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8 07:16: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信息化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信息化研究

篇1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篇2

1、前言

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局明确提出: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在集成整合、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全面建设、整体推进行业信息化。烟草企业作为烟草行业的关键一环,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是烟草企业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么建立了大而无当的系统,造成投资浪费;要么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系统简单替代,而不是有序升级,造成建设成本增加。要么建立的系统和原有想想不同,使得所建系统成为摆设,未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每一家烟草企业。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需要有全面且正确的总体规划,才能将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支出构建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信息化支撑和应用平台,从而助推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效发展。为此,如何建立信息化战略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又称企业IT规划,是在烟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烟草企业管理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行业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策略

3.1分析烟草企业的战略规划

烟草企业信息战略的制定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相连。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对烟草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管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基本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竞争往往就是信息的战争。掌握信息的先机,必然占领竞争的领先地位,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3.2分析烟草企业内外部信息化环境

烟草企业内部信息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资料,以及企业现有的软件、硬件、现行系统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以及与上级总公司、国家局的业务往来关系,现行业务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各业务模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基于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分析,确定烟草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领域或部门,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方案;

烟草企业外部信息化状况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烟草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基于上述信息,挖掘企业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本企业信息化实践奠定基础。

4、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 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 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等。

4.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对烟草企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最了解。因此,该方法主要是用于高层在信息化战略制定中发挥作用。企业高层既可以以个人的魄力和认知独立确定企业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4.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烟草企业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也就是制定和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 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 再如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其次将烟草企业组织战略集转化成 信息化战略。该方法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 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 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比较少。

4.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 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 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 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5、结语

烟草企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企业信息化发展必将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首要利器。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企业武装自己的主要手段,本文就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定义、战略规划的策略和战略规划的方法做了详细阐述,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07):34.

篇3

1我国商业企业信息化现状

商业是指流通产业,它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仓储业、物资流通业、运输业、通讯业等。狭义的商业仅指批发业和零售业。本文所指的商业是狭义的商业。我国商业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已经普遍使用,目前主要的办公软件为office,为78.95%,其次是Lotus和WSP,分别为31.58%和21.05%,其他软件如金山软件等的使用率则不具备普遍性,比例也很低。商业企业内部网操作系统以Windows NT和 Unix为主,分别占68.42%和52.63%;其次为Linux和IBM的操作系统等。个人终端操作系统主要使用Windows,其比例几乎为100%,全面普及;尚有极少用户使用Window NT和Linux。企业实现MIS,需要购建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网络。目前已有94%的商业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一些商业企业建了自己的网站。但只由不到三分之一的商业企业建设了Intranet。我国商业企业内部文档的传送主要方式是电子邮件,占52.63%;书面形式占31.58%,仅次于电子邮件;文件共享,BBS等新的方式,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从以上我国商业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商业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商业企业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口式的商务模式,第二阶段为集成商务模式,第三阶段是Internet的时代。企业信息化对商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硬件PC的数量多在200台以下,服务器数量多在10台以下。操作系统无论是服务器还是个人终端均以Windows为最多。办公软件主要是Office。许多商业企业构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有了自己的网站,但建有Intranet的比较少。所调查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程度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仍有待提高。

(3)大多数商业企业有独立的IT部门,68.42%公司的IT部门负责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的集成开发业务,而85.9%的公司IT部门负责本公司的运营维护业务。IT业务外包比例在70%以上的达31.6%。IT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沟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多数企业IT部门和其他部门协调工作,少数企业IT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无法很好配合。

(4)目前各商业企业网站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企业信息的窗口和将传统业务延伸到互联网上。各企业均表示计划利用互联网拓展自己的业务。在财务、仓储、供应、销售等方面只有财务电算化较为普及,其他自动化则比例较低。

(5)有74%的商业企业有专门部门或专门人员负责客户服务;建立call-center、mail-center、web-center的企业并不是很多。

2商业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2.1客户关系管理无法彻底实施

CRM实施的一个基础是信息支持,但是由于商业企业的销售、市场、客户服务、技术等部门的信息比较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存在有很多问题。一是信息孤岛,商业企业的很多部门都使用了计算机,但确实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仅局限于本部门使用,缺少为上下游提供业务数据的手段。二是信息的挖掘度不高,企业在信息的收集方面缺乏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存取信息,而在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中,又缺乏科学的指标参数,无法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类,及时得到有用的信息。三是信息的利用度不高,信息技术也没有发挥它的潜在商业价值。

2.2互联网利用不够充分

一些商业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尚处于“时尚”、“跟风”阶段,既没有利用网络资源,也没有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或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或把网络办成了企业的“黑板报”。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企业上网只占全部商业企业的20%―30%,做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已经实现的商业企业进展2.9%。

2.3缺乏可靠的信息安全技术

商业企业的内部都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随着企业各项业务的展开,特别是连锁业的发展,企业的很多信息都通过因特网来交流。尤其是有些商业企业或连锁业租用大型的写字楼,企业通常和写字楼中的其他企业通过一个共同的出口访问Internet,这种状况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交换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RM中的信息交流和安全。

2.4信息化意识的滞后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各级政府和部门没有适时地推出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对商业企业的管理落后认识不足,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企业只能自行探索和实践。

3如何实施商业企业信息化

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要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入手进行构建。具体的讲,商业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

3.1技术层面

商业企业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发达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信息化的基础和标志在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1)物流管理。目前商业企业普遍存在着库存大、分销费用高、信息滞后等问题,特别是大商场,己经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对商业企业而言,加强信息管理刻不容缓,其商业配送物流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商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业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商品丢失、开展海外贸易等都有明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应用,管理者能更迅速准确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变对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一个公司在设计它的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时集中注意力于客户发展,及向顾客递交最优越价值的管理,即通过完善的客户支持平台、客户交互平台、企业生产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交付价值,以使公司潜在客户变为现实客户,使现实客户变成忠诚客户,不断拓展产品的市场和利润空间。

CRM包容了企业识别、选择、获得、开发、保持顾客的全部商业运作过程。具体而言,CRM将企业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宽到企业的外部:客户、供应商、合作等,对外部因素进行关系管理和发掘,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进行识别、分类、建立不同的联系以及确立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它将帮助企业获得对客户的全面了解,从而使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从客户身上获取的利润得到最优化。

(3)供应链管理。第一 , 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供应链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而且它体现的思想与传统的管理也是有重要区别的。

第二 , 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商业企业间关联的有效形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到企业间的关联方式,供应链管理与以往的商业企业集团不同,不要以为众多企业只要纳入个管理系统就是供应链管理了。

第三 , 供应链的运作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4)网络营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商业企业的传统竞争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3.2组织层面

商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企业最高领导的全力支持与参与。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需要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系统目标的设定、方案的实施、经费的预算都需要企业领导的批准;数据分类、统一编码、统一报表格式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涉及企业每个人员。这些全局性问题都需要企业最高领导组织各职能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面解决和处理。

(2)信息化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牵涉企业整体布局和运作的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不仅要考虑企业经营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要结合企业的市场定位、管理机制、企业规模和员工素质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3)员工培训和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是软件系统的建设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使用,而且涉及到企业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还涉及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相关岗位职责的再调整,数据的处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者、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信息化培训工作按照对员工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对各级管理者的培训;(2)对系统技术人员的培训;(3)对系统相关业务人员、使用人员的培训。对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是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企业应根据系统的目标与本单位现有人员的配备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使人员的培训和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

3.3 商业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必须依赖分工明确、责权明晰的组织体系。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和执行层。

(1)决策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是推进企业信息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保证。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牵扯到对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流程的改造、管理手段的革新和管理团队的重组,这必须依靠决策者的全力支持。

(2)管理层。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企业革命,才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和管理方法创新的目的.

(3)技术层。技术人员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与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的、成功的经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此,技术层要坚持系统性能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顺应信息技术应用的潮流,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技术方案的个性化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技术外包,企业负责核心业务管理,保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4) 执行层。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共享。唯有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才可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达成高度的共识,充分理解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变革意义,深刻认识信息化工作赋予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相关技能,积极响应和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终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 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信息化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燃气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现精细化管理运营。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现战略目标的清晰传导,在核心管理和运营领域引入先进的流程和技术,支持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运营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2 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建成集成、统一的综合性企业管理和决策平台,统一规范业务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层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提升企业决策与综合管理水平,使决策更加及时科学有效。

1.3 增强竞争实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快速获取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开拓新市场,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

2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2.1 指导方针。根据燃气企业的发展的特点,利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管控模式与业务流程,建成高效、灵活、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增强企业与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准确。准确性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原则,是指在企业内部运行传递的所有信息,要保证其从源头准确真实,传递过程不增加、不衰减、不流失。信息的准确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失真会导致管理是否失控的关键。2)全面。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片面和隐匿事实,包括对存在的问题。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客观、全面、完整,对企业决策及战略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及时。信息传递的速度要快、要及时,由于信息具有很强时效性,只有及时传递到管理者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价值,保证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服务。4)共享。信息按照管理者要求,对信息使用具有一定的权限设置,在不同管理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5)安全。信息传递要注意保密,不能外泄,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

2.2 基本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本着“统一、集中、集成、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实施;集中:集中领导、集中资金、集中建设、集中服务;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共享: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设施。

3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主要任务

顺应燃气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实现燃气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协同、共享,必须要建成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3.1 科学管理,集中控制。着力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集中控制能力的目的。开展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积极开展同行先进企业对标,建设和完善支撑主业发展、集成共享的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各种主营业务的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从而节约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2 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检查教育,认真排查隐患,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信息系统事故;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形成重特大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流程,提高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网络运行和场地安全,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3.3 积极稳定推进、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逐步达到目标要求。要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全公司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要借助信息技术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维护管理和网络资源的合理调度使用。提高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作好网络的防病毒、防攻击、防泄密工作,在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加强落实,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主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4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信息系统

篇5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44-03

1 概述

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品种、结构、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各个方面都可能成为左右竞争取胜的因素。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发展产品品种,采用新的结构,采用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以达到高质量、短交货期和低成本的要求,这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1]。

信息化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而国家经贸委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调查中提出,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

企业要实施信息化,无论是CAD、CAPP、PDM、ERP还是其他信息系统,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信息分类编码,它对企业信息化内部各环节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信息编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作[3]。

2 企业信息化的编码

2.1 物料分类方法

信息编码是一个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在编码技术中使用的分类法主要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和混合分类法[4]。

线分类法是根据编码对象的特征把编码对象划分成若干类,之后继续划分为子类,直至最后划分到物料的规格尺寸或规格牌号为止[5]。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属性作为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4]。

面分类法把编码对象的若干特征作为面,在特征面上再进行逐层分类[5]。它把给定的分类对象,依据其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中都包含了一组类目[4]。

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的复杂性,通常在制定编码体系是采用的是结合线分类方法和面分类方法的混合分类方法。

2.2 信息编码的意义

在制造业也信息化的实施应用中,为了排除人工管理中出现的二义性,要求企业的每一件事物都必须有唯一的标识,通过这一标识实现对事物的分析、统计、汇总和排序等作业。将需要处理的事物编码后,可进一步采用计算机目前可以识别的方法(比如转化为条形码)来实现系统对事物的自动化管理。既方便了计算机的识别,也为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2.3 信息编码的结构

一般根据编码的目的要求,将编码结构分为几个码段,包括分类标识码和特征码[1];分类标识码进一步细分为分类码和标识码,特征码按具体的特征可进一步细分。具体的结构可按实际出现不同的情形根据需要对这一结构进行调整。实际编码系统经常用到的码位结构[1]有树式结构、链式结构、矩阵结构、混合结构和柔性结构[2]。

2.4 编码设计的基本原则

合适的编码具有以下规则[1][5]:

1)唯一性:编码标识和编码对象一一对应是编码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每一编码标识仅能标识一个编码对象,同一编码对象仅能由一个编码标识。

2)合理性:编码的符号种类必须与编码对象和编码目的保持一致。

3)简明性:编码的符号、种类应简短明了,方便操作,易于使用,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完成编码。

4)规范性:同一个编码系统里面的代码符号、编码结构必须规范统一。

5)扩展性:编码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规格变更的情形,预留足够的伸缩空间以便未来扩充。

6)适用性:编码必须满足企业产品结构的要求,方便满足信息化平台各系统间的交互,而且应方便编码、方便记忆、方便计算机处理。

2.5 编码设计方法

企业信息分类编码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标准,在实际应用也有许多成熟的系统,因此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应用需求,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成果,将已有的系统标准作为范本,进一步修改作为自己企业实施的编码系统标准,这将大大加速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系统稳定性。这就是原型化方法[1]。

而重新设计一个编码系统往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系统生命周期法,开发过程有[1]:立项、建立系统目标及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分析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结构、编码系统的设计、试套、补充修改、投入使用。

3 编码方案

3.1 业务描述

3.1.1 编码对象

编码系统的管理对象,目前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中产生或涉及的物料和材料[6]。具体实际情况,则包含不同型号的上万条零部件设计特征、结构特征、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数据等信息。

3.1.2 编码管理

编码系统需要提供对物料增加、修改、删除等管理功能;提供编码的变更、转移、废止、合并、重新启用、删除等管理功能;允许按物料的分类设定允许的操作;提供对各个管理模块的权限控制,不同权限的用户允许的操作需要区分。

3.2 编码模型

编码体系由规则定义、编码生成、编码管理三大部分[6]。编码规则部分由码段定义和码段连接定义两部分构成;编码生成部分选择编码规则创建编码信息存入编码数据库;编码管理部分实现对编码库中的已生成编码进行查询分析与管理。

3.2.1 编码规则

对于给定的具体对象,必须根据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定义。只有预先设置好规则,才能根据规则来生成编码。编码规则定义可由码段定义和码段连接定义两部分来构成。码段定义需要根据码段信息来源和形式来定义码段的属性。而码段连接定义则定义了码段在编码规则中的先后排列顺序,以及码段的相互制约关系。完成了码段和码段连接定义,编码规则也就确定下来了。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码段定义由下列8个类别组合而成:子码、输入部分、固定符号、流水号、类别码、时间码、标识码、校验码等8个部分。每个码段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则项。

3.2.2 编码生成

利用前面定义的编码规则,通过对编码规则中各码段以及码段结点的取值定义和判断,将该规则下的所有码段值按照码段连接规则连接起来,调用相应的码段生成接口,通过规则解释器和推理机制实现动态调整和选取和码段值相关的信息,生成对象的编码值。这一过程可由导航的方式完成,也可直接手动完成或者自动完成。生成的对象编码需要进一步的审核,主要检验能否通过最后的编码值获得对象的属性信息。

3.2.3 编码管理

为了使生成的所有编码能够规范、统一起来,对所有的编码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必须的。编码管理人员负责对申请编码的规范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审核主要包含规则审核和属性审核两部分。如果没有通过审核,就需要删除该编码,并提醒编码人员该编码无效;如果通过编码规则审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属性审核,若没有通过,返回编码人员修改。只有通过编码规则审核和编码属性审核的编码才可以。

4 总结

编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该文集合实际项目对编码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编码解决方案。该方案对于各种形式的输入及码段关系比较复杂的编码,均可灵活适用,是一个通用的柔性编码系统。在具体实践当中,该解决方案应该注意与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编码能够深度满足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宗舜.制造业信息化与信息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金,宁彩艺,陈卓宁,等.基于动态模型的组件化柔性编码工具[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11):53-55.

[3] 张腾.企业信息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6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断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促使各类企业取得了经济上的进步。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是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层建筑,而电子商务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力。一个企业运行的成功与否,决定性因素是知识成果的转化效率,不能驾驭信息技术的企业将会被竞争者的淘汰。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念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商品交易为中心的商务行为活动,是在传统商业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的革新。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经销商及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并进行商品交易。以实现客户互联网购物、商户间互联网交易、在线支付及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可以促进商业更好发展。由于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的推动力,在经济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不仅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企业问题,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经济成本,增加商品价值。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利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为企业决策系统提供准确企业信息的同时,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与经营管理。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2.1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的今天,企业只有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做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作,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在不断改善信息系统与网络通讯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与普及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企业才能成功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占得一席之位,不断支持企业对外发展。

2.2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力。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其信息优势为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争得立足之本。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与客户间进行互联网交易的一种方式,电子商务是客户关系与供给内部等管理因素的集合体,是促进企业对外发展的有效推动力[1]。

三、企业信息化适应电子商务的策略

3.1明确企业需求。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企业理应针对电子商务潜力进行探索。在遵循电子商务原则的基础上,将企业信息化系统分层次进行构建:第一层是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工作,如电子邮件、在线支付等形式;第二层,企业要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将财务系统与电子应用系统相结合;第三部分就是在互联网的采购、沟通和交易过程中协调三者问题,通过对其他系统设置的兼容商务系统的操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信息化。

3.2创建良好市场环境。

政府应根据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依照相应法律法规,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进行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塑造市场影响力;政府要不断完善网络交易安全系数,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值得信任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体系在我国仍然不够发达,企业间资金流动多采用支票等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够方便快捷,因此要尽快完善网上支付体系;还要促进电信行业与电子商务间关系,以改善上网速度与收费,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对现代信息化的接受程度。我国应积极发展工业化与物流整体水平,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脚步[2]。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员工提供相应岗位的培训,提高员工对自身岗位与职业技术的认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息化前行脚步。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与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结合电子商务特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投资成本的降低与产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增强生产、供应与销售的共同业务运行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32-0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国内外企业纷纷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杠杆。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如何使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信息化的巨大机遇,大力提升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对企业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1 相关概念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向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组织转变,即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以及知识挖掘、创造、积累,利用信息和知识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2 企业信息化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

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与企业的吸引力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成功。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己所处产业的竞争特点,预测产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对五种竞争力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信息化的出现加剧了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具备信息化的企业拥有快速灵敏的反应、高效率的生产等优势,不具备信息化的企业会迅速被淘汰。(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当信息化成为“行业标准”时,其应用与所需投资成为潜在进入者的“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在参与竞争之前必须考虑信息化所带来的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潜在进入者。(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寻找供应商的成本,企业可以廉价搜寻到许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因此信息化会增强企业对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来说,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会降低。(5)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信息化使整个市场更加透明,替代品的威胁会加大,此时只有加大技术创新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会在产业中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与地位,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加。

3 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流程

3.1 信息化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

企业信息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降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还可以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性能改造或者重新设计的成本。其次,信息化企业可以实行柔性制造技术,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

3.2 信息化提高企业反应速度与效率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市场变化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迅速、高效的对市场做出反映。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首先,信息化可以使企业更快速、准确的获得外部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顾客需求信息,因此可以更迅速的做出反映;其次,企业获知顾客偏好发生改变时,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此时需要营销、研发、生产、存储、售后等一系列部门的协调运作才能成功。信息化可以及时协调各部门,提高企业的整体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3.3 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信息化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路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使企业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等,这些信息技术实现了开发、设计高度集成化,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后,信息化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让企业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已有的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研发的成本与时间。

3.4 信息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下,企业组织将会呈现如下特点:企业的组织扁平化,体现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幅度扩大,传统管理认为一个上司只能管理8-12个下属,信息化建设成功,保证信息传递准确的前提下,可以突破这个限制;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在水平机构组织模式下,沟通是主要的管理方法,组织的运作不完全靠命令与控制进行;企业组织流程的集成化,信息化建设会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线性格局,形成一种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网络状结构,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目的;内部组织团队化,企业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按只能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的业务按作业流程或者任务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重组起来,并解决了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困难、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3.5 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传承。信息技术由软件开发者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固化在一定程序中,从而避免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管理者在接受流程的同时也会接受管理思想,好的管理理念直接得益传承。(2)信息化可以使管理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管理模式。创业初期,比较适合粗放、全面的管理;在稳定期,需要逐步做到精细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复杂的管理活动从前台转移到后台,无论是精细还是粗放管理,对使用者来说工作量都不大,而且越是复杂的管理活动,信息技术越能显示出优越性。(3)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使得管理决策突破人的弱性。管理实践证明,我国管理者更相信其直觉与经验来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活动,还远未得到广泛认可。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能依据最新信息而不是既往经验来判断新事务和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者能方便快捷的得到管理技术支持。

3.6 信息化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众多,过多的中间环节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直接交易。由于这些交易是建立在生产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这种售后服务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信息化还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如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与其他系统资源开发的客户需求分析软件。通过对网上客户资源的统计与综合分析,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商品资源、商品饱和点等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做出预测,可以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康,李礼,谭艾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效率与趋同[J].管理评论,2009,21(10):3-12.

[2]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9-75.

[3]黄章树,任继奎.企业信息化对GDP的贡献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69-175.

[4]张同健,张媛.我国企业信息化创新绩效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2009,27(5):104-107.

篇8

一、现状分析

某集团企业(以下简称“集团”)为国家级行业管理公司,2009年,资产总额超千亿元。集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模式。母公司是集团的战略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决策中心、政策中心、文化中心;母公司对各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力,即重大决策权、经营者任免权和投资收益权。各子公司是生产经营的实体,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是集团的利润

创造中心。

1.信息化现状

集团通过联合重组、资本运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相当多的成员企业前身是原中央或地方的国有企业,有部分成员企业前身是民营企业。在加入集团前,信息化建设模式各有特点,水平参差不齐。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成员企业已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如已建成涵盖所属企业的广域网、建立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大部分成员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若干个单项系统应用水平,如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系统等;部分成员企业仍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甚至没有建立局域网,只有若干台电脑在单机运作。

2.企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1)通过信息化强化企业核心资源的管理

人、财、物、信息是最核心的企业资源,将通过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加强人、财、物、信息的管理,以推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2)建设协同办公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集中管控能力

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巨大的压力。在人手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迫切希望借助信息化工具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和效率、效益,实现管理创新。

(3)外树形象,为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集团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团面对着国资监管部门、各级政府、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社会各界的审视与压力。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集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信息化树立一个优质的、现代化的企业形象,为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内强素质,为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根据强化集团内部管理、优化管理体系的目标,组织开展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活动。信息化为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让调整优化、管理整合不仅在形式上落地,更要在实质上达到效果,实现内强素质,为集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效益最好、技术最先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做贡献。

二、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需求,把推进集团发展、实现管理创新、提高主营业务运营水平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

三、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1.总目标与主要任务

(1)总目标

到2014年,基本实现集团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范围内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信息化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行业先进水平,信息化企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大力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支持主业做强做大;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管理科学高效。

2.分阶段目标与任务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中心任务,基于集团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将2010年至2014年分为规划提升、系统集成、综合应用、持续完善四个信息化建设时期,内容详见表1。

3.各业务板块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各子(集团)公司按照集团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分阶段目标的要求,在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指导下,根据本企业发展战略及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做好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子规划,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以指导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构想是:按照管理整合的要求,围绕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及主营业务需求做好信息化建设子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子(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核心,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建设,实现本企业内部互联互通;以财务集中、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为重点,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各子(集团)公司及所属重点企业结合不同业务板块特点,有序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表1:集团分阶段主要目标与任务

信息化

建设时期

时 间

目标与任务

规划提升

2010年

完成集团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集团及所属企业在规划的指导下,完成1~2个有全局影响的核心项目建设。

系统集成

2011至

2012 年

做好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有重点的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集团及85%以上的重点企业初步完成统一、集成、共享的信息系统建设。

综合应用

2013年

全面实现企业内部各子系统横向良好集成,初步实现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纵向信息集成。集团及90%以上的重点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管理”阶段。

篇9

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立,通过客观、科学的测度方法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竞争能力及推动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各指标进行了界定和评价,最后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量化评价中得以有效运用,可较好的为企业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对目标对象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小问题,而每个问题为一个元素,之后依据不同层次将这些元素分成若干个组。同一层次的元素为一个准则,针对下一层元素具备一定的支配作用,且能够受到上一层元素的支配,由此促使一个指标体系的形成。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依据评价问题的具体情况,在遵循可比性原则、弱相关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确定。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具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对其进行明确需要分别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数。确定、分配权重的实施,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而言,需要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才能促使整个评价过程的有效实施,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致性检验的通过比较困难,经过多次调整才能促使一致性检验的实现。为了对此问题进行处理,通过传递矩阵性质的应用,进行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和创新,在最大程度上促使一致性要求的满足,并对相对权重进行求解。

5.排序权重:依据拟优化一致矩阵W*,对特征方程进行求解得出特征值,应用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后记录为W,代表指标的权重值。

(三)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二、实例分析

(一)电力企业概况

某电力企业担负市区供电任务,其供电覆盖面积达22097平方公里。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共46座,主变容330多万千伏安,输电线路可达1029公里,年售电量为50亿千瓦时。该企业17个科室,10个基层单位,共拥有2600职工。该电力建设集团下属4个参股企业、10个子公司、1个核心企业。目前,公司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共73座,总容量6228MVA,突破100亿千瓦时。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

通过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对各指标向量进行确定,促使各指标隶属度的有效计算,其指标隶属度间表2。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系统工程。有效建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客观的测度及评价方法,对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水平进行对比,掌握其中存在的差异和特点,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绩效得到客观的评价,并进一步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研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充分发挥其评价优势,从而更为有效的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胜,刘宏志,等.基于熵权密切值法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估[J].陕西电力,2012(1).

篇10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研究的背景。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贸易类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地发展起来。而随着贸易类企业市场的逐步扩大,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这些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贸易类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水平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所淘汰被其他企业所取代。因此我国的贸易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并找准切入点进行运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进一步地发展,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1.1.2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是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的。我国的贸易类企业是呈二元结构分布的,其中一部分主要是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优质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另外一部分是以我国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低端市场,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地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善自身水平和能力,这两部分均是我国贸易类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者相较而言,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使用较少的信息化建设来投入到解决业务流程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办事效率,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远程物流公司为例,详细论述当前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为中国梦助力。

2中小企业的定义、特征

2.1中小企业的定义。在我国中小企业指的是在其行业内与大型的企业相比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资产总数以及规模上相比都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组成是由单独个体或者极少数人提供的,它所雇佣的员工数量和营业额均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并且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大多数由企业主本人直接进行管理,与大型企业不同的是较少情况下会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干预。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大众创业的最重要载体,在为我国增加就业人数、促进经济增长和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2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特征。我国的中小型贸易企业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强,没有先进化的管理手段,管理者无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2)在企业分公司的异地管理上多为救火式管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管理者经常奔走于各大城市间来解决各个公司所出现的问题。3)对分公司的资金控制情况不佳,财务不透明,财务监管问题亟待解决。4)货物实际价值与运费比例存在问题,一旦由于意外因素造成损失,企业要承担相当高的经营风险。2.3远程物流公司企业概要。远程物流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物流企业公司,创办于2009年,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以公路快运、城际配送等物流方案为主导,集物流服务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企业,当前该企业已经在全国20个大中小城市均设有网店,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物流团队,该企业目前正朝着良性发展的趋势而不断前行。但是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目前仍旧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据调查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正在逐年上升,但是区域之间和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使得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我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在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上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紧随其后的是广东、浙江、深圳、福建等地区,上述这些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已处于较高位置,但是我国的甘肃、安徽、贵重以及东北和内蒙等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仍旧偏低,使得企业无法在当前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施展拳脚。并且即使是在相同的地区,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相同区域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同区域的企业之间均不存在系统互联或数据的相互交换与分享,使得在信息化建设共享方面仍旧存在一系列组阻隔,导致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严重不均,制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前景。3.2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虽然也投放了一定的人力、财力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初级阶段,令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且大部分这种中小型的贸易类企业都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以至于无法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物流信息交流,令其无法快速的获得市场响应和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信息化技术的落后也使得这些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无法保证高效率运作,使办公自动化难以实现。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物流公司在其物流过程中在仓管系统和货物运输过程管理系统上的建设还很不全面,以至于无法体现出物流信息化的优势之所在,这也使得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3.3具有带动性的项目严重缺失。众所周知贸易类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强一定要有带动性的项目来进行,这些项目的投资巨大,关联度极高,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完全符合企业所处产业的主要方向,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具有带动性的项目对于中小型贸易类企业格外重要,但是由于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使得很难被大项目的投资商所选中,因此目前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中具有带动性的项目严重缺失,接受的项目多为一些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层次不高,无法对企业发展产生带动性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无法使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聚效应。3.4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目前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一大弊端是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够,往往造成企业内部之间信息的闭塞和重复性工作的弊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如果沟通协调不够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一个部分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有限,如果不了解实际的需求,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风照搬,信息资源之间不共享,这样是无法制定精准的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的。比如当前的一些物流公司他们在进行物流活动中将包装、搬运、运输、采购、仓储、售后服务等管理分割开来,之间并不存在沟通交流,忽略了整体八五物流信息的规划,使得信息化的建设遭遇瓶颈。3.5企业信息化战略意识薄弱。根据调查得知我国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非常单薄,对于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并没有将其视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仅仅停留在满足企业的内部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层次较低,针对性和深入性不足,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化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企业信息化战略意识的薄弱也令中小型贸易类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人力和财力的投放力度较轻,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进程减慢,效果不强。

4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4.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当前的现状是我国很多同行业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常常会出现竞争多、合作少等问题,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常常会出现信息化发展不均的现象,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以达到更好的信息化效益,弥补中小型贸易企业在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同类型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企业之间的贸易壁垒,使企业可以获取到最新的信息,使得行业的信息化均匀发展,加强我国这类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4.2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专业化的人才是企业想要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使得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对企业的管理、运营和项目的开展、推进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备的采购,为信息化的实现打好基础。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各大高校应该设立相关专业,为该行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相关人才,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必要时可以引进外国优秀人才来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4.3增加带动性的项目。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带动性项目的开展来带动,首先我国政府要坚持规划引领,为项目的开展铺平道路。其次中小型企业要增强其承载功能,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为带动性项目的操作打好基础。然后要进行科学精准的招商,吸引重大项目投资者的目光。最后要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引进带动性项目上来,把最优惠的政策落实到带动性的项目上来。4.4提高认识,建立现代信息观念。中小型物流企业想要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现代信息观念,知晓当前的企业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建立更加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产品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动态,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使得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中所设计的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分配企业的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情况更加合理,降低成本,增强服务功能,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

5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中小型贸易一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仍旧面临着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信息技术水平低、具有带动性项目少、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企业信息化战略意识薄弱等问题,未能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很多的中小型贸易类企业都在时刻关注着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专业华人才、加强信息化管理,力求将自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上来。

作者:张格格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包宏彬.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和策略[J].中国商贸,2014(1).

[2]佟维祺,卢志滨.城市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1).

[3]宫玉彬.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物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4.

[4]李贞华,王子建.中小企业如何推动物流信息化[J].物流科技,2015(12).

[5]罗楚卿.深圳物流业发展的环境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5(12).

[6]张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