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0 06:07: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篇1

稻田养殖泥鳅主要适用于连片稻田,一般不挖鱼沟和鱼溜,放养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排水口等拦鱼设备,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养鳅种,每亩放鳅种3000-4000尾。

一、稻田养泥鳅的好处:1、稻田养泥鳅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每亩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产量,还可收获泥鳅70-100kg,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2、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省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

3、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肥料分解,水稻发棵,谷粒饱满,达到稻鳅双丰收的目的。

4、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泥鳅生长的适应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3-27℃,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鳅水域环境,水稻还能为泥鳅提供遮蔽、躲藏的场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二、泥鳅稻田中的养殖技术要点

1、稻田选择。选择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没网拦,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耕田与施肥同时进行。耕田时可将稻田在中间隔开。先耕半边并施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追肥只能用尿素。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泥鳅放养。泥鳅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在放养时间上要坚持一个“早”字。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鱼”。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5、科学施药。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不能任意加大用药量。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6、饲养管理。养殖管理技术要领:主要管理内容是日常的投饵和巡视田块、水质管理、检查摄食状况、成鳅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伏约7月中旬),此时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泥鳅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喂养饲料有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也可按实际泥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时间以3小时为标准。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7、泥鳅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田前用孔雀石绿或食盐浸洗消毒;泥鳅感染此病时,各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泼洒。

(2)烂鳍病.用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痊愈。

(3)打印病。用量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泼洒,或用2%浓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篇2

2.田块整理在鳅种放养前,必须对田块进行整理,主要做好鱼凼和鱼沟的开挖:

(1)开挖鱼凼。一般667~3300平方米的田块可挖鱼凼2~3个,建在稻田中央和田埂边,开挖成方形,深1~1.2米,与中心鱼沟相通,一般鱼凼占稻田总面积的15%左右。

(2)开挖鱼沟。在离田埂内侧1~1.5米的地方,开挖外环沟,沟宽0.6米,深0.8~1米,然后在外环沟内田板面上,开挖沟宽0.5米,深0.6~0.8米的田沟,视田块大小而挖成“十”字形或“井”字形,与外环沟相通。在开挖环沟时,可利用土方加高加固田埂,夯实以防渗漏。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建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起防逃和防止敌害生物入池的作用。

3.水稻种植种植水稻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水稻品种宜选择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及产量高的品种;②育苗及插秧尽量提前,具体以各地水稻种植时间为准,以便尽早放鱼入池;③为保证稻田的丰收,插秧时采取宽窄行密植,利用边行优势,适当增加埂侧沟旁栽插密度;④为保证泥鳅的安全,稻田排灌应保持沟中有一定水位,晒田时间不宜过长;⑤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稻田翻耕时每667平方米按200千克施足有机肥,多铺底肥。追肥宜少量多次,氮肥施用量应低于常规养鱼,一般要减少10%~15%;⑥水稻病虫害防治应以生态防治为主,施用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忌用剧毒农药。施药前将田间水灌满,施药后及时换水,切忌雨前喷药,以免影响泥鳅安全。

4.鳅种放养

(1)放养准备。稻田田间工程结束后,放养前2周,每667平方米用75~100千克生石灰化水泼洒于鱼凼、鱼沟及田块中,以进行消毒,次日用耙子等工具将凼、沟及田底耙动一下,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放种前一周施入发酵过的畜禽粪肥进行肥水,667平方米用量200千克,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

(2)放养时间。一般在水稻插秧后5天左右,待秧苗返青时放养。有的地方为了增加鱼类生长期,在5月中旬便将鳅种放入鱼凼、鱼沟中饲养,待秧苗返青后再打通沟、凼放鳅鱼入田,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3)放养方法。鳅鱼从天然水域捕捞,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千克,雄性体重12克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进行清整消毒,667平方米施发酵过的猪粪100~200千克,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667平方米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1.5万~2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5.日常管理

(1)投饵施肥。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吃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肥150千克。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667平方米施1.5千克左右的尿素或2.5千克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投饵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子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篇3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篇4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篇5

中图分类号:S511.+3;S966.12;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2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51

利用中稻田进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较为普遍,且技术较为成熟。舒新亚等[1]研究报道了虾稻轮作技术,刘维森[2]报道了低洼田虾稻轮作技术,陶忠虎等[3]研究报道了稻田高效养虾技术,并提出了稻田开宽沟模式;雷晓中等[4]报道了稻-虾耦合养殖技术研究,实现了稻、虾同田耦合养殖。有关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养殖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印杰等[5]、李玉芳[6]、储松元等[7]、易亮[8]分别进行了泥鳅规模化育苗、健康养殖和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以及稻田养殖技术试验,2005年宋长太[9]报道了泥鳅苗种稻田繁殖,2014年张从义等[10]报道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但有关晚稻-虾-鳅耦合种养技术研究鲜见报道。利用晚稻田养殖虾、鳅,可延长虾、鳅生长期,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对于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农场四分场七岭村洪湖市富源鱼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试验田块面积4 hm2。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环形沟与机耕通道 ①环形沟。在稻田内侧四周开挖使之连成环形,沟宽4.5~6.0 m、深1.5~2.0 m,坡比1∶0.75,防止田埂、田面向环形沟中坍塌,环形沟总面积0.48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2%,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②机耕通道。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侧预埋直径0.5 m的水泥函管,呈品字形叠放,使环形沟相通,同时作为机耕通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1.2.2 进排水口、拦鱼栅与防逃拦网 进水口位于稻田西面,机提引水。引水泵口处先用20目网片围隔一个面积为10 m2的杂物过滤区,再在杂物过滤区内用40目筛绢网围隔一个面积5 m2的小网箱,引水泵置于小网箱中,防止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稻田,进水管口延长并架空于稻田环形沟之上;排水口设置于稻田进水口对面田角,并用砖石水泥砌成函道,在函道设置有双层拦鱼栅。沿稻田田埂四周安装防逃拦网,防止克氏原螯虾和泥鳅外逃。

1.2.3 清除野杂鱼 2014年12月22日,将稻田水位缓缓排干,露出田面及环形沟底,人工清除稻田中的野杂鱼;然后保持环形沟无积水5~7 d,再过滤加注新水,使水位淹没田面30~40 cm。

1.2.4 水草移栽 2014年12月25日,结合稻田清除野杂鱼,向稻田田面和环形沟中成行移栽伊乐藻,与稻田长边平行,便于克氏原螯虾、泥鳅捕捞时地笼设置及进、排水时水流畅通。

1.3 苗种投放

1.3.1 克氏原螯虾苗种投放 未专门投放克氏原螯虾苗种,其苗种由该稻田中亲本繁育的苗种组成。亲本中有320 kg苗种来源于作为亲本交换的其他稻田,规格为30~35 g/尾,雌雄比例近似2∶1。

1.3.2 泥鳅苗种投放 泥鳅投放时间为2014年10月12日,品种为大鳞副泥鳅,在洪湖市恒昌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泥鳅繁殖场一次性购买,规格为7~10 g/尾,总重570 kg,平均9.5 kg/km2。泥鳅苗运输方法为开放式容器带水运输,运输时间30 min,鳅苗投放时进行缓温处理。

1.4 稻谷栽插

稻谷品种为黄华占单季常规晚灿稻,该品种抗倒性和分蘖力较强,茎秆较坚韧,熟期较早,米质优良。稻谷采用直播旱育秧苗。2015年6月19日整田,20日采用饶式直播机进行稻种机械直播。稻谷直播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克氏原螯虾、泥鳅进入环形沟,露出田面,并将田面移栽的伊乐藻拔起投入环形沟中,再将田面与环形沟相连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

1.5 日常管理

篇6

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55-03

收稿日期:2011-07-21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编号:2010R411049)资助

作者简介:陈胜(1991―),男,浙江龙游人,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

1 泥鳅养殖的现状和生理特点分析

1.1 泥鳅养殖现状

泥鳅在野外分布广泛,数量多,但随着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泥鳅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们 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泥鳅的过度捕捞,致使我国天然野生泥鳅数量逐年下降。在养殖方面,没有规模化的商业养殖,仅仅依靠野生捕获,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而且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发展规模化的泥鳅养殖势在必行。近年来伴随着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不断兴起,泥鳅又开始在国内外市场走俏,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而天然的泥鳅资源因生活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农药的滥用,以及电力捕鱼的危害等因素影响,资源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商品已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日益增长市场的需求。鉴于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1]。

1.2 泥鳅生理特点分析泥鳅的抗病能力强,食性杂,可以适应多种水域单独养殖、混合养殖,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狭小的水域中也能够摄食生长;泥鳅养殖占地少,投资小,收效大,饲养技术简单;泥鳅有很强的适应性,少疾病,高成活率;泥鳅繁殖力强,方便运输,种苗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泥鳅的生长速度快,而且产量高,泥鳅从幼鱼到成鱼上市一般只需6个月左右;泥鳅养殖方式多样,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增加效益[2]。

2 养殖水域要求和苗种选择

2.1 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和土质要求

由于泥鳅本身的生理特性,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各种水质都能适应,包括自来水、地下水、河水、湖泊水等。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的生长非常不利(表1)[3];除了农药外,一些常用的消毒药物和化肥对泥鳅存活也存在着影响。

表1 几种化学农药对泥鳅的致死浓度

除了水质外,土质对泥鳅的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土质养殖出的泥鳅的品质差别很大。底质为沙土的土质养殖出得泥鳅体色乌黑,脂肪含量少,骨骼也硬。而底质为粘土的水域养殖出的泥鳅一般体色偏黄,脂肪含量多,骨骼柔软,味道鲜美,所以在选择养殖的土质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黏土地质。

2.2 泥鳅种苗培育

泥鳅的种苗一般来源于野外捕获野生天然种苗、自然产卵繁殖或者是人工繁殖。野生天然种苗即为稻田、沟渠、小溪捕获泥鳅的幼苗。夏季暴雨后的稻田、沟渠进排水处,高温时节的阴凉水域处均比较集中,适于捕捞。通过该方法获得种苗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自然产卵是把雌雄泥鳅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饲养池内产卵,以获得种苗。此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产苗率低,达不到大规模养殖的要求。

人工繁殖法是大量获得养殖所需的种苗的一种重要方法。人工繁殖所选用的泥鳅一般为大鳞副泥鳅,苗种主要是自己育种。育种一般采用自己培育的雄泥鳅作为亲体,而雌泥鳅则采用从外面选购,之所以这样育种,主要考虑到如果都采用自己培育的作为亲体,这样不利于繁殖,有可能出现近亲杂交的现象;如果都是采用外种,成本上要增加,而且外来的雄苗种数量往往不足;如果采用自己培育的雄种和外来的雌种,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种苗的杂交性,这些品种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

注射激素催产可以提高产卵率,使产卵集中一致,所以无论采用何种人工育苗技术,一般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剂量是每尾雌鳅注射0.5~1.0个鲤鱼脑垂体或是注射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mL的药液,雄鳅用量则减半[4]。人工泥鳅苗种培育一般有两种方法,动水法和静水法。

(1)动水法。需要建造一个动水池,池内通过各种装置使水不断的流动。选好的亲体放置在建造好的池子中,自然排卵受精,这个方法优点是技术性不强,缺点是受精率不高。

(2)静水法。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池(箱)内,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池(箱)中自然孵化,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5]。

2.3 饵料的准备

人工养殖泥鳅,饵料是十分关键的。泥鳅是杂食性动物,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应该准备充足的饵料。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一般为豆粕,动物性饵料一般为鸡蛋,河蚌肉,鱼粉等,同时还要加定量的磷酸二氢钙,但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饵料。

2010年,笔者在对龙游泥鳅养殖基地进行实际调查时,专门探究了如何配置不同发育时期的泥鳅的饵料种类。泥鳅幼苗孵化3d之后卵黄囊就消失了,从这开始投放鸡蛋黄,连续投放7d。7d后,幼苗可自由食用水中微生物,这时候可以开始投放豆浆,增加水的肥度,肥水产生大量微生物供育苗食用。投放豆浆需要把握好次数和时间,一般是1d投放2次,早上5:00开始投放一次,下午14:00以后开始投放一次,这次投放要迅速,1h内结束,这样有利于微生物吸收,不至于水质变坏,而且投放量要把握准确,每亩养殖池投放的豆浆数为纯豆5kg左右磨成的豆浆。当幼苗生长一个月以后,仅仅摄食微生物已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这时候开始投放人工饲料,饲料的组成种类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包括酵母粉(有利于泥鳅对食物的消化),豆粕,河蚌肉,鱼粉和磷酸二氢钙。初期投放的饲料中动物性蛋白含量比较高,一般占据60%以上,投放量也较大,占据鱼体总重量的10%左右。随着幼苗的长大,也就是两个月后植物性蛋白一般占到80%以上。而且投放饵料的量也逐渐减少,从占鱼体总体重的10%慢慢递减到3%。

3 池塘建设与日常管理

3.1 池塘建设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泥鳅对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容易造成鳅苗的成活率偏低,泥鳅生长慢等现象,所以泥鳅池的地点选择显得比较重要。

选择地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池塘的水源不仅要充足、可靠,而且水质清新良好,无枯水期,满足泥鳅养殖时用水的需要。水源地不仅不能有工业污水和其他污染,而且要做到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够是自流自排,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节省开支。养殖池内光照要充足,这样才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土质对泥鳅的品质影响也很大,选择中性或者微酸性的粘质土壤进行泥鳅养殖为最佳,粘土中含有大量的腐蚀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为泥鳅的生长提供饵料[6]。

泥鳅养殖塘的面积如果过大,则不利于管理,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人力、土地面积、水量、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泥鳅养殖池规模的设计。调查得到,如果是原有池改建,为节约成本,一般只在原基础上进行少量改造;如果是新建池塘,长方形的为最佳,一般宽小于15m,长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整个池塘占地面积通常要小于667m2。宽度的设定,主要以便于饵料投放,池塘管理和泥鳅捕捞为目标。池深最好为1m,池水深通常是40~70cm,而且至少在底部保留10cm的淤泥。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30cm,排水孔则在池塘的最低处设置,同时与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还要设置一个溢水口,以防养殖池内的水位过高。不论是进水口、排水口或溢水口,都需要用密网布进行包裹,池底建造时候要向排水口倾斜,并且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最低处低于池底30~35cm。

泥鳅有钻洞的天性,同时也善于跳跃,所以防逃设施的建造对于池塘养殖泥鳅尤为重要,网围就是池塘网围养殖泥鳅防逃措施的关键。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脱,修建养殖池时需向下深挖20cm,网片沿着整个池壁铺设。防止泥鳅逃脱的网片要向下深埋至硬土层,网片上面要高出水面15~20cm。同时泥鳅养殖池在池壁建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斜度,这样主要有起到两个作用,即防止池壁坍塌和有效预防泥鳅钻壁逃跑。养殖池周围还要围起一定高度的网片栅栏,网片栅栏的高度通常为1.5m以上,这样不仅能防止蛇、青蛙或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池内,同时也使养殖池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每个养殖池的四周通常都建有喂食台。喂食台由绳索,浮子和网片制成。喂食台底部用比较密的网片制成,这样可以防止饵料落入水底,网片通过绳索与浮子连接,使得喂食台半漂浮于水面,然后再将浮子固定即可。每个喂食台的大小通常为5m2左右。饵料投放在喂食台上,通过观察饵料的被吃情况,可以判断应该增加还是减少饵料的数量。饵料如果很快被吃完,说明投放饵料的量少于泥鳅的所需量,应该增加投放饵料的数量,如果发现还有饵料剩余,应适当减少投放饵料的数量。每天投料要定时,早上一般在9:00前要投料完毕,下午最迟不超过15:00点[7~12]。

3.2 池塘的日常维护和养殖技术要点

池中可以投放一些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养殖池的池面面积10%,这些植物不仅能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水生昆虫,为泥鳅提供活饵料,同时泥鳅还可以自由地摄食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增加了泥鳅的食物来源和种类,提高泥鳅的品质。

通常每亩池中投放泥鳅苗20万尾,放养前要对塘内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入有机肥料,进行肥塘。投入苗的同时,每亩最好投放一斤小虾苗,利用虾对水中氧气含量的敏感性,测试水中的含氧量,如果发现虾跳,则说明水中含氧量少,应该减少或者停止投放食物。同时每亩投放20~30尾鲢鱼以过滤水质。

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查看水质、水色,观察泥鳅的活动及摄食情况等。泥鳅在中度偏酸的水中生长较快,保持池塘适度酸性水质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因此,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时,必须定期检测水中的pH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是否适于泥鳅生长,一般来说水色为浅褐色,能见度为10cm的时候是最适合泥鳅生长的。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喂食、施肥、冲新水等措施[13~17]。

参考文献:

[1] 田中成.中国饲料原料信息网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EB/OL].[2011-06-21]./ypnew_view.asp.

[2] 李志成.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J].知识经济,2011,4(25):118.

[3] 刘孝华.泥鳅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1(5):93~95.

[4] 施海涛.初冬泥鳅最肥美[J].科学养鱼,2010,2(1):70.

[5] 朱述淦.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1(1):39~41.

[6] 金 宏.黄鳝泥鳅高产养殖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68~69.

[7] 王 琦.泥鳅养殖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8] 徐在宽,徐 明.怎样办好家庭泥鳅黄鳝养殖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潘建林,徐在宽,费志良,等.黄鳝与泥鳅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陈寿松.泥鳅水泥池微流水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6):48~49.

[11] 路志鸣,吴红英.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7(11):14~15.

[12] 江 霞,刘先俊.水泥池无公害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5~27.

[13] 邹胜员.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J].江西农业经济,2000(4):33.

[14] 桑贤强,周盘良,杨建平,等.稻田养殖泥鳅技术[J].当代农业,2001(5):34~35.

篇7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38-01

素有“水中之参”之称的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多见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全年都可采收,尤其是在夏季,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淡水经济鱼。随着近年来,消费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天然水体当中的泥鳅,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培育泥鳅的养殖业随之兴起,在此,笔者对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

选择繁殖用的亲泥鳅,可直接从市场够得,也可自行捕捉,一定要体质强健,无伤病,分泌粘液多,体长达到15~18厘米,体重达30克以上的泥鳅,雌雄泥鳅的比例应该把握在1:1.1~1:1.5之间。分辨雌雄泥鳅时应注意:雄鳅胸鳍明显宽长,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流出,身形瘦长,但比较活跃;雌鳅胸鳍较短,呈扇形,身形圆胖,在生殖季节挤压腹部,会有卵粒流出。

2.催卵孵化

催卵的时间一般在4月末至6月初,水温适宜在22℃以上,催卵的药物一般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鲤垂体(PG)或A型混合激素。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鲤脑垂体0.5~1个,用生理盐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使用蒸馏水亦可,雄鳅则剂量减半。

雌鳅后,取出雄鳅精巢,研磨制,放入卵粒,轻轻搅动,以清水清洗数次,将卵粒转移到他处孵化。受精卵在20~30℃的水温中正常孵化,密度要保持在每升水500粒左右,两三天内便可孵化出鳅苗。

二、泥鳅苗种的培育

1.土池对鳅苗的培育最为适宜,作为鳅苗食物的浮游生物,应该提前准备充足。应注意的是,每一池放养的鳅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并保持密度在800~1000尾/m2,有助于该池中的鳅苗平衡生长,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2.鳅苗的培育,应当注意投放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投放数量,各类的浮游生物的供给量一定要准备充足,轮虫、原生动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等饵料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精饲料的投放也必不可少,熟蛋黄、鱼粉、奶粉等可以为鳅苗提供一定的营养,大约4~5天后,便可以投放粗饲料,如米糠、麦麸等,小杂鱼肉等肉类的饲料在此期间也可以投放,投放的次数应该为3~5次/天,每天投放食物的重量应当不超过鳅苗总重量的10%,此外,池内的温度应当保持在20~30℃,保持鳅苗的活跃性和进食的积极性。

三、成鳅的饲养

1.专池养鳅

引水方便、弱酸性质的池塘是养殖成鳅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积一亩大小为宜,密度宜为8~10万尾,水底应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满足泥鳅钻泥的习性,还需辅以底肥,为泥鳅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满足泥鳅对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机肥料和各种饵料,如米糠、豆渣、麦麸、蚯蚓等,各种食物的残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另外,还需提供各类的肥料,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的堆肥等,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鳅的营养来源。泥鳅的生长温度适宜在15~30oC,而且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食也比较多,有助于泥鳅的生长。

成鳅的生长期大约为8~10个月,若管理得当,饲养方法科学的话,每亩产量可达300~400千克,每尾泥鳅可达15~20克,身长可达12~16厘米,符合市场上的普遍规格。

2.稻田养鳅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鳅外逃的防护,加固田埂,无论是进水口还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选择金属网栏。在稻田中需要开挖2~4个水坑,每个大约占地2、3平方米,深度应达40厘米,每个水坑都要有水沟相连,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时和水温过高时为泥鳅提供栖息水域,同时也利于集中泥鳅,便于捕捞。

稻田放鳅的时间适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亩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鳅苗,在水稻施肥的时候顺便为泥鳅供食,投放的饵料以麦糠、蚯蚓、鱼粉等为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泥鳅的危害。

四、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发,其病症是病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装的碎斑点状霉菌,常见于鳅苗孵化过程中的低温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天,泥鳅发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为:①尽量避免使泥鳅受伤,在运输和捕捉是尤为注意。②将生病的泥鳅放入浓度为4%的淡盐水中,持续5~10分钟。③在全池喷洒浓度为50mg/L的新洁尔液,有效防治水霉病。

第二,腐鳍病,由杆菌引发,其症状是背鳍周围肉体腐烂,严重时背鳍会脱落,病体内浮肿,伴有红斑出现。其防治措施为:①全池泼洒金霉素比例为1mg/kg或土霉素比例为0.1 mg/kg。②用浓度为2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鳅15~20 分钟。

第三,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发。其防治措施为:在全池泼洒0.7ppm的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

第四,生物敌害,往往对泥鳅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各种蛙类、水蜈蚣、夹子虫等会杀死泥鳅幼苗,蛇、鸟类会以泥鳅为食,这对泥鳅养殖的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尽量避免在泥鳅池中实行蛙捕,在全池喷洒浓度为95%晶体敌百虫5ppm,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五、泥鳅养殖技术的发展建议

注重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证泥鳅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参考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争取达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在培育过程中,对温度和饵料的掌握决定了鳅苗的成活率,养殖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控制。在捕捞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不可蛮干,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以免影响销售价格。

六、结语

综上所述,泥鳅养殖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也是颇具潜力的致富途径,其中的各项技术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方法必将取代传统的方式,实现泥鳅养殖业的增产增值,促进泥鳅养殖业的良性发展,获得更丰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诚;张晓玲.泥鳅的人工养殖[J].新农村.2007(05)

篇8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篇9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篇10

我县有水域面积16.86万亩,全县山塘水库总面积15637.8亩,其中已养面积14820亩;池塘面积22193.3亩,已养面积10860亩。我县的气候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夏热冬凉。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多,光、热、水基本同步。我县平均气温20.3℃,年极端最高气温39.9℃,年极端最低气温-4.0℃;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5℃,最冷为每年1月,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多年平均值为-0.9℃。泥鳅最宜生长期在每年的3月至11份。

目前市场泥鳅的市场销售价格可达60元每公斤,与四大家鱼的销售价相比,显现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养殖户也意识到了这明显的区别,已有少数养殖户行动起来。但只有极少数养殖户在池塘中放养,没有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社会效益偏低。而我县气候非常适宜泥鳅的繁殖生长,全年对养殖泥鳅可进行饵料投喂时间从3月至11月上旬,进行轮捕轮放模式养殖,一年基本可对养殖泥鳅起捕3次以上,养殖效益大大地显现。所以在本地发展泥鳅养殖,改良我县淡水养殖结构,提高我县水产养殖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可行途径。

我县黄冕乡六脉村村民潘勤源2012年4月在自己的10亩养殖鱼塘内投入规格5公分的泥鳅鱼种80万尾,利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2012年11月统一起捕,产量达6500公斤,以13元/公斤售往广东,产值达33.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18万元,获得利润达15.8万元,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每亩养殖水面产纯利润达1.5万元以上。

我县鹿寨镇石路村民覃龙才2013年4月投入2公分泥鳅苗150万尾,养殖面积水面7亩,利用本地产豆腐渣、花生麸等混合饲料进行投喂,到2013年7月,养殖时间3个月左右,自估产量达3500公斤,产值达1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5万元,可获利润13万元,每亩养殖水面产纯利润达1.8万元以上。

以上两例泥鳅养殖户不同的饲料养殖,养殖泥鳅的养殖水面每亩纯利润都超1.5万元,比我县现阶段的四大家鱼养殖水面每亩纯利润收获超5倍多。

我县发展泥鳅养殖条件基本成熟:

1、养殖渔业稳步、快速地发展,科学养殖技术理论思想已经得到养殖户的认可,改良养殖品种,改造老的养殖结构,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水产养殖户都达到共识。

2、 我县处于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3℃之间。非常适宜泥鳅的繁殖生产。

3、我县交通便利,水电和通讯设施非常发达,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泥鳅属于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抗病能力特别强,做好养殖前期的消毒工作,合理的养殖密度,泥鳅很少发病;养殖泥鳅以投喂本地产的农家饲料,加以配合饲料的搭配,所需养殖成本低廉。

5、泥鳅养殖有较强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柳州市渔业站技术骨干力量及利用鹿寨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骨干能力,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养殖服务队伍,柳州市有高级的水产工程师 3名,鹿寨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骨干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助师和技术人员27人。全县9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人。可为泥鳅养殖提供养殖技术保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