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0:16: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整体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城市住宅厨房设计应解决好如下问题,诸如:工序流程合理,空间大小比例与设备、机具、部品尺寸协调,合理就位;使用安全与清洁卫生;设备管线走向、接口、就位;维修方便;设备管线与家具柜体合理贮存;厨房物品标准化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体协调,共生共存的原则来综合考虑整体设计是一条出路。
整体设计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首先要优化厨房、餐厅在住宅单元内的合理位置。实现各种行为空间的分离,安排好各行为空间的合理关系。
2、要有与住宅户型相适应的厨房净面积。
3、合理配置厨房家具。
(1)、配置原则
厨房是按炊事操作流程布置家具。达到使用方便,减轻减轻烦琐劳动的目的。还应根据每户不同的建筑面积标准提供储存体积。
(2)、厨房家具的布置及尺度要按人体功效学的原理进行设计。一是根据人体高度确定厨房家具的尺寸及安装高度。二是根据人在厨房内的活动路线确定厨房储物存放的合理位置,作为家具设计的依据。
(3)、房家具设计要标准化、系列化,为厨房家具生产的工厂化、商品化创造有利条件,并且要有互换性。
(4)、在设计厨房家具平面布置时,要考虑建筑施工误差,设计上要
留有调节余地。
(5)、厨房家具要考虑与设备的安置关系,管线区煤气表设在操作台或灶台下,柜体需做特殊处理,洗涤池台下水与下水立管交接处均需做特殊处理。
4、各种管线综合原则及设计要点
(1)厨房各类管线应合理集中组织。厨房内设置管线区和水平管线区,管线避免随意穿越。
(2)对安全、卫生、防火、防干扰有影响的管线应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相对集中,要确保安全使用。
(3)管线区面积要紧凑,并使管线区尽量布置在内墙角处以减少管线区占有使用空间。立管一般位于靠外墙角,外线进入长度短,经济,一般上下水、煤气集中布置,立管道要集中在一合理的位置上,并尽可能紧凑布置,为家具布置创造最大的使用空间和最为有利的条件。水平管应尽量隐蔽,厨房上下水立管设置要尽量靠近卫生间一侧,厨卫分散设置的情况下厨房上下管与卫生间连接时,应尽量少穿厅,尽可能在小过厅顶部走
(4)应就近敷设多工序需要的设备管线,可以方便使用,提高效益,为洗涤区服务应直接有供水和排水系统,为烹饪区服务应直接有燃气和排污气系统。
(5)节约管线,减少敷设长度,保证流向畅通。
(6)管线走向方位和接口位置,应避免穿越设备和柜体。
(7)管线及表具明设时要做幕板遮蔽,以保护其免受污染和损害,也有利室内观瞻。
(8)应选用轻质耐用,占空间小,安装维护方便的管材;以及计量准确、方便安装和抄表的表具;还有带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排油烟机等等,以保证管线气流良好运营,保证供应。
(9)各类管线按不同综合设计目标统一设计,同步施工。
(10)电气设计
除顶部照明外,应考虑局部照明。可在操作台上方加设局部照
明,与吊柜结合设计,需设三个插座,一个为排油烟机的使用,设在灶台的上方,距地1800-1900米高,另两个可设在台面上方,可给微波炉或消毒碗柜使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决定了某些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连结紧密,如果学生对其中一个知识点含糊不清,必然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知识系统中的“断裂带”。如果教师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适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避免“断裂带”的产生。
例如,第七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往的教学是轻算理重算法,一味地强调,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一节新授课下来效果满好,但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后产生混淆,分数加减法做成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很明显由于死记硬背,知识的负迁移,干扰学生正确掌握法则。
为排除干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教师首先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在叙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统一单位后方可相加减”这一宗旨,把三个法则紧密连结在一起。于是在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新授课上,安排了这样三道准备题:"479—163"、"134.26—32.1"、"1/5+3/5",先板演,然后教师设问:(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答:“数位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学生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学生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紧接着出示例2,"4/5-3/8",教师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学生答:“因为4/5的分数单位是1/5,而3/8的分数单位是1/8,这两个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教师问:“如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学生答:“把4/5和3/8通分后,转化为`32/40-15/40’,这两个分数的单位都是1/40,32个1/40减15个1/40等于17个1/40。”接着教师及时小结: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都要统一记数单位后才能相加减。
上述过程教师实施整体教学,由浅入深把三个法则串连组合起来,清楚地展示了三个法则的连结关系,使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印象非常深刻,学过分数乘除法后就不会发生混淆现象。
二、在知识的从属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某些知识之间不是前后连结的关系,而是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分不清主次先后,掌握起来就会出现错误或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实施整体教学,在每块知识教学后,及时帮助学生弄清从属关系,分清主次,把掌握的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这样就能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例如,当学生已学完梯形的特征后,教师及时把前边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归属于四边形这个整体范畴中,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结构。教师问:(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集合图怎样表示?”(2)“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3)“梯形有什么特征?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4)“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的边有什么共同特征?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四边形运用集合图把有联系的概念组合起来,较形象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不难看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从属于四边形这个核心概念。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些图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图{图})
三、在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在数量众多的知识中,有些知识是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这是数学本身辩证法的体现。像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等,它们彼此互不包含,而且在文字表述上只有几字之差,极易引起混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实施整体教学,把对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整体结构中,从区别点出发,进行比较鉴别,以达到区分异同、准确掌握、合理应用的目的。
例如,质数与合数都是自然数,又都有约数,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约数的个数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求每个数的约数,再比较并加以区分。
1的约数有:1
2的约数有:1、2
3的约数有:1、3
4的约数有:1、2、4
6的约数有:1、2、3、6
12的约数有:1、2、3、4、6、12
……
教师问:(1)“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1和它本身。”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抽象:“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2)“哪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概括:“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谁只有一个约数?”“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答出:“1既不符合质数的定义又不符合合数的定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三个设问明确了:“质数必须只有两个约数”这个本质特征。加深了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
又如,奇数与偶数的本质区分点在于:能否被2整除。这点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学生往往误以为所有偶数都是合数;又由于质数中只有2是偶数,学生就往往误以为所有质数都是奇数。教师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配合图解启发设问:“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这两组数区别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奇数与偶数区别点是,能否被2整除;质数与合数的区别点是,约数的个数不同。”“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所有的质数除2以外都是奇数。”而“所有的合数并不都是偶数,还包含某些奇数。”
“十二五”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所将承担更多的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国家固定资产投入也将进一步加大,型号任务的增长对研究所的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较为分散的办公、科研场地和陈旧的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当前航天型号产品研制的要求。同时,为响应上级集团公司“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号召,研究所领导层在2012年正式做出启动战略性整体搬迁的决定。战略性整体搬迁是研究所近年来的重大战略决定和部署,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不仅要解决当前的搬迁问题,更要避免对型号任务交付节点产生影响,同时还要通盘考虑。根据当前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在保证科研生产能力平稳过渡的最基本要求前提下,研究所的“战略性搬迁”,可进一步优化科研生产流程,实现科研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并为未来的快速发展做好铺垫。
(二)引进进度管理是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国外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项目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革的方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企业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能对传统的项目型任务实行项目管理,而且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的运作型业务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实行项目管理。在企业的“战略性搬迁”过程中,项目进度管理将为现代企业“战略性搬迁”管理模式提供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它将进一步改善搬迁工作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对搬迁管理实践也将做出重要贡献。搬迁质量的好与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所的发展。这几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如何做好搬迁进度安排成为首要问题。可见,引进进度管理是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三)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亟需引进项目进度管理
从本质上讲,单位搬迁不是搬家,它是一个二次创业、再次升级的过程。当前,对于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如何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构建合适的进度管理模式,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就显得更加重要。项目进度管理在企业搬迁方面的应用,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可以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少,研究所整体搬迁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搬迁管理经验也很少。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实际搬迁工作中已经开始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大多数都是从新的项目建设改造入手,把搬迁作为项目改造的一部分从项目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单独对搬迁进程中的项目管理研究还很少;
2)对搬迁项目的进程管理研究不够系统,过程管理中应用到的理论、流程、工具等未经辩证分析形成固化模式。
二、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内涵和创新
(—)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内涵
在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实施的过程中成功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工具,可在整体搬迁进度、质量、影响的复杂环境下,通过对搬迁项目进度的合理分解、有效实施及过程管控,最终达到搬迁工作的预期目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结合航天研究所以及自身的特点,从项目管理角度对实际搬迁项目进行剖析,掌握搬迁实施过程的工作流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搬迁全过程中运用应用模型。通过对搬迁项目的风险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对搬迁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补,完善搬迁项目管理方法,最终达到合理化安排搬迁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路线,有效地缩短了搬迁时间,节约了搬迁成本,为型号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创新之处
1.运用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定量、定性地建立系统化搬迁模型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通过梳理搬迁整个项目的背景、内外部资源、自身特点等各项因素,将整个搬迁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工作包,再依据各项工作包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定各工作包的相应位置并固化,通过定量、定性地分析各工作包所获取的资源及风险指标,形成搬迁工作模型,用以厘清整个搬迁工作的工作路线。
2.经过搬迁过程实施全流程化、表格化、精细化管理
依据梳理的搬迁工作项目,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制定了搬迁流程,科学梳理了搬迁中各个流程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性,实施全流程化管理。为保证搬迁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根据所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办公和仪器设备部分“二合一”的“部门搬迁工作手册”;根据精大贵稀仪器设备的不同特性,为每台精大贵稀仪器设备量身订做了搬迁方案。把它们作为部门搬迁过程的可操作性文件,指导部门搬迁工作,对搬迁过程的各个环节内容实施表格化、精细化管理。
3.搬迁进度管理过程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进度风险评估图谱
在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搬迁的实际进度往往与计划的进度发生偏差。为确保搬迁进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运用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工具,对搬迁全过程进行量化风险评估,建立了进度风险评估图谱,引入风险等级理念,有的放矢、有重点地实施梳理出的风险事项控制措施,确保了整个搬迁进度的顺利进行。
三、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引入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制定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计划
1.统一思想,确定搬迁原则
根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13年型号工作会精神要点以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2013年型号工作要求,2013年研究所明确了搬迁工作将紧密围绕科研生产任务,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基础保障力量,确保搬迁工作对科研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原则,强调了此次研究所整体搬迁的战略性意义。新址楼宇内设施已在2013年6月基本具#了使用条件。通过“三重一大”流程,研究所明确了2013年年底前完成办公部分以及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等主线搬迁的工作节点。
2.建立搬迁管理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为保诋搬迁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研究所抽调专人成立了搬迁管理机构,对搬迁工作进行归口管理;成立了由主要搬迁实施部门组成的搬迁专项工作小组,并明确了相应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有效的联络机制,明确了搬迁期间搬迁实施部门和各搬迁部门搬迁工作负责人和联系人;建立了北京空间机电所搬迁工作职责体系;建立了搬迁工作例会制度。3.梳理搬迁工作内容,建立系统化搬迁模型,确定搬迁工作流程
(1)运用项目管理工具,建立系统化搬迁工作模型;军工科研企业整体搬迁项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涉及的工作环节、工作内容繁冗复杂,必须结合内外部因素条件,对整个搬迁项目构建系统化搬迁工作模型来指导搬迁工作。研究所将搬迁各项工作划分为工作包,再依据各项工作包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定各工作包的时间、位置并加以明确、固化,指引梳理各工作包流程,同时还将整个搬迁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子项,经定量分析后,匹配各工作子项所需的资源数量和时间周期及风险指标。
(2)梳理搬迁工作项目;明确了搬迁项目目标后,研究所运用现代项目管理软件辅助进行了WBS分解工作,循序渐细地对整个搬迁工作项目进行了梳理和分解,将搬迁项目目标分解为成百上千个工序,确保搬迁全过程不遗漏任何一个影响搬迁的细节。
(3)利用WBS原理,制定搬迁工作流程。编制搬迁进度计划前,研究所对搬迁项目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系统地剖析了整个搬迁项目结构构成,包括搬迁前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和其它细节,按照搬迁的流程系统规则地分解项目,按照项目内在结构和实施过程的顺序,经逐层分解后,形成了结构示意图。4.结合搬迁内、外因素,制定各阶段搬迁计划编制搬迁计划的对象由大到小,计划的内容从粗到细,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同时,编制搬迁计划时,研究所也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确保搬迁进度留有一定的余地,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进度控制时,可利用这些弹性,缩短工作持续时间,或改变工作之间的搭接关系,确保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为此,研究所根据梳理的搬迁工作项目以及整个搬迁流程,结合自身搬迁的特点以及内外影响因素,根据搬迁项目的总体节点要求,梳理搬迁过程中每个工作项目的周期,在留有一定时间余量的前提下,运用倒推时间节点的方法明确每项工作的起始终止时间,制定了各阶段搬迁计划。随着搬迁项目的进行,研究所对搬迁计划进行动态控制,直到目标实现。搬迁计划的控制涉及到计划编制、计划实施、计划调整以及计划优化实施。5.编制部门搬迁工作手册,指导部门搬迁实施工作研究所为保证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完成,组织编制了办公和仪器设备“二合一”的“部门搬迁工作手册”。手册分为行政办公、仪器设备设施和安全生产、保卫、保密等3个部分,重点对物品搬运的装车、押车、卸车、就位等工作实施全程监控和表格化管理。
(二)引入进度风险管理理论,科学实施动态控制
在项目进度管理中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也只是为项目进度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但并不等于项目进度的管理就不再存在问题。研究所在搬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经常发生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偏差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偏差并加以纠正,搬迁进度管理目标的实现就一定会受到影响。为此,研究所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对搬迁进度的管理实施风险管控,并对梳理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搬迁进度的有序、顺利进行。
一、政府规模不断缩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政府规模小一点,对市场自由运行有好处,但是在市场失灵面前,政府也不能无所作为,政府应有适度的规模,对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干预。国际上通常用经济自由化的尺度衡量市场化程度,对经济自由化研究比较著名的两份报告——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共同主办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以及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都运用政府规模的大小衡量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并且他们都认为政府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政府规模越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低。借鉴他们的方法,利用1992-2001年的数据,从政府收入、政府机构与人员、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投资和政府补贴等方面衡量一下中国的政府规模。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体现了政府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分配中所能直接分配的份额,这一比重显著下降,说明从收入的角度看中国政府规模明显缩小。1993年政府收入比重从1992年的42.02%急剧下降到20.83%,原因是1992年开始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小企业改革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政府从国有企业中取得的收入大大减少。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0.83%上升到2001年的25.78%,提高了4.9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财源因素,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扩大了财源;第二是政策因素,清理和取消了已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是管理因素,强化税收征管,有效地堵塞了税收流失的漏洞,企业缓税、欠税得到抑制。
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1992年为13.11%,2001年上升到13.58%,十年间政府消费支出比重变化不大。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24%上升到3.9%,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些领域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
政府补贴主要指价格补贴和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占GDP的比重从2.88%下降到1.08%。在政府补贴总额中,价格补贴的比重从1992年的41.96%上升到2001年的71.19%,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的比重从1992年的58.04%下降到2001年的28.81%,价格补贴大大超过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成为补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价格补贴属于宏观调控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稳定价格的一种手段。
政府机构规模和政府人员的数量也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常用的标准。中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缩减政府规模的改革,1998机构改革后,政府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2年的5.16%下降到2001年的4.56%。
二、政府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中国政府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了国家计划和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基本取消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总体上的预测性和指导性。财税体制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体制正在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促使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过热时,通过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发建设国债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内需。同时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运用调节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等工具改变货币的供应量。
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2001年11月,国家计委对于不需要中央政府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总投资限额以下的项目,属于地方政府出资的由地方计划部门审批的项目,属于企业出资的由企业自主决策的项目取消行政审批,第一批取消的审批事项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需要中央投资的农林水利项目、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商贸设施项目等。对其他不应继续审批的事项,正与有关部门协调,将尽快予以公布取消。对保留的审批事项,提出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等具体措施。同年,国家经贸委第一批取消了30项行政审批项目,财政部取消七项涉及企业资产与财务的行政审批事项。除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安全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继续保留由政府审批外,逐步取消其它审批事项。凡是能由市场调节的、能由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能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都由市场决定,行政审批制的改革促进了市场作用的发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府大幅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政府已大大减少对价格的直接干预。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1992年定价目录颁布时管理的141种(类)减少到2001年的13种(类)。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社会农副产品的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从1992年的5.6%、10.3%、19.8%下降到2001年的2.7%、2.7%、9.5%。政府仅对极少数重要商品与劳务有定价权或价格控制权。《价格法》规定,在必要时政府可对以下五类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4)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5)重要的公益价格。目前,政府对价格的管理只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持物价稳定、调节收入分配。
二、提升城市学院行政管理质量的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改革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学院行政管理质量,首先要进行管理上的机制改革。转换工作重心,明确改革目标,走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式、质量化的发展道路;健全工作机制,以绩效考评为导向,做好资源的优化分配,通过每一年度的质量评价,来督促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提升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完善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比如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模式,从愿景、使命、战略中找出来的关键绩效指标,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实现的考核指标。这能够反映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对象和内部职工的重要情况,并通过流程等最终体现在提高组织有形资产的价值。再次,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建立竞争性资源配置方式和引导性资源配置制度,发挥好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引导行政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目标的实现。
一、网络媒体传播合作构想框架
网络作为新一代崛起的媒体,它的力量不容忽视,电视媒体如果能够借助网络的传播途径,利用网络无国界的优势,拓展了传播渠道,塑造立体的传播模式,可以充分实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双赢。
1、频道网页内容功能分析
首先我们对频道网页的功能和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互动在内容功能上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媒体能够进行海量存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另一个就是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可以搭建一个立体的传播平台,下面将一一论述。
1.1海量存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海量存储是网络媒体的特性之一,由于电视媒体没有存储的功能,网络媒体对此进行了很好的互补。它能存储频道的大量信息,可供受众随时查阅,其中包括频道的设置,新闻信息消息,频道的动态,栏目的介绍,主持人的介绍,尤其是主持人介绍这一板块尤为重要,它可以有各个重大栏目主持人的数据:籍贯、生日、血型、身高和体重等,还有主持人自己写的随笔,使受众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喜爱的主持人,甚至还提供了可与主持人直接交流的电话、电子邮件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实在感,进而培养受众对频道栏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同时我们认为网络媒体在传播这些信息上也要注意它的艺术性,因为它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作为媒体还要传播视觉艺术,我们在这一点上相对来说有所欠缺,关于视觉设计这一方面将在后面部分有所论述。下面是美国Foxnews新闻频道的网络页面:
资料来源:Foxnews官方网站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储了大量Fox的信息,其中有新闻信息,Fox主持人介绍,音频视频链接,Fox观点等等,这样海量信息的存储便于受众的查询,同时也增强了媒体的品牌影响力。[page_break]
2、频道网页设计样式分析
2.1频道整体页面设计构想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一样,网络的艺术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频道的形象,我们将分两个部分论述,一是对整体页面进行设计构想,一是对栏目进行设计构想,下面是美国NBC电视频道的页面设计:
资料来源:NBC电视频道官方网站
从上面NBC电视频道网页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NBC电视频道信息传播的一个平台,而更像是一件艺术设计的作品,视觉元素非常地饱和,整体页面由不同颜色板块组合给人的感觉很有质感。频道的标示出现在很醒目的位置,右上角是今天的节目单,也不忘其服务职能。另外电视节目中人物是整个页面的主体,占了约3/5的程度,人物占主体给人一种亲近感。最后整个页面具有动感,虽然我们在上面的图中无法看到,但是在真实的页面中页面中间的字幕是滚动的,并且最上方的人物板块是制作精良的Flash,动感十足,给人以视觉享受,足以体现NBC网页的制作功底,同时也代表了NBC电视频道的整体形象。下面是法国FashionTV(时尚)频道的主页面:
资料来源:法国FashionTV官方网站
法国FashionTV是世界著名的时尚频道,因此它的网站设计应该具有代表性,从上面的图中我们看出FashionTV的主页分为了11个部分,上面的3个部分主要是对FashionTV的介绍以及如何收看FashionTV和视频点播。在下面的8个板块分别介绍FashionTV的不同栏目板块,整体页面依然是由不同颜色板块组合,给人以视觉享受。左上角依然是频道标示fTV,中间的字幕依然是滚动字幕,背景用深色颜色给人以很沉稳的感觉。整体设计与NBC电视频道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也代表了国际上的流行做法。
另外法国FashionTV电视频道的品牌意识,从主页面打开其中的一个网页,中间部分就是FashionTV电视频道的台标演绎,FashionTV的台标是类似一个钻石的形状,用Flash制作,动感十足,质感细腻。并且左边的标示设计很有味道,“FTVLIVE”是黄色背景,黑色字体,对比反差很大,视觉感强烈。页面的背景是一个很摩登的女郎,她的比例占据了近1/3的页面,很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切合FashionTV频道的主题。总之,FashionTV电视频道的网络主页充满了现代时尚的元素,早已不在是停留在传播信息本身,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视觉的理念。具体见下图:
资料来源:法国FashionTV官方网站
2.2栏目页面设计构想
除了频道的整体网络页面艺术设计对于提升频道整体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栏目自身的艺术设计也很重要,我们在第二部分介绍过CNBC财经频道一文件有关财经话题的脱口秀节目SuzeOrman(苏曼秀),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该栏目的网页设计,具体见下图:
资料来源: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SuzeOrman栏目的页面最为突出的主体就是该栏目的主持人Suze,她本人的图像占到了1/4页面,流露出与受众交流的表情,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Suze的穿著会随时变化的,这期节目是这身穿着,到下期节目会是另一件穿着,这些变化在网页中都有体现,可见栏目制作者的细致程度。另外SuzeOrman栏目页面包括了视频点击,栏目直播,Suze商店,Suze介绍等等,色彩运用上与频道整体网页有所不同,主体色彩为蓝色,力求栏目统一的效果。同时也注意了动感的设计,点击一些链接,会有动态的效果出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文件NBC频道脱口秀栏目的页面设计,具体见下图:
资料来源:NBC电视频道官方网站
上图是美国NBC频道著名脱口秀栏目TheTonightShowWithJayLeno(JayLeno今夜秀)的页面设计,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栏目主持人JayLeno依然是页面的主体,还有该栏目不同板块的节目介绍,背景为统一深蓝色调,同时也注意了动感,其中最为重要的主持人JayLeno主体部分就是由Flash制作,在浏览页面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动感。
最后具体到我们自身频道,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整合:
在频道整体页面设计上,遵循并且传播频道的定位理念,突出频道的标识,注意视觉元素的饱满,运用不同颜色组合讲求质感,利用多种设计手法力求动感。多突出频道栏目中的人物主题。
在栏目页面设计上,像以主持人为主打的栏目在设计上要突出主持人,为栏目造势,注意色调的统一,突出栏目LOGO,还要讲求页面的质感与动感。
在内容上还可以突出服务功能,在自己频道的页面推出节目单。
总之我们将更为理性、更为充分地把电视与网络融和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赢,不断探索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新型传播形态,形成一种立体化传播的新格局。
[page_break]
二、平面媒体传播合作构想框架
与电视媒体合作最为直接的平面媒体就是广播电视报,电视媒体虽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但它也受内容不方便保存,观看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制约。而纸媒体在这些方面就要好得多,受这些因素的限制不大。由于存在这种互补性,才有媒体之间互相整合的必要。广播电视报是传播频道自己最好的平台之一,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报与电视媒体的良性互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1、传播频道的理念,播报背后的故事
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报是传播频道理念,进行深入分析的很好载体,可以使受众对于频道的定位,栏目的定位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这一方面文字有着较强的优势。另外广播电视报还可以告诉广大受众更多“电视背后的故事”,例如一档节目制作的前前后后,编辑记者主持人的生活故事都可以作为报道范围,主要目的是让受众更了解电视媒体,增强频道知名度,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导视”功能也是广播电视报最主要的功能。例如香港的《有线电视》月刊就是一份具有很好导视作用的杂志,上面详细介绍香港各个电视台的节目播出时间表。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多,人们要找到自己要想的节目也越来越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把观众普遍感兴趣的节目从浩如烟海的节目预告中挑选出来,进行梳理归纳,便于观众方便快捷地查找到。笔者曾任《天津广播电视报》一个版的责编,这份报纸确实有替电视受众对节目预告进行梳理,起到了电视指南的作用,但是实施它的第二个作用讲述“电视背后的故事”,发现记者的稿件时效性不强、稿件质量不高等很现实的问题。因此还必须让编辑记者充分认识到平面媒体的传播理念,真正实行良性互动。
2、受众互动的桥梁,活动推广的平台
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报也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受众对近期正在热播节目的一些意见建议可以在广播电视报上有所体现,同时栏目中的一些互动板块也可以在报纸上有所体现,还可以详细刊登一些栏目举办的活动,便于受众参与。这都是其它报纸无法替代的。另外电视栏目举办的受众沙龙还可以与广播电视报的读者俱乐部等形式形成互动,来增强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频道如果有重大活动可以在广播电视报整版进行报道,为活动造势。
最后除了与广播电视报这一平面媒体合作外,我们还可以与其它报纸杂志合作,例如可以在频道改版开播前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大篇幅的广告,传播自己的品牌形象。还可以在频道1周年的时候推出专刊「**频道1周年,以杂志的形式出版,上面记录该频道一年以来的风风雨雨,其中包括频道理念,品牌栏目介绍,著名主持人写真等等,包装要精致,用刊登广告的金额来支付其制作费用。推出「**频道1周年专刊,一方面这是强化品牌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也为频道的下一步发展宣传造势。
三、其它类型媒体传播合作构想框架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着重分析其它形式的媒体在频道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在这里其它媒体类型主要是指户外媒体类型,因为我们在频道品牌推广过程中免不了用到广告,户外广告具有到达率高,覆盖广,形式灵活,广告信息刺激诱人等特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户外广告良好的视觉表现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下面是受众最为关注的户外广告类型: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试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一、传统行政管理与政府问题
在传统的行政学理论中,政府是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的主体。在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是居于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主体之一。长期以来,特别是建立在行政行为阶段的政府理论,对政府的考察一直停留在内部静态结构上,甚至批评政府组织根本无法适应环境变迁的需要。一些学者在分析政府问题时,对政府组织的静态形式考虑过多,包括结构模型、管理方式、制度要素、价值判断等方面,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运转起来的政府组织和参与其中活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风气从古典组织理论时期一直蔓延到今天,可以称之为“政府组织的静态”。
重新阅读古典组织理论的经典,我们会获得新的发现。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设计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官僚权力对行政的控制机制。在他看来,劳动分工、层级节制、职业训练都是以权力的不可侵犯为基础,权力的绝对集中才能保证金字塔式的结构稳固存在。“任何官僚制组织都力求通过对知识和意图的保密来增强其专业上的优越地位”。[1]韦伯同时认为,官僚制的技术优越性高于其他任何组织,其基本原则实现了官僚制在行政中的协调与控制功能。但事实上官僚组织的理论设计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官僚制的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理性主义的形式使任何公共组织不可避免地陷入封闭状态中,并且拒绝民主、民主思想的渗透。
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设计组织模型时首先把静态的规则看成最重要的,强调规则对组织的重要性。其次,把组织结构分层看作是重要的,强调科层与权力、责任的完全配套。第三,强调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目标的精确性。第四,非常看重官僚制每一层级中个人的质量——是否是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官僚。在韦伯那里,组织要素的重要性超过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
巴纳德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也是从静态形式入手分析组织的。他的观点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意义是相同的,组织以什么方式、什么状态产生是判断组织结构、性质的关键,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的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包含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在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巴纳德的观点中,协作的重要性显然是建立在更重要的对组织性质的认识基础之上。
同样,法约尔的研究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在1916年出版的《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原则的重要性超过其他方面。
1937年,卢瑟·H·古立克(LutherH.Gulick)和林达尔·厄威克(LyndallUrwick)发表《行政论文集》(PapersScienceofAdministration),提出了“POSDCORB”职能,但仅“代表了1937年的公共行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许多读者内心深处变成了僵化的‘科学原则’。”[2][P.55]1961年,利格斯发表《公共行政生态学》一文,一定意义上了行政生态理论,但他只是把行政行为放在环境的简单背景上进行剖析,仍旧没有逃脱组织是一种静态形式的思维模式。
也许,对于一些细小组织而言,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并不重要,但对政府组织而言,静态形式的过多考察明显地造成了政府组织的封闭性。
与此同时,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官僚制理论对“行政”与“效率”的理解适应了这种封闭性,并使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官僚制范式的流行摧毁了一切公共组织可能有的变革思想,虽然后来许多学者对其弊端进行了批评,但官僚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态依然长期存在,并且在此后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另一种形态,即作风。作风表现出来的等级森严、权力集中、惰性严重,没有进去精神,无效率等方面成为一切不作为的政府组织的病症,也造成了事实上的政府组织的严重封闭状态。在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始终没能摆脱单一的价值追求,过多地围绕“行政”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争论,看重“效率”这一静态结果,而忽视了对民主、公正、回应性、平等动态价值的考察。同时,强调政府行为与政治行为不可分离,政治对政府的控制主要以政策的产出为基础,这样,政府的行为就首先是为政治负责而不是为公众负责,表现出对社会、公众封闭的一面。休斯在“政治控制的问题”的题目下指出威尔逊“要对政治与行政,或政策与行政进行严格的区分永远都是不现实的,而且,美国实行的改革运动并未能实现将政策从行政中分离出来,或是将政治家从行政管理者中独立出来”恰好证明了这一点。[4][P.46]
政府组织的基本特性并不是静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封闭性状态,“管理职能”一词也不能代替政府的特性,而政府特性的研究也不能长期被忽视下去。抛开有关的争论,仔细审视政府组织的运转运动过程,全面梳理政府的运行轨迹,摈弃政府变革与发展的阻力,从一个新的视角全面理解政府组织,我们就会把握住政府的本质特性,促进政府更快、更好地前进。
二、政府的开放性特征
一个完整的组织从功能上看,其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资源聚集功能,即使各种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信息聚合在一起。其二、资源转换功能,即促使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形成新的合力,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的目的。其三、能量释放功能,即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组织的新能量,实现依靠单一资源无法实现的目标。从构成上看,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部分。静态要素构成组织的基本形式,动态要素构成组织的运转过程。静态要素是隐性的,只有通过动态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动态要素是显性的,只有在静态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政府组织是特殊的组织,其聚集了丰富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聚集了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和掌握着最大的智力资源,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政府组织可以解决其他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的公共,提供公益物品和服务,满足公共的利益追求。在政府组织中,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的构成极其复杂,动态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代表了政府一切要素的力量。在政府组织的多种特性中,开放性最为重要,也就是说政府组织的开放性特征是政府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所有构成要素的本质体现。
政府组织是依靠选择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的分享与公共责任的承担要求政府必须以开放的方式与外部建立良性的关系。这不仅是政治民主的需求,也是政府组织自身的需求。Allison在其建立的模式中把公共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构成要素归纳为三种协调关系,即:与同一组织的外部单位或该组织的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与独立组织的协调关系;与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协调关系。[5]开放性正是实现这种协调的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政府组织忽视了这一点,其基本运转过程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必要的协调中总是问题不断。
一些者从古典组织的视野出发,把内部因素的互动关系看作政府组织存在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包括张金鉴先生则从行政生态的角度把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看得很重要。在这些研究中,他们看到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但对这种关系存在的基础忽视了,开放性正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基础,能够解决和疏通因内外部关系不畅而造成的行政问题的发生。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政府组织开放性意义的有力证据是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Henry)的观点,他从相关中证实组织模型应该有三种流派:封闭模型、开放模型和综合模型。封闭模型中以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理论(Bureaucratictheory)、以泰勒、吉尔布莱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Scientificmanagement)以及古立克、厄威克等为代表的行政管理(Administrativemanagement)或一般管理理论(Genericmanagement)三种最为盛行。开放模型中人际关系学派、新组织发展学派、组织与环境互动学派三种最为盛行。官僚制体制所治理的公民和官僚本身是反人本主义的,科学管理追求的效率能够服务于人本主义,也能够服务于其他价值。开放模型与封闭模型根本的差异可归纳为四项感知上的不同:对组织环境的感知、对人性的感知、对组织中操纵理念的感知和对组织在社会的角色和意义的感知。亨利虽然把开放模型的起源追到圣西门和奥古斯特·孔德的写作年代,并认可了他们“组织本身则是人性的解放力量”,“强调自发性组织的价值”的观点,[2][P.93-127]但组织的开放模型真正得到实践并不是从理论源头就开始了。因此,认识到组织的封闭模型与开放模型并十分完整地进行理论是尼古拉斯·亨利的贡献,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政府组织的开放性意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汤姆·伯恩斯(TomBurns)和G·M·斯道克(G.M.Stalker)1961年在其《革新的管理》(《ManagementofInnovation》)一书中对开放模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表述,也为我们理解开放性提供了。开放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在不稳定条件下出现的非常规任务;专门化的知识来完成共同的知识;强调目的(ends)(或者把工作完成)而不是手段;组织内部的冲突是由同事的交互作用加以协调而不是由上面来裁决;强调“责任的轮替(sheddingofresponsibility)”;个人对组织整体的责任感和忠诚感;组织被看成一个流动式的结构(fluidicnetworkstructure);知识能够位于组织的任何地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倾向于纵向的而且还倾向于横向的;互动方式是为了成果和“建议”(而不是命令),而且以“贵族神话”为特征,包含了上下级最明显的服从关系;强调工作成果以及完成任务的卓越绩效,有时会牺牲对上级的顺从;声誉外部化了等等。[2][P.102-103]组织开放模型的特征是对其开放性的诠释,作为最大的和最为深远的公共组织—政府的开放性是政府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直接关系到政府组织的生存状态。
开放性是政府文明的标志,也是政治文明的标志。作为民主政治中的一种基本理念,它是一种渠道,传递民众和社会对政府的呼声和要求,并要求政府以自己的行动做出积极的回应。作为政府追求的一种价值,它是对政府状态的描写,反映了民众对政府评价和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意味着在政府内部与外部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利于政府机器内在运行和外在运行状况良好。政府开放性的基本内涵:(1)政府文明。制度追求与道德追求是政府的重要任务,关心政府的每一成员并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民主的渠道树立政府的威信,通过科学的建立政府的信誉,有良好的政风。(2)发展环境优良。政府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政治环境宽松,环境良好,社会环境稳定,环境优良。(3)政府职能独立化。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是政府独有的。要使政治职能完善,通过民主与法制的手段确保一切民力得到正常发挥。要使经济职能社会化,通过建立多元的经济主体使经济成份的构成多样。要使文化职能丰富化,文化产品多样和多层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要使社会职能健全,最大可能和最全面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产品、提供人人享有的社会救济和健全的社会福利事业。(4)政府行为公开化。通过行政听政制度、行政采购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的完善,使政府在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指挥、行政控制方面的一切政务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并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财务公开制度和各级官员财产公开制度。(5)行政监督透明化。通过对监督目标的选择把政府自身监督与其他监督主体共同监督结合起来,公开监督结果,提出改进措施,确保监督效果。
由于政府组织具有主导地位,政府组织的开放性可以产生不凡的意义。在组织之间,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中公平、民主的意义大于效率的意义;组织无等级与公共政策的平等性;公共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的发展与进步先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模式是先进政治模式的结晶;组织在纵向和横向方面都表现出网络的稳固性,信息传输渠道畅通,即政府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延伸与政府组织的横向展开、私营部门从大集团到家庭作坊式经营的纵向延伸与私营部门的横向展开、第三部门的不同类型分割等等,构成了整个社会完整的网络体系,便于各类信息的传输、共享。在实现民主行政的进程中,实现从行政听政到行政财务的全面公开;实现从政府上网到网络政务的全面公开,公文开放浏览,通过网络虚拟办公解决实际中效率底下的问题;实现从人的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变;实现政风的根本好转,建立公务人员平等、自由、民主参与公务的机制。显然,在这里,政府的开放性有两重基本价值:一是保证了有效监督机制的运行,通过规制与参与,确立“平行式”监督和“渗透式”监督机制。二是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建立零距离。
政府开放性以政府开放度为标准。衡量政府的开放度主要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指标:制度开放指标、行为开放指标和开放进展指标。制度开放指标包括政府制度有多少种可以公开和查阅,有多少种无密级可言,政策和规章有多少可以在公共场所(包括互联网)上公布。百分比越大开放度越大。行为开放指标包括政府决策项目的公开数目,行政听政项目的公开数目和行政听政次数、人数指标和公众的评判指数,以及财务公开的数目。
政府开放性也是有限度的。开放性以不影响政府组织存在、不动摇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为前提。无限度的开放性政府会失去社会价值,会导致全社会无政府状态。有限度的开放性会使政府陷入封闭状态。因此,强调开放性是强调政府开放性理性上的最大化,而非无限化。
过去有关开放性的理解十分片面,仅认为是政府组织的一种简单状态描述,是有关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技术数据和程序数据的进一步公开、政务信息公开和简单的行政听政制度,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随着政府开放度的加深,开放性的内涵会更加丰富、深刻。
三、开放性与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不同与古典行政学时期,也不同与新公共管理时期,它要求政府以极度开放的姿态应对一切挑战。[*]公共管理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管理趋势日益明显,公益物品的供给、公共资源的利用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基础上,并且以提供公益物品、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权力分散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管理企业化和政府治理,这是传统状态下的政府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开放性是政府自治的结果,是政府实现善治的开始,也只有在开放性的特征下,政府公共管理的任务才能完成。
公共管理时代是全球化时代和知识产业兴起的时代,开放性适应了这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带来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冲击着每一个国家,给每一个政府以新的机会、挑战、权利和责任。只有开放性的政府,才能在这种冲击下获得新的机会,在各种挑战面前解决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依靠政府权力获得政府利益。知识成为商品和知识产业的兴起促使政府间、政府与社会间的互动、协调关系加强。开放性政府就能够兼收并蓄,接受各类知识,同时使知识转化成经济力量。政府也因为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而变得文明和守信。这两大发展趋势顺应了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发展环境的要求,也确定了政府必须有的开放性特征。在问题的另一面,公共管理时代的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动态性问题(dynamicquestion)、复杂性问题(complexityquestion)与多样性问题(diversityquestion),以开放性的姿态解决这些问题是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的要求。
开放性能够解决公共管理时代政府的内部关系问题。政府获得权力和巩固权力需要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过程和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政府每一步行动都是各种关系协调、控制与选择的结果。政府的内部关系通常是不透明的,外部关系则是清晰的。在政府内部,政府统治与政府治理的关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行为与目标的关系、组织与管理者的关系等等方面都表现出极不透明的特点,政府自身利益分割上很难照顾各个方面,利益的侵占与冲突使得政府内部常常出现不应有的争夺与矛盾斗争,必要的妥协与退让很难做到。而在政府外部,政府与市场可以互补,建立政府生态的平衡运做机制,同时,政府与其他利益团体之间通过谈判可以达成一定的协议,通过退让、妥协达到双赢。因此,开放性更强调政府内部关系的开放和透明、利益分割的开放与透明,矛盾的外化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透明,并由此使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沟通,最终建立“政府内部关系协调,外部关系顺畅”的发展模式。
开放性能够合理地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对国家总权力的分配事实上是由公众委托的政府来承担的,政府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最大的公共权力。在整个社会领域,政府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对整个社会事务的安排有更大的主动权和支配权。公共选择理论与委托人理论以经济领域为例,认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同时需要对方去干预和补救,但这种干预和补救是自愿的还是强迫的?还是外在制度的安排?显然,是外在力量的作用,这种外在力量正是政府公共权力的力量,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更有主动权和支配权。在一个封闭的政府里,政府不会自发地让位于市场的干预,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地进行干预。一定意义上,市场的干预必须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只有在开放的政府里,政府才会让位于市场,并安排市场合理干预和补救因政府失灵而造成的损失。政府的开放性越强,开放度就越大,有效的市场补充越充分,干预越有效。因此,开放性是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解决政府与市场矛盾的一剂良药。在市场提供有效的服务的同时,一个开放的政府懂得自己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即安德森(Anderson)所认为的:(1)提供经济基础;(2)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3)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4)维护竞争;(5)保护自然资源;(6)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7)保持经济稳定。[4]这样,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就会最终建立起一个“政府做,市场也做”的平等发展模式。
开放性解决了公共管理中政府的定位问题。在开放理念下,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府组织的运行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总结、预算与人事七个方面必须是开放的,是在公开状态下进行的,规章制度和文件除过的保密之外,民众和任何社会团体的阅读、查询都是公开的和方便的。同时,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功能必须开放。政治的开放程度直接关系政治文明、政治稳定和民主价值的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完全依赖经济的开放程度;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更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功能的最终完善;而社会功能的开放可以使更多的社会利益群体分担社会事务,最终减轻政府的负担。在开放理念下,政府的结构应该是透明的,尽管不同级别的政府组织结构模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要素是应该清晰的。结构的透明有利于对政府运行成本进行监督,最终建立“透明政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模式。
开放性有利于理解公共管理时代公共政策的实质问题。公共管理时代,公共决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政府为自身发展制定必要的政策,其二是为社会制定规范和制度,包括符合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使用的规范与制度。政府决策最重要的是坚持民主与科学原则的统一,最广泛的民主意味着决策过程最大程度的开放,一切科学手段的采用意味着决策的正确率增强和能够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开放性的政府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主的原则,可以充分吸收科学家的意见和采用最科学的办法进行决策,使决策体现公共价值的实质,即最大化地满足公共利益和解决公共问题,最终建立“大家决策,大家参与”的科学模式。
开放性确立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对政府提出了“做表率”的要求。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利益的分享者,但并不等于政府可以独霸和支配公共领域的所有事务。开放性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最终建立平等的主体关系,同时更好地体现政府民主、回应性、公正、公平的价值。政府必须以行动证明自己是可以承担和拥有这一核心地位的,一方面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不仅仅以政府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兼顾社会各个团体,特别是不制定歧视性政策和不平等政策,另一方面保证社会制度的公平与公正。政府是核心、更是表率,政府开放,其他社会组织、包括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也应该适度开放,最终实现“全社会开放”的完整体系。
开放性有利于克服公共管理中政府自利性和非理带来的问题。政府自利性即政府公务人员依托政府肌体实现个人利益和政府内部部门官僚集团为实现部门利益而产生的自私行为称为自利性。政府能力弱化、权力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共行政中行政无效果、行政灾害称为非理。[9]就运行过程,自利性和非理的产生正是由于政府封闭运转,公务人员行政行为缺乏监督,搞内部操作造成的恶果。在开放性原则下,不仅可以提高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而且可以有效监督公务人员的行为过程,特别是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同时,依靠开放的秩序和制度保证一切非理在发生之前就得到遏止,从而减少政府非理下的灾害发生,树立良好的政府威信。
最后,开放性推动了公共管理时代民主化进程。依靠良好的民主的基础,民主行政、民主管理的渠道愈加畅通,民主的结果更加有保证。同时,从经济领域入手改变忽视效率的作风,实现生产要素自由地跨越地域流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从政治领域入手完善政府体制,改变政风和党风,实现政治文明,实现民主科学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从文化领域入手重塑政府道德,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威信。惟此,推动政府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1].马克斯·韦伯.组织与组织[M].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7.
[2].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P.55.
[3].任晓林.官僚制的终结与后官僚制的兴起[J].西北大学学报,2002(5).
[4].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P.46
[5].Allison,Graham.“PublicandPrivateManagement:AreyFundamentallyAlikeinAllUnimportantRespects?”InFrederickS.Lane.CurrentIssuesinPublicAdministration,NewYork,StMartin’sPress.
[6].任晓林.政府行为“双重效应”[J].理论与改革,2000(2)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功不可没的。教育的管理主要体现于用合适的管理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教学高效的运营。而政策的改变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是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根据世界的形式与环境,做到与时俱进的这一目的。任何国家都是重视教育的,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立国之本,是为国家培育栋梁的一个摇篮,所以一个能重视教育的民族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民族,是一个奋发的民族。而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加高效的运行下去,得到一个良好并长足的发展。这一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政策调整的意义与解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其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确立了我党早日步入快车道,并加快进程的这一伟大目标,而在政策的不断调整下,我党建立了更加高效的亲民的政府管理体制,而教育管理体制也在其熏陶下有条不紊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全面培养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同时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也可以与时俱进不局限于过去。开创新的未来篇章。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历年来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动中教育体制是最佳的受益者,我们可以观察到其中的规律,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不在集中于其中一点,开始变得不断的权利下方于地方,对其管理以及教育权限进行不断的扩大,给予了地方权利的不断扩大,使其更加有自主教学教育的培训能力,更多的可以体现在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之中。良好的更教育模式可以使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正应了那句老话“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可以定制不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完善,不会因为应试教育而变得视野狭窄,并磨灭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对老师的工作量也有所减轻。
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注意事项
虽然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关注下,已经得到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与些许注意事项。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革,而改革必然时期进行变化,变化就会有新旧矛盾问题的产生。由于政府下放了权利,使教学不在全部依赖于政府,让教育进行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所以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但是有些学校的出现极大的增添了教育的无序性质。变相的收取高额的学费,做出“出国”承诺等。这些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破坏了教育教学的秩序。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把握尺度对其进行改良,改善。增强其教育的有序性。保证教育可以良好的贯彻与落实于基层人民和广大群众。使教育的普及率得到提高,增加国民教育教学的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修养。
四、加强对地方教育体制改革的落实
教育的普及已经传播到了我国的各个角落,但是省级以下的教育体制改革还应该有待加强,应该对地方上的教育体制进行完善和充实,使其拥有地方特色。旗帜化鲜明。责任分化更为明确。遵守教育法律的前提下完成个性发展这一转变。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奠定基础。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缺陷。
五、其他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一些其他的国家里学校与政府是分开管理的。政府依照法律法规来制定,其他则有学校的法律负责人进行统一管理。让正规社会群体对其进行督促和检查。虽然我国的体系可能和其他国家的体系不尽相同,但是也有其参考的价值。我国也对其进行了部分的调整,把学校变成事业。我认为这是解决目前教育秩序混乱的一计良药。督促了学校的办学效率,提高了办学质量。减轻了政府压力与负担。更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对教育进行一个良好的运行。以少量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回报更多的高标准与高质量的学校进行良性的竞争与参与。
六、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的完善
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高速发展与运营阶段,但仍有个别欠缺需要完善比如说信息系统的完善便是尤为重要的。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所带来的好处,于是也应用于各个行业当中,在国外的有些地区已经使用信息化教学。并且发展的如火如荼。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这一定是未来教育的必要发展趋势之一。所以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也需要尽早落实,并且贯彻实施。同时检查督办机构的完善与监理对教育改革也很有帮助作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与检查,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所以说对监督设施的完善也非常重要。显然上述需要完善的完善的问题需要一步步的去落实,不可以贪功求快。要稳扎稳打完成这一伟大的发展目标。
七、结束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关系着未来国家的强大与否,而大数据时代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多元化个性化进行了更加丰富的渲染,填充了我国应试教育下所遗留的空白,增强多元化的教育事业发展,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及早的分析与解决。对教育改革所欠缺的漏洞可以尽早的完善,更加高效的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加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享受更科学管理所带来的高效教学。增加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早日实现我国教育强国这一主要目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光添彩。
作者:赵明旭 单位:赵明旭,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