务战略
2002年12月29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宣告成立,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的51%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厂网分开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运行近50年的电力垄断体制被打破,发电企业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国有大型独立发电集团成为发电市场的竞争主体。
从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研究探索发电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分析集团公司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现有实力和潜在能力,使其在充分利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成要素组合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经营状况良好、综合实力较强、管理机制先进、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实施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只有把财务战略贯彻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去,财务战略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一、做好财务战略实施基础工作
(一)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
为做好财务战略实施,发电企业集团应在强化以财务战略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理念的前提下,根据集团公司集约化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把集团公司总部作为整个集团的利润中心、资本运作中心、财务信息中心、资金管理中心、风险控制中心,科学制定财务管理标准,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使流程有效服务财务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几个原则性问题:设计流程应该始终围绕整体结果或目标,而不是一个人或单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决策制定者应参与决策和执行过程,并加强自我控制力;对于由各部门、各单位具体执行,而结果最终又要整合起来的不同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要相互沟通。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结合集团管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从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和利润分配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成果的预测和考评、经营责任制的考核等诸多方面,制定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运作标准,不断调整和完善暂行办法,以形成较系统的制度控制体系,引导集团的财务活动规范化,使财务制度能够适合发电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
(三)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一是要提升发电企业集团上下对预算的理性认识,建立利益共同、相互信任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使预算既能体现经营目标又成为实现目标的手段。预算管理的各层次应统一对集团公司合理控制成本、适度利润增长等总体战略目标的认识,努力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形成经营者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各预算执行单位相互信任、目标一致、共同努力的预算管理体制。二是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分析方法,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逐步建立一套层次分明、概念清晰、内容全面、符合公司特点的预算报告体系,细化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为各级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预算管理控制点的前移,逐步实现预算的过程控制。三是要加强预算监督控制和考核。为确保预算在资产经营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生产经营活动应切实围绕确定的预算目标来运行,建立预算监督控制制度、预算分析报告制度,并以资产经营责任考核为手段,强化预算的激励约束作用,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建立科学的预算模型。针对内部各单位的特点,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预算模型,实现预算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
(四)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
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信息化建设要以发电集团公司信息化战略为指导,依托集团公司统一的信息资源,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立足于完善集约化财务管理模式,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企业整体资源为目标,建设集预算、价格、核算、分析、决策与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地域、跨层次、跨部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融合的财务信息系统;构筑战略财务管理架构下的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作用,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全面融合,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的信息同步和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在空间上的远程处理、时间上的在线管理、时点上的实时反映和过程上的动态控制。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支持财务决策,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在统一管理框架下实现信息共享;坚持先进性与安全性、经济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坚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持续优化。
(五)加强和改善财务监督
企业财务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这些风险存在于企业价值运动中,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影响全局。发电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电费回收风险、电价风险、存货风险、资产营运风险等,直接表现有汇率风险、现金流风险、高风险业务投资风险、信息失真造成的决策误判风险等。加强和改善财务监督,是控制和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六)加强财务专业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集团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批适应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但要懂财务,还要懂生产、懂法律、懂金融,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依法办事的意识、刻苦学习的态度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做好队伍建设方面,集团公司需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鼓励其参加后续教育和各种培训,参加职称考试,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建设一支适应集团发展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队伍;三是完善优秀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四是建设集团公司财务人员信息库,摸清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人员状况,为选用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抓好存量资源管理,培育核心竞争力
加强电源开发前期工作,优化项目开发顺序。按照国家批复项目优先、投资收益率高的项目优先、电源空白地区优先的原则,对前期项目及拟开工项目进行调整。对于国家已经批复,各项建设条件已落实,预计投产后有较大市场空间、较高投资预期收益的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提前投产;对于投资效益中等,预计投产后市场空间一般的项目,坚持“按基建程序建设”;对于项目预期投资效益较好,但各项建设条件有待于落实的,继续落实各项条件。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形成优质的生产能力。工程项目建设是电源发展的第一生产环节,是奠定公司资产市场竞争力的基础阶段。瞄准国内最高水平,提高包括造价、进度、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流电源工程,实现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扩张,确保新投产项目投资省、质量好、见效快,投产后尽快形成稳定生产能力,应尽最大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夯实电力安全生产基础,确保电源持续快速发展。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是集团实现经营效益的基础,是确保电源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发电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做到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实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实现安全生产的闭环管理。优化运行方式,在确保多发、多供的同时使供电煤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向设计值靠拢,向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看齐,努力在生产环节增收节支,提高发电效益,以提高设备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为目的,抓好设备管理。
(二)积极调整电源结构,优化整合存量资产
从发电企业集团的现状来看,在集团系统层面考虑,进行资源整合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将一厂多制的电厂进行公司制改组,彻底改变历史原因形成的管理混乱的局面。对发电集团间交叉持股的电厂,进行股权置换,理顺产权关系。利用目前电力暂时紧张的有利时机,提前整体转让或退出老小电厂。对于效益不佳的机组实施以大带小重建或关停退出。对于没有发电容量的空壳电厂,应进行人员分流安置,妥善退出。通过资产整合,打破原来资产的地域范围和企业界线,对存量资产进行企业间的转移,优化存量资产结构。将存量资产重组和企业集团在该地区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该地区的发电资产,优化资产结构。
(三)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大发电企业集团组建时间短,目前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总部管理幅度过大及部门之间、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定位、职能界面、管理流程不顺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理顺内部关系,缩短管理链条,进行管理再造。
管理体制精干化。现有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基层企业的管理机构庞大,人员多,效率低。应精简机构,裁剪多余的,合并类似的。
组织机构扁平化。发电企业集团的成员单位,目前大部分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优化产业链条和价值链出发,根据相关业务和管理环节的特点,推行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实行扁平化管理,缩减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
重新设计管理流程。根据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管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包括工程建设、运行、检修、燃料、物资等管理流程。
完善风险防范和监督控制体系。在财务、法律、审计、纪检、监察等各方面构筑监控体系,并坚持制度和监督相结合,全面监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关口前移的原则,使经济运行和重大经济行为置于可控、受控状态。
(四)优化燃料煤炭供应,实施煤电一体化运作
燃料供应状况对经营影响非常大,燃煤的质量好坏、价格高低和是否足额及时供应,都将对发电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根据我国煤炭供应形势、电力行业发展态势的分析,未来煤炭供应紧张的状况将持续较长时间。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各集团应及早制订煤炭供应战略方案,保证煤炭供应的优质、优价、及时,以保证集团的长远发展。
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用于发电,70%以上的电能来自于燃煤火电,两个行业的依存度非常高。因此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环境下,煤炭企业关注自身的长期市场,发电企业注重稳定的燃料供应,双方存在着合作的基础,长期合同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保证途径。为获取优质、优价、稳定的煤炭供应,发电企业集团应与煤炭企业在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下签订中长期供需合同,建立健康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稳定煤价与煤量。
基于电力与煤炭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对能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煤电一体化经营已经成为国家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为保证煤炭价格和供应的稳定性,企业集团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继续坚持向煤炭行业渗透,降低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通过投资开发新矿,兼并、收购已有煤矿,发挥电办煤的优势,把煤矿建设成为电力企业的联办矿,实现混合经营或者跨行业经营,从源头上控制煤炭资源。二是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者控股,利用不同资本融合兼并重组。三是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型煤电基地,实施煤电一体化运作,一方面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保证电力企业煤炭价格和供应的稳定性,减少了供应环节的风险。
三、全面强化资金管理,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
要适应金融全球化浪潮,将资金管理界面拓展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综合考虑筹资风险和成本,比较银行贷款、增资扩股、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选择最佳方案。
(一)发挥财务公司优势,积极有效运作资金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投资创办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企业集团内部从事存款、贷款、结算等金融业务。财务公司可以利用其产业性特点,对集团公司的资金实施集中管理,利用企业集团内部单位资金运动的时间差、空间差和生产环节差,有效聚集资金,运用信贷杠杆功能,灵活调度资金,建立内部资金市场。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有着天然的资本纽带,能够实现信贷结合与产权融合的双重联系,弱化企业集团外在的信贷契约的不稳定性,实现贷款的统一管理,优化融资结构。企业集团间接拥有了财务公司的信用工具,利用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通过国内外金融市场管道,将集团外部资金导入内部生产建设项目上来,使资金流向物流转化,缓解由于资金总量束缚和外在信用制度的牵制对集团造成的压力。
(二)利用资金规模效应,建立银企战略联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也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为切实提高发电企业集团的整体竞争能力,选择实力雄厚、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并与集团经营关联性大的金融机构组建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达到优势互补、经营“双赢”的目的,并通过建立银企战略联盟的形式,为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
发电企业集团资金需求量巨大,这既需要多家银行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运作提供了广阔市场。随着核心业务的不断扩展,对银行的融资方式和运作机制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种类涉及多,需要取得银行综合授信额度;在融资方式上要求较为灵活,以满足下属单位根据市场变化规律自主选择贷款时机和期限的要求,应获得银行对资金使用的管制;在融资形式上,不但要得到包括信贷在内的间接融资,而且还要得到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服务;在融资的币种上,为减少资金成本,满足国际化经营要求,需要银行提供多种币种或不同外币买卖服务方式;为打破原来银企之间单纯的资金供求的局限,需要取得银行提供的结算、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保函担保、外汇买卖等业务的配套金融服务。这些方面的需求,需要与合作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协商,一揽子解决。
(三)借助资产密集优势,适时涉足保险市场,投资参股保险经纪公司
应对目前的保险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保险专业化管理,通过保险经纪公司把管理和保险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提出控制、转嫁风险的防损建议或管理方案,避免或减少保险事故的发生,从而使保险管理从事后理赔转化为事前预防,从单纯的保险事务处理转化为对企业的风险防范,从静态的财产保险管理方式转化为对企业的动态业务风险控制。
寻求适当的时机,投资参股保险公司,从整体上提升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着这个目标,企业使用各种财务手段和开展工作。具体说来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都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与思路,提高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
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其联系是必然存在的。首先,企业的投资规模取决于自己的融资能力。投资活动往往表现为对资本的需求,企业通过内部融资解决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能力的大小着企业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次,投资活动的结果,又是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投资活动的收益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另一部分留存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的内部资本。而内部资本的多少,又决定着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因为内部资本是权益资本,在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下,权益资本与负债是按固定比率同时增加的。
二、公司购并的财务战略规划
购并活动的财务战略规划是指在实施购并前,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策划筹资方案,从而决策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同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具体应该包括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确定融资结构及购并后的一体化管理。
1.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要重点分析收购者所处产业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产业变动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购并活动中侧重公司外部成长的机会,并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筛选这些机会,确定对企业最有利的发展机会。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在于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应该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如考虑是否能从实际规模经济,技术转移中得益,能否通过购并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此外,对企业进行内部分析时,要了解企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企业的融资能力、目标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管理能力和反收购的能力。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购并对象。
2.目标公司价值评估
首先,收购公司应利用所有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和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估。价值评估是整个收购活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是收购公司在谈判中出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决定着收购者可接受的收购价格范围。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重置成本法等等。在具体的购并活动中应根据目标公司的客观状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而且通常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估
计目标公司的价值。如收购者看中目标公司经营状况很差,收购者采用重置成本法会更加合理的反映目标公司的价值。
3.确定融资结构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有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大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要求,以及购并完成后企业现金流量的均衡。企业在购并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融资结果的制约,确定相应的最佳融资结构。
目标资本结构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负债价值与权益价值之比。它要求企业的融资结构应符合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即融资对资本结构造成的影响,应保持在目标资本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其次,应该考虑企业控制权的。企业发行普通股筹资,拥有控制权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此时有可能造成公司控制权旁落。因而通过普通股筹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融资决策要考虑企业购并后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平衡。如果企业购并规模较大而且大部分资本需要融资解决,这样收购者将支付大量的利息,而目标企业可能处于购并后的调整阶段,其现金流入有可能下降,现金流出与流人就存在不平衡,这将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一体化阶段应着重考虑企业资产的调整
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必须依照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现存的资产,将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资产出售或者分离。此外,在杠杆收购中,收购者通常会将企业内部的某些资产出售,它们的价格现金流比率高于公司整体的相应比率,而将获取现金能力高于收购价格的部门保留,这样,能满足公司偿债的要求。此外,购并过程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要求公司拥有的各种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对于公司闲置的资产可以出售以便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三、公司购并财务战略的重点
财务战略管理在购并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是购并价格的确定、资本结构的管理及购并后的资产重新组织整理。之所确定这三个核心问题,是由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对象——购并活动有不同于其它行为的特殊性引起的。
1.定价问题
购并活动中收购者的投资额就是购并的成交价格。要做一笔成功的交易,你就要找到合适的价格,找到买方能支付的最高额与卖方能接受的最低额之间微妙精确的价值。交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它是指目标公司对收购者而言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对于收购者和原公司股东来说是不同的。对原公司股东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预期盈利能力决定的,包括公司未来获得的机会价值。对收购公司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价值加上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协同创造的新价值。收购机制配置,能更大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显然,目标公司对于收购者的价值要高于对原股东的价值。
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是公司进行购并的基础,而且也是交易价格的确定基础,交易价格的上限是收购公司对购并活动价值的判断,其下限是目标公司价值加上一定的溢价。由此可见,交易价格是由企业价值决定的,定价问题的主要是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具体的购并活动采取合适的评估。在进行估价时,要考虑收购公司的目的和特殊能力。如对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收购者的收购目的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行业内部收购者是为了获取目标公司的生产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行业外部收购者出于多角化经营的目的进行收购,他会考虑通过购并克服进入障碍,出价会高于同业收购者。
价值评估体系要求对多种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包括目标公司及其业务部门、收购公司和购并后的整体公司。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应该建立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进行研究。使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容易将评估引入歧途,因为还没有一种评估方法对所有的购并活动都适用。就最常用的折现现金流法来说,它的迷人之处在于逻辑上的严密和完美,当然它有非常严格的假设,但是它让人失望的地方也在于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如它没有考虑投资被推迟的价值,而且它认为投资过程是可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因为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那些所处市场环境波动比较大的企业,对其进行预测更加困难。因此,只有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目标公司的价值。其次,收购者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将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对于拥有多业务部门的公司来说,有些企业由于协同经营效果差,公司整体的价值只是分离的业务部门的价值简单的相加,有些部门的价值甚至比整个公司的价值都高。如果使用清算价值法能更合理的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价值,这样收购者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购并目标,增加企业的潜在价值。价值评估体系能从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公司的价值。
2.资本结构的问题
购并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足够的收购资本。在确定融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融资结构。而融资结构是由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决定的。这样问题就归结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管理层面。我们通过对购并活动中资本结构的研究,最终能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首先,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在不同行业中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医药业中企业的负债比例为9%,电力为53%,工业为15.8%,资本结构的差异较大。如果企业通过购并活动进入新的行业时,其目标资本结构也应相应变化、其次,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应该保留适当的负债筹资能力,以满足后续追加投资的要求。因为企业在进行一体化整合时,往往要追加投资,才能消除企业合并的障碍,充分发挥合并的协同效应。第三,企业购并结束后,往往要出售一些次要的和过剩的资产,来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出售资产的收入可以抵补一部分债务,企业最终目标资本结构应当是收购整合完成后的资本结构。
1、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概念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名词,它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对会计主体和总体目标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不再局限于短期目标和利益,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长远目标,关注战略联盟的整体利益。战略财务管理不再拘泥于传统财务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如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等,更注重现金流量,以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财务绩效建立评价体系[1]。战略财务管理是一种能够保持并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支持管理体系,该体系以促进长期发展为目标,运用战略管理的整体思想,从战略的角度,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合理地配置并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现有资源,有助于管理决策部门对单位内部财务进行战略审视,对外部财务管理发展作出战略计划,最大程度地协调财务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关系[2]。
2、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特点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战略的共性,如整体性、长期性、指导性等特点,以及财务的个性,如相对独立性、协调性和特殊性等特点[3]。(1)整体性顾名思义,整体性即以整个企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为对象。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和计划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分析行为,使财务管理分析与整体战略发展计划相一致,确保实现发展目标。战略财务管理不仅注重内部管理,也注重外部管理,其管理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对于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更加重视,提供各种非财务信息。整体性还要求企事业单位将本部门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财务战略相结合,构成单位的整体财务战略,协调一致,实现总体战略目标。(2)长期性长期性要求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作用于企事业单位未来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对其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财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树立战略意识,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对财务战略进行长期规划和预测,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分析在单位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加强应变能力,提高竞争力。由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是战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3)动态性由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主要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所以为了适应经常变动的外部经济环境,财务战略必须维持动态的调整过程,以变制变。如果环境变动程度较小时,所有财务活动必须按照原有的财务战略计划进行,体现了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对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当环境变动程度较大时,应当适时调整财务战略计划,改变财务活动。(4)外向性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复杂多变,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使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发展目标之间达到一定动态平衡。在进行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时,不仅要关注财务战略系统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充分考虑系统外部的财务信息,调整财务管理战略,加强财务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免发生意外风险。
二、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案
随着事业单位从单纯的业务管理层次逐渐转变到战略管理层次时,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证长期发展和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然要求。
1、传统财务管理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的区别
传统财务管理主要将资金的运营和操作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只侧重于管理分析日常财务工作,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活动不具备全局性特点。而且,与核心战略财务管理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不同,传统财务管理只是单纯地从财务的角度,独立地分析和处理单位内部的资本结构、净现值和资本成本等财务信息,只注重分析管理资产负债表等各种会计报表和内部财务指标,忽视收集和分析外部经济环境信息,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此外,传统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营利和资产增值、保值为经营目标,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意识,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时,传统财务管理不能适时调整,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显而易见,这种的传统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多的弊端。
2、财务管理方案在事业单位核心战略中的体现
事业单位核心战略包括一系列管理行为,而财务管理是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基础,为管理活动提供预算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和保证,确保可持续地发展。财务管理方案在事业单位核心战略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事业单位制定核心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数据信息。事业单位要想制定和规划全面、详细、具有长远性的核心战略体系,一定需要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等背景信息作为支撑,这些支撑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市场环境信息和人事信财务管理方案息、市场信息等,其中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核心战略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经营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财务数据和指标。经营战略目标是核心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单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确定执行核心战略后的收益结果。(3)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的经营战略提供基本信息。事业单位必须要了解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资金要求、财务成本、资金流等,才能确定并制定经营战略,该基础是财务管理方案出示的财务基本信息。(4)财务管理方案为事业单位管理者评估、调整战略计划提供依据。一旦实施核心战略计划,就要在实践中根据财务管理方案提供的相关财务数据信息,不断地检验核心战略计划的可行性,分析前期预算结果与实际成本的差值。如果差值越大,那么表明整个战略计划的可行性越低,这可以提醒决策者适时地调整战略计划。
3、优化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核心战略财务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财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十分重要。目前,事业单位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落实事业单位的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运行机制来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产利用水平。(1)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人员是事业单位整个战略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不可缺少的监督者和执行者,所以必须先以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为起点,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调整财务管理体系。(2)健全完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应该颁布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3)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体系。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预算管理为主,为了确保长远目标的实施,事业单位必须加大收入管理的力度,根据成本与收入的实际比例(表1),评价预算的有效性并提供建议。将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项目立项的依据,通过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事业单位达到最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实施,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将战略财务风险控制在与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并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已经建立危机处理计划来应对各项风险,加强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和管理策略。
1建立企业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明确总会计师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权责范围,明确企业财务人员的权责范围,建立有条不紊的权责体系,通过建章立制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2依法建好账目、管住企业钱财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各种账目,把帐建真建实,做到会挣钱、会理钱、会管钱,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从管理秩序看财务水平,从所建账本看管理效果,建好账目是管住钱财的依据,只有把钱管住了,反映的企业经济效益才是真实的。
3加强会计监督,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要建立好财务队伍,它是财务管理上水平求突破的组织保证,对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顿,作为财务人员不仅要学习贯彻会计法,还要学习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财务秩序,加强财务人员的守法观念。要明确责任、增强财务人员的自律意识,提高遵守财务纪律的觉悟,培养其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勤勉作风以及对企业的忠诚理念,继续深化财务管理改革,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4积极盘活企业资产、使企业保持良性循环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任务尤如农民的土地一样重要。目前“垫资施工”和“工程拖欠款回收难”就像两把插在企业背上的利刃,虽然未深及致命、但也构成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严格规范“垫资施工”、下大力气清收工程拖欠款,对恶意不偿还工程款的建设单位要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总之,财务管理体现在企业各项工作中,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更体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目标规划、投资决策、资本运营、资金筹集等都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企业就会丧失科学性的支撑、就会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建立现代化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
1人工费的控制方法加强劳动工资管理,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劳动有计划管理,合理安排劳动,减少窝工浪费。分工种列出定额用工,作为人工费承包依据,全面考察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业绩。选择好分包队伍,对某些专业工程项目可实行分包,承包价应低于企业与业主所承包的这部分工程金额。压缩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减少临时用工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把临时工作量分流到人工充裕的分部分项工程之中。采用工作量事先确定的方式,以做到在施工的初期就可基本确定人工费用的支出,便于准确地把握人工费用的盈亏情况。
2材料费的控制方法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又会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对采购的材料要认真计量验收,如遇到材料数量不足、质量差,要及时进行索赔。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用料,实行限额领料制,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材料的保管工作,减少保管损耗。并充分利用边角料,做好包装品和余料的价值回收工作。加速周转材料的周转速度。在项目施工中,周转材料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计划安排时,应该本着经济、有效的原则,尽量缩短周转材料的周期,加速周转速度,提高周转次数,从而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对于存在分包情况的,项目经理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材料损耗率,建筑材料由其包干使用。如果材料节约,则双方分成;反之则按照超额量从分包款中扣除相关费用。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超级秘书网
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方法机械费的支出是否合理,其根本在于施工技术方的编排是否科学。在工程开工前期,施工企业就应针对施工方案,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好机械使用的成本预测,并在施工规范准许的范围内,权衡整体效益,不断完善和修改方案,最终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机械使用安排。在施工过程,机械费的降低,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案,从机械性能、操作运行和合理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工程施工的施工机械,做到经济与实用并存。②本着“利用率高、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的原则,做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节约机械费用。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按计划对企业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和保养,保证机械完好,随时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施工中正常运转,提高机械利用率。同时开展对外经营业务。
4其他直接费的控制方法原则上,其他直接费是按以上费用分析转入的。特别注意的是,现场材料二次搬动费发生的汽车、小拖运费,应按白班计价,经项目经理签证后,分析记入此项费用。
5间接费用的控制方法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记入“间接费用”明细科目。按工程取费标准计取的施工管理费,由企业本部、工区(建筑分公司)、项目部三级按比例分成,上交部分记入“间接费用”;其他在施工中发生的费用归入有关成本科目。
建立现代化建筑企业的财务和成本管理体系相关文章:
1.建筑工程财务管理论文
2.建筑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financial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本免费毕业论文来自酷-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 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 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 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 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