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6 00:39: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具备网络配置、网络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如何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网络配置能力已经成为网络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培养学生网络方面的动手能力,在网络实验室里对设备进行配置的优良教学方案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也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起关键作用。

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设备的配置实训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原理,掌握了网络互联与实现的配置技术,才能为今后的就业、学习、研究网络奠定基础。

1网络设备配置教学现状

1.1强调实践,忽视理论

网络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往往片面强调实验和动手的重要性,忽略理论作为技术研究与学习基础的事实,忽视理论知识对实践动手调试的前期指导、规划和分析作用[1]。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能建立清晰的网络技术知识理论体系。

有的教师甚至将几个特殊案例的实践动手调试作为网络互联与实现配置教学,根本不对网络理论知识作相应阐述,教学中即使涉及必须要用到的网络技术原理内容,也只是偏重实验环境下的教学,这样做,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1.2追求硬件高配置,忽视规划软指导

在开设网络技术课程时,过分追求高配置实验环境,投入过多资金建网络实验室,大量购进先进网络硬件设备,却忽视实验教师的网络规划、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软指导,没有真正理解网络是研究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学科,计算机的思维模式只能是遵循人的思维模式的真正含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项目分析与规划,学生拿到实验后,仅靠直接动手调试,用几条简单的命令去解决一个网络技术问题,这样的思路如何能达到深层次学习网络的目的。

1.3重就业比率提高,轻就业形势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91%以上的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找到工作。但是,深入了解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后,我们发现他们中在网络技术岗位上从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站程序设计及开发等工作的人员不多,80%以上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在从事计算机销售与售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他们处于计算机技术人才链的低端,就业质量可想而知。[2]其原因在于高校学科体系培养模式的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只注重单点知识的培养,忽视综合实用技能方面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胜任网络技术工作。

2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改良思路

2.1对网络实验室硬件设备的建设改良

在进行网络实验室硬件建设时,应注意合理规划,不仅考虑满足建设需要,还要密切关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态势,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现成的校园网平台和合理的资金去建设网络实验室,使建成后的实验室能使用高校原有的计算机作为网络调试终端,既能满足在本地实验室进行网络实验,也能通过校园网络远程登录后经认证进入对网络设备进行调试。[3]按此要求,每个网络实验室可以建成能同时满足42人至56人进行实验的网络平台,按需配备6至8组独立的实验平台,每组实验台至少配有2台2层交换机、2台3层交换机、2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1台无线接入设备、1个VoIP语音模块和至少两个高速异步串口模块。达到每个实验台既可单独进行相关的实验,也可以配合其他平台进行实验,完成更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验。

2.2对实验教材、实验方案配备的思路改良

每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有专门的教材、方案,包括实验项目具体名称、实验详细内容、每次实验所需硬件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图、实验人员分工和实验详细规划、设计思路等。利用这些内容丰富的专业实验教材或资料手册,对每个实验的教学目的、实验真实环境、实验所需用到的设备、实验设备间如何连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验证等内容进行实验的开展。也可将该门学科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教学资料汇总成册、编录成书,按照其教授的实验内容、详细的实验方案来作为实验用书,让学生充分利用书中经过无数次实践的组网方案进行实验。

2.3对网络设备配置实训时间的安排布置改良

实训课程尽量与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同学期进行,这样便于理论指导实践。尽量不采取先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后计算机网络设备配置实训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如果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在实训课上,他们就会很快编写出实现步骤、调试命令,从而更有兴趣去学习下一节的课程。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得不好,实训课就会反映出来,这会促使他们回过头来重新拿起课本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完美结合,它可以提高学生理解网络、调试网络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对高水平师资的培训力量、培养力度改良

我们应选用既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调试能力的教师担任网络设备配置实训教师,以便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因为,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规划、网络分析,学生理论搞懂了,实践起来才能得心应手。[4]同时,我们还选用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调试的教师,用其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从而节省学生宝贵的实践时间。

3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让学生对网络设备配置有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组网、互联与设备配置实训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组网整体技术。参照此要求,我们按组网步骤将教学方案设计分为以下几方面。

3.1组网基础教学方案设计

从目前较常用的星型网络拓扑着手设计教学方案,其涵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改变以往传统组网基础先从理论着手进行教学的顺序,转而按上述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方式教学,让学生从对网络完全不了解过渡到对网络有一个浅层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组建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有哪些,对最基本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做到能按不同标准做出T568A、T568B线序,掌握网卡的安装,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参数配置,基本认识清楚计算机网络基本运行环境,这对下一步具体开展网络设备配置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3.2交换机教学方案设计

从交换机的应用角度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分为基本配置与高级配置实验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2所示。

按上述内容进行分设备单项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实训,达到掌握交换网络中最常用的设备――交换机配置技术,从对交换机进行基本的配置着手,进一步划分VLAN,掌握生成树协议操作,实现交换机的端口聚合,安全认证等技术,对实现与路由器设备的互联作好配置技术准备。

3.3路由器教学方案设计

从路由器在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分为基本配置与高级配置实验内容,涵盖的教学内容如下表3所示。

在交换机设备配置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通过单项设备路由器配置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网络建设中较重要的设备――路由器的配置技术,熟悉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广域网协议的封装以及PPP PAP、PPP CHAP协议的验证等内容,为下一步交换机、路由器设备互联形成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做好全面的技术储备。

3.4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对单个网络设备进行逐一教学,在掌握了其基本配置内容后,结合运用交换机、路由器网络设备进行组建交换三级网和路由三级网,在此基础上进行来自实际典型应用案例的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5]如组建某大型企业网络。首先,我们会告知学生该企业的相关情况――有多少人使用网络、组织机构如何、地理分布情况怎样、管理水平能力高低、网络应用服务多少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这些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去规划、设计该企业的网络需求与网络拓扑结构。

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做到综合运用网络实验室里的网络设备,了解搭建的实际网络环境,全面掌握整个网络组建的技术原理、实验功能、实验拓扑,清晰地掌握网络设备的实际配置,利用掌握的综合网络技能知识去优化这个网络,让整个网络性能发挥到极致,由此达到学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结语

作为承担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培养重担的普通高校,应该合理设计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在网络实验室的实验环境中与真正的网络建设接轨,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进行搭建、调试、配置网络,让学生更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应用环境,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直至完成整个综合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网络工程项目设计思路。[6]我们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理论知识由上至下地去分析网络规划、设计与调试,并提高自身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成为符合网络一线需求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14(2):20-22.

[2] 胡亮,徐.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2(S2):155-157.

[3] 崔贯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方案探讨[J].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06,10(5):19-21.

[4] 徐炜.网络实验室:轻松上大课[J].中国教育网络,2007,11(1):9-12.

[5] 陈康.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实践[J].正德学院学报,2006,14(6):47-50.

[6] 福建星网锐捷.锐捷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综述:网络实践教学专家[EB/OL].(2006-12-05)[2010-10-10]. . cn/plan/Solution_one.aspx?uniid=af03f8d9-ff2a-4a5c-826b-4bc5e0c876cd.

Teaching Programs of Network Device Configuration with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ANG Lin

篇2

关键词: 云计算;高等院校;信息资源管理;网络教学资源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college and university;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online teaching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09-03

0 引言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高等院校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研究摇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基地[1-2],如何高效科学地管理各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各类学习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访问途径,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的分析工具,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这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管理现状

1.1 校园网络建设普及率高

根据对国内多所高等院校信息化程度的调查,可以看到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均建设有不同程度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其中综合类、理工类院校的校园网的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等职业院校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3]。在校园网络的功能上,除了具备学校信息宣传门户、通知公文公告和咨询交流作用以外,很多高等院校也已经开通了教学教务管理、科研信息管理、行政办公和学生信息管理等功能,少数高等院校还尝试将教室、学生宿舍也纳入校园网,从而真正发挥“智慧校园”的作用。

1.2 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主体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从内涵到外延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传统的图书、教材、教案等纸质教学资料的主体角色正逐渐被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电子图书、网络课件、课程网站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所取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现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资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不同主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交流空间,提高学校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成为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的重要体现。

1.3 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推广

新型教学模式开始不断冲击和影响传统教学,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以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新模式也为不同领域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点资助项目,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推进了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加强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还带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网站教学、资源型学习、互动学习等。与传统的模式相比,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形式新颖,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符合当前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2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管理问题

2.1 教学资源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

以江西省某高等院校为例,每年仅教务管理部门就要向各个二级学院单位下达教学执行计划、教学任务安排表、教材征订计划等数十种教学管理文件,通知各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完成相关的教学安排计划。教师在每学期也要制作各门课程的纸质教案、讲稿、教学日历等教学文档。学校的十多个专业都会有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而且每隔3年就要重新更新版本。在这些工作中涉及到的教学信息资源除了一般的纸质教材资料,更多的是教务管理材料、教学资料和专业建设资料等,数量大,种类多,存储方式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纸质存档和文件柜、文件盒存放,或保存在某台个人电脑硬盘上。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的陈旧和混乱,使得文件查找困难,还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存储或重要信息丢失的现象较为普遍,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效率极低。

2.2 教学资源版权保护问题

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部门,更是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服务。在这样的系统里的高校教师天生就肩负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从教学积累中沉淀科研,用科研动力带动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并重而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既不同于科研机构的学术性研究成果,完全遵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也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完全为教学效果而充分共享,而是以知识版权为主,兼具有限范围的信息共享。鉴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对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信息传递途径、资源存储条件和信息处理和共享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限制,这也对高等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设施条件落后问题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支持,特别对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的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高等院校不同于企业,其资金来源基本上依靠政府财政预算的拨款,且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还没有常规预算,只能来源于一些项目款额,也有学校采取自筹资金或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设备和软件系统更新与高校财政上的捉襟见肘的矛盾,导致很多院校只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在教学资源管理上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为主、数字化方式为辅的形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

3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本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括在互联网上的教学学习资源,还包括在校园网中的教学信息资源[4-5]。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高等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逐渐推进步伐,一些如教育网站、教学网络课程建设也在同步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正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宏伟工程中的核心任务。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院校应该充分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建设基础情况,利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提高培养综合型人才质量。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网络模式和网络架构,才能使网络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工作学习效率。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从而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达到和超级计算机相当的网络服务。云计算所具有规模庞大、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任意终端以及高可靠性、通用性、动态伸缩性和极其廉价性等特点使得基于云技术搭建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成为可能[6],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推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高等院校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7]。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是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信息手段,创建多平台、多层次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平台,是现代高等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图1所示。

4.1 多层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4.1.1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分层规划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高等院校网络资源建设的重点问题,应切实依据自身网络教学的特点建立满足自己实际教学情况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一个综合型的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科研资源库、教师资源库等。高等院校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并可以成立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统一指挥,各教学单位、教务管理部门以及网络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部门主管担任小组成员,开展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4.1.2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层次划分

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层次划分上,针对高等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的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对象复杂的情况,可以借助“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概念,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分层归类。①私有云层。所谓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因此,可以将科研资源库信息、教师资源库等涉及知识版权和安全问题的信息统一存放在私有云服务器上,仅将使用访问权限提供给本校教师员工和相关工作人员,从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②公有云层。所谓公有云,是为大众提供能够通过因特网访问和共享资源。因此,可以将面向公众的宣传信息和公告等放在公有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学习资源和MOOC等也可以放在公有云上,为广大学生用户和教师同行通过互联网来查阅借鉴。

4.1.3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硬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托基础设施的建设。云的廉价性、成本低廉等优势为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兼具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目标,提供了最合适的硬件建设方案。①基于云的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所有的应用程序统一安装在云服务器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工具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文档的编辑,用户的文件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端备份。②利用集群和分布式计算软件工具,可以将大量中低端的服务器资源组合利用起来,建立廉价的大型高性能分布式数据中心。③鉴于云的可扩展性,多个院校可以联合建云,共享云的应用服务,减少单个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单个院校也可以采用租用云的方式,按照使用量支付相关的费用,免去了独立设置专业的数据中心维护人员的成本。

4.2 多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管理

4.2.1 教师教学平台

云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特点,使其支持不同应用和设备终端的接入。高等院校可以建设教师教学平台,通过对现有校园网的升级改造,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资料的存储、备份、整理的管理功能。通过与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还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收发、工作计划的提交和公文传递等管理功能,既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质量,又节省了办公开支,同时也起到了对高等院校自身的宣传作用。

4.2.2 科学研究平台

云的可扩展性和廉价性特点,使各级高校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建设云,将各自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共享云服务,促进科技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推动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又减少了重复建设浪费。此外,高等院校可以增设学术交流栏目,建立电子文献资源库,拓展教学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的信息量,破除以往每个院校各自购买文献数据库,查询下载受限的局面。各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云平台的链接,加大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其他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跨单位、跨地域的重大科研课题的合作。

4.2.3 学习分享平台

云的通用性和虚拟性特点,使高等院校可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学习分享平台”,实现多样化的网络在线教育模式,积极发挥网络教育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学习分享平台的学习培训方式上,可以提供菜单式点播和学分制考评教学模式,满足广大学生群体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自觉与自主性,实现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模式[8]。

5 结论

知识与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对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的高等院校,势必要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深刻剖析自身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调整和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现有设备再利用的最佳可选解决方案。通过探索云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拓展了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加快了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了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勇,刘文云.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50-52.

[3]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9-12.

[4]杨庆峰,吕国,薄佩钰.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电信网技术,2009(01):15-18.

[5]蒋珍莲.试谈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106-107.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37-02

1 前言

本文首先给出一个企业网安全访问控制工作情境,以实现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为实现平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包括ACL工作原理及配置,应用标准和扩展ACL的具体应用。

2 任务导入

公司有四个部门,分别是技术部、销售部、财务部、经理部,组建网络如图所示,为了安全起见,公司领导要求:

1)技术部、销售部不能对财部进行访问,但经理部可以访问财务部。

2)要求FTP服务器供公司内网员工专用,外网用户不可使用。

3 任务分析

要完成该工作任务,首先应网络基本配置,实现网络联通,在此基础上配置ACL,实现网络访问控制。

4 任务实现

4.1 ACl简介

ACL是一个路由器配置脚本,根据分组报头中的条件控制路由器允许还是拒绝分组。

ACL分为两大类,标准ACL和扩展ACL,标准ACL仅以源IP地址作为过滤标准只能粗略的限制某一大类协议。扩展ACL以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协议号作为过滤标准,可以精确的限制到某一种具体的协议。

4.2 网络配置

1)定义ACL

标准访问列表的创建根据 “动作”+“源地址”,即允许谁,拒绝谁的方法来创建。

4.4 网络测试

没有配置ACL之前,所有主机都可以互相ping通,外网主机可以登录内网ftp,配置ACL之后,只有经理部主机可以访问财务部主机,技术部、销售部都无法访问,外网主机无法访问内网ftp服务器,内网主机可以,说明任务完成。

5 结束Z

Packet Tracer是思科公司开发一款模拟软件,能比较真实的模拟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配置。本文利用Packet Tracer软件可以仿真现实中的网络工程项目,本次教学设计,首先引入工作情境,以该工作任务实现展开教学,包括ACL工作原理、配置与测试。通过该项目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网络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思科网络学院教程:网络基础知识[M].中国思科网络学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 思科网络学院教程:路由协议[M].中国思科网络学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篇4

一、合作的优化 分工明确

团队比赛,对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很高.我们竞赛的课题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接到课题后,三位成员分头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然后大家把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在这个基础上,三人进行交流探深,集中三人的智慧共同做出一份新的教学设计.以往的合作,往往是把大家的研究成果合在一起,但缺乏整体的掌控.针对本次比赛,在每人都作了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分工有所侧重.一人负责教学设计,一人负责教学重难点分析,一人负责整合点分析,每位成员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拿出来,另外两人进行讨论点评,如此反复,在教学设计产生的过程当中既有三人各自做,也有三人的共同合作,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这样的合作无处不在.在评价友队环节中,因为只有一个小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在一小时之内形成一个微型报告.我们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找优点,一人找不足,另一人负责操作电脑.而要完成上述过程,这与之前对于本课时的认真研究、团队的互相配合是分不开的.在陈述答辩过程中,一人汇报、一人播放、一人补充回答充分让教师感受到合作的重要,1+1+1有了大于3的效果.

二、资源的优化 整合有度

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学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着力凸显课改精神.现代教学已经远远不是往日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搞定的事,对教师的理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合点” 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步骤(环节或活动).整合课的资源与工具设计,采用的方式不限,可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整合”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符合施教者个性特点的任何“整合”方式.如,互动电子白板教学、思维导图(概念图)、Blog教学以及其他信息化资源学具教具等.例如,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中,这节课是“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学生在脑海中对于全等图形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怎样通过全等到相似的过渡,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不但存在全等的图形,还存在相似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比”的实际意义.为此我们设计了开头展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全等、相似的照片,感受全等和相似的区别和联系,并制作Flash让学生自己操作感受到一寸和两寸照片之间的变换,以问题唤醒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的内在需要.

现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也非常发达,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真正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更好的突破教学当中的细节,网络团队教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研平台.

三、评价的优化 反思提高

在比赛中第三个环节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评价又分两种:1.反思性评价.参赛团队对指定的其他团队所作的同题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有何特点与亮点、有何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建议.评价须由全体参赛成员协作完成,评价的平台是指定网络平台.2.反思与完善原设计方案.阅读其他参赛团队对自己团队的反思性评价,并结合自己团队对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开展基于团队成员同伴互助的教学反思,并根据反思意见,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媒体与资源的运用等技术成果.完善后的方案上传至指定网络平台.

在完善教学方案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也会结合自己看到的兄弟团队的长处与不足,然后将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改进完善自己的方案.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教学设计中,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们设计了分层作业,友队对我们的设计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在课件中没有体现,我们根据友队建议及时调整,我们团队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教学的细节很重要”.这实际就是一个反复磨课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水平也就在这反复磨练中不断成长.

四、技术的优化 陈述答辩

陈述答辩不等同于“说课”,第一个需要团队简述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的过程.也就是看团队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什么感悟以及同伴协作互助的情况.第二个就是陈述教学设计当中的亮点.第二个内容是考核的重点.亮点是指教学上的亮点,参赛团队如果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这就是亮点,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这一课中,我们总结出来的亮点是:1.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活用教材,把课本P84的习题10.1的第3题作为例2.同时用活教材,把课本中“实践”中两个问题分解成三个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情境中的两地的距离抽象成两条线段.

篇5

倡导创新教学方式,创作符合“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设计,培养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设计、评价、反思、完善教学设计和可视化陈述等方法,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师综合素养,打造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优秀教师。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细则说明

1.赛项内容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分为初赛与决赛两个阶段。分别设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三个组别。小学组设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信息技术等六门学科,初中组与高中组均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地理、信息技术等八门学科。各组别均设“学校类”和“跨校类”两个类别。

(1)初赛

参赛团队自选课题,协作完成并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电子稿。打包在一个文件夹中,上传到组委会指定地址。全国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入围决赛的团队名单,并在NOC活动官网公布。

(2)决赛

决赛采取现场比赛方式。设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和可视化陈述四个阶段。

2.赛项要求

(1)信息化教学设计

根据赛场公布的竞赛题完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完成之后将制作的课件、专题网站,以及使用的工具软件打包上传。

(2)教学评价

循环评价兄弟教学团队创作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评价教学环节上(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面),要求提炼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3)反思与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在评价兄弟参赛团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反思本团队原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完善原有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课件修改等)。

(4)陈述与答辩

陈述:采用可视化方式,参赛选手应充分展示利用可视化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实效的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

答辩:评委根据参赛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或陈述情况提出问题,指定主陈述选手之外的另外两名选手分别回答问题。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报名组织

1.参赛对象

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教师。每个团队组织三名同学科教师参赛。

2.赛事组织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91-02

引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核心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在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媒体交互使用的方式,教师通过指导性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教与学任务。教与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通过一定媒体资源连接起来的方式。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媒体资源及连接方式。教与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教育者采用什么媒体通过什么方式连接受教育者。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的。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学主体客体异地,教学时间空间分离,学生以自主性学习为主,通过必要的教学辅导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服务系统,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因而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看成是班主任、师政办的工作。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以利于提高思想素质。―个思想素质低下的学生不可能具有宏伟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因而学习上也不可能产生巨大的动力。

一、教学设计背景

以省电大的“三寓三化”素质教育模式中的两寓两化为总体指导,所谓两寓是指: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寓素质教育于网络学习中;所谓两化是指:活动促进知识内化,测评促进知识内化。能够反映贯穿全教学过程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开放英语一体化设计方案包括个别化辅导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多媒体面授辅导过程、考核过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的方案。

二、开放英语学员现状分析

英语教育方向本科课程专业性较强。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英语教育方向的学员,一般情况下都是中小学教师。在交流中发现,学员自身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很模糊,更不用说应用于实际。于是我采取将素质教育体现在―体化设计方案中,让学员了解素质教育在英语实际学习中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学。

三、教学设计问题

怎样设计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一体化设计方案、怎样使其得以优化实施,是课程辅导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次挑战。在设计―体化设计方案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例如面授辅导课减至三分之一。优化课堂是首先要提及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开放学员充分享用面授辅导课的价值所在。指导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课程辅导教师采用什么媒体通过什么方式与开放学员进行准分离交互;怎样使没有参加面授课的学员,能够在网上看到、学到课程英语知识,这也就是课程辅导教师的第三项职能:营建资源丰富、功能多样的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这对于课程辅导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利用方面,网络技术方面的要求就更高。

四、体现素质教育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制定

(一)方案的指导理念:

以“三寓三化”素质教育模式中的两寓两化为总体指导,所谓两寓是指: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寓素质教育于网络学习中;所谓两化是指:活动促进知识内化,测评促进知识内化。

(二)方案的总体思路:

是能够反映贯穿教学过程要求的素质教育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的方案。

(三)方案的内容包括的几个方面:

1 课程概况 2 课程资源 3 教学目的 4 (下转第93页)教学内容说明 5 媒体使用情况

6 教学环节 7 教学媒体进度安排 8 小组活动 9 网上小组讨论

10 中央电大网上教学活动 11 教学要求 12 学习建议13 关于期末复习内容

14 教学交流与答疑

五、解决问题策略

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在制定一体化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英语教学办法:

(一)、充分利用三分之一面授课

1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制作课件上,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清新悦耳的音响效果,让学生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课件上。

2 采用节目主持人的方式,把学生带到英语短片中。

3 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4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5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任课教师利用课程学时三分之一的学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指导、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支持服务和管理约束。网上指导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方式:

1 利用QQ进行视频时时互动。

2 利用我校教学平台中的BBS讨论区,进行时时与非时时的公开讨论。

3 利用我校教学平台中的课程答疑室,进行时时课程答疑。

4 利用电子信箱E-mail

5 利用我的BLOG平台,进行师生情感交流。

(三)、课外活动

1 聘请外教,与外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利用网络,进行时时交互。

2 英语比赛,网上小组讨论的形式。

3 英语角,网上小组讨论的形式。

(四)、营建网上教学环境

篇7

(一)精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素材是通过对生活的收集和整理,发掘出未经加工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原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感性的、分散的材料。科学地运用素材,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的有力支撑。其一,素材要有深度和广度。素材的选取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每一种素材都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现实素材为依据,对素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使教学内容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客观说服力。以“”内容为例,可以精选具有代表性、反映国情的历史事件、人物、影像以及背景文化,从的横向和纵向进行素材组合。如选取贝青乔的诗“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一灯”,与反映当时战争的真实影像片段相结合,使精选的文学素材结合声情并茂的视频影像,形象地描述当时列强入侵,官兵吸食鸦片而不理战事,百姓流离失所的国情,说明失败的必然性,使素材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其二,素材要精准求实。鉴于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素材可选取的范围较广,在选取素材时一定要选取现实生活真实、准确的素材。借助网络平台,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能够使形象实际的素材更好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其三,素材要推陈出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紧跟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因此,其素材的选取应注重时效性。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为主线,选取国际、国内最新时事问题和热点、焦点新闻;以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入备受关注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为素材资;以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为依据,采用有理、有利、有据的最新数据。

(二)设计方案,细化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依据对受教育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策划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使教学效果呈现出技术化、艺术化、科学化和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设计方案应注意素材与理论的配合、前后的逻辑顺序等具体设计问题。第一,素材与理论的配合。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要与选取的素材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素材与理论的搭配设计可以打造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和习得氛围,可以使枯燥的理论通俗易懂,形象自然,更具有说服力。不仅易于受教育者对理论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而且易于被思想政治理论教化和引导,愿意“听”,乐于“做”。例如,李海洋教授用“吃烧鸡”的例子来讲述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用途:图文并茂,令人垂涎欲滴的烧鸡可以理解为两只鸡———一只具体的鸡和一只抽象的鸡,简单的话语和诱人食欲的视频图片便生动地说明了哲学是抽象和具体的,哲学就是把握生活,把握事物,把握对象的方式,是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简单朴实的生活素材,既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又深刻地反映物质生活是每个人生活的客观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客观基础这一哲学理论。。第二,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前后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其方案应遵循“主题设定———素材植入———理论阐释”的逻辑脉络来设计。设定的主题统领和指导植入的素材,植入的素材依赖和从属于确定的主题,而理论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素材。三者逐级递进,环环相扣,富有条理,使教学设计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呈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认知过程规律。

(三)制作课件,增强教学

效果课件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融合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元化媒体元素,使各种媒体信息建立起有机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为课程服务的良好交互系统技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课件是将传统的教学课堂表现转化为网络媒介多元表现的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件的制作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具体过程。其作用是使主题寓于课件之中,活化理论内容,把抽象深奥的理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便于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和感知。

二、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

实效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是教学表现的基石,教师是教学表现的主导者。教师犹如舞台的艺术家,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受教育者,用极富色彩的语言艺术洗涤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的重要表演者,其课堂驾驭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成败。

(一)人格魅力,彰显内在吸引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能力、气质、情感和道德修养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与外在吸引力。教学魅力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是政治性、榜样性、道德性等综合人格魅力的集合体,其内外兼修的气质、独具特色的精神境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领悟程度。

(二)语言表达,体现言语技巧

教学语言可以称之为课堂艺术,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思想和审美原则的口头语言规律进行艺术性的教学表达,是教师与受教育者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授课语言体现在教师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一种信息化语境下语言艺术的运用。高质量、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应体现严谨性、灵活性和艺术性。第一,严谨性。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且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所以,教学语言要科学严谨。首先,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用词用句要精准干练,理论概括要言简意赅,引用材料要真实恰当,言之有物,富含哲理。其次,教学语言要系统严密。语言的推理要符合逻辑,论证要有根有据,使教学语言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第二,灵活性。受教育者具有个性差异,灵活多变的教学语言可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机智敏捷地选择和运用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情具体分析,掌握受教育者的语言规律,勤于观察其听课状态,明确不同教学时间采用的语言基调,在其习得疲劳期及时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注意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和节奏的变换,要缓急协调、重轻搭配、强弱交替,使教学语言由始至终符合其需要,使其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声声入耳,字字入心”的整体效果。第三,艺术性。艺术感较强的语言表达对受教育者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语言表达要新颖、潮流。与时俱进而又不失精准的语言风格备受受教育者的喜爱,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充满活力并经得起推敲的网络语言,这使语言表达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可以更好地迎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拉近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其次,语言表达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蕴含艺术的语言表达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增添几分灵动,使其更显生命力。

(三)课堂驾驭,突显调控艺术

课堂驾驭是指教师具备雄厚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艺术对课堂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控制。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教授知识、课堂管理、引导学生等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使课堂有真实感,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和价值观的波动调整价值观引导策略,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篇8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在校师范生学习新课程标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理论脱离实践、案例资源有限、网络资源匮乏、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反馈不及时等。然而,结合BB网络平台,充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案例,设计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能够使师范生的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内化达到最佳效果。

预习新课程标准

为了取得最佳的预习新课程标准的效果,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一节课,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及信息素养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展开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标的解析,浅显而不失重点地引入,为学生课后预习新课程标准指明方向。在指导预习方面,我借助BB平台,设计“走进新课程”模块,内容涉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给学生一些导读性材料,一方面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系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针对导读提纲,边阅读、边思考、边领会,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核心内容做上标记或注解,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体会,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预习作业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BB平台“作业区”模块的“提交作业1”、“预习新课标” 中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待作业完成后,学生可登录平台直接提交作业。通过平台提交作业方便省时,管理简便快捷。

解读新课程标准

解读课程标准是正确把握课程体系、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正确组织教学过程、正确开展教学评价、深入领会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BB平台在解读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模式中结合BB平台“走进新课程”模块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解读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重点对课程总目标以及三个维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进行详尽解析。学生通过平台中提供的“课程资源”,即相关文件、相关学习网站以及实际案例,从多个角度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全面体会,从而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与旧的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框架结构等新内容,为进一步研读新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研读新课程标准

研读学习是一种提高知识掌握效率、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最佳途径是以研读新课程标准为突破口,师范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新课程标准中的大量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对手中课程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研读课标环节中,第一步,结合BB平台中“教学前沿”模块提供的具有权威性的新课程标准文件,认真研读并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第二步,结合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班级内分组,结合某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需要做的是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每节课三维教学目标,按章节划分,学习者可以分工合作。第三步,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审视已定教学目标,再次研读新课程标准,并对不太理想的教学目标加以调整。第四步,将研读成果提交到BB平台“作业区”模块“提交作业2”中,课标研读成果包括教学目标制定、问题与困惑、研读反思,教师通过BB平台及时查看学生作业,并给予及时批阅与解答。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标研读过程将读、思、写三者结合,提高了师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证明,师范生在研读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意外的收获,特别是思想上的感悟以及对新课程标准认识的提升。

观摩感知新课程标准

了解新课程标准并不是件难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课下读读课标的学法。但实践证明,这样很难成功地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育教学行为中。为此,我在BB网络课程平台的“案例观摩”模块中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典型教学课例和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优秀教学课例是对课程标准实际内涵的阐释,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变得生动、直观,凸显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教师搜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依托BB平台呈现给师范生,同时,针对平台中的每个案例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以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摩、感知、交流、反思,进而强化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主动建构,使得师范生能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升新课程理念。

设计体验新课程标准

一般来说,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往往会出现隔膜,解决这种隔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在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为达到在设计中体验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学习活动设计为“集体备课―设计方案―建构平台”环节。

集体备课: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备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即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课阶段采取异质分组、集体备课(即小组协作)的方法。小组内自行定组长、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形成人人参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缩小学生个人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必须处处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将想法落实到纸上,这是初学者实现内化新课程标准必不可少的做法。小组内采取同课异构的措施,组内共同研讨、商定教学内容后就要落实各自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授课演示文稿,达到同课异构的效果。

为此,在BB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教学设计模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使用模板。通过模板浓缩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理念才有保证。

建构平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有其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由于课时有限,所以允许小组仅设计本节课的专题学习网站,借此来支持课堂教学,丰富课程资源,以期实践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设计体验的整个过程中,均通过BB平台中的“小组协作”模块,进行任务分工、共享组内资源、开展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探讨。同时,平台中“交流园地”大门为每位学生敞开,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发帖,请求教师或其他小组学生的帮助,也可以与大家分享宝贵的学习经验。与此同时,也可作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这一学习活动所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讲课演示文稿、教学设计方案和专题学习网站。以上内容要求学生个人上传到BB平台的相应作业区,期末任课教师可通过平台直接查看学生作业,并打分。BB网络教学平台为有效开展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创新了教学实践模式,改观学习方式,为内化新课程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化新课程标准理念

实践新课程标准是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学致分为三阶段:理论学习、观摩设计和落实行为。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重在掌握其基本理念;观摩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优秀案例观摩,模仿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将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达到新课程标准内化的效果;落实行为,即实践新课程标准,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这是理念转化为行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查找不足、发现问题,进而弥补缺失。在实践中深化升华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而且是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运用中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到每位学生实战的细节,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新课程形势下的教学行为,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切实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BB网络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果展示”模块提供了历年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身边的示例,结合自身实践,有助于顺利完成实践任务。据近年的教学来看,相当一部分师范生非常渴望立刻看到自己的教学录像并希望教师给予点评。因此实践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分别对每位学生的教学实录进行点评。师范生对此很重视,对于教师每句评论都认真听取,从不懈怠。

篇9

“混合学习”来源于“Blended learning”,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技术与学习方法、不同学习媒体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一种策略。[1]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对各种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学习媒体、学习环境等要素的有效混合,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和经济效益。而混合学习引起广泛关注在于“E-learning”远程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师生之间面对面教学的有机混合。2016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短期的研究目标:在一到两年内,将更加关注学习评价的方法,提高对混合学习设计的实践应用。混合学习以其便捷性、易于实现,将复杂的媒体与技术、新方法与新思潮进行整合,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有较高的吸引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师范类学生的教师技能类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集教育技术理论、媒体应用、教学技能实践于一体的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学习效益的一个新思路。

二、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

1.构建混合学习模式的需求性分析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多,涉及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媒体技术、网络资源获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技术与教学融合等。传统教学的课程学时一般为36-48,课时相对不足,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不到提升,难以有效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2)教学组织方式较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教师教育类的公共必修课,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每年约有2500位师范生必修该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众多,且来自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按学校常规的开课情况,每位教师通常要兼顾多个班级,为方便教学,通常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各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也大致相同,难以顾及学生的专业特性和个体差异。

(3)评价指标单一片面

《现代教育技术》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多数院校以闭卷考试和学生课件作品为主,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且课程中涉及的教学设计、技术支持教学、多元评价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得不到体现,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弊端,有必要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构建混合学习模式,[2]以改善课时不足、学习欠缺个性化、内容缺少针对性、评价方式单一、师生之间交互不足等问题。当然,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精心地设计与实施。

2.构建三合一的混合学习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认识、能力、水平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构建混合学习模式应以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前提,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混合教学,延伸课堂教学时间,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促进学生各层面的学习和体验,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3]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构建如图 1所示的三合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

三合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整合了课堂教学、网络学习与交互和技能实训三种学习形态,将传统教学面对面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现场技能训练整合在一起,融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形式。 [4]

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与“课堂教学”的混合,利用在线学习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学容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题,而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监控网络教学的质量,解决网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偏离和深度不足问题。“技能实训”则是通过真实环境感受技术应用实际情况,通过作品演练或微格训练,使学生感受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体验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互补的混合学习模式,共同促进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三、混合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1.制定混合学习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在于促?M师范生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的混合学习任务的主线,课程任务以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源,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中实施方案,并加以交流评价。具体任务可分解为: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为方案获取相关网络资源、设计配套的课件、为课件采集与处理多媒体素材、制作配套课件、熟悉相关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微格训练实施方案。

2.搭建混合学习环境

搭建混合学习环境,就是整合各种真实的和数字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现场体验。[5]《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混合环境设计也充分体现这一点。

课堂学习环境是在网络交互课室中实施教学,在这里教师对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进行要点讲解,为每个知识模块提供学习指导、任务要求、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等,开展各种师生实时交互活动,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构建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网络学习与交流环境,在这里为学生提供的网络课程、相关网络资源、教程、虚拟实验等网络学习资源,便于学生配合课堂学习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协作、学习反思等活动。同时,在交互环境中教师提出问题、发起讨论、进行答疑、批改作业等活动;学生能进行在线留言、异步讨论、作业递交、资源分享等活动。

技能实训环境,则为学生提供各种媒体实操系统,在这里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管理等实验项目,熟悉各种信息化的媒体操作与教学应用,以及进行各种信息化教师技能训练。

通过营造多重混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研讨中学、在反思评价中学、在训练中学,使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3.建设混合学习资源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为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了丰富的混合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了立体化的配套资源,包括新编教程、配套课件、相关电子书、媒体操作虚拟软件、工具软件等,并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相关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学科教学软件等资源。同时教学平台还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学习作品,供学生观摩共享。此外,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较广,还提供相关资源如摄影学习专题网站、PHOTOSHOP视频教程、PPT设计教程、微课设计与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等相关的教学站点的链接等,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与便捷的学习机会,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得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4.设计和组织混合学习活动

混合学习活动无疑是开展混合学习的核心。从图1的模式中可以发现,本课程把混合学习理念融入整个教与学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网络学习与交流中以学生为主导,技能实训中以学生为主体;对于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既有课堂学习中面对面的教与学,也混合网络的远程学习与支持;对于不同的学习主题,有的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应用小组协作。

在课程教学上充分运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目标的任务驱动,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和开放性。[6]

在网络与交流上设计了认识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学科教学与技术融合五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由学习任务、学习指南、活动要求和学习资源构成,在每个任务活动设计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科需求,并充分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学科教学软件和层次的学习资源,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水平的?W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展混合学习活动。

本课程的学习组织主要围绕任务开展,任务包括个体任务和小组任务。个体学习任务除了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为方案收集资料和设计开发配套资源外,每个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网络学习情况、参与交流、完成相关作业并提交到网络平台中。小组协作则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每组学习团队由4-6人构成,在混合学习环境中进行协作与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团队任务。课程设计了不同的团队任务,有专题网站的设计开发、微课的设计开发、微课程设计开发等综合性较强的任务供各组选择,各小组将作品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互相学习与借鉴。

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可以进行自由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和成果。这样,在学习交流平台上,可以建构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自我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互动。不同的任课教师、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同学可以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不仅拓展学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加大协作学习的纬度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5.实施混合式学习评价

(1)多元混合的评价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课程,内容不仅涵盖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各种教学媒体操作、应用技能,更重要还有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能力,其学习结果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混合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有效的对相关学习结果进行准确评价。因此,在课程中采取多元化混合的学习评价,课程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分成以下四个部分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综合知识测试

这部分内容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划分为50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建立试题库,考试时每个知识点出一道题自动生成试卷,综合测试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教学媒体应用考核

教学媒体应用是学生规范操作各种教学媒体的技能,采用现场实操的方式进行评价无疑更加具体有效。在这项考核中,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对投影机、展示台、音响设备和多媒体系统、交互电子白板等媒体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各种教学信息,教师通过考核量表考核学生独立操作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力。

3)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无疑是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能力。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选择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专题,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4)教学课件设计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设计开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参照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对学生课件进行评价。

在教案与配套课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到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检索与下载、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加工、课件设计与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比较综合考察学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过程性评价贯穿课程教学

过程性评价不仅能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进行混合评价。[7]

网络记录:学生在开学第一课就有登录课程网站的用户和密码,借助交互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学习笔记、学习成果,参与讨论等信息。 利用Moodle平台的活动报表、参与报表与日志可以查看、跟踪学生的在线学习每个任务的次数、停留时间以及进行了哪些操作,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可以通过活动模块回顾前一天参与活动的情况。

评价表:对于各项任务和技能,都设计了相应的各项评价量表,利用Moodle“互动评价”或“投票”功能,学生即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混合评价制度。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2-02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人们对如何科学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课前对话”“课堂观察”“课后会诊” 三大步骤来改进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功在课前――课前采用对话策略,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获得精彩的生成。因此,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做好教学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好教学活动。

1.与课程标准对话。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的基本纲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并将其物化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物理教学设计之初,与物理课程标准对话,旨在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与教材对话。从以往的“教教材”发展到今天的“用教材教”,与教材对话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设计物理教学方案,要认真钻研物理教科书,理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教学的关键,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目标。

3. 与课程资源对话。从一定的角度看,物理课程资源包括物理例题、习题,以及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教育素材、媒体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计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的内容。不仅要设计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例题、习题要紧扣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适合学生实际,要兼顾知识的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4.与学生对话。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摒弃了学科为本的传统观念。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使分层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5.与同事对话。在集体备课中,与同事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通过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吸取对形成教学设计方案有益的建议。

此外,教师还应建立“与教师自己对话”“与社会对话” “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了解时事热点,博采众长。

通过课前对话,与时俱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其中,应该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过程(包括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手段、教育因素的体现、教学小结等)、适当数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二、成在课堂――课堂上采用课堂观察策略,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有了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按这个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按“预设”操作的过程,还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这也是我们改进教学设计的第二步,是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

如在九年级,按照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上了一节《动能和势能》探讨课,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概念教学”“科学探究”“迁移应用”“练习检测”和“归纳小结”六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课堂观察小组选取了四个观察视角,即“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参与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间”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围绕课堂观察开展研讨活动。据统计,这一课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为24分51秒,教师提问、讲授、点拨、评价的时间为20分09秒。其中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为16分12秒,教师讲授的时间为13分26秒,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研讨的时间为18分08秒。这说明执教者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想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科学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大家仍然觉得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嫌少。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不敢大胆放手。这样的课堂观察分析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论证,其价值在于发现问题,修正方案,改进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活动,能使执教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方向,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更全面的预设,及时补充一些学生所缺乏的知识,从而更新、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三、善在课后――课后采用会诊策略,更新教学设计方案

把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再次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仍发现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课后,必须对教学设计方案再进行反思和理性提升。我们采用课后会诊策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诊―断―治”),把教学活动作为会诊对象,对教学行为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提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