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08:21: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理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视听的负面影响加大,有些学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急剧膨胀,伴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和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成人化”思想严重,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个人第一、功利至上”,学校德育面临着“5+2=0”的严峻形势。同时,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唯“分数论”,教育观念滞后,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只重教学而轻育人;教育方法单调或过于形式化,教师课堂教学钻研很深,但对学生的思想工作研究甚少,有的年轻教师甚至不知在新的形势下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也更滋长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鉴于此,我校在教师层面提出了“行动德育”的德育理念。
二、观点
行动德育是指德育过程要遵循“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原则,通过“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发挥德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实现德育实效。
三、实施
1.理论学习、提高德育认识
通过专家引领,加强德育理论学习,并结合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对德育的认识。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空洞的说教,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显得苍白无力,德育只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表率作用相结合等,才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德育的实效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得以体现。同时,深刻剖析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提出了“行动德育”的德育理念,要发挥德育功能,提出“以德促智”。
2.交流互动、改进德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因此,德育要重点关注学生健全性格地培养,要改进德育方法,强化德育技能。
我校通过邀请县内外德育专家、名优班主任来校交流指导,外出名校德育学习交流及校内开展德育论坛等形式,帮助教师更新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技能。结合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德育故事,教师被专家高超的德育技能所折服,有很强的心理触动。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共同探讨,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德育工作不但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和信心,德育工作是心灵的碰撞。要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存,要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技能,只有遵循“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原则,通过“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德育。
3.开展活动、实现德育实效
“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就是指德育过程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遵循“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实现德育实效。基于此,我校开展了主题教育月(如,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读书月、安全法制教育月、慈孝感恩教育月、励志教育月等),文体类展示(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重大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等系列活动,要求各类活动都必须做到“四有”(有方案、有落实、有效果、有总结)。
(1)科学性。人的心理成长,品德形成是一个不间断的心理流程,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德育工作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活动,在组织和内容的连续性上精心设计,要遵循规律、研究差异、张扬个性、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在组织上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德育从党支部、校长室、政教处、团队、学生会、年级组和科任教师自上到下形成工作网络,人人有责,个个尽职,工作到位,落实到人;在方式上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的主体模式。首先是注重学生习惯方面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上下工夫,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也为他们的思想进入更深层次打下基础。其次是进行法律法规和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
(2)艺术性。“发于点滴,行于心田,融于交流,盛于久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中央电视台的这则公益广告充分说明学生不是“道德容器”,德育不是常规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是用丰富的情感,艺术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具体的事例去启发、引导、感染、打动学生,让学生对德育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把德育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行动,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我们要善于抓住适当的契机,联系身边生动活泼的实际,缩短师生间感情的距离,沟通心灵,分析学生产生这些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只有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时代性的教育手段、形象生动的方法去做思想教育工作,寓教于乐,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实效。如,结合广播体操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对学生进行慈孝感恩和励志教育等。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教咨询,加强家校联系,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帮助家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解决目前家教存在的误区,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一、集中、规模、同步、竞争、效益、标准化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和学校生活。体现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其特征主要有:
第一,德育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效益。德育的短期行为严重。
第二,德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获得谋生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好的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就业机会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培养良好的道德不是因为自身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当然社会也需要,但这只是外因)社会需要德才兼备,学校就要按社会需求的模式去培养。所以,“听话”“服从”就成为学校培养道德的标准。
第三,德育管理的方式是同一的、强制性的。在德育管理中主要运用惩罚的手段,激励的方法被忽视。学生就像产品,要生产高质量的合格产品,就必须用同一标准去强制要求,按照工厂化模式对被管理者进行强制性的管理,达到符合社会用人的同一标准。这种管理理念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本位主义管理理念
“本位主义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是个人主义的一种思想表现。”本位主义也叫小团体主义,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一切从自己的小集体、小团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利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学校秩序的有序性;第二,德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与德育的对象相混淆;第三,在制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不从长远出发,只顾眼前利益。
本位主义的价值理念,使学校在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中,把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列为第一位,只从学校自身的利益出发,不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德育管理需要有效地整合人、财、物、技能、环境等各种资源,调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但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投资过程,为了眼前的利益,本位主义者一般不会去考虑的。本位主义管理理念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传播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而不是为教育者带来利益;忘记了教育首要的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而不是教育者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如此。
3情感管理理念
“情感”一词,常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很多。但其科学定义应该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情感及其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的活动和各种动作(以及动作完成的方法)的持久的或短时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所提出的和所想到的目的的意向和欲望。”理性固然重要,但理性不能离开情感,离开情感的理性就会失去其效力。规则、规范、制度的制定必须合情合理,当人们感情对立时,理性则常常是对抗的,这时要疏通理性,就需要从感情开始,情通理则通,情不通理则对立;管理的理性,要建立在感情通融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在感情对立的前提下获得理性的认同。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们的各种感情会编织成无形的人情和感情网络,形成共同的理性认识和感情纽带,达成默契与共识。在德育管理中必须要尊重人性的规律,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制度的框架里,留有一定的空间,把理和情置于其中,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做到“润物无声”。
4文化管理理念
德育的文化管理理念就是把人们所认同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德育管理的各环节中,以文化的价值观念维护有效的秩序,实现学生的德育目标。文化对现实的管理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主要是:(1)价值定位。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价值定位,价值定位的不同,会使管理出现重大差别。(2)优先选择。管理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价值冲突中进行优先选择。在德育管理中。如果认可“人本价值理念,那么就会在制定各种制度中,体现个体的充分发展,不会以过多的惩罚压抑个性;相反,会运用更多的激励和鼓励发展个性。(3习惯选择。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行为,并通过文化的积淀养成习惯,建立不成文的甚至下意识的规则体系。例如,一个饱读诗书深懂礼仪的重要性的领导,不会常常把训斥、谩骂挂在嘴边,不会经常去惩罚人;相反,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领导,不会有很高的涵养,言谈举止就会欠佳,他会认为惩罚比什么都管用。新晨
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教育管理的基石,是我们处理教育工作各方面关系的基本原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实践,形成了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是文化传统,是文化的底蕴。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共识,是民族认同的标记,因而是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这些优良的传统都可以挖掘出来,用到管理之中,使学生在一种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的轻松环境中内化自身的品行,加强身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水平。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徐某,性别:女,年龄:16岁,籍贯:灌南朱圩,班级:九年四班。
二、问题行为概述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该学生的父母早已离异,而且全部在外面打工,致使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与其他同龄人不一样,有种被“遗弃”的感觉。
逆反心理:指学生面对外界刺激时,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时往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徐同学多次顶撞教师,并非常讨厌英语,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孤僻心理:主要表现为喜欢独处,不愿意与他人接触。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他们与同学、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正常沟通,还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徐同学喜欢独来独往,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告诉教师和家长,家长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三、生活背景
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里新盖了三间平房,没装修,房间内很乱。
父亲小学毕业,母亲是贵州人,两个人早已离婚。父亲长期在北京做瓦工,很少回家;母亲在杭州打工,平时姐妹三人在奶奶家生活。
从小体质就比较差,常生病,八岁时家里人才把她从贵州接回来,因而家里人都很迁就她。
每次父亲外出打工都会留一些钱给她,用钱比较大方。
四、个案分析
家庭生活: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体质不好又经常生病,又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父亲性格比较暴躁,常年在外地工作,常用“拳头”教育孩子;母亲也很疼爱她,但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爷爷奶奶一字不识,在辅导孩子学习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个体成长的主要阵地就是家庭。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但对缺少父母关爱的特殊群体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很少能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和在外经商都是为了孩子。
学校生活:该学生也将娇纵的性格带到了学校,难以接受校规、班规的约束,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暴躁的性格导致她经常会与任课教师发生小摩擦;自控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
五、个案辅导策略
“知己知彼”。接手该生时我先从多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了她的情况。
古人云:“有威则可长,有信则可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由于该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期伊始,我没有以“教师”的权威来使她就范,而是先取得她的信任。
通过“情感投资”“沟通”“寻找感觉”等方式来打开她的内心,让她明白“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同时在学校的图书室借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改变自己-穷人缺什么》《不抱怨的世界》等一些书给她,让她抽时间阅读,同时自己也读,每周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她交流阅读心得,让她在书中找到自己。
借助榜样的力量,为了不让她对学习丧失信心,安排她坐在一位成绩好又乐于助人的女同学身边,并交代她们要主动帮助她。时间一长,她就不再拒绝同学们善意的帮助了,慢慢地融入了集体。
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她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多给她一些宽容,她也就不好意思再故意犯错误了。一天晚上下着雨,她没在宿舍休息。我赶紧来问其他同学,同学说她刚下课就不见了。我冒着雨到网吧去找她,看见他正在和别人聊天。看到我浑身湿漉漉的,她眼中露出了胆怯。我也没有骂她,而是轻轻地说了句:回去吧。她低着头,默默地跟着我回学校了。后来她告诉我,她想妈妈了,正在和妈妈视频聊天。自那以后,她很长时间都没有去网吧。
抓住生活、学习中的细节,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周记偶尔写得也很不错,历史、政治学得也不错,集体劳动时也很积极,在学校举行的歌唱比赛中还拿了一等奖),每当她有进步的时候,我都会在适当的场合以各种方式来表扬她(点名表扬、不点名表扬、周记表扬、课间无意地表扬)。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她也进一步相信自己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尽力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家长合作,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我经常和她的父母联系,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他们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她的家长也表示要多关心孩子。每周她的父母都会把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和孩子聊一会儿天,家长教育方式的转变也能让她感受到大家对她的付出。
增强责任感,由于她休学一年,相对于其他同学,她更熟悉学校的情况,因此,我让她协助班长处理班级事务,培养她的集体荣誉感。
“先礼后兵”,在掌握了她的脾气秉性后,在她违反班规、成绩下降时,我也会严格地要求她,及时指出她的缺点和不足。
六、个案辅导成果
家庭生活:她的父母也积极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她父亲决定这个学期不去北京打工了,而是在家乡找了一份工作,争取多与孩子接触。她的母亲也答应会经常抽时间来看孩子,同时也让孩子及时汇报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学习生活:徐同学的心理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动不动就对教师无礼、乱扔椅子,学会了克制自己。同时也能理解父母、教师的苦心,能够理智地接受批评。
交往生活:徐同学逐渐疏远了过去那些不爱学习的朋友,融入了新的班集体,能够与多数同学融洽相处。在集体活动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积极,能为班级争光。
七、个案总结
Abstract: The idea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eople's
basic concept s on essence, value and activity of moral education. They are 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pres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such ideas as humanism ,inpiduality , life and responsibility
. Only these new ideas ofmoral education are set up and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each idea are obeyed ca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function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a of humanism; idea ofinpiduality;idea of life ; idea ofresponsibility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来源于人们对于德育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设计。由于它把握了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最主要方面,因此,德育理念一方面成为了德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或者说,德育理论是德育理念的升华和理论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是德育活动的标准和准则,从而具有规范德育活动的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只要存在着德育活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德育理念。可以肯定,不同的德育理念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因此,德育理念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德育质量的根本问题,“德育理念创新是大学德育创新的先导”[1]。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需要树立起不同于以往高校德育模式所奉行的德育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才能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一、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产生于现代社会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的核心理念。就高校德育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念主要有着三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以大学生为目的,而不应该以其为手段。高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了学生。它要求高校德育从大学生出发,以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判断高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尺度,以大学生的成才为最终目的和归宿。不应该只从完成某一社会任务出发,甚至从老师的主观臆想出发去模塑大学生,将其培养成为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那种因崇尚科学技术而丧失了批判精神的“单向度的人”,或者成为不具有道德选择能力而只知道服从他人意愿、无条件地遵循某种固定的外在道德准则的人。
其次,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高校德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是一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桥”,它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主体性和道德选择意识,不应该出于防范或者束缚的考虑而采取强制性或者威胁性手段向大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道德而生存,道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2]高校德育应该重视和遵循道德的这一本质,教师应该肯定和帮助大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才能真正地培养起来。
再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应该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发展。高校德育只有注重了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尤其是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才真正抓住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
二、个性化理念
当今社会的迅速变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主体活动的自主性及所导致的道德观念的多样性,要求社会控制的方式、手段和程度发生某种变化,于是,个人在社会生活有序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这就决定了个性化理念必定会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也决定了德育个性化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所追求的目标。
个性化理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应该注重大学生之间的道德差异性。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大学生基于其特殊经历和理想及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而形成的,高校德育不应该对此予以忽视甚至否定,尤其在主体意识被强调和价值观念多样性的条件下更应该合理地对待它。为此,高校德育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无视大学生道德个性发展的要求,期望通过整齐划一、程式化、命令式的说教来模塑所有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德育模式,尊重所有大学生所作出的道德选择。要符合这种要求,高校德育过程就必须实现人性化,因为,“只有人性化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3]。
其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表明大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外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合理地解决内在的道德冲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内在的道德准则,从而成为康德所说的“自我立法”者,有效地启动和控制其道德行为。它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应该尊重、激发和利用大学生的道德个性,以使其道德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不要将大学生视为机械地接受道德知识的客体,而要将他们置于与教师同等的地位,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高校德育这一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
三、 生活化理念
正如高校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高校德育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决定了高校德育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决定了高校德育应该树立生活化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模式。这一理念是一个有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念。
生活化理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高校德育应该立足于生活。这意味着高校德育主要不是一种发现和揭示道德世界本身规律的学术探究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而是在大学生与实际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选择社会生活,为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在此前提下,高校德育应该立足于生活还有三重涵义:一是高校德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也离不开更为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否则,它将会变得不可理解,没有任何价值。正如杜威所说:“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4]二是高校德育的价值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对此,英国学者约翰威尔逊在其《道德教育新论》中明确地指出:“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三是高校德育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为了让大学生选择和实现美好生活,或者说,“道德教育作为对个体行为规范的教育,实际上承担着批判与改造生活世界的使命”[5]。
其次,高校德育的内容应该根据生活来确定。人们所面对的生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生活,它决定了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只有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需要和符合时展趋势的高校德育,才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会被大学生所自觉接受和一致认同。如果人们是根据主观臆想或者纯粹理想性的道德要求来进行高校德育,那么,它就会发挥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相反,还会被大学生所拒斥。
再次,高校德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高校德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没有别的途径,只有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在此意义上,高校德育即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这种意义上的高校德育,不只是要求大学生走向现实生活,适应既有生活,而且是通过用美好生活去观照现实生活、用应有的生活去反思实有的生活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指导大学生选择生活。这样一来,高校德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指导。“生活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圆满地适应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发挥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7]。正是在对大学生生活的指导、引导过程中,高校德育起到了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作用。
四、 责任理念
高校德育的责任理念集中表现在对社会和大学生的责任两方面。就其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而言,高校德育不应该我行我素、自娱自乐,更不应该与社会的需要背道而驰,相反,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8]。高校德育要承担起自己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就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其对大学生的责任而言,高校德育不仅仅是向大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让其在校表现良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9]在这两重责任中,由于社会的生存发展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责任就更为突出。胡弼成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的质量,后者则是高等教育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具有主体性,在此意义上,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就是主体性教育的质量。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道德主体性这一内容[10]。在此意义上,对大学生的责任集中表现在对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责任上。
[参考文献]
[1]杜向民.论大学德育理念创新[J].长安大学学报,2003,(3):68.
[2]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3]肖凤翔.教育个性化观念之管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5):36.
[4]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出版社,1990.78.
[5]龙柏林.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J].伦理学研究,2003,(5):83.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28.
[7]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83.
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近年来,笔者对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进行了探索,感悟良多。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可以结合小学美术科目的相关特点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教师授课与示范,在对富有独特涵义的画题时,既要引导小学生进行练习,又应该让小学生回答美术教师所提出的课堂问题,并且还应该让小学生讨论与平时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照。譬如:在讲述“贺卡”这一课的时候,组织常规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小学生一起讨论:自己会什么时候给谁送贺卡?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其中你受到了哪方面传统美德的教育呢?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便能很快地激发出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来回答:“我会在教师节的时候给教师送贺卡,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送贺卡。在送制作贺卡的时候我会想起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辛苦,会想起妈妈养育我的不容易,让我更懂得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教师的栽培之恩与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该方法的训练之后,在所有有涵义的画题的慢慢影响下,小学生无论是在道德认识上,还是在道德情操上以及意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突出渗透点,找到美术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倘若要想促使小学生在传统美德方面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就必须先树立起思想品德的教育之理念,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譬如:在对“诱人的瓜果”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该课文的主题与内容,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食物的现象联系起来,比如问同学,这诱人的瓜果是如何来的呢?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来做呢?一些小学生就作答得非常好,其中有一孩子说到,这诱人的瓜果全部是由可爱的劳动者们用辛勤劳动换回来的,所以作为小学生应该要热爱可爱的劳动者,也应该热爱劳动。如此便让小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美术的学习,应先让小学生知道美术的内容是在歌颂谁?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
三、穿插好人好事的绘画作品,树立榜样,深入进行美德教育
在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应该有重点地对小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美术作品往往都是图情并茂,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把内容搁浅,要注意从艺术的特色着手,深层次地引导小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教育图片和画片,将美术学科的思想教育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促使小学生终身获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学生认为大家应该尊敬、热爱我国伟大的英雄豪杰,通过借助对英雄画片的欣赏,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应珍惜英雄们用自己流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笔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会借助优良时机,将英雄斗争的画以及好人好事的画在课堂上展示给小学生看,让他们着眼于远处先烈,学习先烈保家卫国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引导他们从近处着手,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
四、在美术课教学中将美德教育与家庭表现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极其关键,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应着眼于家庭。结合一些小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在家里表现相对较差的情况,笔者借助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好时机,对小学生实施在校与在家应该同样表现优秀的教育。譬如,在对“家务事”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请你们叙述下你们在家里都干过哪些家务活,并且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此外再与大家一起分享下你在家里面的具体表现。”部分小学生便回答得非常直率,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比较好,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较差些,如此一来,无形当中便能够让那些在家里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心生愧疚之心,促使其向在家里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学习,从而提升美术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土壤很肥沃。只有让小学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让小学美术德育之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一、德育理念清晰
(一)我们的理念
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特殊,我们的学生既有农村的孩子,也有民工子弟和来自城区的居民子女,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家长的素质也各有不同,如何结合形势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俊贤小学的学子应该是怎样的? 要把这一特殊群体培养成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之人。这的确需要我们学校多加思考,规划出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德育之路。多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在践行我区“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同时,不断地探讨和实践德育工作方法,确立了“活动引领、知行达贤”德育理念。经过多年的磨合与精炼,“知行达贤”已经成为学校加速发展的源动力。学校致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以践行 “活动引领,知行达贤”的德育理念。
(二)我们的特色:以多彩的活动内化德育
在德育工作中,主题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体验活动为形式,结合团队建设理念,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知”、“行”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认识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力求把我校的道德教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以“知行达贤”为理念的系列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落实活动德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的节日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在活动中让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
1.“学雷锋”:每年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学校都会开展系列活动。各班出一期以“学雷锋”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雷锋与你我同行”主题班会等。
2. “我们的节日・清明”: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缅怀先烈,感恩思源”的系列活动。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3、“庆六一”: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童心向党”歌咏活动, “红领巾,我为你自豪”入队仪式等活动已常态化。
4.“教师节感恩活动”:教师节期间,我校都会开展心意卡制作比赛系列活动。9月10日清晨,全体师生欢聚校园,共庆每个教师节。
――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蚬涌俊贤小学在校一日规范》知识竞赛活动,学校成立了校园礼仪队。要求学生“把路走好、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话讲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成立了各种文艺队和运动队,如开展一、二年级的跳绳比赛,三、四年级的毽球比赛和五、六年级的乒乓球比赛。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深化争当“四好少年” 主题活动,为星星火炬添光彩,我校在“童心向党,文明共创”――广州市中小学生党、团、队史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中获番禺区优秀组织奖;何杏彩、梁健玲老师在“童心向党,文明共创”――广州市中小学生党、团、队史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中被评为优秀组织者、优秀辅导老师。我校科技节活动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引领同学们接近科学、走进科学,把环保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结合。
――年级德育教育活动。
及时有效的年级德育教育活动 “学生级会”,成为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低年级以“热爱集体,养成良好习惯”为教育目标;中年级以“认识自我,学会分辨是非”为教育目标;高年级以“确立目标,形成健康人格”为目标。各年级坚持每学期一次的级会,如五年级级会“好习惯伴我行”,六年级级会“读书明礼”,在级长的带领下正副班主任齐心合力,把年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既收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还增强了教师群体的凝聚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重视师生心理健康,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B证的丁老师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定期对师生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中午11:50―12:20,对师生进行心理调适。如学期中根据消防安全演练、地震演练等活动及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如何面对灾难”团体心理辅导,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以良好的考试心理应对考试”等团体心理辅导。
二、德育管理规范完善
我校整合德育资源,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参与、全程进行,充分体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一)德育机构健全
有专门的德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分管,德育干事牵头,大队部、年级和班级实施,全员参与、社会及家长多方面配合的立体化管理模式。
(二)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学习
1.加强级组、班主任队伍建设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3.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德育工作
(三)德育常规教育管理制度化
为引领学生知行达贤,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我校建立了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使德育工作常规化。
1.坚持升国旗、国旗下讲话制度。
2.开展创文明班队评选活动,促学生良好规范养成
三、德育过程落实到位
(一)课堂主渠道作用良好
1.开足开齐德育课程。
2.主题班会课系列化。我校每学期分年级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公开课。
(二)特色教育活动常抓不懈
修定了《蚬涌俊贤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规范》,并从多渠道多方面推进行为规范的实施于落实,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体系,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德育特色活动品牌。
关键词 :潜能德育;德育体系;品牌升级;德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71-04
作者简介:林红明(1976—),男,硕士,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任务,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从多维度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破解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概念和体系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
当前,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不少中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及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部分中职生甚至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公民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没有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深度发掘中职生的潜能,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脱离企业等诸多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潜能德育的概念
中职生的潜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中职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或指潜在人体内一种能力或能量。在某种环境下,人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潜能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即从学生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文化、劳动、活动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项目、有执行力的德育推动,通过主动的、系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品德水平持续地提升。其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主体性、生活性、实践性。
(三)潜能德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
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围绕德育潜能,我校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培养——挖掘——发掘——激发已成为我校全方位开发潜能育人的德育“工艺”流程。
二、潜能德育的校本实践
(一)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我校立足本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有效的德育体系,开发特色校园文化潜能,为学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精神文化
历经百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我校校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校训和青年军校“责任、荣誉、信念”校训(我校为全国首家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博学、善导、立德、树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修身、强技”的学风。校徽、校报、校广播站等精神文化载体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学校制定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其中的《弟子规》、《军规》等文化精髓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环境文化
我校将环境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片绿地、每一幢楼房、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积极营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文化、个性彰显的班级文化、激情灵动的社团文化、振奋人心的军旅文化、坚决服从的执行文化等多种校园文化元素。为了彰显执行文化,学校重新设计了具有军校元素的校徽,将前后教学楼、实训楼及行政楼分别命名为“知行楼”、“笃行楼”、“敏行楼”、“慎行楼”。在教学楼门厅张贴“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巨幅宣传牌。在校园道路两侧,西点军校名人名言的宣传牌对过往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制度文化
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与育人理念,创新“4A”、“5S”、“6W”的管理模式,我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文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出台了《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青年军校一日常规条列》、《青年军校学生仪容仪表条列》、《青年军校“一人一责”条例》、《青年军校跑操条例》、《“西点军校”模式育人手册》和《学生N个不能》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行为、抑恶扬善。
4.舆论文化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舆论,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学校媒体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页、校报、校园贴吧、校园QQ群、班级QQ群、校园宣传橱窗、班级主题黑板报等,包括《校园新闻》、《技能之星》、《团徽闪闪》、《校友讲坛》、《法制之窗》、《每周一歌》、《梦想舞台》、《文明风采》等栏目,强烈地释放文化德育正能量,成为我校“潜能德育”文化导向的助推器。
(二)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我校以企业规范深度挖掘学生日常行为德育潜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极少数拒不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遵章守纪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行为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我校深层次地剖析了礼貌、仪表、卫生、舍务、用膳、晨练、做操、早读、实习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并落实到学生每日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例如,我校对“阳光跑操”的要求是,整队从教室门口跑步进场并跑步原路退场,遇阻碍时应原地跑步不能停步(培养行为控制能力);队列要求纵横对齐,横队间保持半臂距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纠错觉悟);跑操要求步伐整齐(听口令,培养守纪意识),班级口号响亮(培养团队荣誉感)。在实施行为铸德的过程中,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首先明确行为训练与品德养成的意义,明确具体项目与品德素养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形成合力,推进各项规范训练,做到明理力行、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凯洛夫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人的一生没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难以形成完善的品德。我校深度发掘劳动德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图书助理、餐厅勤工俭学、社会志愿者、学生创业、实习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劳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师生打扫卫生的“一人一责”卫生劳动制度是我校德育的一项创举。从校长、教师到学生,每天都要参与。我校把卫生包干区细化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细化到每个学生和班主任。每天做到师生同劳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另外,每学期举行一次擦地工具制作及擦地比赛,抹布的制作面积为25×36CM,布料为家中破旧衣服,要求亲手缝制(不可用机缝),做到了低碳、经济、节水。更重要的是,让我校学生逐渐摆脱了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培养出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良好精神品质。
(四)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活动,不断深度挖掘德育潜能,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活动制度化
当前,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比较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大力挖掘德育活动潜能,使激发活动潜能做到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定期积极推进养成教育。每班有德育课堂,每日有广播站、电视台时政播报、激情早读、阳光跑操和社团活动;每周有德育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梦想秀”大舞台,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友讲坛,每学期有一次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一次军训会操比赛和一次跑操比赛,每年还有一届秋季运动会、师生“双杯赛”、“梅苑”缤纷艺术节及魅力“女生节”,每年暑假举行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制度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摆脱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责任感、荣誉感,树立自信心。
2.活动特色化
(1)激发艺术潜能。“梅苑”缤纷艺术节在每年的12月举行,活动都是班级大比赛,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竞争性。每班参赛选手在红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宿舍美化比赛等活动中的成绩作为班级积分,积分排名作为学期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内容。艺术节激发了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提升女生自信。每年3月8日为我校魅力“女生节”活动日,活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节日活动包括很多小游戏和小竞赛。其中,快乐呼啦圈、两人三足、盲切土豆丝、钉纽扣我最行、鲜花送老师等是每年“女生节”常规的活动项目。此外,“女生节”还会增添一些新节目。
(3)增强成才信念。我校开辟校友讲坛,每月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给学弟们做报告。谈创业经历和感受,谈成功经验和体验,谈创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等。校友讲坛能激发学生斗志,增强学生信心,坚定“出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信念。
(4)品味中外经典。我校编写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课本吸纳了《弟子规》、《西点军规》等中的经典,每天早读课上学生激情诵读,这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构筑社团堡垒。我校重视发掘学生社团的德育潜能。目前,已经成立了文学社、跆拳道、柔道、太极、吉他、小记者协会等十多个社团。社团完全由学生干部组织并进行自我管理。社团每日定时对成员开放,许多社团活动在晚上对住校生开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在校团委及学生会的引导下,社团成了一个个德育战斗堡垒。
(6)放飞青想。校园“梦想秀”活动是为学生搭建的青春舞台,活动由校团委牵头,各系部轮流主办,每周三下午对全校学生开放。该活动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今,“校园梦想秀”已成为我校涵盖层面广、学生受益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7)坚持特色跑操。师生跑操是我校德育的又一项创举。根据《跑操条例》,每天下午体育大课间时,师生列队在运动场上进行“阳光跑操”。每天学生会对班级跑操从着装统一、入场速度、班级口号、跑操队形到出勤人数等方面打分并进行班级评比,评比结果于第二天广播操前宣布并列入学期先进集体考核。跑操分高一和高二、高三年级两场进行,以班级为一方阵,每班有班旗,每场有令旗,各班有口号(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教师方阵打令旗。另外,每学期中期举行一次全校班级跑操大比赛,校级及中层领导作评委,评比重点突出班级学生的“精、气、神”。跑操增强了学生自律、自控能力,提升了自信心、集体认同感及归宿感。
(8)打造成长动力。我校自2012年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暑期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学员为各系部推选的优秀学生干部。主题是“改善,做最好的自己”。活动形式大胆创新,以游戏作为团队成长的载体,包括培养团队意识的“寻找家人”,培养意志力的“永不放弃”,培养集体意识的“消防员”等。
(9)注重技能培养。我校每年6月举行主题为“展示专业、展示技能、展示自我”的“双杯赛”大比武,其目的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高一学生通过参加“能手杯”检查自己一年所学的技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高二学生通过参加“成才杯”检验自己在校学到的技能和谋生本领。
(10)融合地方特色。扬州木偶戏是扬州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扬州,激发热爱扬州、建设扬州的热情,我校每学期不定期邀请扬州木偶剧团进校。木偶戏具有电视、电影不能替代的观赏新视觉,更具有其他活动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剧情《葫芦娃》、《琼花仙子》和《新白雪公主》等深受学生喜爱。
三、潜能德育的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学风和校风日益改善
“潜能德育”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初步实现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优雅,用膳文明友好,跑操天天励志,卫生劳动有序,早读激情四射,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所作为。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教师新观念牢固树立
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如今,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健康、充实、快乐、和谐”,教师感受到工作“充实、成功、幸福、满意”,从而使育人有道,成才有方。
(三)省市各部门肯定认可
“潜能德育”破解了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的许多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我校在2010年被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潜能德育”形象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探索,我校从成功打造全国首家“西点”品牌职校,到提升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实施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的“潜能德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德育特色品牌升级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潜能德育”是摆脱目前中职德育困境的有效德育新模式。“潜能德育”不仅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正确认识中职生需要三个改变[N].中国教育报,2008-02-28.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渗透”,相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动中很难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更加强调“渗透”的方式。而要想实现渗透,首先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了。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会产生兴趣,这样也就谈不上主动接受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自然实现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与诚信同行》这节内容时,针对身边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如撒谎、作弊、虚假宣传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响。在班会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针对各种不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诚信的意义和不诚信带来的后果。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候撒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听到这名学生的观念,很多学生都很吃惊。这时候,笔者则微笑着鼓励这名学生,让他举一个“撒谎也是诚信的表现”的例子,于是这名学生讲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有几个人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阿姨问认不认识某某同学,说她是这名学生妈妈的同事,是来代他的妈妈来接这名同学放学的,现在找不到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这些人是坏人,直接拒绝又怕受到伤害,于是我报给他们一个假的电话号码,虽然我这次撒谎了,但是我认为这反而保护了同学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听到这个真实的经历,学生对“诚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发言和辩论中,学生逐渐对诚信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逐渐在各种诚信或者不诚信的真实事例中体会到了“诚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之类的道理灌输,通过事例分析论证,学生的诚信意识更容易自觉地树立起来。
三、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同样,德育理念也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并且比起理论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活动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形式都较为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课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道德观念难以得到实践与证明,从而使得德育活动总是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进学生的内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一、对于共生理念的理解
人类对共生现象的认识,最早来自生物界。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依为命的一种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都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因此,共生双方总是生活在一起的。在当代,透过生物界的共生现象,进到人类宇宙,我们就不难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最近十几年来,“共生”这个词语经常被人谈起,引发人们围绕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讨论人与自然的共生,而冷战结束后深刻的民族纠纷则使异民族的共生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人与自然的共生开始,异民族的共生、异文化的共生、男女的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种种说法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大致来说,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不只是在生物界,在人类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基本也是“生存斗争”;而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生存斗争”正逐渐让位于“共生”。依我之见,现代社会正是共生概念和生存斗争概念矛盾作用的过渡时期。
“共生”一词,若理解为“共同生存”,虽然过于简单,但非常根本。除此之外,“共生”还有“互助”、“互动”和广泛意义上的“合作”等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共生”一词在日本已成为流行语,几乎人人皆晓。它不仅是学术用语,而且是生活用语。最近“共生”这一用语经常在下述情况中被使用,即大家都关系融洽地生活着,互相关照地生活着。总而言之,“共生”是人类在所依托的“自然”能够持续地可承受之下通过多样性方式达到和谐生存或存在的状态。
二、传统德育与当代德育
道德,就是指“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①学校德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②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强调在形成道德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某些具体美德的道德认识。孔子提倡的“仁”的教育,就是一种内心道德情感的培养,以此实现道德的追求。
德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本位的。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在封建社会是最主要的德育内容。传统道德教育的误区有:一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严重脱离青少年和社会的实际;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主要用灌输的方式试图塑造青少年的做法已经不能被青少年所接受了;三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造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道德教育导致认识与行为严重脱节。目前,学生的道德行为已经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在道德行为上却做不到。
当代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正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深刻认识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对外开放整体环境的影响。二是市场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惑与迷惘。三是数字化生活的影响。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和语言方式。四是多样化家庭环境的影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过高期望,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单亲与残缺家庭增多,孩子缺少关爱,造成一部分孩子身心受创和性格变异。学生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其次,要深刻认识教育自身的变化。随着中小学“课改”的深入,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构成了挑战。
三、共生理念下的新世纪学校德育
新世纪的学校德育应该面向生活。学校德育己经开始转向人本主义,面向生活世界,道德主体性研究方兴未艾。这种道德的生活回归、人本回归,无疑为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从道德发生学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只有在道德的具体情境中讲道德,才是最有效的。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③从而在以学校为中心的日常生活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形成。
1.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德育
生活是德育工作赖以存活的土壤,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如果脱离了生活,单纯地围绕《德育》读本里面的情景和活动展开教育,则将失去德育的真正意义。
比如对照《德育》读本内容,根据“近、小、实、亲”的原则,号召学生每天为“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做一件好事,不论是形式的繁简,还是事件的大小,只要是一件好事,都应持欢迎肯定的态度。如在家里洗衣、洗碗、扫地、做饭;在班里擦黑板、做值日、帮助困难同学;在学校里不大声喧哗、见老师问好、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在社会上给残疾人送温暖、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不乱扔废弃物……由于这些好事都遵循“近、小、实、亲”的原则,学生只要稍微努力,在生活中随时就能做一件好事,获得一种“跳起,便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做好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好事成为普通事。这达到了德育的真正目的,让德育行为蕴涵在普通的生活小事中,让德育在普通的生活小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普通生活中体验到共生理念的真谛,为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好铺垫。
2.学生管理中的道德教育
在班级的管理中,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平时应注意多教育他们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保持融洽的关系,学习上不能有丝毫的自私和保守心理。如果存有那样的心理,则不仅会影响同学关系,有损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影响智力水平的发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而得不到充分的展现,最终制约个人前途的发展。对另外一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告诉他们,因自卑、嫉妒而不愿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仅靠个人奋斗,进步是极其微小的,甚至还会退步。应让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互相切磋,形成你追我赶争上进的好势头。
此外,利用“共生效应”转化后进生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重要的是让后进生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班集体的氛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到班集体中。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一方面要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其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班级赢得荣誉,建立起自尊,另一方面对其不足要请大家多方帮助,使其分享集体的温暖,分享集体的快乐,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提高自己。
又如在班级纪律的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级内部各小团体的作用,让大家互相监督,利用其“组织”内的特殊规范,借助共生效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行为习惯和班级氛围。同样在班集体的组建中也可以借助大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学会团结,共同成长。
3.从师生关系中发展德育
师生关系,说到底是一定生态环境中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必须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互依关系,是一种具有民主平等特征的关系。师生双方具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和心理世界,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生活态度,因此,在师生的双边关系中,是不存在“教师中心”、“教师本位”或“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的。
用共生理念对待师生关系,必须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特征和相容特征的教育气氛,提倡“民主式”、“启发式”教育,提倡“鼓励式”、“引导式”教育。用师生共生的理念看待教育活动,就应当将教育活动开展成能促使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活动,使教育活动具备自由精神、探究欲望和商讨气氛。为人师者如果树立了与学生共生的理念,就不会去埋怨、责骂和体罚学生,就不会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就不会轻易动用惩罚措施,即用道德培养道德,在师生的互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注释:
①②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216、P223.
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1.10.25(1).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7卷).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
[2]李燕.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理论学习,2005,5.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务必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真诚理解;二是肯定认可,三是设身处地。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现行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个性化德育观念的本质是把社会道德内化、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强调以个性心理教育为基础,要求在德育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志向)、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方面考虑,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的、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应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考虑,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有尊严、能自主选择且有创造活力的人。学校的各种规范不能再是一种束缚和制约,而是一种保证个体发展、使学生自律以改造自我的积极因素。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特征,要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档案也要个性化,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
让学生置身于具体道德矛盾之中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极佳途径。笔者经常主动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具体事情的态度,及时肯定他们的正确认识,也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看法。
“主体德育”,就是要根据学生品德成长规律,激活学生德育发展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追求高尚目标的愿望、行为和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定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使德育成为“主体德育”的过程。“主体德育”更关注德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德育的过程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转移。
在德育教育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开放性人才。这样就需要着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激发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开展教育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尝试当校长助理、主任助理,在班级则尝试当班主任助理、班长等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工作的特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塑造和自我辨析,把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其具有优良的品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大胆地坚持正确方向,这样才能全面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二、坚持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坚持德育主体理念就是要求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与社会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德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达到养成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德育活动的目的。这就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判断,科学地认识自己与社会、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做到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判断,理解社会,顺应自然,接纳外界,并自觉参与社会改造,从而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方向,服务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同学生一起参加义务劳动,一起帮助困难同学,一起献血,一起看电影,一起探望贫困老人等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一是提升校园和班级文化层次,发挥软环境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坚持德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加强社区教育,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努力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