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0 23:26: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语语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语感的定义
汤富华和张景祥是我国外语界比较系统论述语感的两位学者。汤富华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的逻辑的感觉,语感能力是言语意念的逻辑转换的能力。张景祥认为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既定用法的敏感性,是对语言上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目前国内语言教学工作者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它包括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2.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如何产生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指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里;“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有改造,以顺应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光照,受到了理性之光的照彻,概念性的语词的生命被“激活”、“唤醒”,这样,不知要重复多少次,实践多少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出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实际上,语感的产生亦即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3.语感的特征
(1)语感的敏锐性
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突出其敏锐的特征。
(2)语感是一种能力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3)语感具有个体差异性
个体的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因人而异。
(4)语感是可培养的
语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
1.实践感受策略
在语言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考虑以下两个对语感培养有影响的因素。
(1)语言实践的质
目前对英语实践材料的选用带有鲜明的应试色彩。因为“说”未被纳入“高考”,所以大多被忽视。“写”的任务一般来自模拟卷命题。“听”“读”的训练材料通常被“精心处理”过,因而学生所接触的语言都是“非自然的语言”。
但是,语感只有在接触“真实,自然,地道”的语言中才能形成。因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尤其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来自native speakers语言实践材料。
(2)语言实践的形式
语言的实践除了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还可以辅以视,听,译。视听过程中,除了耳朵感受到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眼睛同时看到言语者的动作表情,由此加强了对语言符号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对其深刻内涵的精确把握。通过汉译英练习,比较自己的译句/译文和参考译句/译文,除了发现语法的错误外,还可感悟到用词、构句上与目标语的差距,也即不够地道,随着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比较,不断的感悟,差距会日益缩小,遣词造句会越来越地道,也即语感越来越好。
2.整体感知策略
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正如英语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的“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这里所指的整体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而是不要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3.朗读,背诵策略
我们都知道学校历来有早读的安排,又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及李扬crazy English的成功,从实践经验的角度突出了朗读、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背诵,不仅掌握了大量词汇句型;更重要的是,每个语言系统不管在语音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其独特而稳定的模式,在大声朗读中,其语音模式被感知,在背诵中,语言结构因不断被重复而被领悟。对整篇文章的朗读背诵,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每遍都有新的感悟,事实上,每一遍都使诵读者与作者更心意相通,令其捕捉到蕴含于每个文字中的“鲜活的生命”,从而,在语感能力上又上一层。
4.跨文化教育策略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成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形成语言差异,造成理解障碍,表达不确切,阻碍精准到位的语感的产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跨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安排富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利于语感的培养。
一、引语
感谢是世界各文化都普遍遵循的礼仪,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见言语行为。Searle (1976)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五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表述类(expressives),承诺类(commi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感谢属于表述类(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指受惠方对他人的施惠行为(例如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好处等)表示认可、谢意或感激之情。Leech (1983)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把言语行为划分为四类:竞争类(the competitive),和谐类(the convivial),协作类(the collaborative)和抵触类(the conflictive)。感谢属于convivial(和谐)类。恰当地表达感谢,有助于建立、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反之,感谢语使用不当或应该使用时没有使用,会被视为无礼表现,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Brown & Levinson (1987)认为,表达感谢等于承认欠施惠方的情。因此,表达感谢要讲究策略。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母语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母语文化中的语言礼貌准则对交际的各方面进行诠释、理解(Gumperz and Cook-Gumperz,1982)。当非英语母语者用英语和英语母语者交流时,文化差异的语用负迁移可能会引起对非母语者整个品质、形象错误的判断(Kotani,2002)。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汉英感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感谢时的语用失误,乃至对整个形象的负面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
Aijmer (1996)利用London-Lund Corpus,Survey of English Usage,the Birmingham Corpus of English Texts 的资料,辅之以作者本人收集的数据,从作用、形式以及策略等方面对感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她认为Thank you的社会作用在于承认或认可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即便是很小的好处:如售票员递票给乘客,银行职员从柜台上递钱给顾客,侍者为顾客端来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语中感谢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增补和加强,以显得更礼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Thanks ever so”)
承认得到好处;
递给自己东西,认可得到好处;
提前表达感谢(如服务,主动提供,许诺等);
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务;
接受会话结束的标志(特别是电话中);
会话结束(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接受主动提供;
寒暄(如:作为对“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仅仅是让问话的人感觉舒服而已。
结合不同的音调,可以表示懊恼,讥讽,挖苦和唐突无礼(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极请求。如:“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请求听话者不要抽烟。
(根据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会话序列中出现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为会话标志,表示服务的各个阶段。在餐馆里或售票处,我们可以常常听见以下的对话(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员递来车票)
Conductor:Thank you.(递票时)
Passenger:Thank you.(接过票时)
Conductor:Thank you.(结束对话)
Aston (1995)认为在结束会话时的thank you反映了对谈话的局部调整,是对所谈之事和双方角色关系的认定。通过比较自然状态下录下的为别人提供服务的数据(语言分别为英语和意大利语),指出跨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Okamoto & Robinson (1997)对228人进行现场试验(不同的情景变量下为受惠者开一大学图书馆的门)和对120个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影响英国人表达感谢的因素。 研究发现,受惠者受惠的程度越高,他们通常会越礼貌地表达谢意。研究结果支持Brown and Levinson (1987)的礼貌理论。
Coulmas (1981) 首先对西方文化中“感谢”和“道歉”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感谢”和“道歉”都是对前面的话语或情景的回应,有些回答可以同时用于“感谢”和“道歉”,如,
(1)A:Thank you so much. B:That’s all right.
A:Thanks a lot.
B:Not at all.
(2)A:Excuse me please. B:That’s all right.
A:I’m sorry.
B:Not at all.
(Coulmas,1981:72)
她认为,把“感谢”和“道歉”相连的纽带是“亏欠(indebtedness)”。而 Aijmer (1996) 认为感谢和道歉根本相似处是两者都属于表述性言语行为(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心理状态)。Coulmas 然后对日语中的“感谢”和“道歉”进行研究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现日本文化中更常用“道歉”。很多时候,西方文化的学生认为日本人“道歉”得毫无道理,因为他们没有做错事情(Kotani,2002)。事实上,在日语里,“道歉”很多时候是用来表达感谢的(e.g.Eisenstein & Bodman,1993)。用道歉的形式,如“Sorry,”“I am sorry”,表示感谢也存在于英语文化中(Okamoto & Robinson,1997),只是不太普遍而已。
Kotani(2002)专门对 “I’m sorry” 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日本人和美国人用英语在自然情景下的录音对话,作者认为日语中的“sumimasen”,即“I’m sorry”可以用来表达英语中的“感谢”和“道歉”两个概念,主要强调给施惠方带来的麻烦和负担。通过对同日本人有接触、正在学日语的在校美国大学生的采访和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困惑是难以区分日本人的“I’m sorry”的礼节性的和实质性的道歉。可见,不同文化对“I’m sorry”的不同理解很可能造成误解。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过自然观察、书面/口头问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从英语母语者和母语主要为汉语、朝鲜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正在美国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美国的平均时间为两年)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水平很高的非英语母语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方式来充分、恰当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语用语言方面,也表现在社会语用方面。其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通常只认识到表达感谢的普遍性,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异。
Hinkel (1994)用问卷的方式,考察了34名英语母语者和199名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学习的非英语母语者(母语分别为:汉语,印度尼西亚语,朝鲜语,日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理解英语感谢的差异。非英语母语者是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TOEFL的平均分为593分),在美国生活的平均时间为3.7年。可以说,非英语母语者对美国的文化和日常对话的惯例有了很多的接触和了解。研究发现,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在对表达感谢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强调了教授社交语用的必要性。
Schauer & Adolphs (2006)把从英语母语者的问卷调查(DCT)取得的有关感谢的数据和从Cambridge and Nottingham Corpus of Discourse in English (CANCODE)资料库提取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对比,证明了语言在不断变化,因为从问卷调查中得到了CANCODE中所没有的感谢方式,如,“wicked,mate,you are a legend”。提出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料。
2.国内研究
毕继万(1996)从跨文化交往的角度,探索了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汉英感谢语及回答的不同可能造成的误解。他总结了英文化的人在感谢语方面对中国人的三点错误认识:(1)不懂礼貌,该感谢的时候不说感谢;(2)虚伪不实,一旦感谢起来则没有约束和分寸,话说过了头;(3)在回答感谢时,不是拒不接受,就是说成不得已而为之,如“这是应该的”“这是我的职责”等。
刘万生(2004)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汉英两种语言感谢语的使用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感谢语的习得情况,并从致谢情景、致谢策略使用以及具体感谢语言几个方面比较了汉英感谢语的异同和语用迁移,指出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意识,避免语用迁移的重要性。
李丽娜(2004),从定义、表现形式、分类三个方面对对汉语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展现了汉语中丰富、独特的言语感谢形式。然而,汉语有的表达感谢形式也可能是用英语感谢时语用负迁移的潜在因素。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感谢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不可忽略的言语行为,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不同文化中对感谢有不同的理解及表达方式,会对交流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怎样用英语得体、礼貌、恰当地表达感谢,是一个重要的、需要掌握的语用能力。
三、汉英感谢的差异
1.理解差异
感谢是指对他人的施惠行为(例如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好处等)表示认可、谢意或感激之情,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见礼貌言语行为。Aijmer (1996:33)发现,把英语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时,差异在于对谁说thank you,何时说thank you,何地说thank you。她把受惠分为两类:实体(如礼物,服务)和非实体(如祝福,赞扬,提供,建议等)。她认为影响感谢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类型,同时双方的关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场所 (work or at home)会相互作用。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认为,受惠程度越高,心中的感激之情越浓,表达形式越长,即便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施惠方作为朋友借给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语母语者觉得“You’re a lifesaver.Thanks.I’ll never forget it.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当、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会地位相差大,表达反而简短。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处适用,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商店、饭店、车站、机场等。因为自动、客套、机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谢除外),作为一种礼节,多数时候是表示一种认可:对服务的认可,对会话结束的认可等。Hinkel (1994)认为,在英语文化中,一般情况下的感谢同欠情、社会地位、互惠、性别、年龄等无关。
而汉语的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时,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发自内心的真诚。因此,在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按照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礼貌准则,对方纯属工作范围内履行职责,没有必要说谢谢。我国偏重于集体主义文化,家庭成员、至亲好友被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 & 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帮助,理所当然,如果道谢,反而见外了。毕继万认为,“汉文化感谢语的使用却因人际关系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对于纯属工作关系、主观上并不包含助人的情意的举动既可表示谢意,也可不用道谢;对于亲朋好友和亲属则极少使用感谢语,用了有时反而疏远了关系;对于同事、熟人和社交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则要视关系亲疏、等级差异和行为性质而区别对待”(1996:40)。
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收到礼物时,中国人会把礼物放在一边,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以免显得贪婪,看重礼物而冷落送礼者;而一般西方文化的礼仪是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并致谢。在某些情况下,受惠程度很高时,除了当面感谢,事后再打一个电话或写封短信,才合乎礼节。
2.汉语感谢表达差异
感谢是一个普遍性的言语行为,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各种文化、各种语言千差万别,不能一一穷尽。即使是在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中都有差异。
对于汉英文化中都有的方式(参见毕继万,1996;李丽娜,2004),这里不再赘述。只对两种在英文化很少或是没有的致谢方式――“道歉式”和“关心式”进行讨论。
用道歉语表示感谢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日语中常用的一种方式(Coulmas,1981;Eisenstein & Bodman,1993;Kotani,2002)。是东方文化的共性。常用的道歉语有“让您破费了”“麻烦您了”“让你费心了”“给你添麻烦了”“(真)过意不去”“(真)不好意思”“叫你受累了”“打扰了”“对不起,耽误(浪费)了你不少时间”等(毕继万,1996)。说话人认为自己的受惠给施惠者造成了不便或麻烦,因此心中感到不安,明白无误地向对方传达了自己欠对方情的信息。这种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的态度,“比‘谢谢’所表示的认可程度要强得多”(李丽娜,2004:94),显得更为亲切,更为真诚,真正体现了汉语感谢语的情真意切的文化特性。
用关心表示感谢,是独特的汉文化现象。“你辛苦了”“您忙了半天了,挺累的,快坐下歇会儿吧”。通过关心的表示,不仅仅表露出内心的感谢之意,而且还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有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一种亲情氛围。
这两种富有汉语特色的间接表达感谢的方式,很难让英文化的人接受和理解。当我们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开母语文化的影响,避免语用失误。
3.英语感谢表达差异
Schauer & Adolphs (2006)的研究发现,英语母语者表达感谢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我们处在一个外语环境,同英语母语者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误。
(1)cheers和 ta
非正式场合,随处可以听见 cheers 和 ta。举杯时常用的cheers可以用来表达感谢,也可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我们英语学习者应该知道cheers的不同意义。
Ta用于感谢和道别,对于我们应该是新知识。Aijmer(1996)认为,ta 是 thank you/thanks 的变体,非正式用法,有good-bye的意思。如(Aijmer,1996:39):
A:I’ll I’ll give her enough.
B:yes.
A:ta ta love.
下面的例子来自Schauer & Adolphs (2006:126)
A:The grapes please.
B.Seventy P.
A.Thanks very much.Ta very much.
B.Four twenty two.
A.Thanks.
B.Thank you.
A.Thanks.Thanks a lot.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知道两点:a) ta 用来表示感谢或道别;b) thank you/thanks既可以用来感谢,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感谢语的回答(e.g.Aijmer,1996),表示一种认可。
(2)wicked用于感谢
传统意义的wicked 通常含有贬义,同邪恶、灾难等相联系。可是,在Schauer & Adolphs (2006)的研究中,wicked用来表达感谢,这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如:“wicked,mate,you are a legend; wicked,you are a star; mate,you are a lifesaver and that’s great,you saved my life”.整个感谢表达中未见Thank或cheers or ta 的踪迹。
可见,汉语有自己独特的间接表达感谢的方式,英语也有自己的方式。
4.感谢的音调
感谢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认可和感谢的心理状态,少不了恰当的音调。Aijmer (1996)强调不同音调赋予thank you/thanks不同含义。如(Eisenstein & Bodman,1986):
A:Don’t say anything dumb in your interview.
B:Well,thanks a lot.It’s nice to know you have confidence in me.
这里的thank you,结合音调,言外之意应该是懊恼或气愤。
Okamoto & Robinson (1997:419 )也谈到了语音特征和一些非言语表达,如微笑,点头等,在感谢中的作用。
Eisenstein & Bodman(1993)的研究发现,非母语者在用英语表达真挚谢意时,其音调缺乏母语者表达感激之情时的热情和真诚。可能因为是非母语表达,他们正忙于搜寻合适的词语,而忽略了语音语调。
怎样的音调才是合适的?对于外语学习者,恐怕是一个很微妙而难掌握的方面。当需要表达真诚的感谢时,发自内心、不虚假的感激,相信英语母语者是能体会的。
四、结束语
本文的分析说明了汉英感谢从理解、表达都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些因素的忽略或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负面影响,跨文化中的交际双方都应对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但是,当我们用英语表达感谢时,交际对方倾向于用英语文化中的准则对我们的言语行为进行评断。而会用英语说 thank you/thanks,并不表示我们已掌握英语里感谢的礼貌准则,能恰当、得体地加以运用(Hinkel,1994)。我国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以教室为主要环境和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语用能力的欠缺在所难免。怎样在外语环境下有效地把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和掌握言语行为的正确使用,是减少语用失误,增强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 English [M].Longman,London.1996.
[2]Aston,G.Say‘thank you’:some pragmatic constraints in conversational closings[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 (1):57-86.
[3]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Coulmas,F.‘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 contrastively viewed [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Mouton,The Hague,1981.69-91.
[5]Eisenstein,M.& Bodman,J.‘I very appreciate’: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of American English [J].Applied Linguistics,1986,7(2):167-185.
[6]Eisenstein,M.& Bodman,J.Expressing gratitude in American English [A].In:Kasper,G.& Blum-Kulka,S.(Ed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64-81.
[7]Gumperz,J.J.,& 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identity[A].In J.J.Gumperz (Ed.),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Hinkel,E.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expressing thanks in a second language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1):73-91.
[9]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83.
[10] Kotani,M.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Japanese speakers’ use of“I’m sorr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02,35 (1):39-72.
[11] Okamoto,S.& Robinson,W.P.Determinants of gratitude expressions in England [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4):411-433.
[12] Schauer,G.A.& Adolphs,S.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in corpus and DCT data:vocabulary,formulaic sequences,and pedagogy [J].System,2006,(34):119134.
[13] Scollon,R.& Scollon,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2nd editio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1.
[14] Searle,J.R.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J].Language in Society,1976,(5):1-23.
[15] 毕继万.汉英感谢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6,(7):38-40.
[16] 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93-95.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感对于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要,它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有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英语语感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在思维中培养英语语感
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英语组织教学,在教英语生词或词组时,教师应该经常用英语反复多次解释其含义,让学生听懂并理解。遇到疑难词、句就应该放到一定的英语语境中去猜测、理解。这样既可达到学生理解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从而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另外,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它的学习离不开交际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表演,讲故事,辩论,英语朗读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主动地说英语,这些都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另外,听写重要英语句型或段落也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二、 强抓朗读背诵,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语感
在语言教学中,没有大量的输入,英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源头就无法进行信息输出。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反复朗读背诵单词、词组、句式和名篇名段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可以熟悉单词的音、形、义及其他用法,体会英语的语气,语境,增强语感。在背诵或记忆单词时,应尽量采用情景记忆,有字母联想到人和物。把常见的词汇背熟,课文中出现的词组、句型和习惯用法,也应一个不漏地理解其用法并记下来。所以,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英语课文。朗读要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规范;背诵要做到:语言流畅,语速正常。学生除了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外,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读英文课外读物,比如一些简易的英文名著,一些英语杂志,周报等,坚持每天用半个小时读英语,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明对语言材料的反复诵读可以逐渐形成语感。
三、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增大学生语言实践量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给提供学生讲英语的机会,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增强语感。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英语角、组织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举办英语故事会,演唱英语歌曲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感悟英语。
四、 坚持大量英语阅读,体会英语语感
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学生可以体会英语语感,而且读的文章越多,即阅读量越大,越能增强语感,也越能体会到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因此,英语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体会语感。阅读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单人读,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例如,学生的泛读可以运用默读和朗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在泛读时兼顾速度和理解的程度,只有二者兼顾,才能达到体会语感的目的。
五、 渗透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比较中培养语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指导学生就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进行归纳。如时间、地点的表达,英语是从小到大而汉语是从大到小(例如:三年级二班英语表达为: Class Two Grade Three)。 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慢慢地体会和感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为英语的语感的培养夯实基础。
1、能帮助孩子找到对英语熟悉的感觉,也就是语感。
2、有了语感就能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孩子能脱口而出。
3、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所读语言的语音、语调,提高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
(来源:文章屋网 )
Date and Place
Mr.____
Minister of _____
(Address)
Beijing,China
Dear Minister,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thank you for you warm hospitality accorded to me and my delegation during our recent visit to your beautiful country.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ing discussion with me which I have found very informative and useful.
During the entire visit, my delegation and I were overwhelmed by the enthusiasm expressed by your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on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 sincerely hope we could have more exchanges like this one when we would be able to continue our interesting discussion on possible ways to expand our bilateral ecom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bring our business people together.
I am lookingforward to your early visit to China when I will be able to pay back some of the hospitality I received during my memorable stay in yur beautiful country. With kind personal regards,
Faithfully yours,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让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语感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通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一种决定人类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这是一种遗传的心理功能,皮亚杰称之为“功能的不变使式”。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功能不变式,它包括同化与适应。另一种组织功能则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既取决于遗传的功能不变式,也取决于学习环境的特征。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被称为“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这一学说的提出,说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机械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且还提醒我们绝对不可忽视语感形成过程中学生自觉适应并改善语言学习环境的主动性。
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当给于重视。
1.外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相互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
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的、学习和使用中作为中继语言向目标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语感只能在内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亦即语言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能力,能够十分自如地从事口笔头交际时才开始出现的。
2.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及语感的形成过程
外部语言由于其载体形式不同,只有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视神经、听神经)才能以生物电脉冲的形式被摄入大脑皮层,分别进入视觉区、听觉区,然后再传之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各个分区。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输入和解码,按照一定的程序被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进入记忆。由于记忆是按意义单位进行的,所以进入记忆的语言图式大都是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包含有完整意义的句子。内部语言系统是语言学习者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大脑生理、心理结构、机制和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活动中的许多因素诸如情感、情绪、意志、意识和无意识等等都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语感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由于反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感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输入、输出过程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出现正反馈的不断增益过程,即可产生正向增强的语言信息效应――语感。
3.外语学习――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以及外语语感产生的规律和机制。
首先,正在学习外语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亦即已经建立起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外语学习,亦即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的建立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比如说,许多学生对外语语言材料的听读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译成母语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时也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汉语译成外语再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使采用直接法或视听法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如表层结构中语法方面某些规则的相同,深层结构中某些语义的接近而造成的。
其次,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1)中学生习得学习外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我认为,下意识的自然吸收(习得)和有意识的学习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外语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后果。实际上处于发育旺盛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儿童更为发达,有意识记和长时记忆也强于儿童,这正是他们加强有意识学习得有利条件,而无意识心理活动一直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本来就可以也应该让其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作用。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过程。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收的语言的性质。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他还假设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标语言。克拉申还认为人们掌握外语语法项目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掌握语言项目的顺序与儿童大致相同。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把英语作为母语和作为外语这样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项目掌握的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如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这些都说明外语和母语有着某些共同的习得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引发了对语感的研究。我国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那究竟什么是语感呢?《辞海》上的解释是: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言素质的核心因素。通俗地讲,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它包括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所有语言实践在内的一系列判断、分析、综合、联想和想象。它既涉及语言直接的外在方面,包括语音、文字,又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语意,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里的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达”。作为语言感受能力,它是一个逐渐形成、增长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学生通过经常接触、交流、使用语言,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一、在朗读背诵中培养语感
认知论认为朗读过程的开始即是文章作者的情感、见解和意图与读者的经历和有关知识的构成发生交流和作用的开始。读者通过视觉将文字、图画反映到大脑中,唤起大脑对语汇知识以及语汇所载信息的分类、筛选、吸收和同化,补充和完善原有图式。因此,听、说、读、写、译,读为首。现代语言学理论也说明,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即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但对于学好外语,也同样是适合的。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可见,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读得多,读得好,才能体会到句子、文章的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文章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被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并要求学生在朗读背诵时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
二、在真实或半真实的视听说环境中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增强语感,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营造学英语的氛围,尤其是英语视听说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首先,课堂上开展各种视听说活动。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畅游,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由于影像图片比单纯的语音材料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强化记忆,因此,CAI多媒体课件、英语原版片、英语教学片等大量涌入“视听说”课堂。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画面、英文原版片真实流畅的交际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听说欲望。上课时通过复述课文、讨论问题、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也能使学生大量接触英语,更多地认识、体验、感知、实践英语,尽量从英语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较好的英语语感。
其次,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语言学习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果缺乏实践运用,不仅不能被熟练掌握,而且很快会被遗忘,使英语教与学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磁带,多看英语电视节目,多看英语报纸。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尽量用英语交谈,建立校园广播,使学生随时随地收听“BBC”、“VOA”、英美会话、配乐朗诵、英文歌曲等节目,也可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小组,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增强语感。
三、在阅读训练中提高语感
语言学家Francoise Grellet认为,阅读就是在从短文中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概括。英语专家黄源深说:“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今的学生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课文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可见阅读不应只是为了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阅读,学习者也可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扩大出口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多阅读是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两点:
1.重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语篇意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的指导;要摒弃“手牵手,逐句讲”的教学模式,重视语篇的整体输入,重视材料的主旨、意义、内涵,培养学生对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他们的语篇意识;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坚持每天使用英语,在不断的阅读、运用中巩固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教师要将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互相补充,进一步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提高语感。通过精读深入分析语言现象,细致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使其把握材料的思想意义。泛读则是学生借助语言知识,快速、大量阅读语言材料,达到获取信息、积累语言经验、开阔视野的目的,是一个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言语活动、实践的过程。精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泛读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文原版小说,访问英语学习网站等方式开展大量的课外泛读,熟悉各种题材和体裁,接触活的语言,了解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在阅读中复习词汇,熟悉俗语,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增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每周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阅读、语言浅显、内容生动的阅读材料;加强课外阅读,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能对文章进行概括和合理的推断,并要求学生随时摘下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
四、在写作训练中发展语感
多读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写作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无法替代的。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课文复述材料、命题作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进而训练和发展语感。
语感培养的方法和手段还有许多,但无论还有多少,都不外乎在心理上加强对目的语学习态度的认识,加强对目的语本身结构、规律、特点的认识,加强对学习语言(言语)技巧方法的认识,加强与言语相关知识联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多说多练多用,良好的语感肯定能培养出来。对于先天语感不够的人,尤其得多下苦功,多听多练,因为这是言语学习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福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5.
Abstract: In "New Class 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present "the Full-time Ordinary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 (Compulsory)" selects material widely, the content even more draws close to people's daily life, the language tunnel is smooth, set a higher request to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speed and the understanding depth.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 necessary practice book, the hearing sound recording has also contained the extremely rich English study background knowledge, becomes by the UK-US public figure original sound record, language fast quick, reads, language glides and so on Lian Du changes many weakly, however, is not high in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recording tape's use factor, shape with “weak”. Even the partial teachers became the class in English in the language knowledge to say teaching, the teacher practice of "what I say goes" phenomenon are serious, thus has neglected the language phatic, caused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o fall into during the low efficiency, the time-consuming vicious circle. The above undesirable tendency's occurrence lacks English language sense with the middle school vegetal period to have the direct causal rel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English language function to embark, in view of actual problem which exists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further elaborated that raises the student language sense in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fluential role.
key word: English English language sense strengthening function
前 言
所谓语感就是指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语感既是语言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语感的形成是基于锲而不舍的听、说、读的反复实践,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英语语感越强,其英语素质就越高,他们就越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准确快捷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所以重视培养中学生英语语感,加强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就成为当今高中英语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英语语感呢?笔者认为要注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强化:
一、强化英语知识学习的整体结构功能
英语知识学习的整体结构功能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
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形成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作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能力,首先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知识是靠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另外同教材配套的听力练习、阅读训练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听的过程和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英语萌生语感的过程。
转贴于
2.方法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和工具。只有中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才能在接受知识时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就记忆词汇的方法而言,就有词缀记忆法、反义对比记忆法、同类词性比较记忆法等。强化英语知识学习的整体功能,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新教材特色,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摆在突出的地位。 3.接受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英语能力,养成学用英语的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训练务必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讲究训练的科学性、层次性,训练的内容要精当实用,方法也要灵活多样,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他的话本是针对语文讲的,其实英语的训练方法也是“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即要求我们在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要从具体的材料出发,把语言知识当作一种言语规范来指导学生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知识直至形成规范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二、强化英语活动课开展的功能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离不开各种交际活动。强化英语活动课开展的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为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感有利于学生吸收和运用生动的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他们吸收的材料越多,运用语言材料的频率越大,语感能力的形成就越有基础,也会使高中英语教学走出长期的恶性循环。
英语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形式,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和语境,它的最大优点是以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的实践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更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爱好,讲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和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注重英语活动课开展的功能已有了理想的导向和实践的借鉴。英语活动课的创设为学生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的环境氛围提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总之,英语教学就是以现行教材为典范,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课余生活为生动教材,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不断重复这一定向反射链,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 语感 培养
作者简介:宫文(1986-),山东长岛人,山东省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2010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语言学习需要学习者大量接触与意义、思维方式、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的语言材料,使之在大脑中留下印象,逐渐养成语言习惯,形成语感。因此英语教学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也是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有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
一、语感的内涵
学界前辈叶圣陶先生(1982)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乔姆斯基认为“直觉”能自然而然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会体悟能力,即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 英语语感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因而,语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
语感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种能力:1)对语言的输入有准确、敏锐的理解能力。即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2)正确、熟练的言语输出能力,即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3)正确、 迅速的言语判断、鉴别和纠错能力4)恰当、得体、自如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语感的特点
1)敏锐性 语感强的人对语言文字意蕴感受迅速而敏锐,他们看到或听到某个词,某句话,就会产生一个直觉感受,从接触语言文字到产生感觉、感受几乎是同步的。
2)模糊性 即语感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没有经过形式逻辑的推理而直接达到意义的过程。不是依据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得出结论,也不一定是经过严密推理是同形象思维密切联系。
3)直接性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
三、语感培养的途径
(一)增加朗读背诵,培养英语语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知结构说”。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反复朗诵直到能背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朗读背诵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语言材料,并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转化为语言技能。多读多背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多读多背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规律,循序渐进地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大声朗读英语,由于口舌的活动,会产生机械记忆,帮助记忆课文中的句型,并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和思维等,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如果我们的背诵确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提取时至少是短语,好的情况也可能是句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借助背诵,学生可以逐步做到脱口而出,丰富和积累语言知识,最终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还需要特别指出,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建立在对语句、文段、篇章意义的透彻理解之上。
(二)创设英语氛围,强化英语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用纯正地道的英语授课,并辅以手势、动作、表情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模仿教师,大胆使用英语思维回答,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作用。并可以助于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设备,营造出英语氛围与情景。教师可通过电脑、投影仪、幻灯片、Flash等,实现英语课堂的多样化让学生们沉浸于英语之中,习惯成自然,语感就顺理成章地慢慢形成加强了。此外, 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的学习环境, 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 办英语墙报, 英语广播, 演英语小剧目, 英语朗读比赛等。
Chinglish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见跨文化意识对于培养和强化英语思维和语感有重要作用。故教师应在课上传授并课后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发展和强化英语思维
(三)重视语言规则的指导
指语感往往突破思维定势,不必在种种理论指导下对语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也不必把某种材料与其他材料联系起来,也不必弄清楚它的最充分的含义是什么,而往往会以跳跃活动的思维方式径直指向结论。很多学生尽管背了很多单词、句型、 文章, 做起题目来却还是有很多错误。其原因就是语感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不是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的,它没有中间的推导过程,通常是以跳跃的和概要的方式跨越逻辑程序,直接指向最后的结论。因此,这样的语感通常具有猜测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语言规则的指导,就无法具有正确性和实效性。此外,中国人缺乏运用英语的环境,难以获得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英语学习主要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学者和学习者必须掌握英语语言规则,使大量的语言实践和感性材料有语言规则作指导,英语语感才具有正确性和实效性。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远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地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英语语感是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 陈洪桃:略谈英语语感及其特性 [ J ]。新课程,2010。
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学是人文科学,着眼于语言本身,把它当作一种客观对象进行分析固然必要;而着眼于人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人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能力。舍此核心,语言能力就无异于一具“僵尸”。
1.1什么是语感
语感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黑格尔有关“敏感”的简明透彻的论述。
语感是一种直觉,语言本身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正如萨丕尔所指出的,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萨丕尔:206),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指称的对象的科学研究,因而它必然比所有其他对象更加依赖于人的感觉。苏珊.朗格也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苏珊•朗格:62)
1.2语感是因人而异的
每一个人的言语模式都是各有特色的,一个人话怎么说是由他的语感悄悄左右着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法,这种语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也总是跟讲同一语言的其他人的语法有所不同”(斯米尔诺夫:328)
1.3语感与语境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一种感性存在,是可感的对象,具有不可须臾或失的物质外壳。(Brown,H.Douglas:54)由于一定的言语对象总是存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语感把握言语对象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它所处的语境进行理解并同时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判断;如果将它从中孤立出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语感也是语境之感。(LittlewoodW.:412)
2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交际中,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补充和确定的。由于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如言不尽意、言内意外、弦外之音等现象,所以,不同的听话对象或读者因自身的经验、体会、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语感的作用总的说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作用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良好语感的方法
其实锻炼语感的练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一种语言习惯练习。(吕淑湘:45)就像作为一个中国人,平常说中国话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甚至不需要渡过大脑就可以说出很地道的中国话一样。现在就介绍一些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3.1培养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2从听说入手培养语感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多听多说有助于语感的养成。
3.2.1培养听的能力
这里的听是指除了听别人讲英语,更要听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如每天坚持听半小时录音磁带或英文广播,听的内容可以是小故事、谜语、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如果能够看一些有助于听力的录像,如《走遍美国》,边听边看更会帮助理解所听的内容。
3.2.2养成说英语的好习惯
我们应要求学生一进课堂就必须用英语讲,用英语思维。我们可以尝试语感式教学法,努力创造一个讲、听外语的环境。如: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英语(putitintopractice),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英语活动。
3.3课堂上的英语环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