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12:58: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学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美的规律是人类在实践中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合乎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规律,因而按照这个规律形成的各种形态自然是美的形态。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练习来培养人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对人的生物潜力和精神潜力的开发和拓展,使之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构建完善的心理和生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体育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美把人类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的东西和运动技能运用种种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时刻都包含着美的形式与内容。因此,美学要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美学内涵的表述与表达,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美学的意义,形成对体育美的感知。
本文在阐述体育教学美定义及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体育教育美学的影响因素,旨在唤醒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美学表现与表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体育教育美学的定义
体育教育美学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快的和谐状态。学生与教学客体的和谐,教师与教学客体的和谐,以及二者之间再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便是体育教学美。它是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活动的结果。
二、体育教育美学的意义
(一)体育教育美学的社会意义
美学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是美学教育在学校教育及社会意义的最好体现。
在学校中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作风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美的行为,促使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通过美育教育还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现实生活,热爱祖国的品质。因此,当前学校的美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需要,是祖国早日走向文明进步的美好社会的需要。
(二)体育教育美学的个人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增强美的观念、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并可获得形态美、体型美、习称美、动作美、技术美、柔韧美、力量美、韵律美、和谐美等美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这无疑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所以,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提有教学质量的重要议题。
三、体育教育美学的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展现的美学特征对学生的美学感知及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动作、体态特征及语言表达等直观行为是体育美学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体育美学重要影响因素。
(一)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语言的作用非常重要。语言的表现形式为口令、动作要领的讲解、练习方法的安排、错误动作的纠正等等。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经验与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视,影响着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和谐状态的形成。因此,教师语言表达要注意清晰、生动、形象、含蓄、幽默、逻辑性、节奏感强。教师的语句要短小精悍、轻缓诱导、短促宏亮、亲切幽默。
(二)示范动及行为举止
教师协调、优美、舒展的示范动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且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观念。优美的示范动作还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示范动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表情、手势与姿态等行为举止。通过行为举止与讲授内容的配合更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同时也起到传达教师审美体验的作用,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与审美体验。
(三)体态
教师的体态美包括体态美和服饰美。教师匀称的骨骼、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协调而灵巧的肢体运动以及在长期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独特风格与气质,给学生留下既直观又深刻的人体美的视觉效果,引起强烈的美感共鸣,使学生在渲染健康的氛围中领略体育运动的美学内涵;教师的着装要根据年龄、性别、季节、个性特点的不同而定,一般要求:整洁新颖、美观大方、轻便舒适,有利于运动,能显示健美的形象。
(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1.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没计造型美,是根据课的类型、结构、教材结构、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组织形式及运动强度和密度等因素,构成一个综合性美育模式。使学生在协调美好的课堂中学习和锻炼,受到美的感染和美的体验,这就是课堂设计造型美。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初始阶段,对堂课教学的实施及整体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认真构思,精巧构建课堂细节,为随后的课堂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的实施美学体现表现在教学技巧的多样性及辅助器材的优美性。首先,教学技巧的多样性教学艺术的体现。它是传达审美潜因、审美体验和教学内容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美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某些表演艺术,如雅而不俗的幽默,演说家的气度,书画家的技法以及教学机智等,都是体育教学美的重要借鉴。
其次,辅助器材,包场地器材及直观教具。优美的场地器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情感,因此,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直接成为学生审美的客体,并在课堂教学美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括挂图、实物模型及幻灯、录像等。它们直接传送美的信息,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此外,美的直观教具本身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也应尽量使它们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与学生的认识活动达成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吴雅卿.营造美的氛围培养审美情趣[J].北京:福建教育,2001,(10):35.
(2)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1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1.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小学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犹如一个大舞台,老师与快乐的小朋友在舞台上尽情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areyou?Nicetomeet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youvery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nexttime.”
1.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清晰构图。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2.1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听音、模仿、歌曲训练等。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教学英语数字时,可以借助“TenLittleIndians”来帮助他们掌握。另外还可以借用一些熟悉的曲调(如“TwoTigers”等)让学生自编歌曲。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
2.2在环境中鉴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室变成美丽的“大花园”,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画配上简单易懂的英文说明来装饰教室,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看或者读,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把英语单词和图画结合起来记忆,这样不仅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也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在教“pretty”时,特意用几盆可爱的鲜花布置了教室,还从家里拿来了一把小巧玲珑的伞,一些可爱的动物玩具,美丽的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趁势问学生:“Isitpretty?”这样结合实物学单词效果是相当好的。再如,我在教授“picture”时,把很多美丽的照片贴在教室四周,学生兴致很高,于是抓住机会,问“Whatisthis?It''''sapicture.”然后师生问答,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单词,还美美地饱了一次眼福,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喜欢呢?另外,我也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说明在教室进行展示,换一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围下去感受、去表达,使教学增添了活力,使教学变“单调”为“多彩”。
2.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OK.”进别人房间要说“MayIcomein?”初次见面,要说“Nicetomeetyou.Howdoyoudo!”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却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2.4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子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比如每个单元的“Storytime”虽然它的趣味性、情景性比较强,但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仍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利用动画画面,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听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2.5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里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边拔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学习家庭成员名称时,让学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这些活动中,会画会做的小朋友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注目,而其他孩子们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含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大转型期,而素质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是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及时地运用美学、心理学理论研讨存在于教育领域的美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真正全面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教育美学,教育美学促使教育环境整体协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素质教育网络。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优美的品质、良好的学风,要培养出正直诚实、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坚韧勇毅、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都离不开教育美学的实施。若要对学生施以深刻的审美愉悦与审美感受,以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能力,这一切也只有通过教育美学来完成。可以这样说,教育美学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为教育美学与美育一样,具有形象具体的鲜明特征,受教育者极易接受。它又具有以情感人的情感性,极易实施。
创设与发展教育美学势在必行,亦切实可行。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之区分时就透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设与发展教育美学,即为了充分发挥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应当指出:教育美学的形成与发展,颇符合教育艺术与科学发展的趋势,亦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深入改革触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是需要很好地加强教育审美化,正确判断与强化教育的审美属性,用美学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正确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国人对教育审美价值的清醒认识,对教育审美属性的深入开发,对教育审美经验的不断提升"使教育美学取得长足发展且日益深化。
那么,当今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怎么样去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笔者以为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要加大对中外教育美学史的研究力度与广度。教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是近几年才起步,但是这方面的思想诚如上文所言却早已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关于教育美学的认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去耐心提取、认真分析、科学总结。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教育思想家在教育美学、尤其在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方面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教学艺术的意义。而我国古代的教学艺术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学记》中。《学记》全面论述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习与游乐、学习与休息、亲师与乐友等多种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艺术辩证法,《学记》还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此外,明代的王守仁,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鲁迅、梁启超等,都对教育美学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西方对教育美学的研究也可上溯到古希腊,其教育美学思想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古罗马的西塞罗等人的教育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之后的夸美纽斯、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也都从各自的教育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学见解。现代外国很多教育家也都关心教育中的美学问题。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对教育中的美学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其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他们大多都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在教学方法上,都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有些教育家还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但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美学思想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范围窄。他们大多只是论及教育美学的一个方面——教学艺术问题,而且对教学艺术本身的探讨也不够全面,谈论较多的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等。二是理论层次低。他们对教育美学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经验描述状态。具体来说,它们只是作为某种感想或言论而存在,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没有真正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这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
其次,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我认为还要不断加强教育美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学美学,须正确摆布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这里着重阐释一下对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借鉴。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深化了对审美主体、审美体验与文艺创造、文艺鉴赏的心理研究,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经验给当代美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欣悦地看到:心理学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现代心理学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学美学重在探索与揭示教育的审美主体心理的特殊功能、目的与任务,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然,教育审美与教育艺术知觉过程中的实验探究,易见显效,而教育心理实验方法用于教育审美经验探究时,受各种条件制约,见效较慢。所以说,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各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教育美学,已成当务之急。
美,无处不在;教育也无处不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美学史也就是一部教育史,反之亦然。同样的道理。同样的意义,美学便与教育学在本源之处就开始了最原始的接触。然而,一切结合首先都源于联系,而联系则来自二者的相遇后的对话。“对话”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方式,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追溯“对话”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与诡辩学者希庇阿斯在一次关于“何谓美”的对话中开启了美学与教育学的相遇历程。这次对话为美学和教育学赋予了深刻的涵义。
一、美学与教育学形式的结合
1、对话的形式蕴含着美
首先来看对话的形式。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在“何谓美”的对话中,在逐一确立了美的定义后又一一地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观点。从具体的实物,如:“小姐就是美”、“母马就是美”、“陶罐就是美”,逐步抽象到“黄金的装饰就是美”,一直到“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恰当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美就是有意义的”等等。他们发现每一个定义在逻辑上都存在不完满,直到对话结束也没有得到一个十分完满的结论,只得承认“美是难的”。
表面上看,上述的对话只是一种正确无用的论断而已。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对任何知识和道理的理解和获得并不单靠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中所运用的传输和灌输,还高度地依靠于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即对话。对话就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媒介进行的一种谈话方式,是一种面对面的交谈。在教育过程中,对话形式的交谈其教育效果最为明显。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所推崇的“产婆术”就是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中引导对方得出自己的观点,在交谈的过程中悟解知识和道理。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为“何谓美”这个问题所进行的谈话并未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但是这种对话形式多少还是有些交流沟通的艺术效果。因为这种“交谈是一种高级的、带有审美色彩的说话形式,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在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对话是一种主要的沟通方式,也是最佳的方式。”
2、对话的开展推进了信息的增值
对话从本质上就是为了发挥双方的创造性以寻求真理。对话便是真理敞亮和思想本身。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同时对话展示了双方的思想,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也这里的教育是指对话式的教育。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在对话中逐一确立了美的定义,从具体到抽象。二者对美的感受从最原始的感官舒适一步一步深入到内心心理的描述,这种质变不是预先制定好的结果,更不是一泻千里般地肯定结论,只是在一问一答中得出比前一阶段虽稍胜一筹的结论,当对话者最后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最初的感受与最后的结论有着实质的差距。对美的探询也逐渐走出了单纯的感官体验,最后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二者所秉承的信念和信息也在这场看似平静实际冲突的对话中完成交流与沟通,从一方走向另一方。同样,在对话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新观点、新思想是对话双方努力下所创造的共同思维成果,因此参与对话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分享所产生的新思维、新观点,传递、分享彼此之间所创造的意义。同时还能实现自身的信息增值。正如戴维·伯姆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你理解了他人的思想,它就变成了你的思想,你就会把它也当做是你的思想。当人们因这一思想而产生情绪反应时,你也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同样的反应。你会把它与你的思想拴在一起。”
3、对话包容着思想的差异
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观念。个体以载体为媒介展现自身,此时载体就是个体本身的代言人,它以言语、行为、表情、或所掌握的信息等方式来展现个体。对美的理解也依据这些不同的载体而各显不同。另外,参与对话的人也会由于各自的不同背景知识,在对话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带着各自不同的视野、立场来看待所要谈论的话题或问题。对话并不是要追求双方的意见一致,消除不同的见解,相反正是由于观点的不同才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观点、思想、见解会很自然地在对话的过程中相互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从而有可能在其中得以衍生出来。主体彼此都实现提升,这就是对话的精髓所在。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以上的对话中各自都坚定着自己的理解与观念。有小姐就是美的少女之美,有母马就是美的母性之美,有陶罐就是美的劳动之美,还有其他的实用之美、恰当之美、感观舒适之美。美到底为何物?究竟该如何定义?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所在。究竟何物为美?美该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该用何种言语或方式来表达美?对话以相同的话题将二者相互各异的观念一并包容进来,对美的探讨构成了他们的共同追求。
4、开放的对话显现出广阔的教育空间
首先对话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的言语空间。对话追求的也是对话主体之间的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对话无法进行,教育也无法进行。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在地位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的主体关系。二者之间除思想观念的相异之外,在关系上没有任何隔阂。一方的心灵世界、精神花园对于另一方来说是一个神秘、未知、充满好奇的世界。二者对话打破独自式演说中的那种不平等的权威关系,提升和确立二者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起一种民主、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二者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毫无强弱之分,也无任何权威和威严来阻隔,对话在两个平等的个体间流畅地进行,整个空间只弥漫着轻松的空气。对话双方各自敞开自己的心扉,打破隔阂,抛弃误解,陈述自己的感悟,畅意表达:美就是感观之美,就是实用之美。尽管双方秉承各自的立场而决不屈服于对方。
同时,对话自身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对话将言语的单向传送扩大延伸为双向甚至反复地传递交流的过程,使得整个交流空间显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体现着巨大的包容性:一切与美有关的事物、描述都可以在这次对话中以言语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对方所感知、吸收、理解、加工,然后转化为自己所认可的知识,使得自己在信息交换过程中既充实了自己也充实了对方,并达到教育和受教育的目的。克林伯格也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形形的对话活动就是教育活动,具有教育的性质。对话强调的是对话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它挑战我们关于对话主体间的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对话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要充分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对话也是一种教育关系。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还是一种教育态度和意识。对话不单是二者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单是二者特殊关系的表征,它就是教育存在本身,是一种教育态度和意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所在。对话使教育从传授知识走向构建知识,使对方从被动地接受走向主动地交流。二者在不断行进的对话中,不断地走出自己原有的狭隘的视界,获得对知识世界、生活意义、人生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使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不断获得发展和解放,人的解放和生命的提升jE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旨趣和终极目的。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对话的过程。
二、美学与教育学内容的结合
1、教育过程中蕴含着美
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总是被脱离现实的意象所充斥,学习者头脑被公式、概念、条文所充塞,失去了原来那种有机统一的世界,由一种内部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抵触的世界所代替。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与所接触到的都是与感觉相分离的概念,而学习者自身感受美、探寻美、发现美的本性和本能正在被悄然剥离。事实上,真实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育过程是运用“美”的一个过程;运用美,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美”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探讨“美”,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美的本性,帮助他们打开一双双发现周围事物美、人物美、心灵美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美,感受到美的不同表现。无论是最原始的女性之美、劳动之美还是装饰之美,无论是抽象美还是具体美,都是美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教育过程中,用教育,用交流,运用美,深化美的感受力,并创造美。
2、探究“美”的过程显现教育的意蕴
看起来好像很可惜,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整个谈话过程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或许这种谈论的意义本就不在于真正地去解决什么或是去确定什么。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问者与答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和没有任何尊卑、差距所带来的压力。为了同一个问题,二者在这场平静而冲突的对话中相遇,各自遇见了与己不同的精神显现。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彼此投入身心,一方面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交谈、协商、争执来交流。矛盾便在这种解疑过程中消遁。新的见解被“产出”,新的矛盾也产生,新的探询也随即开始。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进过程。这与教育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启发诱导如出一辙,不约而同,同样也显示出了教育的魅力。
三、美学与教育学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1、内容的展现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对美的探讨与追问在对话中一步一步深入,美的形象便开始逐步浮现,各自对美的理解与感悟以言语的方式在过程中得以交换,内心的感受诉诸于言语,交谈的结果就是二者心灵交换过程的完成。
2、内容的拓展
对话方式为谈话双方创造了轻松愉悦的空间。二者对美的感悟也借助于对话的形式在过程中遇见,并在过程中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般地倾诉出来,自然流露,自由拓展。观念的相遇使得二者俨然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这种关系氛围中,由感性知觉不知不觉地过渡到理性认识。不敢想象,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还能以其他什么方式达到这种完美的相遇。
四、美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意义
事实上,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学校布局到教育环境布置,从学术到课堂,从课堂的教育活动到师生关系的一举一动,无不存在大量有关美的问题。教育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实施美、运用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就现代来看,运用“美”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美”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感受美的同时既发现美,创造美,也陶冶人,成就人,成就完满的人。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b)-0159-02
体育具有健身、塑身、美育功能,美学教育也是体育教学必须关注的一部分。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人大学生都存在盲目追求时尚、以瘦为美的思想,一些人为了拥有苗条的体形还走上了节食、减肥的道路。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通过体育形体美学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形体美、体育美、心灵美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是大学体育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
1形体美学的概念和意义
形体美指人体外在具有的身体部分比例适当、整体指数合理的外观特征。简而言之,形体美就是人体表面呈现出来的美感。形体美是个体四肢、躯干、五官共同配合的结果,个体只有具备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等条件,才能具有外在的形体美。形体美的基本标准是:体态匀称,身体比例协调;四肢修长而有力,身体姿态和谐大方;五官端正,精神饱满。此外,肤色红润健康,骨肉均衡,体型线条流畅,肌肉富有弹性,也属于形体美的表现。形体美学指以形体训练和形体知识教育为主的美学课程,形体美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它包括身材匀称美、身体曲线美、肌肉美、骨骼美、肤色美等,它是形体静态美和身体动态美共同作用的产物。形体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体育使身体达到内在健康与外在形体美的和谐统一,是人们最常用的形体训练方法。
2大学体育教育与形体美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2.1形体美学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
整体来看,学校教育是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的,在许多学科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也是相互渗透的。将体育与美育及其他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是教育界一贯的主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就提出了“礼乐相辅、修身为本”的体育美育主张,主张通过知识和体育人格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济世忧国”的精神。我国古代“六艺”教育之所以备受推崇,就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将知识教育、体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身体、思想、情感都健康、完美的人才。如今,体育美学仍旧是体育美育的一部分,也是体育美育的工具。大学生体育形体美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形体美学教育,将大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体育技术动作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对形体美、体育美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形体训练、体育学习的兴趣。
2.2体育教育可以增进人体形体美
形体美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塑造的结果,先天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后天塑造就成为人们塑造形体美的主要途径。许多体育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在运动中,会促使个体的头颈肌肉、腰部肌肉、身体关节、韧带等都参与运动。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体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还能改善个体的肌肉状况,优化骨骼质量和结构。再则,体育教学是一门追求健与美的科目,有时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会将体育、舞蹈融于一体,这样的体育教学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进而激发教者对于形体美的期望和热情。这些,都为体育形体美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高校体育可以增进个体的形体美,它也为大学生形体美锻炼和形体美教育提供了平台。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以满足自身形体美发展需求。
3大学体育形体美学教育策略
3.1完善高校体育形体训练内容
高校形体美学教育第一步是创建体育形体美学教育课程,高校要结合大学生身体状况和体育教学实际开设更多的与形体美学教育有关的课程,如健美操、瑜伽、芭蕾、艺术舞蹈等,明确各个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形体训练要求,突出体育徒手动作、基础舞蹈动作在形体美学教育中的地位,并在其中渗透一定的体育人文理论知识、生理学知识教育,以改善大学生形体方面的不足,促使其外在形体美与内在心理同步发展。当然,在体育形体美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既要针对男女形体特点开设芭蕾、艺术体操等不同的形体训练课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允许各院校在形体美学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和优化。此外,在传统体育项目中,高校也要注意形体美学教育渗透,如在太极拳、羽毛球教学中,教师也要将专业教学与形体美学教学结合起来,着重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和形体训练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在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改善其身体机能。
3.2强化形体美学在形体和气质塑造方面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对美的定义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整体来看,身材苗条,有气质,是当前大学生对“美”的共同认识。形体训练是以学生身心、体力、外力训练为主的体育训练方式,形体美学教育的本质是内化情操,外化气质。要想使形体美学教育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高校体育形体美学教育可在学生身体姿态塑造、气质培养方面多下功夫。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提高对芭蕾舞、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体育教学项目的重视,开设更多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气质和风度的课程;一方面将课外教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设形式多样的形体训练活动,鼓励和扶持学生组建各种形体训练社团,如校园健美操俱乐部、瑜伽学习小组等,使校内外形体训练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加深他们对形体美学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形体方面的知识,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其主动参与到形体美学学习和形体锻炼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怀、多鼓励,要因材施教,注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认识到心灵美、健康美才是真的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形体训练和体育学习中去。
3.3改变学生体育认识误区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体育教学在我国教学体系中越来也边缘化。许多大学生都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许多人也是不热情、不主动。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参加体育学习,也是为了修学分,并非出于自愿。可以说,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体育形体美学教学的最大障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加强体育美学宣传和教育,并结合当前大学生身体状况、心理需求,开设各类健康辅导课、形体训练辅导课,拓宽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健身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瘦身运动计划,引导学生科学瘦身、科学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了解形体美学的含义。再则,高校还可以将体育形体美学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健美操比赛、舞林大会等,宣传体育美育功能和健康锻炼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由上述可知,体育形体美学教育是体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校体育要重视学生外在形体美的培养,要注意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杰.探析大学体育教育与形体美学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139-140.
关键词 田径 评价 美学
众所周知,田径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五个基本素质展现了人类的各种肢体美,所有的体育竞技项目都是以此在基础表现和竞赛。田径就是体育项目中的“共同语言”,尽管在某个时间段体现出对某一项目“偏爱”,但对田径项目“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追求,田径中项目众多,一次体育盛会中只要有一项纪录被打破便能重新唤起人们对田径项目的追逐,田径项目也许不会是体育项目中最光彩夺目的,但绝对是一颗“常青树”。
田径课教学是实现高校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田径课教学都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对田径课教学的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现今高校体育教育体制的一个重大难题,解决好该问题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田径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标准
田径课的教育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田径技能之外,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而标准则是教师通过自身所擅长的教学方法,让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授课内容。而目前我国高校田径课的教学评价大多沿用多年前的标准,授课内容重合率也较高,缺乏新颖的美育观念。
二、影响田径课教学评价的因素分析
(一)授课内容的局限性
田径作为所有体育项目中最多的一个项目,很多项目都受到场地因素的制约,高校田径课教授的内容也是非常有限,只能在诸多田径项目中挑几个比较广泛的进行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所开设的项目并不是他们自身身体素质所擅长的,即使有一定的兴趣学习,能达到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田径教学的边缘化
我国在很早就提出了全民健身,普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让一切与成绩不大相关的学科成了副科,对它的重视也极其有限。田径教学亦是其中之一,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成绩要紧,而体育课消耗了孩子的体力反而有一定的副作用,孩子从小就是这样,等到成年之后就没有了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意识,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抵触。
(三)美学视角下对高校田径教学评价的意见
1.培养欣赏美的意识
任何事物的美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田径课教学过程也属于实践范畴,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田径技术,更要达到让学生进入社会能够充当社会指导员或者教练的角色。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尊崇美的规律,田径技术的学习夜莺如此。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评价其对审美价值的理解为核心内容,然后在评价其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思想修养等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美学的基本规律为导向,形成大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个性品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首先具备审美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填鸭式”的将一堂田径课上完,不然学生只能学习一些技术,并不能领会其中的要领和美。
2.个性化与灵活性相结合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喜好都应是从兴趣而起,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美学的这个本质力量出发,田径课教学评价以体育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等本质力量为依据,还要能够充分地体现教师劳动的自由创造性,学生对新颖的教学会产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关注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技术基础有高有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变因才施教
3.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教师根据场地器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所授课的内容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现有基础。例如一个比较难的三级跳远动作,基础好的人一节课都能掌握,基础薄弱的人就要更长时间,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重视技术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更要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前一阵营学生的差距。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质、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而是以一堂课为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技术的兴趣。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2在健美操教学中落实美学教育的方式
2.1理论培养
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其美学教育的培养以理论课堂为主。在很多高校都设置有健美操主题的选修课,在课堂上对健美操美学价值、美学意义、美学风格特色等都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在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课堂上,也有美学理论教育的内容,是以传授国内外健美操发展历史,探讨健美操的舞蹈编排、服装动作道具的使用和文化概念、符号的融入以及舞蹈音乐的选择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在这样的专业课堂上,可能还会设置一些关于美学讨论的话题,比如针对某一种健美操的舞蹈编排来发表看法,对某些健美操中的运动美进行赏析等,都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健美操美学特色的作用。
2.2实践性美学指导
实践性美学指导是通过实际观摩和健美操训练、排练等形式来推动学生形成一种美学观念和素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的:学校举行的健美操大赛;学校各种典礼、比赛、欢迎会上的健美操表演;学生兴趣社团举行的日常健美操知识和技能交流与训练;各系别班级舞蹈爱好者参加健美操老师的选修课、公开课而进行的健美操训练;学校学生在实习活动中参加庆典、典礼表演健美操节目和进行健美操教学。在实践美学指导中,有专业的健美操老师指导学生遵从活动的主题、遵从典礼的内容、遵从活动的规模等因素进行健美操的编排设计,这其中要考虑舞蹈动作的风格美是阳刚或柔婉,是激烈洋溢还是性感,健美操的性格有多种,在动作编排上要有风格定位。在健美操的服装选择和设计方面,同样要结合舞蹈的主题来进行参考;这里也用到了服装艺术设计美学的思想,要在颜色、造型、融入的符号标志等方面充分的考虑和衡量。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学员对舞蹈美的整体把握能力,锻炼学生学会从细节和局部去考察如何进行健美操美学价值的统一与升级,效果非常理想。
2.3信息化教学对美学理念的融入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在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设备来实现美学观念的具象化融入。在课堂上要随时随地拿出实际的例子来给学员感悟健美操中的美学价值并不现实。这时候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构建,以互联网健美操视频和健美操相关的公开课来为大家展示不同的健美操理念中所蕴含的美学风格。健美操并非我国所独有的,如果能够结合国外一些高校在健美操方面的课程资料进行对比,更容易让学员对健美操有详细的理解。在涉及到健美操的一些抽象概念或者其中的动作语言、表情语言、服装道具语言、色彩语言等内容的选择和性格判定的时候,以信息化的资料来提供充足的素材也会获得相对理想的效果。可以避免相关的美学思想成为无法琢磨的理论,受到学生的排斥。
3健美操中美学教育要素的把握
3.1运动美
健美操是一种体育健身运动,更是一种健美艺术。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活动中,要为学员渗透这种运动美的理念。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所能够展现出来的是生命能动性的绝佳体验,是视觉上的,也是感觉上的。要为学员贯穿一种运动美,通过动作演示、照片图示讲解和健美操视频解析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健美操中动作、姿势所展现的生命力、体态语言美学现象进行讨论。健美操的运动美,主要体现为一种运动的活力,一种积极向上的动作语言,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对这种动作的认知。
3.2人文美
健美操并非一种表面肢体动作的演绎,是人文精神、运动文化、运动精神、肢体语言、舞者情绪和心态的集中表现。要在健美操教学中指导学员发现其中的人文美,以便学员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现并运用人文美学进行健美操的传播。人文美学是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的体现,在我国高校中的健美操普遍是以健康、昂扬的青春气息为主旋律,来烘托一种热烈、热情、奋发的精神状态。通过对这种人文精神的解读,也可以让学生对健美操的美学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3.3创意美
创意美是指每一场健美操的编排与动作的改良调整,都是需要通过指导老师和学员的配合进行创意思维才能够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提出参考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美学思想也会获得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创造美的融入,其实也是提高学员参与度,提高学员互动性,促进学员深入研究健美操的美学特质的一种方式。只有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意,才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健美操的编排和构建来获得一种更加深入的美学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知耻教育是德育、甚至也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围绕如何进行知耻教育这一问题而展开,并进而论述了知耻教育要以知耻、自尊、责任为其主要内容,并且对如何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知耻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耻;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知耻教育体系;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Guilt Education
SHI Zhao-xin
知耻之心犹如潘多拉魔盒的一把锁,这把锁如果不能及时地予以锁劳或一旦使之锈蚀,邪恶就会到处滋生。因此,如何锻造这把“锁”,在任何时代都显得尤为重要。孔子就曾明确提出了“知耻近乎勇”①的教育理念,鼓励弟子养成知耻的品德;清人龚自珍更是大声疾呼,要“教之耻为先”②,养蒙莫先于知耻达礼。可见,知耻教育是“治教之大端”③。
一、知耻教育要以知耻、自尊、责任为主要内容
首先,知耻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启示我们:幼小的心灵能快速地收容无穷的事物,品德的形成要及早开始,如同“热蜡定型”,一旦在它柔软易吸收时没有进行正确的塑造,待定型后就很难改变了。同样,我们要在孩子有道德认知之前,通过外在教育的形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耻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判断耻辱和荣誉的标准;什么是对待耻辱和荣誉的正确态度。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才会对自己的言行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受益终身。
其次,受教育者只有强化了自尊心后才会更加自信、更加自爱。人们在追求自尊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自我尊重而且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们往往一方面追求自信、独立和成就,另一方面追求名誉、地位、他人赞赏和尊重。自尊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信,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创造激发自尊心的环境,只有强烈的自尊,才会使知耻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最后,责任是份内应当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它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他律。一切追求文明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今天,一些人的责任感却在日益消失,他们对自己没有责任,得过且过而不思进取;对家庭(父母)没有责任,一味索取而淡薄感恩;对他人没有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集体没有责任,强调个人自由而不讲集体规范;对社会没有责任,埋怨无奈而不愿奉献。因此,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耻教育就是要使这种责任感永驻于心,并使这种责任意识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知耻教育体系
作为道德教育承载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知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作用;它们要本着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现代公民的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使学校耻育走上由封闭到开放的整体化的全方位的教育轨道,使知耻意识更有效地扎根到社会每个成员的心中。
1、家庭DD知耻教育开始的地方。
家庭是道德生活的核心,知耻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具有高尚品德、心理素养好、教育方法得当的父母是学生学习良好、顺利成长的引路人。”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荣辱观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家庭中,父母首先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家庭在进行知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庭的知耻教育要从小抓起。早期教育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小的心灵是人生的初稿,在这上边的每一页书写,都会产生永久的不可磨灭的痕迹。苏霍姆林斯基就将“羞耻心”看成是儿童健康成长历程中的重中之重。
(2)家庭的知耻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有着自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孩子的品德得不到正常发展,将来弥补起来就会困难的多。
(3)家长应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会孩子“先做人”。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化,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在将来立足于社会,只注重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却忽视最起码的知耻教育,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要知道,知耻才是真正学会做人的开始,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那么其它一切就将失去意义。因此,当务之急必须要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要让他们把目光放远些,让他们明白只有实现孩子的德与智的全面提高,才能使孩子在将来真正地适应社会。
2、学校DD知耻教育最重要的地方。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负有道德教育的最大责任,而知耻教育正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的知耻教育应着重启发学生的自我人性和对现存价值的认同,使学生将道德原则、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做人标准,形成自律人格,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在学校的耻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当务之急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重视知耻教育,并且努力改变目前实效甚微的现状;要探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新模式;要摆脱单调的校内说教,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给学生走出校园、回归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手触摸社会,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在多元互动中,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真正体会到真善美,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根据学校知耻教育的特点,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以境育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一切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承载基础,一个秩序井然、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控制情绪、调适行为、陶冶情操,还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感受美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里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⑤他正是描述了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中要体现德育的思想和知耻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在校区建立德育园地,悬挂本校的校训、伟人肖像、名言警句等,既使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特色,又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力量,使知耻的思想在默默中深入学生的心中。
(2)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道德评价机制。要使耻育活动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就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将知耻教育延伸至学生管理工作中。因此,要着重校规校纪建设,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形成井然有序的管理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氛围并且自觉按照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则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共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要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同时,也要建立、健全道德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参与自身的道德评价活动,以便进行自主式教育,培养其自主意识,学会自我约束,使之知耻、畏耻。
(3)学校要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同家庭和社会耻育的配合。学校进行知耻教育时,要及时通过家长会、家访、与家长书信电话往来等形式同家庭耻育合作,达到吸收家长参与学校耻育过程的目的。听取各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为顺利开展各项耻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还要实现同社会德育的合作,使学校知耻教育延伸到社会,借助和依靠社会的力量与资源实现耻育目的,放飞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走进社会,从自身或周围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中吸取教训,明白什么又是不可为的。
(4)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纯粹地说教已经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特别还是知耻这类的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把知耻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习、读书、文体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以改变传统单打一的课堂灌输模式。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实现师生的互动过程中,首先就必须建立在尊重、平等与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愿与教师进行心理的沟通,倾吐烦恼与困苦,以防止一些知耻意识失范的行为发生。
(5)知耻教育应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它变命令式为倡导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为了更好地配合知耻教育,这些活动往往结合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让他们做出正确的思考与选择,从而也克服教学中知行脱离的弊病。
3、社会DD知耻教育延伸的地方。
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知耻教育大环境中的关键。因为家庭和学校的耻育是取之于社会又用之于社会的,社会是在家庭和学校基础上的延伸。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会毒化家庭教育氛围,污染社会教育环境,模糊人们的是非界限,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助长腐败现象,弱化人们的责任心和知耻感。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培养知耻明德的风尚,要教育和监督民众特别是干部,让他们明白荣辱的界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使人们能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思考、感悟和理解,从而升华人格,完善自己。
社会的知耻教育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知耻教育应当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注重培养公民的自重、自尊和自爱的意识,开展以开发道德主体的道德价值意识为主的社会知耻教育。(这里所说的道德价值是指高尚的道德观念、行为、理想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都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要改变社会中现存的鲜廉寡耻现象就要坚持“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正是知耻教育的基础工作和源头工作。
(2)社会知耻教育不能离开法制教育,要实现德法并用。法律制度带有强制性,是一种他律,然而现实社会中确实需要用法律制度之力来约束那些鲜廉寡耻的人,帮助他们遵纪守法,知耻识礼尊德,社会才会有秩序地运行。因此,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知耻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法制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狠狠打击、“黄、毒、赌”等丑恶现象,并强化惩治力度,为知耻教育创造一个强有力的法制环境。
(3)要将知耻教育渗透到职业道德教育中。知耻是职业道德的先要,虽然职业道德要靠社会的政治力量、法制力量的硬约束,但关键取决于每个人的德行修养。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面前,如果能调整自我心理因素,知耻而自觉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那么他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将知耻理念渗透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庸》。
② 《龚自珍全集•明良论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页。
一、“学龄期”儿童情感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把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定义为人格发展的“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按照外界(诸如家长、老师)的明确指令和要求完成带有相应目的性的工作,并且会在完成相应工作的时候产生一种主动追求成就感的目的欲望。强烈的渴望可以从从事的任何事情中获得勤奋感。如埃里克森所说:“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勤奋感”和“自卑感”的自觉和主动生成表征着小学生个人内心世界的逐渐丰富。也正因为小学生内心世界成长和发展刚刚开始,其情感和思想发展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中情感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中情感和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情感和美学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奠定学生终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美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构建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而以美的事物熏陶对学生的心灵加以熏陶。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要求上,首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判断标准,让学生对崇高、善良的人物和事件产生自觉的情感认同。如何引导小学生情感素养的提高和性格的良性发展,应该是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感受音韵美,在阅读中熏陶美感
“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美学教育不应该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凭空建构的,而是应该渗透在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小学的主要课程是语文和数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育分别承担着学生情感熏陶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不同使命。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承担情感和美学教育的功能必须时时在教师的思考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文阅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和情境之美。对于音韵和旋律的声觉感知是小学生感知美最为直观形式,声觉素材也最容易捕捉,因此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首要环节。学生对于音韵和旋律的直观感知是对人物形象和品格形成深层感知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感知音韵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荷叶圆圆》。课文中叠字运用很多,而且十分押韵。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对叠字,押韵的充分阅读会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体悟课文的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作为一个明确而突出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契机及时点拨学生把握句子中的抑扬顿挫和律动和谐。
引导学生把握和体会情境之美的道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想象力却是最为天马行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介质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文中描写的对象进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与此同时,也要格外注意图片和视频资料运用的时机和频次。
三、品味人格,在模范人物中熏陶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形象描写的文章居多,这些课文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苗与大树;《小白兔与小灰兔》中的两只兔子;《金色的鱼钩》中为革命事业英勇献生的炊事班班长;《桥》中一位助人为乐,公正无私,舍己为人的产党员。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品读和理解,是带领学生品味模范人物,熏陶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对这些形象的阅读和感悟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材料的延伸分享甚至是多媒体材料的引入,将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和模范人物的形象进行渲染和凸显,让学生对加深对模范人物形象的记忆和感情的认同。在这样一种对模范人物的记忆和感情认同的情况之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崇拜情感和善恶判断力,并且在这种情感和善恶判断的基础上纠正和规范自我的行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课文教学中,完成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日常语文课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美学素养是小学生情感和美学教育最实际有效的途径。其中感悟和体会课文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在听觉上直观的感受美,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模范人物形象的光辉之处,使学生产生对模范人物强烈的情感认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口腔正畸学与美学的关系
口腔正畸学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口腔临床学科,直接以功能与美观为治疗目标。通过对先天和后天等因素导致的错牙合畸形为研究对象,按照审美要求和美学原理,矫治和重建影响功能和美观的牙颌面畸形。临床工作中,正畸诊断,矫治方案的制定,矫治技术的设计和选择,无一不是美学原则的体现。例如牙弓形状和面部对称性,前牙中线,牙齿与面部的协调性,微笑的美学考虑,严重骨性畸形病人术前术后等均离不开口腔医学美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口腔正畸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学科。其中,科学性体现在错牙合畸形矫治中,涉及的生长发育、牙齿移动的力及生物力学、牙合及咬合的功能和稳定等;而艺术性则体现在牙齿排列整齐美观与唇面部静态和动态时的协调。因此,正畸专科医生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应该具有深厚的美学知识和修养,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2 美学教育在正畸学教学中的目的和作用
美学教育是促进健康、促进认识、促进道德、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口腔正畸学与人体牙颌面部的美观密切相关,牙齿和唇面部的协调关系是正畸治疗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口腔正畸专业美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在医学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以医学审美的原则指导临床工作。
通过在正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由于家庭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学生之间可能形成不同的审美态度。有的学生的审美态度是消极的,不健康的。美学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能够看到美和发现美。以开阔的审美心胸面对事物,既尊重个性又能认同群体。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世间万物自有其美好的一面,通过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洞察力,使学生拥有主动地、发自内心由衷地欣赏美的能力。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学生通过美学教育具有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对口腔正畸医生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的。学生审美境界的提升在于他们能在学到的正确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改变美和创造美。口腔正畸医生只有很好地掌握美学基本知识和原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最终取得令患者满意的兼顾功能和美观协调的牙列和颜面美。如果没有扎实的美学知识,只会简单地排齐牙齿,而忽略了牙齿垂直向、近远中、唇齿关系、中线及笑线与微笑的问题,那只能成为牙匠而非合格的正畸医生。
3 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开展
3.1 目前口腔正畸教学中美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把医学美学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有学校根本未开设相关的美学课程。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学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不够高,学校不重视美学教育。并且现在美学方面的教学人才相对较少,教学力量薄弱,没有统一规范的口腔美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摸索之中。
3.2 口腔正畸学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高校需要提高对美学教育的认识,重视口腔正畸课程中的美学教育。美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美学教育的认识。美学教育应与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相联系,以美学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更多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评判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提高对人体协调比例的评判力,增加以后执业中的美学修养。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学的美,普及美学知识。美学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与人的价值观和艺术法则密切相关。美学的外延及其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结合正畸专业特点,以具体的容貌特征为例讲解正畸关键的美学要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到美,而不是单纯枯燥的概念和定义。
在次,要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口腔美学的师资力量均比较匮乏,口腔正畸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美学培训,因此有必要对口腔正畸教师进行医学美学知识的培训或者进行美学知识的进修学习,使教师具有较扎实的美学理论,才能和口腔正畸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正畸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组织编写正畸专用的美学教材,改革正畸美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本校正畸课程已经开展的PBL教学,编写正畸美学教学的PBL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设计根据教学需要涉及美学的理论(这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医学美学、口腔正畸临床审美的理论和运用。学生通过对案例涵盖内容的分析和思考,在PBL教学模式下,融入美学知识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加强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美学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质,是满足新世纪我国口腔正畸事业所需高素质正畸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少宣.口腔医学美学的理论探讨[J].口腔医学1992,12(2):105-106.
[2] 孙少宣.口腔医学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6):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