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19:59: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林辉燕
回到校园,当一名学生是一件小美好,向这些优秀的专家老师面对面的学习,让我感到收获的喜悦。第一天李老师的课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话,都说到我们老师的心坎里面去了。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我们教师的压力和认知的调整。她说人在失意的时候,要往往下比,以知足、乐观的心态来看问题。你自己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就亮。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听得最多的也印象最深的就是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一个人太孤独也走不远,必须是一群人,行动起来,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达到深度学习。
如果说第一天的课是相对的比较纯理论的话,那么,第二天程老师的课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老师很谦虚,能够把理论的东西深入浅出的讲到我们明白,又结合了实打实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已经是个专家了。程老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都给我们具体分析了。在备课时要单元整体设计,分析教材,注意主题语境,分析学生想做的、能做的、该做的来架构活动。活动设计必须是和主题相关联的、可操作的,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在具体教学设计的例子中,程老师还给我们讲了非常实用的一些活动设计,比如chant、看图猜测、背景知识、表演、头脑风暴等;在写作上知识结构化,把书上的教材变成文章,填完词当场记忆;听说时,用图片解决听力中的词汇问题等。她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教给了我们。
本来培训的第三天应该是很疲惫的,但是星星老师真的是集智慧,美貌和努力于一身的老师。课程的导入,从“剧怒症”到“课怒症”瞬间引起所有老师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如果我们的课也有国产剧的缺陷那么学生是不是也有“课怒症”呢?这样的问题值得老师深思。接下来她抽丝剥茧,从立足文本出发,对文本解读的类型进行详细的解答,并一一列举相对应的策略。在谈到情境创设的时候,讲了三大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比如找真实的、时效性很强的素材,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导入,有趣又有意义。还有设计活动时,进行一些图片的PS,小游戏的设计都非常的实用,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星星老师还很用心的跟我们建了个Activity Bank,让我们更有上好每一堂课的底气。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46-002
所谓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由若干学校组成专业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在专家与骨干的引领下,开展系列的合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时被称为“校际合作联盟”,它基于校本研修,也具有“专家引领”、“同侪互助”、“自我反思”的特点,同时又超越了校本研修因学习资源同质化而造成的效益减少缺陷,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实诉求
1.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质疑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指令性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是指教师参加由大学提供的研修发展模式。究其实质,都是技术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过程中,作为自我理解的教师发展进入学者视野。这是把教师“提升为自主和反思的人”,强调教师在实践中探究与反思,在交流与合作中建构知识。这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通过集体学习、共同质疑、协同探究的方式来建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改善学校教育品质。[1]可以预见,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教师专业的重要形式。
2.校本研修出现制度性困惑
课程改革以来,基于学校构建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即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有研究表明,校本研修出现了制度性困惑,出现了效益减少现象,制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1]其主要原因在于以“行动研究”、“同侪协作”、“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是依托学校自身的有限资源,在一所学校内部进行持续深入的互动交流,互动人员相对固定,交往范围相对狭窄,特别是校本研修已实行了十多年,学习资源与信息差异逐渐减少,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均质化趋势,教师对其已逐渐丧失热情,其成效逐步降低。要突破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困惑,需要引入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与经验的来源,构建区域内教师校际专业学习社群成为一种可能。
3.网络技术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网络平台来发展专业。不同区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以QQ、微信、博客、微博等方式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有研究发现,不少民间专业学习共同体以自发、自愿的形式存在,成员间既有现实互动,也有虚拟交流,因地域造成的信息差异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们在研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思维碰撞,触发深层的反思与纠正行为,实现专业素质的逐步提升。[2]民间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自发存在,他们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互动,就差异引起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实现着自我专业的发展。这表明构建跨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借助行政力量推动的规范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既有面对面的互动,也有网络虚拟探讨,这会使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充满动力与温情,能更有力地带动教师专业素质与情感友谊的发展。
二、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基于差异的相互启发原理是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所谓相互启发学习原理,是指在启发对方的同时,也自我启发,即自己既是启发者,也是受启发者。“受启发”有两层含义,一是得到他人的提示而受到启发,这是主体间发生融入或接纳对方观点的启发。二是自己在启发他人的同时,受到他人强化而重新认识自我,启发自我。这是指对方的观点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个体实现的自我启发。主体间的启发和自我启发是在互动交流中交织进行的,它能引发个体深层次的学习。
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基于不同学校与教师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组成学习共同体,资源差异能够激发成员在合作互动过程中通过说服、主张、辩论等方式,将个体的立场、观点、价值观融入团体,引发成员之间的互相启发,进行深度的思维,由此形成启发与补充、和而不同、学习与尊重差异的专业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提升改善实践能力,促成专业成长之目标。
三、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基于资源整合思想与相互启发学习原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认同,广州市荔湾区的芳村小学、林凤娥小学、鸿图苑小学、葵蓬小学、海北小学和南小学于2010年到2013年间构建起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带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表明,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实践策略可归结如下。
1.做好规划工作
合作前规划工作的质量,决定着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效果。以芳村小学为首,林凤娥小学、鸿图苑小学、葵蓬小学、海北小学和南小学,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也各有不同,他们6所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目的是探索如何进行校际合作,优化教师专业学习的资源,推动教师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就合作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评价以及合作的规章制度、导师组的构成,各部门与各科组的计划,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划等等,都做了充分的研讨,达成了校际合作共同体制度文件。各科组与团队成员也相应地做了长计划、短安排,创建合作条件如建立QQ群及网页等。具体详细的合作计划,为共同体顺利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奠定了基础。
2.精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直接决定了共同体成员专业水平提升的时间与空间。精致且实用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也有助于教育智慧的提升。以芳村小学为首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各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精选研修课题,确保合作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引领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面对小一新生差异极大的基础,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校际间教师流动轮训的策略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实践,经共同体协商确定成为研修课程。这激发了教师探索的热情,在面对面交流时,大家都热情抛出困惑,说出理解,讲出做法,在同侪语话的启发下,共同体成员有更多的自我启发与反思,这不但拓展了思维,而且引出了更有价值的思考与实践。
3.强调任务驱动
强调任务驱动是指专业学习共同体每次的合作活动都基于明确的目的,围绕目标,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研修任务,并有具体的实施安排,以任务驱动实践中的学习活动。同时,共同体领导组还须加强管理,督促任务的落实,对研修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芳村小学等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每次合作时,领导组都会指导、督促与检查,每一任务要落实到具体科组与个人,同时协调专家与骨干教师积极引领,指导教师落实研究任务,保留过程性资料,提醒教师撰写研修日记,培养反思习惯与优化实践的能力。
4.注重过程优化
校本研究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强调教师个体对研修任务的积极投入、尽力行动、及时分享、深度反思,专业发展蕴藏在精细化的研修过程中。基于校本研修基础之上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也要注重对研修过程的优化,对研修的任务、过程、结果等环节均要进行精致的管理,力求发挥所有资源的优势,使研修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在发展愿景的引领下,积极行动,各有所得。对研修过程进行优化,是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取得良好专业发展效益的必要工作。芳村小学等六所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本,在合作的起始阶段,非常注重发挥科研骨干的力量,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分析,提出了“二元五次”常态课模式:课前会议――“一元”课例――课后会议――“二元”课例――课后反思。这一模式带动了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反思,撰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升。由此可见,注重对研修过程的优化,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范式进行扎实、具体细致的实践研讨,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化模式与流程,有助于教师快速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引导,引导教师专业向朝着高效、多样的发展轨道上进行。
5.强调专业提升
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无论合理的规划、适切的内容,还是明确的任务、精致的过程,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因此,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要时刻强调团队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时要提醒成员反思与记录:每次的研修得益在哪?这种得益从哪方面助力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共同体的专业引领者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引导教师在师德情意、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智慧等方面更多地自我反思,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促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时刻关注专业素质的提升,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才能目标明确地前行。
如上所述,区域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升级版,它把差异作为学习资源,基于相互启发学习原理,把原本基于某所学校的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多所学校中,拓展了区域内学校校本教研的协同,增加实践性知识与智慧,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校本研修的制度性困惑。以芳村小学为首的六所学校创建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规划作先导、以内容为载体、以任务作驱动、以过程为抓手,以目标为导向”策略,有力地推动校际专业研修制度的深入发展。可预见,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子建,宋萑.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课程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24-28
在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建业关于课程视频的案例介绍给了我们解除困惑的启发。我校从2011年5月起开始了对“视频案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提升缓慢的僵局,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校本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两课”视频工程,完善“六环节”研究模式
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过了“常规课”视频案例研究、“引领课”视频研究和“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模式的三个形成阶段。
1.“常规展示课”视频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上半年,学校借助“教师人手一机”和“班班通”硬件配备的东风,开展了“看自己展示课教学研究”的活动。把数码摄像机应用于课堂录像,实现了由“听自己课”到“看自己课”的转变。“常规展示课”视频工程的实施,使“自主研修”意识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教师心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研修的积极性。
2.“名师引领课”视频
在“看自己课”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和“名师课堂开放日”活动与视频案例研究相结合,录制“学校名课”。 “引领课”视频工程的实施既给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挖掘了专业发展潜力,也使观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受到启发,开拓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营建起“比”“学”“赶”“超”的教师专业发展浓厚氛围。
3.“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
我们将“案例课教学研究”与山东省远程研修模式接轨整合,构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遇到的各种具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形成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发展融为一体的“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1)确定课题,执教人备课;(2)执教人说课,同伴研讨并改课;(3)试讲,观课并录像;(4)评课议课(录像),再改课;(5)第二次讲课,观课并录像;(6)再次评课议课(录像),整理资料,并将教学案例、案例纪实、案例资源整合成案例打包。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全员提高的研究过程,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开始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视频案例研究,注入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视频案例”校本研修模式,教给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唤醒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赋予了教师研究与成功的快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契机,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深层次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视频案例研究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快速夯实。其次,视频案例可以使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通过研究专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修改、相关理论的学习、专家及同行的剖析、案例问题的思考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2.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基点,丰富了资源库建设
我们将“学校名师”的教学经验分学科进行了整理,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视频案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足迹,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以视频案例研究为载体,加强了“草根课题”的研究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捕捉课堂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自己的草根课题,正是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4.以视频案例研究为抓手,加快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学校从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师点评等程序,把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录制下来,作为成果在各教研组之间观摩、交流,让所有教师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的过程,有效加快了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校依托“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124-05
一、校本研修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校本(school-based)一词是舶来品。此间有论者指出,在西方,校本的含义是学校力图摆脱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有限的,来自于更高权力机构的干预、限制,争取完全的选择权、自、决策权。因此,“校本”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权限概念[1]。广义的校本研修是指“在职教育的形态之一,是在工作时间内,全校教师参加的所有类型的研修活动”。从广义上来看,校本研修既包括由学校层面组织的研修活动,也包括教师在校内自发开展的研修活动。狭义的校本研修指的是“学校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为教师们设定一个共同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持续展开的实践=研修(研究)过程”。在狭义的校本研修中,全体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究某一研究主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校本研究”[2]。本文取其广义。校本研修是相对于“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师教育和教研活动。从校本研修的内涵来讲,更偏重于校本培训的意义,希望校本研修成为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校本研修提倡“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的理念,与“校本培训”相比,“校本研修”的突出特点是:转变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由“受训者”变为“研修者”,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校本研修活动内容多来自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活动过程又与校本教研相同。例如教师可主动提出做研究课题,邀请专家与同伴共同研究。同时管理者和研究者要注意教师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组织、调控、引领,从而达到教师自主发展的目的。通过校本研修,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3]。
从实践工作来讲,5年前,武汉市实施初中标准化工程,旨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武汉市解放中学紧紧抓住初中标准化建设的契机,努力为教师学习和研究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在反复论证后,学校决定建立学科教师工作室,积极开展“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工作,成为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校本研修示范校”、“武汉市教师队伍建设样板学校”。学校的学科教师工作室设计成套房形式,既有教师办公室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小型阅览室、小型会议室、学科电子备课室、集体备课教研室、因材施教工作室和对外接待室的功能,为教师交流、研讨和师生交流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但是,硬件条件再好,不同时提升软件水平,是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和亮点的。唯有不断完善研修机制,发挥校本研修模式的实际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科教师工作室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理念、特点和建模
1 “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理念
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需要统一认识,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学校在分析了阻碍校本研修推进的消极因素后,提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质量”的校本研修理念,因为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和灵动。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学校确定了“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的基本思路:服务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的再塑;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教师的专业修养;服务于教师的自我觉醒、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服务于校本实践;服务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深化校本研修的理念,提高研修的实效性,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通过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倡导教师树立“命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的观念,以此激发全体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水平。二是通过分析学校真实的教育生活事件,引导教师克服“文人相轻”、“孤独作战”的陋习,深刻领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唯有凝聚大家的智慧方能实现为自己和学生“减负增效”的朴素道理。通过构建愉快、合作、开心、高效的学科工作室文化,使组内充满支持、关心、友爱和欢笑。三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培养教师“快乐分享”的良好心态,通过有针对性的“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能力,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享受校本研修中教学生活品质提高带来的成果,从而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校本研修生活之中。
目前关于校本研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在少数,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各所学校仍然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以校园网为根基,以教育博客群为载体,建立起了内容丰富的校本研修社区,真正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参与和群体参与,形成了“人人都是研究者”的良好教研氛围。同时,通过创新校本研修管理机制,创生出“青蓝”教师研修工作室和“灵江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等一批校本教研特色品牌,创建了多元化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具有该校特色的教师提升发展性培训研修成长机制。编者希望,通过推广该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宝贵经验,能够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内在需要,从而创造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摘 要】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田沃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研修也被赋予了新内涵。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校本研修绽放它的“研、训、修”功能?本文立足研修主体――教师发展的层次需要,移植“提优补差”理念,从研修机制、研修模式、层次培养三方面进行引领新方法的探索,从而使校本研修建设出现新气象,提升新品质,铺就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研修机制 研修模式 梯式培养
中午11:45,离校本研修开始时间还有十五分钟,青蓝工作室里已座无虚席,承担本次研修试课的老师早已准备好“说课稿”和研讨记录,等待大家“剖析式”指导。
以上镜头采自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校本研修现场。进入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你会讶异地发现: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热情度超高,人人争上研修课,人人争着交流自己的想法。而更有意思的是,在研修形式上竟然还实行“主餐”、“辅餐”、“套餐”等餐式制……几年下来,教师专业成长快速,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田沃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研修也被赋予新内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直通车”。新时期下,如何让校本研修立足于研修主体――教师的专业差异,全方位激发了各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绽放校本研修的“研、训、修”功能?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以新理念刷新管理思想,聚焦课堂,立足人本,关注教师的层次需求,创新引领机制,铺就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引领教师走上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开创质量提升新局面。
一、创新研修机制――点燃激情
研修机制犹如风向标,时刻把舵着校本研修的过程绩效。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机制能否发挥其效能,关键是看它是否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是否能够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为激发教师研修的内驱力,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能,学校立足教师心理需求,盘点过程绩效,剖析过程疏漏,去除框框“肿瘤”,改革管理模式,高质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1.改革管理模式。优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校本有效研修的基石。2007年10份,学校充分挖掘校本研修管理人才,进行了校本研修机构的改革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教师发展主体模式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
此校本研修管理体系,隶属于五级管理体系。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此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层,由校长担任组长;四个研修中心隶属二级管理层,从教学、教育、科研、网络四个层面向下属研修单位提供业务提升的引导和过程落实顾问的服务;为了缩短学科内容差异上的磨合时间,方便年级集体备课,成立了4个研修工作室和12个研修小组。此管理体系创新研修管理模式,实现了研与质的高效融合,使教师专业发展开始走向校本“研修、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构建如下图)
2.优化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是校本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它既是学校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为使研修制度帮助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域,激发内在自我需要的萌动力,我们淡化它的“束缚功能”,放大其“人文魅力”。操作上,我们三管齐下:第一,在“精”字上作文章。剔除专职应付检查的“外观制度”,重组原始积累的“过时制度”,完善过程沿用的“有效制度”,使制度还原它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二,在“新”字上动脑筋。随着教学理念的刷新,研修管理模式的革新,研修过程专业素养的更新,研修制度也进行推陈出新。我们围绕“新”理念,制定《2008~2009年校本研修工作规划》,新增《名优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奖评比制度》、《校本研修成果奖励制度》,以学年为单位,以新的视角及时修改相关条例,确保制度的引领性、前瞻性,使制度亦“与时俱进”。第三,在“评”字上下功夫。我们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改进考评方式,消除扣分项目,采用加分制;淡化甑别功能,放大激励影响;淡化单一评价,实行多元考评;淡化终端评价,强化过程奖励;以奖代罚,以加代减,提高制度的人性化影响。
3.规划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关键是聚焦课堂,关注每一位教师。所以,我们研修机制的改革主要立足教师实际需要、聚焦课堂,同时关注教师专业的目标化、规范化建设,为每个教师的层次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基本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需求。过程中,围绕校本研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大要素,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其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操作上,我们关注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分析、个人教学风格的定位、业务发展意向。研修组讨论建议,帮助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近三年专业成长目标、努力方向,从而在课堂实践、同伴互助、过程反思中进一步积累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当过程阶段目标在实施中超越预定目标时,则可以修改发展目标,更新发展计划,寻找新的起始点,加快专业成长的质量和进程。自我发展计划和实践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关系。
二、多元研修模式――各得其需
研修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累积进程。在操作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不同的研修内容,不同的研修时段,我们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求和消化吸引效能,提供多元化研修菜单,使各层次教师各取所需,各积所长,以期缩短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实现教师的多元发展,
1.研修主餐:“灵江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它的主要优势是学习与研讨贯穿于每个板块,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融,上课者与听课者互为相长。此研修模式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研修组。
(1)模式简介:“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共五个板块,呈现出螺旋上升型的结构特征。(如下图)
“一般情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模式一个周期历时三周,每个板块解决一个任务,每一周完成一或二个活动板块。在主题构建上主要分同课同主题、同课不同主题、同主题不同内容、同内容不同层次四种形式组织活动。
(2)成效分析。扎根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创设开放的环境,倡导开放的心态,形成“教、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文化,这便是“灵江争鸣”主题教研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它主要有以下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相互交流学习所得,相互交流教学方法,集思广益,提升自己。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成长”。
改进三: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聊的形式,在“教师研修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它真实再现课堂教学成效,定格瞬息的教学灵感、听课智慧,使思维碰撞、新策略衍生。
改进四: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的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
2.研修副餐:“二度设计”对比研修模式的引进与探究。“二度设计”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这里的“二”是个虚指,是指二或二次以上的同内容不同预案的再设计。它是以“教师主体发展”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应对策略,是促进教师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模式简介。根据不同的情态,它有课前、课中、课后三种方式。
课前“二度设计”――胸有成竹:它指在上课之前的第二种教学方案,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方法的可行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
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一般指在上课中的第二种应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许多精彩的课堂效果往往因这临时调更的“二度设计”而趣味横生、动态生成。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改进:意指上课之后反思改进中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能短时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家常式研修的一种好模式。
(2)成效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二度设计”研修模式已初显成效:其一,它使校本研修改变了安排时“轮流坐庄”,过程中热热闹闹,“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过场形式,体现对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追求。同时,通过“二度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灵感、听课智慧在同伴的课堂亦得到实现,同伴互助作用突显。第二,它刷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因为其操作简易,程序简洁,又直面一线问题的解决,研讨周期可长可短,空间弹性大,所以它适用于每一年龄段每一学科的老师,更适合人数少的短线学科研修组。
3.研修辅餐:“自助餐”活动平台研修模式的创新与研究。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尝试采用“自助餐”的形式为每位教师搭建研修活动平台,将理念清洗和实践引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活动反思相结合,实践验证和互动交流相结合,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实现校本研修的人文性。
(1)专家引领平台:组织教师专业学习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学校多次邀请省、市、县近30位教育教学名家来校讲座、现场作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采取“出去学习,回来交流”形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学习,使教师开拓眼界,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论坛讲座平台:为让各层次的教师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我们组织教师专题论坛讲座,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参与专题思考、专题实施、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的机会,以实现多元发展、层次发展目标。
(3)录像反思平台:课堂实录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具体过程。我们基于教师人人发展的理念,定期为每个教师录制课堂实录,然后让教师对照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这样可激发教师兴趣,让教师在特定的情绪中去检讨自己的问题,认真改进教学。
(4)教学比武平台:让教师在竞赛中磨练,在展示中提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见成色的一项举措。我们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新生代青年教师比武、名优教师教学风格研磨提炼等活动平台,强密度教师学习,紧教学技能切磋,提业务素养积累。
(5)博客研修平台:2008年3月,我们构建了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网络研修社区。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研修社区实际是由教师个人博客组成的网络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体系的建立,由学科网页构成;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空间类,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个人成长的足迹;第三个群落是区域教研――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完善。博客研修平台进一步开拓了研修空间,便捷了互动交流,使研修真正成为个体完善所需。
三、“分格”研修对象――梯式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关注不同层次老师的需求,促进教师立体化的发展,引领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燃起自主发展激情。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育的能力,分成“合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提升目标追求,激励跨越式发展,构建学校专业人才成长的“三格”培养模式。
1.新老师的“合格”培养。对于刚入校的新老师,为了缩小“磨合期”,我们分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强化培养:一是由教导处组织培训,集体观看介绍学校的专题片,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十项工作制度,解读相关考评奖励制度,熟知学校工作常规岗位职责;其次,组织骨干教师组建调研组,进驻课堂现场教学调研,“望”、“闻”、“问”、“切”,为新教师教学引导技能“把脉就症”,及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同时帮助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第三,通过“同伴引领互助”协议的签定,以“师徒协议”形式,加强岗位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培养,传授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能力,使新进的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团队的步伐,缩短个体差异。
2.青年老师的“升格”培养。青年老师是学校发展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一支生力军。为了让青年老师脱颖而出,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升格”前进:第一,制定三年成长计划,确定三年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一方面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找准一个方向点,另一方面过程组织“回头看”反思式总结活动,及时更新前进起点。第二,推出“名优教师建设工程”、“星级老师评比制度”,让每个青年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专业发展航标,朝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步,享受过程提高的快乐。第三,创设条件,内引外培。我们提供了许多校本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学习促提高,以培训促奖励,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在青年教师面前,引领他们快速成长。
3.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如何让骨干教师有更高一层的奋斗激情,有高层发展的动力?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现状,我们制定《桥下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加速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第一步,选苗子,进行人员筛选:根据每位青年教师在各项基本功比赛、教学比武、科研积累的成绩,确定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上进心强的青年骨干老师作为历炼培养的对象。第二,搭台子,进行全面“补养”:历炼“教学基本功”,参加各种“教师基本功大赛”;锤炼“教学策略”,加强课堂调研、诊课活动,进行主题研修课的研磨,二度设计的雕琢,送教下乡的锤炼,摸索教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提炼“教学思想”,加强教学科研理念的学习和洗理,刷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新理念新思想统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第三,定调子,进行风格塑造:客观分析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特长和教学优势,邀请本县教研室和本市名师进行课堂诊课活动,帮助提炼出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鼓励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研修的本质在于提升各层次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培植积极向上的专业源动力。它的经营,不仅需要规范管理,还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的教师校本研修,更应关注教师层次需求,优化“提优补差”策略,创新研修模式,拓展研修平台,铺就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引领教师走向高效的专业成长之路,使学校真正成为孕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校本研修已经成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只有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学校英语教研组以学科教师为对象,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方向,建立相应的校本研修制度,有力地促进和提升了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一、开展校本研修,进一步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教书匠”型的教师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急需向“科研型”教师转型。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自从开展校本研修以来,学校英语学科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申请了多个科研课题,如微型课题“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提升小学生英语童话故事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小学三年级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区级课题“小学英语结课环节设计的实践研究”等。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跟踪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研究方式,运用个体研究、小组研究、集体研究等多种研究形式,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最近几年,科研硕果累累,2012-2015年,发表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十多篇,并有多篇获奖。校本研修大大提升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校教师多次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区中小学英语教师演讲比赛、区小学英语朗诵比赛中获奖,辅导多名学生参加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获奖,多名辅导教师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二、开展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立足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时,让教师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由教研组长整理之后,带领组内成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向教研员请教,然后在活动中围绕其中问题进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最佳的方案。以译林出版社五年级英语Unit 3 Asking the way为例,本单元教学难度大,词汇量多,与问路相关的日常用语、交通方式的表达琐碎且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内容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组内成员经过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之后,出示一张简单的城市地图,勾勒出主要街道、标注重要的地标及十字路口,以创设真实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操练句型和词汇,学会用英语问路和指路,教师据此设计以下任务。第一项任务:用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导入新单元话题,用猜谜的形式复习交通工具类词汇。第二项任务:教师利用图片和问答的方式,呈现目标词语bookshop、cinema、hospital、shop、zoo,并拓展toy shop、supermarket、museum、shopping center 等词语,用小组操练的方式进行词语和重点句型的操练,重点操练本单元主要句型How do I get to…,You can get on the metro/bus at…Then,walk to/go along…。第三项任务:1)播放动画,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从Yang Ling家到Su Hai家的基本路线,并回答相关的问题。2)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合作画路线图。3)教师播放课文第二段录音,学生听录音回答相关问题。4)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继续画路线图,呈现Yang Ling 从地铁站出来后的路径。第四项任务:教师利用有关场所、交通标志、路名的图片,把教室设置成一个“活地图”,组织学生充当路人与警察的角色,并运用本单元句型How do I get to…? You can get on the metro/bus at…Then,walk to/go along…The…is on your left/right进行表演。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爱表现和爱活动的心理特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实际的运用中学会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2)开展扎实有效的业务学习。学校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英语组都集中学习,研究新教材的内容、理念以及新教材中练习题的处理技巧。积极开展研究课活动,组织组内教师听课,课后进行及时的点评。在突破重难点、关键习题的设置、教师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此外,英语组经常组织教师观看名师、骨干教师和本校教师同课异构的课堂实录,开展教学案例分析,反思教学设计,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心得或是体会,上交教研组存档。除此之外,教研组还组织教师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等活动,让教师从中领悟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结束语
校本研修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认识到个人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及时纠正教学行为,建构新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得到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得到完善,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10-1本着“让每位教师都发展”的理念,我校充分发挥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立足专业发展,聚焦校本研修,以厚实积淀的校园文化给予教师立身的底蕴,以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给予教师灵动的信息,以学习研修的非凡高度给予教师教育的智慧,打造“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力驱动铸师魂,绘爱生服务亮丽风景
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塑造良好师德形象,让高尚师德成为育人最强音。
关注全体教师职业认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关注职业认同。我校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引领教师以一颗活跃丰盈的求知心,一颗乐以师道的孺牛心,一颗循循善诱的赤子心,实现教学相长,践行职业幸福。教师间敬业的责任感与炽热的爱生心互相感染,点燃了对职业的热爱之心、崇敬之情。职业的价值认同让教师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
强化师德教育建设目标。为增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坚持“德为师之本”,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举办“我身边的师德故事大演讲”,开评“感动校园双十佳教师”,以凡人之举教育感染教师,增强教师的事业心的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打造爱生服务师德品牌。我校先后推出的“一缕阳光”师德品牌、“爱心”教师志愿者服务品牌、“七彩同盟”教师社团文化品牌……彰显了教师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的精神风貌,催生了校园内美好师魂的凝聚,在师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间建立起团队优质服务的形象。
二、研修学习炼师能,提教书育人精湛技艺
多途径的校本研修引领着教师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积累经验、反思成长,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岗位培训练就班主任带班实力。为了使每位班主任都能适应岗位要求,做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开展了班级管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的岗位培训,练就带班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磨课”行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我校关注每位教师的课堂,实施以“创新教学理念,提炼课堂特质”为主题的“磨课”行动计划,“一课一技术”、“一课一建模”、“一课一精彩”、“一课一观点”四种类型的“磨课行动”,反复磨练中,扎实的学科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开阔的实践视野逐步提升。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我校着力进行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引导教师把问题变成课题,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课题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一些骨干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读书言说提升教师文化品味。“细水长流读好书”引领教师把学习作为自身需求,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提高并不断完善自我。“成如”言说论坛,教师们抒发读书心得,阐述独特见解,表达思想,分享感想。
拓展学习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组织开展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的系列培训活动,如“电子白板走进常态课堂”、“超大IPAD,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校本研修,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搭建平台展风采,助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经历反复学习、实践、研修。我校积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学习创新、进步成长。
申报平台。大力推行校级骨干教师申报认定工作。期初教师针对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申报发展型、实践型、研究型教师;期中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期末考核组严格考评,并奖励完成申报任务的教师。教师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环境和氛围中发展提升。
读书平台。深入开展阅读教育经典活动,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阅读教育名家、教学名师的著作,与大师间接对话,提升教学理论素养。
教育要发展,教师为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校本研修则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融合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洗尽铅华,摒弃跟风,在“贴近”二字上下工夫,让校本研修“接地气”。
一、潜心“反思化”,凸显“校本性”
1.贴近教师,张扬个性是核心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以校本研修为支持。但是,校本研修绝不是“大一统”“一刀切”“千人一面”,而应立足教师的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分层递进、因人制宜开展。特别是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校本研修更需“校本”特色,才能引领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例如,对新任教师开展“适应性”研修,通过青蓝工程、外派学习等方式,帮其快速适应课堂,缩短过渡期;合格教师开展“发展性”研修,通过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其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骨干教师“主题性”研修,通过课题的开发、立项、研究、总结,提升其研修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贴近教师,建设团队是关键
顾明远教授说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构建研修团体,建设“特色”教研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农村,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居住分散等问题,研修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萝卜炒萝卜”的低效研修。为此,学校应认真选拔、精心指导,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理念超前、适应新课改的教研组长队伍,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研修方面,积极发挥他们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合作者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开展、推动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同时要推倒围墙,挪走屏障,外引内联,树立大教研意识,建设“校际”研修组,加强专业引领,确保“校校”有骨干、“级级”有指导、“科科”有引领。
3.贴近学校,打造品牌是灵魂
校本研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它“根”在校,“本”在师,为与不为应源于学校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师资强,平行班多,可发挥资源优势,侧重开展集体备课、“请进走出”“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有的学校师资弱,包班多,那就需要在研修的内容、深度、方式等方面另作考量。研修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绝不可舍本逐末,生搬硬套,一根标尺量到底,而要寻找适合“本校”风格、特色、品牌的研修形式。所以,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是通过课题研究,还是研修培训呢?是应该仔细琢磨的。
二、锐意“多元化”,体现“丰富性”
落实校本研修,必须坚持活动引领,评价助推,必须搭建展示、交流等研修平台,必须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提高研修质量。在研修时,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课堂观摩,引领不同层次教师认识自己、了解同伴。开展结对促教活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提高。组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让更多的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研修能力。
三、立足“体系化”,增强“实效性”
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自发的、无序的、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体系完善、评价科学的长效机制。在研修中,必须狠抓保障,努力做好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做好活动保障,提供各种研修的平台;做好评价保障,促进研修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指导落实,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反思能力和研究意识;通过同伴互助,树立合作意识,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团队学习氛围;通过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发展,形成学科梯队,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重视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考核与教师评优树模结合,把成果性考核与教师绩效挂钩,科学衡量研修的度和量,有效评价研修的效果。
总之,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校本研修只有更新观念,以“师本”为出发点,走“草根化”之路,以“校本”为落脚点,贴近“地气”,不断“注射”专业的“兴奋剂”,才能点燃教师内在的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才能推动学校办学效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学科研修组织者的角度,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入手,提出了以“项目化自主研修”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常规研修的有效补充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对提升音乐教师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