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06:1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will be fundamental chang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basic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as one of the enterprises managing archives work, must be subordinated to and serv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s center, and expounds the archives work should be how to renew the idea, deepen reform,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continuously.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 transform the mechanism, archives reform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而迈入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重点,致力于生产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在转换机制的过程中,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作为企业基础管理之一的企业档案管理,若仍墨守陈规,必然不能适应企业深化改革的发展需要。在转换机制中,企业档案工作的深化改革,具有挑战性的探索价值。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档案工作,深化改革,拓宽新的服务领域,从而为促进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企业档案工作对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适应性
市场经济,主要是指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调节和实现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现代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但包括物的商品市场,而且把一切涉及商品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信息、人才、劳务等都推向市场,使这些领域也得到迅速发展,并对非经济领域产生广泛、强烈的影响。
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的各种要素包括人、财、物在内,都要具有市场性,即企业市场化。其二,企业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市场进行,一切目标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三,企业的一切活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其四,企业必须竭尽全力,为市场提供合格的产品和优质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转换机制后,生产经营成功的决策,将来源于及时、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对其正确分析和使用。由于档案工作是一项条件性和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它的生存与发展,无不受到社会外部条件的制约。就其本质而言,虽不属于纯经济领域的活动,但它却能参与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不仅能够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档案工作适应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要求,需努力做到“三个转变”:
1.1 档案信息层次从一般性、经验性,向高层次、综合性转变。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层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
1.2 档案编研由零星、分散向集中、专题转变。企业档案部门,要以企业重大、关键的经营、生产、技术问题,作为档案编研的重点课题和主要内容。使档案编研,贴紧经济建设的“需求线”。
1.3 档案信息网络由单方面向全方位转变。要保持档案信息灵敏的、畅通的渠道,企业档案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生产经营活动,拓展视野,扩大渠道;另一方面,要主动把档案信息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本覆盖方方面面。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转换机制后的企业档案工作,要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鉴别、取舍和选择,尽可能地趋其利而避其害,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转换机制后企业档案工作深化改革的抉择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企业行为自主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经营管理法制
化的特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成败与否,已成为企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不重视内部管理,企业就没有活力,不重视技术进步,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企业档案工作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技术进步服务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管理工作。市场经济要求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这将引起挑战,带来机遇;面临压力,增加动力。促使企业档案工作从深层次和新角度上“吐故纳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扎扎实实的业务基础建设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上来,为生产、经营服务。如何创造性地深化改革企业档案工作,本人认为需从两方面予以努力和实践:
2.1 要树立创新精神
面对市场经济的现实,把档案工作放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探
寻最佳“结合”部,实现“接轨”,在主动适应上下功夫。比如企业转型后,在广泛的经营活动中,加强了经营计划管理增加了预测、决策、规划职能,健全了销售服务系统,应运而产生了大量的企业经营档案。这就需要我们摸索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探讨经营档案的特点,从而探索经营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有强烈参与意识
在新机制的运作中,作为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要以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发挥档案这种知识载体的优势,找准位置,勤奋工作,忠心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主对象。
企业档案管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着不可分割和密切联系。企业档案工作的交叉性、实践性也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企业管理。关键在于要从形式上的制度化。转入本质上的参与性,从文件材料收集的准确、系统控制措施,到企业全方位各环节职能管理上的参与。有了参与,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既能提高档案案卷质量,又能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向科学管理要效率,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3. 企业档案工作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
企业档案工作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在于它的服务性,即必须服从并
服务于经济建设,多方位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的关键在于四方面:
3.1 档案工作的服务由“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力求向企业各
个领域,各项工作提供综合利用和开放服务。
企业档案工作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打破传统的服务方式,
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从过去被索取的静态服务转化为主动提供的动态服务。
企业档案工作,在为各项职能管理当好助手的同时,还要为领导
的决策做好参谋,针对经济活动的“疑点”、“难关”,源源不断地提供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各种门类的档案材料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利用档案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郑煤集团公司以其下属的超化矿、米村矿、东风电厂的优良资产发起设立“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开发行A种股票8000万股,郑州煤电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郑州煤电;股票代码:600121)。郑州煤电成为国有煤炭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煤炭企业。郑州煤电公司总股本30000万股,其中郑煤集团公司持国有法人股22000万股,占总股本73.33%;社会公众股8000万股,占26.67%。上市发行的股票面值1元,发行价5.50元,上市后成功募集资金44000万元。组建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由国有经济改变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郑州煤电公司通过募集资金建设了告成煤矿和东风电厂二期工程,新增煤炭产量90万t,发电量4亿kWh[1]。郑州煤电股份公司上市发行的社会公众股中,经批准,其中10%可由公司高管和职工购买。股份制企业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确认了对企业资产拥有了与其份额相应的部分所有权,使职工依此分享企业的经营利润,加深了企业职工与企业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企业经营行为约束的意识。股票上市从证券市场融资,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佳选择。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使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企业增强活力。郑州煤电上市时,由于受证券市场发行规模限制,当时只将两个煤矿和一个电厂的资产投入上市公司,另外还有5个煤矿没有上市。2011年,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郑煤集团公司实施重大重组和增发新股同时进行。一是向社会投资者增发1亿股,每股10.19元,可募集资金10.19亿元;二是将赵家寨、白坪煤矿等价值44亿元的煤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中的房地产资产,经评估价值11亿元置换给集团公司,使上市公司煤炭主业更加精干,实现集团公司煤炭类资产整体上市。整体上市后通过增发新股再次募集资金,扩大了社会公众股的股份,郑煤集团公司持有股份由73.33%降为63.83%。国有股份逐步降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份更趋合理化,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2]。
1.2新建煤炭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新建矿井项目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社会股东参与煤矿建设。由集团公司与外部法人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内部职工持股,吸收法人投资向社会募集资金,引进资本,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又一种形式。郑煤集团白坪煤矿是首个采用股份制形式建设的新井,注册资本2亿元。郑煤集团公司控股55%,出资11000万元,其余45%由社会股东和公司职工共同投资。白坪公司按投资比例,组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以确保各方股东利益。企业重大事项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出决议。各方股东都派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白坪矿井概算94647万元,各方注册资金2亿元,矿井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公司向银行借款,各股东按比例对贷款进行担保。白坪矿井建设由于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仅用45个月建成年产180万t的矿井,且当年投产、当年达产,3年实现利润4.5亿元,股东都得了丰厚的回报,创造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新井的典型范例。此后,郑煤集团所有新建矿井都采取股权多元化形式建设[3]。1.3辅业改制单位国有股份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入市场中,还面临经营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煤炭企业以煤为主业,也可以发展煤、电、煤化工等为主业。主业确定后,其他如水泥厂、修造厂、建筑公司等多种经营单位为辅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了使主业尽快做大做强,企业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对辅业进行改制。通过改制,辅业单位国有资本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促使辅业单位走向市场,自负盈亏。自2005年起,郑煤集团公司对确认的25家辅业单位先后进行了改制。在改制过程中,确定改制形式及股权设置方案是关键环节。1)国有股权退出方案。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但与集团公司主业关联度不大,可直接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股份全部退出。集团公司不再参股和入股,由改制企业员工持股,经营者管理层持大股,改制后的企业为独立法人、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3],如商业公司、燃气公司、印刷厂等。2)国有股份部分退出方案。部分企业与集团公司主体企业有关联,其产品还要依赖主体企业的内部市场,如机械加工、矿山配件、水泥制品等。改制时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可以保留部分国有股份,一般在20%左右,给企业较大的经营权。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持股者的最大积极性为原则,一方面股权不能过于集中,管理层不能超过50%,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或可能损害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影响企业重大决策,也可能导致在监督、控制方面缺乏动力和激励[4]。经过5年的时间,25家辅业单位与改制前相比,销售收入大幅提高,增长9.7倍;企业实现利润大幅提高,由亏损全部扭亏为盈;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增长2.7倍;企业从业人数下降2%。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成功的,而股权结构、持股比例及法人治理结构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2煤炭企业深化国企改革是解危脱困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探索,郑煤集团公司在集团层面或者在上市公司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走向了良性发展道路。但还要看到,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特点和历史形成因素,集团公司内企业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很多问题在此次产能过剩危机中暴露出来。郑煤集团公司与大多数煤炭企业一样,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当煤炭市场出现波动,对集团公司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很大影响。非煤产业规模小且未形成规模生产,没有完全和真正走向市场。另外,部分“僵尸企业”和因去产能而关闭的资源整合企业,涉及大量负债,这些债务都是集团公司统借统贷,矿井关闭退出后,留下大量负债,集团公司背起了大量债务,导致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前,尽管煤炭市场呈阶段性企稳向好的态势,但煤炭企业生存发展严峻复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面临着改革脱困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郑煤集团公司的必然选择。
3煤炭企业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从顶层设计迈向施工阶段,处于关键时期。2017年在产权制度改革、组织结构改革、僵尸企业处置、过剩产能化解、企业兼并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重点改革工作,必须加大力度,有序推进。深化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为关键,在重组盘活资产上有新招数,在管理创新上有新突破。基本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煤为主”,煤炭主业通过优化生产,去杂归核,扩大利润,做好加法;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分离企业办社会,处置不良资产,清理欠款债务,做好减法;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提高质量效益,提升运营水平,做好乘法;树立人均功效概念,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倒逼减人提效做好除法。
3.1全面深化改革与解危脱困、转型发展相结合
1)继续发挥郑州煤电在证券市场的融资优势。郑州煤电作为郑煤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实现煤炭板块整体上市,要充分发挥郑州煤电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平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郑州煤电总股本10.15亿元,其中集团公司持有6.48亿股,占总股本的63.83%。目前郑州煤电国有股份在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仍有13%的减持空间,待股票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再减持股票,在证券市场出售,预计可再融资10亿元,使国有股权战略性减持。同时上市公司规范经营,业绩良好,创造条件,可以再次配股和增发新股,再次募集建设资金。推进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拟将郑州煤电应收账款7.3亿元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2)坚持新建项目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机构。推进煤电一体化战略,已与华润电力签订登封电厂和告成煤矿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与大唐集团签订合作建设三门峡1×100万KW机组项目。积极推进内蒙古锡盟煤电基地2×100万KW超超临界空冷低排放坑口电厂建设。这些新建项目,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产权。全面深化与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建立完善“供煤、供水、供热+煤炭供需长期协议”合作模式,积极发展“煤炭+优势产业”,推进与其他电力企业、燃煤电厂、地方供暖企业资产重组。大平矿铝资源开采项目已完成资产评估工作。本项目拟出售49%的产权,引进主业匹配、管理规范、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战略投资者,组建股份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和外派监事制度,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勇于担当的董事和监事队伍;打造一批政治坚定、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职业经理人。
3.2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郑煤集团公司已关闭矿井29对,去产能516万t,完成国家下达计划。在保证生产经营秩序、职工利益、企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内部分流、外部就业、内部退养、分离移交、离岗长休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分流安置职工,努力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已经分流安置8475人。其中,内部退养3865人,转岗安置1276人,解除劳动合同1651人,其他(退休、再就业中心托管、伤病致残)1683人。
3.3以改革促管理,以创新促管理
郑煤集团公司转变管理职能迈出关键步伐。进一步明确集团功能定位,集团层面管战略、管方向、管指标、管考核、管监督,职能定位是服务基层,支持基层。集团公司将构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资金中心”组织体系。总部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机关实行4大部管理,即生产部、经营部、政工部、后勤部,部处室减少90%,机关管理人员由598人减至100人,压减83%。处级领导干部由71人减至10人,压减86%。每年可减少管理费用近4000万元。从一般职员到部门领导,全部公开招聘,打破行政级别,实行任期制,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全面清理和规范集团公司管理职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分批下放安全生产、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11个方面管理权限。激发二级单位自我改革、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3.4处置“僵尸企业”
郑煤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户数123家,其中二级单位84家,三级以下的非煤产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过摸底排查,决定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一批,剥离移交一批,依法清理一批,坚持有进有退,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深化企业改革、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集团公司成立了处置“僵尸企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僵尸企业”相关对策,指导和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力争用2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对关停企业逐一进行排查梳理,研究论证,初步确定15家企业为“僵尸企业”,分别按照4种类型处置。1)兼并重组类。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设施兼并重组,尽快盘活有效资产,如龙力水泥公司等。2)转让退出类。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经过评估公开转让,职工安置要到位;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河南省资产经营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处置,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如商丘中亚化工公司、颖青化工公司、连云港疗养院3家。3)清算注销类。对严重资不抵债、没有前景的企业,按照“养人不养单位”的原则,对有效资产进行盘活处理,对职工进行分流安置,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对公司进行清算后依法进行注销。如水泥厂、特种水泥厂、锦都饭店、轻化公司、郑银矿业公司等。4)破产清算类。对已关闭退出的兼并重组矿井,依法加快破产清算工作进度,通过人民法院实施关闭破产程序,完成破产程序后依法注销。
3.5剥离和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
1)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人员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提供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退休人员重症慢性病申报、走访慰问、社会公益、困难救助等服务。原则上按企业退休人员的户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地进行移交。通过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使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郑煤集团公司现有退休职工25508人,分布在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104个县,仅河南省内就分布在79个县(市)区。所有退休人员都要按照《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花名册》《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地情况调查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三表规定逐一进行信息填写核对,且要与本人见面、签字确认。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2017年深化国企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点任务。此项工作计划2017年8月底前完成。2)“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指国有企业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有企业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是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也有利于改善职工居住环境。郑煤集团公司的“三供一业”移交工作,供水涉及25613户,供电涉及38489户,供热涉及12139户,物业25662户。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管理办法》《“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维修改造资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专管、专审、专用,明确管理责任,加速推进。目前,“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作正在有序进行,21个家属区11404户居民已完成物业改造设计及方案会审。“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03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要求2017年年底前完成改造,尽快移交。3)企业的医疗机构改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煤炭企业特有的职工医院也要加快进行,作为深化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多方调研,最终选定天津民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总医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作伙伴,双方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通过引进天津民生医院管理集团的专业管理、学科建设、品牌植入、资金支持,使郑煤集团总医院的产权多元化,同时获得长期发展所需的优质医疗品牌、专业的医院管理、充沛的资金和医师队伍等,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快速提升郑煤集团总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形成“大综合”“强专科”的现代综合医院,把郑煤集团总医院建成郑州西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还约定了两个保持:保持现有总医院管理团队及职工队伍稳定,职工待遇在现有基础上只增不减,逐步提高;保持医院服务于郑煤集团的职责不变,继续全力以赴为郑煤集团安全生产、应急抢险救援、离退休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总医院作为改革的试点,另有7家职工医院的改革都在抓紧推进中。4)幼儿教育剥离改制。幼儿教育剥离改制工作方案制定,7家幼教机构将全部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股权。
作者:张玉东 单位: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张玉东.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11):36-40.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时,又指出,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加强明确了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那么,如何改进和加强国有企业职工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国有企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适应这个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努力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取向日趋多样性,这些都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何面对新情况、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创出新路子,责无旁贷已成为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于教育人、温暖人、激励人,致力于平心态、暖心房、稳心绪,引领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最大限度地凝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应对职工思想意识形态变化的内在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国有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企工作者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但我们应该看到,职工队伍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也有了转变。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以不断提高职工团队凝聚力和进取精神。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国有企业适应发展环境变化的需要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以来,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观、生产理念、职业道德等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国有企业职工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内外环境巨变的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职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认识,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保障。
三、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国有企业有其特殊性。尤其是煤炭企业,从工作环境来说,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使得职工的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较高。因此,要培养职工对工作的吃苦和敬业精神,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大有可为,提升大有作为。”那么,如何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呢?笔者认为:
(一)要有新的观念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思维定式。一要强化网络思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积极去开发和运用。二要强化法治思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方式调解企业内部矛盾,努力形成依法办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的良好法治氛围,推动国有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和谐发展。三要强化服务意识。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活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的发生,从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确保稳定。
(二)要有新的思路
一要增强工作计划性和条理性。对工作要讲章法,但绝不拘泥于章法,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方式方法的变通。二要增强大局意识。要学会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来思考和谋划工作,不能够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头疼治头、脚疼医脚。三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统筹思考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关键少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要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工作,为职工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以“供给”激活“需求”,实现“供需两旺”。
(三)要有新的方法
高度认识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选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将为中央企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市场经济立法进程将不断加快,保障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将更加完备;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加大;公正司法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得到有效保障,司法公信力将明显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依法治理能力也势必大幅提升。所有这些,都将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也对中央企业平等适用法律、公平参与竞争、依法合规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包括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和授权运作,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规范发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等。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改革必然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法律关系的重构,因此,改革越是艰难,越要依法合规。中央企业只有全面提升依法治企能力,自觉将改革精神与法治思维有机结合,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规范运作,才能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有效避免在实践中出现重大矛盾和问题。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十几年来,中央企业经过跨越式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指标大幅攀升,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而国内外大企业经验教训表明,企业越大,其经营发展就越依赖法治。正如一艘巨轮在大海航行,法治就是压舱石。如果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很有可能带来巨轮倾覆的大风险。未来一个时期,中央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提质增效和保增长的压力也不小。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以及融资成本偏高等不利因素,中央企业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中央企业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内外部法律挑战。从国内市场监管看,有关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的统一规范更加严格;从国际经贸规则看,对国有企业的特殊约束将逐步加大。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央企业只有信法守法用法,才能使企业巨轮在市场经济中乘风破浪驶向远方,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企业法制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强大动力。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业依法治企的升级版,代表着企业法制工作的新高度。法制工作的价值,始终体现在保障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上。当前,中央企业主营业务伴生的传统风险依然很多,重组整合遇到的风险问题错综复杂,国际化经营中的境外风险更加凸显,社会各界对央企广泛关注期待的舆情风险交织呈现。可以说,各种风险“警报声”不绝于耳,中央企业对风险防范的需求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然而,当前中央企业一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化解风险的能力仍然不强,对法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的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快速增长的法律需求。因此,在顺利完成三个三年目标基础上,将央企法制建设全面提升到法治央企建设,这既是企业应对法律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企业法治建设进程中要实现的一次新飞跃。
准确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内涵。
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要求中央企业根据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将企业打造成为对外依法经营、对内依法治理的法治社会模范成员。要深入理解法治央企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内涵。
首先,法治央企是依法治理的企业法人。要使法治成为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企业治理结构要依法构造,各治理主体要按规履职。企业规章制度体系要健全完备,制度执行要严格有效。全员合规意识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和按章操作要成为广大员工高度自觉的行为习惯。
其次,法治央企是诚信守法的经营实体。要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坚决杜绝违法牟利现象,为全民守法作出表率。要崇尚契约精神和诚信精神,重合同、守信用。支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善于依法维护企业权益,切实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的法律顾问队伍作用,确保法律审核全面到位,企业经营发展的法律支撑和保障坚强有力。
此外,法治央企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要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自主平等、规范有序的市场行为,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营造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要重视倡导公平正义,自觉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要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意识,熟练掌握国际规则和东道国主要法律,逐步取得有关国际规则制订的话语权。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使法治成为中央企业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的基本遵循和保障,这是中央企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承担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我们一定要大力彰显法治精神,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经济的践行者、推进者和带动者。
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必然要求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在顺利完成三个三年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再深化、再提升、再创辉煌”。今后五年(2015―2019年),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按照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总体要求,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深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中央企业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的法律顾问队伍全面实现专职化,法律人员配备比例接近国际同行业标准,全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分之一以上企业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努力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做强做优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下一阶段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重点任务是:
继续推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再深化。
这是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更好发挥作用的核心要求。要围绕法治央企建设,进一步拓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领域。结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重点改革任务,严格开展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改革于法有据,切实加强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着力将法律服务全面融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国际化经营,重视处理好风险与商机的平衡,以更加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促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升级。要加快建立全集团统一的法律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法律审核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刚性约束,从而有效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的全覆盖。要针对境外企业法律风险高发频发领域,深入研究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妥善应对境外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坚持独立法人地位,有效防范因“刺破公司面纱”带来的法律风险。
继续推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再深化。
加强和深化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是推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组织保障。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切实把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央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在组织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要继续推进总法律顾问的专职化和专业化,全面落实总法律顾问职责。在业务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法律工作机制完备的企业,积极探索推动专业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总法律顾问进入核心决策层。要适应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企业法律顾问能力评价机制,抓紧推动建立并积极发挥全国性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法律顾问培养力度,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拓宽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晋升通道,深入开展企业法律顾问岗位等级资格评审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法治央企建设需要、能与国际法律同行同台过招的优秀法律顾问队伍。
继续推动企业法律工作体系建设再深化。健全完备的法律工作体系,是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层次水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促进法律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确保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作用发挥三个方面同步推进。要科学界定企业法律部门承担的法律管控、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职责,深入推动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要加快健全中央企业境外法律工作体系,大力推动在境外重要子企业全面设立法律事务机构或配备专职法律顾问。要积极开展与国际跨国公司法律工作的对标,加快制订本企业法律工作规范和指引,全面明确法律工作内容、程序和手段方法,努力提高企业法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努力实现企业合规管理能力再提升。大力加强合规管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应对法律规则变化、支撑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所有中央企业都要坚持把依法合规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检验结果的标准,在处理合规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关系上,要始终坚持合规要求高于经济利益,业务活动遵守合规制度,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要尽快建立统一有效、全面覆盖、内容明确的合规制度准则,健全企业前期防范、过程控制及违规惩处机制。要结合各企业实际,探索建立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合规管理工作体系,明确由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作为合规管理综合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纪检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要突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以及环境资源、税务、劳工、知识产权等合规管理的重点领域,面向企业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海外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强合规教育培训,加快形成全员合规的良性机制。
努力实现依法治企能力再提升。不断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是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最终目标。未来五年,要持续强化企业各级领导的法治思维,将企业领导干部集中学法制度化、常态化,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标。要深入推动将依法治企成效纳入所属子企业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具体有效的考核办法。要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依法治理水平,高度重视公司章程作为企业内部的统领性、基础性规范作用,依法明确公司治理各主体间的职责权限。要依法规范中央企业对子企业行使股东权,加快完善授权委托制度,正确处理好维护出资人权益与尊重子企业经营自的关系。要深入培育中央企业法治文化,努力为依法治企能力的再提升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推动落实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的工作要求
上述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五年规划。为确保完成,再提出五点工作要求: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中央企业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实施新的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我们要从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研究明确新五年规划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健全相关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制订计划,落实方案。所有中央企业都要以新五年规划为依据,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抓紧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和方案,把准时间节点,细化分解任务。要在制订方案中注重巩固三个三年目标成果,防止工作滑坡。要突出问题导向,将解决本企业法制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落脚点。要加强调研论证,切实摸清底数,明确对照指标,确保各项措施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要在实施方案中注重将落实新五年规划与支撑企业重点业务、保障企业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把能否依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作为检验法制工作的重要标准,争取做到边实施边见成效。
突出重点,深化提升。新五年规划的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继续推动三项建设再深化,努力实现两种能力再提升”。要准确把握各项重点任务的内在联系,做到环环相扣、协同推进。要始终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以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深化完善法律工作体系为基础,全面提高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水平。要将合规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当前推进依法治企的重中之重,尽快建机制、定规则、成体系。要重视总结实践成果,通过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手段,将依法治企的工作要求切实转化为企业各部门、各业务板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大胆探索,分类指导。中央企业在实施新五年规划中,要坚持区分不同子企业的法律需求,因企施策,分类指导。要针对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的不同特点,将证券市场准则和有关监管要求,融入上市企业的法律管理。要区分境外子企业与国内子企业面临的不同法律环境,注重将国际经贸规则、东道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纳入境外子企业投资并购、开展国际贸易法律审核的重点内容。要根据资本运营企业与实体企业的区别,针对资本运作法律风险防范的特点,着重加强项目的法律尽职调查和决策的法律程序监督。要区别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国有独资企业,对混合所有制企业重点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等方面把好关。
广泛宣传,营造环境。中央企业要以全面建设法治央企为契机,积极宣传落实新五年规划的重要意义,努力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要重视调动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凝聚合力,协同推进。要按照四中全会要求,深入开展企业全员法治教育,持续推进普法工作,积极创新法治宣传形式,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中央企业要依据条例及时公示信息,维护企业信用,努力在全社会展示诚信央企、阳光央企的良好形象。
为切实做好对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指导推动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将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强化两类指导。一是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研究制订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落实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二是针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有关法律风险防范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台有关工作指引,进一步发挥法治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二,完善两项制度。一是继续推动完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制度,积极参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相关改革任务的落实工作,努力争取在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法律顾问的组织体系、职责范围和总法律顾问的职责定位、职级待遇等。二是探索完善企业法律顾问评价制度,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研究建立企业法律顾问能力评价体系,逐步构建企业法律顾问专业技术晋升渠道,统筹发挥全国性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的作用。
第三,推动两个交流。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学习交流,树立国内先进、世界领先的标杆企业,宣传推广法制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二是积极推动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重点企业的广泛交流,在法制工作领域互相取长补短、加强“央地合作”,充分发挥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的示范带动作用。
最后,关于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我再强调三点:
第一,四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央企业法制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法治建设的大好形势,中央企业法治工作队伍要抓住机遇,借力发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关于四中全会提出的刚性要求和国资委作出的明确部署,中央企业要逐条对照、加以落实。
×⒈企业共青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
×企业由过去以思想政治为先导转变到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会把共青团工作降到了一个较低的地位,青工对于“您对近年来企业团组织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是:”的青工认为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变化或不如过去,的青工认为近年来“团组织的自身发展”上驻足不前或不如过去。同时,共青团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而现阶段,只有——不到半数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和支持团的工作,有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不太重视团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团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影响小气候也造成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形势陈旧,手段单一。面临企业改革改制,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适应,反映到青工当中则的人认为“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的青工认为“新的机制没有形成”;的青工认为“组织设置不灵活”。团组织如何围绕企业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突出中心,统筹安排,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还得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轻人,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技术才能有进步,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这样企业团组织仍旧有获得长足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前景具有客观的分析:认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占,认为“挑战严峻,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占有;认为“是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的也占有;只有的团员青年认为“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其余的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不会有变化”。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仍然寄予厚望:“您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团组织有什么影响”(限选一项)中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一定提高”的占,选择“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的也有,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下降”的只有。
×⒉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体现“双服务”职能。
×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点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才能切实地贴近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一线。“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您认为企业共青团应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问题当中,选择“培养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质”的占有;选“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的有;选择“创新创效,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的有。青工对于本题的选择也是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体现团组织的“双服务”作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在问及“您认为在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团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可多选)”在八个备选项中,选择“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的团员青年高达,其次有的青年选择了“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青年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青年选择“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青年选择“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工作并非漠不关心,而是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您希望企业团的活动应如何进行?(限选一项)”团员青年纷纷献计献策,的青年认为企业团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有的团员青年建议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展。而对于企业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团员青年有如下评价:的青年认为“是个好活动,但单凭团组织难以搞好,要联合有关方面”;同时有的青年认为创新创效活动“符合企业和青年发展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对于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年您参加了几次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有接受调研的团员青年至少参加过次以上,并且有的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的活动次以上。
×调查表明:工厂团的工作有一定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开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团的工作离团员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下步工作的动力。团的工作重心是和团员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们要根据广大团员青年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团的建设,更加充分地体现“双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服务青年。
×⒊对于未来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企业的改革转制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首先,应从共青团组织建设上入手,在基层团支部书记的选拔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岗位竞聘,能者上,庸者下。严格到期换届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热情,有信心的有为青年成为团的干部,使团干部岗位成为青年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避免因团干部长期不换届而滋生的懒惰和应付思想。
×同时建议工厂能够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少压担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调研的青工为什么会对于大量改革与发展问题认识模糊,主要原因是参与的少。在工厂技术、管理以及工序间的关键岗位,青年没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压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对较慢,回顾一下工厂评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技师、高级技师当中,岁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如果不改变目前状况,那么再过几年能被评上的青年骨干,已经不再年轻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青年积极参与,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其中,青年的价值体现需要企业赋予责任与使命,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企业由过去以思想政治为先导转变到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会把共青团工作降到了一个较低的地位,青工对于“您对近年来企业团组织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是:”的青工认为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变化或不如过去,的青工认为近年来“团组织的自身发展”上驻足不前,或不如过去。同时,共青团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而现阶段,只有——不到半数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和支持团的工作,有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不太重视团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团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影响小气候也造成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形势陈旧,手段单一。面临企业改革改制,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适应,反映到青工当中则的人认为“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的青工认为“新的机制没有形成”;的青工认为“组织设置不灵活”。团组织如何围绕企业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突出中心,统筹安排,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还得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轻人,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技术才能有进步,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这样企业团组织仍旧有获得长足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前景具有客观的分析:认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占,认为“挑战严峻,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占有;认为“是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的也占有;只有的团员青年认为“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其余的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不会有变化”。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仍然寄予厚望:“您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团组织有什么影响”(限选一项)中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一定提高”的占,选择“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的也有,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下降”的只有。
×⒉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体现“双服务”职能。
×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点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才能切实地贴近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一线。“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您认为企业共青团应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问题当中,选择“培养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质”的占有;选“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的有;选择“创新创效,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的有。青工对于本题的选择也是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体现团组织的“双服务”作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在问及“您认为在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团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可多选)”在八个备选项中,选择“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的团员青年高达,其次有的青年选择了“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青年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青年选择“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青年选择“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工作并非漠不关心,而是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您希望企业团的活动应如何进行?(限选一项)”团员青年纷纷献计献策,的青年认为企业团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有的团员青年建议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展。而对于企业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团员青年有如下评价:的青年认为“是个好活动,但单凭团组织难以搞好,要联合有关方面”;同时有的青年认为创新创效活动“符合企业和青年发展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对于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年您参加了几次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有接受调研的团员青年至少参加过次以上,并且有的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的活动次以上。
×调查表明:工厂团的工作有一定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开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团的工作离团员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下步工作的动力。团的工作重心是和团员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们要根据广大团员青年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团的建设,更加充分地体现“双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服务青年。
×⒊对于未来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企业的改革转制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首先,应从共青团组织建设上入手,在基层团支部书记的选拔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岗位竞聘,能者上,庸者下。严格到,期换届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热情,有信心的有为青年成为团的干部,使团干部岗位成为青年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避免因团干部长期不换届而滋生的懒惰和应付思想。
×同时建议工厂能够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少压担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调研的青工为什么会对于大量改革与发展问题认识模糊,主要原因是参与的少。在工厂技术、管理以及工序间的关键岗位,青年没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压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对较慢,回顾一下工厂评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技师、高级技师当中,岁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如果不改变目前状况,那么再过几年能被评上的青年骨干,已经不再年轻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青年积极参与,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其中,青年的价值体现需要企业赋予责任与使命,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力争实现收支平衡。截至11月底,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547万元,同比增长23.8%;预计全年能完成人代会批准的目标任务49230万元。到11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180350万元,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完成支出189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260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努力实现全年收支平衡。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329万元,同比增加9522万元,增长108.1%。
二是优化结构,推动平稳运转。坚持“过紧日子、过好日子”,预计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民生支出占比超过一般公共预算的70%;我县“六保”“六稳”工作有序推进,财政运行良好。
三是全力保障,确保扶贫成效。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和目标任务,聚集“两不愁、三保障”,科学规划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截至11月底,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投入6891万元,比2019年增加3884万元,增长130.9%,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181万元,比2019年增加1166万元,增长57.62%,形成财政扶贫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有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四是主动作为,抓好重点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工作投入,投入肺炎疫情防控资金3344.1万元;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资金3989.96万元;乡村振兴12532.44万元;脱贫攻坚县级配套资金3281万元;助力企业发展3463.17万元;入股四川银行5005万元;解决金糖司等企业安置资金1954.5万元;四好公路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资金4199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875万元;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活动经费和西瑶镇布衣三寨国家AAA级风景区建设资金487.1万元;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271.71万元;安排体育广场、法治广场、公租房一期历史遗留问题资金4764.43万元;机关幼儿园等三个幼儿园建设资金4415万元,卫计妇幼中心建设1102万元,扎实推进全县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优化程序,严格投资评审。坚决做到从政府项目预算资料的审查接收、评审人员的安排、评审过程、结论复核,全部通过评审管理程序规范运行,确保整个评审环节的合法合规。截至11月底,共评审项目200个,送审140121.4万元,审定133434.8万元,审减6686.6万元,审减率4.8%。
六是形成合力,常态化资金监管。对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面掌握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使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11月底,我县财政直达资金及特别抗疫国债共分配资金26628.25万元,实际支付24049.5万元,支出进度为90.32%。
七是大力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对全县139户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及闲置资产进行清查,共计清查出经营性及闲置资产203处,总价值1.49亿元。并将其中产权明晰、价值1414.58万元的22宗资产,移交农文旅司和国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补短补差工作。共规划实施脱贫攻坚补短补差项目137个,其中安全住房及住房功能改造项目12个,解决建卡户242户615人居住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安全饮水等项目55个,受益人口1374户6052人(其中贫困户636户2801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个,计划完成通组路、产业路、入户路164.9公里,解决3580户17900余人(其中贫困户1124户5704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行路难问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巾帼行动计划”、“扶贫保”、贫困户公益岗位等项目20个,受益贫困户3544户15748人,扶贫成效显著。
二是持续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积极配合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争取上级投入,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安排资金2569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截至目前,代缴1.6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额404万元;代缴1.7326万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额173.26万元;安排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1696.06万元。
四是建章立制,加大盘活力度。在存量资金季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存量资金管理,实行动态清理和盘活机制。截至11月底,收回存量资金11156.47万元,按原用途保留3034.49万元,统筹使用8121.98万元。
五是扎实有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升评价广度、深度和质量,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最大潜能。2020年选取支出绩效评价项目77个,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资金总额5.258亿元。
六是全力推动PPP项目。继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一期)项目。同时,推动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规划,争取今年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全力争取明年动工实施。
七是及时兑付惠民惠农补贴。2020年1-11月通过“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共41项,发放金额12915.90万元,占到位资金的92.45%。
八是圆满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州关于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要求,由财政局牵头,协调组织部、档案馆和城南城北社区等部门,于10月底圆满完成15户国有企业560名退休人员(其中:82名退休党员)的总体移交和接收任务。
九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织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制定我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提出理顺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专项发展具体方案;整合重组农文旅司、南丝路集团和银鸿丝业,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投资设立金沙建设投资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利润总额721万元;投资设立宁兴人力资源公司和众诚保安公司,深挖行业发展潜力。
十是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截至2020年11月,我县公务卡刷卡消费达到1955万元,同比增加526万元,增长36.81%。增长额及增长率均属全州前列。
(三)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小,财政保障水平低。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2016-2018年均为15亿元左右,2019年提高到17亿元;但仍是全州倒数第一,且是全州唯一一个低于20亿元的县。由于支出规模小,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2020年预计全县可用财力11.94亿元,其中“三保”支出占据了10.51亿元,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少。
二是财政增收乏力。我县的蚕桑、烤烟发展等支柱产业已到达极限,新的稳定的财源未建立,亟需补充。
三是国有企业规模小,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资产分布零散,经营业务单一,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1-9月增亏企业6户,盈转亏企业2户;减少盈利企业6户;银鸿丝业全年累计借款35615万元,支付利息1544万元难度大。
四是国库对外借款20630万元,全部借给国资公司用于发展县域经济或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无法消化。
五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400万以下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致使我县政府采购工作量剧增,同时采购机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更是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难度。
六是上级部门安排工作和下达资金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或配套资金,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二、2021年工作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紧紧围绕收入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入库,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0年增长6%。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和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资金支出量;严格实行直接支付制度,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保证财政支出稳步推进,确保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指导、督促各预算单位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对前期规划不实、资金对接不精准、实施有困难的扶贫项目,县财政将调剂闲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建设进度快、资金需求急的项目。
二是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抢抓贫困县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契机,协助扶贫、民宗等扶贫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三是认真分析研判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为基础,围绕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区,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加大政府性资产清查评估力度,做大做强国资公司,力争新增资产20亿以上,增强国资担保能力,为社会发展奠定投融资基础。
五是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促进中学分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实施,力争年内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2021年3月前挂网招标。
七是精研政策争取项目。重视政策分析研究,细化完善项目储备,加强中央、省、州政策的收集研究,找准新出台的政策对号入座,抓住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领域包装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后劲足的上报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
八是积极对接争取资金。最大力度争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三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九是积极支持烤烟、蚕桑主要支柱产业发展,稳步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大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抓好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好日子”思想,严格遵照“六保”“六稳”的保障序列安排预算支出,足额预算各项民生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对脱贫攻坚、民生、“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增长。
(二)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贸易质量效益
在注重保持外贸出口规模的同时,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力促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制订《*市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工艺改造投入,加快实现由OEM(贴牌生产)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和OBM(自有品牌制造)转变,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引导企业抓住机遇购买国际著名品牌和专利,加快品牌建设和自主研发进程。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二是优化外贸产品结构。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契机,以落实《*市发展自主出口品牌若干意见》为抓手,重点推进50家自主出口品牌重点企业和50家自主出口品牌重点培育企业完善品牌发展体系,促进企业开展品牌国际注册和国际推广。高标准推进“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引领*对外贸易高端化四大旗舰。三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既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也是优化外贸结构的重要内容。要以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技术引进、文化出口、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旅游相关服务、运输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积极鼓励中小型服务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创立服务贸易品牌。充分发挥*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有效运用专项资金,加快*开发区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支持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培养、国际资质认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外汇、财政等部门联合,进一步做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争取尽早*服务贸易统计报告。四是积极扩大进口。利用大宗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机会,扩大*短缺能源资源的进口。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实施进口便利化措施,简化手续。
(三)坚持“三促进”导向,推动利用外资稳中求优
发挥利用外资对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积极作用,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中生产要素流动频繁的机遇,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一是注重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大现代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参与国企重组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外资设立研发机构,在利用外资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数控装备、汽车等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有新突破。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引进*急需的各类国际型人才。二是利用外资提升“*服务”。以*空港、南沙、黄埔三个国际物流园区和白云、花都、荔湾、番禺、增城五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为载体,着力引进具有先进国际物流管理和服务理念的第三方现代化国际物流企业。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向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和*金融创新服务区等金融核心功能区集聚,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引导外资商务会展企业进入中央商务区、临港商务区、会展商务集聚区,打造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加强与日韩港台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大力发展网游动漫、影视传媒等创意产业。推动亚运相关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开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更多投资领域。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积极寻求投资渠道的石油资金、私募产业等各类产业基金。三是加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进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对外合作,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数字家庭等领域加快引进龙头项目,继续跟进中科炼化一体化、广汽丰田整车扩建、LG液晶模组及骨干配套厂等大项目。以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和番禺中船*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为平台,着力抓好机械重工和海洋工程项目的引进。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投资促进绩效
要注重招商引资整体绩效,瞄准高端项目,突出招商引智、挑商选资,力求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强。一是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一批技术含量高、溢出效果好、成长性和产业带动力强的高质量大项目进驻*。要重点办好在香港举办的2009*新春投资推介会暨外经贸白皮书会,北美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生物医药项目招商会,中东石化及其产业链招商会,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等一批项目招商活动,要注重实战效果,确保工作有实效,项目有落实。二是要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积极开展“服务招商”。切实帮助外商投资企业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政策扶持和良好服务纾解企业困难,稳定企业经营。全力推动企业增资扩产,以欧美日和港台投资企业为重点,鼓励其增资扩股或将设计、研发等产业高端向*转移。三是重点加强对大型跨国公司的招商,列出*招商目录,选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投资意愿强的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推介。继续实施和完善2009年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专项资金的资助申报办法,促进重大项目落户*。四是认真落实《*市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的规定》,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着力打造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五是进一步完善吸收外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激励机制。各区、县级市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资源共享,横向联合,错位招商,群策群力引导外资在*布局的合理化和集约化。
(五)深化区域合作,提升穗港澳台合作水平
结合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着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落实CEPA系列协议,深化穗港澳合作,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推进对港澳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快落实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促进穗港澳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加强对台招商,争取引进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大项目。联合构建穗港澳台贸易投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和“大通关”信息平台,推进技术创新平台、研发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空间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据预测,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3999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162161万元,增长11.4%;第二产业86043万元,增长17.5%;第三产业185795万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4%、19.8%和42.8%。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还不尽合理。与05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仍偏大,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由于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种植业主要产品产值明显增加,热带水果收获喜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62161万元,同比增长11.5%,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52.1%;干胶产量4075吨,同比下降10.7%;蔬菜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17.1%;瓜果总产量6.15万吨,同比增长15.8%;水产品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继续获得较快发展,分别完成了61100吨、37171吨,同比分别增长13.9%、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深化,农业整体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产业中,由于合理调整了工业规划布局,永青物流、黄河家俱厂等项目在礼纪工业经济园区建成投产,广藿香产业化、万州制药、万杰实业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工业完成增加值48368万元,同比增长1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11万元,同比增长12.3%;由于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37675万元,同比增长20.0%,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00万元,同比增长14.3%;全市货物运输量143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728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9.9%、13.2%;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68万人次,同比增长0.3%;旅游收入78360万元,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增长快于游客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成果丰硕。由于神州半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石梅湾旅游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道路、兴隆温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区、美国芦荟水疗度假村、艾美五星级酒店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中海永青、黄河家俱厂、广藿香产业化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带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42万元,同比增长31.5%。
进出口总值略有增加,外资利用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493万美元,同比下降2.8%。实际利用外资3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8.0%。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GDP含税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598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56万元,同比增长16.8%。GDP含税率5.0%,亟待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5213元,同比增长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长15.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长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541万元,新建与改造校舍面积6万多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218万元,新建改造乡镇医疗业务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06年新增6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看上了有线电视;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显著,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和质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较少。此外,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理想,社会诚信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计划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基础上,保持这种势头并有所加快发展步伐,根据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
利用外资总额增长19%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以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有组织转移就业1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实现2007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五个必须”: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万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战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富民政策。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壮大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资环境取得新突破;打造体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加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旅游模式转型,在创新中打造万宁旅游新特色。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突出滨海度假康乐旅游文化;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高标准改造兴隆旅游区和高水平开发东山岭旅游区,突出万宁东南亚文化、温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南亚风情文化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万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设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开发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三是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四是进一步优化客源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区综合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商业网点,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物业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餐饮、文化娱乐、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鼓励社区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加工业。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不断壮大园区经济。一方面要加快礼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热带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艺品)、保健品、南药、木制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另一方面要加快钛锆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发展海绵钛、高钛铁等产业,提高钛锆矿产品附加值,使我市资源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优势,走上园区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手段,敞开大门,形成大开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一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工业龙头企业,借助外力发展新型工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调精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海洋渔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销为主的服务业,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重点抓好畜牧、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热作、果蔬、水产品、林业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想尽办法,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五大”(即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良种良苗基地建设)、“六小”(即农村人畜饮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继续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除险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石梅湾、神州半岛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农村沼气池2200个,新建文明生态村121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以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逐步建设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四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认真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争取全年有组织转移10000个农村劳动力。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六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城北新区、兴隆旅游区、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日月湾等重点区域投资力度,促使污水、垃圾处理厂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改造城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变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体制特色。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务必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规范完善行政审批制、首问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确保投资良性循环。四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我市国有企业实现国企职工“双退”的目标,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开发性金融合作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务必在构建和谐万宁方面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两基”攻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保证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工作实效和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筹建万宁优质高级中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励扶持民间投资办教育事业。三是加快医疗卫生建设,积极筹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四是确保广播电视综合大楼、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如期开工建设,加快筹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解决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饮水难问题。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抓好就业培训,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及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抓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政府工作。认真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万宁。
2010年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241万元,增长35.06%。其中:市本级完成40436万元,增长42.75%;江城区完成10682万元,增长22.50%;海陵区完成5902万元,增长67.29%;阳春市完成20375万元,增长30.87%;阳西县完成9027万元,增长38.90%;阳东县完成25715万元,增长24.32%;岗侨区完成7万元,下降90.41%;高新区完成3097万元,增长60.72%。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7717万元,增长14.79%。其中:市本级完成55133万元,增长30.31%;江城区完成20403万元,增长6.64%;海陵区完成6398万元,下降0.88%;阳春市完成52162万元,增长9.51%;阳西县完成24147万元,下降9.22%;阳东县完成45057万元,增长27.08%;岗侨区完成176万元,下降28.46%;高新区完成4241万元,增长43.42%。
二、2010年上半年主要的几项工作
(一)狠抓财政收入征管,确保收入足额入库。2010年上半年,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241万元,实现了35.06%的增长,为年度目标任务的49.3%。在经济回升势头尚未巩固,财政增收压力大的情况下,市财政局千方百计抓好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一是强化收入情况监测工作,掌握收入主动权。进一步加强收入情况尤其是重点税源的监测工作,继续实行财税联席会议、收入通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抓收入机制,及时反映收入完成情况,预测收入增减变化趋势,跟踪监测新的税收增长点,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推动非税收入征管电子信息化建设,杜绝非税收入“跑冒滴漏”现象。充分利用非税收入征管软件,拓宽管理领域和征管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监管机制,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2010年上半年非税收入共完成31415万元。
(二)规范支出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保证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市财政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一是从源头控制支出。在保障全市机关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认真抓好全市各项公用经费节支工作。2010年上半年,全市公车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办公费用、出国费用、会议费用基本维持零增长。二是强化预算约束,及时足额拨付预算资金,从严控制各项超预算追加,对各种临时请款认真调查,坚持市、县(区)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资金支付;严格按月、按进程拨款,坚持不提前、不拖延拨付。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国库专户管理,健全支出管理制度,规范支出程序。四是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核和检查,对财政拨付的资金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部署,2010年,我市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促进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一是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市共争取到77个项目,上级财政拨付我市扩大内需中央资金16135.1万元,省配套资金12447.8万元。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加强管理、特事特办、快速实施、确保效益的原则,按时拨付扩大内需资金,并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扩大内需资金高效合理使用。二是加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和2009年省基础设施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跟踪问效,根据《阳江市使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阳江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查项目,监督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培养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制定了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方案。将省补助我市2009、2010年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共1亿元用于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四是在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把科技三项费用等财政扶持资金投放到重点项目,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效应,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五是认真组织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市财政部门已将2010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1500万元预拨到各县(市、区)财政专户。为了进一步简化兑付程序,方便农民领取补贴,我市家电下乡补贴已全面实行网点代垫。并将省下达给我市的2010年汽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1400万元分解拨付到各县(市、区),由各县(市、区)按“乡级审核、乡级兑付”或“乡级审核、县级兑付”两种方式发放。
(四)集中财力,重点保障公共财政支出。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迈出新步伐,着力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上半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44053万元,同比增支5760万元,增长15.04%,主要用于安排我市城镇中小学生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以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等方面;全市医疗卫生经费支出16413万元,同比增支1179万元,同比增长7.74%,主要用于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任务等,全市农林水事务经费支出11912万元,主要用于扎实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2010年上半年,市本级财政拨付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53万元,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落实配套资金,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0年,市财政投入了2200万元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全市参合率为99.9%。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全面建立养老保险扩面联动机制,明确扩面重点人群和对象,使社保参保扩面工作收效明显。2010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达293195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8701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66996人;参加失业保险176716人;参加工伤保险158559人;参加生育保险119804人。三是做好低保救济工作,至2010年6月30日,我市的低保救济人员共843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6229人,农村低保对象68077人。市本级低保资金支出520万元。
3、扎实做好教育事业的经费保障工作。一是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春季,全市共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1255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5464万元,为确保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市财政部门还专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保障长效机制。2009年,在全市教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月不少于2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2010年再次提高义务教育教师不少于100元的津贴补贴,大大提高了全市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实现了“两相当”的工作要求,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三是积极配合市政府及教育有关部门落实阳江市第一中学迁建和阳江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的各项工作。目前已下拨“两校”建设资金13177万元,同时,积极协助“两校”利用银行贷款做好学校建设项目。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一是2010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43多万元,用于推进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机耕桥路等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夯实基础;二是支持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板块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补贴机制。其中:⑴综合直补,省按核定的播种面积167万亩和补贴标准49元/亩拨付到我市8184万元用于2009年农民农资综合直补,⑵种粮直补,省、市、县三级共安排配套种粮直补资金1158万元,专项用于种粮补贴工作。目前这两项补贴,我市已基本兑付完毕,惠及30.79万农户,127.35万农民。
(五)扎实做好市属国企改革等各项工作。一是认真完成第二、第三批市属困难国企职工补偿金等资金的核准发放工作,并就职工的社保欠费工作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稳妥推进有关企业改革重组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市财政部门于6月初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请示》,提出了组建市公用事业集团公司、实施产权转让方式改革企业,将企业推向市场和关闭市商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属下市面粉厂等6家无发展前景的困难国有企业等初步的工作方案。三是着力做好市属国有企业的监管工作。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国有企业实际,拟定了《阳江市市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报市政府审定。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断强化源头治理。一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我市电子政府采购平台在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市属企业国有集体产权和公共资源权益等国有集体资产交易,必须进入珠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交易服务窗易,进一步规范了产权交易行为,为我市国有资产(产权)流转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及整改工作,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大额资金的实时监控。
(七)加强机关建设,推动财政工作科学发展。一是认真做好机构改革工作。做好与市国资委合并衔接工作,并根据新批准的“三定”方案,在局机关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顺利完成了各科室的人员跳动和工作交接。二是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活动。局制定了《阳江市财政局关于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的实施方案》,重点提高了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执行力;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执行力;提高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的执行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执行力等四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市财政局认真做好“双到”工作,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目前,已完成24户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已落实帮扶资金40万元。
2010年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情况基本良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基本保证了工资发放、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对财政资金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税收增收亮点不多,收入完成进度未实现“双过半”。二是刚性支出不断加大,收支矛盾突出。三是财政堆头小,对民生的投入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三、201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0年下半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为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组织收入力度,努力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把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为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提供财力保障。把强化征管、促进应收尽收落实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上来。税收方面,继续实行预算执行分析及财政运行情况通报等有效制度,确保各项收入稳定增长,及时入库;非税收入方面,不断推进信息化征管建设进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做好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二)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精细化程度,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一是严格按《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追加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二是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三是以深化财政改革为载体,着力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围绕公共财政职能,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三大改革,继续做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加快推进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等改革,确保财政支出高效合理,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