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护理质控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7 01:51: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质控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质控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40-02

护理记录是医疗病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和实施护理过程的原始文字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1],其缺陷的发生将直接影响病案的质量及法律效应。重症护理记录单是病人病情危重时所做的护理记录,是抢救过程的描述,属于客观病历的范畴,是纠纷发生时的重要书证[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广泛开展,护理记录多采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以简化护理文件书写,缩短记录时间。由于重症监护病房病员病情变化快、治疗、护理、抢救措施多,记录虽经简化,仍较复杂。加之随着床位的增加,新进护士多,低年资护士比例高,护理记录书写缺陷较多,为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避免护理记录不当可能导致的法律纠纷,我科建立护理记录日质控方案,每日由组长护士对前一日的护理记录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登记,现将2012年10月-12月记录的缺陷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全院内外科危重抢救病员,床位24张,编制护士60人,2012年10月-12月在岗护士56人;年龄最大48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7.14±6.00岁;有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2名,护士32名;本科学历13名,大专40名,中专3名;ICU最长工龄18年,最短3个月,平均工龄3.93±4.90年,3年以下低年资护士27人,占48.21%,。直接参与护理记录书写者48人。

1.2方法:科室护士长按照卫生部、四川省卫生厅、院护理部护理文件书写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特点制定《综合ICU护理记录书写标准》,建立每日护理记录检查方案,由ICU工龄>5年的责任组长每日检查前一日的护理记录,对缺陷情况做好记录,并通知责任人限期整改。护士长每周检查缺陷情况,每月进行缺陷分析并组织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对缺陷较多的责任人进行谈话指导,缺陷未纳入绩效考核。

1.3结果分析:2012年10月-12月,科室护理记录主要缺陷共计135例,初步划分为项目填写不全(包括缺项、漏签名等)、涂改(包括涂改及刮痕)、信息错误(包括年龄、住院号、页码错误)、文字记录不完善(包括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无效果评价等)4类,具体结果如下:

护理记录缺陷数量逐月上升,项目填写不全、文字记录不完善为主要缺陷类型(详见表1)。

2讨论

责任组长参与护理质控检查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本次结果显示,护理记录缺陷没有因为加强了质控检查而减少,相反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是因为参与护理记录检查的责任组长随着参与质控检查的时间累积,责任心的加强,对质量标准的掌握更加熟练,更能发现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记录。

护理记录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3],护理缺陷记录便于护理管理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科室整体的护理质量。从结果分析中可以发现,有6名护士在3个月的检查中没有护理记录缺陷发生,而有11名护士缺陷总数>5个。对无缺陷记录者给予及时的肯定及表扬可树立积极的榜样,对缺陷较多者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可促进其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成长。

工作3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是科室管理及培训的重点人群。此次分析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已成为科室护理工作的主体力量,缺陷数量最多,由于其工作时间短,知识、能力、经验的不足,存在缺陷不可避免,应通过加强培训、指导、检查、整改,尽可能降低其缺陷的发生。通过教育和培训应让护理人员遵循“三个随时、三个重点、三个不能有”原则,即有问题随时记,病情变化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记录护理行为,记录护士确实做过的事,主观描述、判断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辞的记录不能有[4] ,明确重症护理记录单中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书写质量。只有做到完整、准确、真实、客观地记录病人的病情,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 。

重症护理记录项目多、专业性性强,缺陷较难避免,通过建立完善质控体系,层层把关,可减少或避免缺陷的发生,避免出院、出科病历检查中的缺陷,也避免由护理记录不当而导致的法律纠纷。

鉴于目前护理记录检查中存在的缺陷较多,也提示护理记录设计中存在缺陷,科室尚需结合专业特点优化重症护理记录的设计,最好达到标准化,以便于护士掌握及运用,并有效减少护理记录的书写时间。由于我国尚无统一标准的语言体系用于护理记录书写,造成各类书写模板或信息系统多样化,不能充分体现护理对健康事业的贡献,也不利于数据分享及国际交流[6]。希望通过护理同仁的共同努力,能早日实现护理记录的标准化。

基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为消除质控人员不愿记录缺陷的心理负担,科室未将缺陷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秀者的工作积极性及后进者的改进,值得探讨。

结论:每日质控检查是发现并改进护理记录缺陷的有效方法,低年资护士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人群,重症护理记录尚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2:1.

[2]王保华,曹颖.环节质量是提高病案质量管理的关键[J].中国病案,2011,12(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500-505.

篇2

本院共有床位800张,床位数实际开放1300张,手术间共7个,每年接收的手术者2500例;共有护理人员20名,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0.12±23.31)岁,其中护师5名,护士13人,副主任护师2名;其中学历为本科或以上者7名,大专11名,中专2名。

1.2方法

建组:根据医院护理部不同季度的检查内容,将护理人员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管理组、教学组、压疮组、五常法祖、消毒隔离组以及护理文书质检组)。每组内需要委任1名质控员,并建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模式为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须予全方位、制度化的质量控制。职责区分:①管理组,对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②教学组,安排学习任务、落实护理培训计划,并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③压疮组,对压疮方式和预防情况进行评价;④五常法祖,重视检查手术室内标签、环境及区域划分的规范化情况,此外,还需检查物品摆放规范化情况;⑤护理文书质检组,对护理记录单记录进行核查,并对手术护理注意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⑥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内物品摆放、卫生情况以及无菌操作的规范化情况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由护士长及各组质控员制定质量检查控制标准,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1.4评价标准

查阅病历检查患者表格,从外观整洁、字迹过关、用笔规范以及基本资料符合情况进行评分,共10分;查阅病历审查术中护理记录,从填写内容的符合度、术中记录同麻醉记录的符合程度、术语错别字及签名同时间符合度情况进行评价,共70分;检查医嘱单执行情况,分为严格遵照医嘱、签名和时间规范两部分进行评价;各项指标均存在按照本院自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共20分。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一般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情况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得分情况

实施后各指标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手术室实施的护理管理模式中,护士长1人负责护理质量控制,故易受到护士长自身文化素养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多数现代化质量控制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规避此类风险。为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质量小组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多于对照组,可见采用质量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性。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下,护士长责任繁重,可能造成管理工作的粗放化管理问题,即难以在较多细节性问题中采取规范化的方案进行解决。此外,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护士长还需要参与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加大了护士长的工作强度,导致其难以有效履行自身管理职责,进而影响护理质量。而现代质量控制小组模式中,选取2名质控员与护士长一同评估护理质量,不仅可减轻护士长的工作负担,还可有效避免出现由护士长自身素质导致的弊端,进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发现实施后各项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表明在手术护理管理中采取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质量控制小组每位成员的权责分明、分工清晰有关。该模式主要采用组长负责制,可达到降低护士长任务强度的目的;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可有效发挥每位成员的智慧,激发其潜能,进而发挥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培养护理骨干的作用。此外,按照自制评价标准对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可有效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本研究尚未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3

护理部设立7个项目,包括护理文书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急救器材质量、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护理管理质量、基础护理服务质量。控制检查评分标准,每项检查均达标为合格。

1.2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质控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每月第一周进行质量自查,每名护士对照“质量标准”对自己的工作逐项进行自查、自评,找出存在的问题、不足,给予自我评价,结果据实录入自查质控表中。对自查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自行改正,为第二周的互查打基础。护士长根据自查结果,布置下一步工作。

1.3每月第二周进行质量互查

各组根据质检标准内容对全科人员进行检查、评价,并将检查结果据实录入质控组检查表中。检查结束后将查出的问题汇总,记录于质量检查记录本,将问题、整改措施录入反馈表中,成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1.4评价方法

终末质量评价,护士长根据汇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布置、检查;不定时检查各质控小组工作质量,并翻看检查记录,检查护士是否及时改进,科内每月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由组长在会上进行反馈,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整改后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进行二次检查,并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讲评。

2实施效果

经过成立质控小组,对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控制,加强了护理质量管理,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提升,通过自查,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护士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

3讨论

1)全员参与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象征,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它的应用令许多企业快速发展。护士长应对护士实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注重人与事相宜,达到人、事能效最大化,使每位护士的潜能在科室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

2)检查的过程也是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质控小组成员均是临床一线护士,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更容易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每位护士都清楚自己、他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把关,确保工作质量,避免和杜绝了护理缺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护理安全。

3)通过科室自查,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更充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了信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使患者满意度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拉近了护患关系,使患者更加理解护士、配合工作。

4)通过检查结果统计,明确了护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归类,进行统一学习和补课,持续改进。

5)通过质量自查工作,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了全员管理意识。护士由过去被动接受检查变为个人“主动达标”,质量意识增强了,返工现象减少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6)自查工作与责任制护理互相促进,采取“我的病人我负责”的方式,提高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度,通过自查、互查,了解是否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了相应的护理、宣教和指导,使病人熟悉“我的护士”,也有利于护士掌握“我的病人情况”。

篇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n forward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Methods 60 in-service nursing staffs in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qing C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executed with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ward management. The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of ward management, basic nursing, first aid materials, disinfection-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between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nd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he MBI scale was used in self evaluation of nursing work. Results The scores of ward management, basic nursing, first aid materials, disinfection-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92.59±0.43), (91.79±2.02), (95.28±2.27), (91.22±3.07), (91.92±2.44) poin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97.39±0.54), (98.42±2.18), (99.26±1.19), (98.79±1.30), (98.73±2.10)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scores of emotion exhaustion and deindivid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11.65±3.74), (8.94±2.61) poin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19.61±7.90), (15.34±5.63) points], the score of diminishment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39.40±9.82)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28.68±7.74)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rward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work, promote the job acceptance rate of the nursing staff recognition,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war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及严谨程度是对医院整体运营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均使用三级制护理质量控制体系[1]。分别是一级质量控制:病房质控人员;二级质量控制:病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护理部/医院质控委员会。目前报道中,不少大型的医疗机构采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进行管理的办法来改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效率不高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向临床一线前移一个层级,即一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责任护士;二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理组长;三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士长[2]。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前移化管理使整个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与临床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对临床一线护士及护理组长加强相关的培训,按照标准业务操作流程,明确权责,很多临床常见问题可以得到快速解决,护理质量控制考核指标具备明确的责任人及责任主体,从而提升了整体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本研究对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职护理人员6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女58名,男2名;年龄21~55岁;护理年资2~25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学历9名,大学专科25名,中专26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22名,护士23名。

1.2 方法

1.2.1 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 一级质量控制:责任护士;二级质量控制:护理组长;三级质量控制:护士长。责任护士对本组负责患者的护理质量全权负责,实行日间8 h在岗+24 h负责制,并负责本组内低年资护士的业务训练及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一线护理人员采取夜班轮替,白班分为2个组,组内人员相对固定,协助本组的责任护士进行组内患者相关临床护理工作。质控护士(由科内1名责任护士兼职)协助病区护士长进行病区内的护理质量监督检查,检查的频率可为1次/周或酌情而定[3]。各质控层级人员的职责如下。①护士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对病区进行管理;清楚熟练掌握临床各项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对本病区内的护理质量进行全方位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检查、不定期随机抽查;尤其注意交接班时段、午间值班时段、节假日、夜班值班、危重患者抢救、病房繁忙时段等的运行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强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为主,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初始状态;还应加强护理人员在工作时的自主管理、自主纠正、自我完善能力,强调护理质量提高需要人人参与其中。②责任护士:按照医院及护理部的各项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及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本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控制进行监督。责任护士需要每天在上、下班前全面地检查本组负责的患者在上一班次及本班次的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尤其是落实的质量以及尚存在的不足或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时刻注意观察、督促一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是否严格按制度、标准执行,观察是否因存在护理人员水平不相同,要求不一致所导致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客观地分析原因,找到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制订对应的改进措施,并在护理质控反馈时进行反馈。③质控护士:依据医院及护理部下发的各项考核质量控制标准,定期对病房/病区的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监督、指导其他护士的工作情况,对不按相关制度、流程进行的临床护理操作要及时批评指正,同时要及时与当事护士交流、沟通,了解问题导致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护理质控反馈时进行反馈、评讲。④一线护士:基层一线护理人员要求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管理,按照各项操作标准、工作流程完成患者的各项临床护理工作;在执行临床治疗护理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自主管理、自主纠正、自我完善的意识,护士之间也要有善意的指导与帮助。

1.2.2 护理质量控制反馈 固定时间(每周)召集相关人员参加质控反馈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包括科室护理人员及质控医师,并邀请科室主任参与[4]。反馈具体内容:①各质量控制层级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周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意见或措施;②病区/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主要包括三基知识、专科理论基础与技能实践、常见突发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医院各项核心管理制度等)中发现的不足及问题;③护士长、责任护士对上周的护理质量控制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④质控医师、科室主任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及要求。会议结束时由护理部主任或分管副院长对各层级护理人员反馈的问题给予归纳、总结,对提出的改进方案进行梳理,尽量即刻制订对应的改进原则或措施,措施完善后即刻施行。护士长及责任护士跟进改进措施的应用效果,并在下次护理质控反馈会议时进行相应分析。

1.3 评价标准

1.3.1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考核指标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实施1年后,根据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考察指标,对前移措施实施前(2012年1~12月)及前移措施实施后(2013年1~12月)科室内的护理质量控制项目进行评价及打分;评分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订的《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5]及我院护理部制订的相关评分标准,将护理质量控制项目分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5大项,每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质量控制越好。

1.3.2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自我评价 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对护理工作进行自我评价,MBI主要包括情绪消耗、去个体化、成就感降低等3个大类[6]。情绪消耗与去个体化项目各包括5个亚条目,成就感降低分项包含6个亚条目。情绪消耗项目10~18分为低度,>18~26分为中度,>26分为高度;去个体化项目2~5分为低度,>5~9分为中度,>9分为高度;成就感降低项目39~45分为低度,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考核指标评分比较

前移措施实施前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前移措施实施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实施前后MBI评分比较

前移措施实施后的情绪消耗、去个体化评分低于前移措施实施前,成就感降低评分高于前移措施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与临床实际联系不紧密,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周期较长,临床上有关护理质量的相关考核项目不容易具体落实到个人,真正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承担的实际质量控制责任往往较轻,承担重点质量控制责任的层级又难以经常深入基层,出现护理质量控制问题难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无法充分调动一线基层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容易做到及时、准确、高效的质量控制[7]。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的管理方法可较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将整体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向临床一线前移一个层级,即一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责任护士;二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理组长;三级质量控制:病区/病房护士长。使整体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对临床一线的护士和护理组长增强相关培训,进一步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责任,大部分常见问题可得到快速解决,同时使护理质量控制的考核目标责任明确责任主体,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灵敏度、高效性。进一步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从主观上使其更加留意发生在身边的护理质量问题,杜绝过去“与自己无关”的不当工作理念,将过去护理质量控制“只是护士长的事情”,改变为了“护理质控,人人有责”的团队精神及氛围,把质量安全意识切实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约束一线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使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标准及流程得以完整落实,真正实现了护士的自主管理、自主纠正、自我完善的目的[8-9]。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床头护嘱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12月,选择我院外科的六个病区神经外一科、骨外一科、妇产科、儿外科、五官科、眼科,实施床头护嘱管理,通过护理质控对六个病区的42名病人的专科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实施前后对比,评价实施床头护嘱进行管理的效果。结果 实施床头护嘱管理后六个病区专科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5.23%,健康教育知晓率实施前的77.77%上升为97.22%,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7.22%,三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1),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无明显差异(P>0.01),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床头护嘱管理是科学、安全、动态的护理管理模式,与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相适应,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实时控制。

[

关键词 ] 床头护嘱;护理质量;实时控制;客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47-03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构建护理质量实时控制的护嘱体系,确立标准化、可操作的护嘱规范,可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医院核心竞争力[1]。我院于2013年6~12月在外科的六个病区开展并完善了床头护嘱管理模式,护嘱是护士采取的具体合适的方法以帮助护理对象达到预定目标,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连续性、一致性及可行性是护嘱特有的特点[2]。床头护嘱是对护嘱的进一步优化,由责护组长下达,促进病人恢复健康的护理行为,悬挂于床头,各层级护士和病人、家属共同执行,是记录和描述护士为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所要实施的具体护理工作项目。我院实施的床头护嘱只体现基础护理级别,重点是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计算机设计床头护嘱模版,护士长、责护组长和责护对床头护嘱进行三级实时质控。现将床头护嘱管理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12月,选择在外科刚开展床头护嘱的六个病区神经外一科、骨外一科、妇产科、儿外科、五官科、眼科,床护比均达到1:0.45~0.48,均已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三年,护士长平均年龄43岁,本科学历6人,护士平均年龄33岁,74%为本科学历,20%为专科学历,6%为中专学历。

1.2 研究方法

在我院外科即将实施床头护嘱管理的六个病区,对护士长和护士进行培训,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床头护嘱的书写要求,公开床头护嘱的质控标准。实施前在每个病区随机选取7名手术后病人,通过护理质控获取基础护理合格率、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质控评分,六个病区在实施床头护嘱管理6个月后,在每个病区再随机选取7例手术后病人,再次评分,然后将数据进行前后对比,评价实施床头护嘱管理的效果。质控评分的标准采用我院护理部护理质控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床头护嘱管理后的六个病区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无明显差异(P>0.01,表1),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3.1床头护嘱管理在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六个病区的健康教育覆盖率和基础护理合格率在床头护嘱管理应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实施前基础护理合格率就达到95.23%,说明目前责任制整体护理得到全面落实,责任护士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不同护理级别相对应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在护士的思维里已根深地固,只需在床头护嘱单上显示基础护理级别,如一级护理A。责护就能根据床头嘱为病人实施具体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李宏等[3-6]将ADL评分法应用于基础护理护嘱单的制定,适合护理教学和新护士、低年资的助理护士的培训,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的今天更应该在夯实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实施了床头护嘱管理后,病房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尤其是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实施前的77.77%上升为97.22%,效果显著,说明床头护嘱能够强化健康教育效果,能够很好的解决责护反复宣教的内容病人记不住的问题;专科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5.23%,效果也很显著,有效解决了责护不在病房时小组的其他护士对病人的专科护理缺失的问题,这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被病人接纳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将床头护嘱管理纳入到护理质量实时控制的过程中来,实行三级质控,不仅实现了床头护嘱的前馈、反馈和现场控制[4],还克服了护理管理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护士长根据床头护嘱单的记录情况对病情危重病人的护理进行督导,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内涵[5]。护士长对手术和一级护理病人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周两次,随机抽取质控病人;责护组长对小组管辖病人的床头护嘱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周三次,责护对病人床头护嘱的基础护理项目落实和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天一次。护士长在实时质控的同时针对各级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制定培训方案,每个月护士长根据每个小组床头护嘱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考核。护理质控的统计数据说明床头护嘱管理是科学、安全、动态、标准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对护理程序实施过程的实时质量控制。

3.2床头护嘱管理的护理专业自主性和患者满意度

李彦等[4]将护嘱制度应用于危重病人护理,护理措施与病情的符合度及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与本研究相符,但护嘱单的内容存在差别,李彦的研究由于应用的是危重病人,所以没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本研究的重点是夯实基础护理前提下的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可以具体到食谱,两者区别在于应用的病人群体不同,床头护嘱的内容不同,但护理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我院床头护嘱的表单设计包括基础护理级别、专科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三大模块。主要应用于手术和一级护理病人,责护组长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在综合考虑病人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做出护理诊断,制定切实可行的专科护理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以简练的文字下达床头护嘱,如:扣背协助有效咳嗽排痰,1次/2 h。患侧肢体功能锻炼,3次/d;呼吸功能训练,5次/d等。责任护士在实施护嘱的过程中动态反馈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观察护理效果,和责护组长讨论并适时修改床头护嘱。助理护士严格按照责护组长下达的基础护理级别实施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医嘱的下达与患者病情的变化一致,完全依据患者治疗的需要,并不完全符合患者照护的需求,如果护士一味执行医嘱的话,患者不仅得不到很好的照护,而且护士的自主性和价值也很难完全体现[6]。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利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7]。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8]。在外科病区重点病人范畴应用床头护嘱管理让各级护士体验到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并内化为护士工作的动力,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7.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床头护嘱是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客观评价载体

护理质量实时控制是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控制,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外科病人的特点是在围手术期的不同阶段,护理级别会不断发生变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呈阶段性,各级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床头护嘱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明确的授权,夜班、午班等重点时段的护士可以根据床头护嘱为病人提供更为安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病人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非本组护士也能通过床头护嘱对病人的情况有一个初步判断;各级护理质控人员到病房无需翻阅病历,仅依据床头护嘱就能迅速找到与病人沟通的切入点,根据病人所处的阶段提出相应的细节问题,如护士每天多长时间为您翻身、扣背一次,呼吸功能训练如何进行等;护士长通过质控床头护嘱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可以客观评价责护组长、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是否履行了岗位职责,判断护理措施与病情是否相符,采取的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各级质控人员根据床头护嘱单的记录情况对病情危重病人的护理进行督导,实现了重点环节的前馈控制[10]。床头护嘱在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成为了客观评价的载体,保证了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实现了在夯实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控制。

3.4床头护嘱管理能全面、顺利开展的原因和三级质控中存在的问题

床头护嘱的实施没有增加护理文件书写的时间,因为所有的护嘱单都是打印版,内容都是由护理专家设计的符合各科室病人特点的标准护嘱,健康教育知识也有标准模版,责护组长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排版;医院是教学医院,在职护士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责护组长基本都是护理本科毕业,并且有带教经验,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专科护理水平比较高;病房开展优质护理已有三年,护士能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责护和助理护士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已非常熟悉;外科有三个科室开展床头护嘱工作已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随时交流。因此,在我院整个外科病区床头护嘱管理能全面、顺利的开展。床头护嘱管理在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低年资的责护组长对外科术后病人潜在的并发症不能及时预判并进行护理干预;在下达床头护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及时、不准确或模式化问题,上述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护理三级质控过程中护士长对各级护士进行随时指导和培训。床头护嘱的护士依从性和病人依从性的问题直接关系的床头护嘱的应用效果和全面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陈一丹,肖秀英.试论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护嘱系统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6(12):1887.

[2] 郑雪梅,郑水利.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3] 李宏.基于ADL评分基础护理护嘱单的设计[J].护理学杂志,2012,1(2):8-9.

[4] 李彦,戴冬梅.护嘱制度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A):58-60.

[5] 胡定兰,叶碧玲.护嘱在ICU层级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9): 281-282.

[6] 陈红琢,刘薇群.个性化护嘱单的制定与临床运用[J].护理学报,2012,19(1A): 60-62.

[7]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 2006,1(22):197-221.

[8]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 417-419.

篇6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93-01

患者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即指医院感染,这种问题也是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难点之一,不仅存在医疗安全隐患,也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让患者的身体痛苦加剧,使其经济负担增重,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护理工作始终参与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密切相关,只能通过强化护理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 目前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缺陷

1.1 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造成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感染管理知识及概念,造成对高,中,低危物品未能准确有效的消毒等从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

1.2 医院感染相关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轻视医疗废弃物管理及一次性物品管理的检查,从而造成锐器盒使用不规范,不能区分生活及医疗垃圾等违背规范化的操作出现;

1.3 缺乏有效的感染管理监控,特别是针对重要环节的监控力度,在对护理人员进行职责安排及分配时缺乏正确的认知,造成消毒供应室的消毒工作受到影响,缺少对导管室,手术室,内镜室,产房,ICU等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控等。

1.4 意识观念淡薄,护理管理人员没有准确意识到医院控制感染中护理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正确看待护理工作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对各病区医院感染的监控力度,使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引发医疗安全事故或医疗纠纷等;同时护理人员忽视清洁,消毒,隔离等工作细节,缺乏职业安全意识或自我防护观念淡薄,从而引发院内感染。

2 提高护理管理的主要应对措施

2.1 对护理人员进全方位的强化培训,提升其整体职业素质

强化护理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之一,须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强化训练,让护理人员接受和学习各种类型感染的知识,并对此进行相关考核纳入绩效考评中,从而规范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行为,让其充分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护理人员积极学习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和自我防护观念,提高其对控制医院感染意识,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及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我院院感办每年举行2次院感控制相关知识培训,我科每月对麻醉师及护理人员组织1次院感知识培训,对清洁员每季度组织1次院感知识培训,新入清洁员前三个月每月组织1次院感知识培训。

2.2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加强护理管理

因护理人员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会全程参与和护理的这种职业性质和特点,需要更加细致的做好每项预防措施,当护理人员发生某细节疏忽就会引发医院感染,所以在进行患者的生活护理,隔离,消毒等控制医院感染的每个环节中都要认真对待,严格执行病房管理,加强护理工作[2]。另一方面护士长作为护理管理人员则须主要负责组织和监督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工作,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我科在安排手术时严格按照手术级别,切口分类安排手术房间及手术台次,在手术通知单上明确标注感染类别,提示所有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在手术房间门外悬挂感染隔离方式,特殊感染安排在负压手术间,术中按感染方式做好安全防护。2.3 合理化人员分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以医院感染控制为出发点,护士长在进行人员职责分配和安排时,应按各岗位要求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尤其是重点的供应室,导管室,手术室,产房,ICU,内镜室等病区,做到护理人员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工作职能,另外可设定兼职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人员进行督促和检查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随时记录问题和及时反馈,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我科安排手术严格按能级安排手术搭台护士,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有监督义务,护士长不定期对新入、低年资护士加强监管。在洁净手术室,清洁员的卫生消毒工作尤为重要,手术室护士长,院感办,手术后四工作人员应随时监督清洁员工作,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同时,手术室还要加强对器械科洁净手术室各级别过滤器的维护管理的监督。

2.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并抓紧落实

强化护理质量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病房的保洁力度,消毒隔离措施到位,严格执行医院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做到每个病区感染控制工作的检查和监控,强化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每项措施执行力度,尤其针对重点科室护理过程及质量要加强监控,在就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并对结果进行跟踪改进,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院感办每周不定期对我科现场工作进行知道和监督,护理部质控科每月现场监督,护士长随时监督,科室质控小组每周现场质控,科室每月召开一次质控会议及院感专项控制会议,院感委员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例会,环环控制,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2.5 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归入护理综合质量管理控制考评中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就是护理质量,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还关系到当前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而且护理工作在整个医院的工作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护理管理人员能有效重视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抓紧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每项措施,并进行定期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改善效果,就能有利于及早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归入到护理综合质量管理控制考评中,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做到规范化护理操作行为,从而切实提高护理质量。院感办、护理部、科室制定院感检查标准,检查结果与月考核结合,以此推动互利管理。

2.6 普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让患者共同参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让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各种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严格遵守医嘱,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 小结

在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中护理工作与其密不可分,需要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我科通过教育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等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和技能,牢固树立工作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观念,并有效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及监督,加大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和加强护理质量,以及有效管理患者,医疗环境和医疗用具等,有效控制和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每季度及年感染率均在国家规定的感染控制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爱云. 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和解决措施[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2:468-469.

[2] 韩秀芬. 规范陪护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 31:84.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1]。这200例患者年龄都在20周岁以上,75岁以下,认知功能良好,家族及本人不没有精神疾病,手术后恢复良好,没有手术后遗症。以此为标准,将这2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占100例患者,实验组中的100例患者中有男女患者各占50例,年龄在20~70岁,患者中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有50例,

择期手术的患者有50例,进行胸部手术的患者有60例,四肢手术的患者占30例,实行脊柱及颅脑手术的患者有10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患者有70例,女患者有30例,年龄在20~65岁。急诊手术的患者有65例,择期手术的患者有35例,进行胸部手术的患者有45例,四肢手术的患者有25例,实行脊柱及颅脑手术的患者有3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各方面的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性别还是年龄都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选择不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的100例患者采取前馈控制的方法,而对照组的100例患者则选择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相结合的方法[2]。

1.2.1为了更好的维护患者的利益,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在进行手术前,护士长应该建立健全手术室质控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的维护患者的利益,保证患者安全。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要及时的总结分析,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犯,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安全隐患,当然,仅仅是找出问题并不可靠,关键的是找出解决措施,面对手术中的安全隐患要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从根本上规避风险。除此之外,组织医院手术室的护士学习相关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3]。

1.2.2手术部位出现差错,手术过程中器械准备存在偏差差,物理、化学损伤,药物错用,输液不正确,输血不恰当,保温不合理,患者的标本遗失等等都是本院手术中常见的护理缺陷。通过以上介绍分析,通过制定表格规范手术室护理的内容。

1.2.3建立健全手术室护理缺陷防范监督体系,护理安全的预防机制要不断完善。护士长要将护士进行分组,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分组,然后每组选定小组长对小组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具体分工,护士长要按时对各小组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并给与评价,各小组成员要根据护士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改正,完善整个护理体系[4]。

1.2.4手术室护理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至关重要,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因此,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护士的专业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为护士安排培训课增强护士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以安排护士参加各种演讲课程并参加有关考试等等都有利于提升护士的专业技能[5]。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缺陷的发生状况进行观察。进行手术室护理的护士应该在患者手术后一天对手术的患者进行访问,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及手术护理的满意度,通过评分表进行评价,评分表有两个选项分别是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8.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实±标准差(x±s)的形式表述,采用χ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验,显著学水准设定为a=0.05,当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比较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也即是采取前馈控制方法的护理缺陷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简言之,前馈护理相对常规护理的效果更好。患者对前馈护理的满意度更高,在前馈控制方法下患者的心理状况良好。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两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篇8

现超高建筑日益增多,基坑深度越来越深,因此基坑支护结构就成为人们的热点,特别是超深基坑。由于地质情况复杂,设计水平、施工水平以及人们思想误区(临时结构,以低造价,大风险为主导),给支护结构体系的质量和安全带来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本文结合实例对基坑设计、施工、监理、加固、抢险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1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

本基坑地下四层,基坑深达16.5米、长75米、宽55米,属超深基坑开挖的范畴。本工程支护结构最为深层搅拌桩互相搭接成截水围幕,人工挖孔排桩做支护,挖孔桩顶(-2.0米)设一条压顶梁,压顶梁上设一道预应力锚索,两桩布一锚,且又在桩身(-8.0米)布一道预应力锚索,两桩布一锚,并用腰梁连接成整体。

2 施工、加固、抢险的过程

支护结构施工完毕后(配合锚索施工,基坑边土方挖至-9.0米),进行土方大开挖,考虑运输从南、西、北基坑边向东边收缩,且各边是一挖到底的方法进行开挖。开始在西南角开挖,西边出现位移超过警戒值(35mm),决定西边中间留土条暂不开挖,其它正常开挖。基坑稳定后再将留土条开挖。但开挖后,西边基坑又开始移动,直到100 mm,拟采取处理措施,因各种原因,大家持待观态度,位移值最大已达140 mm。各方决定在西南角、西北角加设一条钢结构支撑(I60、I40组合钢支梁),此从备料开始加工、安装直到10天才基本完成,此期间西边基坑以每天5 mm的速度在移动,毫不收敛的迹象,最大位移点已达到200 mm,少量支护桩出现裂缝,压顶梁已多处裂缝,地面下陷达200~300 mm。因此,决定在24小时内采取应急抢险措施(西边基坑底中部用I40工字钢梁斜顶排桩腰梁,共11条,间隔3米,与锚头对齐;两端连接进行节点连接处理)。应急措施以及钢支撑完成2天后,位移值达到220 mm,而稳定下来,且有微量的反弹。基坑稳定后,在腰梁上部加设一道预应力锚索,再拆除应急措施的I40斜钢梁,进入地下室的施工。

3 原因分析

基坑施工完毕,支护桩动测、锚索的张拉与抗拔试验均合格,基坑三面(除西边)均相当稳定,位移最大值达60mm,只有基坑西边位移出现异常,以相当快的速率直达220 mm,须采取加固措施,才免于倒塌,经各方面原因分析,主要有:

3.1 支护结构形式设计上的缺陷

3.1.1 排桩上有两道锚索,根据地质情况设计上分八个区,每区锚索入岩、孔数、抗拔力均不同,上下两道锚索根数相同,上道抗拔值400~550KN,下道抗拔值500~700KN,设计上西边中央上道锚索抗拔值最小,只有420KN,因此反映出此部位位移最大。

3.1.2 原设计锚索均为入岩3.5米,但多数钻孔30米以上还未入岩,后设计院要求只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即可,不要求一定入岩。从总钻孔情况统计实际入岩者只有20%,也就是说本全为岩锚后实际大部分为土锚,土锚受力难保证,预应力损失较大,反映出预应力的失效。

3.1.3 支护桩锚入基坑底的长度,设计按不同土层、岩层折算不同锚入长度后经复核验收,抗倾覆安全系数、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刚达规范要求,均偏小,安全储备不足。

3.1.4 锚索的抗拔值不做基本试验确定,主要是依据土质资料和经验得出,缺少可靠、真实的数据。违反预应力锚索设计的有关规定。

3.2 施工控制存在的不足

3.2.1 锚索注浆为两次注浆,按要求为离锚索底部3米处、长6米的范围进行二次注浆,以形成一个扩大头锚固体,但施工情况二次注浆不太成功,注浆平均水泥用量50~100KN,主要是二次注浆的间隔时间、注浆设备、注浆压力等各方面造成。因为扩大头偏小,明显大大削弱锚固体的摩擦力。

3.2.2 土方开挖违反“平衡、对称、分块、分层、限时”的原则,采取一挖到底的方法,造成应力突变,加剧位移的变形。

3.2.3 基坑两边中央垂直于基坑处有1Φ200废给水管断裂,压力水向基坑流淌,一直不得根治,形成基坑边动水压力增大。

3.3 人为因素的误区

3.3.1 支护结构为临时性设施,业主考虑用尽可能低的造价,总是冒大的风险,就是位移已超过警戒值,还不愿意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3.3.2 当位移发生到一定时,提出在排桩间打若干泄水孔,将基坑边的水泄掉,减少压力。因本工程采用止水桩进行止水,人们认为又止水又泄水,那究竟如何?对水的处理,人们产生误区,如上措施得不到落实,而错过了加固补救的最好时机。

4 加固处理措施

综合如上各种原因,导致基坑位移已达140mm,各方意识到基坑不稳定有更大的安全威胁,故将采取加固措施。

4.1 由于受基坑边场地的限制,坑边无法施行管柱注浆处理,只好在西南、西北角增设斜向内钢支撑,支撑利用I56、I40、I20等构件组成的组合性钢结构支撑,支撑点设在西边1/4跨处,并利用植筋技术固定于梁、排桩上。此方案施工共用10天,但基坑却以5 mm/天的速率在位移,加固完毕,位移已达200 mm。

4.2 正值雨季,在排桩间隙上打泄水孔,原计划打两排(水平间距3米),后改为在排桩间隙有明显渗漏处打泄水孔,能较好地将水引导。

4.3 对排水明沟、地面的开裂,进行彻底硬化处理,来不及硬化的又值雨天,用防水彩布条覆盖。

5 防止基坑倒塌的应急措施

以上加固措施基本完成时,位移已达200mm,由于钢支撑安装完毕后,要经一定外力、时间后才能受力起作用,未能在早期起控制位移的作用,西边中部随时有瞬间倒塌的可能性,因此各方采取应急的措施(24小时内完成),如下:

决定在基坑底用I40斜顶方法,即用一条I40钢梁斜顶在腰梁的锚头下面,一根锚索对应一条钢梁,I40用整条梁直接支承在基坑底,两端进行节点连接处理。

此应急措施,考虑预应力锚索的损失,斜顶既可弥补锚索的损失,又可解决基坑倒塌瞬间性,且施工快捷,是个很好的应急措施。

6 基坑稳定的永久性加固

随着钢支撑的慢慢受力,应急措施的安装完毕,且Φ200给水管得到彻底的封堵后,基坑的位移有所收敛,并在2~3天内达到稳定。位移达到220mm时,得到控制。由于斜顶和钢支撑随着地下室的施工,要逐步拆除,故又采取了如下加固措施:

在腰梁上面加一道预应力锚索,中部间距1.5米,两端部间距3.0米,且要求全部入岩3.5米,且张拉时要求先进行设计抗拔值确定再做锁定值的确认,并抽查少量进行重张拉,检测预应力放松锁定损失,从多方面严格控制预应力的质量。

7 经验总结

从整个施工过程,加固处理过程以及多次专家论证,对本工程实例经验总结如下:

7.1 对支护方案进行严格审查、验算,各种安全系数不能偏小。

7.2 地质钻探时,应扩大钻探的范围,基坑外面也应有相应钻孔。

7.3 锚索应埋设预应力片,以检测预应力筋内力受力情况,可直观知道预应力损失的情况。

7.4 锚索的张拉应进行抗拔值的确定后,再进行锁定。

7.5 充分认识土锚与岩锚的受力以及施工控制的区别。

篇9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到患者的恢复,还增加了医疗的成本、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手术室当中无菌操作规范不严格,患者十分容易出现感染。在患者实施手术前,手术室空气、环境、手术器械等与手术的相关物品均需按规范实施严格杀菌消毒的处理工作,包括手术医生、护理工作者要实施无菌处理。这些工作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细节重点,细节护理的管理措施对于医院感染的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我院于2016年2月起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与以往的护理情况分析对比,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进行护理管理之后所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列为实验组,男54例,女46例,患者平均年龄(38.12±8.53)岁,并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未展开护理管理时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平均年龄(36.12±8.53)岁,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实验组手术室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所述:(1)首先识别患者护理风险,此项措施需植根于实际护理工作中,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干预以及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对各种风险防范方法熟练掌握,展开相关工作并排查护理隐患,分析发生过的问题,总结积累经验。(2)其次要明确护理安全责任,派专人对于护理工作的安全负责,及时掌握了解护理的风险信息。另外,手术室还需召开定期会议,将近期手术室当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讨论,总结教训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护理质量实施监控。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需报告上级。(3)做好信息安全反馈相关工作,手术室若出现意外事件,常有室内物品清点不清、临时手术机械增加等情况伴随发生,都会影响到手术的进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工作人员在交班时,需将相关问题准确及时地分析汇报[2]。(4)提高手术室人员安全护理知识和技能,手术室需对每个护理工作者实施培训并进行考核,医院及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手术室人员需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存在的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的差错深刻地进行检讨与分析,掌握安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重视洗手,在临床的工作当中,护理工作者需借助手去完成各种护理操作,手可能会成为感染的传播媒介,以往工作中,对洗手的认识不足,许多医护人员操作前后洗手率低,加之洗手动作不严格,增大了感染的传播可能,所以,操作前后洗手是降低感染率的一项重要措施。(5)建立安全护理的监督机制,手术室内安全护理工作不确定性强、复杂性高,风险的出现会很突然,需预估各种风险,并对其分析,从而能够衡量、识别并处理,增强护理的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工作不但影响到手术成功率,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手术室的空气、环境,治疗器械以及用品、人员无菌的处理十分重要,是患者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3]。细节管理的模式能够解决一定的手术室的感染问题。医护工作者、器械、辅料、手术室的环境等都是导致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造成手术室感染[4]。手术室感染管行延续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出院指导和追踪,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理想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应用宣教,如食物的合理选择、食谱的调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食谱计划,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对于患者来讲,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在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强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其中,能对患者的饮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本研究中,术后半年,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在胃癌术后,为患者提供连续饮食干预,能对其营养状况进行显著改善,让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努尔恰西·艾布都热索力 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慈玉莹,陈红丽,韩巍,等.饮食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0):8-9.

篇10

(一)控制权转移。控制权是指对公司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的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权利,Fama和Jensen(1983)定义公司控制权为支配公司资源的权利,包括雇用、解除高层管理者和设定他们报酬等权利。控制权转移与控制权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控制权的转移和交易形成了控制权市场,公司通过在控制权市场上收集具有控制权地位的股权或投票权,达到将目标公司控制权转移到己方的目的。控制权市场又称接管市场,Manne(1965)首次提出控制权市场这一概念,他指出,控制权市场是指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和交易的场所,公司并购市场实际可以看成是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市场。

究竟是谁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关于控制权的主体理论界众说纷纭,胡天存和杨鸥(2004)的研究表明,除极少数的情况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控制权转移有多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或权争夺等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

(二)公司治理。Berle和Means(1932)在《现代股份有限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指出公司治理是由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公司控制者和所有者具有不同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目的便是解决公司的控制者和所有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问题;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使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证自身能够获得投资收益”;Tirole(2001)则认为“公司治理的标准定义是指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公司治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公司治理仅指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关系从而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一个由主体、边界、范围、机制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形式等多个因素构成的体系,以此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还包括债权人、政府、员工和社区等。公司治理又可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公司内部治理也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具体是指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对经理层的约束与激励;公司外部治理是指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本文采用广义的公司治理。

二、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交互影响的逻辑基础

(一)基于委托―理论对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分析。委托问题是随着公司制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委托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一个人或一些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人决策权”。经济学中的委托关系泛指所有涉及非对称信息的授权,在这种授权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公司制企业中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便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双方的利益不一致且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客观现实的不确定性,委托人很难直接观察人的行为,人便会有减少努力程度、谋取私利、隐瞒信息等其他机会主义行为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些行为都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根源,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此产生的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如何使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如何让经营者尽量采取增进所有者福利的行为,这正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现控制权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委托―机制的存在。解决委托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公司控制权转移,控制权市场通过并购等途径能够使外部的管理者取代现有的经营者,这种因企业控制权转移带来的经营者被取代的威胁可以有效地约束经营者的行为,Manne指出,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因为无效率或问题而导致经营管理滞后的话,公司就可能被接管。

(二)基于契约理论对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分析。科斯(1937)首创的企业契约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科斯认为,企业的产生是由于企业比市场节约了交易费用,即“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省某些市场运行成本”。杨瑞龙和聂辉华(2006)认为契约理论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不对称信息下的收入转移,二是不同风险态度的当事人之间的风险分担(Hart&Holmstrom,1987)。按照Brousseau&Glachant(2002)的观点,契约理论包括: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不完全契约理论(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论(the new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随着经济学家对于企业契约性质的认识逐步加深,Grossman&Hart(1986)和Hart&Moore(1990)的两篇奠基性论文开创了正式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该理论是契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以及存在交易费用,而当事人又是有限理性,这使得签约双方无法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描述,即使双方能够预见未来的各种情况,但是将这些情况清楚地写入契约,或者非常困难或者写入契约的成本很高,因而不能在一个初始合同中对这些状态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行动做出详细的规定,即使能预测和描述这些状态,由于存在第三方(如法庭)的不可证实性,使合同的执行变得困难。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完备的合约来解决,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契约仍然有回旋的余地,契约双方很容易利用这个空间谋取私利。因此,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在契约没有规定的新情况出现时,委托双方就必须重新谈判,以针对此种情况达成一个新契约。Grossman、Hart和Moore等学者认为,由于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因而必须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契约所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决策。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有效的解决在契约不完备时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Hart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中将问题和契约的不完备性作为公司治理存在的条件和理论基础。

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契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司控制权的分配是不完全契约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控制权是公司契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公司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等诸多条款;公司契约决定和影响着公司控制权的归属和转移。

(三)基于产权理论对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分析。Coase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被认为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此后经济学家基于Coase研究的基础上对产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代表人有Demsetz、Williamson、North、张五常等。Demsetz认为“所谓产权,是指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社会的工具,其意义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人与他人做交易时,产权有助于他形成那些他可以合理持有的预期。”North指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Alchian则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通俗地说,产权也就是财产权,包括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英国学者Y・巴泽尔(1989)认为:“人们对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产权有两种,一是完全契约定义的特定产权,二是不完全契约定义的剩余产权,特定产权的归属比较明确,而剩余产权则没有明确的归属,它包括剩余收益权和剩余控制权。

根据产权理论的思路,公司治理实质上是一种明确产权关系的机制,如何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产权是公司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也就是产权结构,即公司内部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对公司产权进行合理配置,明晰的产权结构才会不断促进形成均衡的所有权结构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控制权与产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控制权是主体对企业整体的控制,偏向于宏观层面;而产权是企业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关系,注重微观层面。产权理论对控制权转移也有影响,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对于控制权转移的难易程度的影响巨大,企业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控制权转移具有内在约束和制约作用,这是控制权转移后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交互影响分析

从委托理论、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对控制权转移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的逻辑基础分析了之后,我们发现两者间的交互影响有其必然性。

(一)控制权转移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随之而来的控制权转移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权转移会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甚至造成管理层的变更。

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控制权转移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是形成公司控制权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外部的管理者通过公司收购、权争夺、转让及合并等多种交易方式战胜现有的管理者,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公司内部权力分配,从而调整委托人与人的关系布局,不断改进公司治理效率。

控制权转移的存在是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潜在“袭击者”的进入会对现有经营者构成威胁,控制权市场及控制权转移可以有效地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降低委托成本。

控制权转移作为联结公司内部与外部的治理机制,是公司改变治理结构、建立新的公司管理体系并逐步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