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1 14:5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篇1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篇2

像《星星的新朋友》《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些都是人物化的课文,而《邮票上的孔齿》这篇课文,不但浅显易懂,而且贴近生活。我们教这些课文时,就是要深入挖掘课文里语文因素,在"读"字上做足文章。这就是要找出读的内容,运用读的技巧,读出语文的效果,达到理解领悟课文的层面。

《星星的新朋友》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我们就要着重读出不同星星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小星星的问话:"朋友们,我怎么不认识你们呢?"教师就要启发学生想象:咱们仰望天空,夜晚的天空是那么蓝,满天都是星星,这些小星星一群群地聚集在一起议论刚来的新朋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的眼光,读出好奇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气。像学习"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这些文段时,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是人造地球卫星,回答天上的小星星时,就会读出自豪、神气的语气,以及许多星星争先恐后自我介绍时热情而急切的语气。

《我是什么》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形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的变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要读字上做足文章。如文段:"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空气,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白花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要引导学生通过"飘""落""打"语气的轻重变化,在头脑中浮现水的变化过程。又如文段:"平常,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想象成自己就是水,通过不同的语调、语速来感受水睡觉的安静,散步的闲雅,奔跑的激烈,跳舞、唱歌的奔放。

《植物妈妈有办法》全诗押"a"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句子中词语、短语的停顿,用欢快、活泼的语调读出韵律来。如: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妈妈旅行/靠的啥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并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学生读这些课文时就会很自然地张开小嘴,轻轻地送气,把"微风轻轻一吹"、"乘着风/纷纷出发" 读得很轻很轻,真切感悟到微风中蒲公英微是那样轻盈、那样飘逸。

《邮票上的孔齿》内容浅显、语言精练,特别要读好文中人物的两次对话:

"先生,我想借您的小刀用一下"。"很抱歉,我也没带"。

篇3

今天,我翻开课本认真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有很大的收获。

书中写道: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很多很多。读了以后,我才知道的。比如: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皮毛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传播种子;椰子靠海水传播种子;石榴、樱桃等植物靠小鸟吃下种子后排除粪便传播种子;凤仙花靠太阳传播种子;柳絮靠风传播种子。从而我知道了植物的办法很多,各有千秋。除了成本增长以外,它们还会避风挡雨,防止各种动物来破坏等。真让我大开眼界,获得新的知识。

读完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大自然的植物多聪明啊!它们都能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传播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长大。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每一颗植物,她们给我们吸收有害的物体,释放氧气,让我们身体健康。我要做个环保小卫士,让大自然更加美丽、更加洁净。让我们能在洁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到更多的本领,让爸爸、妈妈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

广西百色田东县油城学校二年级(5)班二年级:任一帆、舒展

篇4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发明创造的先导。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绝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样的一种激发和提倡,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值得积累和提倡的。

下面以《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进入情景,提出问题

在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植物妈妈''指谁?她有什么办法?”、“''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苍耳是什么样的植物?”等等。对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勇气,鼓励他们的进步,其次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刚开始还不会“问”,不善“问”,他们提出的大量 问题,多数是因对词语不理解、情节没有完全把握和缺乏一些背景知识而造成的浅显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精神,是能提出问题的,但他们的质疑水平的高低,决非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它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是分不开的。

根据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几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抓住课题质疑。例如上面所提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教师只要抓好这几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展开课文的教学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抓住关健词语、句子质疑。例如学生所问:“四海为家”是什么童思?“山洼”是什么意思?“''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还有哪些办法传播种子呢?”“苍耳是什么样的植物?他怎样传播种子?”等等。学生对关键词句关注了,也就为理解课文找到了一把钥匙。

3.从“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例如学生所问:“''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为什么说小苍耳穿上的是''铠甲''?而且是带刺的呢,有什么作用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4.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例如文中“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为什么中间用顿号而不用逗号呢?

5.从课文的语言运用上发问。例如:“课文结尾处''很多很多''为什么不改成''很多''?''许许多多''为什么不用 ''许多''?”

6.从课文内容前的联系上发问等等。总之,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尝试实践,体验感悟

美国学者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写道;“在提供学习范围的前提下,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和行为,自主性地探索学习的结果。自由程度越高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一种身心投入程度越高的活动”。因此,我选择了“小组协作”的课堂学习形式。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小组讨论,解决易懂的问题,筛选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交流看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说说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提出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是较有价值的,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再次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再次熟悉教材,之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全班范围内交流。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论,思辩能力提高了,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也被大大激发,逐渐形成了解他人,向他人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主动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

此间,要真正做到三个“自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作用。

对于合作探究的评价,应坚持宜粗不宜细、宣鼓励少批评、宜启发少代替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积极性。

3.交流小结,拓展延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面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应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能疑课、疑透、疑广,拓展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末,学生提出的“植物蚂妈还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带着学生到校园中去看看各种植物,思考探究传播方法,实在不知道的可查资料、问周围人、上网查阅等等。这样学生又多了些知识,多了些能力,多了些兴趣。

篇5

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概念和识字方法,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对于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要读通顺,读流利,进而做到熟读成诵。以下仅以义务教材新课标试验版小学语文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体验作如下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义教课标试验版三册语文第一单元由导语、识字(1课)课文(《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山行》《赠刘文景》)和学习园地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就是“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教材搭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体系,呈现秋天的美景,秋天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而是要告诉学生,秋天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是值得赞美的。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这一单元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任,凸现了在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注重整合,凸现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时代感;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单元属于二年级的初始阶段,学生刚升入二年级,识字、写字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仍是训练的重点。另外,课文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以上分析,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55个生字,会写其中40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特别是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课文中对秋天的景、物和人的喜爱赞美之情。

4、积累描绘秋天的词汇。感受身边秋天的美丽。

其中,学习目标1、2、3是本单元的重点。而每课中难写、难记的的字和文中难理解的句子,特别是长句却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二、具体操作

教学识字,可将识字与朗读、观察插图有机结合起来,边读边识,以读促识。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概念和识字方法,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发现汉字的象形性、形体美的特点以及形声字构字规律,将充分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欣赏、识别和记忆汉字,掌握汉字的书写。还可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联想意义,拓展学习空间。当然,还可以利用猜谜语,读儿歌,编口诀,讲故事等方法教会儿童识字,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汉字的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毕竟他们才二年级。写字教学应该留给写字的时间,让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写汉字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

对于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一要读通顺,二要读流利,进而做到熟读成诵。所以要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多读,多想。教师要有示范性的朗读,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然后要用精心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要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夸一夸,赛一赛等等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参与学习。总之,按这样的开展环节教学:初读解决字音,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细读读懂课文,品味文章感情;精读感悟文章思想,升华主题,积累语言。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可以按这样的环节进行:

(一)整体感知

1、导读。教师示范读或利用多媒体示范读。

2、提示读。教师提出以下的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几位植物妈妈?她们各自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在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的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朗读思考,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你们最喜欢哪一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呢?课文容易读懂,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神奇有趣。可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要求。

2、合作学习其余两节。先在小组内学习。(可按所喜欢小节的人来分组)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三)、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说来听听?教师还可以出示准备的图片或课件,拓展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内化,自然成诵。

篇6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 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早已被批贬屏弃,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巩固记忆,那么老师就要巧设问题来引导点拨学生。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所设计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大部分学生开始时对课文学习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透彻了解教材,抓住课文的突破口,从课文题眼入手,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为回答问题,进行思索、探究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很容易把握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题眼往往是在题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它不仅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还体现了题目的特殊性。让学生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启发学生寻找题眼的亮点,抓住 “美丽”一词,设置提问:“丹顶鹤美丽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丹顶鹤美丽的歌声是什么样的?”“丹顶鹤是否也有着同样美好的心灵呢?”等。教师利用题眼进行提问,学生也就自然产生了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二、把握时机,注重启发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当学生明白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时,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开始认真地看书,寻找答案。紧接着,老师又话锋一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时,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说,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有的说,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有的说,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还有的说,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水到渠成”。

篇7

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

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

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

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寥(liào)沙绒毛假装钓(diào)鱼

观察花瓣合拢(lǒng)手掌有趣

三、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2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

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

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

对学生表演。

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

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二、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

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

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

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

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4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

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完成作业:

1、熟记田字格中的字。

a.默读田字格中的字,想想自己分别怎么记住它们,然后交流。

教师着重提示以下几下字: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情境;多媒体

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呢?笔者觉得关键在于教师要机智运用课堂艺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一、巧妙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上课开始,就能通过各种巧妙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植物王国的智慧博士邀请你们去植物王国做客,你们想不想去?然后就跟着音乐来到了植物王国,利用多媒体欣赏植物王国美丽的景色,教师引导:植物王国景色可真美,大雁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两只美丽的蝴蝶在花园里翩翩起舞,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从远处跑来,它刚离开妈妈,正想独自去旅行呢。是啊,小白兔有脚,大雁有翅膀,可植物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快打开书读读吧!同学们怀着好奇心,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来。这样,通过富有趣味的情境教学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课堂就比较活跃了。

二、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以“思”为核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蓝色的树叶》一文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上“树叶”二字,提问:你们知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说是绿色的,有的说是红色的,还有的说是黄色的,我表扬了同学们平时善于观察,然后我在“树叶”前面加上“蓝色的”三个字,提问:你们看见过蓝色的树叶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我紧接着问:没有蓝色的树叶,可为什么作者偏偏给文章取名“蓝色的树叶”呢?谁可以来猜一猜?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地跑出来,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举手,回答过后,我就趁热打铁:到底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那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自学课文吧!这样,同学们就开始兴致勃勃地读起课文来。

三、借用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真正做到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很好地沟通起来,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结尾时,为了恰到好处地升华情感,我通过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然后加上富有激情的语言:是啊,老师心中也被一个深深的“爱”字所激动着,让我们像马良、像小作者那样去关爱环境、热爱他人。老师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就轻易地将学生带人了“爱”的殿堂。

四、激情表演创设情境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如《四季》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鞠躬”“挺”“顽皮”这些词,我请了两位同学进行了情境表演,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动物性格之后,分别请四个小朋友进行角色表演,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经常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例如,在教《从现在开始》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当“万兽之王”呀?同学们高声说:“想!”好,那老师现在就是动物王国最公正的裁判员。为了我们动物界的荣誉,我要选一位最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我们的首领。这样吧,我们就来个人才选拔大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这一过程,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名快乐的裁判员。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将语文课堂变成了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六、有机扩散创设情境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我们在教会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讲到青蛙会不会跳出井口时,我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不会跳出井口,因为青蛙习惯了井底的生活,不想因此而改变。有的说会跳出井口,因为它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看法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好语文情境,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篇9

课文内容的拓展,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感悟写作技法,发展想像能力。我们要善于选择那些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能引起儿童阅读兴趣,又有助于他们把握课文的一些拓展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乐、录像等。当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所拓展的内容必须是语文的东西,必须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拓展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

1.仿照课文的写法,顺着作者的思路续编下文。如学了《我真希望》(二年级上册)后,让学生仿照文中的结构相同的三个小节的写法再编出一两节来。我随机播放了被污染的河水的画面,配以小鱼稚嫩、微弱的呼喊:“我透不过气了,这是怎么了?”有个学生是这样编的:“我真希望,河里流着的,不是难闻的污水,而是甜甜的清泉。”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真希望,池塘的水面上,不是白沫,而是游动的小鱼。”

2.引导学生想像课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展情形。如学了白雪公主(二年级上册)后,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白雪公主复活之后,会怎样对待周围的人,王后还会加害于她吗?

3.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各自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一说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真实感受。如学了《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之后,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到的?使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自然地融入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二、拓展语文知识

从落实语言基础和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方面讲,语文知识的拓展显得尤为重要。为减少拓展的随意性、无效性,必须思考该什么时候拓展,用什么方式拓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归结点在于能否通过拓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知识拓展的“点”多、“路”广,教师要因课而异,敏锐捕捉;精心构思,巧设妙计;把握梯度,循序渐进;注重感知,多“说”少“写”。如《秋天》(二年级上册)一课中叠词较多,就可以让学生照样说说写写有关叠词,并感知其用法。可以这样设计拓展性练习:

纷纷扬扬 干 高 整

黄澄澄 水 红 白

一阵阵凉风 一 小山 一 楼房 一 庄稼

《动物过冬》(二年级上册)中有句话:“青蛙一边说,一边用脚刨土,一会儿就刨好了一个洞。”让学生先从例句中了解“一边……一边……”是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的,然后自己说说,拓展练习:

(1)青蛙一边说,一边用脚刨土。

(2)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

(3)我一边――,一边――。

(4)――一边――,一边――。

有些课文中出现一些常用的关联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关联词进行说话的拓展练习。如《不用嗓子的歌手》(二年级上册)中的一句话:“这些歌手都不用嗓子唱歌,但是唱得比金嗓还动听。”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说话练习:

(1)她学习很好,但是不喜欢锻炼身体。

(2)小丽长得很漂亮,但是――――。

(3)但是――――。

三、拓展认识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拓展学生在认识事物方面的能力。

如学了《小马过河》(二年级上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后,可以布置这样的拓展性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外去完成:植物妈妈真有办法,它有那么多传播种子的好方法,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或找到有关书籍看一看,或上网查一查,哪些植物妈妈有好办法让孩子去“旅行”?学了《清清的溪水》(二年级上册)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溪又变清后唱什么歌?你最想对大家说什么?这样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学习小动物身上的好品质。

四、拓展创新思维

篇10

小学生的年龄优势,造就了他们的活泼好动,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从这个层面上说,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具备了活力四射的因素,整个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课文都如痴如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听过很多课,要不是学生们给上课的老师面子,40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们可能早就坐不住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缺乏的是体验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们愿意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悲,一句话,譬如主人公登上长城,那么,学生就应该有与主人公一起登上长城的感觉。

一、体验式教学需要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

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这是从儿童的生理,生活经验等重要特征为出发点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他们缺乏或简直没有生活经验,就说狼的凶恶或狐狸的狡猾吧,他们都只能从一些童话故事中获得。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有些,还要闹出笑话来,譬如,马铃薯是生长在水中,小鸡是哺乳动物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笔者看过一个优秀教师上的录像课,那个老师“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创设得非常好,那篇课文是大家熟悉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老师彻底把握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承受能力。让我们看当中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是针对课文内容中“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这一段来设计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老师就此把学生引入生活:“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争先恐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地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一堂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就这样结束,教师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这个教学目的几近完美!《山行》一课,老师课前就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捞铁牛》一课,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中的情景再现,需要老师们去精心,有心联系生活,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来联系课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生活中找来联系课文的情景,一定要适宜于学生,要把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考虑进去,低年级学生的情景创设,如果你去找了一个高年级的情景,学生就会惶恐得不知所以然。

二、体验式教学需通过情感式教学来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除了创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联想来完成这一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少,但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想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情感联想,堪称出奇,连我们老师都意想不到。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又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在战争中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情感式联想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感情涌现,课堂上学生会非常专注,在学生德育这一块上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