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岗就业工作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9 18:03: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稳岗就业工作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稳岗就业工作措施

篇1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相关决策部署,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进一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企业生产有序、员工健康安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根据阜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南人社秘〔2021〕11号)要求,决定春节前后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行动主题

迎新春送温暖 稳岗留工

二、行动时间

2021年1月21日至3月31日

三、服务对象

(一)留在务工地就地过年和已返乡农民工等务工人员;

(二)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

(三)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帮扶对象;

(四)其他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

四、行动目标

(一)倡导不返乡、返乡有帮扶,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切实做到“生活有保障、就业有岗位、培训有资源、创业有门路、困难有帮扶”,使他们能得到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相关支持帮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心,实现就地过年有关怀。

(二)使重点企业和其他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能享爱相关用工服务和政策支持,正常稳定运转和健康发展,实现开工复工有保障。

(三)使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重点帮扶对象、节后返岗农民工等能得到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劳务对接等服务,实现节后务工有支持。

五、行动内容

(一)送温暖留心

1.编发一封慰问信。相关部门联合向广大务工人员发出“一封信”。倡导尽量就地过年,通过“智慧阜南”APP、微信、“明白纸”等有效载体和镇村等有效渠道广泛推送,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到应知尽知、应晓尽晓。

2.发出一封倡议书。配合县相关部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用工输入地有关部门间的横向合作,切实维护留在务工地过年的阜南籍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落实好工资、休假等待遇保障,确保阜南籍务工人员“就业有着落、权益有维护、生活有保障"。

3.开展走访摸底。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各村对外出务工人员联系,开展留岗返乡情况摸底,在全镇开展“就业访民生、听民情”活动。春节前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摸清春节期间生产经营和春节后开工复工等工作安排,摸清劳动者返乡意向和行程安排,指导做好稳岗留工工作。春节后重点走村串户,摸清农民工等转移就业劳动者返岗时间和目的地,引导其安全有序错峰返岗复工。

4.加强对留岗务工人员关心关爱。动员各村对留在务工地过年的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电话道一声问侯,提醒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5.开展困难群体节日慰问。镇社保、民政、扶贫、团委、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通过上门走访、手机短信、 0Q群、微信群等途径,开展为农民工办实事活动,协调做好家庭成员异地过年慰问、服务等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关爱帮扶。

(二)强政策留岗

6.落实援企稳岗相关政策。加大援企稳岗相关政策落实力度,按规定落实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制定错峰放假和调休计划,以岗留工、以薪留工。鼓励企业结合需要灵活安排职工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7.维护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确保用人单位不因疫情防控为由,损害务工人员的权益。

8.加强风险防范力度。配合开展就业形势监测分析,准确把握企业减员、农民工回流等情况,同步做好应对预案,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有效防范企业规模裁员风险。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全力保障职工工资支付,积极回应重点群体诉求,畅通线上线下举报投诉渠道,严肃处理各类欠薪违法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

(三)稳生产留工

9.全力稳定企业生产。有针对性地深入辖区内重点企业走访,做好稳生产帮扶工作。

10.发挥“共享用工”作用。支持阶段性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与生产不饱和、富余员工较多的企业加强对接,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开发一批消杀防疫、保洁环卫、社区服务等临时性岗位,兜底帮扶确实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务工人员。

11.组织企业间“订单调剂”。引导辖区内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协调实力强、订单多的企业开展订单调剂、半成品收购、原材料及产品销售渠道调剂等帮扶,保障企业生产经营不间断、务工岗位能留续、劳动者就业有保障。

(四)优服务留人

12.发放一套资料。待《阜南县就业信息汇编》《阜南县就业创业政策问答》编印后,及时发放下去,使就业者、创业者能够及时得到他们需求的信息。

13.配合县相关部门开展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线下专项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智慧阜南”APP等线上平台常态化开展“云端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及就业扶贫基地的主体作用,精准对接各类返乡人员创业需求。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对接县技工学校,为返乡人员提供优质技能培训服务。

14.优化系列服务。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开展“131"服务,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1个培训项目,社保所进一步强化力量,在社保接续、劳动维权、调解仲载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及时公布政策清单、服务清单和经办机构清单。

15.谋划有序复工。镇社保、扶贫等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和疫情防控要求,对于春节后有跨县、跨市、跨省返岗需求的务工就业人员,提前协助做好企业与劳动者信息对接,“点对点”开展“送您上岗”活动,优先支持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帮扶对象外出转移就业。春节后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者,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每人100--500 元交通补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地城镇“迎新春送温暖、暖岗留工”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推进活动开展,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跟踪协调工作,对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

(二)严抓疫情防控。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扎实做好各项活动的疫情防控专项方案,深入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三)积极宣传引导。结合“四送一服双联”“地城夜话”等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宣讲,重点介绍稳就业相关政策,大力宣传鼓励就地过年以及支持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四)狠抓工作落实。各村、镇直相关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责,细化工作措施。结合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工作实际,尊重劳动者和企业意愿,灵活多样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及时反馈问题,务必形成务实高效、 协调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附:

地城镇“迎新春送温暖、暖岗留工”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地城镇“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张继才  副镇长

副组长:曹海伦  ()

杨俊峰  镇社会事务站站长

        艾先锋  镇扶贫办负责人

        李家辉  镇团委书记

        张旭光  镇农经与统计站站长

        王  正  镇交管站站长

篇2

县扶贫办开创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防贫防返贫工作中来。根据县社会组织多、爱心人士广的特点,扶贫办积极协调引导爱心组织把爱洒向防贫防返贫领域。

为了鼓励扶持老弱病残群体自力更生、灵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财富。为尚未脱离贫困的家庭和老人提供适合自己的手工活,在家里也完全可以从事的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再就业,居家劳动仍然可以创造财富。县扶贫办和爱心志愿者协会协同发起的“双手创造价值,产业带动扶贫”项目第二期精准扶贫手工活培训项目交流会于2020年5月24日上午九点在县河西镇举办,现场为周边近百名扶贫对象准备了十多种手工活项目,包括:手工编织儿童车、轴承袋盒家庭安装、童车油门线家庭安装、橡皮泥小包装、简易螺丝帽安装、汽车雨刷安装、扯线安装、工艺花手工活(2家)、艺术袋手工活。

培训现场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珠绣、编织绳等加工原材料,并且邀请想通过手工实现脱贫增收的家庭妇女等人群进行现场培训,用手工技艺去带动、帮助社会上的弱势就业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帮助贫困人员实现脱贫增收,帮助他们掌握一份技能,树立一份信心,扶智增志打开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今后县扶贫办还要继续联系动员县雷锋帮帮团等爱心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爱心帮困活动,大力助推县的防贫防返贫事业。

二、协调配合人社局用一份真情防返贫

针对疫情影响,县扶贫办配合开展了“我为务工献真情”活动。对于无法外出的青壮年“双非户”,县人社局积极协调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的工作,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摸底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需求和企业复工、用工需求信息,加强劳务服务,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在防护物资予以奖励,在金融贷款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已有670余名贫困人口和“三类人员”在光明九道菇、鑫泰轴承等县内企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对于能够外出务工贫困青壮年“双非户”优先免费体检。在开展的外出务工人员免费体检活动中,开辟“双非户”优先体检“绿色通道”,不仅为“双非户”节省近400元的体检费用,又让外出务工人员持有“健康通行证”让用工企业放心,实现立即就业,目前已优先为132名有务工需求的贫困人口体检,让其外出能够实现立即就业。

今年,县人社局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等多场招聘会和“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活动等,累计回引上万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县人社局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严格落实优惠政策。计划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发放扶持创业贷款万元,开展职业培训人。

同时,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和贫困人员就业援助,建立全县建卡贫困户就业信息系统,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加大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建立稳定有效可持续的托底帮扶机制,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适时返岗稳岗,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对返岗贫困劳动力的服务,通过“点对点”“专车输送”等形式,确保贫困劳动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截至目前,全县外务工贫困劳动力60%已上岗就业。同时,针对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情况,及时发放交通补贴。对城乡贫困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到省外务工的给予每人500元交通补贴,到省内市外务工的给予每人300元交通补贴。针对部分“双非户”受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未能及时就业的情况,新增349个疫情防控扶贫公益岗位。疫情防控扶贫公益岗位人员补贴为每月500元,人员上岗前,各乡镇(园区)劳动保障平台都要做好岗位职责的安排和人员岗前培训,指导其规范开展防疫工作和做好自我防护,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从而使贫困人员在防疫期间获得一定的收入。

通过对于青壮年“双非户”的稳就业、保增收,县“双非户”工资性收入年24000元左右,极大地防止了新增贫困户的发生。

三、敦促落实微工厂用一份诚意促使家门口就业

针对家里因为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而无法外出务工的年轻妇女,县大力发展推广扶贫微工厂项目,有条件村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微工厂项目,加工箱包、手套、棉服、阿拉伯大袍、文化衫、汽车配件、轴承等产品,留守妇女不用出村,就能在家门口的微工厂里上班挣钱,月均收入达到了1800元左右。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打工挣钱,人们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篇3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扩大就业规模

1、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15人,占目标任务3400人的118%;

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05人,占目标任务1400人的136%;

3、“4050”等困难就业对象再就业416人,占目标任务300人的138.7%;

4、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49万元,占目标任务800万元的193.6%;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9%以内;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1、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2人,占目标任务20人的110%;

2、参加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23人,占目标任务20人的115%。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开展省内农民工用工企业在岗培训2385人,占目标任务2200人的108.4%;

6、开展品牌工程培训440人,占目标任务400人的110%;

二、采取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几年来,我局一直把就业促进民生工程纳入局务会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就业促进工程领导小组,实行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经办股室、人员具体抓业务的良好工作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在局内召开专题研讨会,制定了就业促进民生工程体实施方案,将任务细化到各相关股室,明确具体责任人,并将此项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二)综合管理,监督检查我局按全区民生工程要求,积极开展日常工作,特别是负责就业促进民生工程项目股室,每月按时、保质报送民生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完善好各种台帐资料;

及时与上级对口部门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区的目标任务支持。局内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及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民生工程的实施进度。

(三)落实政策,促进就业

1、就业援助促就业。今年,我们先后开展了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春风行动”、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援助服务周活动以及为我区劳务输出构筑区外平台的籍在外务工精英人士迎春座谈会;在开发公益性岗位工作中,除政府购买并赠送公益性岗位外,各类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积极腾岗、献岗,重点帮助和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2、在岗培训稳就业。按照“职业技能培训进企业、进车间”的要求,同时也结合区实际开展农民工用工企业在岗培训,切实提高企业内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和素质。由区就业训练中心专门聘请技师深入企业指导传授专业技能,学习劳动维权、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和自身素质,以全面适应企业用工的需求;并对企业及企业用农民工搞好跟踪服务,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掌握用工需求方向,并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开展农民工用工企业在岗培训2385人。

篇4

(1)、脱贫攻坚。 扶贫工作是当前我镇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294人,脱贫85户255人,未脱贫124户41人。扶贫工作从2018年4接手后,感觉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检查多,整改频繁。为了尽快上手,加班加点,自己不停学习业务知识。扶贫会议多,培训多,要及时传达区“秋冬会战”等各种会议精神,召集第一书记、扶贫专干等及时传达区里相关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工作;做好动态管理工作,做扎实基础材料,及时更新国扶系统。为了提高扶贫专干的扶贫水平,组织参加市里举办的扶贫动态管理培训班,培训完之后将对基础材料再进行梳理整改完善,对贫困户再次进行精准识别;扶贫检查多,相应整改多,落实整改省第五督察组等各种检查反馈的问题。对标各种检查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完善台账,健全制度。

在全镇干部不断努力下,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区9个乡镇(街道)排位中多次位居前列,为我镇在全区扶贫工作中争得了相应的荣誉。

接下来,扶贫还要面临省检、国检,可以说压力非常大,为了做好接下来的工作,必须组织动员好全镇帮扶干部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做好走访,准备和完善相关资料。

(2)、劳动保障工作。扶贫就业方面。积极为贫困户人员推荐就业,设立家庭农场、纸业两个扶贫车间,共安排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向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共安排21名贫困户人员就业,完成了区里的任务指标。社保方面,为我镇296名贫困户全部代缴医保,购买补偿商业保险,对年满16岁的贫困人员代缴了养老保险,做好贫困人员就医报销工作。

社会保险方面。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及时把下年度的社保费缴纳,积极做好失地农民保险工作,办理失地农民手续办理。

劳动监察方面。处理劳资纠纷,特别是帮助我镇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到劳动人事仲裁院协调处理劳动纠纷,为贫困人员争取到经济补偿金1.6万元。处理思特纺织、地质大队内石材厂公拖欠工资纠纷事件十多起。成立我镇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室,完善相关制度。

(3)、公共资源交易情况。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规范三资流程:修改《公共资源交易实施方案》,明确了“三资四步法”报批程序,严格规定3万以上的公共项目要走招投标程序;明确村里3000元以上的支出要走三资程序。督查各村进行整改,规范三资交易程序,完善公共资源的手续,修改公共资源的合同文书。

(4)、大厅管理。要求大厅坐班人员遵守大厅规章制度,遵守机关上班时间,有事需请假并要求B岗顶替。完善大厅管理制度,实施奖惩制度,及时向区里上报各种资料。

二、履行“一岗双责”方面

作为乡镇一名副镇长,做好“一岗双责”,首先,必先律己,领导干部只有自身行得正、坐得稳,才能产生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其次,承担起监督监管的责任。一要严格要求。二要严格管理。三要严格惩戒。惩处惩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板子”只有打到具体人身上,制度才能有威慑力。再次,履行“一岗双责”,工作对象是干部,必须针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干部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党风廉洁建设,管住细节,有的放矢,避免遗漏。抓队伍建设,要抓分管干部思想教育。一个干部如果不能把心思全部用在工作上,就要想入非非,动其他歪念头。只有知道干部在干什么,看其工作是否尽职尽责,作风是否扎实深入,才能透过工作看思想,防止不廉洁行为演变为腐败行为。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敢于拉下面子,及时打招呼提醒、及时批评教育、及时督促整改。

三、落实意识形态方面

增强抓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促进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教育等工作深度融合,助力全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善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明确职能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切实将扶贫领域意识形态纳入全镇重点工作,部署不断创新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和方法,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对全镇干部群众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办法学习宣传,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紧抓思想引领、观念培养等关键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扶贫领域舆论导向,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和回复,完善脱贫攻坚政策答疑。同时,进一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全面反馈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专项整改,切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二部分:遵守德廉法自律情况

篇5

(二)、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各级残联把盲童教育列入“长江新里程计划”,对66名盲童每人每年资助经费150元,资助金额达3.3万元。有20名残疾儿童纳入全省扶残助学计划,累计资助金额达12万元。全市特教学校在校学生稳定在200人左右,其中阳新县特教学校40名学生纳入“国彩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金额达12万元。全市“三类儿童”随班就读纳入义务教育范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60名中高考上线残疾考生顺利实现入学,省市两级残联对残疾高考学生奖励金额达2万余元。

“十五”期间,举办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班280多期,共投入培训经费100余万元,培训残疾人达6700人(次)。同时,借助中残联与欧盟合作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定点我市之机,成功举办两期全省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得到中残联和欧盟项目评估专家的好评。

(三)、就业扶贫跨入先进行列。全市福利企业发展到80多家,集中安置2700多名残疾人,个体从业及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人数达9800多人,盲人按摩点由原来2家发展到现在10多家,残疾人就业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现在的82。各级残联深入到全市1000多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依法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670万元,并将残保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各用人单位累计分散安排3242名残疾人就业。分散安置达标单位达100多家,市政府先后两次对11家达标单位、30个先进单位、90名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成功举办全省首届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有6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招聘会,372名残疾人在用人单位进行录用登记。市残联连续三年被省残联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市残联、大冶市残联被中残联授予“全国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残疾人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市城区有3179名特困残疾家庭计入低保户,农村有3700名特困残疾人列入定救对象;有1100名“三无”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有关单位与2016户贫困残疾人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残疾人贫困户达1000多家,慰问金额达20多万元。“十五”期间共争取扶贫资金440万元,开发扶贫项目6个,辐射安置残疾人达300多人。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9500名,其中4600名解决了温饱。20__年市残联被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残联等四部门授予“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文体宣传工作丰富活跃。我市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盲人门球预赛暨锦标赛,并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全省重大赛事活动,在第十一届全省运动会暨第三届残运会上,我市23名运动员分别夺得11块金牌、18块银、铜牌。为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世界冠军刘泽兵、柯玉仙等残疾人被有关部门授予省市劳模。充分展现了我市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全市各级残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形成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利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掀起宣传热潮。据统计,各级残联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宣传稿件20__多篇,制作残疾人专题片10多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0多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法制维权工作力度加大。全市各级残联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残疾人由受助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残疾人事业由社会救助型向民主法制型迈进。市政府20__年颁布了《黄石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市直有关部门制定了残疾人教育、就业、康

复等具体优惠规定,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了开展三次执法大检查,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四大重点工作予以突破。会同市司法局设立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站。深入开展创建维权示范岗活动,大冶市陈贵镇司法所等七家单位被中残联、司法部授予“全国残疾人维权示范岗”称号。各级残联认真对待残疾人来信来访,五年间共接待上访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15000人(!次),处结率达98,回告率达100;其中,稳定婚姻家庭1530户,维权案件达120件,维稳事件达57批次,累计为残疾人办证35000人次。为解决下肢残疾人代步问题,与台北曹氏基金会合作,为下肢贫困残疾人捐赠轮椅50辆。

(六)、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在发展中完善。市残联于20__年建成集机关办公、康复、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大冶市残联购买了2500M2综合办公楼,黄石港区、下陆区、铁山区的康复教育活动中心在“十五”中期投入使用。磁湖山庄、社会福利院等相继建成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湖滨路、人民广场等无障碍服务更加完善,全市盲道总里程达30公里,无障碍设施总投资达20__多万元。

市残联相继组建成立了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完善了职能设置,增强了服务功能。县(市)区残联基本实现了机构升格,经费单列,理事长专职。95的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建立了残联组织,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社区残疾人工作已纳入政府工作范畴,与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相同步。

各县(市)区残联基本上建立了专门协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市残联在自身经费困难条件下给市盲人协会、肢残人协会等五个专门协会提供活动经费,解决活动场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举办了理论业务培训班,提高全市基层残联干部的业务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把握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石的良好发展机遇,坚持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的工作方针,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这个目标,以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联系残疾人;加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业务建设,为残疾人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使残疾人生活状况和参与环境明显改善,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我市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五”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从我市市情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以“两基”工作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建立起基础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程序明晰、服务一流、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残疾人事业新体系。

---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扩大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面;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高职中等教育初步形成体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步提高;为大批残疾人提供有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要求的残疾人基本得到职业咨询与指导,进一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

---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使扶残助残社会风气蔚然成风;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建设,积极发展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环境。

---进一步增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树立为残疾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扶持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吸纳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增强基层残联为残疾人服务的实力,市、县普遍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各级残联的自身建设,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丰富活跃。

---进一步提高各类残疾人的自身素质。运用各种形式,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帮助提高各类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杰出自强模范”、“杰出技术能手”、“杰出特艺人才”的争创活动,激励广大残疾人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推动各类残疾人参政议政,积极培养残疾人干部,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和社会中更加活跃。

三、“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康复与预防

主要任务:残疾人康复面进一步扩大,使2.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500例,低视力康复180名;聋儿语训230名,培训聋儿家长200名,训练智残、脑瘫儿童150名;安装普及型假肢150具,为残疾人提供6000件用品用具和辅助用品。

工作措施:围绕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康复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依托,家庭康复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康复、训练、服务体系。在城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与城市社区建设及残疾人群需求相适应、布局合理、经济有序,面向群众、面向家庭,集保健预防、康复教育、健康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要以村卫生室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康复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康复服务网络。要坚持“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会同卫生部门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康复服务的试点工作,力争农村康复医疗覆盖面取得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医疗卫生康复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初级卫生康复保健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办法。广泛开展康复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康复知识,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继续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语训、肢体残疾者康复、智力残疾者康复等一批重点工程。

继续开展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精神病防治康复。积极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预防意识,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减少遗传致残和药物致残行为的发生,重点是

开展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和0—2岁的婴幼儿补碘预防。建立完善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项目优势,组织实施好“国家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所规定各项康复任务。重点项目:社区残疾人康复项目、残疾人“复明工程”、助听、助行项目

(二)、教育与培训

主要任务: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成果,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使上线残疾中高考学生录取率达95以上。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力度,免费培训8500名残疾人。

工作措施:配合协助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完善我市特殊教育的服务体系,稳定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加大对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的救助,切实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辍学。对适龄残疾儿童推行“两免一补”(免学费、免杂费、实行生活困难补助),从而推进贫困失学残疾少年儿童的救助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继续做好残疾考生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保障各类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的合作,发挥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这一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中、短期培训。各级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培训鉴定功能开展工作,使城镇有求职要求和农村可就业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培训,并同时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要加大对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基地的投入,完善我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基地的功能,提高我市残疾人就业中心服务水平。加大对基层残联培训经费的投入,使城镇有培训要求的残疾人都能得到免费培训,对培训期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实行生活费补贴;对农村残疾人以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用技术为主的免费培训。扩充基层残联配套设施项目,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市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水平。

重点项目: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改造项目

(三)、就业与服务

主要任务: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安排1500名残疾人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5以上;农村稳定从业残疾人达4万以上。

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采取积极扶持和保护措施,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要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保证残疾人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和个体从业三条主渠道畅通,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了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为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一站式”的配套服务,引导各类残疾人外出务工实现残疾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积极发挥市残疾人创业者协会的作用,为残疾人就业和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表彰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加大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管好、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将在全市开展一些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创建2至3个安残达100人以上的省级残疾人就业基地;二是创建2个省级和5个市级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创建一批公司 基地 残疾人农户的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四是创建一批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店。充分发挥这些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全市残疾人就业全面发展。

重点项目:市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基地项目

(四)、扶贫解困与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对1万名极端贫困残疾人进行扶助,帮助2.8万低收入残疾人脱贫,对600户残疾人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全面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规和政策,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工作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__-20__)》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各项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极端贫困残疾人进行有效扶助,帮助低收入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用好国家下达我市的康复扶贫贷款资金,充分发挥康复扶贫点的辐射作用。继续开展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在大冶、阳新的老少边穷地区对600户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助残解困进万家”活动,采取“帮、包、带、扶”等措施。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自食其力,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要帮助落实“低保”、“五保”、“定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济等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在城镇推行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自助、互助、公助”等办法,扩大残疾人的投保面,使投保率达到80%以上。社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投保面要100%,确保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研究,制定针对重度残疾人、一家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的特殊救济、救助办法,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重点项目: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

(五)、法制建没与维权

主要任务: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切实做好新时期残疾人的工作,来信来访处结率、回告率达98以上,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工作措施:认真做好残疾人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修改《湖北省实施办法》及省政府145号令提供详实的各项数据。加强残疾人法制宣传和检查监督。将残疾人保障法纳入各级政府的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制教育,会同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大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各级残联要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为契机,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会同计划、统计、卫生等有关部门摸清全市残疾人的数量、分布、分类以及康复、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建立全市残疾人数据库,为开展残疾人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按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认真做好残疾人的接待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残疾人解愁。按国务院关于残疾人证办理管理要求,依法规范残疾人证的审核发放,确保残疾人证发放的公平、公开、公正。

(六)、文化体育与特艺人才

主要任务:加大我市特殊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促进残疾人特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高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为20__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输送优秀人才。

工作措施:我市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有过辉煌的历史,为黄石和国家争得了荣誉,我们要继续与文体部门加强合作,再展雄姿,使残疾人文体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导社会各类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向残疾人开放,并为其提供优惠优质服务。充分利用我市原有艺术人才资源,采用“传、帮、带”等形式,加大我市特殊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力度。积极参加全国、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和盲、聋、哑学生的艺术汇演,努力促进我市各类

特殊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认真做好残疾人体育协会工作,培养残疾人优秀体育人才,以备战20__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积极选拔、培养和输送运动员参加全国各类比赛活动,力争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及20__年残奥会有我市运动员参加,展现我市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风貌。抓好运动员的培训与管理,使残疾人体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七)、社会环境与信息网络建设

主要任务:广泛开展“全国助残日”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形成扶残助残的社会人文环境。力争电视台开办加配字幕和手语的新闻节目,社会综合性报刊开辟残疾人专栏。完善办公自动化网络功能,做好统计工作。

工作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广大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感人事迹,宣传残疾人顽强拼搏、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风貌。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要残疾人节日期间,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辟助残专题、爱心专栏,集中力量宣传残疾人事业,扩大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影响面。在特殊学校、福利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等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多帮一”、“一帮一”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组建残疾人自强模范报告团,深入机关、学校、厂矿企业进行巡回演讲,展示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

加快残疾人事业信息网络化进程。进一步建立黄石市残联网站,为全市残疾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让广大残疾人能从网上直接了解到国家和地方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扶持政策,知道各级残联的工作动态和办事程序,掌握关于康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信息,使残联的网站和网页成为肢残人的腿、盲人眼睛、聋人的耳朵,构建残联与残疾人交流的网络平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掌握残疾人的思想动态。加强各种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八)、组织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不断完善基层残联组织网络,发挥名专门协会的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形成一支“人道、廉洁、奉献”的残疾人工作队伍。推进全市残疾人无障碍建设,争创全省残疾人无障碍示范城。加强基层残疾人综合设施建设,兴建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服务中心。

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基层残联组织网络,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使基层残联做到“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社区、村委会要全部建立残疾人协会组织,形成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基层。

切实加强残疾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专门协会的作用。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和社会上更加活跃。按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工作思路,使我市残疾人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前移,更好地贴近残疾人,让残疾人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

要切实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建设。一是要加强团结,形成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事业来凝聚人心,以发展来鼓舞人心,争做实干型、创业型班子。三是要勤政廉政,以品行感召群众,以廉洁赢得民心,以实绩促进发展,把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建成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好班子。

篇6

1.就业再就业。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6.25万人,完成省下目标14.15万人的114.8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5万人,完成省下目标7.65万人的12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万人,完成省下目标2.15万人的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就业培训。累计实施再就业培训5.9万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4.8万人的123%;实施创业培训1.4万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1.162万人的120%;就业训练中心实施培训7.3万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4.6万人的159%。

3.社区就业和小额贷款。各类就业型企业累计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共计3.45万人,完成省下目标2.96万人的116.6%,其中社区就业实体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共计2.86万人,完成省下目标1.82万人的157%。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共计699笔,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5329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670笔,发放贷款1604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29笔,发放贷款3725万元。

4.失业保险。五年累计征收失业保险费24796万元,完成省、市累计目标任务20150万元的123.06%;失业保险累计新增扩面76514万人,完成省累计目标任务49000万人的156.15%。

5.劳务输出。就业部门累计组织劳务输出4.56万人,完成省下目标3.25万人的140%。

(二)主要工作成效

1.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2006年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出台和实施,使得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此间,我市出台了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劳动保障局等22个部门促进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涉及就业资金、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创业促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重点群体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几十个文件,形成了一系列强大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促进我市就业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城乡一体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架构已经形成。五年来,我市拥有市区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8个,市区县人力资源市场7个,拥有正式职工和借聘用人员150多人。县级以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从“十五”期末的284个,增加到当前的910个;专兼职工作人员从485人,增加到1400多人。其中,村一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立,当前已有540多个,每个村至少有1人从事相关工作。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分中心,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立,当前已建立14个。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架构,与此同时,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也初步形成。就业服务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服务对象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城乡所有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群体。

3.职业培训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一是职业培训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相关文件从培训的开展、补贴的申报、培训过程监督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规定,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二是培训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以市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区县就业训练中心、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企业、院校为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三是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建立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从单纯理论培训到结合动手能力培训实现了一个崭新的突破,后与市惠民培训学校合并建设。实训基地已经完成一、二期建设,在我市知名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区县就业局等12个单位建立了实训分基地,具有酒店管理、智能楼宇、现代形象设计等9个实训专业,年实训能力达5000人。2007年建立运行以来,已培训、实训各类人员7000多人。四是培训形式多样化。采取送培训到乡镇、将培训与招商引资结合、开展异地培训、开展创业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以方便培训对象为出发点,开展职业培训。

4.就业援助制度得到不断强化。一是完善了就业援助政策。出台了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通过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免费职介、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优惠政策。二是逐渐形成了就业援助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市区县局分别设立了就业援助服务窗口,基层所、站直接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援助服务。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还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援助服务。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市区县通过协调机关事业单位“腾岗”,认定企业保洁、绿化服务性岗位,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城市公共服务岗位等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安置,政府实施岗位补贴。

5.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得到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建设,并初见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建成了较为规范的中心数据机房,VPN数据传输网络基本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联网全覆盖。二是组织开发了《劳动99三版》本地化业务软件,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的有关业务相继实现联网办公,各类业务数据信息达40余万条,基本具备数据交换中心功能。三是开通政务内网电子协同办公系统和互联网OA系统,实现非条件下的无纸化办公新模式。四是开通《就业服务网》,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

6.失业保险促就业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是完善市级统筹。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通知》(自劳社发[2009]80号),完善了失业保险市级统和资金管理,实现了全市统收统支、统一调剂、统一管理。二是规范了失业保险工作程序。实现了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发放及基金财务合法性、有效性、规范性、完整性的有机统一,确保了基金安全完整。三是建立了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失业保险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四是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对19户企业、16483人次进行了社保补贴,受益面达25086人,补贴金额526.43万元。五是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参与配合了28户市属企业、16户区县属企业改制工作,为改制失业人员办理失业保险待遇服务。经市政府批准,对改制失业保险欠费挂账上亿元。六是做好失业人员档案管理。新增接收档案13128卷,提供查询、关系转移等档案服务9984人次。七是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五年来,发放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614473人次,发放金额22350万元;征收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费11359万元,发放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待遇15984人次,发放金额11205万元。

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不断完善。一是率先在全省试点打造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二是提供更多的公共就业服务。为贴近农村劳动者,把招聘会开到乡镇,把培训送到乡镇,把就业信息、培训信息送到村组,召开返乡代表座谈会,走访困难务工人员家庭。在全省开展的统一专项活动基础上,创新开展“家乡温暖活动”。三是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建立了专门的返乡民工创业孵化园,各个区县也正在制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农村,鼓励农民工承包土地开展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农业;对在城镇创业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四是注重品牌打造。树立劳务品牌,通过品牌培育更多的务工技能人才,提升他们在外的待遇享受。同时,将培训送到务工地,对他们开展异地培训,不断提升其务工技能,稳定就业。

8.创业促就业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建立了推动创业的部门。为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市局设立了创业指导科,指导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二是创业促就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出台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小额贷款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意见等推动创业工作的文件。三是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助推创业。建成70个充分就业社区、1个充分就业街镇,有11个社区被命名为“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通过辖区优势推动创业。四是建立创业孵化园。为以点带面推动创业工作,在大安建成全省首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创业者在创业(孵化)园将获得土地使用、小额贷款、减免行政收费、税收减免、创业培训、社保补贴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此后,各区县也都建立了工业园,积极吸纳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五是营造创业氛围。邀请全国有名的创业明星为下岗失业人员现身说法,举办“盐都十大杰出青年创业之星评选”、“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暨百万创业信贷扶持行动”、“青春创业就业万人大讲堂”、“青春创业20位风云人物风采展”、“青春创业百岗见习行动”等“青春创业在”五大主题活动,推起创业热潮。

9.机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抓班子建设。坚持把班子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班子带队伍、以队伍促发展。近几年来,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班子中以“不争分工、不分彼此、不争功劳”的理念推动全市就业事业的发展。二是抓组织建设。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单位的人员结构和历史状况,结合业务工作需要,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了中层干部的内部交流和提拔,先后轮岗交流了8名中层干部,提拔了5个正科级、4个副科级干部,极大地促进了工作,调动了中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抓制度建设。近几年来,制定和完善了强化机关建设的各种制度,如再就业补贴内部监督制度、制度、公文制度、办公室制度等规范性制度,始终坚持以制度管人、以机制约束人。四是抓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提升队伍凝聚力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职工道德情操和修养,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组织职工开展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市局全体职工开展拓展培训、工间广播体操,市区县局集体开展“两法一规定”知识竞赛,“我为就业添光彩”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组织全系统职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加强应对金融危机,增强责任感的教育。五是抓廉政建设。实行了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加强全局廉政教育,施行公开透明办公,杜绝违纪行为。通过狠抓机关建设,就业局机关及就业系统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增强了战胜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系统联动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活动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对我局参与的城镇就业状态的调查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万岗位就业服务大行动”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省局领导亲自到场,并作重要指示;各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挤出宝贵的春节休息时间为活动助威;市、区县、街道(乡镇)以及社区从事就业工作同志放弃春节假期,统一投入到活动当中。省局领导在参加授牌仪式时指出,我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开了全省的先河,对全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开展,对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四川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领导在参加异地培训开班仪式上指出,我局以发展的眼光,到外地进行培训实训,这在四川省是第一次,也是一个尝试。等等,在这里无法一一例举。正是有了这些支持和鼓励,我市的就业工作才得以顺利的推进。

2.心系民众、勇于创新、以点带面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现了全省“八个率先”。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率先在全省建立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把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率先在全省打造村一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为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的有效落实,率先在全省创建充分就业街镇;为探索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探索就业与招商和区域经济互动;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有形无形“两手抓”的机制;为了激发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参与就业的热情,率先在全省开展返乡民工迎春大型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返乡民工创业(孵化)园;为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民工异地培训。这些工作当中,有五项工作被评为全省就业创新工作和亮点工作。把群众满意做为就业服务工作的宗旨,把创新工作做为拉动整体工作的引擎。

3.重视宣传、营造氛围、邀民参与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推手。

五年来,我们重视宣传,重视舆论引导,重视营造氛围,把宣传信息工作作为就业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政策宣传,还是活动宣传上,我们都注重充分利用宣传媒介,通过基层服务窗口、通过上门送政策、通过设立咨询服务窗口、通过就业服务网站、通过与各种媒体合作等全方位立体式的展开就业宣传。尤其是在“一万岗位就业服务大行动”期间,首次提出了组合宣传的理念,对活动宣传方案实施全市统一策划,提供新闻通稿、宣传一个口子对外,充分利用宣传所能起到的辐射、推广和轰动效应。去年,吸引了社会各界和中央、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市媒体以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宣传我市就业工作。我们的就业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2次,中央电台报道3次,四川电视台报道3次,其他省级媒体报道10多次,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报道5次,市级媒体则是开辟了《职场文化》、《盐都就业》、《就业视线》等专栏和专题,进行长期性的宣传。强有力的宣传,营造了求职者高涨的参与就业创业的氛围,对促进就业工作顺利推进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四)主要矛盾和问题

1.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十一五”期间,尽管政府注重发展各种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和企业,同时也开发了大量的城市、社区等公共服务岗位。但是,对于我市长期以来累计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化建设产生失地农民和初、高中及高校毕业新产生的各种失业人员总量来说,岗位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缺口仍然在2万个左右。

2.结构性失业矛盾依然存在。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我们注重强化职业培训,还为此建立了政府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提升劳动者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下岗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绝大部分都是缺乏劳动技能的群体,要改善群体技能结构,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3.促进劳动者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尽管为推动创业促就业做了很多工作,建创业指导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建创业园。但是,为创业者提供的创业环境,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的指导仍然不能满足创业者需求。

4.城乡一体人力资源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当前城乡一体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人力资源市场市区县统一和区别分类上还缺乏整体规划,人力资源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市场的软环境还不健全,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查询等方面还不完善。

5.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尽管我们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区(村)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但是,村级平台、乡镇平台、区县局、职介中心等就业服务机构还不能得到有效的人力保障和经费支持,整个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还需要不断提升。

6.失业保险清欠扩面依然困难。尽管我们在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我市困难企业多,根本无缴费能力,使得失业保险征收清欠难,据调查显示,现缴费人数只占参保人数的70%。另外,由于失业保险参保缴费的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力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单位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加之又缺少刚性的手段,使部分单位,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逃避参保。

7、信息化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受信息化办公设备和数据交换设备的制约,业务软件联网应用的运行环境还有待完善。二是区县网络管理员绝大部分为兼职,系统管理维护能力有限。三是VPN网络覆盖面有限,系统内部只覆盖到乡镇一级,系统外部尚未实现联网运作。四是就业服务网站的功能较单一,运行模式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宣传交流阵地作用。

二、2010年就业工作

(一)主要指标完成

1.城镇新增就业达到33686人,完成省下目标任务31000人的108.6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96人,完成省下目标任务15500人的115.4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680人,完成省下目标务任4500人的126.2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0%以内。

2.实施创业培训2800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2500人的112%。

3.各类就业型企业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529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6600人的114.08%;其中:社区就业人数5680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4000人的142%。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2588万元,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2400万元的107.83%。

4.全市征收失业保险费5000万元,完成省、市目标任务4300万元的116.28%。12月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6万人,完成省目标任务12.56万人的100%。全市失业保险新增扩面1.1万人,完成省目标任务1.1万人的100%。

5.就业部门组织劳务输出7200人,完成省下目标7200人的100%。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工作

一是抓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合我市实际,积极草拟和出台了新一轮就业政策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配套措施。

二是专项活动促就业,保障民生创和谐。贴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了“2010家乡温暖活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型公益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建卡立档,实施动态管理,帮助增强维权意识。加强对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工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期间,开展返乡民工座谈会60多场次,专场招聘会50多场次,走访慰问1500多户,送政策资料15万多份,提供岗位1万余个,促进近4000人就业。

三是打造“四化”基层平台,建设坚实基层队伍。进一步完善了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夯实基层平台建设,扩展了业务软件功能。已基本实现“人员配备专职化”、“硬件建设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工作手段信息化。”

四是整合资源,强化服务,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正在制定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相关文件。

2.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工作

坚持把鼓励支持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战略,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协调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给予大学生创业基地支持,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开展用工、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帮扶和支持。二是开展了“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用工—创业跟踪”系列服务,树立了创业典型,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金额。在个人贷款最高5万元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女性贷款最高可达8万元。

3.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

一是继续以创建活动为抓手,指导社区加强工作平台建设,完善各项基础工作。二是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充分就业社区综合评审、表彰活动,以及2008年评定充分就业社区和省政府和劳动保障厅命名的充分就业社区的复查工作。新增评审和建成全市充分就业社区36个。三是强化创建活动宣传,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是召开了2010年全市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会,对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总结,对新达标充分就业社区进行了表彰。

5.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一是积极组织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招投标和个人补贴申报工作。三是做好培训服务省运工作。为了更好服务省运会,提升餐饮、酒店、旅游服务业整体服务水平,开展了“迎省运.强技能.促就业”活动。市区县职业培训机构联动,对服务业从业人员或有意愿从事服务业的人员,举办餐厅服务、酒店服务、营业员、市场营销、美容美发等相关专业培训。

6.推进信息网络化纵深建设和运行

全市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业务管理更加规范、软硬件应用环境得到增强,技术队伍得到充实,各项工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全市VPN网络已经实现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联网;数据传输光纤出口带宽增至30M,通信瓶颈进一步缓解;业务软件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等大部分功能模块已经实现联网应用,业务数据库存储各类数据信息超过40万条。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公共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现有业务软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工作应用需求,启动了业务软件二次开发工作。

7.狠抓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

一是力促失业保险实名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失业保险参保数据库,进入系统的参保单位信息1756条,参保个人信息110684条。二是抓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通过开展结算工作和参与国企改革工作扩面,全年新增扩面人员中,非公经济新增参保占50%左右;企业破产改制后续保288人。三是抓基金征收。继续采取失业保险联合结算稽核的办法,结算出欠费金额350万元,催促补缴120万元。人均缴费基数比去年提高了23元。四是完善市级统筹。全年市局将调剂4300万元资金,用于四区两县的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全市将为830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4300万元;为460名农民合同制工人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费23万元。五是积极参与和配合企业改制工作。积极参与配合14户市属企业,9户区县属企业改制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对改制企业失业保险欠费挂账1326.42万元;免收档案管理费3.4万元;为全市改制企业2889名失业职工进行失业登记,办理失业保险待遇享受手续。六是加强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市失业人员档案馆现有档案42394卷,其中今年审查接收失业人员档案2925卷,为1622名失业人员提供了档案转移、代办退休等服务。

8、积极开展创新争优活动

建立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扩大)会议,实施了机关和个人公开承诺,确定了包村帮户名单。对舒坪镇磨刀岭村村级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定点帮扶人员刘富贵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了解,送上了1000元田坎维修和鱼苗购置款。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就业工作将围绕“十二五”就业服务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就业工作的指示,以“一一五一”促进为重点开展就业工作。即:落实一项政策: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夯实一个基础:就业服务基础工作;抓好五项工作:创业促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信息化、失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一项建设:体系建设。

(一)工作目标

1.城镇新增就业30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0%以内。

2.实施创业培训2500人。

3.各类就业型企业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600人,其中:社区就业人数4000人。发放小额2400万元。

4.全市征收失业保险费4300万元,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万人,全市失业保险新增扩面1万人。

5.就业部门组织劳务输出5000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

1.落实一项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就业政策。一是要切合我市实际,继续完善和补充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二是要协调、督促就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就业政策。

2.夯实一个基础: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工作。一是继续强化免费就业服务制度。二是要搞好就业援助,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服务。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力度,落实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补贴政策。三是做好失业登记工作,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四是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稳定发展各类就业服务型企业。五是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六是要做好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3.抓好五项工作

(1)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一是完善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创业咨询专家组。二是协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创业实体。收集、汇编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三是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完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目标责任、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效率、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范围。

(2)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一是继续以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区县、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乃至其它部门的培训,不断整合培训实训资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二是培训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强。要切实了解参培者的培训需求,通过全市统一汇总分类后,实施招投标。三是继续推行送培训到乡镇、开展异地培训等方便参培者的培训方式。四是强化培训监管,杜绝培训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杜绝职务犯罪。

(3)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市社区和建制村的基层VPN网络的覆面建设。根据全城联网办公运行模式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制定各网络节点的带宽参考标准,逐步提高各级数据机房VPN带宽和出口带宽,实现基层节点的互联网数据分流。二是进一步改造升级市局中心机房的网络设施设备。更新综合布线系统,添置服务器、硬件防火墙、硬件防毒墙、路由器、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器、磁盘阵列(含数据备份软件)、UPS电源、监控操作台、机房专用空调、清风系统、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等设施设备,构建更加规范的标准化数据机房。三是市场化思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网站。重点打造《就业服务网》的互动功能,通过与电信营运商、户外媒体营运商、广电、教育、保险等社会力量的交流合作,将“网页互动”、“短信互动”、“声讯互动”、“广播互动”、“校园互动”等现代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引入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构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具有权威性、便捷性、实时性、广域性、交互性的网络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篇7

上半年企业和维稳工作成效显著

上半年企业和维稳工作主要是加强了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

年初为企业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办理了改制企业距退休五年内职工、退休人员、企业离休干部和下岗失业人员总计1004人医疗保险。春节前慰问了原局属企业下岗职工50名,解决了*农机公司离休干部*遗属补助问题。根据*市劳保字[20*]25号文件精神,我局对改制企业符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进行了调查,核实上报。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对农机系统问题进行了排查、上报并积极创造条件为上访人员解决问题。加强了维稳工作,根据条例和有关政策,3月13日处理了*市机电建筑安装总公司8名职工集体上访市总工会事件。认真做好上访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局属32个改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做了大量上访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对农机系统问题进行了排查、上报并积极创造条件为上访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另外,市局对企业留守人员适当的增加了工资。对企业到期的店面,办公用房、合同进行了审核同时续签了合同,适当增加了租金。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了老干部、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上半年局企业留守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留守人员目标管理要求,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制定了工作措施。机关从事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的同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都起得了较好的工作实绩,我代表市农机局表示感谢。

下半年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意见

下半年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的重点是抓好企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重点处理改制企业的遗留资产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做好维稳工作。

企业改制工作我们抓了许多年,到底成效如何?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认为有喜有忧,有效果也有问题,但毕竟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今天召开这次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会议,就是想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梳理思路,动员和引导关注企业改制,参与企业改制,力争使我市农机企业改制工作有一个大的进步和质的飞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农机部门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12月要全面完成企业改制工作。为了做好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企业改制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企业改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不改制,我们就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竞争的冲击。推行企业改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加快经济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行动。

(二)不改制,我们就不能在经济发展格局中谋取一席之地。强力推进企业改革,本着“彻底改、改彻底”的方针,采取拍卖转让、引资嫁接、破产改造等多种形式,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必须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企业改制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动,占有一席之地。

(三)不改制,我们的企业就没有出路和希望。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市农机工业曾经有过一度辉煌,农机工业企业对于促进就业、促进财政增收和职工增收、繁荣区域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大职工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变化,我市大多数国有农机企业逐渐走入了低谷。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体制。

早改早成功,晚改就被动,不改就是死胡同,改制势在必行,不改革不行。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下定三个决心:一是早改。晚改不如早改,长痛不如短痛,如现在开始,要集中精力,确保到明年底全市国有农机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二是真改。改制一定要动真格,要规范,要彻底,要以两个置换为标准,真正使国有资产得到置换,职工身份得到置换。三是大改。彻底地完成国有农机企业改制。

二、把握关键环节,扎实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开展企业改制工作,对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全市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企业改制的目标明年全面完成,今冬明春完成南康、于都、会昌、龙南农机公司的资产处理。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实现从畏难到务实的转变。几年来,我市的农机企业改制一直步履维艰,陷于僵局。分析其原因,不是改制对我们不适用,关键是我们主观没努力,力度不到位,尤其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稳怕乱。有些领导片面地认为,改制就是捅“马蜂窝”、捅漏子,是自己给自己添乱找麻烦,因而不敢去面对,不愿去面对。企业改制触及了工人的思想灵魂、事关他们的前途命运和根本利益,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很自然的,偶尔出现职工上访等一些不稳定情况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因为怕乱而不去改。改制是大势所趋,今天不改,明天必然得改,那么又何必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等到明天或者今后再改,矛盾只会增多,压力只会变大,乱子只会更多。改制只会出现短期不稳,不改制则会导致长期不稳。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制,努力实现以改促稳,以改制促发展的目的。二是畏难不前。有的对企业改制有畏难情绪,总认为思想工作难做,改制成本难筹,矛盾难协调,工人难安置,债务难处理。应当承认,改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必定会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既要正视各种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机遇和优势。机遇是什么?就是国家政策已定,从上至下企业改制的气候已经形成,很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改制的宝贵经验。优势在哪里?就在我们有基础。有优势,就没有什么能难得住的,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三是消极被动。我曾经在一些会议上指出,当前一些干部价值取向扭曲,表现在企业改制工作中,就是一些同志在企业改制工作中总是等待观望,对企业改制工作一味地拖延,认为马上就要机构改革了,就不愿意再拿出力气去办这件老大难的事情。种种这些不正确的心态,导致我们的工作陷入了被动,对此必须要大力加以抵制和克服。

(二)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做好企业改制工作一定要绷紧发展这根弦,一切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在改制的同时,也必须要强调稳定,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要把稳定作为改革的前提,确保改制平衡推进,不出大的毛病和问题。当然,改制工作触及矛盾较多,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出点事没关系,关键是要稳得住大局,控制得了局面。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需要全面把握改制过程中的动态,对一些矛盾隐患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及早平息;要做到以人为本,多与职工沟通感情,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关心职工生活;要学会做过深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涉及职工利益的事,对改制中的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要耐心细致地去宣传、教育,思想工作做到位了,道理讲明白讲透彻了,职工肯定会理解,会支持。

三、从政治大局高度,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维稳工作

(一)、从政治大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维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维稳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维稳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二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维稳工作,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三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维稳工作新局面。今年的维稳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以新的《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全力推动《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重点抓好突出问题的处理解决,努力构建新的大工作格局。一是深入宣传发动,全力推进新的《条例》的贯彻实施。第一,要深入地学习《条例》。第二,要广泛地宣传《条例》。第三,要对照新的《条例》,认真梳理,制定配套的措施和办法,加快《条例》贯彻落实的进程。二是着重控源治本,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继续加大农机国有企业改制等突出问题的力度,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一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在建立健全预测排查,接访劝返等机制的基础上,今年要突出抓好听证、督查、复信等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三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沟通,情绪疏导结合起来,扎实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四要突出抓好集体上访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别是越级集体上访的处理工作。三是不断开拓进取,着力创新完善大工作格局。我们一定要按照要求,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要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要求,明确各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具体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责任。要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政治思想教育等各种手段和方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改制和维稳工作的领导

篇8

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02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1.1%,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3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4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7%,控制在市政府规定的2.4%以内。

(一)用足用活援企稳岗政策、全力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年县政府机构改革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抓住援企稳岗政策实施延长一年的机遇,高度重视,把做好援企稳岗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打破以往拘泥于企业三险(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缴齐缴足,符合政策条件要求才给予上报材料争取扶持的保守思想和做法,局党组提出“对上利用突破县优势争取适当宽松政策;对下加大宣传力度动员企业创造条件争取扶持”的目标。通过积极做工作,市局同意通过补缴一块缓缴一块的办法,允许我县欠缴三险企业纳入扶持政策范围。之后,由局班子成员带队分头到重点企业宣传政策,算账对比,使企业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利华益、雅美公司等8家企业得到了扶持补贴,使我县受助企业达到11家,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企业7家,受益职工共计达到4031人,争取补贴资金865万元,申请补贴资金额度和受益职工人数均居全市前列。比年7月失业保险基金全市统筹时,我县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累计余额371万元,超出494万元。

(二)创新工作模式,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积极探索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毕业生新途径。为帮助企业解决急需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发展问题,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于年11月份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站”,在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遴选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二是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先后为利华益集团、三为农村电力、诚航新能源车辆等县内各类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600余人,缓解了企业人才短缺问题。三是完成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计划,选拔确定了11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县基层乡镇支教、支医、支农、扶贫服务。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民创业技能。紧密结合创建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和全县“全民创业、富民强县”活动,全面推动我县创业促就业工作。一是营造氛围“引”。通过召开返乡创业人员座谈会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创业经验,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加入创业队伍。二是提高技能“推”。年建立了3个创业培训基地,7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创办15个创业示范企业,对2320名城镇失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同时,将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纳入SYB创业培训范围,开展创业培训4期,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505人,带动2504人实现了就业,有效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扶”。帮扶3名新创业下岗失业人员和2家创业示范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15万元;协调工商、税务部门为92名下岗失业职工创业者减免行政事业收费9.6万;有效的解决了创业者创业资金短缺问题。

二、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一)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做好了我县年公务员考录工作,新录用公务员13人。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培训班,利用2周时间对全县41名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进行培训。创新培训方式,首次应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培训方式,举办2期年轻干部能力拓展培训班,培训年轻干部70人。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公务员培训计划,举办了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班,培训科级以下公务员100人。全面推行股级干部竞争上岗,任免股级干部100余人。

(二)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完善人才评价方式方法,积极做好人事考试报名工作,组织21种资格考试报名,为1338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努力做好年职称评审工作,向市评审委员会推荐申报材料104份;组织成立我县工程、农业、中小学教师三个初级评委会,评审初级职称106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取得新进展。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3323余人参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本》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修炼》继续教育培训。

(三)突出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是结合就业培训,扎实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后为东营市百货大楼县店、诚航新能源车辆项目等新招聘的1236人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二是积极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评审和“金蓝领”培训项目报名工作。多渠道宣传发动,全县20名技能人才报名参加“金蓝领”项目培训,42名技能人才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评审,39人被评为技师或高级技师。三是积极组织县内各类用人单位优秀技能人才参加省、市、县首席技师评审,其中3人获得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县首席技师荣誉称号。开展县级首席技师评审在我县这是首次。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人才服务业,大力开展人事工作,为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解除了人才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今年新增人事1970人;建立了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对我县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进行了登记,有146名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被登记在册。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创造条件为利华益集团申报博士后工作站。

三、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强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

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力求社会保障在保障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555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8526人,失业保险参保11366人,工伤保险参保18876人,生育保险参保560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5100人。年征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4100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70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49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260万元,生育保险基金50.5万元,征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166.5万元,累计滚存基金1288.4万元。

(一)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各类人群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为全县1793名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68元。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查摸底工作,抽调专门人员对各乡镇、街道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同时,积极学习借鉴河口区等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为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将我县破产、关闭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为符合政策的1361名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手续。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关系有序稳妥转移。

(三)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征缴稽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逐步形成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四、履行公共人事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一)机构改革相关工作顺利完成。一是精心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顺利获得市委、市府批准。根据机构改革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了人员划转、财务资产移交及档案保密工作三个配套文件,确保了人员、资产、档案的及时、完整移交。二是做好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和新组建单位人员选调配备工作。先后为6个部门单位调整工作人员47人。三是认真做好机构改革中新组建单位的人员配备工作。按照人员结构优化、身份一致的原则,为新组建单位选调11名工作人员,保障了机构改革后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精心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8月份组织开展了县博物馆公开招聘讲解员工作。10月份为49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91人。为确保招聘工作公开、公正、透明,不出任何丁点问题,我们做到提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好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省外命题、市外评委”的办法,坚决杜绝了考试中可能存在的任何违规行为,确保了整个考录工作顺利进行。

(三)做好考核奖励和人员调配工作。一是本着客观公正、注重实绩、民主公开的原则,对全县2009年度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7093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其中792人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284名工作人员给予了嘉奖,政府表彰奖励工作有序开展,实行行政表彰联审制,审核奖励工作人员90余人。二是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人员分流安置任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精心拟定了人员分流方案,这次人员分流涉及8个乡镇(街道),共分流132人。

(四)做好工资管理和离退休工作。为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634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了增加薪级工资审批手续;为符合级别滚动条件的204名公务员办理了级别工资滚动调整审批手续;为符合两年一次晋档条件的1514名公务员办理了级别工资档次晋升审批手续;为新录用(聘用)、调整职务、提拔任职、调动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手续;为事业单位7915名在职人员、1990名离退休人员办理了津贴补贴清理规范审批手续;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915人,离退休2007人调整了住房补贴;为符合退休条件的94人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做到了把好事办好,让广大职工满意,让领导放心。

(五)做好安置工作。一是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及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人,随军家属1人。二是全力做好企业干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管理服务,组织健康查体,发放取暖补贴、八一和春节慰问等方式,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五、不断加大劳动执法和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通过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新型劳动关系。

(一)大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及时分析研究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二)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调解机制,加强企业自身调解、基层行政调解建设。加大争议仲裁工作力度,健全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制度,确保了每起案件的快速准确审理。处理争议案件21件,立案处理21件,按期结案率达到100%,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三)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联合公安、建设、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劳动保障年检等多项检查,共检查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192家次,涉及劳动者1.8万人次,责令47家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3700余人,督促办理各项社会保险4200余人。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8起,调解处理18起,为职工讨回工资12.5万元,案件处理率达100%。

六、加强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有效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篇9

一、强化“三种意识”进一步坚定搞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工作的信心,充分肯定成果。

全市各级人事编制和劳动保证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近年来。切实履职尽责,发明性地开展工作,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至少有五大亮点值得充分肯定。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新增就业25.3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守业13994人,终年转移输出劳动力8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40亿元以上,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5年的4.25%降低至2010年末的3.9%总体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社保体系加速完善。紧紧抓住国家政策调整机遇,扎实推进养老、医保、失业、工伤、生育等平安制度建设,参保153.79万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安全在苍溪、元坝试点,覆盖37.17万人,参保29.1万人。每年社保工作都有新亮点、新突破,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证体系。三是招贤引智成果显著。以市场化机制配置人才,重点引入高端人才,积极培养适用人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72名,录用公务员1333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631人,招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各类志愿者3437人,为全市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四是机构编制创新管理。始终坚持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确保了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需要,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组建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群众工作、应急管理、防震减灾、人民防空、天然气综合利用等机构,先后实施了一把锄头栽树”一个龙头管水”一把扫帚扫地”乡村管理、畜牧兽医、劳动保证等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完成了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正积极稳妥推进。五是劳动关系更加和谐。通过依法维权、落实政策和强化监管,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连续7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增幅达135%先后筹资5亿多元,妥善解决了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企业干部等18类历史遗留问题,惠及7万多名城乡居民。仅2010年就为3万多名劳动者追回工资、押金3181万元,并制定完善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方法。始终坚持主动维稳,认真落实企业干部解困政策,按时圆满完成军队转业干部安排任务,全市连续多年未出现赴蓉进京上访事件,实现了三不一少”不进京、不赴蓉、不群访集访、少给省市委政府添麻烦)目标,较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离不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事编制、劳动保证部门的奋力拼搏、真抓实干,这些成果的取得。市委、市政府对人事编制和劳动保证部门的工作是满意的此,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罗强、马华同志,向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机构改革、职能整合的特殊之年。人事和劳动两大职能的全面整合,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需强化“三种意识”

(一)要强化促发展的全局意识。面对全省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适应发展需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更大发展,实现更大突破。要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积极进入主战场,主动打好攻坚战,重点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培养、激励等工作,促进全市投资增长和产业发展;要围绕制约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纵深挺进,继续推动,加快形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事业科学发展新格局;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证、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的目标,为我市加快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提供强劲动力。

(二)要强化惠民生的宗旨意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最大的民生,也是人民群众最实际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工作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系统的同志处在保证和改善民生的第一线,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效果,对于有效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要依照家宝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要求,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安身立命的问题,作为永恒课题,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偿、失有所助、安居乐业”问题,确保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效果。

(三)要强化保稳定的责任意识。当前。压力很大,主要表示在企业干部要求增加工资待遇、广中央省属企业职工要求艰苦遥远地区补贴问题,民企裁员、失地农民等所涉及的工资拖欠、养老安全、工伤赔付、职工解雇弥补问题,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所遗留下来的各类问题,等等。这就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照“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既要设身处地、千方百计,主动为群众解忧、为百姓维权,又要严格按原则办事,按制度行事,不乱开口子,不妄动私情,凡事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从源头上、从政策上努力增加和谐因素,更多的为群众,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也要针对苗头性问题和群众问题,全面排查,及时化解,为全社会安全、稳定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总之。新机构承载着新使命,新起点充满了新期待,希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战线的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冷静分析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正确掌握当前形势,正确认识肩负的职责使命,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水平,突出“五大重点”勇于开拓创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的两大主题。各级各部门要统筹兼顾,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不时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刚才浚荣、扬同志作了很好很具体的工作布置,基础上,强调五项重点。

(一)全力做好就业守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守业。重点要对大学生搞好就业服务、就业援助、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和引导到城乡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人才,涉及千家万户。近年来大学生回就业不多,做好就业工作并不难,这几年都抓的比较好,今年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针对零就业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其职业培训力度,提供有效的信息对接上下功夫,协助其及时实现就业。二是要促进重点项目就业。要进一步挖掘招募潜力,拓宽招募渠道,完善招募方式,确保省下达我市招募任务圆满完成。要加大对富士康等项目的宣传力度,让群众实实在地体会到就近就业、进大企业的好处,吸引更多群众踊跃报名,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临时、稳定而有效地转移。除省上的重点项目还要兼顾市、县项目,要坚持省、市、县一盘棋的思想,都要照顾好。三是要大力支持全民守业。守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全社会广泛关注,人力资源社会保证部门不是搞配合的要认真抓好,而且有条件、有经验、有基础抓好。从的发展情况看,很欠缺的如果大家都有创业梦想、激情和技能,而且涉及守业的资金、政策全面配套,全社会守业激情充分发挥,发展就上去了以守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形成“守业培训—小额贷款—项目推介—政策扶持—后续服务”促进守业的长效工作机制。资金支持上,除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外,政府支持守业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搞好小额担保贷款。要逐年增加就业专项资金预算,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守业服务上,就业部门要建立守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适当的工作经费,落实专门人员开展工作,实行“信用社区+守业培训+担保贷款”联动,强化守业培训,特别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两个重点群体投身守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风气倡树上,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守业、支持守业、全民守业、全社会推动创业的氛围。对好的典型要多培育、多发现、多支持、多宣传,让创业者们有地位,有实惠,能吃香,有影响,只有一大批创业者们先富起来、红起来,才干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各类市场主体才干更多吸纳富裕劳动力,以此促进更多城乡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

(二)努力完善社会保证体系。抓住贯彻落实《社会平安法》有利时机。推动我市社会平安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养老平安市级统筹水平,认真推进全市基金预决算工作,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切实保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扎实开展“新农保”扩大试点工作,积极申报新的试点县区。加大扩面征缴力度,今年基本解决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证问题,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养老平安范围,将“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平安统筹管理。继续做好跨区域养老、医疗平安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落实好2010年版省基本医疗安全、工伤安全、生育平安药品目录。要配齐编制和人员,并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证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这一点很重要,县区要高度重视,力量要向基层使,资源要向基层倾斜,只有这样才干建立一个广覆盖的社会保证网络。

(三)扎实做好人事编制工作。要着眼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年度重点工作。一是以服务发展为己任,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力度,建立上级机关面向下级机关和基层一线公开遴选优秀公务员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深入实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大力实施“1+5公务员素质提升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扎实搞好各类人才培训教育。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智力引进工作,大力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二是以创新机制为动力,统筹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政策及录用选拔、考核评价、监督约束机制。加快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公开招聘制度,规范进人行为,转变用人机制,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称号)评审政策。三是以务实高效为核心,稳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政府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区、人事编制部门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加强领导,认真实施,确保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四是以严格把关为准则,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要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加快推进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执行空缺编制进人制度,严禁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间的配合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举报网络,注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全程监督,努力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牢固树立“编制即法”理念,强化“守土有责”责任意识,切实增强议大事、谋全局、管本行的能力,发展和丰富改革、管理、法制建设“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当前一大社会矛盾。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需进行改革和规范。由于收入分配领域里的矛盾和问题,临时积累下来的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项临时而复杂的任务,目前我市只有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已开始实施,其他事业单位还没有实施。今年要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原则,研究拟定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稳慎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力争年底前全面兑现。依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的具体方法。适时调整全市最低工资规范,去年调整一次,今年应该还会调整。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利息信息指导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与工会一起,积极探索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证制度。通过这些努力,积极扭转全市城乡、区域、行业和各社会层面间收入扩大的趋势。

(五)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切实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证监察执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搞好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和工资支付监控。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针对和掌握其特点,不时改进农民工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农民工服务体系。及时应对、妥善处置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发事件和突出问题,坚持严格执法,加大对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劳动者待遇提高、劳动条件改善和实现体面劳动,努力维护企业和社会和谐稳定。以构建和谐人事为目标,切实抓好维稳工作,进一步做好局部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继续坚持“三不一少”目标不动摇,妥善安排干部,全面兑现解困政策,始终坚持主动维稳,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确保不出现赴蓉进京上访事件。

三、为完成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工作提供可靠保证,着眼“四个提升”增强能力素质。

事事关乎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工作。件件关乎民生,责任重于泰山。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组建后,整合了职能,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活力会越来越强,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希望大家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加强能力建设,为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可靠保证。

(一)要提升战斗力。合并之前。全省都很有战斗力,正式合并后,大家就成了一家人。1+1>2倍增效应如何发生,关键要靠“一班人”靠这支队伍,靠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责任担当。要形成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无论是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工作安排推动上,都要坚持公道、正派,凭实绩用干部,以业绩论英雄,给大家施展才气提供公平的竞争舞台。系统内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要克服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不能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每个同志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将人力资源社会保证系统建设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效能的整体。

篇10

(二)以和谐就业“彩虹行”为载体,推进就业更加充分

坚持以就业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不断拓展和完善和谐就业“彩虹行”七行的内容,着力破解就业“两难”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四个问题”,准确把握就业局势,争创全省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跟踪服务上下功夫。推进就业服务对接机制,深入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用工状况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对急需的紧缺用工及时遣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在教育指导上下功夫。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就业形势讲座等形式,教育引导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生等各类求职人员转变观念、立足实际、理性择业。利用民生热线、门户网站、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载体,健全和完善供求信息等机制,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三是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措施,简化程序,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四是在创业扶持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政策,千方百计帮助创业者解决困难,提供项目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五是在典型培树上下功夫。依托家庭服务业协会,重点培育蓝天集团家庭服务明星企业,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力争年底集中表彰一批家庭服务企业和创业带头人。

(三)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为重点,推进社保体系更加健全

继续坚持“保发、促缴、扩面、严管”,全力开展社会保险扩面接续清欠工作,扩大5险9类覆盖范围,确保工作力度不减、指标任务稳增,争创全省社会保险工作先进单位。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抓好社会保险保障待遇提升工程。全面贯彻居民医保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政策,按照新调整的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标准,认真抓好住院费用报销、结算等工作,推进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提高业务经办效率。二是突出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坚持把就业的增长点作为扩面征缴的着力点,以民营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为重点征缴对象,建立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劳动监察和稽核,依法采取严厉手段和措施,确保参保人数、基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突出抓好社保基金监管。要建立起覆盖所有经办业务,自我约束、自行纠错的内部控制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实现保值增值。

(四)以两高人才建设为支撑,推进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要重点实施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交流、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认真按照市、区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使培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通过绝技绝活传承、名师带徒等形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养符合重点企业、项目要求的定向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加快引智成果的跟踪、示范与推广,打破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和所属企业的限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急需人才、复合型人才。在人才交流方面,要充分发挥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中枢作用,建立健全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企业跟踪服务,强化动态管理、活性流动,为人才交流创造条件。在人才评价方面,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选拔人才、评价人才,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由“资格型”向“能力型”转变。在人才激励方面,评选表彰2013年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五)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推进执法水平更加规范

要以争创全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调防结合,充分发挥好劳动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协调劳动管理三方机制以及基层调解平台的作用,加快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检查执法机制,形成劳动关系构建协调长效机制。在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上,要以“春暖行动”为载体,强化劳动合同动态管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确保年内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在完善纠纷调处机制上,要深化“全程调解”机制,积极开展庭审观摩和疑难案件研讨活动,建立健全“巡回调解”机制,变“坐堂式”调解为“上门式”调解,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在检查执法机制建设上,要不断健全日常巡查、书面审查、诚信核查和举报专查“四查”机制,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一是考核奖惩要再强化。建立科学严密的考核奖惩机制,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以严格考核保障工作落实。要创新完善考核办法,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作用,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工作挂钩,在结果运用上动真格,严格实施兑现奖惩。要把那些勇于创新、踏实干事、成绩突出的好干部考核出来,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应付工作、实绩一般、考核较差的干部予以批评、警告乃至调整;对目标任务完成滞后的科室、单位亮“红灯”,及时通报,提出预警,促使其改进加强;给工作造成被动或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及时将考核情况在全局进行通报,以快速高效的节奏,保证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以“三化”要求狠抓工作落实。继续按照“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的要求,把工作细化量化,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和工作标准,强化监督,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全力以赴做好考核准备。7月中旬,市局将组织对各县市区进行考核,距现在仅有10天左右的时间。上半年工作如何,在此一举。这次考核,我们必须确保实现第一名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个别指标还有差距,不容乐观。各单位、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利用有限的时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抓什么”的原则,抓紧补充完善。要加强联系,及时对接,随时掌握各县市区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综合发展科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调度对接和工作指导,使考核准备工作更细、更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