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23:52: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目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财务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归属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理论体系按照其对财务实践的指导作用分为财务基础理论、行为理论和约束理论,财务目标属于财务行为理论的范畴。冯建(1999)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特别是像财务管理这样的人本管理系统,它的运行、发挥的功能及其系统运行的原理、程序与方法等,都要服从于系统的目标,应该把目标作为财务管理行为理论的子系统。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是将财务目标理论归属为财务行为理论。而王庆成(1999)、李心合(2001)等学者却认为应将财务目标理论置于财务基础理论整体框架之中,他们认为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基础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将财务目标理论独立于财务基础理论,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王化成(2000)和陈兴述等(2004)。他们认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框架中,财务目标理论居于枢纽地位,不仅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财务实践中也有规范和向导作用。这类观点将财务目标理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使得财务目标理论成为财务基础理论发展的参照标志,并成为财务基础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连接纽带。
二、财务目标选择相关文献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企业应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目标仍有争议,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有14种之多(王化成,2000),还有一些新的提法不断出现,如资本运动最优化、EVA最大化、未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等。樊行健、李锋(2002)通过研究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双重问题,认为风险投资体系的双重与财务目标的选择具有趋同效应。伍中信、杨碧玲(2003)从产权角度讨论了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问题。他们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由利润最大化逐渐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利润目标”的内在矛盾,随着产权交易的出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提出迎合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要求得到平衡的诉求,因此,产权是推动财务目标选择变化的一大因素。袁振兴(2004)认为,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张茂燕(2005)从财务目标的演进角度,并以沃尔玛案例分析为辅助,提出了“权衡相关利益者利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模式。陈玮(2006)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的研究分析,认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点,理论基础来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它摒弃了传统财务目标研究中单目标函数的思维方式,转而从多目标函数的角度来考虑,并注重以实务为导向,因而与具有明显经济学特征的传统财务目标观点在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上有着很大差异。他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可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采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财务目标的结论。刘辉华、曹受金(2007)也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将从股东利益取向向相关者利益取向转变,财务目标的股东利益取向主要是由股东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所具有的优势所决定的,财务目标的相关者利益取向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利益博弈中相互妥协的结果。另外,王跃武、伍中信(2007)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企业与顾客之间关于“经济剩余”的博弈、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筹建过程中就主导地位的博弈、委托者与者在企业存续期间的产权博弈进行了分析,从而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较科学合理地论证了“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观点。朱玉红(2009)同样基于博弈均衡理论视角论证了企业财务目标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51-02
1引言
一个明确理智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便决定了企业制定财务目标时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个有活力、有潜力的企业,定是一个自主能力极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目标的企业。只有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才会令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观点
2.1以增加企业收入为财务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原则
此种财务管理目标是从企业定义的角度出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模式和财务目标。此种观点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可以集中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增加社会财富,便于企业进行再生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追求利润,一方面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往往会使公司财务人员铤而走险,忽略了收入和风险之间的联系,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也使企业的长远发展丧失了动力。
2.2注重股东利益,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稳定强大的股东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便是增加自己的财富,如果企业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股票状况便会失去股东的资金支持,而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也就无法继续存在了。此种观点直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拨开表面迷雾从企业的最根本出发可以算得上是比较优秀的观点。但是该种观点过于片面化,股东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只注重股东利益,而忽视了与公司相关的其他利益体。
2.3以增加企业产值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此种管理方式常见于一些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之中,政企不分的做法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产值的增长而忽视利润和产品质量,强硬的指标规定让企业无法灵活的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令此种管理方式现阶段基本消失。
2.4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此种观点在当今业界中算是比较完美的观点,兼顾了多方利益。一方面它在注重公司眼前利益的同时又没有忽视公司的长远规划,这便使得企业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丧失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此观点规划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在保证企业一定的收入前提之下尽量将公司所承担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值。该观点虽然比较完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往往会不尽如人意,可行性较差。
企业的总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获得和有效使用资金的管理工作。创办企业是以扩大财富为目的的,企业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应该以 “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因为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获取利润的时间,而且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受风险大小对企业的影响。
3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因素是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受到企业本身管理决策各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综合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措施、战略选择等多方面来考虑,企业也正是通过提高管理决策和改善外部环境这两大因素来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的。
3.1管理决策因素
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而设计并实施一个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约束投资行为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以便于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具体操作时还应注意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
3.2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努力适应。
(1)法律环境。如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不断增多、细化。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法律法规都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休戚相关。企业财务人员应当做到知法懂法,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在遵法的前提下一步步实现管理目标。
(2)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关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实现产生影响。如果企业能正确预见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并对国家指定的经济优惠等政策加以研究,以政策决定企业的经济行为,则可以趋利避害,也将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
另外由于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会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要实现资本大众化,注意分散经营风险,尽可能提升自身价值。
4相关问题的考虑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出发点和要求实现的目的不同导致了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观点,但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只有一个,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概括起来,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还需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中国如今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之下企业的出发点应该立足全局,从整体出发,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发展好公司自身的利益产业。响应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身企业要求,既要努力发展壮大自身企业又要注重职工利益,维护好工作群体的权益。
(2)由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是企业财务目标的重点,便会导致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目标的重点环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的时候割舍部分股东的权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不能片面单纯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顾及股东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维护好职工权益。
(3)理清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企业对于资金的准确把握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投资就要存在风险,为了弥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对资本的价值评估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安全的投资方式,合理的规避风险,理智明确地对资金进行利用。公司财务人员也是资本的控制人员,对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4)协调好企业经营者、员工、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一个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会带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充分的平衡好各方利益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是一个优秀的财务目标。
(5)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根本利益是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好的财务管理与财务计划需依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来实现。计划并不是单一的资金问题,未来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因此,要提高企业对不同情况的反应能力,以便于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还要将计划具体化,做进一步细化,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出贡献。
5结论
一个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充分整合各个要素,将社会中一些主流观点取长补短以适应企业发展。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财务目标。良好的财务状况会令企业在日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回报率的上升又会反作用于资本,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也会就此形成。股东,职工,企业三者的利益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让企业永远保持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一、企业财务目标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层次结构
现代企业是财务主导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如何设置财务目标,发挥企业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也存有很多争论,纵观这些成果与争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性目标;一类是实证性目标。规范性目标是研究的主流,研究应如何约束企业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证性目标研究企业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目标,如陈共荣(2003)认为“企业只能是企业所有权拥有者的企业,财务的基本目标也只能由企业所有权拥有者的目标所决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实证性财务目标。有些争论即是未能区分这两类目标所致。以下本文就规范性目标展开讨论。
在众多的财务目标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较为普遍接受的选择,这是由于它具有其他目标所没有的优点,克服了其他目标的缺点。为了解决可计量性的问题,现有文献大都把企业价值定义为净现金流量的现值或企业的市场价值(对上市公司即指股票市价)。但企业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确切计量,股票市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能反映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而且股票市价多变,不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变化。
企业的产出是一个多变量函数,任何一个单一的数量指标和经济指标难以概括企业的价值。而且马克思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是有区别的,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将企业价值等同于企业在市场上的价格。价格通常反映企业的价值但不总是等于其内在价值,甚至经常不等于企业的内在价值。应对企业价值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这里的价值应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即指客体和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客体自身的尺度和主体的内在尺度的统一,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和满足。企业价值不仅应包括经济价值也应包括社会责任价值等。所以企业价值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涵盖其他如利润、股东权益等指标。企业的存在就在于它对社会的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具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个层次结构。在这个层次结构中,企业价值最大化处于最高层次,是企业财力活动的最高目标,这目标是指导性的,不是操作性的,在实务中,需要其他目标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最大化等作为补充。
二、会计目标及其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与对财务目标的研究一样,针对会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的研究也有规范性目标和实证性目标之分,如国外研究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就属于实证性目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会计的目标定义为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属规范性目标,我国研究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合法性、公允性也属于规范性目标。
会计目标也是一个层次结构,林钟高(2001)提出了会计目标的三分法,将会计目标分为终极目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基本目标(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具体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财务会计报告,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要从会计和财务的关系谈起。财务与会计是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活动,它们的对象、职能、方法等各不相同。财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对象是资金运动,是用以货币表示的价值形式管理企业资源,职能是为企业的筹资、投资等活动提供服务。
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关于会计的本质,国外还有受托责任观,也有管理活动论。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研究需要,是观察会计的不同方面得出的结论。而且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两种观点并不冲突,信息系统论可以涵盖受托责任观和管理活动论,我国的会计准则将信息系统和受托责任并列作为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并不是资金运动本身,而是资金运动所形成的信息,属于信息流,从而规定了会计的性质是对资金运动所形成的信息是直接管理,而对资金运动本身只是间接管理,主要职能是提供企业内外部主体决策所需的信息。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所需信息的主要来源,如财务预算、财务预测等都要用到会计信息,现金流量表更是与多项财务管理职能相关,财务会计所强调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增加。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职工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是否将资源投入企业做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又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管理、薪酬管理等财务管理活动。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及其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
会计要用量化的数字记录企业的外部交易和内部事项,会计系统的最终成果是用财务报告的形式体现的。由于量化信息只能近似表示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数字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判断的结果,这个人为判断的过程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所以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系统的结果起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就是会计系统的结果。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也有规范性目标和实证性目标之分,如国外研究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就属于实证性目标,即研究实务中企业是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会计的目标定义为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属规范性目标,即研究应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我国研究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合法性、公允性也属于规范性目标。
从以上会计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来看,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应从属于会计目标。会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终极目标也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为了实现此目标,才需要将相关可靠的信息提供给各相关主体,进而产生了各种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在终极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下,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样需要有一个层次结构,即会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笔者赞成会计目标的三层次划分法,但终极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代替资源有效配置更为妥当。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将终极目标定位于资源配置不能体现企业这种特定形式。在企业已成立,既定资源已投入企业的条件下,会计的终极目标是发挥这些资源的最佳用途,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否继续追加资源的目的和依据也是能否使企业产生更大的价值,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也是将资源配置到能产生更大价值的企业中去。即使企业即将破产,会计的终极目标也是使企业的现有资源发挥最佳用途。如果企业不存在了,会计主体也就无从谈起,资源配置方式也就由企业让位于市场。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同时也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暴露出其不足,如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等。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目标来代替“利润最大化”。随着证券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企业价值是企业债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值之和。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出现的与时间和风险脱节等缺点。但它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辉煌成就,相反,还导致了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更甚的混乱。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
由于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等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面都有自身的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这方面讲,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更优越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笔者认为,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
经济附加值的内涵
经济附加值(ecomonicvaylueadded,简称EVA)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营利低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用公式表示就是:
(1)经济附加值=税后营业利润-资本成本总额=营业利润(即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如果用EBIT表示营业利润,T表示所得税率,C表示投资成本Kw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则公式可表示为:
EVA=EBIT.(1-T)-Kw.C
注:(1)式中投资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占用的资本额,包括营运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等。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加权机会成本,是投资者基于对企业风险的判断而对公司业绩的最小期望值,可以说是投资者所期望达到的必要报酬率。因此,Kw.C是一项机会成本,所以EVA是一项经济利润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
EVA最大化目标的优点
EVA最大化目标是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它保留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并且比利润这一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子出企业的经营业绩。体现了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无论是公司或是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这一目标因而更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接受和理解。
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可运用EVA最大化目标进行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道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我们已经说过Kw是投资者基于对企业的风险而作出的判断,因此Kw大小是由风险大小决定的,理论上说当风险大时,Kw就大;当风险小时,Kw就小。从财务管理假设又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同向的,报酬的增加是以企业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从EVA的公式中可以看出,Kw与EVA成反比,而作为企业经营报酬的EBIT与EVA成正比,因此,只有在风险与报酬达到某种均衡时,EVA才能达到最大。
真实全面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资本成本。传统理论认为利用内部留存收益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无需任何成本,其结果往往是企业人最喜欢的筹资方式,而较少的考虑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而以EVA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考虑的是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拥有的每一项资产都存在机会成本,从而使人在保留利润时要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的运营效果,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EVA与C的比例反映出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济附加值率=EVA/C,这一指标是以EVA为基础的相对指标,它反映投入每一单位资本带来的经济附加值,是一个效率性指标。在C一定的情况下,EVA越大,说明资本运作效率越高,就越能吸引资本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以EVA现值与C的现值进行比较,可评价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从而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EVA最大化目标保证了投资者与债权人的正常利益。由于EVA是扣除了资本成本后的收益,在公式中Kw采用的是投资者的最低期望报酬率,是一项机会成本,因此,追求EVA最大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投资者的正常投资利益,以及债权人的正常利息收益的过程。
EVA最大化目标把投资者与经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使其工资的增加与EVA的增加紧密联系,迫使经营者尽力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同时使经营者在筹资时有效地选择筹资方式,因为EVA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时,每一项资源都是有代价的。
EVA最大化目标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是企业理财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还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适的基本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注重目标的实用性。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用来评价理财活动的基本标准,有其广泛的实用性。
应用之一:企业业绩评价。由于EVA考虑的是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EVA能够作为唯一的绝对指标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公司在某一时期的业绩优劣可以通过EVA的三种情况来评价:当EVA大于0时,肯定说明企业创造了超额财富,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得到回报,企业业绩比较好。当EVA小于0时,要区别情况分析。例如,当企业初创或扩张阶段在短期内往往投放大量资金,由于“期化”的影响,EVA可能是负值,不一定表明其业绩不佳;而稳定发展的企业如果EVA小于0,说明公司理财活动可能存在缺陷。当EVA等于0时,说明恰当维持投资者原有财富,应该引起企业领导层的注意,有可能公司经营将变糟。企业利害关系人都可采用这种指标评价公司业绩,并作为行动依据。
应用之二:企业投资项目评价。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呈多元化经营趋势。EVA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以及已经投入运行项目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EVA指标是通过分别核算分析各项目的资本成本及各项目的创利能力而计算出来的,选择和评价投资项目时可按EVA大小排序,淘汰EVA小于0的项目,并从EVA较低的项目中抽调资金于EVA较高的项目,减少EVA较低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应用之三:企业融资政策评价。融资政策的优劣直接影响资本结构的优劣,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报酬率与风险。EVA评估标准可以全面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机会成本,通过EVA值的大小比较来评价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从而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提高报酬。
华金秋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目标明显不同,国有独资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选择“实现任期企业利润目标”或“职工待遇指标”、“资本增值指标”,而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达到股票价格指标”,民营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净资产目标”或“持续发展目标”。华金秋的研究还表明,理论财务目标与现实财务目标的确存在偏差。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该利用已有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对财务目标差异化和动态优化等事实进行理论解说,这与以往研究财务目标的文献有所不同。
二、财务目标差异说
基于财务目标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现代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财务目标的导向与约束作用最具渗透力,它是一切财务行为的根本准则。理论界有关财务目标的纷争以及企业实际采用财务目标的差异化等事实,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财务目标的选择作为一个规范性命题,总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判断,并且很难证伪;二是企业选择财务目标具有环境适应的导向性,即不同类型的企业会基于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理财环境,选择不同的财务目标,从而使财务目标的适用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财务目标的优劣也是相对的。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环境差异来解释财务目标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利用财务目标的缺陷来说明财务目标优劣的相对性。
(一)理财环境差异形成财务目标的差异
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会影响到企业对财务目标的选择。按照王化成教授的说法,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笔者认同这种“环境影响财务目标说”,而且这种环境对财务目标的影响是通过多层次环境因素起作用的。
首先,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是不同的,如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理财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是指它们即使处于同一市场环境中,其获取财务资源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小企业无法像大企业一样便利地取得银行资金和证券市场的财务资源。这种外在经济环境相同但实质理财环境存在的差异,笔者称之为理财环境的“横向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不同企业从外在经济环境中获取财务资源的禀赋上的差异。在我国,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就属于这种情况,国有企业在获得中国股市提供的资源方面是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其次,同一企业跨越不同的经营历史时期或处于不同生命周期而形成的环境差异,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股份制改组前后或公司股票上市前后,以及企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成熟期的转变,这种理财环境差异笔者称之为“纵向差异”。企业理财环境“纵向差异”的实质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及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到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如国有企业从股份制改组前的单一产权关系变为改组并上市后的多元产权关系,企业初创期较为单一的财务关系到成长期转变为风险资本的介入并分享所有权。这种由企业的产权基础及基于此的企业治理结构产生的差异,决定了公司的财务关系结构和财务管理环境的差异。纵向环境差异的核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种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制衡状况,即不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它会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关系结构中。在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中,国家作为出资人与企业形成的财务关系是企业所有财务关系的核心,这种财务模式下的财务关系比较单一,而且财务目标的简单化取向完全服务于这种单一的产权基础和财务关系结构。现在的上市公司在产权多元化背景下已有众多的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各有其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财务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其财务目标取向也更为复杂。
鉴于企业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是在一定的财务关系框架(即一定的产权基础和企业治理结构)下进行的,对财务关系的协调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在现有的理财环境下所进行的利益博弈过程,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构成及其在企业中的制衡格局,构成了企业的纵向财务环境差异,其实质是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差异,这一差异决定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取向。企业财务为谁服务,这是财务目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才是如何服务的问题,前者是财务目标中固有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必然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各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如果不是单一的产权主体),而且反映因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而呈现出的不同结构和差异化特征。譬如,股东治理逻辑反映了股东处于绝对优势的谈判地位,其财务目标取向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从单边治理走向共同治理以及平衡公司参与者的利益,已成为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治理正由传统的“股东至上”模式演进到“共同治理”模式(伍中信、杨碧玲,2003),而企业共同治理模式的财务目标会倾向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治理结构环境还可能产生另一层面的目标差异,即在企业处于管理层控制或内部人控制的内部理财环境下,虽然名义上存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但实质上是“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目标(陈东辉,1999),是“强管理者、弱所有者”治理结构的反映。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变迁和差异化
综观企业的理财环境,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差异在逻辑上存在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的交叉。企业有大有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如独资、合伙和公司制)多种多样,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各不相同,企业是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中发展的,因此,以总体和动态的观点来看,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环境差异,即产权结构或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与获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同时存在的。当环境的差异足够大,而且差异完全有可能大到足以导致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信仰时,就会使财务目标及其驱动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变迁和差异化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产生企业财务目标的变迁和差异化,是因为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环境的差异足以影响到企业各利益集团在企业经济利益分配中形成不同的制衡格局,即纵向差异。财务目标中内含且影响深刻的价值判断,是财务目标变迁或优化的原动力,它的改变使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财务目标有不同的表述,而财务资源取得的禀赋差异是财务目标的外在约束。正如周首华等(2000)指出的,根据财务目标反映理财环境的理论,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目标会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动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要求,甚至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明显变化,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改变,企业也需要相应地优化现有治理结构逻辑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以上是笔者对于存在多种不同财务目标的事实进行的理论解说。正是由于企业财务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财务目标的差异,不同的企业才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这就是对于企业理财目标会有如此众多表述的一个原因。①不仅如此,只要企业存在实质性的环境差异,这种理财环境的差异就必然决定理论界对于财务目标的提法和实务界实际确立财务目标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将来依然存在,即未来不会出现所有企业的财务目标趋同的可能。此外,超越环境的目标信仰也是可能存在的,但企业要为其信仰和现实理财环境的反差支付额外的成本,当然,也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譬如,处于经理人控制下的企业,其外在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对于内在的“经理人效用最大化”目标,更像是吸引投资者关注的财务目标广告(伍中信、杨碧玲,2003),其内在地隐藏了经理人对于股东财富掘取的现实财务目标。再如,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其外在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对于内在的“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掩盖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可能的财富盘剥。这种财务目标的“广告效应”也可以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解释为什么同一企业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信仰。
三、财务目标缺陷说
财务目标总是隐含了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条件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财务目标不能很好地指导财务行为和财务活动的天生缺陷。“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都存在隐含的假设。以现在理论界与实务界较为认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为例,在西方财务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假设世界”(Damodaran,1999):(1)公司的经营者要把他们自己的目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股东财富最大化;(2)公司债权人受到完全的保护,以免受到股东的盘剥;(3)公司的经营者没有就公司未来的发展,试图误导或欺骗金融市场,同时有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市场,使得市场能够根据公司长期的现金流量和价值,对公司的运作效果做出判断;(4)假设没有社会成本。显然,这些假设可能成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最大缺陷,脱离这些假设条件,很难说其是一个好的目标,这些难以满足的假设前提就是其作为目标的内在缺陷。因为当企业真实的理财环境与这些为财务目标拟定的理想理财环境不一致时,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目标在指导、控制和评价财务行为上便显得十分乏力。
笔者认为,目标优劣问题的关键在于检讨现实的理财环境是否逼近财务目标所设定的理想理财环境,若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目标的优劣就会比较明了。譬如,企业选择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而不具备前述的第一个假设条件,可以预期,财务目标将在指导、控制和评价企业理财过程中出现偏差,即无法有效地避免经营者偏离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尽管这些缺陷可以以一定的机制加以控制和弥补。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实际理财环境要与目标设定的环境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如企业要完全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所设定的假设环境条件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理论上,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缺陷。但是,在更多的时候,现实环境与假设环境的逼近程度可以通过企业实施机制层面的创新或缺陷弥补机制来提高。譬如,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第一个假设条件,从而趋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要求的理财环境,使该财务目标的缺陷得以弥补或最小化。财务目标设定的理财环境与现实理财环境的契合与背离程度,在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这其中包含了纵向和横向的理财环境差异。企业实际治理结构与假设条件中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会影响目标设定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程度,②未上市的小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在契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要求上的差别十分明显,因此,该目标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优劣或有效程度就泾渭分明了。
此外,对于财务目标缺陷,还可以用有限理性来解释(华金秋,2004)。由于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加之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表现为知识有限、预见能力有限和设计能力有限),使得最优财务目标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很难识别,其好坏亦无法证明。因此,企业不可能确定最优的财务目标,其选择的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
四、财务目标优化与财务优化说
(一)财务目标与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
只谈财务目标而不谈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是不完整的,缺乏良好的实施机制,财务目标就发挥不出正面的作用,包括激励和约束作用,还会造成人们对于所确定的财务目标的误解。财务目标是财务信仰或财务理念式的东西,而财务目标的实施则是信仰和理念见之于客观理财实践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合一”。财务目标的优劣通过实施机制得以体现出来,从而可以被检验(涂建明,2001)。财务目标的缺陷可以通过财务机制的运行产生负面作用,或者通过财务机制的创新得以弥补。因此,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选择财务目标时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除了有一个理想的财务目标,还应有一个理想的财务目标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的好坏是针对实施机制的构建能否弥补财务目标的缺陷而言的,因为尽管某一财务目标在评判现实财务行为时有缺陷,但通过特殊实施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发现目标缺陷,还可以弥补目标缺陷。财务目标缺陷说认为,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或实务界应用的多种财务目标都存在目标缺陷,但这些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问题在于创建财务目标缺陷弥补机制所需的成本是大还是小,如果成本过大的话,弥补缺陷就变得极为不经济。譬如,用管理层收购(MBO)可以弥补委托人与人分离的缺陷,但是,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已被实践证明是成本很高的。再如,“利润最大化”目标被认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将其作为财务目标,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其缺陷已被认识并能通过实施机制得到弥补(王庆成,1999),且弥补机制的建立和维持成本可以为企业所接受,如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短期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摒弃一个被认为有缺陷的目标而选择其他目标,决策者似乎应该很容易做到,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的:(1)所有的财务目标都有缺陷,对特定企业而言,现实的理财环境和理想的目标作用环境存在差异,只是缺陷的程度不同而已;(2)新目标的环境契合程度可能更差,要弥补该缺陷的成本可能更高;(3)不仅目标的作用惯性很难克服,而且现有的运行机制无法立即适应财务目标的更新。因此,对财务目标“见异思迁”所产生的成本不可小视。
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都存在优化的客观需要,实施机制只有在企业的理财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较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功能,也才能反馈财务目标的缺陷,并通过特定机制加以弥补。从企业经营的较长时间来看,实施机制存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这也是企业管理成熟化进程的一部分。
(二)财务优化的诊断分析
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选择是战略性的,它是企业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定位错了代价会很大。基于有限理性,企业的决策者无法一次性地确定最适合(即最优)③企业理财环境的财务目标,而存在选择不同层面财务目标的可能。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相对于所选财务目标最适合、最完善(即最优)的实施机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实施机制,并存在优化的必要。财务目标的优化,包括目标本身的优化和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目标实施机制的作用,因为在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产生冲突时,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调和的作用。在管理层持股制的作用下,经营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从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维护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规则。企业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寻求更高级财务目标的努力,使得财务目标得以优化,但只有同时改善实施机制,才会有良好的理财效果。
在图1的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中,笔者试图说明财务目标选择与财务目标实施机制各种可能的组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理财效率,同时也试图说明存在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所体现的财务优化现象。
在强有效区间内,企业选择了最优④的财务目标,而且能很好地实施这个财务目标(即最优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适应了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并能够正确而成功地选择与实施财务目标,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企业理财处于强有效的状态并取得理想的理财效果。
半强有效的财务存在于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两种组合所在的区域。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组合的效果证明,实施机制可以适当地修补目标缺陷。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组合的效果证明,目标的缺陷极少,且无法通过实施机制充分体现出来。上述两种组合基本上可以取得相似的半强有效理财效果。
弱有效发生在次优的目标和次优的目标实施组合中,即目标客观上存在一些并不严重的缺陷,但未利用实施机制进行弥补,实施机制虽然不够完善,但仍可维持。因此,该组合使企业财务工作处于弱有效状态。
在摇摆区间内,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很不完善,但目标实施工作却系统而周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局面是,企业认真地实施这个不完善的财务目标,结果导致理财困难,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另一种局面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很好地执行目标,弥补了固有理财目标的不足,如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公司的高层或财务经理对短期行为有所预见,或制定了防范管理层短期行为的制度,使原有财务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面作用,“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必然导致短期行为。企业若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分析并判断出财务目标的缺陷和理财后果,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企业就可以维持,但从长远来看,鉴于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改变的内在要求。
在陷阱区间内,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好的财务目标,但实施效果很差,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企业财务经理过分注重财务目标的制定而忽视目标实施所致,因为再好的目标也要通过理财过程中实施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在理财效率不高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财务目标是否合理,而是财务目标指导下的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等是否科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是否完备等实施层面的问题。此外,在外在“广告式”财务目标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损害企业价值的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外在财务目标往往是个陷阱。
在乏力区间内,坏目标无法指导理财活动,次优的实施只能勉强支撑,其结果是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乏力状态。
在失控区间内,次优的目标在指导和约束财务工作中并非十分理想,而目标的实施机制几乎不起作用,无法保障财务目标具有的部分合理性得以发挥,因而财务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在失败区间内,企业财务面临的困境是财务目标本身不完善且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理财人员很难把目标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财务目标不合理,实施又不力,一切都乱了套。企业若想保留原有财务目标而改变实施方式,或者改变实施方式而保留原有的财务目标,都无法取得好的结果,除非能在短期内及时地在目标确立和目标实施两个层面动大手术,否则,其结局都是失败。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财务目标基础理论问题,并提出了财务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解说。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财务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理财环境差异。“纵向环境差异”对财务目标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即是财务目标差异说。财务目标的缺陷说表明,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因而现实的财务目标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同时也存在建立缺陷弥补机制的需要。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说是建立在财务目标选择与目标实施优化相互关联和耦合的基础之上,即企业存在优化的动机和现实的行为,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理财状态,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能较好地说明动态的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现象。
注释:
①财务目标的差异性除了本文研究的环境决定差异外,还可能产生于研究者和信奉者对于财务目标的认识偏差,即存在有限理性的影响。
②Damodaran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③本文所谓的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是指:(1)相对于理财环境来说是最为恰当的总体财务目标;(2)虽然总体财务目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缺陷可以被实施机制完全弥补,其负面效应可以最小化。各类企业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可能并不一致,关键是看现实理财环境的决定情况。
④最优的财务目标实施,主要是指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落实既定财务目标,尤其是能否很好地弥补既定财务目标的内在缺陷。
[参考文献]
[1]陈东辉。企业财务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会计研究,1999,(11)。
[2]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J].财经问题研究,2004,(5)。
[3]涂建明。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01,(11)。
[4]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5]伍中信,杨碧玲。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J].财会通讯,2003,(11)。
[6]周首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7]王化成。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AswathDamodaran.应用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程厦。走出财务目标的误区[J].财务与会计,2000,(6)。
[10]谭劲松,王朝曦。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6)。
[11]干胜道。解析企业财务目标三大误区[J].会计师,2004,(5)。
[12]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13]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14]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王棣华。关于企业财务目标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1,(1)。
[16]许义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J].财政研究,2003,(7)。
[17]任蔼堂。再论效率与公平:企业财务目标的归属[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1)。
[18]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1,(20)。
[19]杨超,何进日。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J].财会月刊,2001,(8)。
[20]刘世云。论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中的冲突与协调[J].商业时代,2005,(2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财务目标管理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从而激励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以财务目标作为工作目标,并借助于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在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力度薄弱以及资金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开展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主要趋势,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主要内容
企业发展经营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指企业的利润收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产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这些财务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财务目标为基准的预算管理。即企业通过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初步确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并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的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完善的预算计划,从而对企业的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对企业的收支状况进行全面的核算。
(2)资金管理。通过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重点控制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闲置或者是资金周转不良等财务问题的发生。
(3)财务分析工作。根据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周期,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预测,进而直接的反映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并借助于及绩效考核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4)监督约束。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约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开展。
(5)资产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进行管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避免各种资产浪费以及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
二、企业财务目标管理保障措施
(1)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企业应该结合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基础细化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便于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以便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首先,必须能够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因为偿债能力也是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关键目标。其次,能够反映企业的利润能力,并将盈利目标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之中。第三,能够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营运能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导向。
(2)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监督体系。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通过辅助设置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不受制约的顺利开展。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将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管理手段,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周期,在企业内部开展深入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反映,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3)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的计划管理,因此对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目标化的管理,必须突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首先企业应该综合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料数据,并借鉴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依照企业的工作计划以及财务收支计划,完善企业的预算编制计划。在企业的预算计划编制结束后,应该将预算计划交予企业的哥哥科室部门进行复核,并汇总意见进行调整后送报主管部门审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则应该按照内外统筹、严格执行的原则,避免随意修改企业资金支出计划的现象发生,强化企业预算计划的严肃性与约束性,提高企业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4)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对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控制,通过建立全面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体系,避免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并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应该涵盖企业的资产管理、债权管理、融资担保、物资采购以及税务筹划等一系列的内容。通过对企业经营市场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风险发生概率评估、风险预警以及风险控制等措施,实现企业发展经营财务风险问题的规避,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5)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各项制度措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到确实的贯彻于落实,必须重视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考核评估。重点针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企业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盈利以及还债能力等几方面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考核评估准确的反映企业在资产运用、规模以及效益成长、资产报酬率、债务处理等一系列的财务状况。通过这些经济方面的考核评估,督促企业财务管理朝着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财务目标管理过程中,首先必须合理的设置财务目标,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与风险防范,完善预算与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目标,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决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目标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财务决策的准绳,财务行为的依据,对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明确企业的目标对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海尔集团的财务目标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海尔集团作为上市公司,其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股份制改革日臻成熟的今天,股东财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二、海尔集团财务目标分析
(一)资本预算决策
资本预算,是为获取更大的报酬而作出的资本支出计划,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预算。目前,海尔集团的资产总体质量较好,流动性和安全性较高。通过长期借款方式筹资的力度,通过举借长期借款来筹措长期占用的资金,对于公司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利益;货币资金比重小幅上升,公司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财务目标的最优分析
海尔集团自1993年上市以来,保持了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公司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后,通过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扩大,逐步确立了在家电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公司有着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加大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力度,扩张了生产能力;公司调整了集资结构,筹资成本随之降低,但风险增加;公司自身资金周转已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公司债务负担减轻。
货币资金较充裕、流动较快、可用水平较高、资金控制水平较高。产品的销售状况非常好。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并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总体盈利能力上升。费用控制能力增强,经营管理水平优于上期;资产盈利能力增强,管理效率及盈利能力增强。
(三)制定财务目标考虑的因素分析
确定财务目标,要考虑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两方面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外部环境属于不可控的因素,企业无法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属于可控因素,企业可以通过正确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分配决策来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以下四个因素影响企业的价值,也成为影响财务目标的因素。
1.投资报酬率,是单位投资额所获得的报酬水平。投资报酬率与管理当局的投资决策、经营理念、管理战略直接相关。
2.风险。企业的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并且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确定财务目标时,需要权衡风险和报酬,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不能只考虑每股盈余的高低,而不考虑风险,当所冒风险与期望得到的额外报酬相称时,才是可取的。
3.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和风险。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比例关系。企业在确定财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现在和将来的资本构成结构,当债务的利息率低于企业的投资预期报酬率时,可以通过借债提高企业的预期每股盈余,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未来的风险。
三、上市公司财务目标的其他思考
(一)股东利益最大化运作的利弊
首先,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其次,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财务目标是不合理的。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
1.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主要观点
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产值最大化阶段和改革初期的利润最大化阶段。实践告诉我们,这两种目标都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5种观
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
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他们认为,股价的高低
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
的风险。
(2)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持这种观点
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
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
集团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应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将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①它更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②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③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
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④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凡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⑤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究
(3)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相关性、操作性和效率性,同时提出了满足以上四个财务管理目标特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
择——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
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与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经济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
的平均资本。一般而言,通过一定的技术性调整,EVA可以近似等于生息债务与权益账面价值之和。企业经济增加率(EVAR)可用下列公式计量:
上述公式中,EVAR[,t]为年企业的经济增加值,K为与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C[,t]为第t年企业的平均资本投入,t为EVA和C的具体时间,n为企业经营持续的时间。可以看出,企业经济增加值率
EVAR与EVA成正比,与K、C成反比。K的高低主要由企业的风险大小来决定。也就是说,企业经济增加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成反比。企业经济增加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
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4)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可通过上述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然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指
标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判断企业是否达到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或财务管理的水平如何。
(5)资本配置最优化。有的学者提出,新经济的出现对企业财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理财观念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目标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指出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
务目标应定位为资本配置最优化。他们认为,财务本质是对资本要素的配置,新经济的出现促使资本要素范围扩大,要求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不仅为实现财务优化配置资源提
供了可能,也将逐步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资本配置最优化能集中体现各相关人的利益。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智力资本的
介入,导致企业面临资本总量的重新认定和结构的重新调整,资本结构比资本收益的地位更为重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理财环境下,可调节财务目标的部分标准。在企业发展期,考虑到智力资本
的风险性和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以物质资本的筹集和资本收益作为衡量资本优化配置的主要指标;在企业成熟期,物质资源已非常雄厚,智力资本的比重就尤为重要。
2.对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初步评价
(1)股东财富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目标容易量化,易于考核。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明显缺
陷是: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其目标模式有重大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象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根
据有关理论,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状况下,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有关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和企业的
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股票市场上投机过度。因此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值上并以此作为理财目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因此无法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
(2)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科学性值得推敲。这两个财务目标采用具体指标来量化评价标准,虽在实践中易于操作,但其指标科学性尚值得推敲。而且采用单纯的数量
指标,不能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全面性,不能满足理财目标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企业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很难体现出来。
(3)资本配置最优化过于抽象。这个财务管理目标是在新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笔者认为,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概念本身并不明确,过于抽象,在企业具体经营中无法应用。
3.国际比较借鉴
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对企业理财产生影响的相关利益集团。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都对企业理财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
下四个方面: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银行制
度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
(1)美国模式
①所有者。美国企业的个人股东居多,股权比较分散。他们一般不直接控制企业,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当股票价格降低到某一限度时,往往会招致被兼并或收购。因而
,股票市价成了财务决策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②职工。美国劳动力市场比较发达,员工和企业之间没有稳固的关系。员工很少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比较关心当前的工资和奖金的高低。
③债权人。美国债权人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当企业财务状况好时,银行会主动提供贷款;反之,当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则要求企业清偿债务,甚至可能要求企业破产还债。
④政府。美国政府认为,管得越少就是管得最好。政府一般不对企业干预,但要求企业遵循有关法规、法律。
(2)日本模式
①所有者。日本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以法人为主,股权相对集中。股票不经常转让。日本股东更看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②职工。日本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逐级提升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企业在作决策时,多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
③债权人。日本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80%左右,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稳固、密切的关系,债权人在企业出现暂时困难时,一般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同时许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银行的这种双重身
份为银行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④政府。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比较多的。政府通过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经营、财务决策。
资料研究表明:分别以美、日为代表的欧美式和德日式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关系人在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在美国,股东在财务决策中起主导作用,而职工、债权人、
政府起的作用很小,致使美国公司的财务经理非常重视股东利益,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而股东财富主要表现为股票的上涨。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又转化为股票价格的最高。在日本,股
东、债权人、职工、政府在企业财务决策中都起重要作用,财务决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
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4.我国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国际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都属于成功的财务管理,关键是两国都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面简单看一下我国目前对理财目标模式有较大
影响的经济现状。
①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经过以上分析,无法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我国企业现阶段更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协调方的利益,所以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仅仅局限于股东这个利益集团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②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借款占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③中国政府目前还不可能像美国政府那样对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预,在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且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必然的,只是应当尽可能减少行政方面的干预,而更多地采用
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的理财环境和日本的理财环境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可以参照日本的模式。从已进行的一项实际调查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85%的企业经理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应
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现实中却有55%的企业采用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充分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意义,但现实的理财环境还存在一些差异。我们相信在今
后几年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目标。
「参考文献
在两权分离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与经营者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和财务主体客观存在着,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经营者有可能背叛股东的利益去寻租。以上各种关于财务目标的描述实际上都可以加到所有者“头上”,但要想加到经营者的“头上”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笔者提出,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的财务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1995年)。要顺利实现所有者的财务目标,必须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加大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如股票期权、递延年薪等)使经营者的财务㈠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趋丁一致。同时,通过各种财务监督减少经营者“偷懒”、“滥用资产”、利用权力或私有信息“寻租”的可能性。在我同现阶段的上市公司中,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由于所有者财务主体的“虚置”,则务激励不足,经营者利己动机十分明显,表现为:构建“个人帝国”、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职位消费、讨好员工等。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同家,经营者财务目标可能偏离所有者财务目标已经为人们所发现,并且已经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主要的措施有:职业经理入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财务总监派出制度、激励制度、中介体系(会计师事务所等)和社会诚信制度等。借鉴这些措施,笔者针对我国经营者财务目标偏离所有者财务目标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形成声誉机制,促使经营者注重长期行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被当成“干部”进行任命的,而没有被当成资本资源与其他资本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众所周知,对行政干部的素质要求与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有时完全相反。比如,市场的千变万化要求经理人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但这些素质一般不适用于行政干部。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应尽可能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让私人资本发挥作用,同时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以资本增值为己任,一旦在从业过程中有背叛所有者行为、滥用股东资产行为以及做假账骗取奖金,能力低下、连年亏损等情况出现,会受到谴责,下岗甚至其丑行被曝光等惩罚,从而影响其职业声誉,使其有所顾忌。这样,经营者会注重长期行为,不会轻易损害所有者利益。
职业经理人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生产资料市场看成是市场的硬件部分,那么职业经理人市场则是市场的软件部分。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时,一定要“软硬”一起抓。
2.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很理性、很成熟,也很实际。经营者追求短期行为增加任期内业绩并损害公司长远利益、通过改变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等“花招”会被市场“识破”。这就需要培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性股东队伍,改变我国以散户为主体的,投机为目的的投资者结构。正确的理念形成需要机构投资者的引导与培育。
比如,在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权益性融资的现象还没有被广泛视为消极信号。而在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股票股利就呈下降趋势,越来越不为投资者所接受,“优序融资”(pecking—order)理论更是将股权融资视为“洪水猛兽”列为公司融资的最后一个顺序,不到万不得已不做。又如,在我国,一些经营者靠追求短期行为(如不当节约职工培训费、新产品开发费、研究与开发费、设备维护费等)获得任期内“优良”的业绩,投资者难以判别。西方国家则鼓励企业自愿披露这方面信息。一旦企业这些事关长远发展的费用被不合理“节约”,投资者会判定这家企业前景暗淡,股价会严重下滑甚至被收购而导致经营者“下课”。为了适应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要求,建议在我国也应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研究与开发、社会责任等方面信息。
3.建立与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务总监制度对于保护所有者利益,防止经营者“寻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现代企业制度下(特别对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所有者远离经营者,经营者有可能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编制失真的财务报告、虚假的招股说明书及伪造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骗取薪金、奖金和股本投入。财务总监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财务专业人员,对经营者进行经常性、权威性的日常监督,有利于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财务信息的不对称。在我国,类似西方的这种财务总监还非常少,尚不普及,有的企业名义上叫财务总监实际上是为经营者服务的财务经理。为了避免经营者收买财务总监为共服务,所有者应在薪酬上充分考虑,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
4.建立与股价、经济增加值挂钩的激励经营者的薪酬制度。激励经营者是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的重要一环。经营者通过有效经营增加了股东财富,超过了股东的期望值,理应获得应有报酬。如果不能获得应有报酬,则其积极性会下降,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求“收益”,如在对外采购等环节中接受回扣损害股东的根本利益等。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目前绝大多数总经理都不关心股价(股东价值重要指标)的涨跌,因为他们不持有公司股票,不会自动换位思考。他们在意占有多少资源,热衷于构造“个人帝国”,不关心回报股东,置股东投入资本巨大的机会成本于不顾。西方国家则通过股票期权、与经济增加值挂钩的薪酬制度试图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笔者认为,股票期权并非是有百利无一害的完美方法。安然等事件告诉我们,经营者完全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在股价最高时变现股票而不管股东长远利益。西方对经营者的激励制度有几点是可以借鉴的:一是固定报酬少,变动报酬多,以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同甘共苦”,二是合理设计参照的财务指标,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增加值(eva)很能代表西方国家评价经营者业绩的思想倾向,这有利于防上经营者不合理占有股东资本;三是经营者业绩与市场评价(股价表现)相结合,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相结合。对我国上市公司设计经营者激励制度而言,我们不必注重形式(如股票期权),而应注重内容。
5.构建中介和社会诚信体系。所有者要科学评价经营者业绩离不开公正的社会审计系统,要寻找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离不开“猎头”公司的帮助;发现上市公司经营者搞短期行为离小开财务分析师的慧眼。社会中介对丁处理两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所布者对经营者的激励要兑现;纤营者要诚信经营、忠于股东的资本增值事业;财务总监要忠诚为所有者服务,注册会计师要公正评价经营者的财务报告等等。这些都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部分。诚信体系构建会减少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摩擦,从而使二者的财务目标尽可能一致。
二、所有者内部财务目标可能存在矛盾
企业强势集团会影响财务目标的走向。企业的强势集团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地方政府等。他们或者利用权力(如控制权、行政权力),或者利用信息优势地位改变企业回报全体股东这一宗旨。比如:控股股东利用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上的“发言权”通过“不分配”、“送股不分现”等利润分配方案,随后进行配股、增发等“圈钱”活动,大量囤积“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再通过明显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各种“掏空”(tunnellng)手段将上市公司变成其利用控制权寻求“私有收益”的工具,从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置股东追加投入巨大的机会成本于不顾。
现有的财务理论暗含一个基本假设,即股东是一个整体,日标是一致的,内邮没有冲突。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股东持有公司股票有不同背景和不同动机。有的股东以短期投机为目的,有的股东以长期投资为目的;有的股东喜欢持有利得,有的股东偏好资本利得,有的股东以控股为日标,行使“用手投票权”影响公司决策,有的股东以获取股票价差为日标,喜欢“搭便车”等等,不一而足。在我国股权分置背景下,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分成两大阵营,双方追求的利益存在重大差异。具体差异见表一。
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是否所有股东的财务目标就完全一致了?笔者持否定看法。以上所述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投机性股东与投资性股东等阵营依然存在,在诸如是否配股,是否分红、是否进行股票回购、是否进行多元化投资、是否并购、是否重奖经营者等问题上仍然有分歧,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寻求“私有收益”永远具有可能性,必须要在法律的完善、监管的有效和制度的严密上下功夫,防止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必须以保护弱小股东利益为理念,防止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有损弱小股东利益的议案。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密监视控股股东的各种财务行为,比如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的不平等性、上市公司为大股东进行担保、大股东转嫁费用给上市公司等等。同时,要继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大其发言权,强化其责任,提高其待遇,使他们能够站在全体股东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行使权力。笔者认为,“一股独人”不是过错,关键是要制约控股股东不合理地从上市公司取得“私有收益”。具体的措施有:在法律上要为中小股东追讨控股股东的非法“私有收益”提供现实路径、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必须单独设置账户单独披露并要计算利息费用;对关联交易的价格和数量必须分别说明其公允性和必要性等等。
三、企业财务目标路径选择要结合生命周期
企业财务目标不会自动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要靠良奸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正确的财务决策,规范的财务行为、健全的法律法规、适当的所有者激励和约束制度为重要支撑。同时,企业必须要根据产品寿命周期、投资的边际收益及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对比等选择实现伞业财务日标的路径。目前的财务学术界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路径选择几乎没有探讨。
股东创力、企业的目的足增加自身财富,投资伞业的日的在于它能给股东(企业的所布者)带来超过其期望的未来报酬。这种报酬包括两方面:获得现金股利和出售股权获得资本利得。如果我们把股东财富看成是eps(每股净利,下同)的函数,则企业通过两种路径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企业财务目标:—是“做大饼”:在保持资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把“饼”(本文中指的是企业创造的全部报酬,即ebit)做大来提高eps.其重点是降低产品成本,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加快销售收入增长;二是“分好饼”:在“饼”大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资本结构来提高eps.重点是降低资本成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多利用相对便宜的债务资本和无息负债,尽力节约利息费用。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所有的产品都是沿着一定的生命周期发展的,产品从进人市场到退出市场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这个周期里,产品销售价值的趋势要根据该产品日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作出理性判断,冈此,公司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实际上与公司的自身发展阶段和投资战略相关。公司基于对公司产品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作㈩投资决策以及相应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策。
在企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经营设施(如产品生产场地)、辅助设施、试销及市场开发等方面,而来自销售收入的现金注入不仪少而且慢,因此需要不断向企业注入新的资金。而此时,产品能否为客户所接受,市场能够扩大到何种规模,公司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这些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经营风险会很高。为了把总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财务风险就应尽可能降低。在这一阶段最好使用权益资本而不是债务资本,同时,因现金净流量为负,不大可能分红。
产品进入成长期,销售规模将开始快速增长,并产生比创业阶段更充裕的现金流。但是,对大多数公司而言,对某个产业领域构建进入屏障通常是在其高速发展时期完成的,以便在产品开发潜力被确认时能阻止竞争对手追随本企业具有竞争性的创新技术进入该领域。企业必须在总体市场开发和市场占有拓展两个方面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为了与生产活动中不断增长的规模水平相匹配,也需要大量的投资。鉴于企业所预期的需求增长可能无法达到,因此,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依然很高。这意味着必须采用适当的融资渠道,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低水平,也就是需要继续使用权益资金。同时,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现金也必须重新投入到经营中去,这最终导致股利支付率保持在低水平上。
一、公司一般财务目标内涵规定性
(一)财务目标体现着本金的本质特征
财务目标是经济组织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与自身的价值判断中不断推动本金运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影响和制约着各经济组织生存和 发展 的总体目标。
资金分为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增值性是本金的本质特性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本金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增值。二是本金的增值具有可能性。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不仅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而且形成了价值。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本金增值的来源。财务管理是本金外在表现形式——财务活动与内其在利益约束——财务关系的有机构成,其行为充分体现出本金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对增值或利益水平的追求。这就是公司财务目标的本质取向及核心。
(二)公司财务目标内涵
公司经营理财,其目的直接指向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提高。尽管不同组织形式的公司以及在不同的时期财务目标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公司在形式上拟定怎样的具体财务目标,最终都必须符合投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在实际公司运作中,经营管理阶层与投资所有者对目标实现的期望上常常产生一定的分歧:投资者在理财策略上和经营策略中往往会从公司长久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的利益往往会满足于“安全处理业务”,其结果也就是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所有者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财富最大化期望。但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者又是相统一的:其一,投资所有者的理财目标,其长久的利益必须首先通过公司经营者对财务目标的追求才能得以体现;其二,经营者的保守、消极态度和行为一旦被投资所有者认为“不当”,也会危及到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因而,从长远来看,经营管理阶层拟订的财务目标必须统一于投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二、纳税制约下的公司财务目标
(一)纳税债务与公司一般性债务偿还对现金支付需要的差异
公司的负债主要来源于:(1)营业性债务,如各种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结算信用债务、其他长期应付款;(2)应付投资所有者股息、红利;(3)依法应缴纳的税款等等。前两者定义为公司的一般性债务,后者称之为纳税债务。
纳税债务与公司的一般性债务的偿还对现金流量的要求呈现差异。一般性债务偿还相对于纳税债务偿还对现金流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弹性,即体现出一定的“软”约束状态。纳税债务的清偿则体现着现金流量的“刚性”约束,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弹性可能。税法的严肃性与规范性决定了公司只有及时足额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才能使其市场法人资格在 法律 上得以认可,进而才可能享有法定的市场自主权与正当经营收益的法律保护权。法定税款的缴纳,不同于公司的一般性债务,其运作的规则是必须动用现实的现金才能予以完成。
(二)现金匮乏对公司切身利益目标的负效应分析
税款的计量依托于法定税率与公司账面记载的应税收益(为便于分析,假定 会计 计税收益与税法计税收益具有同一的内涵)金额,而不考虑这种账面意义的收益所实际取得的现金流入量的状况。因而公司纳税的行为规范就是:只要体现出账面(或会计)观念的应税收益,公司就必须依法及时足额地动用现实的现金予以解缴。
既然存在着会计收益预期的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的非对等性同依据会计收益而非实际变现收益 计算 的应交税款现金支付的刚性约束间的矛盾的客观性,因此,单纯地依据公司最大获利能力所确立的所谓“最佳”财务目标在纳税现金支出刚性约束下对公司切身利益产生以下负效应。
其一,绝对的现金支付能力匮乏。即手持现金余额不足以支付即时税款,而公司在税法规定期满前又无法予以融通。
其二,现金的相对不足。即公司手持现金相对于纳税现金支付需要量短缺,但通过融通能够弥补,只是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相对于公司投资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形的纳税现金流量的短缺,都直接反映为对公司根本利益的侵蚀,即纳税的机会损失完全定义为公司的成本。一旦这种成本损失的增长额度超过账面边际税后利润时,便意味着此时的账面利润相对过度,或者说抑减一定数额的账面获利能力对公司可能更为有利。
(三)纳税约束下的公司适度财务目标的内涵规定性1.适度财务目标以公司获利能力与现金偿付能力的制衡协调为基础
账面收益最大化并非直接等同于公司投资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后者必须充分依托于现金的偿付能力,特别是纳税现金流量的有效限度,遵循边际损益分析原理,通过获利能力与现金支付能力间的利弊权衡与制约协调,最终达成在投资所有者利益最大维护下二者的和谐统一。2.适度的财务目标应当有利于公司与国家长期利益的良性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