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6 06:12: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

篇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关注领域。应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对当前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补充,它将能更好地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的增大,如何构建有效的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是以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和熟悉各类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工程设计能力,项目投资分析与控制,项目规划、决策、管理能力,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与传统的侧重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有着较大的区别[1]。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上都有明确的定位,将以应用实践为导向,培养在专业技术上受过高水平专业培训的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方面特别关注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针对该专业领域的特点以及该领域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特定要求,我们提出了“项目”驱动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驱动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有效地推进了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打破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的有效汇聚,使得不同创新主体的不同需求的创新模式得到满足[2]。应该说,协同创新给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一股暖流,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空间,丰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在这样和谐的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里,我们提出了“项目”驱动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出发点,解决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其培养过程中将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协同创新开发符合专业技能要求的项目库,以项目库中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完成实训“项目”的各个模块训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积累一定的专业操作经验。应该说,“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克服理论学习与专业技术技能两层皮的难题,真正实现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有效融合,并且可以将专业方面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得到了解和掌握。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项目”的概述

(一)“项目”的来源

“项目”一般来源于职业情景中,来源于生产实践;以一定的工作任务流程为基础,设计专业技能模块,要求项目模块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可检验性。学生可以通过选择项目库中的不同“项目”进行学习,能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项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按专业模块分类,可以分为:(1)模块分类的项目,如工程测量项目、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项目、工程实施管理与预算项目、道路勘测设计项目、建筑材料试验项目、结构试验项目等。(2)模块综合的项目,即这些项目中综合了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特性分析、生产过程分析等的项目,如参与校企合作的某个施工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护等技术活动,培训机构提供的公路、房屋、桥梁的建筑设计等。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1)学校项目库。协同创新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机构协作搭建学校项目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学校项目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学校的空间优势,把与土木工程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的相关生产流程中的部分生产流水线引进成为合作企业的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以工作任务流程为基础,设计成若干个专业实践项目,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实践锻炼,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第二类是来自学校专业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项目,以项目为依托,针对合作企业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研发和实践,切实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从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2)企业项目库。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协同创新的模式,真正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因此需要高校深入企业,与企业开展实质性的技术合作,建立企业项目库。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测量、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道路工程等领域,其真正适合开发为实训的项目,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项目的模块设计,需要体现该专业需要掌握的技术要求;项目操作性强,不宜太复杂,需要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成果具有较好的检验性,能够将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相应的技术环节。

(二)“项目”的设计

一般来说,如果用统一的一个“项目”把土木工程专业各研究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全部涵盖的话,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项目的设计,是一道极其重要的环节。首先需要设定项目的总目标,然后根据专业技术要求的不同模块,将总目标细化为每个模块的小目标,然后将专业实践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关键技术嵌入到模块工作任务中,从而使得项目的实践练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的设计要求如下:项目库主要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不同方向如道路桥梁、工民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涉及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从而使涉及的项目工作模块能基本覆盖其工作岗位群。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每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块,应该既有侧重点又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对不同项目的结构设计和类别划分主要是根据专业实践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工作任务来进行结构设计和类别划分。

(三)“项目”的评价

以“项目”为主要载体的课程内容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项目内容设计合理,凸显应用实践能力。每个项目的设计,都需要经过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然后整合土木工程领域专家的不同意见,取得专家小组认可、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从而完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保证项目中的工作模块能基本覆盖到工作岗位群[3]。因此,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际操作技能不断得到提升,为将来职业发展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如项目设计的复杂、难易程度、项目的实训场地问题、项目的师资问题等等,都是学校开展“项目”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项目”驱动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的划分的重大需求来看,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合作,成立面向整个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平台的运作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高校与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给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环境、注入了新活力。

(一)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专业实践和应用为导向,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随着区域创新经济阵地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做好区域专业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能力为本位,以协同创新为重要途径,培养适合区域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领域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设置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继承学术硕士培养的优点,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4]。在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面对的技术领域或岗位(群)进行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工作分析,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在道路桥梁、铁道工程、工民建、工程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实际专业技能模块。高校组织学校资深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对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确定项目能力培训模块。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教学分析,最终确定项目的教学模块。应该说,“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对项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项目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的基础知识、技术知识、技术能力,而且还要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嵌入到项目的实训模块中,通过完成项目中的各个工作任务实现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因此,以“项目”形式出现的课程设置,需要高校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边做边改,不断地探索和完善“项目”中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三)师资建设

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方式,使得对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需求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根据项目库中“项目”所需技术对教师实训能力的要求,去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到两年的技能培训,真正提高指导学生的实训能力。所谓“引进来”,也是当前协同创新过程中,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沟通进行人力资源流动产生的互惠互利的重要产物。高校可以根据项目库中“项目”实训的要求,对企业导师的职责分工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培训,使企业导师在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专业硕士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技能培训指导。还有一种途径就是聘请相关培训机构在土木工程领域的资深专业培训师参与其中,这些专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技能,提高项目实施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此基础上,随着土木工程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对师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终身学习,从而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顺利地完成项目的实施工作。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EB/OL].[2015-02-28].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篇2

作者简介:谢凌燕(1973-),女,湖南洞口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3)潘志宏(1970-),男,湖北武汉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66-0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还是与实际工作过渡的重要阶段,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工程单位工作节奏日趋加快,传帮带的传统已经难以实现,使得毕业设计这个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对于毕业生来说变得非常重要,[1,2]甚至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3]毕业设计过渡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和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

自2009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在教学目标、模式、课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4,5]类似于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德国是最早以工程应用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国家,[6]美国针对工科人才培养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日本建立KIT工程设计教育的目标。[7]在毕业设计方面,国外毕业设计都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真正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从同济大学和美国奥本大学建筑设计与工程管理学院联合毕业设计过程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偏重于工程应用,国内教学则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工程应用,国内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大学主要围绕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与工程实践接轨的选题研究却不多,[8,9]开展相关毕业设计选题研究非常重要。

当前,国内大学在结构设计指导方面已有的研究较多,相关的论文和指导参考资料也多,但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计算部分,而设计图纸是毕业设计的重要成果,诸如设计深度要求、规范化要求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和指导参考资料零散,[10]指导教师的要求往往比较模糊,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也直接导致其结果与工程实际脱节严重。因此,在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中立足于以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基于校企合作、通过团队合力,进行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一、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改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高校“产品”――毕业生为对象进行回访调研,将他们走出校门后面临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的研究对象,结合校企合作,进行需求分析;通过毕业设计实施环节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把握毕业设计作为与实际工作连接的过渡阶段的特点,体现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要求。经过论证,确定了以下主要任务:

第一,探索毕业设计选题与毕业生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的范围和方向。

第二,整理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设计深度和规范化的要求,明确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的要求,使设计成果能达到或接近工程实际要求的水平。

第三,基于校企合作,结合教改实践,建立与工程实际要求相一致的毕业设计成果考核指标和方法,初步形成面向工程实际的评价体系。

二、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

1.实施思路

(1)通过面向工程实际实施毕业设计选题,形成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施工技术型以及工程现场管理等涵盖土木工程专业过程的各类选题。

(2)通过校企合作,重点研究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设计深度和设计规范化等问题。

(3)通过完善目前的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初步建立了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

2.实施方法

(1)调查研究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土木专业毕业生工作去向,毕业后从事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和面临的主要工程实际问题。引入产业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技术进行选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范围和方向。

(2)对当前工程设计行业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成果要求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提炼,形成了毕业设计中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设计深度要求以及规范化要求。

(3)以当前工程实际的要求为基准,主要从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两方面对设计成果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重点对设计图纸的考核指标和方法进行细化与量化。

3.实施过程

(1)以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为对象,将他们走出校门后面临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的研究对象,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在具体实施环节上,土木工程主要分为设计和施工两个方向。施工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较少,而且容易停留在简单方案和进度计划等较低层次,计算、绘图的工作量偏少。事实上,实际施工中存在大量的模架设计、安全计算分析等技术工作,也是很好的毕业设计课题。调查发现,毕业工作后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见图1),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碰到的主要问题包括规范不熟悉、读图能力差等(见图2)。

(2)通过与第一线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走出去”研究。通过校企团队合力,完善目前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了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

(3)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图纸、参考资料匮乏的现状,本研究专门编写了《样例图集及解说》方面的教参资料,详细阐明了施工图层次的设计深度要求,对图纸规范化和细节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说,可供学生模仿学习,同时起到了规范毕业设计图纸的作用。

三、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优势和效果

本研究通过与工程实际要求进行接轨,减少了作为过渡阶段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偏差和错位,为最终实现“无缝对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通过探索研究,明确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从一开始就将毕业设计引入到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来,为最终实现本科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第二,通过对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实施环节的研究,明确毕业设计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第三,通过对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的研究,指导了毕业设计成果考核的细化和量化工作。

第四,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培养了快速适应工程单位工作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第五,本研究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于指导教师也有促进作用,可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工程实际需要,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与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对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要求相适应。

四、结语

本研究形成的毕业设计选题、设计实施、评价体系等成果,着重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能促进地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通过编写与图纸相关的教参资料,对最重要的设计成果之一的图纸进行了规范。

本研究通过吸收工程单位资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成员,组建了“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具备了与工程单位双向交流的条件,可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强调了校际、校企师资共享,使得本研究成果“走得出去”,克服了毕业设计实践性不强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刘志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系统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18-121.

[2]王会利,秦泗凤,张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探讨[J].高教论坛,2009,10(10):75-77.

[3]童乐为,罗烈,刘沈如,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11-114.

[4]文颖,曾庆元.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5-247.

[5]庄鹏,刘栋栋,曾杰,等.应用型卓越结构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

20-23.

[6]蒋启平,何舸.中德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17-22.

[7]张民选.中外合作办学认证体系的构建与运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中图分类号TU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197-02

0 引言

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在现代化的今天,局部与整体有着复杂的关系和交叉效应,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从局部看有利的事,从整体看并不一定有利。系统工程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仅仅重视各个单元的作用是不够的,应该把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自始至终把整体作为研究的主体,着眼于整体的功能。

近些年来,系统工程被人们普遍运用到工业、农业和社会等领域,对于实践性要求极强的土木工程学科更是如此。

1 系统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举例

线性规划在材料运输中的应用。

1.1 问题的提出

某建筑公司有6个建筑工地要开工,每个工地的位置(用平面坐标a,b表示,距离单位:千米)及水泥日用量d(吨)由表1给出。目前有两个废旧的料场位于(5,1),(2,7)处,现需要重新建设A、B两个料场,日储存量各为20吨。试制定每天的供应计划,即从A,B两料场分别向各工地运送多少吨水泥,使总的吨千米数最小。

所以最小的吨千米数为136.2275。

1.4 评价

运用线性规划可以避免许多施工人员运用常识和经验来决定材料运输方案, 使材料的调配有理可依, 有据可循, 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此模型制定材料调配方案来指导施工, 从而使施工方案更优, 达到降低工程成本和造价的目的。

2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系统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的实用性、广泛性和重要性,为此作为将来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初步了解并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胡运权主编.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张辉.山东胜利职业学院.运筹学与建筑施工管理,2009.

[3]许文斗.建筑工程设计中系统工程的几个基本原理,1983,3.

篇4

“土木工程材料”n程是土木工程等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材料力学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应用范围、检测方法,了解材料的性质、结构以及改善的途径,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合理选择并且使用土木工程材料,并为学生今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随着建筑行业专业经营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土木工程材料课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为适应大土木培养的要求,传统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需要对土木工程材料课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一、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涉及内容种类繁多,材料之间的逻辑性不强,而学时相对偏少,记忆内容偏多,导致学生对材料课程理解不深。考试结束,学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最终使得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使用方面知识欠缺,给以后工作带来困难。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建筑行业的分工也在细化,国内专门从事新材料开发与提供施工服务的企业已参与到设计与施工中。但是,水泥和混凝土依旧是当今社会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并且在将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结构相对稳定,对理论课程的依赖性比较强,致使实验课程和时代脱节,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先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任务和实验过程,然后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组进行验证性实验。实践证明,这种“验证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已经不适应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体制。

现如今,随着土木工程类高等院校课程的调整,材料实验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很难去做一些有意义、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不但减少了学生的试验次数,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是实验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中的理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我们积极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及时调整更新实验课程内容。针对上述现状,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将教学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自习,在实验课时教师做重点以及难点的讲解,通过预习和讲解,减少赘述时间,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实验前不再重复讲述课程内容,节省了时间,更多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增加实验内容。由于实验课大幅减少了实验内容的讲授环节,实验时间大为增加。在原来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钢材实验多方案设计、水泥性质多方案实验、混凝土性质多方案设计等实验,使实验内容能够覆盖大多数的材料。

增加了设计性实验。改变之前的验证模式,将水泥、砂、石、混凝土和砂浆实验合并起来,作为2个设计性实验。通过设定混凝土和水泥砂浆的各类指标,让学生对原材料进行性能检验、配合比设计等任务,并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经验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时间能力,根据我校提出的实验课程要具有“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要求,提出了开放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设立综合性实验课程。初步设想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配合各类专业课进行综合性实验。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提高,各种新型材料也在不断应用于工程实际当中。所以,在之前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可以组织一些实验设计大赛,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内容形式不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比赛内容,并写出实验报告或论文的,可以得到课外活动学分1~3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也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相互提高。

2.开设研究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学生参加研究型项目需要和学生自身的能力一致,所布置的任务或者实验不要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找不到切入点,这样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将横向课题或者纵向课题加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中去,授课老师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们进行科研项目,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及其设备,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根据其纵向或横向课题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可以协助老师解决与科研项目相关的科学难点,并且为自己以后的毕业设计选题确立方向,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做良好的铺垫。

三、结语

通过对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大纲,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减少赘述时间,增加做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并给出相应的奖励。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授课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让学生不但能够很快的理解并吸收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冀晓东.“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6):10-11.

[2]杨医博,梁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04-105.

[3]安明矗吴萱,潘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89-92.

[4]曾志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3(3):82-86.

篇5

引言: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国内的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市场不断的增加对能源的需要,每个行业所消耗的能源也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且有一定的浪费能源的状况存在,这是对国内发展造成约束的一大关键原因。节能环保是国内未来土木工程建筑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须对土木工程建筑领域的节能环保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以便能够发现国内在进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时出现的状况及原因及时,进行有关解决举措的制定,实行节能环保的措施,来使企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1.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

伴着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人类开始对其发展速度以及其带来的好处过分的追求,从而造成了对其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忽视,导致在本身物欲得到满足的同一时间,也为我们将来的发展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隐患,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逐渐越来越明显,甚至于对人类本身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譬如出现的温室效应以及水污染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均是因为人太片面的理解发展,以为只需将经济发展好,所有的问题和麻烦都能够得到解决,从而忽略了保护环境。但是实际上,仅有发展科学才可以使得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得到解决。国内的建筑不光存在着较高的能耗,且它在利用能源方面的效率较低,在不远的未来,建筑会成为国内的最耗能的行业,建筑的节能也会随之变成节能工作的首位。

2.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现状

2.1设计单位存在体制以及管理方面的不足

目前国内所拥有的设计单位,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工作的这个关键的部分,大都在体制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节能住宅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十分高的系统工程,其将各个专业都包含在内,对各个专业的相互协作也有要求,但目前建筑节能热工计算通常情况下都是单独由暖通专业来完成的,专业之间的协调不够。在构造建筑风格以及每个专业进行的节能使节能技术的指标得到满足与否方面,节能住宅热工计算总是只在理论上停留,与事实上的差距依旧非常大。

2.2开发商不够认识与了解节能型住宅真正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总会有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对建筑形式的新奇性进行盲目的追求,把紧跟国际步伐作为借口,使建筑设计师均来自国外,从而导致设计出很多欧美风的建筑住宅,许多设计的住宅建筑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完全没能够把当地所具有的自然优势结合起来,最后导致浪费了节能住宅资源。

3.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举措

3.1全面完善的建筑节能技术管理机制的建立

国内在进行建筑节能的监督以及管理方面,依旧未能摆脱缺乏监管以及执法不严的情况,对建筑技术创新进行扶持以及对资源节约型项目的鼓励开发,均未能全面建立倾斜政策。现如今建筑节能为何进展如此缓慢,和不严格的法制体系以及激励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抓紧对建筑节能产业政策的研究以及制定推进是十分重要的,将现有的法规以及节能标准进行强制的执行,且期待政府能够使有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加快,一步一步的使法规标准得到实现,创建起到约束作用的强有力的机制。与此同时,还需使政策支持以及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加快。

3.2以人为本,进行建筑质量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已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社会发展的越是迅猛快速,我们的节能意识就需要更加的强烈。需在我国广大人们群众中增加2l世纪的能源的紧张感,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也需要全面的认识到,但这原本属于一类开发理念以及政策取向。建筑节能的开展不能够单纯地在过度使用以及浪费资源方面进行主张,不可以使用将建筑住宅的综合性能降低或者是把其舒适度牺牲掉作为代价来进行能源节约效果的换取。

3.3使工程施工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加强

站在建筑节能技术的角度来看,缺少专业素质高的技术工作人员才是在应用以及推广节能技术的过程中受到约束的首要原因,所以,在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以及培训的加强是非常关键的。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对节能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工程施工人员节能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有效增强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使企业工作人员全面认识节能技术的水平得到提升,来对国内进行研究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工作进行更好的促进。

3.4进行技术的更新,以使得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我们想是想要开展建筑节能的工作,就需要以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为凭借,将技术创新坚持到底,且将建筑的品质以及其性能进行提升,找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的道路,使浪费没必要资源的现象尽可能的杜绝以及减少,把资源的利用向高效率的方位转变。有关生产积累以及使用材料方面,我们需要对节约型资源的技术新途径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来使耗用的资源量得到行之有效的降低,与此同时,尽可能的不用或者是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所使用的高性能材料产品,其是能够利用资源高效率的条件。构造建筑的材料应具备强度以及持久性均足够,围护的构造需要具备非常优秀的隔热保温的性能。对使用污染性材料的现象坚决杜绝,行之有效的进行有害物质的排放的控制,且将所有的可能都把握住,来利用清洁能源。

4.结语

总的来说,这在进行对国内土木工程建筑领域节能措施方面广泛的应用以及推广中,具备着非常关键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在进行推广应用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在新时期中的节能举措的过程里,依旧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譬如由于未能足够认识节能技术、节能意识淡薄、以及有关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等的问题。对于国内急剧下降能源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节能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进行加速,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一直坚持下去,将惩处奖励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进行对国内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应用节能措施的扶持,且使得国内熟悉节能技术的具备专业素质技术人员的数量得到提升,且相对应的进行培训与教育的工作。把土木工程建筑领域的节能措施在施工建设里进行应用,使环境污染得到降低,有效地使投资成本减少,将企业的长远效益增加,将其在市场里的综合竞争力得到行之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裴银,朱丹,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剖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

[2]甄佳鹏,浅论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

篇6

一、丰富的专知识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

本人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涵及路基路面技术工作。2006年,本人通过自学考取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系公路与桥梁专业函授班,三年的学习,使本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2008年在汇昇路桥被鄂尔多斯人事局评为中级工程师。我在内蒙古汇昇路桥公司分别完成以下工作,2007年7月到2011年12月在鄂尔多斯市109西线罕台庙至九成宫一级公路担任技术员主要从事路基、桥涵、结构层、交安工程、防护工程施工试验主管。2012年3月109东线辛家梁至塔拉壕村通村公路,一直担任项目部试验技术员,主要负责桥涵、路基施工试验主管。从毕业至今参与多条公路修建工作,在施工中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顺应新的时代需求,才能顺应时展。

篇7

引 言: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的问题和现象,例如说施工技术不规范、没有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度、施工人员素质欠缺等,这些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施工管理人员应该针对于不同的问题提出可解决的措施,例如加强施工管理的水平、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施工技术制度等措施,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因此,本文首先对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解决的措施,最后提出了施工技术的创新。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1 技术管理体制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对施工监管力度不强,对施工人员的督查力度不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出现施工操作不合理等现象,对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对土木工程施工研究不够,导致施工过程中不能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要用严格的制度保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规范操作,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定时的检查施工现场,监督人员要及时纠正施工技术人员的不正确操作,结合施工单位实际施工技术,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确保施工技术的合理使用。

1.2 技术规范

土木工程施工中,一些施工缺乏规范的施工技术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施工的技术比较落后,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施工成本,使用落后、陈旧的施工材料,忽略了新型土木建筑材料对施工的重要性,导致施工质量下降,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技术不全面,影响了施工效率,同时,还为施工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施工单位要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了解国外施工技术的特点,结合施工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国外的技术有效的运用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创新自身的施工技术,将国外先进技术的精华合理的融入自身施工技术中,开创符合施工单位实际发展的新技术,有效的推进施工单位的快速发展。施工单位要注意新型土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新型土木墙体具有质轻、隔音、隔热、无甲醛、无污染等诸多有点,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大新型土木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目前新型的土木墙体有石裔复合墙板、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水平孔混凝土墙板、实心混凝土砖、彩钢板、钢丝网架泡沫板、水泥轻质隔墙板等多种新型材料,能广泛应用与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新型土木建筑材料对土木工程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的增强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压性,使建筑物充满现代建筑的气息。目前,我国的石裔复合墙板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石裔复合墙板主要是以石裔粉为原材料,加入其它的材料复合而成,石膏复合墙板具有质量轻、隔音、隔热、耐腐蚀、抗压性强、抗震性强、无毒无害、无污染、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土木建筑材料。

1.3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因此,要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单位要定期举行专业的技术培养训练,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注意施工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提升,要让施工技术人员明白按施工技术规程操作的重要性,要注意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思想教育,让施工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进行规范的施工技术操作,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2.1 深基坑支档技术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高层建筑对抗震和地下空间的发掘利用,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深基坑支档技术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深基坑支档应用的过程中,在施工技术中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针对地下水位上下的不同类型的图层宜采用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土木工程施工中,许多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地下支撑墙或永久性的支挡桩或支挡柱可以实施支挡与承重一体化的支挡技术方案,一体化的承重与支挡系统既能够满足支挡的需要和承重要求,又能够提高施工速度,节约资源、能源,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支挡技术中,旋挖施工工艺在管控灌注桩施工中也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案,但在利用旋挖灌柱桩施工中必须保证成孔质量,较少施工质量中的不利影响因素。

2.2 健全制度创新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只有具备健全的管理体制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具备健全管理体制,才使土木工程技术的拥有创新的基础,才能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完善。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一定要依靠科学的施工方法,通过对现有的技术知识充分掌握的前提下,致力于发掘土木工程的深基坑技术。例如,就深基坑的支挡方面分析,可以逐步建立起桩与锚、支挡与承重的一体化结构体系,传统的施工技术无法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尽善尽美,以至于在传统技术下施工的项目也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另外,传统施工技术工作效率也很低,但是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这对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程质量,减少工程投人,实现效益最大化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

2.3 预应力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对预应力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是全面保证体外预应力发展的必要趋势。体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的预应力,与传统的布置于构件截面内的预应力筋,所提供的有粘结或者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体外预应力在大跨度土木工程和预应力混凝土道桥施工和特种结构施工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体外预应力应用最多的就是粘结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这种预应力在管道结构之外,产生的预应力摩擦的损失相对于较小,方便于在后期进行维护检查,同时还可以有利于在管道铺设的过程中进行控制。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体系也是应用较多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方式,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施工操作简单,单根无粘接摩擦损失相当小,体外预应力比传统的预应力施工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效益也更高。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的时间里,建筑行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因此,为了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各种设施的建造,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许多欧美建筑企业大量的走进中国市场,对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必然会造成不小的冲击。为了在这个竞争日渐激烈的行业中不断的向前发展,那么就需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拥有过硬的施工技术、较高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加快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雷学文(1962 - ),男,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E-mail)。

摘要: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5-04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历来深受各工科院校的重视,进行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改革与创新[1-4],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有借鉴意义。文中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经过3年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专业是传统学科,涉及面非常广,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8个与土木有关的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中国现代土木工程包括现代社会所依存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施工、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学科,突出显现个性与综合性特征:(1)个性。土木工程是单一的,无法复制,也无法进行试做,并且一旦完成难以退货召回处理;(2)综合性。一项土木工程的建成需有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

涉及经济、法规、环境、地质、测量、力学计算、防洪水文、材料、工程机械、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施工企业也由专业施工向综合总承包、多种经营(BOT)发展。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适用现代土木工程的个性和综合性特点,应具有多学科、宽口径、综合性强的特征[5]。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在保证毕业生最低标准的前提下,也在向相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有这些,正是当今信息时代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社会需求变化做出的有效应答,也是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以

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而工程实际不仅需要只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一部分研发型人才。每年走进校门的学生尽管入学总分差别不大,但其单科成绩、个性特征确有很大的差异性,为构建和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载体。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多元化教学模式与之对应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在一定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支撑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秩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双方等诸要素所设计形成的教学组合方式和活动顺序,是适应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6]。所以教学模式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1名教师指导7名左右的学生,从选题、实习、设计全过程等各环节全权负责。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教师的精力与经验有限,这种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果常常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易发挥,其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因此,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多元化教学模式即针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善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在教学方法和师生教学组合形式等方面实行多层次、多样性的改革。该模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永久性教学原则,即在培养目标上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并促使学生在构建知识能力结构,发展智力、体力、情感、个性品质等方面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获得最好的发展。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成立毕业设计多元智能小组

霍华德·加德纳根据生命科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7],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八种以上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智能,并且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均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由此,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形成多元智能小组,即让做相同类型毕业设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探讨,使得具有不同特长或智能强项的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及其智能结构的完善,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和完成优质毕业设计的目的。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智力观,尊重并了解学生智力差异,重视学生智力潜能发展;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制定多元的毕业设计目标,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在制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之初,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班级学生干部等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在确定指导教师时进行双向选择,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也采取多元设计模式,即设置多种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和要求,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对学生有选择性地分层次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元智能小组的学生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在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中,有的学生力学基础较好,可在结构衬砌内力计算、围岩稳定分析模型等方面深入工作;有的学生软件应用能力较强,则可在隧道断面优化设计、隧道开挖支护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有的学生对施工组织感兴趣,则可在隧道施工过程、工期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探讨。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强项,完善隧道工程整个设计施工过程,共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开展多级互动的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悠久的概念,是指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本质合作和形式结合。学校把人才培养服务、学术研究开发和企业生产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合作协调,培养方案服务于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恒久生命力。产学研结合既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级互动性[8]。

土木工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为适合这种合作培养模式,而毕业设计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不应仅仅停留在做完、做好课题,更重要的是应采用开放的、多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毕业设计环节更宜充分利用这种合作模式,使其效用更全面地发挥出来。

具体实施方面,部分教师通过科研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安排上,根据项目研究课题,筛选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另外,学校可与工程单位联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结合实习单位,针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认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同时,学生亦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参与生产过程,其研究课题紧密结合企业和生产实际,解决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事实上,学院在与部分单位产学研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已建立起若干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一些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同时对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开放式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推行双导师组制

双导师组制是将过去基本上由学校单一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科研单位、实习单位和学校联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推行双导师组制,对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9]。

学生在工程单位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实现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学生深入工程单位,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特点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10]。几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双导师管理,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项目的双向结合,即一方面结合工程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结合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工程实践。

学院结合地方优势,与一些大型建设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双导师组制的有效实施。学生到企业实习,经过生产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在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下,联系生产实践,并侧重于工程项目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具有特定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价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调查研究,搜集与选题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参考新的科研成果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为提出观点新颖的毕业设计积累一定的素材。尤其是结合部分校企联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课题、做实验,进行工程实践,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实验分析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从资料收集、方案选择、图纸绘制、文件编写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已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奖。

三、结语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有必要根据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差异,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尊重并了解学生智力差异,重视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并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制定多元的毕业设计目标,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3年的教学培养实践表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实现毕业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提高。深入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模式,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群,彭亚萍,于华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1-123.

[2] 祝彦知,潘洪科,张春丽.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109-112.[3] 刘志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系统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18-121.

[4] 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 林峰,顾祥林,何敏娟.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26-28.

[6] 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对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7] 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9):17-26.

[8] 蒋德喜.基于多级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2):123-126.

[9] 姜天华,雷学文.双导师工作组制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Sup.):47- 49.

[10]樊琳娟.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校企“双指导”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0(10):13-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EI Xue-wen, GONG Jian-wu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P. R. China)

篇9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试点院校之一,长沙理工大学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根据交通行业企业的特点和用人的新要求,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特别是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架构、实习实验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根据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围绕工程能力培养,确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系统的整体性,据贝塔朗菲观点,指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的作用大于内部各要素之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中,我们把工程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而是按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上整体设计,形成系统。

1.1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按“两阶段”制定专门培养方案,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1.1.1校内培养阶段

“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校内培养阶段为卓越实验班配备专门的师资,采用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独立开课,专用教室单独上课。学校所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科研平台对卓越班学生开放,图书情报资料查阅、借阅享受教师待遇。本科生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1.2企业学习阶段

根据教育部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国外机构)学习要累计达到1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因此,我们由学校培养组织指导组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 “企业培养方案”,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由企业导师具体实施,学校根据培养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和督查。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1.2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积极探索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实行研究性、探究性与引导性教学和带项目学习。课程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尽可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与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设计上尽量采用工程中的案例,联系工程实际。专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到工地实习,都是带着问题或带着项目去,参与工程施工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全程指导

卓越土木工程师试验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学校导师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科研项目、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企业导师则由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学校导师、企业两位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逐步进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和具体工程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2根据系统的结构决定性要求,按“四层次”“ 渐进性”进行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

2.1按“四层次”进行实践教学,渐进式培养工程能力

卓越班按照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企业个性化课程与训练,设置课程,相对应,实践课程也分“四层次”, 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最初的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到实验能力培养、现场操作,最后达到解决工地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毕业时要求修满168学分,其中6学分用于修读人文与科学类选修课程。要求辅修土木工程其它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两门课程4学分(其中要有实践环节)。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达到43学分,依靠企业导师,设置了企业实践环节课程,企业实践必修环节学分达到26学分。实践环节总学分达6分,由原来的28%增长到41.1%。还不包括寒暑假的认识实习。

2.2改革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实验课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将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且协调发展的“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际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2) 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增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学生在满足教学计划基本要求条件下,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再与实验室预约,单独完成实验,强调学生实验过程的“自我训练”, 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实验与科研试验相结合,拓展实验项目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结合本科生导师所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或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将课程实习整合为综合实习,将时间分散的实习调整为时间集中的实习,让学生在工程实习中内化工程实践能力。将时间分散的课程实习调整为时间集中的专业实习,工程实践专业实习周期由第六学期末、第三个暑假(三年级暑假)、第七学期初组成,集中时间5~6个月,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让学生在工程现场从事各项专业技术工作与管理活动,通过具体的施工放样与测量、工地实验室试验与现场检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现场质量监督与控制等技术工作,内化工程实践能力。

3根据系统的目标相关性要求,围绕提高工程能力,开展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

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在卓越土木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中,除了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外,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相关要素,他们以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及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组织各类专业实践技能竞赛活动

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除参加课外科技研究外,还每年开展土木工程读图竞赛、测量技能竞赛、建筑材料实验技能竞赛、模拟招投标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3.2引导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

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实行了全程导师制,而导师都由有科研课题的老师担任,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外,还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卓越班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各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如进行区域路网的交通量调查、交通出行调查(OD调查)、道路状况调查、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数据观测、现场试验区路修筑等;参与生产服务与技术咨询工作,如参与道路勘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等技术性工作,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和参与生产、科研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3.3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生在校第二课堂活动比较丰富,多种多样,这些活动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拓展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培养能力的好机会,作为卓越土木工程师班学生,学校积极指导他们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利用寒暑假,将工程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实习基地,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实践过程中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结合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专业实习(路基路面、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或见习,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各级各类科研实践平台等,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篇10

“作为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人类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伴随地下空间利用的开发,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来。高等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积极为社会培养地下工程专业人才[1-2]。

“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即是适应时展和人才培养而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它主要对城市地下建筑中的建筑学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和研究,涉及地下工程结构、地下工程施工、地下建筑设备、隧道工程等课程阐释的建筑学方面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认识地下各类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一、地下空间建筑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在各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方向开设的本科课程中,大多是围绕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而专门开设地下空间建筑学内容课程的高等院校还很少;且市面上流通的地下工程建筑学方面的教学用书也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数高校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开发和市场的需要未来得及做出相应反应,没有充分认识到地下建筑学的重要性;二是人们传统思想局限,认为地下建筑只要满足其功能、安全分区等基本要求,无须进行复杂的建筑学设计与考虑;三是人们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重点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结构和施工方面的内容是本科生的黄金课程,相对而言,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便显得不太重要。

鉴于以上三点以及地下空间建筑大发展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开设地下空间建筑课程对本科生在未来社会的职业发展、对我国地下空间建筑开发利用的前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并且时间紧迫。

事实上,地下建筑和地面建筑一样,需要满足人类各个方面的需求。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为人类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不同。比如,地下办公建筑需要满足安静、通风、采光的要求,人们长时间在地下工作,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对环境的要求会比对普通地下建筑要高得多,如何让地下建筑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求建筑师们打破传统的地下空间开发思维,更加合理地布置和设计格局,这是对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设计者的严峻挑战。随着地下建筑结构利用的普遍化,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实的发展需要亟须一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去设计和规划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此外,地下建筑由于处于岩土等工程介质中,不同于地面建筑处于空气中,所以,地下建筑对建筑物外形、立面结构等没有过多要求,但却更加重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设计、划分。同时,地下建筑由于其密闭性,因而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由于地下建筑的上述特征,使得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建筑学方面的设计和规划重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地下建筑中公共建筑是最大的应用,其影响范围与力度最为广泛,进行合理、高效的地下建筑设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复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地下空间建筑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扎实,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要求充分地掌握,才能在工作中轻松应对高速的发展。因此,开设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是适应时展和培养全面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二、地下空间建筑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就是教材,教材就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既然是一个工具,那就要求工具用起来顺手,所谓的顺手就是有实效并且最好是高效。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紧跟时代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应对其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做出全面的、深入浅出的阐释,起到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的作用。

目前,图书市场上有关地下空间建筑的建筑设计学方面的书籍很少,主要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由童林旭教授编写的《地下建筑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年出版的由耿永常、赵晓红编著的《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其中,《地下建筑学》[3]是地下建筑学学科领域的专著,对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建筑规划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虽然该书内容翔实,面面俱到,但主要是面向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领导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其提供参考的,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但是不适合作为本科课堂教材采用。而《城市地下空间建筑》[4]是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规划与设计理论方面的著作,结合大量国内外实例,研究了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方法与技术,并探讨了其空间组合规律,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规划建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阅读参考用书,但相较于地下空间建筑的专门课程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差别。

在地下空间建筑的教学方面,我校专门开设“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课程,下面就我校在此课程教学方面的有关内容和教学成效做一些介绍。

目前,我校选用《城市地下空间建筑》一书作为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方向的教学教材。鉴于该课程内容涵盖较广,教学安排40学时。主要讲授地下空间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铁道、地下民用建筑(窑洞、覆土住宅)、地下贮库(水库、粮库、油库等)、人防建筑、地下综合体、地下高速公路等地下建筑形式的设计和规划理论与方法,还对一些特种地下空间工程的管线综合廊道和地下工程灾害防护(地震、火宅、水灾)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掌握地下街的规划与设计、地铁的规划与设计、地下车库的规划与设计、地下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环境及灾害防治等各类地下空间的规划原则、布局形态和规划方法、程序,并且能应用一般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地下各类主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夯实基础。

三、地下空间建筑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知识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校围绕该课程采用的主要的授课方式是课堂讲授与学生设计相结合。课堂讲授主要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介绍、讲解、分析,先让学生对各种地下建筑有概念上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设计主要是指在课堂讲授结束后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两周时间内完成地下空间建筑中的一种地下结构形式(比如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等等)的建筑设计,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设计环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下工程建筑设计的重点,并充分掌握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要点。

通过上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地下工程建筑学方面的内容知识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深造与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但是,在教学课时安排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比如:地下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如何合理分配每部分的学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对每种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理论都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专业课程教师亟须去思考和解决的。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涉及了城市规划、建筑空间技术与艺术、环境物理、历史、城市防御与防灾等多个学科,所以,对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自身不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同时还需掌握一定的工程实际经验;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大,课后需要较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