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7 15:5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隔代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隔代教育论文

篇1

1.隔代家长注重儿童道德教育

大部分隔代家长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较为注重,教育内容等多为:不要说谎、不要打架、不要乱讲别人的坏话、长大后要做一个孝顺的人等。部分隔代家长也会教育儿童要懂得谦让,特别是有弟弟、妹妹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受到此方面教育的较多。

2.隔代家长注重文明礼貌教育。

朝鲜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普遍占隔代家庭教育的50%以上,隔代家长不允许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在礼节方面会经常教育儿童遇到认识的长辈一定要鞠躬并大声地问好。同时,隔代家长也很关注儿童在学校的文明礼貌表现,教育儿童见到老师要恭敬地问好,下课后要给老师鞠躬并说老师辛苦了。隔代家长还注重儿童在餐桌上的文明礼貌,会教育儿童:长辈没有吃的时候你不能动筷子。朝鲜语中分敬语与平辈语,对长辈或不认识的人要说敬语,隔代家长也较重视此方面的教育,从小让儿童树立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别、尊敬师长的思想。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尊敬师长方面的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二)生活习惯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较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隔代家长对生活习惯教育的较多,如吃饭时不要说话、饭桌前行为举止要端庄、睡前要仔细洗漱、不要摸脏的东西等。儿童不遵守时,大部分隔代家长会选择进行适当地批评与纠正。

2.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

本研究的对象均为9~10岁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做任何家务,隔代家长认为9岁或10岁的儿童仍太年幼,无法做一些洗、擦的家务,自己尽全力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只有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普遍比留守儿童做家务的意识强,部分会选择在周末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选择帮助妈妈扫地、擦地。

(三)学习指导与学习习惯培养现状

1.隔代家长侧重于口头教育、监督。

通过访谈发现,隔代家长关于儿童学习方面的教育侧重于口头教育的形式。简单地口头教育儿童要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考入名牌大学。大部分隔代家长很少能像父母一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直接辅导,部分对学习较关注的隔代家长也仅限于口头监督。8个隔代家庭样本中只有2位隔代家长会监督儿童的作业是否做完,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够进行一些如看电视等其他活动。其监督的形式为口头询问:“作业都做完了吗?”并未真正去做实质性检查。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隔代家长较重视儿童的读书习惯培养,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会督促儿童读书,读物大多为儿童版名著、韩国故事书等,隔代家长会偶尔开门查看孩子是否在阅读。

2.大部分隔代家长将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

大部分隔代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身体不好、教育能力差,孩子的学习全部依赖学校,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进行过问。例如:M的姥姥认为,现今学校的教育很好,自己只要负责儿童的饮食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由于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大的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学习指导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15个家庭中4个核心家庭的孩子学业上有疑问时经常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11个隔代家庭除I与K的家庭外,其余9个家庭都不进行学习指导,其中5个家庭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过问,4个家庭采取口头询问的监督方式。大部分隔代家长依赖学校及课后辅导班,课后辅导班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有些非专业教师上岗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不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困扰。缺少家庭方面的监督或帮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有明显的差别。例如,核心家庭样本A、B、C、D学习成绩均较突出,隔代家庭中除H、I成绩优异外,均呈现出学习成绩较好、中等或中等偏差。笔者曾访谈I的姥姥,她是一位很健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人。访谈时笔者问到:“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姥姥回答:“孩子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很好、钢琴也弹地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件事我和她姥爷十分苦恼,我们老人不会用电脑,孩子有些使用上不明白的,我们不能及时地教她,还有学校留的一些作业需要使用电脑打字或者其他功能的,我们只能到家附近的复印部去寻求帮助。”科技发展迅速,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儿童需使用计算机完成的作业逐渐增加,有操作方面的疑问时,不能像核心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部分隔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学习指导缺失问题的成因主要为: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N的奶奶在访谈时谈及孩子的学习指导时说道:“我们以前年代学的东西和现在完全不同了,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多重啊,学习的内容也多。我看她们的汉语书,我们以前要学到6年级的内容,现在的孩子们到3年级就都学完了,而且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好了,没有那个精力去学习孩子学习的内容再去教她。”K的爷爷曾辅导K学习数学,但后期放弃,K说道原因:“我发现爷爷给我讲3年级的数学题时,格式要求跟老师说的不一样,我按爷爷讲的写了,答案都对但老师给我扣分了,爷爷之后就告诉我还是认真听老师讲的。”

(二)由于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身体状况欠佳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沟通、理解、亲子关爱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表扬或考试成绩很好时,会回家简单沟通,让亲人开心。但存在一些苦恼的问题,例如与朋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受到欺负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并不会回家与隔代家长诉说,也不会通过电话与父母主动沟通。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情感慰藉,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I最大的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笔者追问:“姥爷、姥姥对你那么好,你也很爱姥爷、姥姥吗?为什么特别想跟爸爸、妈妈一同生活?”I答道:“因为我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过,有些学校的作业是让回家与父母一同做的,这种作业即使我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所以很羡慕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的孩子。”I还说因为妈妈在自己1岁生日后就去美国了,现在连妈妈的样子都记不得,妈妈打来电话经常哭泣,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我只能用妈妈的声音来记住妈妈。H说自己与妈妈和哥哥一同生活的日子很幸福,现在和奶奶、大娘一同生活,感觉自己变得有些忧郁,因为总是有自己被冤枉后长辈也不听解释的情况发生,这种时候H选择躲到洗手间偷偷哭泣。此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M的姥姥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教育,况且老师的教育挺好,不需要自己再去教育什么。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韩云霞在《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祖辈家长应具备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M的姥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独自带着孙子,照顾孩子已经很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其他。

(三)由于隔代家长身体条件及精力有限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效果差

笔者访谈的班主任在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时说道:“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通过简单地观察是分辨不出来的,可能大概看上去你看不出哪些是留守儿童,哪些孩子是非留守儿童,但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你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个人卫生普遍较差,特别是爷爷、奶奶年纪较大的留守儿童,书包、书桌以及自己座位的地面上不会是特别整洁的,穿戴不整洁、不会勤洗手,在生活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对象N很苦恼自己没有朋友,同学们认为她很脏不和她一起玩,她曾尝试通过改正个人卫生问题来获得友谊,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她也向亲属及心理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但爷爷告诉她:“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心理老师也没有为她提供帮助,多方尝试失败后,N至今仍很苦恼。研究对象O的个人卫生极差,一些行为问题较多,上课时,她经常不集中精力,在书桌上玩断了的铅笔芯或橡皮擦过后留下的残渣,书包也很久没有清洗过。在某堂课上,O的同桌忘记带书,老师说:“你和O一起看”同桌展露很反感的表情。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与其他11名留守儿童相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家庭教育内容包含更多的个人卫生教育。例如,B的妈妈会经常检查B的书包是否整洁;C的妈妈会经常检查他的指甲是否干净;D的妈妈经常教育她:“衣服穿了一次如果脏了一定不要再穿。”此问题的成因为: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通过访谈与观察,并不是全部留守儿童都存在此问题,隔代家长年事已高或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普遍出现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前文提到N关于个人卫生带来的烦恼,N的爷爷今年71岁高龄,奶奶也70岁了,两位老人都是患者,照顾N已很吃力,无法做到更加细致。O的爷爷今年70岁,无法完全照顾O的日常生活,O还有一个亲妹妹才2岁,所以家中雇用保姆负责做饭与洗衣服。但保姆除自己负责的内容外不会多做任何事情。

三、反思与建议

(一)隔代家长应提高教育能力

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把儿童的教育全部依赖学校。隔代家长可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咨询教育方法等,也可购买书籍、寻找网络资源或向一些教育机构寻求帮助来提高教育能力。

(二)隔代家长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隔代家长应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即使儿童并不主动沟通,隔代家长也应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询问其一天学校生活如何,最近有没有烦恼的事情,在儿童坦白地说出自己曾犯过的一些错误时,不应采取发火、过硬批评等回应方式,而应选择与其沟通的角度,认真倾听事情原委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篇2

纳税人数最多,征管工作最大的税种要属于个人所得税,要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但由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手段落后,对纳税申报和税务稽查依然采用手工操作方式。在现实管理中,仍不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对偷税漏税人员惩处力度不大,难以造成一定的威慑力,另外,由于逃税收益大于违规成本,致使一些纳税人存在投机心理,冒触犯法律的危险逃税漏税。

为了约束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行为,为了给税收检查、稽核提供可靠依据,应建立收入监控体系,使用银行卡交易,实行个人收入显性化,准确掌握个人收入项目、收入形式,经济活动等情况;建立个人专门档案,实行重点监控管理;建立扣缴义务人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依据居民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建立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编码制度,以约束高收入行业人群。各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与公安机关、技术监督部门的配合,加强代扣代缴管理和检查。

篇3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篇4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出身于贫困家庭,他们的祖辈更是由于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年龄等特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祖辈考虑到家庭贫困对子女的照顾不周,于是把这种疼爱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爱,溺爱下成长会扭曲儿童的性格与价值观念。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发散性思维,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错误引导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祖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带给孩子知识的熏陶,为孩子补习更多新知识。有的老人不但对儿童学习起不到作用,还会出现不鼓励孩子念书,认为读书无用,有早点辍学劳动的想法,这样更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成长,更远离了优质家庭教育的目标。

2.2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儿童校园娱乐设施等,使得儿童课外活动薄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不堪,孩子没办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学校这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拉大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里依然处于一种忧郁悲切的状态,不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2.3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经常会叛逆,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让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把网络游戏当作自己的课余活动,不仅耽误学业,而且极大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滋染的不良习性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对导致不良文化产生的黑网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加上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虽对城市的不良文化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农村监管体系,倘若政府忽视广大农村地区不良文化的传入,将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赶上天灾农民就会一贫如洗,无法绝对保证家庭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民工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文化,政府又很少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所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机会让孩子接受城市里优质的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隔代祖辈教育下成长。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当主动与孩子沟通,架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等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并且从思想上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接受再教育、新闻电视等媒体学习先进文化,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儿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蕴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不会偏离,祖辈更新教育观念,就能够改善留守儿童房隔代教育现状,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大量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直接的爱,缺乏正常家庭的监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在身边的权利,过早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祖辈作为监护人应当注重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且培养孩子独立承担家庭事务、增强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3.3改进与儿童的沟通方式

传统家庭教育下,家长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这对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积极的意义。

3.4加强对渗入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

农村地区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厅等场所是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就应当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与整治,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资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引导,让健康文化驱逐不良文化。

篇5

1.知识内容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多媒体与电子化

技术网络时代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的应用。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进去,进而展现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对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

3.拓展化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下的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教学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要足够熟悉,这样才能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身在网络世界的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进行基本了解,从而找到与教学内容想结合的点,使知识的拓展既有紧密性,又贴合实际。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以下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选用合适语文教材,贴近时代潮流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制上,虽然各有不同,却又都偏向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用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另外还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文学网站上的时代文章特点,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潮流的文学作品,并且适当应用在教材的编制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思想,这样才能拉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培养时代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传统语文教学多为语文教师一人讲授式,只有教师在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根本上让学生参与到文字的品读中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3.培养网络平台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时代下必须进行改善,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抛掉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原来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师生相处转变为相互探讨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身份来跟学生交流,在课堂下,可以跟学生相互分享跟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运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变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在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纸质试卷为平台的语文文章赏析的考试方式,要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可以采用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博客文章或者征文情况等进行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则可以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和语文网站平台下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考核,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6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诗歌表达的政治思想,却没有依据语文具体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诗歌赋予了政治化倾向,却忽视诗歌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学到《我爱这土地》一文时,诗歌创作于1938年,诗歌表达的主题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作者希望国家尽早摆脱灾难。但是,部分诗歌教学的参考内容将其赋予政治化的倾向,这使得诗歌表达的主题过于局限,虽然,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独立,人民能够远离战争,但是,诗歌并不是政治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诗歌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诗歌解读的方法较为单一,不注重诗歌的多层次解读,对于诗歌的理解,并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同,诗歌的解读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别。但是,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解读诗歌方法较为单一,主要由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视野狭窄原因导致。伴随现代诗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诗歌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诗歌解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诗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参考资料。例如,在讲到《再别康桥》时,大部分教材参考资料都将“康桥”定义为“大自然”或“母校”的象征,这会使“康桥”的象征性更加局限,事实上,“康桥”已经成为作者内心深处的居住地,是作者向往已久的地方。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诗歌教学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诗歌存在的美,进而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应掌握更多与现代诗歌相关的知识,以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将会大大增强。其次,调整诗歌教学内容。目前,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语言是白话文,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是每一位教师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调整和优化诗歌教学内容,注重诗歌表达的主题,以及表达作者何种思想情感,诗歌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而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审美性。

(二)经常诵读诗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通过诵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并且能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诗歌情景,诗歌内容是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因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注重抒情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诵读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去诵读,进而更好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到《边界望乡》一文时,表达了诗人洛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恋恋不舍。当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融入爱国情感,才能深刻的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其次,掌握诗歌的韵律。诗歌节奏具有一定的韵律,要想更好地体现诗歌的节奏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方式,以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篇7

古代诗歌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近几年在高考(全国卷)中的分值也一直保持在11分以上(诗歌鉴赏11分,默写不确定)。尽管其地位如此重要,老师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却常常只是依据参考书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串讲,最后以学生能背诵会默写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在经历这样的浅层教学后,学生在考试中面对诗歌鉴赏题目时仍然是无从下手。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古代诗歌进行“深度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盲目学习的局面有所改观。现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这一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知道诗歌背景

一般来说,教师对背景的介绍常常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然而那些选入教材的诗歌,其作者大都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这些作家,对其生平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样一来,既不能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遇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也不能快速切入。

以对苏轼的介绍为例,至少应该明确他生命每个时期的大致经历,并列举一定的代表作品。这样的介绍也许要持续一节课的时间,但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再来解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就要容易得多。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尤其要重点介绍“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并结合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使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背景的介绍还包括对诗人所处时代的大致了解。苏轼的一生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关,教师对于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有一定的介绍,客观上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知人论世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它考验的是语文老师综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重要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语文老师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二、注重训诂,全方位解读诗歌

教材的注释能帮助学生基本读懂诗歌,但教师要串讲诗歌,必须结合多种注解进行研读,同时,还要阅读历代重要评论家对于诗歌的评论,综合鉴赏诗歌的精神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训诂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周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像学生一样只是粗浅的了解《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无法把握诗歌的真实精神的。此外,对于真实的赤壁之战,以及“酹”这种风俗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还应该从写作手法,抒情艺术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诗歌,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分析诗歌的模式。

较敏锐的训诂鉴赏嗅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使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批判性地解读诗歌。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透彻了,对诗歌的解读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粗浅欣赏的层面。

三、群文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以教材作品为出发点,让学生拓展阅读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的经验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黄州还写了另外一些重要作品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等,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解读,对于苏轼这一时期的心境应该会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学生还学过苏轼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这些作品结合起来,从而对大量的作品集中阅读,学生心中自会生成一个较立体的苏轼形象。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推荐阅读苏轼的诗文选集、林语堂《坡传》、梁启超《王安石传》等。

群文阅读涉及语文教学中很要的目的――让学生读书。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群文阅读其实就是桥梁,连接教材与课外书。总会有学生通过教师架设的桥梁去往更辽阔的天地,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作用之一。

四、诵写结合,吸取诗歌精华

一首诗讲授完成,意味着学生有了将诗歌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坚实基础。

首先,反复诵读是领会诗歌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熟读成诵,学生才能搞明白诗歌节奏的起承转合、作者情感的抑扬顿挫。

篇8

一、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多元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给青少年的阅读带来了强大冲击与挑战,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现代诗歌作为一个特殊文体,青少年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也有局限性,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隔膜越来越深。而且现代诗歌普遍被认为过于朦胧和晦涩,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往往会强行给现代诗歌扣上大而无当的标签,于是现代诗歌变成了师生共同面对的难点。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朗读教学不可少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加体验,培养语感。教师应着力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体验,在自由朗读中感受诗歌的优美,使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现代诗歌可以说是一种诉诸耳感的声音的艺术,它的恒久魅力和声音密不可分,是和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回归”:回归“语文”本身,回归文学本身,回归语言本身。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引导学生朗诵阅读这样的诗歌作品,对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法是最实用也最重要的,在一堂课中应该至少有一次策略、方法、技巧的指导和示范,否则便是有缺憾的诗歌教学。诗歌朗读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除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来强化朗读外,高深宏大的理论指导无济于事,唯具体的操作策略才能导入正轨,叶圣陶所提倡的“美读”对于新格律诗和基本押韵的自由诗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如九年级教材中选入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十分适合这种美读的教学方法,可由教师深情地范读,也可学生自由读,合作读,反复朗读之后,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自然便流淌在学生心头了。再如,我在执教里尔克的《秋日》时也曾大量运用朗读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诗歌意境。

(二)破解现代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

“矛盾修辞”,是指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里尔克的《秋日》中,“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为什么没有房屋却不建筑?孤独却不寻找伴侣?可见这份孤独让诗人痛苦吗?孤独时,诗人“就醒着,读着,写着长长的信”,“在落叶纷飞的林荫道上游荡”,对此诗人似乎并不觉得痛苦,虽有落寞不安,但是是一种享受,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诗人是在用孤独谱写美丽的诗歌,用诗歌展现孤独的美丽。

(三)互文本的合理运用

在具体教学中,受到学生和课时安排及教师个人阅读面的种种限制,现代诗歌教学往往是“单一”式的视角。换言之,就是缺乏丰富的视野,最行之有效又简单的方法就是互文本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比如教学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讲授时就可以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食指的《相信未来》进行比照和互文阅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范围很广,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散文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都会取得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在进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性阅读的时候,可以考虑从氛围、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讲授王家新的这首《在山的那边》如果说能够和与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上课外阅读韩东的《山民》及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诗《地平线》比较的话,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有效地从这些相关作品的主题、立意、情感、形式、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中找出重点和有效切入点。

如,在执教里尔克的《秋日》时,教师可借鉴阅读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课后我又推荐学生阅读这首诗的其他翻译版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因为这首诗是奥地利诗人的作品,国内较有名的翻译版本就有十多个,可以让学生阅读体会,感受不同的翻译风格所呈现出的不同味道。同时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许多朦胧的认识,通过拓展阅读,开阔眼界,让学生在更多的阅读中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师能将二者融合起来,那么在教学中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诗意上就有融合之处。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现代诗歌的教学与阅读指导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照和互文性阅读,则一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这种对比阅读对于提升教师的水平尤其是关于现代诗歌及文学的教学经验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并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掘教师的智慧,用心为学生搭起阅读理解现代诗歌的桥梁,就能逐渐构筑起“学为中心”的更有效的现代诗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奥地利]里尔克,著.冯至,译.秋日.

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因素及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而语言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围际交流中.英语已逐渐成为广泛应削的工作语言。为此.2001年至20o7年间.教育部m台众多文件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提m了高等院校广泛推广双语教学的要求。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目前,世界上的权威医学期刊和书籍基本上都以英文m版,而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也以英文形式展现和推广。运用英语这门丁具可迅速直接地和各国进行医学信息交流。医学教学人员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和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频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是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同时双语教学还对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我们认真分析了以下的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尝试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1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

1.1教学对象

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承受能力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开设双语课奠定了基础。南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很大,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再加上国内英语教学多年来注重语法学习.故“哑巴英语”的现实状况没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双语授课的难度,妨碍了双语授课目标的实现。假如教学中英语使用的比例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的课堂注重力势必被分散。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双重负担将导致不佳的学习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是双语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1.2教材和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医学双语教材,多数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教材,一些教材可能过于偏重理论、缺乏案例.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另一些则可能和探究者的探究方向有关,具有很大的倾向性,不适于教学中使用。双语课程是在医学生修完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之后开设的,课文有了相当的难度,比较难理解,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简化课文的难度。

1.3教师

师资新问题是医学双语教学的关键。好医生不一定是好教师。一方面,临床教学医师同时肩负着医疗和育人的双重职能。然而当前大多数教学医师教学意识淡薄,参和教学T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另一方面,英语阅读水平高不一定能够进行英语授课,多数授课医师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医学教师匮乏,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更少。多数教学医师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或者照本宣科。更难做到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2提高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办法

2.1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

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年级、专业尝试开展双语教学,一旦发现新问题,及时改进,探索更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逐步将双语教学扩展到所有年级和专业,覆盖全体学生。据调查,哈尔滨医科大学已经开始在医学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该院以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国际护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目标人群,课堂中英语使用率达到75%左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这种英文和中文穿插授课表示满足。

2.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和教学手段

一方面。相比较国内并不成熟的医学双语教材,外国原版教材实用性强,教材中配以大量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必要组织一批资深的医学双语教学专家,认真编写医学双语教学系列教材和辅导资料。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授课内容做成Powerpoin的形式或其他多媒体形式。对于专业词汇和名词概念,辅以中英文对照注释,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

篇10

1行为目标化教学这是最早出现、持续时间最长的方法之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芝加歌大学杰出教授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Bloom)所发动的一种书面课程目标化方法。布卢姆教授提出了各种理性的、以情动人的精神动力方法,这些方法使教师能以毫不含糊的语言,明确地表达他们的教学期望,即说明哪些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书面行为目标化作为一种核心方法,被不断融合到后来的改革方案以及提问技巧中去。

2程序化教学程序化学习起始于斯基耐(B.F.Skinner)的限制性学习,它可以由“教学机器”提供。然而,随着布卢姆的明确的行为目标化方法的发展,程序化学习读本变得流行起来,学生利用这种读本的书面解释能够逐步深入内容,回答问题系列,而且根据回答情况,或被引导到下一个概念(如果回答正确的话)或被引导到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如果回答不正确的话)。这种学习方法仅仅对有自我学习要求的学生有效,所以它不久便衰落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2tion,CIA)的出现,程序化教学重又复兴,并渐渐被称为“训练加实践”或“训练加扼杀(扼杀兴趣)”。一般认为程序化教学对于普通教育并不灵验,但在技术培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分段选修该法在中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推行,具体做法是允许学生选修各种不同的二级学科课程。学生可以在昆虫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中选修4个不同的短课程,而不必选读整整一年的生物学。这种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因为教师可以讲授他们最喜受的章节,而学生则可以学习他们欣赏的特殊论题。这种改革大大刺激了对生物学的热情,但确实会造成学生基本知识概念方面的缺陷,故迅速被回归基础的潮流所终止。

4跨年龄分班该改革的做法是按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年龄将中学新生分班,并使用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师。这种方法很可能会使优秀生更快地进步。但是,一场重大的反对“因才施教”运动终止了大多数按能力分班的做法,而且这种反对倾向又被所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以及“科学属于全体美国人”的平等主义策略进一步强化,这些策略要求将教学资源转用于帮助差生。

5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方法由计算机对定义类问题进行的训练和实践演变而来,用于程序化教学和模拟。虽然充满了期望,早期的尝试却因为计算机低下的记忆能力和速度而导致的低下的响应速度而失败。除非以游戏格式给出,否则计算机辅助教学仍然要求学生自己具有坚实的创造精神和动力。由于这些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术语很少使用,并正为其它计算机教学术语所替代,如“教学技术”。

6科学/技术/社会(STS)这一重大的改革运动由衣阿华大学的鲍勃•雅格(BobYager)发起。虽然大多数美国教师都会讲解一些概念的应用方面的内容,但STS将概念应用于学生生活这一做法作为科学教育的中心,所以授课内容就围绕着诸如人工受精、人口过剩、安乐死等主题来制定,再由这些内容导入基础生物学概念。一些这种改革的推崇者甚至主张,不应当讲授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内容;而一些反对者则指出,在远没有具备理解这类主题的科学基础知识之前,学生就被要求去理解和表明对这类主题的立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成熟的推测或联想。尽管科学和社会问题仍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组成部分,但STS不再为大多数生物学授课教师所注重,只有当学生对新出现的事件感兴趣时才会将STS方法结合到教学中去。

7科学过程教学科学过程教学法强调将教科学变为教科学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提供知识信息。除了用实验提供经验外,也常常要求教会学生观察、建立假设、进行试验、结果整理以及作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正如做学问全过程所经历的那样。学生往往只注意记住上述“科学方法”本身,而不注意理解总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后者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基础;教育学校则通常认为,学生把科学作为大堆事实来学了,并且认为他们只需学会科学研究过程。目前这种争论已经过时,但仍然认为学生需要以探究方式去学习科学。

8范围—顺序法课程设置这是由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协调进行的一种改革,目的在于制订一个更加连贯而紧凑的课程设置方案,方案明确规定课程内容覆盖范围以及基本概念出现顺序。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认为,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各个二级学科孤立开来进行教学会产生问题,因为学生不能得到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范围-顺序法课程设置基本上已经被当前的课程标准潮流所取代,目前由各州的课程标准来确定课程设置的范围和顺序。

9把关式教学把关式教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概念或技巧的教学方法。它利用精心设计的策略,让学生对有关问题不断重复琢磨,直到学生达标为止。把关式教学经常采用的一个做法是,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或朗读课文,直到准确掌握有关概念或技巧,实际上这种做法会降低教学水平,因为其他学生不得不等待反应慢的学生反复接受测试或做其它练习。另外,把关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有一些教育类学校仍然在推行这种教学方法。

10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密切相联,包括鼓励学生利用智力性问题本身来进行思考。各种权威人士推出了许多思维的技巧,其中包括集体出妙主意、使用分析法、苏格拉底提问法(Socraticquestioning)以及开放式提问法等。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如果生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工作不是一种按照“菜单”进行的按图索骥式的工作,批判性思维应当是这些工作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根据对教育咨询人员的调查,目前这种改革还没有失去效用。

11综合科学教育综合科学教育是一种国际潮流,它通常以某个主题为基础,将所有学科结合在一块进行教学,例如围绕“水”这个主题,可以同时从生物学、化学和地球科学几方面进行讲解。一些综合科学教育提倡者建议,生物学、化学以及其它学科的教师知识面太窄,这种综合科学教育收效不会太大。几乎有一半数量的州发放“跨学科”教师资格证,这是为了顺应综合化教育的趋势;但大学对综合科学教师培训内容的学科跨度太窄,所涉及的各专业学科深度不够。综合科学课程很快在中学里烟消火灭,但州政府对生物学、化学等专业教师资格证书重新认定的工作进展相当缓慢。

12全民科学教育全民科学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它由现已退休的詹姆斯•卢瑟福(JamesRutherford)博士领导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起。这种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属于全体美国人”以及“科学并非多多益善”。“全民科学”的理念已经被纳入了在许多州使用的教育标准,这种教育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开设课程的选择范围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力争向全民传播基础科学知识,取消或者不提倡学生感兴趣的程度较深的课程。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是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重要协会,协会科学家对于这种教育改革所持的观点并不一致,有些对“科学并非多多益善”的提法表示了质疑。一般认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较多地采纳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全民科学”的理念,而对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范围-顺序法课程设置”的做法采用得比较少。

13互帮互学互帮互学是以学生分组学习替代教师授课的一种尝试。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发挥各自不同作用,但学分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来评定,即小组每个成员可以获得相同的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的罗伯特•斯莱温(RobertSlavin)博士的支持。这种方法使课堂上所教的科学基本概念大大减少;好学生通常能完成全部小组作业,而懒散的学生则只能做完少量作业却获得与好学生相同的学分。虽然个别教师仍然偏好这种方法,但是它已经不再广泛使用。

14建构主义这基本上是以琼•派盖特(JenaPiaget1896~1980)的工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念。以科学事实为例,该理念认为,每一个学生对科学事实都会建构自己内心的图象。建构主义适用于所有学科,比如建构主义英语教师有可能允许学生创造自己的独特的拼写系统。在科学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在教育学校十分流行,正愈来愈多地被用于促进学生的活力和探索能力。但是,科学家们做实验却是以单个普通的事实为基础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建构主义者抱着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助长了相对主义,而且将科学扭曲为只是许多认识世界的等价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建构主义还继续在大学中流行,但对公立学校的影响很小。

15结果导教法这是一整套复杂的做法,即所有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决定,都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成效或结果的评估情况来作出。只有学生的学习“结果”才是优化教学工作的有价值判别依据,而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甚至教师的知识等这些所谓的“投入”都被认为是次要的。这种方法的主要影响是会增加教师测试和保存详细的测评记录的负担,并减少用于创造性的实验室和野外工作的时间,虽然结果导教法在公立学校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但它现在刚开始运用到大学教学中。不过在最先采用这种方法的州里,它正开始走下坡路。

16标准化教育除了衣阿华州之外的所有美国其它州都采用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教材制订教育标准,列出许多科学概念,由各州自己决定哪些是必须教的,哪些是建议教的。美国的授课教师一直有权决定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何时教。但一些教师不认真备课,不能正确使用这种自由权利,于是便出现了标准化运动,以促使教师对学生必须或应当学的内容负责,最终导致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写。这个运动对教学的标准化程度尚难预见,但已经在标准化写作的基础上实行了标准化考试,这使教师受到了新的压力,以使他们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良好表现。所有这些都会驱动美国教学体制向着应试体制靠拢,提倡记忆而不是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等等,就像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里已经普遍存在的那样。

17长课时课程表长课时课程表可以向中学生提供更类似于大学生的课程表,也就是说学生由过去的一周7天每天都要上6~7节课,每节课时间为50分钟,改为一周只上2~3天课,一天上4节课,每节课时间延长为1.5小时。这种课时安排的变化,目在在于让教师放弃讲课并使用更多的小组课堂学习。教师常常发现,长课时课程安排使得较长的实验室工作以及就近进行的野外工作成为可能。艺术、音乐和演讲课对这种课时安排很欢迎,因为这些课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数学和外语课却相反,因为这种排课使学生不能每天进行练习并强化概念。这种改革在美国始于1990年,现在根据地区的不同已经扩展到30%~70%的中学,但目前正在开始萎缩,原因是学术收益并不能换来物质利益,而学年总课时的缩减也出现了负面效应。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