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10-31 14:5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68-02

作者简介:李玲(1973―),女,河南洛阳人,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洛阳市河洛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问题设计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审视十年艰辛之旅,我们会发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依然存在着一些瑕疵,甚至是顽疾。比如教学问题设计的随意性、教学问题设计的浅显化、低效化,教学问题设计的去语文化等。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想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本民族语言”,我们就必须祛除问题设计的顽疾,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优化问题设计。

一、知识性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现行教材也对语文知识作淡化处理,在此大语境下,语文知识教学基本不再被纳入教学视野。然而,语文知识教学缺失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但没有多少提高,反而不如旧的教学要求下培养出的学生”。面对这种困境,王荣生组织编写了一套“新视点”语文知识专题教程,以期弥补知识的不足。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单独使用这种“纯知识”教程,而放弃“文选”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文本所蕴藏的语文知识,系统地设计知识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就是教师在预设问题时,根据文本特点,有计划地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藏的语文知识(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从而设计出既能传授语文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问题。

笔者在《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是什么?

A.追问起羚羊木雕的下落,可“我”已经送给好朋友万芳了。

B.“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

C.爸、妈着“我”去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

D.虽然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并谅解了“我”,可“我”很痛苦伤心。

2.请以时间顺序对这些情节重新排列,同时比较和原文的不同之处,并且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

3.谈谈这种写法对课文的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所起的作用。

这个教学设计以课文为依托,在讲解中贯穿着“插叙”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既学习了文本,又学习了语文知识,同时也避免了以往语文知识教学枯燥无味的弊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面对淡化语文知识的新课程教材,教师要反复“玩味”教材,系统地挖掘出蕴藏在文本之中的语文知识,并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学生,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厦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生成性问题设计

生成性问题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文本所预设的问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根据储备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根据生活经历,获取新的情感体验。生成性问题设计可以从文本内容、情感、人物形象角度进行设计,也可以从语言、结构等角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生成性的问题,通常潜在或显在地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提示。

比如《看云识天气》一课,由于云的分类繁多,容易使教学过程零乱无序,也容易使学生学习起来乏味无趣。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在对课文进行认真细密的解读后发现,可以用题目“看云识天气”这个句子来贯穿教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看 云识 天气”,以此句式让学生进行造句比赛。这个句式对学生有很大启发,很快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说看卷云识晴朗的天气,有的说看积云识温和的天气,有的说看卷层云识阴冷的天气,有的说看雨层云识雨雪天气,有的说看积雨云识暴风雨天气,有的说看晕识风雨天气……在这节课上,笔者通过“看 云识 天气”这个句式精彩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同时,由于本节课一直处于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具有“生成性”的问题设计,引领个体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对话,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这从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回答中就可见一斑。而要设计出生成性问题,就必须“研读教材”,读出文本的内蕴美,读出文本的语言美,读出文本的结构美。

三、探究性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阅读,但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生活感悟远没有达到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自由阶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探究性问题设计,就是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或整合相关资料,设计出让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具有特征性、规律性结论的问题设计。

比如在《风筝》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理清“我”的情感变化。经过认真的探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一个疼爱弟弟、对弟弟负责的人――毁坏弟弟的风筝正是希望他有出息;“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接受新思想的人――认真阅读外国讲述儿童的书;“我”是一个勇于反省、承认错误的人――向弟弟道歉。设计这个探究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探究“我”是什么样的人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多重主旨。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而且还乐于接受,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积极踊跃。

在课堂上,探究性问题的结论不仅仅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展示出来,还可以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展示出来。探究性问题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妙的探究性问题。

以上感悟,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角度进行问题设计的横向思考。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文本的教学问题设计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群形式出现,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有纵向思考,即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级性,尽量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课例设计应注意遵循以下规律:从基本知识积累到基本内容的理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更不搞“提灌式”讲解。

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

1.关注导入,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应该重视开场白,因为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优秀的教师都特别重视开场白。一位老师在讲课文《献给母亲的礼物》时,紧紧抓住了母亲节就要来临这一契机,问:“母亲节就要来了,同学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母亲呢?”这个问题简单,又结合了文章的内容,所以学生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变得很轻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2.结合文章主旨,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对学生说道:“有人认为小弗朗士到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刻,知道母语是和侵略者斗争的武器,一堂课促成了小弗朗士的成熟,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做了亡国奴才明白道理又有什么用呢!你赞成谁的观点?”学生听了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兴趣高涨。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太过深奥,使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

如果问题的设计者是教师,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课时,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我”和家人对待“羚羊木雕”的态度上,让学生展开辩论,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沟通”的主题,而且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

2.抓住课文的难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引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孔乙己的死与这些人有没有关系,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设置问题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道德课堂都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为了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应该从易到难。设置问题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等,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这样才能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本文的线索,根据文章的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让学生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再反映社会生活。这样层次感较强,不但便于学生学习,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提问。

四、设置的问题要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

任何教学设计的环节都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设计问题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采用“菜单式教学”,让学生在预习中提供问题菜单,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问题菜单编制导学案。

教师在提问时,还要强调高原策略,避免尖峰策略。高原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由许多人回答后,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深一层提问,如此循环,直至某一预定目标。

设置问题的目的应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问的过程中,应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良好学习体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和选择回答的对象。对于一些具有研究性价值的问题,应组织讨论或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敏勤.新课程教师怎么上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篇3

(一)提前布置,充分准备。以一天一个为主,有时可几人合作。演讲人员、演讲顺序由教师或课代表提前安排。演讲内容由教师根据现阶段教学内容指定范围,由学生选定。

(二)恰当点评,鼓励为主。每次演讲完,教师简要点评。教师点评时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对成功的演讲从内容和演讲技巧方面,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参与者享受成功的愉悦;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教师要从中发现闪光点,让演讲者体会到小小的成功,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三)控制时间,灵活把握。一般说来,演讲的时间应掌握在五分钟之内,时间过短不足以把问题讲明白;时间过长则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其他教学环节。

二、演讲内容

(一)名人演讲稿。演讲的材料必须是高质量,有新意的。因为它要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可选一些中外名人优秀演讲稿演讲,这样于人于己,于学习于做人都是好的方式。选文长了可节选,也可连续接力播报。

(二)各类故事。故事是吸引人的文字,往往意味深长,寓意深刻,是较好的课前演讲材料,它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也可以有效地拓宽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

(三)经典散文。欣赏文质优美的散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是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有效方法。毕淑敏、刘墉、余秋雨等名家的作品,富有哲理、文质兼美,是学生品读的美味佳肴,修身养性的补品。

(四)满分作文。在不同的年级,选些与初中作文教学相关的学生满分作文作为写作的范文,可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文体模式的参考。如,学说明文时,让学生找些满分作文中的说明文演讲,增进他们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五)诗词赏析。语言精辟,内涵丰富的诗词赏析美文。既可让学生吸收写作灵气,又可为阅读鉴赏提供参考,能有效地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品味有不可忽视的好处。

(六)时事新闻。到初三时,要学习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收集广泛的论据。此时,引入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到课堂来演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储备议论文的时新论据,为写议论文铺平道路。

三、演讲形式

(一)宣读式:为了不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演讲一般可不脱稿。但要求流畅,感情充沛。这种训练可以常规使用。如演讲满分作文、新闻事件、中外优秀散文等均可以如此。

(二)访谈式:选定一个大家熟悉、关注的话题,由一个学生以采访形式,采访其他同学,畅谈对该问题的看法、感想。如“中学生该不该谈恋爱”,“朋友借钱不还,我该怎么办”等,由课代表组织准备。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辩论式:指定大家感兴趣的、特别是学生中最希望探讨的,以及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前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着手准备公开辩论。如,学完《羚羊木雕》一文,可布置“我”方与“父母”方的辩论会,辩论“到底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这一论题。

篇4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王荣生教授说过,“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教师只有对教材了然于心,才能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一个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解读结果,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解读中应该有一个着眼于课程目的和学生实际而定的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有责任将课程所要求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否则,以己之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如何才能有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呢?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潜下心来,认真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站在不同的位置去俯瞰教材,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挖掘文本本身具有的价值;第二,以学生的视角,思考从该文本中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立足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教师对文本才会有全面具体而深入的感知,有融会于心的感受,有深刻的个性理解,和更灵活巧妙的教材处理艺术。

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二、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它对课堂教学有着规范、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有人说:“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航向,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做起”,全国特级教师吉春亚曾这样描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如同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因学定教,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来。如在教学《背影》时,笔者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我们的农村学生,基础较薄弱,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思想和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不满意,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希望通过这样的目标,能在教学中学习本文抓住某一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能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在后面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如果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当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做到:

第一,目标设定要简约。一堂课不能什么目标都想达到,能做到“一课一得”就已经很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二,目标设定要有层次和梯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要层层推进,任务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目标设定要从书本走向生活。温儒敏教授一再强调,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语文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语文能力,进而延伸与拓展到生活中去,因此不能拘泥于课堂,应该让我们的教学在生活中得到深化与升华。

有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提升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三、有新颖的教学设计

新颖特别的教学设计,学生会深深地被吸引,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思维活跃,情绪饱满,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顺利达成教学目的。而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使学生顺畅地走进课文,走出课文,是教学设计创新的最佳方法。

如我们学习《社戏》,如果按常规上就是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可教师如果把握好了这课的教材,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可以抓住这个突破口: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这一设计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畅谈学习了本文得到的启发,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教学目的也容易达到。

如《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以家庭圆桌会议的的形式开展辩论。中心议题是该不该把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面对分歧,如何处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就是家庭圆桌会议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不俗,教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新颖的教学设计,是提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有效的手段。

四、有咬文嚼字的语言品味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要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点“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离不开语言品味。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其他目标的途径之一,因此要重视语言品味的教学。

字词是文章的基石。阅读教学中,可以对文中的一些字词进行咬文嚼字、揣摩品析,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其意蕴。比如笔者在讲解朱自清《春》一文时,引导学生对“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作了品味,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②“嫩嫩的,绿绿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对词语反复揣摩咀嚼,明确了“偷偷地”和“钻”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用“偷偷地”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写出了小草具有人的灵性,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而“嫩嫩的”、“绿绿的”描绘出小草迷人的色彩,洋溢着作者赞不绝口的喜爱之情。这样引导学生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让学生不仅揣摩到文字所包含的意蕴,而且提高了对语言喜爱和玩味的兴趣。

在这方面,许多前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陈钟粱先生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先生引导学生品读“终于”一词,在不断地点拨中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深入,最后读出了三层意思:1、时间久;2、过程艰难;3、信念坚定,这三层意思的理解既照应了故事情节又读出了百合花的精神。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却奏响了课堂的主旋律,不能不让人佩服先生的慧眼独具,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启发:当我们牢记为什么品味语言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品味语言。

关于语言品味的方法,已经有许多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就有人将之归纳为比较品味法、情境体悟法、 生活体验法、美读感染法、空白填补法等等。阅读教学中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方能得心应手。

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语言品味训练中得到提高,咬文嚼字的语言品味,是实现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最好途径。

五、有潜能的激发,有情怀的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激发潜能,培养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语文的教学,它不应该是一种告诉,它应该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一种对沉睡潜能的唤醒,一种对封锁记忆的激活,一种对幽闭心智的开启,一种对囚禁情愫的放飞……教师于其中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要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待去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要让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无限的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发现在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影响下,有些学生的智力水平很高,但人格有缺陷,“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负责,对己太执迷”。这种智能与道德人格发展的失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育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协调的教育,语文教育就是要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调整、平衡其感性和理性的不和谐。语文教材中体现社会美的内容,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自然美的内容,教会学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体现艺术美的内容,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好的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这个媒介,善于发掘教材中美的元素,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启迪其性灵,培养其情怀,升华其思想。

篇5

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因此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海原职业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贯彻上级教研室的指导精神,本着以教研促发展的态度,在落实工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如期认真开展了教科研活动。

1 教研活动总体规划部署

开学初校教科室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学习区教研室关于学校教科研活动的精神,钻研区教研室给予我们的具体指导意见。学习学校教研计划,明确日程安排。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开展“同课异构”的重要性,明确活动的形式,学习开展活动的精神。学期初语文教研组召开组内会议,学习学校教科室制定的计划,安排组内实践“同课异构”做课教师,明确实现“五课”活动流程,学期教研的主题、方法、形式、目的。承担“同课异构”的教师新老搭配,同年级组教师互相帮助集体备课。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教研活动主题,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做课前一天晚自习时间,组织语文组教师会议。做课教师说课,要求说标准、学情、内容、教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等。根据教研主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突出某一方面内容。围绕教研主题,评议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集体议课,指点疏漏,凸显教研主题,解决实际问题。做课教师完善议课中的问题,议课后第二天早自习时间做课,要求语文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教师根据做课教师的做课、说课点评。指出问题和得失,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做好总结工作。针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成效,及时总结教研活动过程中突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部署下次教研工作的重点。

2 教研活动取得的成绩

2.1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我校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室大力帮扶下,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改变了我校以前教研活动的模式,由单纯的“同课异构”转变为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有主题的“五课”形式。使做课教师驾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明显提高,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方法得当,授课环节紧凑,同时表现出教师独有的特点,成为教学的亮点。如马老师《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注重学生的体验,马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情景对话”环节,让不同学生扮演文中的万芳、爸爸、妈妈、奶奶的角色,再现文本对话情景,让同学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现了重视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遵循了语言训练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如马老师《竹影》教学设计中的能力设计“绘一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竹子,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2.2 做课教师说课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师能自主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从宏观方面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细节,教学思路清晰,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如马教师《孙权劝学》的说课,依据加强说课的教研主题,马老师对课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的要求深度解析,高屋建瓴,使语文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起到模范作用。

2.3 年轻的特岗教师得到了锻炼

这次详细教研活动年轻的特岗教师得到了锻炼,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显著提高。《武陵春》这首词,内容短小,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是李清照后期诗作中的精品。这首短诗用一节课教授,知识点不多,学生理解较容易。根据教研中如何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这一问题,特岗教师田老师用一课时教授《武陵春》。短文长教,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整堂课运用多媒体技术环节紧凑,知识点交代清楚,重点落实到位,难点突破恰当及时,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2.4 教师从不同层面都得到提高

“同课异构”以“五课”的形式呈现,从备课到评课参与教师面广,活动时间紧凑,实效性高,使教师从不同层面都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课堂中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体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语言有较强的亲和力,使课堂气氛和谐,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 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

3.1 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83―01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根据课题内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案例。学案在运用上分为设计、初稿、备案组讨论修改、二次设计、定稿、发放、个案等环节。

一、设计和编制语文学案的原则

学案的设计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突出主体性和层次性,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了解教学的重难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目标等。学案式教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深入训练、教师辅导、检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渐深入。

在设计和编制上应遵循的原则有:教师讲的要尽量少而精,将多数时间留给学生,以助于学生按照学案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在每一环节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将知识点转化成探索性的问题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用已学方法解决新问题;问题的设置上应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呈现梯度性;在学案设计中让学生多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成就感。总之,运用学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减轻语文课课业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学案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案设计时,教师已经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学生在学习时也很容易了解本节课的所学重点及知识结构,自觉地探究问题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十分钟左右来强调重点内容,再用十分钟左右来处理学案上的练习题,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学案可以作为笔记让学生保存起来,对学生的复习和将来考试可以提供更为直观和针对性的知识点。

(2)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案教学使得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张力。学案教学同时顺应了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并缓解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我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人物行为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讨论完后由每组派一代表发言,同学在讲述时都振振有词,具有条理性,师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语文学案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案中问题的设置,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以讨论解决问题,以小组间的讨论成果展示为学习的平台。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困生的进步。语文学案在预习环节到知识的交流与巩固上都具有层次性,在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尖子生的拔高知识上都有兼顾,满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尤其是针对于学困生安排的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小组长为了完成小组的目标,会相应地督促学困生去学习,进而取得进步。

(4)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学案的运用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课前花费时间精心设计学案,学生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学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已掌握知识、模糊知识和未解决的问题等都有较好的掌握,在上课时的教学重点就会更加明确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进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学案教学在实践中的不足

篇7

“强化原理”是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斯金纳提出的。它的要点是,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这说明及时提供强化,能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愉,也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否正确。长期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个后进生,在笔者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对课文《故乡》体裁、作者进行了提问。在其他学生的哄笑声中,笔者本着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他明确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正确的。同时以他为契机,鼓励其他学生要学习他有勇气、敢大胆提问的精神。结果,这些强化因素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以后的课堂教学,学生都能针对课文内容积极提问、回答,甚至争辩。这一可喜的现象,正慢慢改变着学生原先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一点点地培养和巩固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年度期末测试中,本班的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强化原理虽然来自心理学,但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运用这一原理,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对新课程要领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掌握,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改进初中生语文教学,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素养呢?笔者作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智慧的火花与情感的交流,达到文本、学生、教师的和谐共鸣。教师要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场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导人技巧,如语言描述式、实物直观演示式、音乐渲染式、情境表演式等,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

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分散或转移其对某些不利己事物的关注,达到趋利避害,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功。例如《核舟记》一文,一开始,笔者就让同学们拿出纸、笔和尺子,让大家画一个长约3.3cm,宽约2.9Cm的长方形。然后在方形内画上一只船,船上有5个人,船头3个,船尾2个,……还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就嚷起来,“方框太小了,装不下那么多内容,更不要说表现人物神态,老师是不是故意为难大家哦”。笔者见时机成熟了,轻轻一点:“我们办不到,可是在古代就有那么一个人能在长不盈寸的核上把这些东西都栩栩如生的雕刻出来。不信,咱们就去看一看。”这样的开头敲在了学生的兴奋点上,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人了课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找、创造和抓住合适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方法多变,使课堂时常保持一种新鲜的味道,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事物。

二、以学生为中心,搞好趣味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搞好趣味教学、乐中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我、魏芳、爸爸、妈妈等人物,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添语言幽默感,语文老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学生们就爱听、爱学;经常表扬鼓励学生,时常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将法,比如教师说:“这样的问题,小学生都能做,你们做不了?”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改革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他们充分享有创新自由、思想自由和情感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 转贴于

三、提倡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实现心灵的对话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人性化的色彩,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保障是其得以实施的的途径之一。只有师生之间互动才能引导学生们“走进课文”,再“走出课文”。教师在重视学生作为课文阅读的主体时,也应引导他们领会课文给读者们的暗示,这才是实现师生之间互动、实现心灵对话中初中语文老师应有的态度。

篇9

解读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前提。教材,是为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载体,还是学生系统、高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师生集中对话的场域。而大多数老师解读教材只停留在文本表层或盲信教学参考书,匆匆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难免不会让学生诟病,对于个人专业成长极为不利。经典文本是一头牛,我们则需要庖丁的智慧。

一、解构文本,支离文本要素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术语。解构不是理论,不是方法,更不是概念。它仅仅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实践活动,重在显示它的自我创造精神

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一)解构视角,局外身份深介入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总抱着教参为“圣经”,这种抱残守缺的做法往往束缚教师的思路和手脚。教师在文本面前应该是一个陌生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照文本,以“局外人”的视角深入到文本,遵循从文章的主旨结构到字词标点的顺序发掘文本潜藏的重要信息。以这样的视角就可以对文本的价值进行重估,更体现教学上的民主,有利于课堂生成。

深度介入就是还原作者、文本、可能的读者三者存在的大环境,探究作者性格,写作背景,主旨表达,阅读影响,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性,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起到积极作用。

(二)解构内容,庖丁解牛巧用刀

文本就好像一头肥牛,聪明的厨师知道怎样操刀才既不伤害到刀又能骨肉分离。

文章题目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起到线索的作用。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语义双关,由题目延伸到主要内容。“爸爸的花儿落了”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爸爸的离世。我带着爸爸的花儿参加毕业典礼,回忆我和爸爸之间的几件事情,过去与现实交错,让爸爸的形象更加丰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则交代了文章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让文章的结构清晰了燃。《羚羊木雕》则构成全文的线索,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该不该送给朋友,成人与小孩的观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文本内容的解构应该由表层内容走向深层内容,由一元内容走向多元内容。如《最后一课》表层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爱国热情,深层解读则是对奴化教育的谴责和嘲讽。《斑羚飞渡》表面上是动物为求得族群的延续以牺牲一半换取另一半的献身精神。其实深层次的是另类生存法则,面临绝境时,怎样才能让生存的机会更大。

人物形象是小说类文本解构的关键。小说主要刻画的是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精神世界集中表现以顽强的个人意志抗拒孤独,以成功的欲望抵消内心的恐惧。

语文就是扎扎实实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语文课堂应打造以语言品析鉴赏为基础的“语文味”。有的文本语言朴实清新,有的语言豪迈奔放,有的语言内敛含蓄,但特定语境下的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张力。文本解构就是要释放语言本身的张力,让读者感受到文本巨大的冲击力。《土地的誓言》中“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当引导学生诵读的时候,重读“t熟、燃烧、喷涌”等词语,着力让学生想象火山爆发,燃烧着的岩浆奔流的画面,理解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心理感受,进而明白地火涌动的是作者对土地炽痛的爱,作者的血脉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

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架构文本的途径和方法,既是作者行文风格的体现,也是作者情感倾注的表现。情景交融是抒情的委婉和含蓄,直抒胸臆是情感激烈的反映。象征手法是为了说理议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解构文本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因文本特征和教学风格而定,但是解构的目的是为了重构文本,改变文本的呈现面貌,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建构文本,找准课核多点突破

初中教材篇幅较长,但是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核心,来自文本、用以教学的可聚合又可辐射的深层内核,既牵动文本的解读,也决定着教学的创意,对教学的作用犹如驱动程序,“一朝启动,满盘即活”,这就是课核。曹勇军老师说:“课核以简化微观的形式展现了你的教学信念,你对教材、课堂、学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动力。寻找这样的金种子,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执著的专业追求。”找准了课核,课脉也就顺理成章,教学流程就可以附着其上,一脉相承,渐次展开,让中心点与整个教学面彼此呼应,让课堂连成一个整体,既有教学价值,又有美学价值。课脉既可以是条形状的,也可以是发散状的。这样的做法正体现了“长文短教”的立体思维。

如《散步》的课核是一家人面临的“分歧”。教学流程围绕:分歧的产生、心理矛盾、解决分歧展开。从分歧的产生看到祖孙两人的性格特征,由此延伸到小路的景物描写,与前文的景物描写相呼应。面临这样的分歧,一家人的心里矛盾却轻描淡写,显现出家庭情感的温馨。分歧的解决将尊老与爱小两个主题的完美融合,升华出家庭责任感的优良传统。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使这篇散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

“骗”是《皇帝的新装》的课核,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形成发散状的篇章结构。教学流程让学生感知主要内容后,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去探究“骗局为什么会得逞?”。骗局的根源是人性使然。文本最核心的一句话是由小孩子说出的:“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小孩子保持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而成人们因虚荣心而违背初衷。这也论证了真理与谎言只有一步之遥,拆穿与盲从决定于人性善恶之分。

篇10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要打破机械、沉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③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样就避开了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学会积累。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学好语文关键在平时,学生不妨准备三个归纳本:现代文归纳本,主要归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文言文归纳本,主要归纳文言词法和句法,即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摘录本,主要把日常学习中精彩的句、段和热点问题汇总,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悟。这项工作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若能坚持,则对语文学有好处。

提前思考。高一语文以课文为例子和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与初中教材不同的是,高中阅读教材信息量大,层次多,篇幅长,如果不提前预习和思考,课堂上就会处于被动状态,降低听课效率。因此,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熟读课文,在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打上记号,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会给课堂学习带来动力和求知欲。

勇于表达。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学生在高中阶段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讨论,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和同学、老师辩论。同时要勤动笔,及时写下自己的点滴思考,日积月累,语文素养就会显著提高。

二、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品尝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能担此重任。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予人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题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模仿《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写作,为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架构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信心。

四、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的来凤华老师执教《我与地坛》一课,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地坛”的象征内涵及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民族和母亲的爱之后,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十分感人,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来老师用饱含感情的声音总结道: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出家门

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诵读声未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中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堂在《懂你》的歌声里结束,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此课在强手如云的比赛中力拔头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