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16:2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教师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艰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兴趣”被激发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容小觑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2.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
二 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主动成长,走向成功。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是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教师应尽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口头或书面的鼓励性评价、肢体、创设表现机会等方法给予学生及时表扬。赏识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通过教育者的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赏识教育是学生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也为学生的自我教育,终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校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体育教学因其学科特点:社会性、竞争性、协作性、差异性,创新性。实施赏识教育就更具紧迫性。
(一)体育教学实施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出现某一种行为后给予积极的强化,会增加行为的频率。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当一个学生跳过跳箱、投进一个篮、完成长跑任务时,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大拇指的竖起,对学生而言,那是最好的奖赏,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动力。
(二)体育教学实施赏识教育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水不流不活,人不激不跃”,体育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可以让每个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由于每个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区别对待,从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入手,好学生要鼓励,后进生只要他有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当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他被认可,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油然而升。
(三)体育教学实施赏识教育能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施好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一个好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热爱教育,尊重学生的素养,世上不存在绝对地聪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他的闪光点,对待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要求,比如跳高教学,可以降低高度,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无形中可以克服他的自卑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体育教学目标也不断增多。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不够新颖,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导致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无法跟随时展脚步。许多高校学生反映,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无外乎跑步和做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造成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对体育课堂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予以重视,探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1.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降低了对体育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导致当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的空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建设和改革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中,体育教师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即学生的具体运动训练,而并为向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盲目而没有方向,甚至会出现错误动作反而不利于学生身体锻炼。体育课堂也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制约,例如雨雪天气时,室外课堂无法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法按照规定计划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导致教学体系出现断截,不利于体育教学有序开展。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在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探究实践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
2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发展与改进的重要阶段,针对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探讨解决措施。
2.1加强趣味性教学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还较为传统,学生参与性不强,如果能增强体育教学趣味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应该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改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增强体育运动项目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例如耐久跑等体育项目,可以通过游戏或竞赛等形式,改变耐久跑训练形式,增强趣味性,学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放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劳逸结合。
2.2提升教师队伍总体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因而教师素质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有关键性作用。针对当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学校可以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思想教育,可以定期邀请国内知名院校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拓眼界。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学校可以适当提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对在校体育教师可适当提升学历水平,通过参加专业考试等形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此外,学校还应该对体育教师定期进行相关考核,以加强教师对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断促进教师体育专业知识的储备。
2.3完善体育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中心是以人为主,应该加强学生自身对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具体措施就是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前教师准备、课堂学生表现、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课后反馈,都应该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教师应该根据相关规划和制度制定课程内容,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制定相关体育教学体系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长远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综合素质考评,制定并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定期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2.4建设体育文化
开展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建设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秀文化将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道路,因此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文化业不容小觑。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扩大体育教学的空间,加深体育教学的深度。
在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认为只要上课能做一些基本动作,跑一跑,跳一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一些深化教学,更好发挥其作用的问题。老师们主观上是这种认识,客观上学校也鲜有鼓励体育教师改进教学的制度措施和奖励机制,造成干好、干不好都一样,没有奖惩措施,造成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2.现行教材不利于教师组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设计理念上,充分突出了职业性的特点,体现了行业、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学科性影响时间之长,影响的程度之深,导致目前高职教材在内容取舍上,形式编排上,还存在着本科教学的影子,致使理论内容较多、较深,动手训练、实训内容较少,职业化的特点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的限制等因素,照顾了理论内容就没有了实训实践,兼顾了实训环节就无法讲透理论内容。这样的限制和困难更多地体现于教学中,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连贯地贯彻下去。
3.现有师资结构制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多数由传统师范类教师组成,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鲜有职业教育经验。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师”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正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没有走出教师本位模式的束缚,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深入开展下去,从而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做好课程设计计划。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
2.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把课堂搬到工地、车间、工作现场,让学生在更真实或更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是最好的课堂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指导功能,从政策、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性的联动、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培训毕业生及顶岗实习生,企业为学校派出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及机会、见习课堂等便利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同时学校要把握让企业先赢的前提,做好校企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做到不论是在学校的课堂,还是企业的车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2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按照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际需要,由学有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并进行相关专题的教学,改变通常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教学惯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特长,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下,多角度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思考。
2.1改革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专题,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打破了原先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章、节、目,按照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从学生思维方式的实际和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从新编排,并凝炼和确立教学专题、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介绍前沿热点学说和有争议的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并结合体育实践附有思考与讨论题,强化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课堂讲授将若干知识点进行横向串联,并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成果,贯通后续课程,避免简单重复。[4]共设计七个专题内容:一、体育法学基本理论(体育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介绍);二、体育法律关系主体(重点体育社团);三、体育法律制度(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社会体育法律制度、竞技体育法律制度);四、体育产业的法律制度;六、兴奋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七、体育纠纷与解决机制。
2.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2.1启发式课堂教学笔者具有多年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是研究生也没有养成课前事先阅读和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依靠个人讲解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学进度设立小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责任感,节省知识点的铺垫时间,同时深化了相关知识,这样的授课过程能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鼓励课堂提问,形成互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归总,要起到适时适当指导性作用,指引学生勇攀科学高峰。2.2.2以探讨的方式促进交流讨论是实践专题研究性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要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会做好相关预习,他们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和资料来完成课堂的讨论参与,这将有意于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我国《体育法》从1995年10月1日实施至今,存在着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此体育界和法律界也存在颇多争议。一是全民健身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安全保障等);二是竞技体育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职业体育联赛和俱乐部规范管理、职业运动员权益保障、反兴奋剂有关法律问题等);三是体育社会团体的法治化建设(如,体育社会团体的性质、法律地位,与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间的关系等);四是体育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如,体育产业立法的主要问题、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等);五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其它法律问题(如,建立健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等)。如竞技体育中的赛风不正和丑恶现象的法律治理问题、体育活动中各种不同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体育市场、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制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使用和法律保护的问题、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的讨论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自由发言、辩论与讨论,将激发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下,有利于其思维的连动性、跳跃性和整合性,不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达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2.2.3视频资料展播与热点案例分析最好的学习教材是视频资料展播、热点案例分析,可以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体育法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育法学基本原理。改变过去体育法学的教学以单纯的法条理解和法条记忆为主的模式。案例教学更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的发展与变迁,司法实践中就出现过许多受关注的典型体育案例,如姚明诉可口可乐公司肖像权侵权案:个人肖像与集体肖像之争;长春亚泰俱乐部诉中国足协行政处罚不当:行业处罚的司法介入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讨论分析案例的不错选择。教学案例的挑选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经过教师的筛选,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给予及时的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凝炼出案例中相关的法学理论。以案例为线索,利用案例进行的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理论学习而展示自己思维和能力的情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还可以使学生的朴素的想法与案例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改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3.1以问题为主线,实行开放式教学启发学生在体育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从探索未知到体验未知和揭示未知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分组讨论,促发竞争,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重点难点,还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2.3.2研究性学习与毕业设计联系,延伸教学效果体育法学是一门横跨两个领域的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教师会在每个专题教学中点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鼓励每个学生勇敢的发表个人的观点。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面的分析报告、论文等作为考评的依据,质量优秀的还可以推荐其发表或参与各类论坛。同时,在体育法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思路,新的研究选题,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理念的来源。每年都有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选择体育法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学生的创新设计中还有的申请了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实践证明,自实行专题研究性教学以来,以体育法学内容进行的毕业设计,其毕业论文质量普通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3《体育法学》课程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分析
专题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重点有针对性展开的,因此对于体育法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将获得提升
专题研究性教学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更强的教学活动驾驭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深层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在理念上创新,在教学观念上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思想。不仅要把书本系统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解决问题。从事专题性研究教学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树立大学科知识观,以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应用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教学重点,因此通过对专题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研究性教学观,使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总结,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深度和高度,使教学的开展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2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获得提升
奥苏伯尔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研究学生学习认知行为时提出两种不同的分类。一、依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二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因为这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法的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课堂,积极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一种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加深对体育法学知识的理解,在讨论,辩论式的交流中提高了人际间的沟通技巧,提高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知识转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题研究性教学能够表现出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它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可以有效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充满自信。再次,又因为专题研究性教学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无论教者或学者都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都不会产生压抑或强制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专题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体育法学课程的兴趣,充分交流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这样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往往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之后,成为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完成学习,这对于体育法学课来说是一个好的导向。
社会的主体是人类,而课堂的主体则是学生,作为技师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既要注重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中职体育教学要求其必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因为学生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体育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够真正对体育的学习提起兴趣,而不至于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从而真正实现自由体育。总而言之,中职体育教师必须要先具有一个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够开展更加高效的体育教学。
2.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技师学院体育既是一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的课程,又是一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注重教学合一的综合课程。体育锻炼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的,只有树立起了终身体育意识,才能够将体育锻炼贯彻到人生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技师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未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仍旧主动坚持体育锻炼。
3.引进和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技师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先由教师给学生讲述体育理论知识、演示体育项目动作和步骤,然后再由学生机械地模仿和不断地重复练习。这种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和枯燥,已经不再适应于新时代下的学生发展需求。因此,技师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和采用更多的先进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一些新鲜有趣的体育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当中练习体育技能;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模式,定期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体育项目比赛,并通过丰厚的奖励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比赛,从而既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训练机会,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另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应当伴随有全面的评价机制,教师应当要学会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并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比赛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在室内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找到相应的改善方法。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对一式或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如硫氰〔(SCN)2〕与卤素有相似的结构特点,从而性质也相似。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写出硫氰与NaOH溶液、乙烯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醛基官能团的特性,可联想到具有这种官能团的物质,如醛类、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等都可能发生银镜反应。由相似性质的气体可联想到其有相同的制备装置。如:O2、NH3、CH4组,Cl2、HCl组,H2、CO2、H2S组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联想思维的方法,就可举一反三,减轻学生负担。
四、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导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关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与教学内容要求相联系的、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气氛等因素的综合。它不是简单等同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进行提问,学生被动解答,因为“问题”是学生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不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下一番功夫,从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与思考深度尽可能的去分析,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激发探究的兴趣,提出自己不懂、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从不同那个方向看》时,就用下面一段话来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一首古诗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不一样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急于去探索知识。
2、着力于放,扩大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人才。例如在讲《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固定两根木棒,动第三根木棒,观察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而此时两根木棒的位置有何变化?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前面还学习了内错角、同旁内角,它们与两直线平行又有何关系呢?学生的思维成长点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自主探索有关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知识。
二、尊重、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
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敢提。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教师指责和被同学嘲笑的风险。要想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如谁先提出问题,谁敢提出问题老师就表扬他。
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我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我还要深,我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这些话语给了学生敢于提问题的胆,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关注生活实践、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每一课的开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真实性、实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点或问题。但是日常生活中认为理所当然应当是这样去解释的现象,在学习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这与学生从生活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相冲突。例如,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在学习之始,先引入了数学鲁教版课本46页习题8.3图,生活中设计师用线组成了美丽的、幻妙的图案,除了相交线外,直线a与b直观上看是不平行的,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平移的方法能验证平行,学生看到了实质,他们可能对这个知识产生很深的印象,此时我们进一步引导,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验证它们平行,撕掉它们的伪装呢?
不仅揭示了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原因,同时调动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达成预期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思考的状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思维的动力,没有了问题就很难进行思维。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新问题,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途径,并且与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但综观中学问题教学的现状,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的适当互补。
让学生做问题的拥有者并不排斥教师的提问。有时学生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扭回教学正轨。建立在学生问题上的引导式提问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提问的缺憾,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质上学生仍是问题的拥有者。
2、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设计“教材化”
课堂提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目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置于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造性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强调引导、启迪等能力,使得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竞技性,丰富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提高了学生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3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帮助学生适应自身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顽强的意志。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自身问题,鼓励学生发展自身,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整体思想素质。
2.启发式教学常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非常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2.1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感性认识出发,给学生操作、演示本身熟悉的知识和体育技巧,以便帮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正常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挂图、定向和分解示范、播放幻灯片和录像等高等的教学手段,能够全过程的分析体育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关键技巧,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
2.2提问启发
体育教学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启发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设计问题,并且要善于质疑和解疑,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开动大脑和实践动手能力。比如体育老师讲解弯道技术时,可以结合物理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将向心力、离心力等基本原理应用于弯道跑体育教学过程中,讲解身体内倾的原因,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
2.3形象比喻启发
形象比喻启发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新的体育理论和技能,并且能够借助联想等思维模式理解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教授学生时可以使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得问题更加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激发学生的联想功能,使得体育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像铅球和不规则石块,哪个滚动的快?再联想到前滚翻身体该团成什么形状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动作?那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会去注意自己身体是否团身够圆,很快解决了教学难点。
2.4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模式使用关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用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技术,并且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实施深入的分析,以便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层次的深度理解,使用观察对比、概念对比、视觉和动觉对比等加强体育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注意体育教育的动作技能,实施分析比较,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本质。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作按拍球运球动作与拍打球运球动作,让学生进行观察、运用、对比、分析,这两种动作那种动作能够更好的控制球?那种动作更好看?那种动作才是正确的运球方法?学生通过对比两种练习方法,再通过教师对动作要领的提示,很快能掌握正确的运球方法。
2.5练习启发
体育练习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采用启发性练习可以提高练习效果,练习存在多种多样化,其具有很强的新异刺激能力,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开展诱导练习、辅助练习、组织竞赛等,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练习启发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手段包括很多种,通常使用体育拓展游戏模式进行。体育拓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学生可以创造性的设计游戏,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传授游戏经验,并且不断的持续性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体育拓展游戏,适应新的学生体育教学需求。体育拓展游戏可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拓展新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锻炼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同时发展。
2.6方法上的启发
体育教学采用方法层次的启发模式,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极其渊博的教学知识,并且具有较高的体育技能和技术,以便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动能力和教学感染能力,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步骤,恰当的把体育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教授学生掌握单杠前上动作要领时,教师只需要把相关的动作讲解清楚,学生即可从两臂进行用力,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方法,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同类的体育训练过程中,较快的掌握新的技术和动作。
3.启发式教学实践注意事项
笔者在开展启发教学过程中,实践探索多个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验,根据自身体会,发现开展启发式教学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执行方案,因此实施启发式体育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3.1启发式体育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启发式体育教学设计和开展过程中,其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首先,启发式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因此设计启发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时间分配;其次,启发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体育专业教材,具有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划合理安排启发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突出教育效果。
3.2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基础组织启发式体育教学
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身体素质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教育原则,并且在运动过程中适当安排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
3.3启发式体育教学要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要交代学生掌握相关启发教学规则和要求,保持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能够按照规则和学习计划,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分层教学是以不拆散原教学班,不改变原教学计划为前提,只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内容难度标准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6]。根据实验班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篮球技术水平、个人意愿等,将各种情况相近的学生分别划分成三个教学层次组,即休闲组、技能组、竞技组,三个层次的学生比例大约控制在2:3:1之间;三个教学层次组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见表1)。需要向学生讲明的是,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的,各层次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任何层次只是在一定时限和区域内具有相对稳定状态,其发展是相对的,分化是经常的[7]。注重以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观察和研究学生,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意向做灵活的调整[8]。考核标准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表现、篮球技术在原基础上提高幅度来衡量,解除学生的顾虑,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组别。
(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有计划地把课内与课外、专项活动与竞赛活动、学习与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9]。增加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根据实验班的三个层次教学组,教师有计划的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10]。以小团队或分散式形式安排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11]。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巡查与辅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体育骨干和各层次小组长的作用,实行教师与学生骨干的共同辅导作用,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及相互指导作用[12],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篮球技术水平。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指标比较。实验前对其身体素质、篮球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14],从表2可以看出两班学生P值均>0.05,故两班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各项指标中罚球与定点跳投是指投10个球所命中的个数;滑步是指3.5m×3边×5;往返运球跑篮是指全场往返运球跑篮投中两球;传接球是指双人行进间传接球,技评10分为满分。
(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指标比较。从表3与表2对比中可以发现,经过一学期篮球课的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无论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在专项技术技能方面均有提高,但两班对各项指标提高的幅度却有很大的差异。从表3测试的数据来分析,9项指标中经过t检验,实验班学生测试的各项指标对照班,其中只有引体向上P>0.5,说明此项两班提高幅度的差异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此项没有进行专门练习的结果。其它各项指标中,有3项P<0.05,这表明两班提高幅度具有显著差异;有5项P<0.01,这表明两班提高幅度具有非常显著差异。以上测试结果说明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使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15],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情况的比较。实验课结束后,两班学生进行了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篮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在教学模式方面,实验班喜欢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的学生占95%,对照班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仅占65%。可见,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能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价值取向[17],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在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能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占88%,初步掌握篮球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占87%,经常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学生占85%,对照班学生则分别占61%、74%、72%,以上调查表明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课上课下主动学习效果均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1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实验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占95%、喜欢这种学习氛围的学生占96%、通过教学喜欢上篮球运动的学生占92%,而对照班的学生则分别为63%、58%、81%,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分层教学方式及不同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心情愉悦及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19],从而使学生喜欢上了篮球运动,同时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篮球竞赛方面,实验班的学生占68%、对照班的学生占52%,这说明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中的分层教学效果明显,竞技组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有利于部分学生篮球竞技能力的提高。在增强学习自信心及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上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分别为92%、94%,而对照班分别为64%、78%,这说明动式优化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主体情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