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5 21:37: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旧城改造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旧城改造论文

篇1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城镇新区建设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旧城区比较普遍地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环境恶化,城镇功能衰落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镇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城镇设施水平,强化旧城区的城镇功能,必须对城镇旧城区进行有计划的改造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间,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多轮城市规划和开发改造,城市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城市环境质量和地方特色遭受破坏日趋严重的事实也急待面对和解决。

1 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由于旧城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通过对一些黄金地段的改造所获取的利润来解决部分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也有一些地块由于改造开发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旧城改造则一再推迟。

1.2 重视局部改造,忽视全局的统筹协调

在旧城改造中,往往都非常重视局部每一个单体旧城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改造质量和改造水平等各个环节,力争使每个项目成为旧城改造项目的精品和亮点工程,但是对旧城改造全局统筹性和协调性普遍没有引起重视。

1.3 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特色和个性

城市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生命。但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了追求现代化城市景观,出现了大量相似的建筑,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状,甚至对外地建筑照搬照抄,而没有根据自身城市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造成新建单体建筑虽然很好,但风格风貌与城市特色形态格格不入,建筑风格风貌没有整体协调性,极大地减弱了城市特色和城市个性,造成了旧城改造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1.4 重视土地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针对旧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在旧城改造时,常采用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建筑高度的方法。城市建筑的高密度化和高层化虽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状况,但同时引起了城市地区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的减少,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1.5 重视改造开发,忽视旧城修复和保护

旧城改造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但旧城改造大都采取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方法,对旧城区的建筑物,除古建筑外,基本上都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方针。

2 旧城改造的发展对策分析

2.1 协调旧城与新区发展进程关系

旧城和新区均为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新区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新区将减轻旧城改建的压力。旧城和新区开发建设进程把握,应将城市新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相应的旧城改建速度可以放慢。从旧城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提倡“以保护为主,改善和改造相结合”的建设方针。

2.2 调整旧城改造方针政策

“双自”方针和以实物安置为主的拆迁政策在旧城改建的历史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如今旧城改建全面开展之际,这些政策的继续推行无疑会给今后城市建设留下巨大的隐患,从旧城传统历史风貌保护和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而言,这些政策的继续实施是不适宜的。规划建议今后的旧城改建应采取改善与改造相结合的途径,逐渐加大政府投入并采用以货币安置为主的拆迁政策,通过调整旧城改造政策,使旧城改建达到降低密度、改善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 坚持旧城改造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的质量是影响城市改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改造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规划设计本身的质量有关。规划建议旧城改建应坚持保护性改善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对古城范围内应主要采取改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为主导,以疏导完善路网系统,改善环境景观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调整功能布局,降低城市密度,旧城之外部分可以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采取改造的方法。即“改善中心、改造边缘”的原则。

2.4 强化“城市运营”理念,多方筹措旧城改造资金

城市运营是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来调控城市发展要求与发展条件之间矛盾的一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通过营造城市的最佳投资环境和最适宜的居住条件,创造城市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吸引要素聚集、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旧城改造的项目因拆迁量较大,尤其是有保护性要求的地块,高昂的前期投入往往令许多开发商望而却步,给旧城改造的招商引资工作造成较大的难度。政府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开发经验,如在旧城区内先投资建设公共绿地和重要的公共设施,等周边的土地升值之后再进行土地拍卖,获得的资金再用补偿先前的建设投入。不宜采用先拍卖土地再投资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因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土地价格较低,基础设施投入运行以后,周边的土地虽然升值,但土地的使用权已不在政府手中。政府应加强“城市运营”的理念,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旧城区更新改造的任务,保证城市的和谐、均衡发展;而不应以缺乏资金为由而对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放任自流。

2.5 加强房屋拆迁宏观调控,完善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拆迁问题的解决同样也离不开政府。关键问题是政府应该明确自己在拆迁过程中的角色,政府角色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如果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其结果往往是政府施政行为的无效或低效。随着政府管理环境的变化,政府职能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

发改、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对旧城改建和旧村改造工作的研究,制订地区旧城改建和旧村改造的近中远期计划,并定期下达年度拆迁计划,凡未列入年度拆迁计划的,不得实施动迁改建。对于具体改建项目,不得随意调整拆迁范围。确需调整的,必须报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计划和方案应明确拆迁范围、拆迁对象、拆迁实施步骤、补偿安置方案、安置房建设方案和临时安置周转房房源情况、各项拆补偿费、补助费预算,以及拆迁期限、具体时间安排等。对于尚未制定详细拆迁计划的申请单位,一律不予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不得实施动迁改建。

过去的拆迁政策对集体土地平屋拆迁采取“一翻三”减宅基地调换的补偿安置方式,而新拆迁政策对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体现造价原则。因此应积极引导被拆迁人转变思想,用造价原则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协调好征地与拆迁二者之间的矛盾,即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拆迁安置政策的严肃性。

3 结语

旧城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是涉及到政府、社会、经济和公众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存在的各种城市问题,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旧城改造是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城市整体功能为主要目的,在城市老化地区有计划地实施再开发、修复和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2乡镇概况

古县全县设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人口9万人,总面积1206km2,耕地面积61.69万亩。全县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杂粮、核桃等,全县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有部分矿业、焦化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旧县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庄,总人口2537户10511人,总面积124km2,耕地面积39865亩,具备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位于旧县镇附近区域,依据古县2013年经济计划统计资料,旧县镇区及驻地单位总人口数为7020人。区内耕地面积1.42万亩,当地农民以种植大田粮食作物为主,部分村庄有冶炼、制造副业。当地农业总产值每年5114万元。人均年收入7103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3自然条件

3.1自然地理及地貌旧县镇附近区域面积小,地形变化大。地面高程在788m~884m之间,自然坡降为1.79‰。工程区位于吕梁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整个区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属涧河南支流域。地表为新生界松散沉积物覆盖层。区内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水资源存储量较少。

3.2水文气象工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境内年平均气温11.8℃。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为-23.4℃。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h,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d。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mm,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月~9月三个月内。

4现有供水工程概况

旧县镇位于古县的中南部,镇区供水工程已经运行三十多年,设施老化,压力不足,漏水跑水现象经常发生,特别是镇区不断发展,部分住在地形较高的岭上居民,多年来用水极不方便,吃水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施供水改造工程。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现有水源4处,镇南边旧县河河道左岸1眼水源井、镇南0.8km处泉水1眼以及镇政府南1.2km处泉水2眼(管道损坏不用),容积80m3调蓄水池1座,以及引输水管和供水管网。

5工程建设必要性

项目区因受水文、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充足,主要是供水设施老化,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该地区的可供水能力不能达到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要求,同时管网老化严重,蓄水池地形偏低,部分居民经常有水龙头而放不出水,有时能在后半夜接水,用水极不方便,也存在贮水时间过长,饮用后得病。因此,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已经把改善供水紧张的局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当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饮用水的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5.1水源条件充足旧县村南地下水埋藏深度适中,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根据已有成井的情况,出水量在20m3/h,且有泉水3眼,出水量分别为8m3/h,5m3/h,5m3/h。如加以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其水量完全能保证该区的用水需求。

5.2政府积极推动当前,各级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抓。水源区与受益区均处于古县旧县镇境内,大大地减少了跨地域引水的矛盾,且旧县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极大的推动了此项工程的发展。

5.3群众大力支持解决当地饮水问题的工程是当地群众盼望已久的工程,群众有极高的热情,纷纷表示要大力支持该工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保证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5.4施工条件便利工程区比邻大运高速公路、309国道贯穿全镇,区内乡镇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水、电、通讯均可在沿途解决,施工所用材可从本县或临汾采购,施工条件便利。

6效益分析

本供水改造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群众避免了因集中供水老化供水不足以及饮用不合格水引起的各种疾病,减少了购水和医疗费用的开销,增强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6.1经济效益分析1)效益计算。a.节省医疗费,每人每年按80元计算,共节省支出56.16万元。b.减少了买水的开支,每人每年按120元计,项目区共节省水费支出84.24万元。c.总效益。由以上两项得总效益为140.4万元。2)项目投资。该项目总投资为584.07万元,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进行经济分析时的投资调整为408.85万元,建设期为1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为70%。3)费用计算。根据《方法与参数》及有关《规范》,供水费用一般由年折旧费、年管网基金、水源及水资源费、燃动费、药剂费、工资福利、维护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共9项构成;根据国家规定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折旧费率为3.84%;按规范规定供水项目取2.4%大修理基金费率;根据有关规定,管网基金提成率为管网总投资的7%,考虑到该工程的具体情况,不计此项;按照有关规定及具体运行情况,取水资源费及水费为0.1元/m3;电价为0.49元/度,该工程年用电量为6万度。该工程不进行净化处理,故药剂费该项取为零;按有关规定及本工程的实际需要,拟定总编5人。拟定人均年工资及办公费1万元;工程维护费主要指固定资产的备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经常性的维护修理费,维护费率取固定资产总价值的1%;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是指为本工程生产运行所发生的费用,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参照已成工程,费率取为生产要素成本的3%;经计算总费用为39.9万元。4)计费水量。年供水量为12.4万m3,年计费水量为12m3。5)经济指标。经济指标计算的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效益费用均按年末发生,工程经济使用期为20年,投资期为1年,经济计算期为22年,社会折现率为12%。计算结果为:效益费用比1.65,内部回收率28.7%,经济净现值504.78万元,投资回收年限为6年。

篇3

一、“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哈维城市空间理论的另一种诠释

(一)“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的过程和结果

哈维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一个人造环境是一种包含许多不同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它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回顾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个城市的正常发育过程都是先由一个村庄发展到一个集镇,再由集镇发展到小城市,再到大中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其地理形貌最先在城市核心的周边,然后向波纹一样波及到更远的村庄。由于行政区域的限制,这种扩张不可能无限的扩张下去,因此“城中村”再次成为城市规划瞄准的目标,“城中村”改造在所难免。

(二)“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资本在空间上运作的过程和必然结果

哈维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有三个循环过程。第一个循环即马克思所说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其内在的矛盾是是资本过度积累所形成的过度积累危机。其主要表现是商品过剩、资本闲置、劳动力闲置或对劳动力剥削加强等。当第一循环的危机逼近时,资本投资将转向第二循环,即资本投资于城市这个人造环境,在这一循环中,资本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如房地产。随着资本在这一阶段的回报率下降,资本又会转向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及众多的社会支出比如教育、健康、医疗、社会保险等,这样资本就实现了第三次循环。自上世纪90 年代城市国有土地可以合法有偿转让以来,从90 年代的兴建“工业园”,到近年来的“地产热”;从大力发展工业,到地产业的火爆,资本从工业流向地产业。

(三)“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强势群体在社会关系空间“殖民”扩张过程和必然结果资本在城市空间运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城市侵蚀乡村的过程,它还带来了处在这一空间的不同人群的社会关系转换、社会地位的变动。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隐藏着三种社会关系,一是开发商,二是“城中村”村民,三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政府(城市管理阶层)。比较三者在社会关系空间的地位和实力,显然,开发商是属于强势群体,“城中村”村民属于弱势群体,城市管理阶层从理论上讲是居于中间人或协调人的地位。近年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土地的供应,城市管理者的“协调人”、“仲裁人”的角色缺位,更甚者倒向开发商。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中村”的出现和改造不仅仅是一__种人造环境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资本在城市空间运作的过程,而且是利益角逐的过程,是强势群体在社会关系空间扩张的过程。

(四)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中村”产生和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土地所有制性质上,在我国城镇的土地及部分城郊的土地是国有土地;在农村实行的却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进行有偿转让,进入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能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长期未进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政府绕开村落的迂回发展思路,产生了“城中村”,村的周围环绕的是被转为国有性质的城市土地和建筑,在这个被包围的圈内,土地仍然是属于集体所有。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城中村”一方面仍然是处于集体管理,另一方面它有属于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又受这个城市管理,即“城中村”的身份仍然很模糊。生活在这个村子的人群仍然没有城市的户口,尽管他们生活在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差异,使得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和集体,不能享受到像城市国有土地市场价的带来的利益;户籍制度的差异又致使这些居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条件,他们日益被边缘化。

二、“城中村”的未来命运

依据哈维的城市空间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他说的资本的第二循环中,人造城市还会不断向农村扩展。“城中村”未来将面临两种矛盾的命运:、

一是“城中村”将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消失。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推进这一进程。当前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推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这一切将进一步加剧资本在空间上流动,“城中村”将会不断地涌现,同时又会不断地被“推土机”推平。

二是新的“城中村”又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涌向。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复苏,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的资本力量将重新寻找商机,新一轮的城市化又将兴起。加上,当前地方政府普遍面临债台高筑的困境,随着中央政府对土地控制力度的加强,地方政府向农村要地已经十分困难了,这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就成为了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化的主要选择,尽管这样做代价高昂。

篇4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1.2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现状

2.1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也不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阔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忽视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2.3缺乏文化品味,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3.1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30~40的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3.2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3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建群种无论是在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增建群落的稳定性,还是展现当地森林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配置原则

4.1.1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4.1.2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4.1.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1.4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超级秘书网

4.2配置方法

4.2.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64~65

3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中国园林1999(1):1~7

篇5

1、谋求出路――工业遗产所在历史人文地段再生改造的背景

长期以来,国内旧城更新领域都试图用“功能划分明确、空间秩序井然的一套规划方案”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终极目标。即使有一些针对工业遗产或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往往只是从商业价值出发进行开发利用。但是这种强调物质空间,经济利益的规划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利益的整体性。因此,“城市针灸”这种新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摸索而产生。它将会给旧城再生带来全新的方向。

2、现实困境――工业遗产所在历史人文地段再生的难点和特点

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和历史人文单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被人遗忘在角落里。因此,这些建筑本身和其周围环境,对人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是最大的消极空间,浪费了土地资源。

3、可行之道――城市针灸效应

城市针灸是一种“催化剂式的”小尺度介入的城市更新模式。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通过对特定区域进行小尺度介入,激活城市潜能,带动周边环境的持续性发展。小尺度的选取具有三个前提:第一点,改造地点、改造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点,具有扩大影响面和后续持续跟进的能力。

4、行动探索――以济源市奉仙观粮仓片区的旧城改造为例

4.1项目概况

(1)区位背景

基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位于黄河北岸,北隔太行与山西晋城相接,西临王屋山,南临洛阳,东接焦作。是一个典型的中原城市,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具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自古就有豫西北门户的称号。

(2)基地内部概况

基地位于济源市的老城区,距离济源火车客站1公里,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济渎庙500m。基地约6.48公顷,以北是城市的次干道――北海大道,西南方向是荆梁街,以东是民族路。基地内部主要是以回民居住为主,在西南还有一大片的废弃用地――粮仓,粮仓以北就是著名的奉仙观。

4.2对基地内部进行“辨症”诊断

所谓“辩证”,就是基础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和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与矛盾冲突点,从而概括、判断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首先对基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物质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得出基地内部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地块―具有回族特色的回民居住片区、历史保护文物奉仙观片区、废弃粮仓片区。这三个功能代表着基地的三个不同历史文化,但是这三种功能各自为章,没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导致消极空间的形成。

4.3梳理――架构基地矛盾体系

梳理是以城市针灸为导向的旧城更新方法中承上启下的一步,即对辩证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包含多种可能性当中进行取舍和博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同时根据不同程度和轻缓顺序对关键点和路径进行分级排序和系统架构,从而为下阶段的实际操作和分阶段实施提供依据。

在这个阶段我们最总是要确立基地改造的初步目标:

1)疏通基地步行交通,与城市步行系统建立有机联系。

2)清除基地滞后功能,引入与文化内涵相符的服务业。

3)考虑到基地丰富文化内涵,我们将规划改造目标定位“展现城市风采的文化门户和融汇多种机能的活力中枢。”

4.4 论治――小而灵活的改造方式

论治,又称为“施治”,是根据辩证以及梳理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小规模经济改造,是一种适应性改变,易为城市居民(或单位)接受并能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来。 这种带动居民自发性的改造能更好的带动下一阶段的改造。

在这个阶段,主要围绕改造第三个目标,主对奉仙观周边环境/废弃粮仓/空闲空地等主要节点进行改造。同时,考虑到三者之间所处的时代、地域和使用者的要求不同,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创造出相对独立却又有机联系的城市空间。

同时,随着奉仙观周边环境/中央集散区初步改造成功,打造成为济源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一直,引导回族居民区逐步拆除违章建筑,改造成具有回族特色的民俗商业街。其二,恢复奉仙观一年一度的庙会活动,并打造成城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参观。

5、总结

城市针灸的运用于旧城改造,尤其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旧城,将其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来寻找城市的顽疾,以具有实践性的小尺度设计手法来激发城市的潜能,以具有动态性的阶段性实施来促进城市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成本的减少和保持当地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可.复杂之道-探求一种新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方法.第六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

[2]蔚枫睿智.基于“城市针灸”的旧城更新探索――以宜宾旧城滨江带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J] .室内设计,2011,(1):59―64.

[3]张晓.浅谈“城市针灸”[A] .华中建筑,2012,10―0023―03.

篇6

旧城改造是一个城市发展所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如何在旧城改造中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如何调解工程与居民可能遇到的矛盾,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旧城改造工程是为城市的发展更换新鲜血液,是为城市的进步提供新的动力。但是相关部门在进行此类工作时,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法,给这一项惠民工程留下了阴影。论文主要对旧城改造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1 旧城改造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旧城改造是为了更合理的分配城市资源,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振兴城市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旧城改造主要包括旧城区人口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设施更新、环境改善、建筑形体空间的再创造以及人文感知空间塑造的内容。由于旧城改造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城市功能的重组,所以,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城市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者可以对城市功能进一步的明确与定位,较好的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可以说,旧城改造不是仅仅局限于旧城的范围内,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城市整体;不是仅仅局限于建筑物完成的时间段,而是影响城市以后发展的几十年。

旧城改造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旧城区的居民来说,可以提升生活质量,缓解城市交通、住房压力。新的科学规划过的建筑格局可以提升城市人口容纳力与发展空间。而相关建筑行业与服务业可以在此工程中获取利润,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动力。

2 旧城改造中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的更新。在强壮经济实力与迫切的发展压力下,许多城市先后开展了旧城改造工程。但是,粗糙急躁的工作作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有些项目不仅没有给居民带来实惠,却搞得怨声载道。笔者对一下现象进行分析:

2.1 文化遗产破坏问题

悠久绵长的历史带给了我们众多的文化名城。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对待城市文化遗产的方式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一是过度开发,二是对其文化价值置之不理。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旧城改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第二种。在某些人眼眼里,不能开发成旅游资源的“历史痕迹”还不如卖给开发商合算。交通建设部门心痛手里的建设资金,也就顾不得前方矗立了几百年的建筑物了。当然,有些历史遗留建筑物却是没有文化价值,但是这种不计后果的工作方式,却在毁灭我们几千年的积累。如此下去,我国各地特色的“城市记忆”,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天津的小洋楼、山峡的诸多古镇、江南小镇、苏杭水乡……将消失殆尽。

2.2 房屋拆迁问题

房屋拆迁是最让政府头疼,也是最让居民烦恼的问题。因为这一过程极易引发矛盾。而这些矛盾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会带来深重的社会问题。

旧城改造房屋拆迁中利益矛盾冲突的类型分很多种,关系到政府、拆迁人、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被拆迁人是拆迁利益矛盾冲突的主体,可能与政府,拆迁人,委托拆迁单位发生矛盾。这些矛盾的起因,总体上可以归结为补偿金额是否满足被拆迁人预期目标的问题。

房屋拆迁矛盾的成因,可以分很多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住房商品化,一下摧毁了居民在拆迁中的心理底线,造成了许多拆迁矛盾冲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住房供应却渐趋短缺造成居民的购房经济负担和供求关系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个人因素来说,政府制定政策不当,工作方式不科学,盲目扩大拆迁规模,拆迁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会引起居民的反感。开发商急功近利,肆意践踏居民权益,甚至不惜触犯法律,这些都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3 居民安置问题

旧城改造后,大部分居民都有在旧城区改造后重新搬回原居住区的意愿。政府为了为保障居民利益,必须实现一部分的人口回迁。通常是,先将原住居民迁出,然后进行工程改造。完工后再将符合条件的居民迁回原居住地,必要时按原面积和现居住面积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在这个过程中,被拆迁居民要回迁至原地,需经过两次搬迁过程,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和重复进行住宅安置的费用,对于经济实力不强的居民来说,常造成较大的困难。政府似乎以为安置后补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了自身作为改造主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 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方法去克服。重视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才能把旧城改造工程给居民带来的利益发挥到最大化。

3.1 对城市文化遗产的的保护

首先应该意识到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一种灵魂,它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原性,是现在的科技改变不了的。面对文化遗产的“保”与“拆”,我们首先要对其有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的研究其文化价值。这是最基本的一环。对于没有存在必要,没有意义的历史建筑,可以进行拆迁。对于某些“可拆”“可不拆”的东西,我们最还是进行保留。我们宁愿相信此建筑(文化遗产)有我们未发现的价值;我们宁愿在现在多花一点钱,来保护它,也不愿看到它消失后再后悔。对于那些文化意义很大却又是在影响工程进行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不妨换一种工作思路:可不可以采取一种新的方案,新的规划,将历史建筑与现在建筑结合在一起,就像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一样?可不可以对独栋建筑进行平移换位,工程结束后再移回来?多想一些方法,不能一“拆”了之。

3.2 对房屋拆迁矛盾的化解

首先,要树立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实施人性化拆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当的房屋拆迁工作应当在满足公共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合理限制开发商利益和杜绝个人不正当利益4个条件下开展。其次,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共利益,规范拆迁工作。既要保证个人利益不少侵害,也要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明确拆迁补偿标准。既要做到相对公平,又要考虑部分居民的实际情况。例如特困户,残疾人,就要有相应的措施照顾。最后,所有的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处于媒体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3.3 对居民安置问题的解决

做好前期预备工作,遵循先安置、后改造的原则,尽量减小动迁居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提高社区容纳力的同时,提高居住质量。尊重居民原地回迁或就近迁移的意愿,在改造后的居住区中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安置房,给予原居民及下一改造的动迁户购买的优先权。在改造过程中,应将改造区域的居民根据收入水平、私家车的有无、它房产的拥有情况等进行细分,采取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在经济补偿上,总量相同,但补偿内容可以不同。

4 总结

笔者结合当今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工程,强调了旧城改造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指出了我们工作上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Qujing kylin center city demolition of old basic situation and obtained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

Keywords: center city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effect of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老城的物质环境和功能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旧城改造成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麒麟中心城区而言,市、区政府对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安置工作十分重视,始终把旧城改造作为完善社会公共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安全隐患和社会矛盾问题、缓解交通压力的一项重要抓手。通过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多项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创建人民满意城市”为载体、提升城市形象和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统一安排、部署,先后对南宁东西路、荷花塘旧城区、两江治理、子午路立交桥、326国道小坡铁路桥至沾益段等项目进行了拆迁改造,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旧城改造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打造曲靖生态城市品牌,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曲靖麒麟区涉及的拆迁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纠纷多,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各项拆迁任务都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曲靖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土地收储办法(试行)》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操作与走群众路线并举,紧紧围绕拆迁工作中的政策、拆迁、安置等三大关键环节,在各项旧城拆迁改造中探索实践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一、曲靖麒麟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基本情况

(一)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呈现出的特点:一是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有以市级建设部门为主体,有以市国土部分为主体,有区级建设部门为主体,有片区整体开发建设办公室为主体,有社会力量建设为主体的。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有招商引资项目,有财政拨款投入项目,有财政部份投入加社会捐款的项目,有贷款投入为主的项目,有以入股开发商参与共建的项目等。三是旧城拆迁改造矛盾大,拆迁难度大,耗时长的特点。荷花塘片区的旧城拆迁改造已历时4年,仅完成了拆迁任务;农校片区的拆迁改造历时3年多,仅完成了单位的部份拆迁;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拆迁历时4年多,仅完成85%的工作量;南宁东西路的拓宽改造历时4年,完成道路建设及后续安置工作;两江治理建设历时3年也才完成一期道路及绿化工程建设。

(二)人文关怀成效大,旧城拆迁补偿安置更加合理。在旧城改造中,市、区政府及各责任单位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刚性要求,有情操作”的原则,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整个拆迁工作透明化、公开化。为保护被征收人合法权益,采取了多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征求住户意见,被征收人自行选择补偿方式,补偿方式主要有3种:货币补偿;回迁安置(产权调换);货币补偿与回迁安置相结合。二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三是合理安排安置地点,保证安置面积。四是对特殊困难户,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考虑。以上措施的实施,使补偿安置更加合理,有效地保障了住户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做法、经验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制定方案、强化措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协调和沟通,强化部门配合;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依法拆迁,规范运作程序;坚持人性化操作; “选好人、用好人”,不违背原则的要敢于授权给一线工作人员,便于即时解决小问题,小矛盾,充分发挥好“一线指挥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作用;通过亲戚朋友、熟人的联系,建立起与被拆迁户的沟通桥梁,用感情去感化和打动被拆迁户,以推动拆迁。(二)主要成效:城市面貌变化大;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以优化;城市交通得以缓解;城市的品位,档次得以提升;城市的危旧房、危险房、低凹水淹消防隐患突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以排除。(三)主要经验: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性、严肃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不能换人就换规划,不能“今天建明天拆”,这让老百姓很反感,社会资源浪费巨大,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矛盾;已启动的项目,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拆迁安置的实际,及时尽快批准规划,尽快供地,尽快办理相关手续,有效推进项目的进展,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和社会矛盾,能让项目按预期目标完成并投入使用;拆迁工作要在把握全局、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善于表态、敢于表态,并兑现承诺;拆迁工作可以培养一批敢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拆迁工作的人员要熟悉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善于结合、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沟通;拆迁工作也要敢于碰硬、善于碰硬,针对少数不理解、不支持、无理取闹、带头煽动的,要依法依规及时快速的进行处理;拆迁工作中领导要敢于担责、善于担责,强力推进;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要依法合理,可操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三、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篇8

 

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suspended carrier biofilm process,SCBP)又称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reactor,MBBR),由挪威KaldnesMijecp teknogi公司与SINTEF研究所共同开发,目的是在原有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提高负荷率、增加脱氮除磷的能力[1]。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悬浮填料生物膜处理工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当今水处理领域的热点。而A2/O工艺作为传统工艺,随着对脱氮除磷指标的日益重视,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造。A2与MBBR复合工艺在旧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中的可行性逐渐得到证实[2-4]。但是,现在大部分研究重点在于其脱氮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好地去除效果,而A2/O工艺除磷效果不佳[5]。本文就在对该复合工艺在中试中的除磷效果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工程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1 原水水箱(water tank);2厌氧反应区(anaerobic reaction zone); 3缺氧反应区(hypoxic reaction zone); 4好氧反应区(aerobic zone)(MBBR); 5沉淀池(sedimentation tank);6硝化液回流泵(nitrification return pump);7污泥回流泵(sludge return pump); 8空气压缩机(air compressor); 9搅拌机(Mixer);10气体流量计(gas flow meter); 11转子流量计(rotameter);12阀门(valves); 13 曝气头(aeration device)

图1 试验装置示意图

(Fig.1 Flow chart of experiment devices)

中试规模试验工20m3/d。工艺流程图见图1,厌氧反应区接受来自沉淀池的回流污泥,在该区域完成磷的释放;缺氧反应区,接收内部硝化液回流,主要作用是反硝化脱氮;浮动填料放在好氧反应区内,投加比例为10~20%,浮动填料为大连宇都环境公司生产的黑色纳米配方技术改性的生物载体,直径为10mm、高度为8mm的圆柱形填料,内部由三个翼板构成,外部布满凹槽,比表面积为500~1100m2/m3,密度接近于水,反应器底部安装一个微孔曝气装置化学论文,其主要作用是降解有机物,去除COD、硝化以及磷的吸收。

1.2 试验材料

试运行阶段采用人工配水,是由葡萄糖、淀粉、氯化铵、磷酸二氢钾、碳酸氢铵、硫酸镁、碳酸钙、氯化铁等配制而成;正式试验用水取自营口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分配井。具体水质特征见表1。所用悬浮填料为大连宇都环境公司生产的黑色纳米配方技术改性的生物载体:直径为10mm、高度为8mm的圆柱形填料,内部由三个翼板构成,外部布满凹槽,比表面积为500~1100m2/m3,密度接近于水。

表1:进水水质

Table 1: Influent quality

 

指标

pH

COD /mg·L-1

NH3-N /mg·L-1

TN/mg·L-1

TP/mg·L-1

试运行阶段)

7.0~7.5

307~400

30.63~45.62

30~50

3.2~8.1

正式运行阶段

6.8~7.5

248~390

篇9

1. 引言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使得城镇新区建设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导致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环境恶劣,城镇功能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旧城改造应运而生。

改造旧城一方面可以使旧城区适应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旧城改造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的重视,将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视为同等重要。但由于缺乏经验以及政策机制的不健全,目前旧城改造的模式尚未得到规范的统一,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时都会遇到某些问题。其中,旧城改造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破坏问题日趋严重,解决之势迫在眉睫。

2. 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旧城区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过度专注于经济效益,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忽略旧城区改造中应尽量平衡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单纯通过对旧城区中某些黄金地段的改造所获取的利润来解决部分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而许多地块由于改造开发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对其的规划改造则一再推迟,导致了严重的“城中村”现象。

2.2重视局部改造,忽视全局的统筹协调。

目前的旧城改造,通常都以局部的某个单体旧城改造项目为中心来进行规划设计,从改造质量和改造水平等多个环节出发,力争使每个项目成为旧城改造项目的典范,但是对旧城改造的全局统筹性和协调融合性普遍没有重视。

2.3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特色和个性。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为了追求华丽铺张的城市景观,塑造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在规划过程中完全没有根据自身城市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是模仿国内外著名城市的规划建设,甚至对外地的建筑、景观照搬照抄,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状,造成改造中的新建单体建筑造型虽然独具匠心,但表现的风格却与城市自身的特色形态格格不入,建筑的风格没有整体协调性,极大地削弱了城市个性,造成了旧城改造的水准缺失。

2.4重视土地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由于旧城区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大、住房紧张,因此在旧城改造的时候,通常采用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建筑高度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高密度化和高层化的城市居住空间虽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了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的状况,但同时引起了该部分地区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相对落后,旧城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5重视改造开发,忽视旧城修复和保护。

目前的旧城改造中还存在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开发与保护两者的矛盾。当下旧城改造的现状是:强大的商业利益的推动,使得许多城市在具体的改造工作中采取了不分良莠,一律大面积拆迁,整平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这样的方式不仅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和薪火相传的生活方式;同时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的各项规定,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岁月的痕迹已不复存在,眼观当下的中国城市,几乎找不到中华文明存活过的完整证据,几代人在毁城灭迹的同时令每一座城市都成了受伤的城市。

3. 解决旧城改造中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当下的旧城改造,大部分采取大拆大迁、整体重建的规划改建模式,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保存价值的古建筑和遗迹在此过程中黯然消逝。如何在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达到旧城改头换面与历史文化保存延续双赢的局面,是目前值得我们城市规划者们潜心钻研的问题。

3.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旧城改造旨在解决城市老化问题,完善健全城市的功能结构体系,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繁荣城市经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环境舒适这三大效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若要在旧城改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此三者必须相互平衡,达到利益化的最优解。要达到此最优解,一方面是要在旧城改造规划时对改造区域的各种现状、文化底蕴和潜在价值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确划分拆迁、改建、保护的区域,从经济、政治、历史、人文等整体局势的角度出发,拟定各分区域的开发规模、强度和保护措施,合理统筹安排工程时间、资源和资金,避免超负荷的改造建设。另一方面是应时刻坚守“以人为本的”的方针,以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为最重要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此外,旧城改造中需要大刀阔斧改建的区域应尽量避开古建筑群所在的范围,规划好旧城改造的蓝图,保护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遗迹,保持城市文化底蕴,突显城市特色。

3.2坚持新旧协调发展原则。

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的同时,也要兼顾新城区的发展,将改造中的旧城区与发展中的新城区结合起来,把两者的功能结构和经济结构密切联系,使二者形成一个互相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空间城市布局。旧城区改造应将三大利益的最优化格局放在首要地位,而新城区的建设发展较旧城区而言则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新城区的经济优先发展建设模式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以此从经济上来带动旧城区的城市化体系完善进程,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旧城区改建时期的人口膨胀、环境拥挤和就业困难的压力。因此,城市旧城改造的重点应着眼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协调发展,进行旧城改造的规划时要先充分评估其对新区开发的影响,新区开发也要结合旧城改造,及时调整两者的关系,使旧城区与新城区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体。

3.3坚持改造面与保护点协调的原则。

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面与点的关系,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施旧城改造,而在旧城改造区域的某一范围内实行保护政策,两者如何相互协调并存,这即是整个改造面与重点保护点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众所周知,建筑所处的特定的环境是建筑内涵存在的依托,离开此环境则建筑无法独立存在。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其独特的魅力主要是靠相互之间无限的视觉通廊来体现。因此,在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点周围的新建建筑要与它们的风格特色相协调,要尽量保持原建筑、原遗迹的整体性;同时,新创造的环境空间要与之协调,达到氛围的统一融合。

3.4坚持保护和再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旧城区中无重大特殊意义,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采取保护为主,改造为辅,保护再利用的原则。在具体操作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风貌,重点保护好古建筑周围环境风貌和建筑外立面的特色风格;再利用的关键是对建筑内部的改造,根据古建筑的现有结构和新的使用需求,对古建筑的内部功能分区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按实际需要进行改动,并修缮破损危险的部分后,再重新安装内部的水电管网等设施,真正达到保护性再利用的目的。

4. 结语

旧城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它涉及到政府、社会、经济和公众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群众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简单总结了城市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旧城改造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集体观,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旧城改造方案,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和遗迹,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平.常州市旧城改造模式及实证研究.厦门: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赵兰.旧城改造若干问题之我见.城市开发.2003.

篇10

一、前言

作为人类定居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寄托梦想和希望之所。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土地资源变得稀缺,城市原有土地功能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处于不断的扩张中,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与不断升级的城市功能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的要求,旧城改造便顺势而生。然而,近年来由于旧城改造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时发生,这无疑为我们关注旧城改造开发模式敲响了警钟。

二、旧城改造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旧城改造的主要意义与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确保旧城区既有用地性质、用地功能维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使旧城区原有的环境容量、以及环境质量得到合理的改善与扩大。二是旧城改造使旧城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使旧城区在整个城市系统中的功能与效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三是旧城改造可以使城市用地总体布局结构向着更加优化与有效的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分区组织关系的完善。总的来说,旧城改造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对于提高城市发展中的空间配置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而言,均是至关重要的。

三、目前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旧城改造既是城市局部更新的过程,也是整个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其全部物质经济社会环境的过程,我国的旧城改造项目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在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建筑没有得到保护与修缮而被开发商拆毁,旧城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历史风貌荡然无存。

第二,部分旧城改造照搬照抄国外建筑形式,一味求新求洋导致我国众多旧城改造毫无历史痕迹与地域特色,不少旧城改造后呈现出千城一面的景象。

第三,我国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发模式多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导,居民对改造项目的参与度不够,政府及开发商对旧城区原住民搬迁及改造意愿不够重视,规划之中缺乏人性关怀。

第四,资金成为旧城改造的瓶颈,严重阻碍着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旧城改造项目开发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多,从而需要的资金额也非常的庞大,改造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一直很突出。

第五,旧城改造工程实施的旧城改造制度还不够完善,旧城改造的许多操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六,旧城改造过程中被拆迁户的利益和旧城改造工程的进度有很大的冲突。

四、旧城改造模式研究

(一)旧城改造整体运作模式

该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政府型、开发商主导型、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商参与型。政府型运作模式即政府掌握控制权,强化住宅的保障功能,实施主体不用开发商,改造区域不进行商品房开发,所建房屋全部用于居民回迁。开发商主导型即将亟待改造土地交给发展商去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政府不参与,发展商根据自身利益去进行房地产开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政府划出地块由开发商进行投资,独立承担拆迁补偿、安置、回迁和商品房建设。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商参与型模式,即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商参与。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做好居民的搬迁安置,进行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然后实行土地招牌挂,由开发商组织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开发商可以是由一家具有良好资质、经济实力和旧城改造经验的企业独立完成,或者是分片区由不同的开发商完成。这三种类型各有利弊,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开发大都基于开发商主导型模式。

(二)旧城改造项目开发模式

以大规模和小规模渐进式开发模式为基础,诸多学者们研究创新了其他旧城改造模式,如模块式开发模式、软性开发模式、改造开发模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整旧如旧”模式)、整合开发模式等。大规模改造属于巴洛克式改造,它是对现有城市进行全盘否定,追求“宏伟”与“巨大”。该种改造方式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贫民窟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和开发效益,导致很多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缺乏弹性和选择性,对城市的连续性和多样性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因此,简?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改造并不能解决城市中现存的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以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代替大规模改造,通过渐进式小规模的整治改造,该模式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可以实现居住社区与历史街区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模块式开发模式是针对大规模、多功能的旧城改造项目,由单一的开发商、单次难以直接完成,利用模块划分的思路,保证模块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保证模块开发的资金收回,同时利用规划组与开发商的互动,保证整个项目目标的实现。该模式适用于大型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功能改变、开发目标明确的多功能配套地区。

(三)旧城改造拆迁模式

“阳光”拆迁模式做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拆迁行为,制定好阳光拆迁政策,阳光拆迁补偿安置标准,阳光拆迁管理。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毫无保留地摆到群众面前,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明白拆迁政策、参与评估裁决、受惠补偿安置,坚持拆迁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努力从制度环节上杜绝“暗箱操作”。该模式源于成都的旧城改造,在做法上主要有以下两点阳光之处:拆迁评估补偿方面;实施拆迁听证制度,确保拆迁程序的规范化、社会化。“不动迁”拆迁模式的核心就是能不拆的尽量不拆,重点强调对老建筑的内部设施进行改造,而建筑的外形和结构按照规划保持原貌或进行适当修复,对于确实不能使用的房子或者因改善片区整体水平的基础设施水平,部分需要拆除的必须拆除,修建时可根据当地规范的风格特色,进行就地的修建。该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整治模式,即在满足城市形象、居住条件、周围环境的情况下,不动迁原地居民,由居民自筹资金进行改造。该模式的优点是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保留了城市原汁原味的形象和内涵,维护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解决了全盘拆迁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政府用于拆迁的成本也大大减少,而且也体现了政府更多地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意见,更多地充当协调角色,这种改造可谓是深得民心。

(四)旧城改造融资模式

融资模式有很多种,但究竟哪种最适合旧城改造项目,还需要针对项目特质进行分析,通过对西方旧城改造经验的分析,我们知道旧城改造的发展必然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走向三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因而那些注重各方合作的融资模式就比较适合旧城改造项目,如PPP和PFI模式,资产证券化和产业基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