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15:1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长江之歌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很多小学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遇到生涩难懂的古文,老师教得无可奈何,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归根结底,是缺少交流互动,学生大脑疲劳,没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适当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成学生积极地课堂追问,因地制宜地借鉴、吸收和利用,把课堂追问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把知识点记牢抓住,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容韵琳演唱了一曲只有几句歌词的《七子之歌》,当时让所有的观众动容。学习《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竟然能用不标准的发音和简单的歌词能打动亿万观众的心灵?同时请学生思考几个知识点:“妈港”的真名是什么?他的母亲是谁?是谁虏去了“妈港”的肉体?为什么他要回来?一系列“刨根问底”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解开一个疑问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个疑问,通过不断把这些疑问弄明白、搞清楚,层层递进,终于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了这首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课堂追问为契机,探索新型教学理念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理念重塑的过程。其次,需要灵活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预期之外的“神”提问。恰似一台直播晚会主持人,不仅要求他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能够控制现场氛围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因地制宜掌握追问的节奏,既不能让课堂混乱得失去控制,又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笔者首先播放了这首经典的歌曲,随后,讲解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社会影响。紧接着,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张明信片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总共不足200字。当年的春天,这个年轻的作者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来到了首都北京。原来,他偶然参加了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活动。投入邮筒的那张明信片,就是我们现在朗朗上口的《长江之歌》,他的作品从四千五百多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学生们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个伟大的作品产生过程竟然如此平凡。伟大孕育在平凡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事情。通过这次课堂追问,让学生不仅了解到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也明白了一些人世间的道理。
三、以课堂追问为平台,积极诱导交流互动
如何让追问成为孩子们课上的习惯?首先需要教师放下姿态积极诱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被动性的“要我学”逐渐过渡为主动性的“我要学”。这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再恰到好处地进行追问。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逐渐显现出了很多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或是过度排斥信息技术的教学现象。过度的应用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用PPT进行讲课,完全摒弃了板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过度的排斥则是有多媒体的条件却不加以应用,仍固执于板书教学。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合理整合成为教学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中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其活动范围在学业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讲地理课程时,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书面上晦涩的文字活化起来,地理知识由平面变得立体,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有直观的感受,也可以锻炼学习能力。
三、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1.将信息技术中的音、像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等多领域文化综合到一起的学科,在授课时单纯用笼统的语言与文字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时候,仅仅将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平面图展示给大家,这与将地球如何公转与自转的视频展示给大家相比,动态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动的物体比静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铺在平面上的地理知识“动”起来。为了让书本上的知识“动”起来,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包含着地理知识的音乐,通过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歌曲进行知识的回顾与串讲。例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教师可以先提问以了解学生分析题干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对歌中包含的知识点讲解后,再基于当前知识点进行扩展。在《长江之歌》的前两句歌词中我们得到的地理知识点有: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为何长江是奔向东海的?长江沿线上的水电站有哪些?等等。教师在讲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视频的视觉吸引进行加深印象型教学,通过展示五带中的奇特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带划分的掌握。
2.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运用,使知识讲解层次分明课堂上单纯地运用
PPT进行授课与传统的只用板书进行教学是没有大区别的,这将失去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在允许减少工作量的前提下,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的书面板书相结合。作为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向学生做简单语言讲解即可;但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不仅在PPT中做重点表示,还要在黑板上将这些知识罗列出来。在讲解气压章节时,可能电子图示比教师自己手画的图示更直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PPT进行电子图示展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起到的还是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与强调。不完全抛开多媒体教学,也不完全抛开书面板书,人、机两者的整合与交互在高中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好的影响。
3.建立地理专题“课上授业,课下解惑”学习网站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作者:储呈伟 单位:海安县海陵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31-1
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国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中融进环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被污染的严重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在各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为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努力。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被污染的严重性。
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辉煌的物质现实,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环保意识的淡薄、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水和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温室效应加剧,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动物数量减少,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质恶化并长期断流,长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长达几公里,生态已经严重失衡。面对如此多的恶化现象,有识之士在高声呐喊:“我们的眼泪将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这是当代社会对于眼前生态现实的深切关注。面对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如何使生态环保教育由口头上的道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如何使被动性知识转化为主动性的意识,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学校在各科教学环节中渗透环保意识。
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活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一要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在各科教学中,通过渗透环境知识、典型事例剖析、参观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他们具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二要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作为社会一成员,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环境,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环境行为,哪些又是不正确的、国家明令禁止的环境行为。三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查找图片、阅读环保资料、上网以及讲故事、交流见闻、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让学生知道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有害物质高达33亿吨。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铅为200万吨、砷78000吨、汞11万吨、镉5500吨,每年倾倒在大海中的船舶废物640万吨,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这些都超过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造成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天有150到200种生物物种从地球消失,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流失和沙化日益严重等等,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材编进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有赞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古代山水田园诗,如《山行》、《绝句》、《游园不值》等,那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无一不流动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旋律。还有现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等,人与自然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卷,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变人的思想,进一步说,能改变人的行动。换个角度讲,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环保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吸引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思考环境问题。根据学生所在地的实际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如在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内容。教师可收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为学生讲述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欣赏《长江之歌》和《黄河颂》,进入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然后出示一幅幅黄河长江被污染的图片,设疑置问,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长江黄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后分组让学生讨论治理污染的措施,从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明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的各门学科中都有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对各学科(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张。精心设计教案,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最后,学校要因地制宜,营造校园的环保氛围。
1.利用《学生守则》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背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校园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爱护花草树木,研究节水措施,自觉抵制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自觉地回收垃圾,并鼓励学生出谋献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行全员参与,做好环保工作。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描写的艺术,具有非造型、非语义、转瞬即逝的特征。这就给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带来了困难,利用微格教学的现代媒体设备手段,把音乐技能分成若干个部分,对一个个环节进行定格研究,及时反馈,再对细分了的各项技能逐项进行训练,然后把各部分综合起来整体考虑,使学生学会科学地分析艺术活动内在的条理和规则。针对高师音乐教育各学科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的不同目标及方法,以加强音乐专业学生对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和舞台表演技能等掌握,强调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和专业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构建了一套合理的音乐微格教学模式以及现代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
一、微格教学在音乐专业技能课中的运用
音乐专业技能课包括声乐课、钢琴课和器乐课,是学生必备选修课,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近几年来,由于高师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传统的专业技能小课教学形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1对x”(1位教师对3―8位学生)教学形式已在多数院校中实施,这种教学形式虽缓冲了师资缺乏问题,却使学生不能直观、及时地发现演唱(奏)上存在的问题;教师没有足够时间“1对1”地因材施教。
微格教学模式: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技能练习―微型训练操作―评价反馈―循环再训练。
1.我们每三周集中培训一个技能,安排在不同的乐曲中进行技能训练,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音乐技能。2.教师分析这一技能的功能、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专业技能的学习要求。如:在训练声乐“高音技能”时,首先老师把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头腔生理结构图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显示出来。再利用动画的形式将高音发声过程演示在屏幕上,然后播放或演唱几个错误和正确的实例。最后老师对歌唱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或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高音训练。这样,可让学生既正确理解高音发声原理和人体生理结构,又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3.音乐专业技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安排15―40个小时的学生自我练习,使学生掌握乐曲的重点难点,做到动作熟练、准确。4.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在微型课堂实践所学专业技能,并进行全过程的录像或录音。5.课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指导及进一步回顾。6.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在老师那里可以找到正确的感觉,可是自己练习的时候,怎么都不对。因为自己练习时,对声音的感受力和对动作的辨别力不高,一旦失去老师正确的反馈指导,练习方向模糊,自然不如课堂上的状态好了。如:过去声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正确、优美的声音,就靠一面镜子观看演唱时的状态,但是学生过了就忘,学习出现了时好时坏,无法巩固上课所学的情况。现在微格教学使用新的信息记录技术使抽象、转瞬即逝的音乐直观地在课后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观看和反思分析,并及时调整,练习成为“有效练习”,当然课堂上的好状态随时都有,技能在再训练时得到强化,进步自然就快。另外还可安排成重奏课或者合奏课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技能水平。
“微格教学”改良了高师音乐专业课教学,充分保证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质量,使传统师徒学艺的“口传身授”经验型向有针对性职业训练的科学型转变。突出了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解决了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
二、微格教学在专业音乐理论课中的运用
专业音乐理论课是专业技能、舞台表演、教学实践的基础,但理论课都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课,这个“微格教学”又怎么体现呢?“微”指的是将学生按寝室(或其它便于操作的标准)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评价等活动的规模是微型的,强调定格分析。微格教学模式:示范―布置训练课题―角色扮演―反馈与讨论―再训练。根据教学内容专业音乐理论课的微格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型,主要针对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等课程。以拓展学生视野为主的角色模仿教学。
强调布置训练课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收集材料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形式单调、教学低效的问题。然后在熟悉的同寝室同学面前讲解(记录讨论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学习的能力,使音乐学习得到尽快的提高。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只略微讲解一些重点,不具体进行讲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了解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演唱演奏风格、作者的生平、创作、音乐风格的演变及传说故事等,并选取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角色扮演讲授给其他同学听,以补充扩展教师课堂知识。学生可以更感性地认识和学习音乐,取得单纯教师课堂讲授欣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深化对音乐欣赏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角色扮演可有效地训练音乐语言和讲解技能。利用微格教学强化学生音乐教学语言概念、术语的准确,培养师范生流畅表达音乐教学语言以及巧妙运用音乐语言,生动再现教材的知识内容,并使音乐教学中的语言尽可能接近青少年的生活,做到音乐语言“儿童化、趣味化”。由于理论课时间有限,再训练可安排在微格实验室,只让学生、小组成员及指导教师参与,不再涉及全班,但是有普遍问题时可以全班讲解。
第二类型,主要针对和声、曲式等课程的作业评讲形式,改变了传统作业评讲纸上谈兵,会做就行,及早进行学生、教师角色转换。
讲解习题的训练课题很小,在潜移默化的微格教学中及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模拟教学实践。讲练结合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还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克服了课堂教学给师范生心理上的“威胁”及对课堂和学生的“恐惧”,为从容走上讲(舞)台作准备。微格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教学活动,如有失误也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创新能力会大大增强。确定训练课题后就要充分发挥微格小组的作用,组织微格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先进的教学手段突出了学生参与性强、研讨性教学特点,为下一步编写微型例题讲解教案做准备。
过去音乐微格教学只是在大三以后的教学论课程中运用,短短的一学期既要学习各种教学技能又要快速地进行思想上的师生的角色转换,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在实习时及时转换角色。现在在音乐专业理论课上就进行微格教学,可及早地让学生体会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形成学生-教师双重角色定位。在这种特定的气氛中学习,缩短了师范生与教师及教学内容间的心理距离。
三、微格教学在音乐教学技能中的运用
微格教学是一种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实战演习机会。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简化,创设出可操作、易观测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把握教学时,不再只靠心领神会,而是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冲破了传统高师音乐课偏重理论的讲授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对于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既有理论研究和分析示范,又有形象化的演示,大大缩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进程,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模式:微格理论学习―观摩示范―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
首先要学习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行为模式。认识微格教学的目的和作用,做到方向明确,胸有成竹。指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教学技能分类、观察课堂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的学习。为更有效地指导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可带他们到中小学听课见习,观看中小学教师上课以及从当地的中小学聘请优秀音乐教师,“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和技巧,为微格教学训练提供情境逼真的仿效和示范,指导师范生设计和组织音乐教育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当培训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课题确定之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教学技能的理论,重点考虑教学技能的运用,根据要求由学生自己备课,编写出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不同于一般教案,除具有一般教案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还要求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预想的反应)。
传统课堂上,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听讲,做笔记。专业的微格实验室可以让指导教师同时观察不同微格小组的角色扮演,教师角色扮演约15分钟,同组的几名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角色和评价员角色,每一个师范生都有登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一方面扮演“教师”者要“真枪实弹”,按照自己的备课计划实施教学,训练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扮演“学生”者要自觉进入特定情景;由一名教师负责组织指导;一名摄像操作者(学生)负责记录。针对中小学教育音乐课程的特点,每次训练一两种教学技能,如训练变化技能,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变化技能,刺激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在训练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怎样利用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传递教学信息,怎样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怎样适当变换各种教学媒体选择不同的变化技能。
教师角色扮演者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自我分析、评价教学技能应用的方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再由指导教师和同学一起组织讨论评议。指导教师的评价应尽量客观、全面。对于扮演者的优点要讲足,缺点和不足要讲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以讨论者的身份出现,讨论“应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
四、微格教学在舞台表演等实践中的运用
音乐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是检验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每次艺术实践后,利用微格教学评价―反馈的特点充分吸取每一次舞台演出的经验,及时地进行舞台微格分析演出录像片断,用暂停、重放的方法把问题找出来,及时发现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下次演出时能热情、自然、富有表现欲望地表演。学生以活动的策划、节目的编排、报幕词的撰写、节目主持、舞美及灯光设计上为内容分小组谈自己参与时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取长补短,对培养学生的抗干扰技能、合唱技能、协作技能等,发展学生的音乐组织才能、社会活动能力将有较大帮助。利用微格教学小音乐会的形式,把教室当作讲台和舞台,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个别同学、老师面前先表演,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完美表现作品上,避免了学生因技能不稳定而没有自信心所产生的怯场而过度紧张。
总之,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引入微格教学,可使学生音乐技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使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进入到更加微观的层面,使每种技能的培训内容、范围和效果更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使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快捷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使之成为学习―研究―反思的创新型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叶巧妍《微格教学在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荣静娴《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中都包含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等,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而都有某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发展机会。
我国对多元智能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力求创造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人类智能全面充分地发展。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但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等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具体方法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例如,对《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中涉及的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可以将文学和地理相融,培养言语―语言智能;对《长江之歌》等赞美地理事物的音乐、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将音乐与地理画面、知识结合起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地图投影》的学习,可以训练视觉―空间智能等。
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观点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呢?下面就地理教学各环节做些探讨。
1.备课
在地理教学当中,我们往往在开展教学之前,事先要做好备课工作。如何备好一节课,这里就有一个抉择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备课应是在基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当前可用课程资源而进行可行性最优化教学设计即教案设计。在这里面,有一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科学全面确定三维目标。这个三维目标要考虑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和唤醒,如语言表达形式设计,是单纯介绍还是讲地理故事或相声;如地理空间差异知觉训练设计,是空白填图还是电脑游戏拖放……尽可能让原有智能生长,又要考虑目标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活动。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活动准备。让学生在充分明确把握学习主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初步让可能智能得到唤醒或强化。在这个准备活动中,教师只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准备,相信在这个准备活动当中,各种智能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步主要是活动展示。在展示过程当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这样,不仅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也不单一,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发挥。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南北区域差异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很积极踊跃,不仅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区域情况,有的还带来了相关区域的歌曲,带来了诗词,带来了舞蹈,带来了小品,带来了当地的物产等;形式上有个人的,也有集体合作完成的,如代表南方区的几位同学把巴山舞的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代表北方区的同学“扭秧歌”也扭得味道十足……这从不同方面极大丰富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智能。通过这些学生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个性的张扬与流露,我相信,上面提到的多种智能都得到了培养。
第三步是活动总结。总结意味着提高,这里,不仅是意味着以后活动经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总之,坚持开放性教学,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开放性教学的统一,这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教学充满无限的乐趣,也极富有挑战性。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注重“环节”。地理教学中我们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准则,坚持集体备课,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每一节的重点、难点,构建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努力做到尽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拓展”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教学反思中侧重教法、学法的总结,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我们要注重地理教学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初二学生开学之初,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是难点,为此开学第一课,我们安排学生每天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目的不仅是让他们了解各地天气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世界地理”,走进“中国地理”,识记中国各省的轮廓图。让学生观看电视的同时,观察各省的轮廓特点,如黑龙江、云南、广东、山东等省,有的学生说黑龙江像只大鹅,云南像孔雀,广东像大象的鼻子,我们山东做出了最棒的标志,伸出大拇指……在七嘴八舌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接触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如,我校地理教师可以和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学习地理。如学习“青藏高原”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学习“青藏铁路”时,请同学演唱《天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在高,路不再遥远,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还有的同学演唱《长江之歌》《阿里山的姑娘》……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总会唤醒学生的心灵,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领会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在悦耳动听的乐曲中提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大量的影像资料和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为教学增添了光彩。例如,讲到某些国家时,首先让学生直观地看一看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然后把相关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去。实践证明,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堂活动设计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动进行后学生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如不要。如新课的导入,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设下疑问。如果导入的内容学生兴趣不大,产生问题的效果不佳,那么这个活动设置就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得不偿失。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还没有得出结论时,教师便将其打断,终止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结果便成了教师告诉学生结果,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远比教师塞给的要好。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这样便可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