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暑期带薪实习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6 18:3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暑期带薪实习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暑期带薪实习总结

篇1

2016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组建有18支服务团队(市级团队7支,校级团队11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选用锦城路社区教育关爱服务团的问卷作为本文数据分析来源,本团共有14名成员,一名带队老师,一名指导老师,本团是重庆市市级社会实践服务团,重点结合我校师范类专业优势,以锦城路社区市民学校为依托,以结对服务为方式,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陪护、学业辅导、自护教育、文体活动、心愿满足等关爱服务。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经过进一步甄别和筛选,共获得有效问卷180份。

一、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016年7月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如下问题: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参加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基本上院校学生会干部,人数100人左右。二是参加“带薪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基本上重庆市本地学生,而且是在生源所在地参加重庆市教委、人设局安排的政府部门、企业的暑期社会实践,人数120人左右。2.居民对国家政策了解情况和对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总体来看,居民对国家政策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了83.34%,特别是对于医疗保险政策的非常了解的居民占了88.34%,可见居民十分关心国家政策。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区服基本满意,但是对于社区财务制度不太满意,社区并没有及时的公布本年度和季度的财务状况。3.通过问卷发现,居民对让小孩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组织的活动,92%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开设暑期小课堂,75%的家长认为暑期小课堂对孩子有一定的益处,81%的家长居民愿意让小孩参加小课堂。可见居民对于社会实践认可度比较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的措施

总结社会实践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可以得出大学生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截止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社会实践这么多年来也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让社会实践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1.丰富实践的活动形式,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对学生和社会具有感召力,最大的问题就是活动的前提是否具有紧跟时代需求,活动是否创新。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任务具体化。以前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国家、省市有什么样的要求学校就业开展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多,导致了很多学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定位不够清晰。以后在重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重庆地方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开展,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化为单一的活动。例如,将勤工助学具体化为大学生带薪实习,既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等。第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定量化和分段化,根据大学生每个时期的学习任务、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并综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主要进行“军训”社会实践;大二大三主要进行“带薪实习”、“企业做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大四主要进行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第三、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建设、青年志愿服务、优秀共青团员推优入党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目的,有动力。2.创新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扩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首先如可将带薪实习和勤工俭学活动结合起来,安排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带薪实习活动。一是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二是还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的问题。其次还可更加时代的变化新增一下小环节,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将网上团支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如在三下乡的队伍中设立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等。再次还可以创新性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紧紧围绕“中国梦”的这一个主题,大力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到群众中宣传“中国梦”的精神。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围绕“互联网+”的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3.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一是做好校内资源整合,团委、教务、资助、军训、就业等部门要统一行动,可以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由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统一协调社会实践的事宜,这样能够做到资源的共享和不浪费。二是做好校外资源的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资源的整合,加强资源的流通性和共享性,如政府部门社区对于政策的宣传,居民不是很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利用学校学生掌握新技术新资源的能力,帮助政府部门和社区宣传,做到双方互惠互利。4.打破传统,尝试跨专业跨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打破院系和专业、年级甚至学校的边际,组织一支多学科多专业多院校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团队,以满足社会实践多方面的需求。还可以考虑同一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老乡团队”,这样既能够节约开支,还能够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宝贵的社会资源,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做到全面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怎样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社会化正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形式下,怎样让大学生社会实践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社会实践激励模式,以提高大学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使其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以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06-05

篇2

双向沟通——搭建社会实践的收获桥梁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和理解社会的机会。活动的开展使得书本中的知识立体化,试卷上的感触生动化,校园中的学生成熟化。实践的“双向沟通”是指带队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前,经验的交流;学生在工作岗位时,引导他们与周围同事的交流;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的反馈。这三个方面的交流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尽快融入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收获最大,并且更好地开展下次实践活动。

一、实践前沟通,针对性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能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当代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理想。因此在实践活动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传授经验以及告诉其注意事项是很有必要的事情。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方向、特长爱好、性格特点、学习状况,以及实习岗位的性质进行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向学生进行经验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工作有概念性的体验,更容易融入工作。

二、实践中沟通,增强信心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学生只有深入实践才能体会工作的艰辛,才能增长才干。尽管经历艰辛,锻炼自我是实践的目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与学生随时保持沟通,是确保学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与工作的同事进行沟通。尊敬师长,平等待人,多与周围的同事进行沟通,积累经验。与同事相处时,以大局为重;对待分歧,要求大同存小异;在发生矛盾时,要宽容忍让,学会道歉。在实践中学到专业知识,也学会为人处事。

三、实践后沟通,积累经验

“经验是每个人为其错误寻找的代名词”。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们从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并与他们沟通。分析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犯的错误以及没有完成的任务。学生们从沟通中能总结经验教训,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能在体会学生感想的同时,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工作的漏洞,寻找新的突破口,积累教学经验,使得学生和老师同时收获、共同进步。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沟通的价值所在。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实践中的沟通使得三方都得到了收获。因此,双向沟通是搭建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桥梁,是连接经验的纽带。

优秀老师见习观摩心得体会

五天的见习观摩已经结束了,此次见习观摩托可以说是天天充实,日日精彩,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教学知识,得到锻炼和提高,更领略了易道手脑速算的风采。

1、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教师素质,带动课堂气氛。

在没有学易道手脑速算之前,我认为手脑速算和珠心算是差不多的,但当我在总部正式培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们易道手脑速算相对于珠心算来说。更能孩子易懂、易学、易记住。就比如给我们培训的一名老师和我们介绍过,易道手脑速算只要让孩子学会以后,就能学以致用,终身授意。而且在其中的一节公开课中,我领略了速算老师上课实实在在,而学生学得扎扎实实的教学特色,感受到速算老师那准确简炼的教学语言所带来的感染力,体会到老师幽默的语言里,更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快乐,轻松。

2、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篇3

引言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实践,以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结合项目和课题,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推陈出新地、全方位、跨学科地请教专家,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拟订自己的方案。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作风。本文根据本学院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改革情况,阐述学生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一、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

随着本科生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大。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确保上述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推行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导师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从学生一进校,即安排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做导师,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咨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缩短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2) 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但在选课时由于受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影响,往往无所适从,或者盲目跟从他人,或者选择一些容易获得学分、与自己学习方向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致使所学课程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甚至有些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2]。这种情况在“大专业----小方向”的学习模式下显得尤为突出。而此时导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潜质和职业生涯的设计等进行合理选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合理构建。

(3) 有利于因材施教

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专业辅导,即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以课外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学,给学生以各方面的帮助。导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接触,因材施教,在学习态度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

(4) 促使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教书,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育人。实行导师制的最大作用是有利于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导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以及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在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社会行为方式。作为导师既应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不愧为人师。导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靠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5)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给大学生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行导师制的同时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扩大、综合和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程选择的指导

大二下半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和老师的见面会和专业知识介绍会,努力给学生们在进入大三时进行课程选择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导,这方面形式是多样的,如座谈会、对接会、讨论会、专业介绍会、答辩会等等,目的是使得学生在从基础可想专业课过渡时能够非常清晰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方面。

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接触导师并朦胧接触专业课之后,及时获得导师的专业课的指导和选修课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于专业知识、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选择自己应该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后,积极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专业指导沟通,从专业知识、专业平台、专业发展、专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和接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背景和意义,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提前进入毕设进行课题研究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三下半学期鼓励学生进行课程毕业设计的工作,首先根据学校的要求,规范导师和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由导师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其次学生根据兴趣和要求进行题目的选择和导师的选择,第三双方见面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导师和学生的一对一的课题毕业设计工作。目前已经基本上保证大三的学生在85%以上的学生进毕设参与课题研究。剩下的一些参加考研的同学,将在考完研之后进入课题。

四、暑期实习锻炼和大学生实践基地

利用学习期间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已经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或者是实验室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建有的联合培养基地有:桂电-橡胶制品、桂电-桂林矿地院、桂电-广东风华、桂电-桂林电科所等大学生联培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基地,使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中,体会工业化生产的气氛和环境。这方面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和场所,学生们自由选择。目前每年暑期将有60%以上的同学进行暑期实践活动。

五、尝试带薪实习的实践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将2010级学生们的主要实践课程集中,利用企业在年后较为短缺的用工荒,进行学生的带薪实习,在3-4月的时间里将学生们置于生产线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生产实践的基层锻炼,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此时学生们从事的是生产一线工人的工作,故厂方给予一定的报酬,学生们一方面体会到大生产协调性、重要性、必要性、管理性、制度性、规范性的气氛和环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亲身参加工作第一线的辛苦和滋味。与此同时跟随实习的教师,一方面对于学生实习进行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进行上课,将部分实践内容较为强的课程放在学生实习时间进行。

六、参加毕业设计

毕业课题的完成较好的总结了毕业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水平,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课题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全过程的培养,使得学生得到了一次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培养过程。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学生在大三进入课题时,实行双向选择。首先由老师根据同学数量,制定相当数目的研究课题,并进行相应课题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结果等进行详细讲解。课题一般来自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以及企业的横向课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老师的课题进行选择,老师也可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了解进行选择。到大四下半年已经有约60%以上的同学基本上完成了毕设课题,学生可以安心去进行工作落实和实践活动。

七、参观实习

已经建立了机床股份、桂林禾田、华力重工、桂林长海、万向钱潮等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培养人才计划,学生在进入大三之后,就开始进行参观实习,走访企业,进行感官方面的认知。

八、实验室学习和实习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电子信息材料制备产学研基地、表面工程产学研基地、纳米光电材料制备产学研基地、模具成型与控制产学研基地、光电磁薄膜制备技术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室、材料相图测试与计算技术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随时进行实验室实验课题的选择,科研课题的实践以及实践教学的实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实验室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和沟通,许多学生在实验室的实践中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并且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感受颇深。所以建立好学院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掌握知识的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购建的表面工程实验室,通过博士点的建设,已经建立起:等离子科研、中试和生产推广的一条龙设备,学生可以在这一条从研究到生产的设备中体会到生产实践的感觉。

九、大幅度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计划

进行了相关课程的修改和调整,主要强化实验技能的培训。在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物理学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中,实验课平均增加14%以上,加强了学生对动手能力、工程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十、大学生创新项目

连续两年进行有关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立项,目前共承担完成的项目10余项。在已经结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有些老师带的课题,不仅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内容,并与企业紧密结合,制备了一种新的耐腐蚀材料制备的法兰,该项目申报获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还有些老师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企业研制一种新产品,并准备出口。较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承接一项广西柳工齿轮的失效分析课题,就是由两位本科生完成的,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下手,进行必要的承受力计算,并检测热处理方面的微观组织和形貌,得到了产生失效的原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该课题在学校本科生答辩中获得好评,获得二等奖。

十一、参与研究生创新项目成为研究生的得力助手

本科生配合研究生进行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实践培养活动,形成一支由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承接研究生创新项目,这支梯队分明、结构合理的团队,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在许多的国家基金和广西区基金项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参与国家基金的本科生在40%以上,40%以上的项目来自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较好的培养本科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二、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的基础研究

在学院的老师课题中国家级项目占到了40%以上,省级项目占到20%,企业项目占到30%以上。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承担的项目中,不仅对企业的需求有所了解,而且对于前沿课题的把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参与承接国家级项目时,从资料查询、项目立项、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研究成果、项目结题、项目汇报等一系列环节上清楚的了解了一个完整项目的全过程,不仅在动手能力方面而且在逻辑思维方面得到更为深刻的锻炼。

十三、创新思路培养

整个本科生的培养遵循着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奔创新的思路,从大一开始的导师制、大二进行专业课指导、大三注重的实践教学、大四参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即完成了培养和学习的任务,也进行实践过程,更重要的循序渐进的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打好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得他们中间的许多优秀学生考取了研究生,我院考研率达到30%以上,考上率达到30%以上。培养了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对于课题总结和论文的撰写以及创新性的工作,已有部分学生跟从导师合作发表高水平被SCI、EI收录的论文,并且申报各种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本文是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25),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41)及广西高等学校特色(急需)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项目号GXTSZY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其酒店职业生涯的离职率、流失率却较高[1]。学界对此关注较少,且现有研究多定性研究而少数据调查分析的定量研究。温州民营经济发达,高星级酒店投资热度持续不减,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四星以上酒店31家(含喜来登、铂尔曼、香格里拉等国际品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以温州最早的华侨饭店为例,其岗位编制为636名(含实习生73人),2014全年缺编比例为14%[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温州地区最早设立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2011年与温州市旅游局合作设立温州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培养酒店人才17年,与市区主要星级酒店均有密切合作。但学院2011—2013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3],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失业率为9%,列全院33个专业第13位,排名相对靠前,反映了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专业培养具备较好质量,但从专业对口率来看,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仅为30%,位列倒数第一,换言之就是有七成的毕业生没有选择酒店行业就业,或者说毕业生酒店企业的离职率累计达到70%。持续的较低专业对口率与温州发达的酒店产业及高数量的专业酒店管理人才需求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现象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也引发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旧有培养模式的反思。

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2011—2013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对接现代服务业、依托温州酒店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较强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所需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从事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或酒店高级服务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酒店基层管理工作”和“酒店高级服务员”进行了基于管理与服务课程区别的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但由于职业能力定位的差异性较小,酒店初次招聘以提供基层服务岗位为主等现实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仍以服务员身份入职酒店企业。薪资低、职位低、发展前景暗淡成为这三届学生高离职率的基本原因。

(一)能力需求与培养层次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一为低水平的高就业率,具体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高跳槽率;二为高流失率,表现为学生退学率高和新生的报到率低[5],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高流失率还表现在酒店就业方面,2012年温州喜来登大酒店大学毕业生实习就业一年后的流失率高达54%[6]。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在于学校培养,还在于校企合作共同努力,为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关键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清晰与准确。如果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领班、主管、经理这一层次,不仅为毕业生实现了高位就业,也能输送高素质的酒店基层管理队伍。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替代性”就是首先应该找准应该培养哪个层级的人才。众所周知,酒店的人力资源构成包括决策层、管理层、督导层和执行层四部分,其对应能力需求与培养层次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心应为督导层,所谓督导管理(supervisionmanagement)是指饭店的主管、领班等基层管理人员对饭店的资源通过以监督、指导为主的一系列管理职能进行饭店现场的管理[7]。督导层就是酒店从事督导管理的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基层管理者,面对员工,督导层代表上层管理者;面对高层管理者,他们又代表普通员工的利益。因此,整个饭店业中,督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应为“本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温州大旅游产业、依托酒店行业,与温州高星级酒店合作,培养高星级酒店企业从事酒店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督导层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其必须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心,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进,其建立的是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8]依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对接督导层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应该由酒店操作技能、语言表达和管理能力三大模块组成,突出培养学生在酒店服务技能训练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基层管理能力培养。找准了酒店“督导层人才”所需的岗位及能力需求,培养相关能力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就可以得到构建。

(三)教学方法或手段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酒店管理“督导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制定,都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好人才培养方案在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或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必不可少。“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高星级酒店基层部门操作娴熟、待客及处理投诉语言表达恰当合理、能领导管理小团队的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级别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或手段上就必须进行革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课堂动起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吸收和课堂技能训练的效能。要实现这一转变,核心是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授以鱼”到“授以渔”。具体方法是通过项目化模式以问题、案例模式导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思考与讨论,教师由课堂的“主演”转化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转化为“主演”。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课程种类较多,课程属性也不尽相同,课堂动起来的具体模式和方法也都存在差异。整个方案中,操作技能模块的课程本身就包含技能训练的内容,教学环境也需要在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动起来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模块的课程则需要“板块化”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动起来,通用能力模块的课程由于知识性、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六个一”即通过一个案例、一个提问、一个视频、一个讨论、一个练习、一个总结等融入课堂教学,让沉静的课堂活起来,让被动学习的学生主动起来。

三、考核方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践两个部分,校内教学实施完成课程进程表的设计,校外教学实施是要实现“督导层带薪实习方案”。

(一)“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进程表

“督导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酒店操作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和通用管理能力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构成,对三大模块中具体课程的属性进一步细分,可以将酒店操作技能模块的课程分为:酒店基础知识(如菜点与酒水知识、酒店用品操作与管理等)、酒店技能训练(如酒店形体与礼仪、酒店技能考证等)和酒店职业素养(如食品营养与卫生,旅游概论等)三个课程组。依据技能训练的基础性,语言表达习得的长期性和管理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将授课顺序科学安排。考虑到酒店“督导层”工作所需技能和知识较多,课堂教学受固定课时限制等问题,“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还设置了校内实训内容,为学生在课余时间训练自己的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前厅服务技能、酒店英语听说能力、演讲与口才表达能力等提供专门实训室以供平时训练和提高。

(二)高星级酒店“督导层带薪实习方案”的校外实习实践

酒店企业督导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基层岗位的实时操作与训练,全球知名的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2年制大专培养就是通过“学习+实践(基层岗位)+再学习+再实践(督导管理岗位)”的模式进行,不应回避的是,目前国内高职酒店管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或毕业综合顶岗实习安排都相对粗放,基层服务岗位的长期、反复操作不仅有“血汗工厂”之嫌,而且高职学生的沟通表达、管理能力锻炼机会被压缩。在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的实施实践中,为了实现与“督导层人才”的目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改变原有与酒店企业合作的机制。制定实施督导层带薪顶岗实习方案,以毕业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为例:实习第2月起,1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实习第4个月起,2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累计);实习第5个月起,3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累计);实习第6个月起,5%的见习领班以“见习主管”身份顶岗(累计)。表现优异同学选拔由酒店企业制定,见习领班选拔依据个人意志、综合表现、职业素养等,见习领班顶岗时间为每月1星期,第5个月仍未实现督导层顶岗机会的同学实行酒店轮岗,到不同部门工作、锻炼。

(三)“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考核方法

与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岗位-能力-课程”的逻辑关系,培养方案的落点在于学生第六学期的高星级酒店“督导层带薪实习”。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与管理能力训练成效都通过毕业综合实践实施和检测。2013年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共与温州6家高星级酒店的3个年级段(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实施“督导层带薪”实习合作。从2012级和2013级实习的成果来看,已经有超过35%的毕业生实现了高星级酒店领班及以上的高位就业。“督导层带薪实习”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变了长期反复操作于同一岗位、同一层级的问题,而且方便酒店做长远人才储备和培养安排,改变实习生单一身份;将学校学习的“技能模块”、“语言模块”、“管理模块”都得到机会实践和锻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信心和职业忠诚度。

四、结语

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厘清了本科、高职、中职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对应了酒店管理运营层级的人才梯队要求,符合高职酒店管理及区域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如下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其一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发课程深度不够,联合培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院校开始课程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酒店行业创新更新的速度,企业导师在任职资格和任职时间上都存在问题;其二,督导层需要较长的实习时间,期间因学生双重身份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属仍需仔细思考,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2]刘小方.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Z].温州华侨饭店内部资料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1—201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及失业率[Z].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内部资料

[4]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内部资料

[5]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6]温州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及实习生数量调查分析[Z].温州喜来登大酒店内部资料

篇5

0、引言

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09年,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截至2011年底,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系统注册的企业达1 718余家;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执行额分别达到35.7亿美元和20.1亿美元;通过CMM/CMMl3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有86家,其中6家企业通过了CMMl5级认证;通过IS027001认证的企业有102家。按照苏州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要达到150亿美元,离岸执行额为70亿美元,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同时,苏州也有雄厚的IT产业优势。目前,苏州IT企业众多,IT产品的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与IT产业相关的软件业、IC产业和光电业等也集聚苏州。人才的需求将是苏州服务外包业和IT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苏州大学是苏州地区最高层次的“211”综合性大学,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才优势非常明显。2004年,在苏创业的服务外包软件公司,如新宇软件、宏智科技,开始与学校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一批IT企业也向学院伸出橄榄枝,共建实习基地,如友达光电、中磊(苏州)研发中心。目前,学院先后和4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一部分学生利用假期或毕业设计间隙主动参加实习基地的短期实习,校企双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学院2007级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进入到第七学期,按照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工作。该专业每届有160多个学生,在该学期安排这门课程,如何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面临着时间长、规模大、需求多的问题。

1、工业实习课程的建立

江苏省教育厅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国际合作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当年组织的15所本科院校与印度NIIT合作培养软件人才是本科层面的重要环节,也是江苏省教育厅落实省委省政府“培养培训30万各类软件人才”任务的重要举措,是省委省政府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任务。苏州大学与印度NIIT的合作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开展。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嵌入了印度NIIT公司的培训课程体系,引人NIIT培训教材。部分课程由印度NIIT讲师授课。通过这样四年的本科教学来加快软件人才的培养,实现江苏软件业的优先、加速、集聚发展。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的学生,在第七个学期安排了工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参与企业的实习,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实习工作。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锻炼,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的氛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实习实训

IT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在25%左右。同时,随着我国大力推动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软件企业每年需要招聘新的员工,而且希望招到即来即用型的学生。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希望把职前培训任务交由学校完成。因此越来越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别是一些独立的软件学院,面对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脱钩的现象,引入了实训的环节,以规避就业风险,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训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由国际著名的软件公司组建的教育学院或培训中心来接收高校的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并推荐工作,如IBM、微软、NIIT。

(2)由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把实习实训引入到教学环节,如中软、东软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实训中心,每年进行大三学生的短期实习和大四学生的长期实训,不仅满足公司自身的人才需求,而且为其他企业输送了人才。

(3)学校自己组织实训中心,由具有实际开发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资深工程师来担任讲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强化培训,提升各种技能。

(4)学校组建软件开发室,模拟企业环境,由企业工程师驻守在开发室,在学校教师的协助管理下,从事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企业解决了缺少场地等问题,学生也能在学校内接受实习与实训。

(5)组织学生到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经受企业制度的考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企业通过实习过程,考察中意的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录用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3、具体实践

为应对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工业实习课程开展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工作,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了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工业实习课程的实施。学院牢牢依靠苏州地区IT产业的优势,紧紧抓住苏州地区软件人才缺口量大的机会,通过学院多年积累的实习基地及大量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校友,多方向、多层次地开展“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2007级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

1)面向就业型。

这类学生会主动要求到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可以完成工业实习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报酬。苏州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及IT产业发达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一些实习基地的IT企业本着招募员工的目的接受学生实习,对进入企业的学生有筛选要求,也会对学生有实习补贴,也就是有“带薪”实习的机会。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对在园区实习的重点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补贴,也使园区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实习工作。学院组织这些企业进行前期宣传招募,在校内进行培训,再通过考核录用实习生。该批带薪实习的学生约占46%。还有一批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开展实习,这批学生约占了16%。

2)考研、出国型。

苏州大学本身是“211”综合性大学。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面比较广,可以向出国、考研等多个方向发展。为此,学院组织了4个方向的校内实训班,聘请资深的校友给学生开展实训,这样为学生节省了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工作。这类学生约占27%。

3)校内企业实训。

针对一些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学生,学院组建了实训中心:开辟专门的场地,成立软件开发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组织合作单位昆山中创软件来校为这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配备4名已经保研的学生担任组长,达到传、帮、带的目的。这类学生约占11%。

通过我们开展的多方向、多层次的实习实训工作,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遇到的问题

在2007级学生的工业实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学院本着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满足了各层次同学的需求,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面向就业型的学生比较分散。有的单位只有1~2位同学在实习,实习的岗位和内容差别较大,给实习指导、管理及考核带来不小的难度。有些企业的工作强度大,一些实习的学生直接参与了国内著名公司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发,经受了各种锻炼,学生和企业得到了双赢,但也有一些自主实习的学生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工作比较轻松,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达不到该门课程教学的目的。

(2)在面向考研型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腔热情准备考研,但到后来又止步于备考;还有小部分利用考研名义对实习工作进行规避,对此学院无法进行强制干预。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校内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强度较低,没有经受企业的实际考验,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和同期参加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相比,碰到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抗压强度弱的障碍。

(3)参加校内企业实训的学生由于企业工程师不能全天待在工作室,加上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不能集中精力完成实习科目,实训的效果不够理想。

(4)企业、学校、学生个人之间存在需求分歧。从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计划来看,只要满足4个月的实习工作,并经过企业、学校的考核,就可取得相应的学分;而一些企业期望的实习期为6个月。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在11月份进行,有些在外实习的学生无法参加招聘活动。

(5)一些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深得企业的欣赏,准备签署三方就业协议。但有些学生实习只是积累经验,真正在就业的时候会另有选择。所以,企业虽然在实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习补充人才的效果,影响了企业再次组织实习工作的积极性。

5、解决办法

针对2007级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在2008级、2009级工业实习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流程和措施,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1)修订实习计划。2007级没有真正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暴露出不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不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企业的实际锻炼,才能切实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2008级学生的工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企业实习,并且要求安排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单位,以便管理和考核。依靠苏州软件服务外包和IT产业的优势,联系几家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开展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统一要求。2008级学生的实习在8~10家单位展开。

(2)早作准备。在第6学期的4月份,就开展实习企业的征询和筛选工作,和企业商讨好实习相关的工作,并且作好学生的实习安排准备。

(3)做好动员工作。从5月份开始,从学院领导、年级主任及班主任多层次地开展工作,针对考研需求和逃避实习现象,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严格管理。

(4)组织好实习招聘管理。在6月份,分批安排企业来校进行宣讲,组织企业笔试和面试。根据企业的招聘结果和学生的意愿,协调学生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参加了多个单位的招聘,并被录用。这些学生必须签字确认实习单位。

(5)签订实习协议。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学院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实习报酬。

(6)尽早进入实习。充分利用暑期的两个月时间,由指导老师带队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达到企业4~6个月的实习时间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不耽误学生参加11~12月的校园招聘活动。

(7)开设实习工作网站,对实习工作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公示,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同时对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8)实训基地垫后。没被企业选中的学生,以及不满足企业考核要求被退回的学生,学院利用“211”高校的优势,9月1日开学后重新安排这部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封闭实训。一方面通过强化培训,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找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励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争取为就业作好准备。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2008级学生实际进入企业实习的比例提高到69%。目前,2009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比例达到了94%。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年减少。“工业实习”课程的实施已经步入良性的轨道。

篇6

前期准备工作:

虽然大学生活已过去一半,然而对于社会我们也确实还有许多方面不是很了解。“社会实践”虽早已耳熟能详,但曾经也有类似这样的疑问:社会实践到底干什么,实践什么,与实习有什么区别?社会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当中,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这是我实践前所理解,所能体会到的,带着种种的疑虑和些许冲动,我开始了新一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说起准备,那还要追溯到去年的暑假,记得那是在宿舍,闲的无聊的我们在寝室谈天说地,说着说着,“社会实践”这个名词便进入了我们的话题。由于当时正值期末复习考试就“社会实践”这一话题也没有深究,然而渐渐的在周围同学及其整个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社会实践”又再一次在我的心中引起了波澜,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此同时,学校团委、各系也在积极号召广大同学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于是乎,会同几位同学在班里“招兵买马”。经过一番交流,征求不同意见最终我找到了另外三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4人小组决定放假后一起到省会合肥找工作。接下来的便是讨论、统一思想、路线与方针、分工、策划。经过一番讨论,最终我们决定首先到合肥市人才市场,考虑我们所学的专业涉及到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与广告设计制作很相近,于是我们就把目标瞄准了广告公司。

然而实际情况却出乎我们所料,几乎所有的公司或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将工作经验与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我们有什么呢?要经验没经验,因为我们还没有毕业更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要能力我们也没把握,因为我们初出茅庐。再者,很多公司或企业招聘的大都是长期工,像我们这样的暑期工或实习生很少需要。尤其是一些技术性要求高一点的部门。在费尽一番周折之后,我们找到了合肥雪地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虽然与当初的目标南辕北辙,但毕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就这样我们在那干了二十来天,后来因为天气转凉市场对冷冻食品的需求减少的缘故,老板辞去了我们的工作。由于距离开学还有一段时日,我们几个再一次决定到人才市场碰碰运气。就这样促成了我们到合肥海创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的愿望。后来经过我们的一番考察,得知虽然这家广告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该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把业务拓展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业务也由当初单纯的墙体广告拓展到广告牌制作、户外媒体、丝网印刷、开业庆典等。公司的经理只有三十来岁,可以算得上是年轻有为。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和干劲的年轻公司虽然不能和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相提并论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机会了。

就这样我们在海创实践了一个星期,同时我们还和公司经理达成协议下个暑假我们直接到他们公司带薪上岗。这就是我要在今年放假之后直接到合肥海创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的原因之所在。

可以说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一切只欠东风了。

颠簸的路上: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像这首诗描绘的我们的旅途也并不那么一帆风顺。闷热的7月,我们提上我们的行李蓄势待发。火车站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不时从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候车室里有排队检票上车的,有坐着看报纸杂志的,有站着抽烟聊天的,有躺着睡觉的,还有大声喧哗的,他们各行其是,人何其多也。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祖国的未来,心中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此次的出行却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少的欢笑。因为前面还有太多的未知,一切都充满太多的变故。望望窗外依旧酷热的天气,没多久,我们有秩序的检票上车了。车上人还是那么多,好不容易找到了我们的位子,放好行李后,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有着落了。伴随火车的启动,我们的旅途也开始了。

实践过程:

虽然我们所学的某些专业课与广告有关,但毕竟不是广告专业。经理虽然答应我们今年可以带薪上岗,但我们也只是作为墙体广告的一线员工。或许墙体广告对大多数人还不是很熟悉,但这种广告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还记得电影电视里那些写在墙上“****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标语吗。墙体广告就类似这样的标语,只不过它经过一定的设计,运用不同的涂料喷刷而成。这样的广告看上去会更美观更显眼,更能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这种效果做出来。由于广告是面向全国的,对于不同的生产商和商会根据自己产品的销售区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广告区域。因而不同的广告又会在不同的区域里做。

还依稀记得我们所接的第一份广告是力帆汽车广告。销售商要求在蚌埠市做50块,面积约xx平方米。接到任务的当天下午我们就乘坐我们的施工车辆前往蚌埠。这是一段不近的旅程,一路的颠簸大约四五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到达之后,就找了一家饭店吃饭。吃完饭还未等休息就开始工作。以后的十来天时间都像这样,每天五点半左右起床,晚上六点半左右收工。中间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不是找墙面就是干活。偶尔有下雨的时候才能好好的玩上一玩。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又带点无聊的一天天过去。当做完第50块的时候只觉得心里是如释重负,心情不知不觉的好。在回去的一路上,看着路边同样的风光却有别样的感受。

回到合肥公司,在合肥又做了三四天的零工。之后又接到一个新广告,这个新广告是做三洋洗衣机的要求做100块,4000平方米面积。接到任务后,经过半天的准备带齐做广告所需的涂料粉、刷子、小桶、梯子、模具等,下午又要踏上征程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去的是宿州和淮北。我在心中暗暗高兴着,因为我家就在宿州。这就意味着这次有可能经过我们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许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

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遭遇,却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真正认识了在社会上立足的不易与艰辛。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在做第四个墙面的时候,那是在宿州市郊区的一条省道旁。当我和我们带队的队长把最后一行字打完的时候,这时一辆银白色面包车停在路旁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似工商行政衣服的让我们马上停止不要干了。并要把我们的车子开走,意思是要扣留我们的车子。口气甚是强硬,问其原因说是国道两旁不允许做广告。而实际情况呢,这只是条省道并且两旁的房屋早已被各种各样的广告布满。而这时有几年社会经历的队长就上前去和他们“说辞”,就这样双方力争了二十分钟左右最终以我们给他们200元钱而不了了之。待他们走后,在一旁观看的一位大爷对我们说我们这是白白送给他们200元钱。我们也甚是气恼,但出门在外也没办法,何况他们打着工商行政管理的旗号。因为这事,弄得我们接下来几天心情都很差。但这样类似的经历在我们快回去的时候又重演了一次。不同的只是时间和地点。

在没有接触这份工作之前从未感觉到行业之间的竞争会是怎样的激烈。但那次在宿州做广告时,几乎每隔三四天都要遇到和我们一样做墙体广告的同行。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们盖了一个旧广告,因为毕竟墙面很少,做广告的公司多;像这样新广告盖掉旧广告纯属正常。并且在行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墙体广告的有效期最多一年。据我们队长说我们所覆盖的那块旧广告至少有一年以上了。但就在我们做完那块广告没多久,当地的一家广告公司就找来了。当时他们开着一辆小汽车,车上带着三四个年轻人。说辞只有一个,我们盖了他们做的广告并要我们赔偿。那气势很是凌人,硬是扣了我们的车子并开口要我们赔偿8000元。当时我就快蒙了,心想这么多钱我们几个干一个月都不够。接下来又是“针锋相对”的据理力争了。可以看出来他们分明是在欺负我们,最终的最终我们又白白的送给他们600元人民币——我们的血汗钱。

其实困难还远不止这些,在问墙面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可谓千奇百怪。但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100块墙面,4000平方米的广告。历时24天整。

归来: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海创我们度过了充实而又忙碌的一个月,踏上归来的路上更多的是快乐和喜悦。回到淮南,回到学校,已是9月4号的下午,这预示着此次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

得失:

团队、团结意识有待加强;临场应变能力不足,遇事应变能力不够谨慎;体验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毅力、体力,意志品质;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锻炼自己组织、策划、管理、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身素质。

小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眼一个月的实践生活已经过去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收获和欢乐,但也有苦涩和教训,这些成功的经验将激励我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失败的经历将使我更加努力去改变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做得更好,这一切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原本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不是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沟通,总是在沉默中独来独往,这种生活习惯也许在学校中不会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公司中,各种工作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来完成,任何人单打独斗都很难把工作作好,这使得初到单位的我很不适应这种整体化、系统化的工作环境,所以一开始我的工作做的很差,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交流和沟通是解决困难、创造机遇的有效途径,也许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用更多的自我思考代替相互交流,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相互交流和深入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方式,我会慢慢改变自己,让自己拥有交流的智慧,养成一种为人处事的良好生活方式,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实践过程中,我遇见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诚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诚信做人,才能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顺利地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个企业只有诚信经营,才能使自己的经营活动更加顺利的展开,即使企业遇到了一时的困难,其他企业也会因为其以往的诚信经营,而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一个国家也只有具备了诚信的民族品质,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信于其他国家,为其国家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让我们整个国家在一个更加和谐的周边环境里去积淀更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篇7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办学经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该校内涵式建设的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六双”是指双目标(两个培养目标)、双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证书(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身份(教师的双重身份及学生的双重身份)、双方(学校与企业)和双赢(效果),“三真”是指基于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和真实任务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是指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详见图1)。

一、制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立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培养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专业针对珠三角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充分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旅游职业能力(含职业拓展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含职业道德)。重点面向珠三角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导游服务技能及旅游管理能力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统领下,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范围与岗位、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要求及实践教学条件等,由此制订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了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行业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确立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带团能力、旅行社经营能力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然后,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针对旅游行业岗位主要能力和素质设计开发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融合起来,开发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和《导游才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旅游职业资格考证等设置成相应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职业化”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结构详见表1。

二、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一)依托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师师资库

早在2004年,本专业就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是同类院校中组建时间较早的专指委,后经两次换届重组,专指委成员现已包括省市旅游局、大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职业院校等各类单位的10多名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从珠三角各类旅游企业中聘请了10多名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等工作,从而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人力、信息等智力支持。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并发挥其作用

与2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网络立足珠三角、覆盖省内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开发公司等各类企业。基地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为学校提供大量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环境,而且每年接收许多毕业生就业。庞大而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从招生入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毕业招聘等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订阶段,校方(专业教师)以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专指委审议、修改,形成可实施的培养方案。

邀请专指委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如《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旅游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指导》等课程,参与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及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就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而言,除课程教学与实习指导外,企业还参与从招生面试到就业求职的全过程。自2007年该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以来,坚持聘请合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面试考官,鼓励他们用企业的眼光选拔新生。在就业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

三、工学交替,师生以双重身份开展教学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交互进行,培养过程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循环递进线路,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必须到行业企业中去工作(见习、实训或实习),然后再带着工作体验、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学习,以此实现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第二学期起,除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分别穿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开展旅游企业认知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旅游综合实训、带团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以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企业、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再带着从行业企业体验到的问题到学校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以准员工身份按照相应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自己,通过工作(生产性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能教书育人,又是行业技师与工程师,熟悉并能胜任行业企业工作,即双师型教师,能指导学生从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由仿真到“三真”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教、学、做三者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

(一)设计并建立相对完善、配套的校内实训室

设计、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学做结合。本专业已建成了由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四大实训室组成的旅游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占地450平方米,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能满足《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等核心课程的仿真实训教学。

(二)建立了基于“三真”模式的实践教学制度

除校内仿真实训外,本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调研、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带团实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真实的任务、顶替真实的岗位,实现“三真”实训实习教学模式。在这种带团服务和接待服务中,学生真正顶替了导游员、礼仪接待员等岗位,从事正式的导游讲解、接团带团和礼仪接待工作,由此获得实践经历,锻炼和提高了旅游职业能力及素养,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天50~100元不等)。

“三真”实习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应企业用工需求,有时也可能是周内),为规范管理和有效实施,本专业力求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培训、实习中的指导监控、实习后的总结提升等工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训实习教学管理和实施制度。

五、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

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开展半年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调研报告),像企业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接受企业的考察,同时也考察企业。在实习期间,学生既是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期满后,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可签约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

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就是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前,邀请合作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招聘实习生,或者学生自行到企业中申请实习求职岗位,实习与就业的指导及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主管(或经理)共同负责承担。这种建立在聘人意愿和就业意向基础上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培训资源,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也保障了企业招聘员工的质量与渠道。同时,毕业生由于较早地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将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一毕业,实习单位根据其表现直接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还能把顶岗实习时间计入企业工作年限,从而缩短学生升职前的锻炼年限,实现“真实的工作”和“带薪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结合,促进了高质量、零距离就业。

六、执行双证书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标准审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员、茶艺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对应,课程教学直接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展开,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无需再参加专门的考前培训,从而节约时间、费用和成本。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那些与职业资格证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不再组织这些课程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参加由颁证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证测试,考证合格者方能获得本课程学分。以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相应课程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组织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逐渐改变高职院校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的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学生课程考试合格与否不再是由任课教师或学校说了算,而是采用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

七、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效应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双赢效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本培养模式的双赢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篇8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必然越来越紧密[1]。如何推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体制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产业,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于2010年开始进行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一套具体的、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理顺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本科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实验创新项目等形式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系列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符合了总书记2011年4月25日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大会的讲话精神,在“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定位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于“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培养定位于“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定位于“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四种经历”,包括国外游学经历:通过学生互派互访、参加各类国外竞赛、世界名校游学、夏令营、假期赴美带薪实习、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已派300人次赴国外游学;此外,从2012年起,每年还将资助50名优秀学子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第二校园经历:2010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300名、700名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项目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并每年招收150名闽台合作“校校企”项目学生,赴台学习三个月;每年暑期另有约150名左右学生赴台短期游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资助400名学生赴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一年。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社会公益工作。创新创业经历:成立省内高校中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秉承和贯彻学院办学目标,环境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调整常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了实验课程的安排顺序和体系,使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能够有机融合。通过导师制等环节,形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的密切结合。根据学院的四种经历要求,有计划和组织地开展包括2+2、1+1形式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最终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宽基础、重应用、亲产业、树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情况

1.前置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兴趣。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与高中化学衔接的部分,提前至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使得新生一入学就可以接触到实践课程,培养实验兴趣。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学生高中所获得的培养情况有所不同,针对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会通过课堂强化,课后补充的方式提高其实验技能。

2.建设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应用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专业与化学、生物的关联,在考虑到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在初级、中级实验中,主要接触的是化学、化工和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操作。包括了部分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物理化学及环境工程的实验内容;在高级实验中,融合了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及部分高级实验仪器的使用;在工程应用中,则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检测手段,根据实际工程设计实验过程[2]。

3.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举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创新性实验,专业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专业理论教育,固化理论成果。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专业竞赛等活动,感受到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厦门理工学院自2009年起在全院施行导师制,环境工程系抓住导师制契机,结合自身情况,将学生导师同时转变为科研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和专业的进展。同时科研活动也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

5.响应学院号召,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环境工程专业一般与大型环境工程的实践相关,但在某些方面也可从小处着手。近两年环境工程本科生先后研发了“甲醛测试盒”、“甲醛处理器”、“家用净水器”及“地沟油检测试剂盒”等“小”产品,尝试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

6.加强社会活动,提升道德水平。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政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科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区加强了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触社会,形成完整的世界观[3]。社会活动不仅仅是学院自身的任务,它是一个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一起完成的过程[4]。实验区开展的社会活动一般以环境为论题,以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为联合单位,通过社区、企业的支持开展大范围的环境宣传活动,起到良好效果。“绿色杯环保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低碳,我们在行动”、“绿色淘宝”、“今天您环保了吗”、“绿色栽进我心中”、“绿色家园、你我共建”、“一园一世界、你我共环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如图1所示,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最终由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建设内容: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培养大纲与评估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大纲和评估体系;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设置模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改良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研究项目群[5]: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设工程应用类主题的项目群,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平台。其涵盖了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下科研项目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和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网络,扩大学生的视野。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保障体系用来保障实验区的顺利实施和运行。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区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设置由高级职称担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用来指导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区的建设效率。同时专家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检讨实验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方案,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实验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课程体系或内容的改革,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创建环境工程实践工程班。在实验区内抽调有实践意愿的本科生,组成实践工程班,在教学上尽量安排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工作,通过考量学生的实践水平提升,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制。与企业一同研讨培养方案,确认教学课程体系,联合进行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是实验区顺利进行基础。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评价和激励;一个是获得培养并形成良好效果的学生的激励。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反馈机制,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参与深度与广度。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效果

实验区实施以来,收到了一系列效果。仅2008级本科生就获得个人荣誉94人次,其中国家奖学金7人次,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57人次、优秀学生干部8人次等。同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非专业组国家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海报作品《保护环境》在“厦门高校环保宣传海报联合巡展”中获一等奖。总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实验区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优化专业中各环节的层次、类型结构,通过教学体系、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等方式,都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成就。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地方产业对接,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玉婷,运用企业人才经营理念构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46.

[2]胡秋芳,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2):32.

篇9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观念陈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校和地方组织都意识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在实践的工作开展中,具体落实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头绪多,涉及面广,比如大学生的工资、保险、住宿、日常管理等。加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是阶段性,一般都是寒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部门难以协调专人负责社会实践过程,通常情况下兼职人员较多,一缓缓这项工作就过去了,又将进行新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3 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理念不强,走形式现象在所难免。在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调研中了解到,55%的学生认为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了得到学分,对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没有太多的印象;30%的学生认为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了在以后的就业和工作中打下实践操作的基础;15%的学生认为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体现自己学习的价值。由此可见,在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育人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否则,走形式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2 国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2.1 国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把科学知识和社会意识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对受教育者价值观、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文部省在教学大纲中曾规定: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在谋求身心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作为集体中一员的自觉性,增强齐心协力建设美好生活的自立的实践和将来生活的能力。这种活动在指导方法上应不同于教学活动,即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更为重要。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大纲,且效果都比较明显。

2.2 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几年来共经历了恢复发展、全面展开、深化提高三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社会性强的特点。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 以社会实践为阵地,打造全新育人文化,提升创造创新能力

3.1 以学生的成长为前提,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艺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独立学院,自创建以来,秉承着“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国际交流合作为平台,致力于探索“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所以,一直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必修学费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日程的安排中,学生须在暑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调研报告,由实习单位作鉴定(单位公章),指导老师审阅合格,方能获得学分,顺利毕业。

3.2 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为目标,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先后组织了学生到企业做工、三进三同、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工部门牵头,专门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认真组织每次社会实践及三下乡活动,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召开总结分享会,撰写调研报告,精选心得体会和点滴收获被收录到学院自编文献《实践悟真理》一书中。

篇10

世界上许多国家,非凡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和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和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和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摘要: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办法。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和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和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摘要: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和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和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和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心和地方两级。中心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和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办法,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非凡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把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练习,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和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和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练习。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把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和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和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和企业挂钩;德国和瑞士都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和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和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参和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探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摘要: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新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探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摘要: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向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向摘要: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向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和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向。这一趋向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向。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摘要: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答应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新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