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11:3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标准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司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已成为了企业的迫切需求。2005年初,经领导决策,企业决定全面推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管理同质量管理一样,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
我们认为,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产品质量是企业基础工作的综合反映,在产品生产、实现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操作行为和作业流程,从而控制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的产生;一旦发现质量缺陷,也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纠正措施。只有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提供质量可靠、满意的产品,从而提升品牌的美誉度,无形中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
2、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学习、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使企业产品满足国际市场要求,从而满足外方按惯例对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的要求,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
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原则,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
为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我们作出如下努力: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体系
我公司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建设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来抓。2005年3月初,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亲自领导的标准化领导小组,同时,逐步形成了厂级、部门、班组××*标准化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展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采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原则,标准的形成切实做到“三标定稿“,使标准更具有操作性。
2、加强陪工作,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只有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按标准去规范行为,保证标准化工作持之以恒的动态优化和完善。近年来,我公司共参加标准化相关培训期人,企业内组织标准宣贯培训期,通过培训增加了全体员工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3、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小组根据企业情况制定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行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只有通过实施标准,才能使标准发挥潜在的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们将标准的实施纳入基层管理工作的考评工作中,有效地促进了标准的实施。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从
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完善:
1、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企业
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不断完善修订标准体系,适时地对标准进行审查、修订,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2、做好标准化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指
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做到有效地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通过将标准化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生产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提高标准编写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标准相关知识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
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标准化兼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标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重点抓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关键在于贯彻和实施。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级
企业标准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标准化建设使得管理人员大幅度减少,大大提高人员的利用效益,也减少了技术人员的文字工作量,也有利于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绩效的提高,更减少了产品质量损失和安全方面的损失。企业标准化是指管理标准化、工艺技术标准化,是企业层次围绕产品属性的实现,将产品形成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或环节,对实现每个步骤和环节,从管理和工艺技术角度对控制方法、运行程序、操作规程、验收条件进行统一,并通过企业的权威组织进行审核和批准,在企业强制实施的法规条文。企业标准化建设能够使产品形成过程受到控制,保证产品的属性和有关规定相一致,进而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围绕培育、制定和实施所进行的系统性的管理。企业标准化建设通过管理标准化和工艺技术标准化的引导,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它成为了企业工业化的产物,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有着必然需要。因此,应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
2 企业标准化建设的任务
标准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让企业的发展合乎企业标准化。第一,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使标准化业务人员素质提高。当前,企业标准化的制定相对较少,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因此对标准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也就不够,所以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要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提高企业业务人员的素质。第二,健全和完善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体系。现在的企业只关注产品标准化的贯彻和制定,忽视了产品的其他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等。这样的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不会参照国际和国外的标准制定符合自己企业的标准化,标准化建设的任务难以实现。第三,建立企业的工艺技术标准化体系。企业标准化体系是国家应对企业危机的重要举措,对于企业来说,这一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体系建立以后的福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 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方法
以上分析了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任务,我们应该看到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不足,完善实施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推进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应采用的主要对策有:
高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带给人们一次次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大的考验,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标准化的问题便不得不提上议程。创新标准化不但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能带动相关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以致为整个经济注入新鲜的活力。许多领先企业的成功范例都证明了,标准化是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标准化的研究历史中,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标准的性质、主要内容等都做出了研究。GB/T 15498—2003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及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比特在他发表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另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arahalad) 和哈默尔(Hamel) 于 1990 年, 在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但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尚无定论。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竞争力的精髓就在于技术的创新,“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伟大实践者泰勒,在他管理实践中积极引入了标准化的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那时起,结合技术创新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就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
目前,创新能力弱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企业创新标准化的研究便势在必行。企业的创新包括多个方面,例如技术、管理等等方面,然而不论创新的程度如何,为创新加以标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这里不妨以技术创新为例,标准化的本质是对重复的事物加以约束,使其趋于一致性,它来源于模仿,却高于模仿,是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捷径。新技术的标准化是促进新技术扩散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并能够帮助企业更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国外有利的因素用于自身发展中来。技术标准化使得企业创新的技术得以快速扩散,有助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另外标准化的推广,从整个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因为标准一旦确立,其他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生产过程中便可以借鉴其中优秀的部分,从而节省研发所需技术的时间以及材料,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因此从整个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这同我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相一致。同样的道理,标准化令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标准的不断进步,如此往复循环下去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够了更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一方面面对着创新,一方面又要标准,而创新标准化又是把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来说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企业弄清创新与标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既然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标准化的主体,因此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工作便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的技术标准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稳定的发展平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这场创新标准化战役中,企业的核心地位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凸显,只有企业自身积极融入到其中,才可能使创新的标准化得以完全发挥作用,要使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认识到这点,创新不是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记在心上的。这就需要企业平时多加强相关的学习教育,培养一些专业素质高的人,组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中的上上下下都能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欲求生存与发展,创新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创新标准化是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捷径,是企业实现高效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铺路石,是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的基准,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的实现企业创新的标准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条道路上也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企业坚定信念,加之政府又为标准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相信企业创新标准化一定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作用
1.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格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不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还是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联系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约束彼此,才能使整个生产过程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避免仅是依领导指令行事,而不是依章行事,也可以防止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的现象发生。
3.企业标准化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没有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产品标准是否先进、合理以及能否在生产实践中正确地贯彻,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而它们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企业通过贯彻标准还能揭示出产品质量的差距,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4.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零部件合理归纳和简化、控制了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果对产品品种规格合理简化,就能为企业高效率利用工装设备和专业化生产创造条件,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现状
1.管理层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一提起标准化工作,管理层就认为有制度就行了。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只有在企业起草产品标准时,才做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还会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观念影响,认为企业标准化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一些计划,达到某种标准就算完成了任务,没有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标准化的作用。
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平时的工作只限于开开会,查查资料,不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善,有些企业没有专职的标准化从业人员,就根本谈不上去学习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导致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标准化实施起来有难度。在制定标准时就会走弯路,花费的时间长,修改的次数多。
3.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数企业管理层一心想通过产品销售、产品开发、生产进度提高摆脱企业的金融危机的困境,忽视了利用标准化工作来促进产品和销售,改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4.有的企业制定标准要求过低,按常规来说,企业制定自己的产品标准时,一般应不得低于同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健全组织结构。企业的标准化体系要根据企业内部结构,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发展要求,有机地组织、协调,使之有序,有效地正常运转,使企业全体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使标准化综合效应充分发挥。成立有管理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小组,提出和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有效的标准管理制度,并设立专职兼结合的高素质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标准化的全面工作。
1.于企业标准化的成本—效益竞争。企业的成本、效益是生存根本问题,是企业运营系统得以再循环的必要条件,标准化的过程可以实现企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效益最大化,通过企业的标准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高利润回报。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策略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通过标准化的环境分析实现成本核算标准化;其次,通过产品制造的标准化降低生产浪费;第三,通过零配件的标准化降低设计成本;第四、通过物流标准化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
2.基于企业标准化的时间—效率竞争。企业的运营效率是一种制度效率,企业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也必须从其制度开始,而标准就是企业的一种制度。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最大范围的节约时间,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企业采用标准化提高效率的具体策略有如下方面:首先,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构建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其次,实施流程再造和工作接口标准化,实现运营系统的高效运作;第三,通过标准化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实现工作过程标准化,提高过程效率。
3.基于企业标准化的标准质量竞争。标准质量是企业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企业实施标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标准质量,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标准化的标准质量竞争策略有如下方面:首先,树立标准化的制造思想,在产品设计质量中贯穿标准化;其次,建立产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标准质量保证系统;第三,结合国际、国内标准打造企业标准;第四,结合顾客实际需求,建立新产品的事实标准。
二、企业标准提升策略
企业的标准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满足行业标准到参与制定标准,从企业自主建立标准到成为行业标准的主导者,这一过程是企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必经之路。
1.符合现有的行业及市场标准。目前,所谓的市场标准主要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产品生产与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服务所遵循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有法定标准和顾客标准。企业符合现有标准的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首先,贯彻现有市场和行业标准,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其次,在标准产品质量前提下重视顾客标准,提高顾客满意度;第三,充分重视认证工作,打破目标市场的准入壁垒。
2.企业参与产品标准的制定。企业在满足市场标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积极参与各级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从实践来看,参与法定标准的标准制定和修订对于向顾客和供应商展示企业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参与产品标准制定与修订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参与到行业标准化机构中;其次,争取进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相关标准机构;第三,参与到企业组建的技术标准联盟中;最后,争取进入国际标准机构。
3.企业在产品标准制定中起主导作用。在企业进入到相应的技术标准机构以后,争取在这些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因为这样可以使企业自身的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国际标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使利益相关者获益。企业起到主导作用的步骤有:首先,融入标准化机构,并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融入这些标准;其次,打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使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标准机构中成为代表和标志;第三,突破这些标准,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引领行业和相关产品。
新时期背景下的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尤其是应注重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在注重安全标准化实施的同时还要注重HSE管理体系的应用,并切实强化对其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助力。以下笔者就此展开探究性的分析。
1概述
1.1石化企业安全标准化
石化企业的安全标准化,主要是为了满足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和制定的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一管理体系下,主要是始终以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思想,在运作过程中采取“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模式,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更加标准和规范以及系统化的一种标准。在石化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则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其核心就在于控制风险和识别危害。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引导企业全员参与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因而其在诸多石化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1]。
2强化二者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从这两种管理架构而言,二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一是二者均注重安全管理,且核心就是在安全管理中进行预防和评估。二是就运作模式来看,二者大致相当。均是采取的“计划检查行动”的过程,从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企业安全绩效,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三是就执行方式来看,二者主要采取的是“领导监督+管理支持”的方式,这样在推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规范的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安全责任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二者之间有存在一定的区别。就管理要素而言,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要素等级分别较为分散,而HSE管理体系中则分布了以及等级和二级等级要素。由于二者的不同和相同,强化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显得尤为必要。当二者整合之后,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能促进管理系统功能的提升,而且还能强化管理效果。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不管是管理资源调配、管理要素协调、管理体系接口均存在较大的变速,而正是由于二者分开实施而导致工作动态的变化更加复杂。所以强化对其的整合,就能有效的对所有的工作实施调配处理,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性降低,促进石化企业内部管理成效的提升,最终在企业生产中发挥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将二者整合之后,还能将管理工作中各种重复性的工作减少,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优化,同时还能避免员工培训计划和复合性评价以及日常监督等工作的重复,最终将二者整合之后将重复性工作减少。此外,还能将事业企业的经济负担减轻。这是因为石化企业管理体系的实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分开实施多种管理体系势必会导致企业经济负担的增加。而将二者整合就能有效的降低这方面的费用,最终有效的在安全管理中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完善。所以又从另外几个方面验证了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显得有必要[2]。
3强化二者整合的具体思考分析
上述我们对强化二者整合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的整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石化企业整合下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思考
一是就要素模式来看。对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的目的是确保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高效的开展。在整合之后,能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由于二者存在的公共要素与专业要求多,所以在整合时必须区别的对待。也就是对这2个体系的公共要素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确定,再对每项专业要求职能进行划分,并对每项要素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将五大管理要素进行整合。二是就文件模式来看。对二者的体系文件进行有机整合时,需要我们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人员安排和机构的设置,以及职能的划分和员工接收水平和体系文件实施程度等诸多因素,对体系文件进行整合,尽可能地达到一步到位的整合。这就需要将整合程序的文件和制度文件的数量负荷安全标准化管理和HSE管理体系认证的需要,并编制专业的制度文件。三是就整合体系来看,为了确保整合体系得到高效的运行,我们必须确保在运行整合体系时输入所有负荷安全标准化和HSE管理的体系要素。在体系运行文件不仅要将安全标准化的制度文件涵盖,而且还要包含HSE管理体系中的程序文件,整合后的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应建立方针与目标;其次应设置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的划分;再次应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做好资源的配备;最后是培养有资质的的内部评价人员,确保管理体系的文件得到严格的执行。四是就整合管理体系的保持来看,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以及做好组织体系的内部评价,同时还需要强化数据方面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对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预防,最终有效的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3.2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切入点思考
管理体系整合的切入点,主要是结合这两种体系共有目标对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确定,再结合其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对结构整合和设计,对组成体系的子系统进行确定。所以在体系整合时,主要是采取横向聚集与横向添加的方式。也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横向写作,并整合有关要素。也可以是将多个要素融入现有体系后生成新要素。例如将安全标准化中的方针目标子要素和HSE管理体系内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目标等子要素的横向拒合,就能成为整合后的安全管理体系内的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要求。但是二者的整合并没有主次之分,均是更好地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着力。
3.3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步骤思考
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首先就应成立专业的整合机构,对整合机构的要求较高。其组成和副组长分别由最高管理者和安全管理者代表,而组员则由每个智能部门负责人来担任,并且适当的引导专业人员与员工代表参与进来。而在成立整合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计划的制定,由组长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合计划的制定,并在计划中对整合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要求和思路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在整合过程中对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其次就是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对企业全员的培训,引导其意识到强化整合的必要性,并整合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对现状的调查,对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对整合设计的内容进行确定,例如整合模式、组织机构、公共要素等,均需要在整合设计中体现出来,并对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尽可能地确保管理手册的编制、程序文件和制度文件的编制、支持性文件的完善、新文件的等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最后是强化运行整合,也就是确保整合后的体系得到高效的实施,从而对组织内部管理步骤进行不断的简化,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将企业在体系维护中的资源投入降到最低。以内部评价为例,在编制内部评价计划和检查表时,需要对两个体系的内部平家垸进行确定,并根据计划要求,在现场加强对体系的审核,且在合格之后才能分发到作业现场。此外,还应对其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确保管理体系具有自我完善的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3.4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实施思考
首先是对整合体系在试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标准化进行初步诊断,掌握企业在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企业的实践,对整合后的体系在推进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将职能接口关系理顺,对内部管理进行规范,从而更好地对企业原材料采购以及组织生产和销售等全程的控制,构筑基于服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促进全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有效的促进体系深入的实施和运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只有注重安全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重视和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注重二者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安全绩效,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黄刚 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界对于标准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统一国内的物流概念、规范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率,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
但是国内目前对于标准化认识上的误区依然存在,对于物流标准化的呼声仍然是沿着原来的框架提出的。如果不对原来的标准化工作做一个反思,原有的痼疾——即标准重复交叉、使用率低,特别是那些推荐性标准——依然会存在。
3 月27 日, 在《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送审稿)审查会上,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定一介绍了《规划》的编制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的改革精神,以“用”为核心来规划今后的标准化工作,解决问题,达到效果。这也是今后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思路。近日,在接受《物流》杂志采访时,戴定一详细介绍了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这些思路。
现状不容乐观
据戴定一介绍,1988 年颁布的《标准化法》只规定了我国的四种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前三种都是由政府管理的,尽管其中有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之分,但实质上都是属于管理性质的,表现为政府制定标准,要求企业来执行的模式。计划经济的特征比较明显。
戴定一表示:“应该说标准化工作在全国各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中是比较落后的,长久以来,政府把标准作为管理工具,自上而下地制定、贯彻,以实现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这样的体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涉及到政府该管的领域,标准不明确、不清晰、落实不彻底。实际上很多标准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均衡实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工作部李红梅主任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在标准化领域,原有的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政府制定的标准是站在管理的角度,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导致大量推荐型标准往往难以落实。”就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而言,“拥有合适的标准”和“合理地实施标准”是实现物流标准化的两个基本条件,遗憾的是,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现有环境下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物流标准化的推广与实施艰难异常。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14 版物流标准手册》中,统计在册的各类物流标准数量多达794 项,可谓成果累累。但事实上,很多标准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使用率过低,适合企业与“合适的”标准不多。其次,推广与实施物流标准的过程异常艰难。其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动力:很多情况下,实施相应标准后,相关企业在短期内不但难以见到成效,反而会额外增加成本。
以托盘标准化为例,目前大部分使用托盘的企业都是自行购置,托盘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果要更换成统一的标准,一些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就必须重新购置或租赁新的托盘。除此之外,由于配套的仓库、货架、叉车甚至流水线等可能都与托盘相互关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新所有相关配套设施,成本巨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这样做,也难以承受。
戴定一表示:“事实上,标准应该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管理和协同。过去我们认为标准都是用来管理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多的标准应该起协同作用。而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希望标准自上而下制定和推行,并全国统一强制推行。其实这些在发达国家很少看到。”
标准工作必须转型
以往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制定,或强制、或推荐企业执行,管理痕迹很重。甚至标准也有了行政“级别”,追求标准的级别成为标准工作的重要目标,导致许多标准项目的申报实际上是以能够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作为目标的,“高级别”的参与热情远高于“低级别”的标准。现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政府管理职能要转型,标准工作也必须转型了。
戴定一表示:“标准不应该成为目标,而应该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应当学会利用标准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已经有了新的思路,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
政府应当转变的是过去那种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应该着力在基础性领域以及监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在物流领域,政府的标准工作应聚焦在市场规则的公平、公共利益(安全、节能、环保、诚信等)的保护以及行政监管的规范化等方面。
戴定一认为,这些领域的现状正是民众极其不满的,却又是市场无法解决的,政府的标准应回归这些领域。当然这些标准原则上应该是强制性标准,或者与强制性标准(或法律法规)直接关联的技术标准。政府应尽量少制定推荐性标准,以往的实践表明,政府制定推荐性标准多半是浪费公众资源,或不当地干预市场。
李红梅表示:“以前所有的标准都是政府类标准,将来应该有更多的联盟标准、社团标准、机构标准等等,政府应该着力管好那些基础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今后推荐性标准应当更多交给市场来制定。”
此外,协同类的标准在市场上因当事人不同、商业利益的多元化,会呈现局部性,也会出现多个类似标准并存、竞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是促进了技术进步,优胜劣汰,这便是市场经济下协同类标准的发展模式,也正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亟待转型升级的部分。
戴定一表示:“当前市场上的协同标准是客观存在着的,它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仍处于《标准化法》之外而已。今后政府应当承认标准的协同功能,并将协同类标准还给市场。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标准工作的放任自流,相反地,政府应该管理的标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戴定一预言,今后会有大量的标准创新诞生于市场。
企业如何定位?
过去的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顽疾之一就是企业的参与感不强,且没有强烈的参与意愿。所以,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企业大多数处于被动地位,且由于多数标准制定跟市场脱节,企业很难在执行过程中受益。
如何增强企业的参与感,是今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和组织在制定标准之前,要充分调查企业对于标准的实际需求,并加以推广一些企业使用较好的已有标准。
据李红梅介绍,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工作部正在积极走访调研物流企业,收集企业需求,通过标准化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戴定一强调:“企业标准化是产业基础,要积极参与和推动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我们不应该追求标准的数量,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上。”
那么,企业自身应该如何定位呢?
戴定一表示:“企业标准化方面,企业应该把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把产品质量、服务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实际上这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核心基础之一。通过近期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正在积极解决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很多时候还不清晰如何使用标准化工具,往往寄希望于政府。不过也有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案例。”
戴定一提到了在广东顺德的调研案例。顺德家具物流相对集中,现在相关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在局部形成一些家具物流的相关标准,使大家能够协同一致,共同遵守,处理好彼此之间、上下游之间的纠纷和摩擦,增加透明度,使合作和竞争更加规范。
链 接:
2014 年,我国颁布了物流八项国标并于同年7 月开始实施:
1.《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 19680-2013)适用于物流企业的界定、分类与评估,也适用于物流企业的规范与管理,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 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和评判的重要依据;
2.《仓储绩效指标体系》(GB/T 30331-2013)适用于仓储经营活动的绩效评价;
3《. 仓单要素与格式规范(》GB/T 30332-2013)适用于仓储活动中使用的普通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期货交易中的可流转仓单等;
4《. 物流服务合同准则(》GB/T 30333-2013)适用于企业编写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方案设计和规划等主要的物流服务的合同文件;
5.《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GB/T 30334-2013)与《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1334-2008)、《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GB/T 30337-2013)两项国家标准形成物流园区的系列标准,适用于对物流园区的服务与管理;
一、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技术标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技术标准与竞争规则。标准从以下几个重要的途径改变了竞争的性质。首先,减少不确定性。标准可以减少消费者面临的技术风险,加速新技术的普好循环。而对于不兼容的产品,其采用会被消费者的疑惑和恐惧拖延。第二,减少及速度。拥有许多支持者的标准可以走得更远,提高这种技术的可信度可以形成良消费者锁定。对于开放的标准,消费者对于锁定不会那么担心,因为他们可以指望将来的竞争。微软的操作系统就是凭此策略轻易统一了天下。同时,由于标准减少使竞争从功能竞争转向了价格竞争。因为标准导致各个厂商的产品差异化程度降了锁定,竞争的重心从对市场统治地位的争夺转移到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标准还低,从而,许多品牌的产品具有共同的功能,因此加剧了这些产品之间的价格竞争。第三,独家扩展功能。供应者会在保持一定程度向后兼容的同时通过独家扩展功能使自己与众不同,以此控制技术的发展,限制竞争者对技术标准的扩展能力。
(2)技术标准与企业竞争优势。首先,企业凭借某种技术赢得市场,可以形成在某一时期市场中的独特优势。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引进得越早,率先发展壮大的机会就越大。但是,这种技术是大家都可以掌握的,很快会从“我有你没有”变成“我有你也有”的技术。我国家电企业发展历程就印证了这样的途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和电脑等产品的厂商常常只能在价格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由于在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各大厂商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其次,如果企业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可以获得使用“我的技术”的费用。这时,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收益而且会大大增加本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正所谓不掌握核心技术,就避免不了切肤之痛。
第三,如果以企业的技术为基础,形成了行业或国家的技术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当新进入者进入这个行业时,就必须应用这个技术标准。显然,这个具有本企业核心技术的标准,使企业在行业中处于不易超越的领先地位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巨大优势。企业通过市场的拓展可以很快地收回技术开发成本,并牢牢控制和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和标准制定的主导权(郎志正,2004)。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和控制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企业主导的标准,既必须是现在的标准,有必须是未来的标准,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凭借标准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技术标准与企业科技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企业的发展便走入了“死胡同”。创新离不开标准,脱离了标准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任何一项成果,从研制到鉴定都必须经过标准的衡量,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可见,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应用过渡不可缺少的环节。
标准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证已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成果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要从整体出发,制定和贯彻一整套相互协调的综合标准,保证产品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符合整体最优化原则,并保证创新成果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王成昌,2006)[3]。超前标准可以促进企业最新成果尽快转化为显示生产力,并全面考虑用户对产品技术水平、质量、效益和经济性的先进性要求。可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或引导市场需求的先进标准不仅不会阻碍企业的科技创新,反而会加速其创新的步伐。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组建企业技术联盟
组建技术联盟是标准竞争中企业最常用的策略。组建技术联盟可以化敌为友,学习内化,共同贡献专利技术和加强集成用户安装基础,共担技术标准化风险,创造顺轨创新效应,消除技术,产品使用者的顾虑(曾德明,2007)[4]。组建技术联盟有多种模式:混合式技术标准联盟、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和折衷妥协式技术标准联盟。我国企业可以组建国内多企业协作式技术联盟,围绕核心技术,联合投资,专利联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担技术标准化风险,避免企业间双边交叉许可导致的效率低下,这不仅可以扩大技术安装基础,还可以提高用户对技术依赖度,增强市场力量,推动技术标准的形成,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也有利于阻止外国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此外,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特别是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共同开发联盟,与国外技术实力企业伙伴展开合作,冲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把持国际标准制定的垄断局面,把我国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使我国更多的提案为国际标准采纳,学习和借鉴国外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管理和推广方面的经验,帮助我国企业在标准竞争中把握国际技术走向,保持技术主动姿态,实现顺轨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保证企业开发的技术与随后的国际标准兼容,减少标准制定和推广的阻力(彭盾,2006)。此外,加入标准设定团体可以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增加产品或技术的未来安装基础,增大技术或产品成功的可能性。
(二)技术标准的开放与保护
管理成功的开放标准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负责设定标准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人保持控制,会导致标准的停滞。第二,要有负责人投人资源以保持标准不停滞,同时以低于成本的定价—渗透价格—投资于安装基础。对开放标准的管理,要把持开放与保护的权衡。虽然完全开放有利于增加产品或技术的安装基础,促进互补品市场的供应,增加产品或技术成为标准的可能性并扩大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但完全的开放并不可取。因为开放标准不仅会造成标准化技术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即“分裂”的现象。还会导致开放标准遭到“抢劫”,因为一些公司会试图把它占为己有,以获得迅速的安装基础。此外,它还有可能导致联盟的崩溃。所以,即使在建立开放标准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技术的有限控制。没有支持者,开放标准会停滞或分裂成不兼容的部分。只要信守开放的承诺,企业盟友会很乐意让其指引标准未来的方向。
(三)合适的市场策略
先发制人策略。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方法就是首先进入市场,通过产品开发和设计技能对获取先发优势可能非常重要。另外,还要在早期积极地建立安装基础,要找到那些最渴望尝试新技术的人,并迅速占领这个市场。而采取合适的价格策略是建立安装基础的一个常用策略。对于市场进入者来说,采取渗透定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销售量,更重要的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可以引发市场的流行采纳行为。而渗透定价行为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市场信号,表明厂家认为产品或技术未来市场规模很大、互补品供应良好,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预期。而一般情况下,相对于进入者而言,市场守成者采取掠夺性定价,可以关闭进入者进入的机会窗口,使进入者由于没有建立安装基础的机会而被排除于市场之外。另外,在真正取得标准战争胜利之后,也要继续保持警惕,不断地采取一定的市场策略。例如,将互补产品商品化,与自己的安装基础竞争,并使之放大,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而对于落后者,一个更好策略就是利用适配器和转换器与占统治地位的网络互联,并且要尽可能地避免生存定价。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标准战争中,企业要想获胜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进行标准战争的能力取决于对以下七种关键资产的掌握:对用户安装基础的控制;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先发优势;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品牌和名誉。这些资产可以使企业为新技术的应用做出独特的贡献,并且如果企业拥有这些资产,可以使企业为其他参与者增加很高的价值。
标准竞争虽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关键。标准先行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鲜明特点,谁制定标准,谁就掌握了游戏规则的话语权。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标准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标准,特别是技术标准,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技术标准可以改变游戏规则,扩大产品网络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企业如何利用技术标准,使其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就要依靠合适的标准竞争策略。加强网络效应,夯实企业竞争优势,组建企业技术联盟,控制标准的开放与保护程度,合适的市场策略,都是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策略。此外,企业能否成功进行标准竞争取决于对一些关键资产的掌握能力。这里所提出的这些策略只是企业众多可供选择策略中的一部分,企业仍然有大量有效的其他策略可供选择,这有待于以后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许月恒,朱振中,董传金.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企业战略,2010,(5).
[2]郎志正.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3).
一、EMS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环境
企业环境在经济的大前提下,还受着自然条件与技术文化因素与政治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企业的真正运营中,我们的管理策略受着这些综合方面的多重制约,而在这里,EMS企业面临的重点环境特征如图1所示: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直接投资量的增长所带来的全球性产品快速增长率,我们在世界经济的角度下来看,结合了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广泛使用与普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于新产品新科技的应用与研发需求增多,全球的经济增长点汇集在于高新科技与高附加值产品上,这样就对我们EMS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在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却是不能回避的。在新时代的企业生产中,我们更关心的是绿色环保,对于以往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与粗放性生产,造成的森林与水的破坏,同时还造成了全球气候的极端化现象,我们现在要改变成可持续性发展,要有生态供应链,和谐自然的观念。
(4)对于生产过程中,技术的自动化生产已经成为降低劳动成本的重要手段。而产品的更新与研发则要求我们紧跟市场变化,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并且在产品的交货期上,有更高的时间要求,这就对我们如何赢得市场与客户,提出了高效化生产与技术的研发周期要求。
(4)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AMT在是对加工中心体系,、柔性制造体系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的统一集合化生产,在EMS企业生产上,这种方式的大规模应用与普及,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自动化程度。
二、如何设计EMS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方案
(1)产品选择、研发方案。在产品的选择上,要进行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在广义的产品概念里,分为有形产品,无形产品与两者之合。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产品的选择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相当关键的一点,对于顾客的需求与社会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都要做好有效的调研,同时,还要看到法律与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与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来得出,一个产品的生产价值。而在产品的研发上,我们要紧抓住科技与创新。在这里,也有一种情况,对于市面上已有产品的跟风生产与模仿,在成本上来说,费用小,且风险低,但是这样就无法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如何做好企业的研发,就要在设计与专利上,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力成本与财力成本上,还要看到时间成本,对于社会上已有的成果要积极吸取经验,同时做好自己的产品专利工作。必要时,还可以联合外界力量,做好联合研发。
(2)生产运营模式。在这里,我们对于做好EMS企业的生产运营上,已有的模式有三种,代购和自制,和定制。一般来说,第一种代购与外购对于零部件的采购上,要求较高,主要是采购可以有效利用社会分工的好处,有很大的空间来进行零部件的采购选择,这一种对于品牌效应强大的企业是相当有好处的,对企业本身的核心科技含量要求也很高,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不会因为采购而处于弱势。第二种自制上,对于企业的生产运营来说,会产生人力成本与生产成本,且在管理与技术成本上,也有相对应的要求,产品的生产周期将被拉长,但企业产品运营生产的安全性上,是相当有好处的,对于第一种代购与采购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与联盟利益分配危机,这一种方法在独立性上大大优于第一种。第三种定制,则建立在高质量与大数量上,这里我们要看到这三种的共同要求就是对于产品的质量严格要求,任何市场上的产品想要取得真正的口碑,都必须建立在客户信任的质量基础上,而定制就是在这里通过产品的质量优势来进行品牌的运营与维护。大量的产品订单对于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与标准件的质量要求更高,但是这一种的重点在于,让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成为质量生产的标准化模板。
三、EMS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方案要点
主要在于对产品选择的一贯性,与对于人力资源的运用上。我们要看到,产品的创新是重要,但在制定一个方案后,要有无库存的生产与精细化生产的意识,那么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科技的攻关与灵活地调整生产策略。而人力资源上,要重视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进修,意识到企业的柔性运营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外部力量,在市场的良性力量推动下,做好社会与企业的互动,对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反映,要及时调整企业运营,争取做到顺势而动,在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上达成一致步伐。
四、结语
对于EMS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在基于对市场的清醒认识,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与对于产品高科技附加值的不断探索上的。现代全球化的竞争让企业面对的市场变化更多,但同时企业能够运用的生产资源与经验选择范围也更广阔。我们要看到,企业的品牌价值不仅建立在优良的产品性能上,还有在市场上的形象,如环境友好型企业。对于产品的选择上同,要有社会发展的意识,对于国家与整个社会,EMS企业在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社会使命,只有在这样的意识观下,结合做好人力与财务管理,再加上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才能真正让企业高效运营成为现实。
一、标准化建设与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一)标准化建设与精益管理
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精益生产的教父”大野耐一认为精益管理就是美国的IE+丰田的企业文化,而美国的IE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是企业标准化的重要工具。四届新乡奖得主弗里・莱克教授认为工作的标准化是持续改进与授权员工的基础,他认为“你必须把流程标准化,继而使其稳定,然后才能谈持续改进”。今井正明在其探讨持续改进的知名著作《持续改进――日本竞争成功之钥匙》指出,任何流程除非标准化,否则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改进。精益管理关注企业各方面业务流程中的浪费,进行价值流分析,查找浪费点、改善点,进行精益改善活动。标准化则规定了企业业务开展各个环节和要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精益管理所取得成果也需要标准化来固化,因此,标准化建设是精益管理的基础。
(二)标准化建设与降本增效
一方面,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进行成本控制,在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按照计划阶段所制定的标准,对成本形成过程中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对于出现的偏离标准的差错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实际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或劳动耗费,被限制在规定标准范围之内,以保证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进行效能建设,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固化工作流程和节点,要求员工按照标准开展工作,正确的做事,从而取得理想效果。企业降本增效是标准化建设的当然结果。
二、标准化建设步骤
结合当前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企业标准化建设可分为提炼标准、制定标准、演练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等五个阶段。
(一)提炼标准
标准来源于企业工作和管理实践,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业务的总结,它蕴含于企业每项业务、每个岗位、每天的工作当中。首先,梳理文件。对企业现行制度、体系文件、科技创新成果、经验、好的做法等,进行全面梳理。其次,优化流程。采取价值流分析、BPR等方法分析梳理活动流程,明确流程节点,优化活动流程,提炼文件管理标准。第三,识别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运用各种工具方法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进行识别,提炼技术标准。
(二)制定标准
制定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标准制定科学与否关系着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成败。首先,全员参与。标准化是集体活动,需要系统全员的参与,特别需要中高层领导阶层的介入,从而提高标准制定的权威性、科学性、有效性。此阶段,可引入专业咨询公司辅助,但切不可主次颠倒。其次,成果转化。企业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中的经验、做法以及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成果等,需要进一步转化,并纳入相对应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当中。同时,对照《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查看有无漏项,确保标准体系文件全覆盖。第三,评审标准。标准制定之后,要由企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等进行评审,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三)演练标准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子阶段:首先,制定演练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演练标准作业指导书》,印发实施。其次,编制演练计划。下发《关于提报标准演练计划的通知》,明确演练时间、演练频次、演练类型等等,下属单位、部门填报演练计划,提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常见的演练类型包括实战演练、岗位练兵、培训、知识竞赛、操作技能竞赛、演讲比赛等。第三,实施标准演练。根据《标准演练计划》,制定《演练方案》,组织实施标准演练活动。演练结束,填写《演练记录表》《演练总结报告》,组织参演人员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并组织按照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四)执行标准
1.牵引机制建设。首先,明示企业标准化的宗旨和方向,要满足各相关方的要求,并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其次,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化方针,策划和确立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可测量评价的、具有持续适用性的一项或多项目标指标。第三,围绕企业标准化方针和目标,制定企业标准化中长期规划,并根据标准化工作规划,制定标准化工作年度计划。
2.动力机制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一般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二是加强宣贯培训,强化标准化队伍建设,提高标准意识;三是大力开展标准演练活动,通过抢答知识竞赛、岗位练兵、实战演练等标准演练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用结合。
3.约束机制建设。一是加强标准监督,开展部门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等日常监督检查,结合内部审核和监督审核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确保标准得到正确执行。二是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业绩考核,提高标准化工作所占分值权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五)完善标准
为确保标准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需要定期完善标准,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演练完善。通过标准演练,结合实际工作寻找标准未覆盖点,按照提炼、制定标准的方法,对标准进行再补充再完善;二是文件评审。定期组织文件评审,开展文件纠错改进活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按照 PDCA管理模式,对标准进行适时评审,对不适用的标准进行更新,实现标准的持续改进;三是内部审核。由标准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四是外部审核。可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全面开展外部审核工作,确保标准化的落地实施。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既有发展机遇,也有挑战。作为烟草企业,要主动适应、把握新常态,大力开展企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科学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